谁是胜者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01
ISBN:9787800289545
作者:张承志
页数:306页

书籍目录

序言 幻视的橄榄树 近处的卡尔曼 泉州女 石头的胜利 匈奴的#歌 东埔无人踪 鲁迅路口 自由的街巷 斯诺的预旺堡 谁曾经宣言 随他去幻想 盐官会 尽幅为伴 桃花面片 吊瓶子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日记 呜咽的马头 给我视野 卢浮官外 早期意味 序跋题墨 2002年3月25日的小报 找到的眼神使你战栗 投石的诉说 谁是胜者 寺里的学术 文明的入门 公社的青史 三种知识

作者简介

这一本辑入了2001年至2002年的29篇长短散文,至今日是我的排队中的第八本集子。它没有什么转型变向,依然是一些在大西北农村徘徊的感受,一些求知自学的捉摸,一些迎面大是大非的发言。两年时光只写了这么一点东西,有时我也为自己的“寡言”惊奇。这样子实在不像个以写作为生的“自由撰稿人”。可是我又觉得已经写得太多了,居然那么多地利用了空间,甚至从文学又游击到学术。我不再幻想童言无忌的过去,也没有等着倾诉


 谁是胜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愤怒的美学——评张承志新作《谁是胜者》作为一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穿越至今的重要作家,张承志的履历表上应该有诸如以下的记录:“寻根派”小说家,考古学者,一个体制外的作家(“自由撰搞人”?)。他的声音,在习惯附和、甘作附庸的中国知识界一直是尖锐的。因其尖锐也是敏感的。他独特的人文背景、情感方式、价值立场和言说的方法,使他在众声喧哗的中国知识界一直是个醒目的存在。他在变化,那也是沿着既定的道路,朝着既定的方向,徐缓的、沉潜的变化。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这个声音从浪漫主义的唱诗班里悄然退场,而转为一个自由义者的独语。独语者往往面对的是心灵的荒芜——世界又何尝不是荒凉的工场,“世界”,这个词出现在他的眼里总带着“不义”的前缀——他的情怀是无以名之的悲怆。这种天地之间独往来的姿态早在10年前就已养成,1994年,他对着上古时代的英雄成吉思汗的墓道大发感叹,已经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道路描绘成了一条“荒芜英雄路”。英雄不世出,英雄多歧路。于是他选择了“在路上”。于是有了《牧人笔记》,有了《鞍与笔》,有了《一册山河》。英雄总要登高一呼,啸聚山林都还要扛个替天行道,在张承志,这面旗就是“清洁的精神”,用他自己的说法是:以笔为旗。谁是胜者?——是体制还是自由的心灵,是庞大的国家公器还是底层的热力?或者仅仅是哲合忍耶的一个“真主”?他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提问,也一直是他特有的言说的方式——而没有把昭然若揭的答案一泻无余。所以现在这本由许晖策划编辑的集子,《谁是胜者》,能在字面、句段上捕捉的,也仍然是“一些在大西北农村徘徊的感受,一些求知自学的捉摸,一些迎面大是大非的发言”。在一个人的写作履历中,它是第八个,第八颗子弹或者第八个孩子,或者仅仅是世人称作“散文”的第八个集子,里面辑入了2001至2002年的29篇长短文章。他的情感维系着的是三块大陆——“蒙古大草原、回民的黄土高原、文明的新疆”——和三块大陆的民众。从近乎自叙传的文字来看,这称得上是一种四海之内的手足之情。他的立场是站在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位置说话。他的方法,用他的一个词,是“游击”,游击在文学和学术之间的空白地带。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十年前就已经定局的作家,就像一条朝着既定方向的河流,变化了的只是速度和语流的高低宽窄。是的,改变并不那么容易,轻举妄动更易坠入盲目之道。而浪漫主义式的抒情与一颗自由心性的傲世姿态之间,本就只隔一层一捅就破的纸。从一个朴素的经验,牧人与农耕民族视野与心胸之比较,张承志说出了一个更像是伪知识的发现:人的活动半径对人的思想性格的意义。因此他千里投奔,追逐视野的盛宴:从西北农庄到东南形胜的吴越,从斯诺行经的古堡到摩洛哥小城自由的街巷,从阿巴斯镜头下墨绿的橄榄树林到梅里美传奇的安达卢西亚之路。既然作者已视此为“正业要事”,《谁是胜者》这个集子也可以说是张承志在新世纪最初的两年里一次“视野盛宴”了。“墨迹不入官宦家,糊壁农户做窗花”——糊壁农户,或者说代表民众表达,中国的文字真好,好像什么都没说,又什么都说了。但即便一个人放浪于幻路了,他还是按捺不住地愤怒着。愤怒是感情,愤怒也是表情。在这里我是宁肯信后者的。虽然张承志自检“在这么一个过程里,改了不少暴怒的坏脾气”,但还真是个坏脾气,——于文章如是,于他目之为生命的事业也如是。《近处的卡尔曼》。如果有一天我跑到法国和西班牙交界的圣·塞巴斯蒂安,我的行囊里除了梅里美的《卡尔曼》,还会带上这篇小文的。“就像男女两人都死了,却没有认输一样,美是不会认输的。绝对的美的气质,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活着”,尽管接下来的语流落入了张的感情程式:“与这个不义的世界相生相克,代代纠缠”,《近处的卡尔曼》还是显示了中国散文在世纪初的一个高度。“巴斯克的不幸的美男子,罗马尼的野性的俏姑娘,此刻依然活着。死了的只是我们,不读《卡尔曼》的现代人。如今,唐-何塞可能不知该把他的枪放在哪里,卡尔曼可能反感去给旅游者表演赝品的舞蹈,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不积压所措,但是他们都不会向体制堕落。”,这句印在封底的话,正是纯美的注视与“坏脾气”交合的一个样板。说到底也不是文章的错啊,是文章遇上了一个太想发言的人。在吴越阴柔水乡的徐锡麟的故居,张氏在惊叹历史传奇的同时,把愤怒指向了“中国人骨子里的薄情”这一“病态的气质”。在鲁迅路口,这愤怒借由蹈海的陈天华说了出来:“特有的卑劣,薄弱的团结”,居然一个世纪里都重复着同一张嘴脸。而在《斯诺的预旺堡》里,敬惜字词的作者也没有忘了点一下“腐败的奸诈官僚”。而预旺堡上空的云,“宛如魔术一般,白涂青抹,使这不义的世界变得能看些了”......可以给这愤怒一个意义吗?——它的存在就已表明的意义:比如对中国犬儒哲学的反动,又如知识分子的尊严和对社会公正的异议。然而仅仅由此谈论张承志特别是他的这本小书我不会满足。我现在终于可以说出我为什么会读完这本书了,或者说是什么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他赋予了愤怒以美学的范式。这篇短短的评论好像应该由此切入才对。但已经浪费了那么多笔墨,留给“美学”的就只好寻章摘句,让看这本书的人自己去体味了:在海盐重晤一个叫海鹰弟的前海军士兵,“潮声如女声的低音咏叹,战栗一般轻轻涌来”。而过往的时日里那些曾经驻留或者仅仅投去一瞥的地方,在他的计算里“像那种风华凋逝的浪荡子暗数有过的情人”.还要再举下去么?我真惭愧.使我有兴趣读完这本书的竟然是这些文字的诱引。他在真诚地愤怒着,而我却在评说,这样的愤怒是不是合乎“美学的范式”。看来做一个评论家真的会让人冷血。而我竟然会着迷于这样的文章小道!所以最后当我读到这样的长句子:“没有向庄严体制叫板的性格,没有和香喷喷利益决裂的血性,你就不要自称青年”,我索性扔书笑出了声。是的,这世上也就一个张承志,而我也早已不是一个青年,尤其是一个文学青年了。2003 年3 月11日(《谁是胜者》,张承志著,现代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定价20 .00元)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恐怖主义”成为此书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啊~
  •     我当然很喜欢张承志,但也常常忍不住觉得他实在太过狭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