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天子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108042811
作者:茅海建
页数:31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从《清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自1854年之后,成丰帝对前线的战事(北伐一路除外)不再充满热心和信心了,显得有些厌倦。他想不出办法,找不到能臣,放着一个曾国藩还不敢重用。虽说每日依旧勤奋地披阅军报,但下达的谕旨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公式化文章,一看便知军机处例行公事,所作的朱批只是痛骂加催胜,看不到先前在命将、调兵、战略乃至战术上的果敢的大动作。看来他在自己曾挖空心思策划的种种计谋一一破产之后,已经认识到力不从心。他不再细心制定新的作战方略,而是将之下放到前方统兵大员。好在湘军和厘金已经创办,兵与饷的难题开始缓解。聪明的六弟恭亲王奕新,在北京危急时参与组织防御,不久人军机,为首席军机大臣,也为他分担了不少政务。对于前方的统兵大员,他时常以杀头相威吓,但此类话说多了说久了,效果也越来越不显。要是真的将这帮将军都杀了,朕又何处去找别人替代他们?于是,前方的将帅们也看出了此中的虚张,听任咸丰帝一道道催命般索讨胜利的严旨,自行作主,自行其是,只是在奏折上大耍笔头子功夫。下级员弁,更是无功无志无求。南京城下江南大营的兵勇,离家已久,也娶了当地的民妇,过起抱子赌钱做买卖的和平生活。 与北方的胜利相反,长江流域出现了军事危局。湘军攻九江不克,发 反在湖口大败,曾国藩寻死不成。太平军随即进击湖北,攻占省城武昌。咸丰帝调僧格林沁所部大将、镇压北伐军立有战功的察哈尔都统西凌阿为钦差大臣,率得胜之师前往湖北。哪知西凌阿开战不利,德安一役几乎全军覆没。四个月后,咸丰帝只能换马,以湖广总督官文为钦差大臣,主持湖北军务。官文好财好色,无才无德,靠的是署理湖北巡抚胡林翼所部湘军。咸丰帝十分明白,对此颇有心计,就是不将全部权柄授予湘军,坚持在胡林翼头上加了一盖子。

前言

我想给咸丰帝奕狞作传,决非出于对他的景仰,因为他太平庸了,毫无文华武英之姿;也非是对他的同情,因为他没有大业未竟或遭人暗算等值得让后人掉眼泪的情事。我只是可怜他。一个好端端的青年,就像绝大多数人那样平常,只因为登上了绝大多数人都梦求的皇位,结果送掉了性命。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岁,正是古人所谓“而立”之年,他却一头倒了下去,命归黄泉。    我第一次去紫禁城的时候,还不太懂得历史。只觉得皇帝的家真大啊,转一转都需要一整天,而又有多少人室如蜗居。后来去多了,印象也就慢慢变成了许多许多道的门,许多许多重的墙,方体会“门禁森严”。皇帝是天子,在凡人面前是神,说的话是圣旨,一切的一切都应该不同凡响。可是,其生理机能又确确实实是个凡人。这就产生了一个悖难,明明是人,偏要装神,太难受了。乡间扮神弄鬼的巫婆神汉,只需一阵子,过后喝酒吃饭拿钱走路,恢复人态人性。可皇帝一走上神坛,就下不来了,那是终生的职业。渐渐在我的眼中,皇帝坐的金銮宝殿有点像供奉牺牲的长案,而紫禁城内外的重重门禁,也就跟关押犯人的道道铁栏差不了多少。今天的人们爱称监狱为“大墙之内”,可那墙能跟紫禁城的城墙相比吗?    我坐在皇帝的寝宫养心殿的门前,心想这是一个“五星级”牢房的“总统套间”。    清代的皇帝还是聪明的,为了有更大更好的空间,修建了著名的圆明园。咸丰帝奕詝便出生在那儿,登位后也常住在那儿。与紫禁城的神圣相比,那儿多了一点平常味。可这座富丽壮观的园林,却恰恰就在咸丰帝当位的时候,被英国人烧掉了,其理由是,给他一个永久的警告。    除此之外,咸丰帝还能去哪儿呢?祖上的巡幸江南他可不敢效法,承德的避暑山庄也不得空去。他太忙了,因为天下太乱。就是不忙,也得装出忙的样子。天子圣君就应当宵衣旰食。    衣锦食肥,美妾如云,皇帝享有人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可他并不能享有其中的许多乐趣。他的身上负有着重大的责任——行为应当成为人世间的楷模,言论必须成为战无不胜的法宝。一个人要坚持一天两天,一月两月,都不困难。索性做—个昏君,谁也奈何他不得。可要想长年累月地做一个好皇帝,倒是一个苦差使。若在一个平常年代,一切还能过得去。可咸丰帝奕詝又特别命苦。他遇到了清朝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灾难。    由今上溯—个多世纪,1850年至1861年,咸丰帝奕詝当了11年的皇帝,没有过一天安生的日子。1850年至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战争,1856年至186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其间天地会、捻军等造反,更是数不胜数。内忧外患,遍地硝烟,那才是真正的动乱。中国的历史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也成为后来许多历史学家关注的重点。    可是,在此历史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咸丰帝奕詝又是怎么样的呢?这应当是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问题。可当我把目光聚焦在他身上时,却看到很少。天子的私事是不让臣民知道的,虽说西华门内的仿古建筑中保留着那个时期的大量档案,但装腔作势的官样文章和官式套话中又有多少他的真心。天子过的是远离尘世的生活,却主宰着尘世间万物,做事情想问题与我们惯常的心理习惯不同。作为一部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心灵沟通似属最高境界,但世界上心通的人大多境遇趋同,以至“相逢”不必“曾相识”。我绝无为与他沟通而去当几天“天子”的意愿。    我也有我的麻烦。    可是,天子再尊再贵也毕竟是人。是人总还会有点相通之处,不管他用什么方式吃饭、睡觉。这就使我有了一点资本。为了弥补我个人直观的偏误,我又试图从当时对咸丰帝奕詝作用最大的不同人的角度去观察他,将各种碎片断页拼凑起来。今天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有点像是拼贴画。    历史作为已经发生的事实,应当是非常客观的,但历史研究又是相当主观的活动。任何一部历史著作都是史学家对史料的一种主观解读,在不同人眼中的历史面目会有差别。我想,我一定会有误读,但使我心安理得的是,现代历史学理论居然已经证明,误读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于是,我便敞开来说说,读者也不妨随便看看。

后记

这是一本十年前写的书,当时我正好有一年的空闲。    回想那个时候的学术,应当说是掉到了谷底,一部好的学术书,销量也就是一千册,有钱的不买,想买的没钱。“下海”成了知识人最流行的语言和最时尚的举动。历史专业似乎要更糟一点,被称为“史(屎)坑”,一不小心沾上了,臭哄哄的。写出来的书,更是没有人要。我的编辑朋友,见面即谈“图书市场”。其中一位朋友的话,我现在仍记忆犹新,说书名一不能出“史”字,二不能出“传”字,出了就卖不掉。也就在此时,我刚写完《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未敢用“史”字),于是便试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本事写出一本历史方面的“畅销书”来。    《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未敢用“传”字)作为“畅销书”,无疑是失败了,虽然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印了两次,但远远谈不上销售上的成功,读书界也没有什么反响;反倒是经常听到一些本专业学者鼓励的话,可此书在本意上并不是写给他们看的!由此看来,它的影响面很可能还没有出专业圈。十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再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看看有没有新的生机与生意。    此次再版,只是改了一些错字。另由戴海斌君帮助配了一些图片。此次重校旧稿,回想起以往的许多场景,已有了怀旧的老年心态。当年我还希望如果此书“成功”了,再写上几本,以改变生存的境遇,却未能如愿;现在经常有出版社来约我写同样类型的书,我虽然有此意,却发现再也找不到一年的空闲了。    茅海建    2005年10月15日于北京大屯

内容概要

茅海建,著名历史学家,现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历史系教授兼博士生导师。一九五四年出生于上海,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陈旭麓先生。历任中国军事科学院百科全书编审室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 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历史系教授兼博士生导师。二零一三年任现职。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的政治与外交。主要学术著作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上海三联书店,1998;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戊戌变法史事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另有学术论文几十余篇。著作与论文多次获得中国人文社科研究最高奖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曾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香港大学历史系、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远东研究室、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研究科、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总合文化研究科、政治大学历史系(台北)担任访问研究员、访问教授、客座教授。

书籍目录

导言
一 皇四子与皇六子
二 良师荩臣杜受田
三 射偏了的箭
四 “上帝”之祸
五 亏得湘人曾国藩
六 新财源:厘金
七 “造反”、“造反”
八 外患又来了
九 公使驻京问题
十 圆明园的硝烟
十一 真正的宰相
十二 京师与热河之间
十三 笑到最后的人
结语
后记
三联版后记

编辑推荐

《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咸丰帝当政的年代,1850-1861,正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年代。
太平天国兴起,捻军、天地会的反叛遍及南北,湘军由此而起,厘金随之而生。
英国与法国组织联军,再次入侵中国,俄国趁火打劫,美国充当帮凶,新的条约——签订中国后来的许多变局,实肇始于斯。
历史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咸丰帝,竭尽心思,却无力回天,自叹且自弃。
本书展开了那段历史岁月,引领读者阅读其中的种种情事,曲折幽深。作者描写了历史群像:杜受田、曾国藩、叶名琛、肃顺、恭亲王、那拉氏(慈禧),决定国运的重要任务,栩栩如生。一部传记,一段历史,一种人生与家国的思绪。


 苦命天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清史研究历来是中国史研究的重点。作为一个跨越中国古代和近代,拥有268年国祚的王朝,有许多历史迷雾仍然难以消散。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清史的研究集中在康雍乾三朝盛世、乾嘉年间国运由盛转衰、嘉道年间的中衰和“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及同光中兴、宣统年间的革命活动酝酿等题目,近来随着满语学习的恢复和发展,学者借助语言工具,逐渐将目光上移,开始研究满族入关前的历史和顺治朝史事。然而在这些罗织细密的研究中,平庸昏聩的咸丰帝似乎很少获得史家青睐,因而长期以来也未能从故纸堆中重生。著名史学家茅海建教授,从繁杂的史料中钩沉考索,为读者尽可能还原了一个富于人格的咸丰帝,也让这位“苦命天子”得以在书卷墨痕间复生。  咸丰皇帝,清代第九位皇帝,名爱新觉罗·奕詝,道光帝四子,同治帝生父,在位时间为1850至1861年。他在位的时间,正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受到西方强烈冲击之时。除了“外夷”交侵,国内也动荡不已。清代中衰之世,在咸丰年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捻军和天地会造反、太平天国起义等大规模战乱,给虚弱的清王朝带来一次次重击。  执政的咸丰帝苦不堪言。因为他根本就不是一位“圣人明君”。作者在导言中对他的困境有很贴切的表述:明明是人,偏要装神,太难受了。所以我很赞同茅海建教授全书用同情的笔触来为咸丰帝作此小传。他是个普通的青年,不幸生在皇家,上了皇位,而自己偏偏缺乏治国才能,时蹇命乖,最终在时局国政的重压之下英年早逝。他和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一样,四肢进入了新的变局,而头脑却还在旧的时代。将咸丰帝还原到历史情境中,我们很难去苛责什么,和作者一同持“同情之理解”也许是了解咸丰帝最合适的心态。  奕詝是道光帝第四子,同被道光帝看中的还有更具才华的皇六子奕。师傅杜受田摸准道光帝“仁孝”的秉性,遂教导时为皇子的奕詝处处显示“仁孝”,从而战胜才高气盛的奕获得了皇位。在他登基之初,确实是按照圣人明君的标准来律己治国,然而,从洪杨之乱开始,一系列带有深层次动因的变故接连发生,让这位资质平庸的皇帝在无奈和痛苦中走向了荒废堕落,也悲剧性地在壮年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面对外夷掠扰、会党群起、洪杨叛乱、吏治腐败等威胁清王朝生存的严重问题,咸丰帝不是毫无作为。他对外夷的策略是“剿”和“抚”的交替使用。然而“剿”则自己旧耻未雪、横添新败,“抚”则外夷唯利是图、得寸进尺。无奈之下,他只得以“镇静”示敌,贯彻“镇静”精神的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英军俘虏客死外国,而咸丰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中只能逃离京城“巡狩”热河,历经一个半世纪兴建起来的绝世瑰宝圆明园被付之一炬。面对国内的叛乱,咸丰帝也不是没有手段。他赏罚分明,拔擢军功,贬斥败将。战将出征时,他常常以祖先的宝刀相赠,以激励斗志,获得祖佑。他在战局不堪之时也未曾武断行事,而是广纳群言,并一再表示“不为遥制”。但就是这样,仍然挽救不了王朝的颓势。他甚至以崇祯帝自嘲,并使出无奈的最后手段——罪己诏,却依然无效。万念俱灰之下,他只好疏离朝政军政,只是在奏折上干瘪地呼号着、恐吓着,让臣子“激发天良”痛剿逆贼,其余一概不论……  在此期间,清王朝也在被动地发生新的转变。皇帝的昏聩使地方势力逐步兴起,湘军淮军先后出现,并成为中国近代军队的发端。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在战争中羽翼渐丰,也为同光年间的变革积累着力量。恭亲王奕和咸丰帝关系微妙,在挽救危局中崭露头角。肃顺在热河成为咸丰的耳边佞臣,慈禧得宠,势力逐渐强大,并最终以“祺祥政变”获得了对政权的实际掌控。制度的败坏、军队的腐化、连年的征战不得不倒逼清王朝以“厘金”、“捐税”筹饷,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官民对立和朝政腐败,饮鸩止渴的策略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外国列强在侵略中进一步看清清朝的衰弱落后本质,于是更深重的外患正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中聚合酝酿。  以上所述,就是咸丰个人的经历以及咸丰朝的基本面向。正如作者点出的,咸丰帝遭遇的上述种种困境和挫败,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失败,再进一步说,是“体制之异”已成“古今之别”。传统政治的“治术”和“为君之道”,咸丰皇帝都一一践行了,传统政治中应对内乱外患的“武器库”,咸丰皇帝也全都用上了。他已经竭尽他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这里是难以过多责怪咸丰帝的。传统政治中“明君贤相”的理想形式并不能挽救清王朝,治乱变幻也并非是对圣贤书的“曲解”——念歪了经,而是在新的时代,这些经典已经难以救赎自身的沦落,遑论去适应机变陡生的未来。  由此,读过此传,面对作者带着强烈痛心情绪的叙述,我更能理解“苦命天子”的悲惨境遇,也对历史主义的史学理念有了更多的感悟。我们在以往的宏观叙事下,以“腐朽无能”这四个字淹没了多少地位非常但禀赋平常的灵魂?不幸如咸丰帝,三十岁撒手人寰,背着“腐朽庸碌”的名声长期埋没在历史的深处。幸也如咸丰帝,有史家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将他悲惨却鲜活的人生纵笔勾勒,使他苦难的灵魂跃然纸上,得以向世人倾诉辩白。在他的身后,想必还有许多依然被掩埋的不甘的灵魂吧。  作者此传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在延续其勤谨考据风格的同时,大胆、大量地使用《清稗类钞》《清朝野史大观》《近代稗海》等野史稗说。宫闱秘事、红墙秘辛,绝少会在冠冕堂皇的正史中露面,也只有在真假交错、扑朔迷离的野史中方能考证一二。作者大胆使用这些史料(尤其是在讲述咸丰帝荒淫行为时),一方面可以使全传结构完整,对传主的描绘更为立体,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留下遗憾,那就是我们现在还无法考证这些事情的真伪,这部传记多多少少还是有推测、假设和虚假成分。值得敬佩的是,作者严循史家操守,在引用史料时都严格标明出处,也不失为传诸大众,以待来者。  读至末尾,见一后记,作者略陈成书原委。上世纪末,出版行业在市场化浪潮下饱受冲击,三联书店邀约作者写一部不太带学术性的传记,在研讨史学之余也能广开销路。结果此传一出,并未如预料般大卖。我想这大概是茅海建教授在学术研究中浸润多年,不会写也无法写出那种适合大众口味的“历史传记”吧。这部“半学术性”的著作,在我这样一个历史系学生读来,语言已经相当通俗顺畅,只是作者那种严谨的考据风格和治学精神,是始终难以抹去的。二十年后,学术作品在孤高的面孔下,却更难以掩饰被挤到出版行业边缘之角落的落寞与尴尬。一位苦命皇帝带着他的悲情走进了历史,确定了他的位置,相形之下,我们文化的悲情却在现实中难以排解,带着时代的孤寂,彷徨在知识与学术的流放地。  
  •     即便是上帝的光环也不能使肉胎凡体一夜之间脱胎换骨羽化登仙去哪个没有了纷争和烦恼的仙界。只要你来人间走一遭,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都免不了是你的菜,仅有的不同时成份多少而已。当苦命如狭路相逢般与你相撞的时候,谁都不得幸免,即便你是个皇帝,《苦命天子》就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被烦恼和纠纷所纠缠了一辈子的皇帝的故事,咸丰皇帝的故事他为何这么不快乐?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快乐,作家的快乐是看着自己的文章啧啧称赞,教师的快乐是看着自己的弟子有所建树,技工的快乐是欣赏自己鬼斧神工的作品,人都免不了对自己或自己的作品进行一番欣赏,即便再是不堪入目他都会绝得有那么些成就有那么些快乐。作为一个皇帝什么是咸丰的作品呢?不言而喻,天下。这天下让他感到过快乐吗?1850年至1861年,咸丰帝奕詝当了11年的皇帝。上任伊始,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大半江山转入他手,1856至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爆发,圆明园惨遭洗劫。期间中华大陆,硝烟弥漫,各路“英雄豪杰”大显身手,这十一年清王朝可谓是在战火当中熬过来的,作为一个皇帝,他几乎就没一天不为自己这风雨飘摇的天下而烦恼过。筹集粮晌,更换将帅,调拨兵马,安抚内臣,对外战争,割地赔款等等等等,他为了他的天下几乎是操碎了心。结果呢?天下满目苍夷,清王朝割地赔款,自己匆匆离去。不知咸丰帝最后病倒的那十几天他想过他的天下没有,或许想了但是不敢深想,实在是太让他心烦意乱了。随这天下去吧~也许只有这样想,他才有一丝麻醉式的快乐。他的天下是他不快乐的源泉。他为何这么不幸?正如结语所言“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一定会有一个最适合他的位子。如果能够找到他,占有他,那是人生的最幸。与此相反,一个人占有的位置不能充分展示他的能力,那是一种痛苦,具有同样痛苦的是一个人坐在其才力不逮却又下不来的位子上。除非他天天混日子,若他具有很强的责任感,结果又事事与愿望相违背的时候,那几乎是一种人生折磨” 咸丰就是这么的不幸。。。。。皇帝这个位置根本就不适合他。这个没有快乐和幸福的皇帝干嘛还要继续当?再次在结语中找到了答案,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封建专制的年代,他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封建式的教育,所以他坚信只要按照恩施杜受田的教诲,只要按照千年不变的的政治教科书所阐明的精益,只要按照创制出的康乾盛世的模板,就一定能够造出一片辉煌来!!所以他继续干下去,再苦再累再心酸他都坚信能挺过去,所以他继续当下去,而且他从不怀疑自己只是归结于天命。。。。
  •     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71周年。在书架中猛然看到《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一书,这本书此前已读过一遍,当时读完最直接的感受是,中国后来的很多变局,都可以追溯到咸丰当政时期。因此,这两天又情不自禁地将这本书读了一遍。从我本人来说,对于清朝末期的书籍“且喜且悲”,喜的是“乱世出英雄”,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让人感慨万千;悲的是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每次在阅读这类书籍时,内心都是充满了悲伤和忿恨。这本书,同样如此。正如本书题名所说,咸丰皇帝是一个“苦命天子”。他的命有多苦?1850年至1861年,咸丰皇帝在位共11年,没有过一天安生的日子,1850年至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战争,1856年至1860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还有不计其数的天地会、捻军等各种地区性的叛乱。虽然贵为天子,但想必用手忙脚乱、欲哭无泪、心灰意冷等词来形容这位即位只有19岁的年轻人,恐怕不为过。曾几何时,咸丰皇帝也曾立志当一个好皇帝。在上书房中受杜受田十四年的教诲,他对儒家学说、祖宗制度、理学经典都有很好的学识功力;在即位之初,他连下三道明诏求言求贤,一改道光末年政坛的死气沉沉;登位初年,他常常寝食书籍之中,阅章奏及内廷册档案。可以说,如果可以把时间调回到1850年,那时的咸丰皇帝应该是勤奋、豪气、努力,而不是以后的荒唐、胆怯、逃避。正是因为想做一个好皇帝,他就非常在乎面子。对外要面子,对内也要面子。从对外来看,在咸丰一朝,与英、法、俄、美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现代人更多地是惋惜当时失去的土地、宝物、钱财,但那时的咸丰皇帝,却对这些不闻不顾,更多地是害怕外国侵略者觐见时用西方礼节,认为这是不成事体的莫大羞辱。从对内来说,他认为自己是皇帝,所以不能把不足显于大臣面前,而是表现出事事都高人一筹,他的臣子跪在他面前,只能用一堆华丽的辞藻附和他的虚荣。可是,一次次的失败,加上急躁、刚愎的性格,让他积重难返,最终在皇帝的宝座上迷失。他开始异常烦闷、郁郁寡欢,把时间消耗在女人和酒精的麻醉中,因为,只有这两样东西,才能给他带来征服感。至于大清朝的难题,就交给下面的大臣们去办吧。他有心无力、自叹自弃,在一次次地放纵中,忘掉了这个国家亿万子民的痛苦,也透支着逐渐疲惫的身体。如果他不做这个皇帝,我想,至少他的生命应该就不会停止在30岁。封建专制时代,相权通常是君权的制衡和补充。雄才大略的皇帝毕竟是少数,只要有辅弼君主的干臣,同样能成就一段伟业,历史上有数不胜数的例子。正如刘邦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可惜的是,咸丰皇帝在用人上也是举棋不定,比如,在相国的选择上,先后有穆彰阿、文庆、彭蕴章、肃顺等,看不出具体的标准;在皇弟奕訢的使用上,来回反复、辗转反侧,既用之又疑之,内心深处有着很深的胆怯;特别是在曾国藩的使用上,从丁忧的大臣到最后的两江总督,几乎每一步都是不得已而任命,因为舍曾国藩已无他人可用,所以,只要不求粮饷和军队,名分也罢、帽子也好,要什么就给什么吧。咸丰皇帝应该知道,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既然把责任扔给了别人,也就只能看他们坐地要价、羽翼丰满。这是他害怕的,但也是无可奈何而为之。对于个人来说,能够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是幸福;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职业,是自由。以这个标准来说,咸丰皇帝不幸福、也没有自由。生于帝王之家、身处患难之际,他没有办法选择放弃和逃避,他想当一个人人敬仰、流芳百世的好皇帝,但是屡战屡败、有心无力、事与愿违,我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无奈、痛苦、折磨。“天朝的人,浑身都是旧时代的痕迹”。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咸丰皇帝的不幸。150年后的今天,回望这段历史,一声感叹,唏嘘万千。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忙中偷闲也能看得进去,不容易。
  •     命是苦了点,但平庸却占坑就只能活该被推倒掉茅厕。
  •     作为学术与通俗兼顾的尝试,虽出版十多年,至今读起来还有新鲜感和可读性。
  •     书是好书,但三联现在编辑质量堪忧啊,好多低级编校错误。比如镶蓝旗印成镶兰旗,林则徐生辰竟然印成1875-1850,能不能认真一点?
  •     通俗力作
  •     茅老湿的书,自不待言
  •     知道茅师之后看的第一本他的书,通俗易懂,了解咸丰皇帝其人其事不可或缺的一本书。
  •     读的李博士的,有插图。但李博士认为,相比之下天朝的崩溃更好些。
  •     锋芒甚锐
  •     咸丰苦不苦,想想崇祯二百五。
  •     湘军和厘金
  •     本书是茅海建先生一部相对轻松的著作,受众面从学者推广至一般老百姓,叙述也没有那么深奥,很适合一般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现如今《明朝那些事儿》大火,其实茅海建先生这部著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不同的是,茅海建先生更是近代史的大家,所述又别有一番内涵。最初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封面很耐人寻味,之前看书,多看不买,但这本我却很有兴致地收藏了,除了封面外,书内也有很多彩图,整体印刷精良,向大家推荐~
  •     本是其追求畅销的著作,却依旧是专业人士在读。。。
  •     是人物传记,更是一段时代的记录。诚如作者所言,传主是个平庸的人。平庸天子奕詝的面目,在书中是模糊的。但咸丰一朝的那些风云人物,却栩栩如生。其实,刻画后者,揭示时代变局,才是作者的用心吧。最后,逆旅一词错用,白璧微瑕。
  •     八卦最多的一本
  •     是本好书,看了感触很深
  •     大师之作
  •     虽然明知作者带有明确的给咸丰皇帝洗白的动机,还是不免被吸引了。
  •      咸丰帝曰“朕之哀伤,诸爱卿可懂!”看来真的,第一档VIP茅海建先生懂了!能把同情之理解做到这个份上。稗官野史官修正史都能合理取材真的佩服。
  •     茅先生真的做到了有一定品味又好看的学术著作,看到后记觉得有点感动,其实这书已经出了好久,却因为他的《天朝的崩溃》才来翻阅。但是时间没用掩埋一本好书~
  •     有利于集中了解1850-1861这11年的大事。咸丰够倒霉,登基不久就开始闹太平天国,后半段又闹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说没过过一天舒坦日子。茅海建当然是严谨扎实,这书是他唯一一本通俗著作,只是有时需要特别生动活泼时,有些力所不逮。个别地方还嫌过于专业一些,但总比无底线通俗好得多。
  •     茅海建的书顺着基本都看过,本本是精品重视史料的人才有资格当历史学家这本书算是他的著作中不太学术化的,娓娓道来,却字字严谨真正的大家小书啊,推荐只要是茅海建的书都值得一看
  •     为什么要加那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插图,关键是,同一幅图总会反复出现,第一次出现时黑白,第二次出现彩色,您这是逗谁玩呢?就为了把一本29万字的书撑到300多页?三联的编辑,请问你们就是这么做所谓通俗读物吗,这本书里的112幅图除去重复的,有60幅吗?就这么对付吗?你们对得起作者、读者吗?请问,你们是穷疯了吗?看了大概三分之一,其中84和102页图一样,77和95页、94和98页、38和63页、28和63页、14和31页、6和31页,图一黑白一彩色,很多图就是一整p地放。这只是我就已看过的部分作的部分统计。三联小编,你这是在侮辱读者的智商,你是在毁三联的声誉。你气着老子了,倒不是因为那几块钱,你的手法太弱智了。三星是送给茅海建老师的,三联的编辑,负分滚出。
  •     曾国藩和恭亲王奕䜣的部分还可以,但是可惜深度不够.
  •     4星。是时候拿出来清稗类钞看看了。。。。。
  •     非常好读 又有所收获
  •     深入浅出 生动还原了当时的情景 引的每一处史料都会详细标注为野史与否 治学态度严谨 希望茅先生能多出几本书 让我们得以更好的了解近代史
  •     一直想学习中国历史,苦苦找不到合适的书籍。前两天买到了这二手书,立马读了起来,根本停不下来。高中时期如果多看这种类型的史书,当年我的历史不会只考60分,哈哈哈
  •     内容很好,像小说一样易懂。但是插图不尽人意,很多重复的图,但是开在内容好得分上也就满分了
  •     茅老师即使偏通俗类作品也让人感到严谨的学术味,恨少恨少
  •     咸丰一辈子是苦,当了帝王又如何
  •     写得很好,虽然茅老师说是以畅销书为前提来写作的,但却依然保留有学院的严谨态度,几乎每句每段都标有出处,并非一般的戏说作品所能比。可惜的是,后记里茅老师说已无空闲时间再来撰写此类作品了。
  •     被嫌弃的皇帝的一生
  •     2016Jan
  •     我虽然偏爱历史,但是由于自身并不是什么特别专研的人,所以相对于一些专业颇深的历史书真的是买回家就当收藏,也和叶公好龙有点相似,充充门面,比如《国史大纲》读了几页头都大了。... 阅读更多
  •     谨防灯下黑
  •     我觉得谁苦也没有崇祯苦
  •     #在文学倦怠期读什么#总以为透过文气,能看到落笔者的心性,因为这本小书而喜欢茅海建老师,感觉和黄磊相像。 一个人的命运,要考虑性格,也要考虑时代和偶然。如何笃定地去做一件事,又不寓于成见,接纳苦涩,寻求改变。真是难题啊。 遍观风云,找准位置,谋定而后动。三者的顺序也很重要。
  •      一个人居其位而不能施展才华可谓苦闷;而若才干不及,则尽心竭力往往也难有佳效施展,天子之烦闷,在于硬着头皮也得强撑。作者言及咸丰帝之智识已然超出同时代的绝大多数,然而唯一的遗憾在于他未能认识自身所处的时代。深以为然,以今日之既成之事评判往日之得失,无疑有事后诸葛之嫌。唯仔细研习,把握未来时日之变迁动态,不脱离时代之轨,不承担力所不逮之位。 对于苦命天子的人生轨迹,唯多嗟叹。19岁之龄登之帝位,先有太平天国内忧,继而外戎入侵之患,自幼研习的祖宗之法难以灵活应变,对帝权的紧握和对旧礼制的刻板遵循亦加深了其悲剧性的内生原因。在时代巨变的洪流中,他也曾只是一个未及弱冠的少年郎而已。至其逃离京师,咳血亡于热河,也仅刚过而立之年。苦命天子,有时也折射出常人的生活轨迹,只不过阵仗大些而已罢
  •     “近代的尺度”的外篇。
  •     书的质量还是挺好的,
  •     文笔很棒。一句话概括全书主旨:“咸丰帝可怜,因为时代发展与体制见识不可调和的矛盾实在太坑爹。”一个叶名琛,足以折射近代中国转型之难。书中援引的野闻稗史甚多,恐难一一取信,不过作者骨子里仍是学问大家的深厚严谨。念及其著书时所处的学术与出版双重生存低谷,殊为可谅。可惜图书市场太不给力,连最后的生意希望也不给作者,故茅氏名下的此类著作,终成绝响。
  •     是一本古老的书,里面的文字真的看不懂,没有文言基础的同学还是别看了
  •     文字可读性强,又不失专业水准,实在是很好的通俗读物。作为传记,其实勾勒了咸丰一朝最重要的人与事,正经的讲故事也可以很精彩阿。另,很喜欢初版后记最后所说一句“太熟的朋友,说一声谢谢,反觉得生分了”。
  •     作者也应该说是史学大师了,写的很多作品都看过,师从陈旭麓先生。本书算是玩票的作品吧,功底扎实,偶尔评论很有见地。荐~
  •     肃顺。。延续清朝国祚五十年的巨巨。。
  •     好看!
  •     告诉了很多人,什么是“专业史学下庶人”。
  •     学术味道重于通俗读物,既然标明是人却没有写出人的意思,但仍是了解咸丰朝的好读本,图片编排之混乱扣一星。
  •     茅海建老师写的通俗故事书,比较散,草率了
  •     很通顺的一本书,几个小时就可以看完,没什么学术性的字眼,很久之前看了,具体内容不是很记得了,咸丰皇帝的软弱分析的挺好的,一个完全不知道外国的皇帝,傻傻呆呆的,跟他老爸一个,就知道躲在壳里,一边想教训蛮夷,一被打就赶紧赔款割地,一签完约就好了伤疤忘了疼~~~
  •     茅老师的书籍,一贯看的很舒服,天朝的崩溃!继续
  •     读的第一本历史方面的书籍 不失望
  •     清史
  •     似乎是前年读的,堪称完美。
  •     治学态度严谨。
  •     这书有两大缺点。首先,传主选择不大恰当。政治性人物传记,重点在于叙述当时政治局势,自然以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人物为优。本书选择咸丰皇帝,很多事情在其死时都未结束,或都未开始,因此有有始无终之弊。其二,陈寅恪言,治史当“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本书未免有不少事后诸葛亮之愚。
  •     多一分平常,也就多一分欢乐~
  •     这本书介绍了奕詝和奕䜣在夺得王位的暗中较量。介绍咸丰在位短短11年所遇到的内忧外患。包括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捻军等。他在位的这几年是中国历史上混乱的时代。这期间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来把难关度过去。中国历史也发生了重大转折。清王朝之后一蹶不振。《苦命天子》这本书,语言非常的幽默。有一种以小说的形式来讲历史,但是书中却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读了这本书知道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虽然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锦衣玉食、美女如云、有那么多的宫女太监照顾着。在百姓眼中看来是让人羡慕的生活啊!可是生在乱世的皇帝却不一样。每天要操心国家的忧患。就算心宽皇帝也无福消受。每天国事忧心。这本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位十一年的咸丰皇帝的悲哀,真的如书名所说“苦”。苦不堪言。
  •     茅先生的书,就我个人认为,这是最失败的一本
  •     很通俗的一本读物!
  •     作者自谦写的是一本小书 可我觉得这样好读又有见解的书 无论篇幅长短 写作体例如何 都当得上是一本大书
  •     一个人若是能寻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从事这份工作,真是不得了的幸福。
  •     通俗和专业的结合,让我这种历史专业的非专业读者看着很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