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衡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44749169
作者:[美]迈克尔•佩蒂斯
页数:196页

内容概要

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和经济学教授,卡内基亚洲项目驻北京高级研究员,具有华尔街及欧洲的金融从业经历,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金融市场。迈克尔•佩蒂斯自1987年起开始在华尔街工作,当时受雇于汉华银行(现合并为摩根大通银行)的政府债务项目,工作领域涉及贸易、资本市场以及公司财务;1996年至2001年,在贝尔斯登公司任拉丁美洲资本市场及债务管理组的主管。2002年至2004年曾任教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著有《波动的机器:新兴经济体和金融崩溃的威胁》(The Volatility Machine: Emerging Economies and the Threat of Financial Collapse)(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 。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贸易失衡与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章 贸易干预的运行机理
第三章 贸易干预的多种形式
第四章 中国的失衡增长案例
第五章 失衡的另一面
第六章 欧洲案例
第七章 回老家去吧,外国资本!
第八章 不堪重负
第九章 全球危机何时才能到尽头

作者简介

《大失衡》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2008年金融危机真正的全球视角,诸如美国的消费狂欢、欧洲不断飙升的债务、中国的投资盛宴、日本的长期经济停滞,以及拉丁美洲的大宗商品泡沫,这些看似并不相关的现象其实从全球视角来看是紧密联系的,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是不可能单独得到解决的,某些国家扭曲的国内政策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其内在的运行机理,而全球经济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通力合作,但前景却难言乐观。
2008年的金融危机,激起了关于危机根源和如何走出危机的广泛讨论,而本书即是从全球视角理解这场危机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它不仅纠正了当前流行的一些错误概念,而且有力地证明了,这场危机的真正根源其实是长期严重的世界贸易失衡,而导致这种失衡的,则是某些国家所采取的扭曲国内储蓄和消费结构的错误政策。本书不仅系统考察了这些不稳定政策背后的原因,并且预言世界经济将会陷入长期严重的混乱——中国将经历“失去的十年”,欧元区将解体,而美元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的再平衡过程将是十分漫长的,而实现再平衡的前提是,某些国家必须改变此前长期施行的错误的国内政策,比如中国必须改变其通过人为压低资金成本来维持不可持续的投资驱动型增长;而德国则不能再以牺牲邻国为代价来满足自身的发展,否则欧元将无法走出危险的境地。


 大失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几年前翻译过迈克尔·佩蒂斯的一篇文章,他关于中国经济分析的文章主要发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本《大失衡》应当就是他的博客文章的整理结集。佩蒂斯有华尔街的从业经历,后来长期在中国任教(先后在清华和北大),可以说是中国通。他和本书中推崇的另一个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拉迪一样,都是属于美国智库中的经济学者,拉迪任职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佩蒂斯则是卡内基驻北京的高级研究员。智库型经济学者的共同特点是比较注重实务,偏重于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本书也是如此。全球经济失衡,在迈克尔·佩蒂斯看来,根本原因是主要贸易国家的扭曲的经济政策所导致。扭曲,实际上是指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即通过人为压低劳动力成本以及汇率、金融政策,抑制国内需求,将产品主要出口到国外,即出口需求。同时,由于国内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储蓄率很高,于是以资本出口的形式,将无法消化的储蓄投到国外。也就是说,产品和资本双出口,产品的出口,对应于国际贸易当中,即实现贸易盈余(经常账户盈余),资本出口,对应于资本账户盈余(即所谓的“双盈余”)。中国和德国是两个扭曲政策的典型。佩蒂斯认为,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如美国的危机,如欧元危机,都不是美国自己国内原因,或者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的国内原因造成,而是由于中国和德国人为抑制国内需求,储蓄率太高,造成美国、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这些国家的贸易赤字太高,他们的人民消费太多了,不存钱,然后中国和德国又借钱给这些国家(中国是通过央行的外汇储备投资,德国是通过商业银行直接向西班牙、希腊等国放贷),让他们消费。如此不断循环往复,赤字越来越大,借的钱越来越多,终至于不可收拾,爆发危机。按照迈克尔·佩蒂斯的分析,扭曲政策背后的传导机制,借用消费者需求分析理论中的术语,是一种“收入效应”。即,所有的政策,最终会导致家庭收入的上升或下降,收入上升,消费能力增强,于是可以购买更多的国外商品,进口会增加,国际贸易盈余于是下降(如果是赤字,则赤字会上升);收入下降,消费能力减弱,进口减少,从而国际贸易盈余增加。他说到亚洲的增长模式,包含三个关键条件,第一是系统性地低估货币,第二是工资增长速度落后于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第三是金融抑制。比如货币低估,为什么会促进贸易盈余,一般的观点认为币值低估,以本国货币定价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更强,从而促进出口,产生盈余。而在佩蒂斯看来,货币被低估,意味着进口成本提高,从而会减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于是消费下降,从而增加盈余。工资增长速度对收入的影响是直接的。而金融抑制,是指国家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有过多的干预,比如国家控制信贷的投向,控制利率的高低,一般采取低利率,由于净存款人主要是家庭,低利率等于是抑制了家庭部门的收入,导致家庭消费减少。在这里可以看到,三个因素都暗含了国内收入结构的不合理,它们都意味着将资源从家庭部门转移到企业和政府,金融抑制的低利率是用家庭来补贴企业,因为钱来自家庭,借给了企业,企业部门的资金成本降低了,但代价是家庭收入的被抑制。币值低估也是如此,它有利于生产部门和出口部门,但家庭部门因为币值低估则遭受了损失。所以,迈克尔·佩蒂斯认为,要纠正全球经济失衡,中国、德国这样的贸易盈余大国必须调整自己的政策,促进资源和收入从生产经营部门转到家庭部门,推动国内消费能力的增长,降低贸易盈余,实现“再平衡”。然而,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调整过程,需要付出重大代价,需要牺牲本国的经济增长,债务水平上升,银行体系会遭受重创。在书最后的预测中,他认为,中国经济的调整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种“长着陆”,“会面对大幅度的起起落落”。在本书中,佩蒂斯的分析显然比较随意和粗疏,收入效应是否具有这么大的作用,也是值得质疑的。在价格变动的需求分析中,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存在,其产生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两者的效应大小,取决于商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放到具体的商品上,收入效应完全需要具体的测算和分析。比如佩蒂斯在书中说收入的增长会促进食品类的需求,非食品类的需求会大幅下跌,这是很可以质疑的。收入的增长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是一个常识,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换代,食品在消费结构中的份额往往是下降的。但放在总体上,这个收入效应的分析还是有意义的。收入的增加,必然促进消费的增加。佩蒂斯反复强调的平衡机制,“出口资本意味着进口需求”,也是国际贸易和收支理论的基本原理。从这一点出发,你要搞出口导向型经济,就是要从其他国家去抢夺需求,获取大规模的贸易盈余,而这就意味着要出口大规模的资本。所以,中国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元债券实际上是无奈之举,你必须要把这些资本输出去,才能保持贸易上的盈余。顺着这个思路的逻辑终点,似乎就是说,“大失衡”的调整,实际上就是要求各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大体上平衡,大家各守各的本分,自己的需求自己来,自己的产品自己消化。如果要搞贸易,也是要“礼尚往来”,你抢了我这边多少需求,也得让我到你那儿去抢等量的需求。做到这两点,天下太平,再也不会有什么失衡、再平衡之类的说法了。(《大失衡:贸易、冲突和世界经济的危险前路》,迈克尔·佩蒂斯著,王璟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10月)~~~~~~~~~~~~~~~~~~~~~~~~~~~~~~~~~~~~~ 《大失衡:贸易、冲突和世界经济的危险前路》14条笔记第158页 2016年01月01日 11时53分书摘:中国已经用了太长时间解决国内失衡问题,留给它的时间不多了,经济学家喜欢辩论中国经济将遭受硬着陆还是软着陆,但我预计它的着陆将是——用尼古拉斯·拉迪的话说——长着陆,并且是在一个非常崎岖不平的地点。在漫长的着陆过程中,中国经济将会面临大幅度的起起落落,但是幅度会越来越小。 中国政府至今一直不愿意调整其极端抑制消费的政策,但不断增长的债务意味着,再过四年或者五年,政府领导人将别无选择。随着经济的调整,我预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接下来的调整期,十年平均增长率将在3%左右或者更少一点。但是与传统观点相反,这对中国来说不一定是一个灾难。如果经济低增长率伴随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重组,以及国家财富从国有部门向家庭部门的转移,那么失业率会走低,但是家庭收入会以4%一5%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这会有助于防止社会不稳定和经济的不健康增长,并且最终该国会获得一个更健康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心得:第157页 2016年01月01日 11时49分书摘:没有一个强大的财政联盟,或者德国不逆转其贸易盈余的状况,很多欧洲国家将会被迫放弃欧元,进行债务重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爱尔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缺乏的并不是流动性,而是在过去十年由于成本问题而造成的竞争力低下。提高竞争力的方式之一就是,将多年较高的工资和价格压低下来,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失业率上升。然而这种策略并不与民主规则相兼容,这些国家只能寻求另外的出路一一贸易干预,这免不了要面临脱离欧元区以及货币贬值。心得:第157页 2016年01月01日 11时47分书摘:德国通过银行系统将德国的账户盈余回收再利用,而这与中国通过央行系统回收的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心得:第156页 2016年01月01日 11时45分书摘:德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放缓许多年,德国银行也将遭受重创。过去的持续增长是欧洲失衡的直接结果。作为贸易盈余的必然结果,十年中,德国的银行系统肯定积累了大量欧洲赤字国家的债权。心得:第156页 2016年01月01日 11时44分书摘:美国的再平衡过程将是缓慢而痛苦的。美国的高额债务和超低储蓄是由多个因素驱动的。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三个。首先作为世界上具有极为灵活金融体系和最为开放的国家,美国经济会自动抗衡国外消费不足的政策。这些政策会导致储蓄过度,并且主要以外国央行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出口到美国。其次,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使得美国家庭感到更富有了,所以他们的消费增加是有道理的。第三,对外国的军事打击对美国来说是非常昂贵的,也许会像美国之前几次不受欢迎的对外战争一样,战争费用不是从税收里支出而是从借贷和货币发行里获得。 虽然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上文提到的所有因素都在得到逆转,这也是为什么我说美国将会是第一个从这次危机里走出来的主要经济体,截至写这篇文章,奥巴马总统正在慢慢使国家摆脱军事冒险,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已得到纠正,整体债务水平部分通过破产和放弃抵押品赎回权,部分通过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巨大改善得到了降低。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国贸易干预的增加,美国的贸易赤字正在逐渐减少,这必然会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储蓄率升高。 其实,美国应该采取措施降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例如征收消费税或者对收入高得多的富人征税,这样国家的储蓄率就会上升。虽然这对像中国、日本这些依赖美国过度消费来弥补本国消费不足的国家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如果这些税收被用于投资那些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那么这种过程就会得到缓解,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储蓄和投资都将上升。那么美国就会以一个比较缓慢但更健康的速度进行调整,这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来说也不会那么痛苦。心得:第66页 2015年12月25日 00时25分书摘:中国现在的情况就是储蓄上升、投资上升、贸易盈余上升。但是,中国的高储蓄率似乎没有对中国的经济有太大的助益,因为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所指出的那样,贸易盈余意味着储蓄超过了投资。通常来说,较高的和不断上涨的投资率有可能伴有贸易盈余下降,甚至更有可能出现贸易赤字的情况。 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例如美国在19世纪,当时国内的投资率远远超过了国内储蓄,美国不得不从英国、荷兰等国引进外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大半个世纪。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美国的贸易赤字也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然而中国拥有更高的投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却仍然能够拥有一个非常高的贸易盈余,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其储蓄率非常高。 但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政策,从被低估的货币、滞后的工资增长、金融抑制、环境恶化到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都是以牺牲家庭部门的利益为代价的。所有这些在中国都达到了很夸张的地步,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的储蓄率异常之高。心得:第42页 2015年12月24日 19时53分书摘:通货膨胀通常将财富从家庭部门转移给净借款人,通常包括政府和大型企业(如果它们将借来的钱用于购买那些可以在通货膨胀中重新定价的实物或虚拟资产)。也有一部分家庭是借款人,他们将借款用于股票大宗商品、房地产投资。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家庭部门是净贷款人而非净借款人,因为通货膨胀,家庭财富通常会下降,然后导致家庭消费下降。如果家庭消费的下降速度比经济的增长速度更快,储蓄率必然上升。很多时候,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例如在通货膨胀率很高的情况下,即使整个社会的储蓄下降,家庭储蓄率也有可能上升(即储蓄在缩小的经济总体中反而占了更大的份额)。心得:第42页 2015年12月24日 19时38分书摘:预期外的通货膨胀会降低金融债务的价值,这往往有利于借款人而不利于贷款人。如果这会影响该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当然也必定会影响该国的贸易收支,但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取决于其经济结构。心得:第41页 2015年12月24日 19时35分书摘:当地的股市和楼市运行状况可能看似与贸易状况无关,但其实它们对贸易有着显著的影响。这种情况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外围国家最为显著:于国内流动性迅速扩大,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些国家在过去经历了资产市场的飞涨。心得:第29页 2015年12月23日 21时52分书摘:事实上对失业率的影响就是国家干预贸易的原因。贸易的干预可能会导致现有家庭实际收入下降,但它也会带来就业率的上升,因此总的来说,对家庭部门是利大于弊的。心得:利弊大小,应该经过测算才能知道第8页 2015年12月22日 08时10分书摘:但是,当持续的贸易失衡造成脆弱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时就可能会导致危机。这是因为贸易失衡必然会导致资本流动的失衡,而资本资本流动通常以结构不稳定的形式导致脆弱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发生变动。心得:第23页 2015年05月19日 07时11分书摘:要理解这个例子的原因,就必须记住,关税真正影响的是家庭实际收入和国内生产,进而影响国内总储蓄和国内总投资之间的关系。正如我在第一章中指出的,它是由贸易顺差或逆差所确定的二者之间的差额。心得:第18页 2015年05月09日 10时02分书摘:抛开那些典型的乡村或封建社会的价值观,现实其实复杂得多。我们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主要是由国内限制消费的政策决定的,与传统价值观无关。只有理解了关于经济的国家政策和制度结构是如何影响储蓄和投资失衡的,才能够弄懂这一点。不幸的是,文化和个人偏好并不如我们想象的意义重大,虽然它们易于理解。 今天世界广泛认为儒家文化造就了东亚国家的快速增长和贸易盈余,但是仅仅在五十年前,它还被认为是造成亚洲持久和极度贫穷的元凶。众所周知,在20世纪50和60年代儒家文化因为其内在的惰性和无谓的挥霍遭到了大量的批判,甚至超过了过去两千年间中国法家对其的批判。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批评者批判儒家懒惰、挥霍无度的生活方式。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墨子曾经写道:“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夫夏乞麦禾,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从,得厌饮食,毕治数丧,足以至矣。”心得:第15页 2015年05月09日 08时22分书摘:在进入更详细的讨论之前,我们应该要记住每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余额,在理论上应该等于国内储蓄多于投资的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超过了本国投资,那么超出的那一部分将被用作对外国的投资,而国外净投资增加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一国的出口大于进口。每一个存在国外净投资的国家(即它投资于外国的资金多于外国投资于该国的资金)必定会从商品和服务出口以及外国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1,对于每一个国家,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总余额必须为零 2.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国内储蓄总额和国内投资总额之间的差额等于该国进口或出口的资本净额,所以也等于经常账户的盈余或赤字。与前文的理论一致,如果任何国家国内储蓄超过国内投资,多余资金就在海外进行投资。心得:以上摘自:大失衡:贸易、冲突和世界经济的危险前路作者:迈克尔·佩蒂斯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作者作为美国人,在国际贸易方面为美国洗地简直毫不掩饰,甚至有点理直气壮,不过一部分观点却也令人耳目一新,如果简单地是为开阔思路的话,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     核心似乎就是收入效应(财富效应)。
  •     不敢苟同,意思是政策扭曲了配置,所以失衡?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