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鲍姆自传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0865319X
作者:[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
页数:544页

内容概要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近现代史大师。权威媒体评价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历史学家,更是启迪大众心智的思想巨匠”。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盛赞他是“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
霍布斯鲍姆的研究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大陆,扩至拉丁美洲。除史学领域外,他也经常撰写当代政治、社会评论、社会学理论文章,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他在劳工运动、农民叛变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之流,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霍布斯鲍姆也是叙事体史学的大家,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他一生著作甚丰,真正使他荣登世界“近现代史大师”宝座的,是他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和《纳粹的年代:1914~1991》。它们结构恢弘,叙事晓畅,成为当代极为流行的历史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
基于其卓越的文化贡献,霍布斯鲍姆曾于1998年被英国皇室授予英国荣誉勋爵(Companion of Honour)称号,也曾获得过欧洲*受关注且奖金额**的人文和自然科学奖项巴尔扎恩奖(Balzan Prize)。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第1章 楔子
第2章 维也纳的童年时光
第3章 艰难时期
第4章 柏林:魏玛共和灭亡
第5章 柏林:褐色与红色
第6章 在英伦岛
第7章 剑桥
第8章 反对法西斯主义与战争
第9章 身为共产党员
第10章 大战
第11章 冷战
第12章 斯大林与后斯大林时代
第13章 分水岭
第14章 克尼赫特山下
第15章 20世纪60年代
第16章 政治观察者
---------
第二部分
第17章 与历史学家为伍
第18章 在地球村
---------
第三部分
第19章 马赛曲
第20章 从佛朗哥到贝卢斯科尼
第21章 第三世界
第22章 从罗斯福到布什
第23章 尾声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霍布斯鲍姆这位寿至95岁的历史学家,他的生命长度几乎等同于“恐怖的”20世纪。所以这本自传其实几乎和他的著作《极端的年代》在年代上是重合的,但不同的是自传是以个人的视角来观察20世纪。
身为一位历史学家,而不是小说家,他的笔触充满热情却不煽情,叙事方式叼叼絮絮却不试图勾勒一个戏剧化的人生,或者特意营造某种感染力。可是跟随他信手拈来的吉光片羽,才发现他侧面认识了许多影响20世纪发展的重要人物,不论是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或社会行动方面。 他也许不是某个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却在某种机缘下近身观察,加上身为历史学家对文献的娴熟掌握,帮助他速描事件中人们的处境,以及每个世代、每个地区的变动痕迹,让我们体会“那些年代、那些人、那些事”。读过本书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平凡的人生,但不只是“他的”人生,是一个趣味横生的“20世纪”人生。
---------------------------
【编辑推荐】
◎ 霍布斯鲍姆充满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
涉及纳粹兴起、反法西斯、二战、冷战、共产主义、斯大林、60年代、苏联崩溃等一列重要历史事件。
◎ 地位崇高的史学大师: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近现代史大师。权威媒体评价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更是启迪大众心智的思想巨匠”。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盛赞他是“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
◎ 历史学家自传,既是传记、又是历史、也是评论。
---------------------------
【评论】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托尼•布莱尔(英国前首相)
因为训练,有着比任何人都超脱的眼光,有谁能比历史学家更适合担当自传的书写者呢?这本书是《极端的年代》的对立面——它是“霍布斯鲍姆的年代”。
——佩里•安德森(《新左派评论》主编)
他似乎既从容不迫又熟练自在地徜徉于许多地点、主题和世纪之中,时而语带幽默并展现出难得一见的天分。尽管霍布斯邦的特质与布罗代尔颇为不同,但他拥有同样宽阔的视野、深入的观察能力、朝气蓬勃的精神以及(不得不再度强调的)天分。
--《世界报》


 霍布斯鲍姆自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1917~2012年)的人生几乎纵贯了整个百年,关于20世纪的书写其实他已通过《极端的年代》完成,然而自传提供了新的视角,以他的说法,“一位知识分子的自传必须涉及他自己的理念、态度与作为,而非只是一份自我宣传的东西”。如果说《极端的年代》所依据的是从单一个人经验来阐释世界的历史,那么,自传则意在阐明世界的历史如何形塑个人的经验。我们将可以仔细观察霍布斯鲍姆的理念、态度与作为之形成。霍布斯鲍姆虽然思想渊博且具有敏锐的直觉,不过作为左派他实际上相当温和。他14岁时在柏林接触共产主义,1936年进入剑桥就读之后正式入党,他一直是一个活跃的党员,在1952年麦卡锡白色恐怖气焰正盛之时,更与希尔等人一起创办著名的新左派史学期刊《过去与现在》。20世纪是社会主义蓬勃兴起的时代,各类社会运动、政治运动摧枯拉朽。霍布斯鲍姆于激流险滩中秉持清醒的认知,他认为,“20世纪最巨大的恶魔之一,就是政治狂热。”他反对一切野蛮的做法。如《新左派评论》著名编辑安德森所言:“霍布斯鲍姆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知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个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将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描摹得打动人心。20世纪30年代的剑桥是最左倾也最激进的一代,而他正好躬逢其盛。英国电视剧《剑桥风云》改编自1934年苏联海外谍报机构在剑桥大学秘密招募青年学生的故事,霍布斯鲍姆身边当时就有不少这类人,大多是出自学生共产党支部里面的激进分子,近距离的历史记叙比艺术化的影视创作更多了一份真实。剑桥的政治氛围是霍布斯鲍姆思想的发端,他在此确立了他的研究重点是19世纪的劳工运动并延伸至17、18世纪和20世纪的社会现象。他对青年学生的爆发式激情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在《原始的叛乱》和《非凡小人物》等作品中都有论述,他认为学生运动不具有重要性,但它往往是动员工人时最有效的引爆器。重大的社会革命取决于群众运动的性质,深远的社会及文化因素不可缺少,因此比起亲身参与革命,霍布斯鲍姆更有兴趣于理论研究。那些年头无论剑桥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让霍布斯鲍姆和他的同学们意识到正生活于危机遍伏的年代。学生激进化的现象旨在对抗法西斯专制政权的崛起,以及其崛起必将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则集中于反对高压政治和贪腐政府。30年代到60年代确实发生了太多事情,大萧条、希特勒上台、二次大战、朝鲜战争、美苏冷战、越南战争……他看到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狂躁不安的世界,他和妻子玛琳一起去参加反战游行,此外,他所能做的就是写出更多的政治评论、历史学和社会学理论文章。他对农民千年至福派及地中海地区社会匪徒的研究开始引起史学界的注意,同时他还写了不少从历史角度分析时政的文章,那段时间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期。霍布斯鲍姆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史学家约翰•阿诺德说过:“今天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马克思主义者。”阿诺德的意思并不是说史学家都很左倾,而是指马克思的最大洞见就是,“社会和经济环境影响着人们对他们自己、他们的生活及其周围世界进行思考进而采取行动的方式。”或许这也是霍布斯鲍姆一生始终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积极投身于社会运动和经济活动研究的原因。霍布斯鲍姆的性格里有一种温厚的、不分阶级种族、和意识形态无关的博爱,如果追根溯源,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我们应去往他童年的往昔岁月里去寻找缘由。这也是自传的好处。除了作家自己,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生活、特别是早期的家庭生活是如何打下他的人生底色的。1917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中产家庭。父亲是移居英国的俄国犹太后裔,母亲则来自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中欧。1919年举家迁往维也纳,1931年徙居柏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创极深的德奥两国度过童年。我们可以想见,在20世纪初期的历史大背景映衬之下,这样一份履历的主人公将会遭遇的命运。同时也明了共产主义的种子为何会在他心里萌芽,那时候的柏林,共产主义是抵御法西斯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还要谈谈家人对他的影响。他的父亲为家人奔波操劳,岁末年尾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家门口;他的母亲是他最早的老师,她不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她还是作家、书评人,给予他最早的书香熏染,可惜很快也死于肺病;幸而他还有一群伸出援手的亲友,他在不同的家庭轮住,没有寄人篱下的忧伤和自卑,他后来能变成一个强有力的关心周围世界的人,要感谢这些普通人的真挚的友爱。家庭背景给霍布斯鲍姆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如此。更何况,在西方一波波反犹、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里,他依然始终不改初心,坚守他的信仰和理念。他的人生注定不可能是坦途。他在二战期间参军原本是为了报效国家,可是自始至终都被安排就任无关紧要的闲职,他是一个不被政府信任、时时受到监控,可能有通敌嫌疑的“危险分子”,而且他的笔杆子还很有影响力,于是只好被列为“小心对待”人士。霍布斯鲍姆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背景让他的教职生涯进展艰辛,他一直要等到70年代,已经五十好几的时候,他才正式获得大学教席或得到惯常的官方学术认证——各种院士身份、荣誉学位等等。回首前尘往事,霍布斯鲍姆将之视为难得的运气,他认为,事业上最糟糕的状况就是过早登上巅峰。他说:“正因为我起步得比较晚,而且被阻挠了这么多年,才得以在别人只能期待自己不会江河日下的年龄,继续向前瞻望许多更美好的事物。”因为他坚持不懈、意志坚定,他的背景反而让他与国际社会间有着更广泛的接触经验及更多的研究机会,从而建立了他在国际上的崇高荣誉。本书副标题名为“趣味横生的20世纪”。20世纪之趣味应该如何品咂?这本书可以定义为一部20世纪的思想传记。就体裁而言,与其说本书记载了个人的生活经历,毋宁说是把个人放回大背景之中的时代传记。霍布斯鲍姆隐退到了历史的深处,他实际上是把自身作为一个节点串联起20世纪的发展脉络,这是一种自我清理,也是一种历史清理。本书英文版推出于2002年,这是一个适合回望的恰当的时机。思想激荡的20世纪已经过去,但它的遗产留给了下个世纪的人类社会,形成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世界。本书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收纳的霍布斯鲍姆的文章,谈论他的历史观,谈论他对法国、美国、第三世界等看法,似乎脱离了自传的范畴,但并不多余,这些都是霍布斯鲍姆思想的组成部分,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他对社会事务的看法,当然我们最好看看他的其他代表作,比如“年代四部曲”以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霍布斯鲍姆站在历史高峰凝望来路,历史也因霍布斯鲍姆而留下了深重的印痕。PS:谢绝微信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有需要请先联系我。谢谢。
  •     熟悉霍布斯鲍姆,是因为他的著作《断裂的年代》,以文化为方向,写出了历史的变化与艺术的传承。而本书《霍布斯鲍姆自传》让人更加了解他的一生,一位高寿的历史学者,他见证了历史的改变。本书由霍布斯鲍姆亲自所写,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而推进,从世界一战到冷战,充分展示了历史的转变。他是历史的见证人,观察者,他的代表作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也为全世界人民诠释了20世纪欧洲社会的生存。而他的自传正是他成为伟大历史学家的一个写照。对于孩子的童年来说,霍布斯鲍姆是悲伤的,他1917年出生于埃及,不久之后便随父母来到维也纳,当时的维也纳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在12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母亲也在2年之后离开,只有十几岁的他只能再次漂泊,去往了柏林的姨妈家。在柏林,霍布斯鲍姆看到德国历史性的转变,魏玛共和的灭亡和纳粹德国的兴起,同时收到共产党的影响,14岁就加入了柏林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对于战争来说,霍布斯鲍姆是一个幸运儿,出生在一战末期,没有经历战争的严酷,战后的艰难也要比战争好的多;身份是犹太人,但没有遭到希特勒的大屠杀,在限制犹太人之前,他已经去了英国。在英国剑桥学习,他自己也说,在剑桥的时光是最快乐的。这里有着平和与安宁。19岁时的霍加入了英国的共产党,在大学期间与其他共产党人创办了著名的《过去与现在》。他见证了整个二战的崛起和结束,随后又目睹了美国与苏联的冷战,苏联的解体,柏林墙的倒塌,国际共产主义的衰落。虽然霍身为共产党员,但是有时他也会不满意共产党的做法,只是他也说有共产党来庇护,有些事情要顺利的多。对一个历史学家来说,研究历史,不如亲身体验,目睹真实,见证历史的改变。霍布斯鲍姆完全做到了,书中携带了一幅霍布斯鲍姆20世纪时间表的图,与世界重大事件相对比清楚了看到了这位伟大的历史见证者经历了所有世界变革,重新组成的新阶段。另外,霍布斯鲍姆在书中提到了爵士乐,他热爱爵士乐,音乐使他可以得到快乐与满足,他也特意为爵士乐写了一部书《非凡小人物》。纵观本书,是霍布斯鲍姆本人的回顾,也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历史见证者的一生,世界的历史造就了个人的经验。
  •     “法国正顽强地进行最后一役来捍卫其语言和文化的全球性地位。这个努力或许终将徒劳无功,但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必要的防卫,而且未必注定会失败,此即每一种语言、国家和文化维护自己的独特性,借此抗拒全球化的进程中,对具有多元本质的人类强行施加的单一化。”这或许是霍布斯鲍姆所经历过的20世纪的一个缩影,他用一生来经历了这个世代,却又带着些许遗憾和失落离开这个世代。作为一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写下自己的自传的时候,难免会怀疑一些事情是否属于自己的经历范围还是认知范围,而这一点同样是我们现在阅读这本《霍布斯鲍姆自传——趣味横生的20世纪》的传记的时候所要注意的。繁杂错乱的20世纪着实让我们感觉到不知所措,而博闻强识的霍布斯鲍姆是否在某一瞬间悄悄让我们误以为那些曾经发生的历史与霍布斯鲍姆擦肩而过?当然,在阅读传记的时候需要对记录者的信任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本传记。从维也纳的童年时光到最后躺在伦敦的医院看到了九一一事件,作为一名历史学者,他把那个时代的帝国更迭以及强权的形成按照自己的历史观描写展现在我们的面前。20世纪时灾难的,同样也是趣味横生的,至少对于霍布斯鲍姆来说或许是的。他经历了多个国家的生活,很早就坚定了自己的以后的志向,并且很早就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政治以及学术上一点一点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走去。显然,如他所说,在政治上他并不是一个像样的领导者。他的同伴有的战死在西班牙内战,而他则还在剑桥把自己青春贡献给杂志编辑。在那个年代,所有的东西似乎都是蓬勃兴盛的,不管是游行还是战争,人们似乎从一个黑暗的牢笼中冲出,进入到了一个意识形态表达的世代,他们开始疯狂地信仰一种思想,又转而信仰另一种思潮,而在多元化之中,没有谁真的明白,所有的一切不过是政治的狂热的虚无,到最后,被精明的政治家玩弄于股掌。霍布斯鲍姆或许并不承认自己在政治狂热上栽了跟斗,而且一生都信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霍布斯鲍姆,接着经历了斯大林时代以及后斯大林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这一点让他难免感觉到一些沮丧。但是爱情的力量着实让他感觉到了另一种心态。但是瞬息万变的时代格局并没有让这个忙碌的政治旁观者能够闭上自己的双眼。20世纪60年代不管东方还是西方都在政治上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格局宣判了苏联的死刑。作为历史学家,面对这些动荡的格局,他写到:资本主义与有钱人,目前暂时停止了恐惧。然而,他又再慢慢感觉到了这样的恐惧,华府似乎成为了另一种“苏联体制”。历史或许就是不断地循环,作为左派的霍布斯鲍姆面对当下的以华府为中心形成超级极权,拥有着另一种的担心。2012年逝世的霍布斯鲍姆如他自己在后记写到的一般,没有办法看到美国主导权的世界的更迭,然而,即便这样的世界更迭了,又会有什么新意呢?至少从霍布斯鲍姆的20世纪来看,有些趣味横生中充满了不安以及血腥。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还趣味横生,没人觉得翻译很别扭吗?
  •     对欧洲共产党和共运的的历史真是很陌生,虽然已经有很多注释了,但还是觉得不够……
  •     。。。
  •     政治和道德不同,政治是为集体行动寻找一种准则。道德是为集体生活寻找一些准则,道德可以用在一群老死不往来的人群之中。政治总是与行动有关,因而一定有历史性。政治家的基本素质有三种:演说、书写、社交。有时候,人们拚命争取的政治权利其实是“去政治化”。因为并不是所有集体行动都需要步调一致。
  •     得好好看评论,再下一些论文来读。
  •     霍布斯鲍姆撰写过十九世纪三部曲,也撰写过《极端的年代》,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对二百年的历史进行了鸟瞰。在这部自传中,显然他也并不放弃从新回忆二十世纪的历史。不过,有问题显然,他并不想多谈,在他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二年后母亲则因肺病同样离世,留下他与妹妹两个人。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如何从底层小人物,变成二十世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这是时代造就的,三十年代的剑桥是左派教授的大本营,大批的学者和学生都参与到这场共产主义运动中来,五十年代则因赫鲁晓夫发布斯大林秘密报告,导致大批欧洲共产党脱离,而霍布斯鲍姆虽然没有离开共党,但是也从积极的参与者变成了同路人。他认为,回忆录如果没有文献加以印证,哪怕是记忆也是靠不住的,而作为历史学家就不得不将自己与历史结合起来。
  •     当欧洲史读吧,我还有本撒切尔的传记
  •     瞬间对于历史学家的回忆录充满了兴趣,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荒谬的事。同时也极想阅读原始的叛乱一书
  •     颇失所望,看不到多少学术总结,政治介入也很零碎,倒很凸显史家对于自身生活轨迹与社会历史变动之间关联的敏感,像是《社会学的想像力》的自传应用。译注用心,如果《光荣与梦想》在优雅但未必有与时俱进的信达的译文基础上也能出这等译注本,就是社会文化史的上佳读物。
  •     二十世纪的个人经历与观察的历史,《极端的年代》一书的私人视角版,可分为政治和学术生涯两个部分
  •     个人视角版的《极端的年代》。作为自传,涉及自己学术生涯的部分太少了点啊,一直在说个人在历史大环境下的种种体验,感觉霍只是配角,主角还是历史。PS:这翻译文笔,一看就是中信的,呵呵
  •     一部好看的传记,虽然并没有耗很多笔墨在自己的作品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这让作为忠粉的我有些失落。其它方面都好,剑桥的左翼氛围、1968的激动、学界内部的分化、冷战、拉美革命、法国与美国、911及人类的未来,书中特别突出他的“共产党员”标签。化解了沉重的是他的犹太式自嘲与幽默,很可爱。
  •     一个世纪的“精神史”。
  •     确实是趣味横生的20世纪。
  •     左派史家的思想自传
  •     战斗力十足! 霍老师差点就成了职业革命家了
  •     这是一部思想自传。与其说记载了个人的生活经历,毋宁说是把个人放回大背景之中的时代传记。叙述很绵密,霍布斯鲍姆一直在探讨自己对社会事务的看法,以及时代带给他的生活改变。通过阅读本书,尤其可以了解20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
  •     剑桥求学历程看得比较沉迷,得知西方的历史研究也是由玩泥沙中,渐渐成今日的模样;第二章的学派介绍,霍在强调很多次他是布罗代尔的朋友!!=.=并可以看到,其实二战之后,美国的史学界并没有淘到多少欧洲的老教授,现在鼎立与美国史学界的,都是那个年代的后期之秀(史学家的欧陆情结还是比较深?);其他的,不知道是否因为是翻译问题,觉得好无聊好无聊,《极端年代》暂时搁置。话说真的很喜欢纸质书封面里的霍爷爷,不过#通勤#上读的是kindle版本。
  •     书很好看,但并不喜欢。这个书颇有一些契合精品店橱窗的风雅意味,和若隐若现、稍显刻薄的沾沾自喜,大概都不是你希望在一个二十世纪左翼学者那里读到的。
  •     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和选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