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譯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80
ISBN:9787101003345
页数:316页

内容概要

楊伯峻(1909-1992):中華書局編審,湖南長沙人。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任馮玉祥研究室成員、中山大學講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湖南《民主報》社社長,湖南省政協秘書處處長,湖南省統戰部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副教授,中華書局編審。中國語言學會理事。著有《文言虛詞》(中華書局1965年)、《文言語法》(中華書局1963年)、《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2年)、《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62年)、《春秋左傳論》(中華書局1981年)、《春秋左傳詞典》(中華書局1985年)、《楊伯峻治學論稿》(嶽麓書社1992年)、《楊伯峻學術論文集》(嶽麓書社1984年)等。

作者简介

在中華名族歷史文化的長卷上,記錄著一位元飲譽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禪大師贊為“至聖無域澤天下,盛德有範垂人間”的先哲——孔子。
《論語譯注》彙編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獻《論語》二十篇,並作了較為具體的分析和解注。透過文字,我們仿佛和智者正面晤對,聆聽他“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各因其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而在我腦海中最難以忘卻的是他“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時時想徹的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國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這一教育思想的經典論述。


 論語譯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1条)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也是一部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的著作。它和《圣经》分别是对东、西方人们生活有原创性和指导性的文献。在《论语》中,并没有记载孔子的身平大事,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人的日常谈话中,往往能更直接地透露出一个人真实的想法。在传统文化中,孔子是先师圣人,是道德和正义的化身,是万千读书人的楷模。在激烈反传统的现代人的眼里,孔子是腐朽的传统文化的代言人,是导致中国文化出现问题的渊薮。《论语》中的孔子则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有普通人的一切情感。他心目中的衣钵传人颜回早逝,孔子直呼“天丧予,天丧予!”子见南子,(此处语焉不详,估计是传出了绯闻)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孔子于是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一个老师在学生面前发誓,孔子当时的窘迫和尴尬犹在眼前,同时又看见了这个人的诚恳。他对待人十分真诚,就算是自己的学生,孔子也是坦诚相待,经常和他们讨论“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是真情的孔子,他忠实于自己的平凡,诚实,重“立名”,人们都讳言成名,而孔子并不回避。他等待成名,但是却不有意去求名。孔子对待朋友很真诚,他把朋友放在第一位,但是不和不交不如自己的交往,认为如果降格交往,会自取其辱。孺悲名声不好,他来见孔子,孔子称病不见,但是又在屋里弹琴,让孺悲知道。孔子又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甚至有时显得有些迂腐,但是其真诚地维护自己信仰的决心,却是让人感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样的话,在每一个时代都是掷地有声的。 孔子为了坚持原则,有的行为看起来很不识时务,“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虽然他明白鲁国不可能这样做,但是作为人臣,他竭力尽自己的义务,虽然于事无补,但是其认真精神,确实难能可贵的。孔子对自己坚持原则,但是对于别人,他并不苛求。他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做事。在对待鬼神问题上,孔子的态度很现实,他“不语怪、力、乱、神”,同时又“祭神如神在”。《圣经·新约》中要求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要连右脸也给他。这对一般人来说,确实有一点为难,而真正能作到这一点又能有几个呢?而孔子则没有这样要求别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于别人所提的“以德报怨”,他觉得对一般人来说有些过分,就不那样的要求。在生活上, 孔子并不拒绝物质享受,“食不厌精,烩不厌细”。但是,他不让物质享受影响自己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他和几个学生谈心时,他更心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艺术的生活同样在孔子的心中同样占有地位。虽然他一心想建立功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他也希望过平淡的生活。孔子没有耶稣那样的神奇事迹,他不会替无数人治病,也不能使无数人有吃不完的食物。但是他在用一种精神感染着中国人。不知道是农业民族特有的现实态度塑造了孔子的精神,还是孔子赋予了中国人一种现实的生活态度。孔子是圣人,但也是凡人,在时间无情的威逼下,他面对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自己的政治理想却不能实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说自己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因为周公是孔子理想的政治人物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制度。“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人生中的不如意一样引起他的慨叹。到了晚年,人世的新陈代谢使孔子感受到了压力,“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有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他感受到没有弟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此时,人生的一种苍凉感油然而生。他也曾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是,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并不因此丧失对生活和理想的信念,他从自然中得到了启发和共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的这种精神在后世一直得到发扬,在艰难困苦中显示了生命的高贵。他有一种乐观精神在支撑自己行动,对世俗“安之若素”,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不承认命,但是也不否定命运,他更相信“君子不忧不惧”,尊重个体生命。他的乐是内在的,并不一定表现在外表上。他坚持向上的精神,面对人生短暂的压迫,他选择不断向上进取,他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因而能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在他的行为中,体现了生命的韧性。表面上木讷含蓄,不露锋芒,内心刚健,不屈不挠,“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丧,与其易也,宁戚也。” 孔子想做大事,自觉承担对民族国家、文化历史的责任。相信自己有能力力挽狂澜,心中有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以先代圣人自许自欺,临死前仍然想着要天下宗我。但是却一点也不矫情,反而让人们为他的精神感动。正是孔子的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支持了后世许多知识分子,使得他们默默地为国家民族努力,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的脊梁。佛、道选择的是出世,退让,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人格萎缩的表现。庄子对现实的认识无疑更悲观,也更深刻,而孔子的认识有时显得有些幼稚,但是其积极入世的态度却是值得肯定的。《圣经》中的圣贤往往都是受神启发的先知,而孔子则是一个凡人,他的圣贤精神更具有世俗意味。中国人的现世精神和理想精神同时体现在了孔子身上,所以他就成了圣人。由这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的执着于现实,勇于承担责任和苦难,但是又不玩味自己的痛苦。“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他积极地努力投身到现实生活中去,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他还是不屑与和阳货为伍,不愿意为了做事而丢失原则。在政治上,孔子的最高理想是仁,但是对于一些没有达到仁的程度的政治人物,孔子也称赞他们在政治上的功业。在当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情况下,孔子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虽然有些迂腐,却体现了自己的立场。儒,原来是管理组织宗教祭祀仪式的,保存了礼仪知识。孔子本人也从事过这一职业,孔子维护周礼,维护以祭祀祖宗为核心的习惯法,以血缘家长制为核心,以祭祀祖宗来强调其重要性。“仁”讲求的是内在的自觉。首先,仁有自己的血缘基础,人为了维护“礼”的内在精神。强调血缘纽带是一切核心。血缘感情有一种天然的合理性。中国的人群以农业为生,主要的种植经验是从父辈哪儿获得的,对父辈和祖先的敬重是必然的。而且,在古代的条件下,农民如果勤劳耕种,要生活下去是可以的,但是想要获取足够的财富来养老却有困难,从而需要下一代的赡养,这样培养人们对长辈和祖先的尊敬。孔子的仁,有时是一种心理原则,使伦理规范和心理欲求融为一体,具有一种实验性。把外在规范引导到心理之中。强调人的日常生活的合理性,舍弃了人轻视现实的悲观主义。孔子的仁,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色彩。“仁”突出了原始民主性和人道主义。由亲人推及到别人,有泛爱论的色彩。但是,这种爱又是有差别的,由亲亲到仁民,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内建立一种既有等级秩序又有博爱精神的社会。仁,比较突出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中国的社会里,由于过早的进入了理性社会,因而没有绝对理念,没有外在权威。人和神、人和自然被割断了,人是自由的,但也是孤独的。孔子把复兴周礼的任务交给每一个人。要完成这个使命,就要把宗教意识的献身精神归为一种个体自觉。在这里,人本身就是上帝。仁是士人的价值范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对仁的追求不会因为外在困惑而放弃。但是孔子的理论也存在很多缺陷,他的思想也有其不现实的一面,他想用思想来移动历史。他的很多行为准则是针对士人阶层的,无法对全社会形成如果这样去做,只会获得悲剧性体验。对个体超越的要求太过分,不给以宗教上的支持,只靠个人的道德来支撑,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很难完成的。由于缺乏外在的约束,人们缺乏敬畏感,只靠自觉来把握是难以完成。他的理论有时候显得象一个没有支点的杠杆。通过《论语》中孔子的言行和追求,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圣贤们,他们的思考始终是围绕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的。他们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一心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可能是中国的圣贤不同于西方思想家的一个特点,体现了中国知识阶层重视知行一致的特点。但是由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们很难有实际的作为。但是,他们仍然执着追求,并不寻求不现实东西的满足。
  •     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论语》中共有八处明确为仁下定义的句子。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刚毅木讷近仁。(13.27)克己复礼为仁。(1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仁者,其言也讱。(12.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2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13.19)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7.6)仁者爱人,即有仁爱博施之心,有着对他人的大爱,光是自己立了、达了还不够好,还要推己及人,让其他人也好,这才是仁。仁者有不忍之心,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不愿承受的加诸他人,甚至将不忍之心施于动物,如“君子远庖厨”。这种不忍同时也是爱人的表现。刚毅木讷这四种品质接近仁,刚毅则有坚定不折的人格,精神力强大,木讷则是仁者慎言的表现,仁者讲话非常谨慎,礼教的为人准则在约束他,言出必行,因此“其言也讱”。《公冶长篇第五》:“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5.14)子路对孔子言行一致的要求执行得很好,有闻必行,生怕没有施行。《颜渊篇第十二》又说道:“子路无宿诺。”即是说他许下的诺言从来不超过一夜就履行了。这有些文学上的夸张,但鲜明反映出了这个孔子喜爱的弟子是如何做到言而有信的。克己复礼为仁。仁是为人立身的高级标准,它提倡以礼教的理性约束泛滥的欲望,让生活井井有条,显示出理性的美感和我国先秦文明的发达,是社会成为礼仪之邦,而不是互相攻占杀伐的蛮族。从《论语》中看到孔子主张的礼教并非后世非议的灭人性的封建礼教,而是一些为人的准则。孔子的克己复礼并非丢弃七情六欲,他本人即是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和顺老者,他的从心所欲建立在博学和洞明世事的基础上,他提倡“君子不器”——不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懂得“听其言观其行”。虽然世人称他“博学而无所成名”,这也是博学者的通病,但如今孔子的地位彻底击垮了这一批评。博学而不拘于一,才能有大胸襟,孔子“无必无固,通权达变,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此乃真自由之境界。然而他也“不逾矩”,他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有着理性合理的约束,但后代统治者拉紧了思想的框框,将礼教变成吃人的礼教,妄图将人变成奴才,变成服从的机器。这就与欧洲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类似了。天主教规在宗教裁判所手里发展到极致,以酷刑遏制正常生理欲望,一些禁欲人士变得冷冰冰、不近人情,自己得不到的欲望疯狂吞噬他内心的人性,在受刑者的惨叫中满足内心的饥渴,这些神职人员于是与上帝越走越远,违背了宗教原先的博爱精神,“神爱世人”的精神慰藉成为冰冷的权力机器。孔子思想就如最初宗教建立的初衷一样,都是温厚爱人的,在人世的痛苦中给人精神解脱,指明世路。但发展到后来,封建统治者需要控制思想,就如欧洲宗教机构需要纯化神学体系,避免异教色彩的污染,于是借用以前那些简单纯粹的温和思想,剥去精髓,取其外壳为己用,原来的睿智就不复存在了。而后世竟将打倒封建礼教的源头直至孔夫子,岂不可笑哉?亦是给中国文化精神蒙上莫大的冤屈。即使五四先进分子是为了彻底拔除封建毒素而故意将斗争源头揪到孔子头上,但盲从于那阵狂热的青年难道又了解孔子真正的思想是什么吗?只要读一读《论语》,明白人都能看到儒家的圣者有着一颗多么真实儒雅而又坚定清醒的心灵。《论语》与读者的距离感在古籍中应是最小的吧,所谓“有教无类”,他的思想从未对后人关闭过。后世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天真自然扭成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又岂是夫子之罪?在“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13.19)这一处中,孔子从日常居处,政事,人际交往方面来阐释仁的本质。仁者日常生活中要“慎独”,“居处恭”,即保持平常心,有恒定之心,不受外境改变的影响,平日生活也要态度端正庄严,立身原则不可废弃。这一句讲的是仁的具体体现。最后一句“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此处自抽象方面阐释仁所具的精神,但光自身齐聚五品是不够的,还要推行于天下,这又是“仁者爱人”的体现。儒家思想总有博大胸襟,时刻不忘以天下为己任,想复周礼,再现尧舜的盛世,这种理想是孔子所处的战乱多伐的春秋的反面形态,社会越是纷乱黑暗,理想的光芒就愈加灿烂,对太平时代的渴望就越是深切,孔子不愿放弃理想,即使落得个“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凄境,他竟也能以此为乐,他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可摧折的勇力,显示了不知五谷的儒者精神上坚强执着的一面。但孔子因此也倍感孤独,他怃然叹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洞明世势,知道自己势单力孤,抱负难行,但却不愿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这些避世之士一样只顾自身清净,丢弃天下,因此他的执着显得更为可贵。这些执着深深融入古代读书人的血液里,儒士不论在朝野还是在江湖都未曾忘记匹夫之责,以致“致君尧舜下,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吟诵百代。那么经孔子认同的仁人有哪些?即使是颜回也只“三月不违仁”,算不得是仁者。只有商周时期“求仁而得仁”的伯夷、叔齐,殷三仁,以及管仲得到孔子的认可。而管仲是颇有争议的,因其有侍二主的变节罪过,人们不愿认其为仁人。然孔子大力为其辩护,他在世人非议中看到管仲的功绩,以其才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纷乱带来一时和平,让民受惠于今,这样的功绩足以盖过其侍二主的非议。这就如论秦始皇的功过一样,始皇焚书坑儒,施法家之严酷于天下,过实甚重,然其一统六国,是结束战国乱世之才,世人因此享和平,此大一统之功大于过。而孔子看到管仲对天下的贡献,实在是有智者慧眼。
  •     说译文风格过时,也可以说,单依现在的标准,就是质量欠佳。文白混杂,不通不顺。这样的文字在过去或许也并无太多不妥,因为那时候不大讲究什么规范,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所以如今也不好强求单依现在的标准。然而,这样的书只怕到底容易朽烂,或许比于丹的稍晚些。注释不足,不系统。许多生僻难字不注音义,破读也注得不全。有些难解章句的译文他到底为何如此,丝毫不加说明。注释用语太多专业惯例——本来是要帮助读者弄明白先秦文言的,反而制造新的文言障碍;见不到简练,见得到简陋。我们可以不要求这本书完全面向初中文化普罗大众,但现在这副面貌只怕著作的意义还是值得检讨。个别译文脱落失踪,想必不符体例,即便作者疏忽了,编辑也肯视若无睹?另外还有些体例上的不一致。出版二十多年,一印再印,一刷再刷……就是不改。说啥好?牛年到了,就送书局一个牛字好了。不是蜗牛,是真牛!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真真好书
  •     第一次看以为是现代学者写的,真真好读
  •     第一次
  •     本来只想为了讨论稿看一点的,结果看完了
  •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随着阅历的增长,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悟
  •     作业:抄了整本书
  •     我的心头书,挚爱版本。
  •     权威注释,常会查阅
  •     要多刷几遍。
  •     【2015.8.12开始阅读,13天完本】|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作者非常地认真负责、有考究,这也是台版古籍书最大的优点之一,怪不得自家老人会说杨老是他所敬佩的大大XD关于书的内容就不做评价了,关于孔子,只觉得有句话说得很好,“儒家的东西不好评论,一半已深入骨髓,一半已弃之不用”,这次其实也是因为要写一篇儒道相关的论文才回来翻论语,然后这才发现有很多东西根本不止课本上写得那么简单……总之我在这边就不多说,预计这两天就能把论文码出来,会放在日记里,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哟XD最后再次让我吐槽一句,繁体字的结构真!奇!怪!
  •     不学《论语》可以言,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虽不如《左氏》,但还是破门之书。
  •     喜欢 有趣 一个失眠的晚上一口气读完的
  •     2016-6-10再次读过。
  •     “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浮生若梦,唯见长江滚滚东流水
  •     杨先生的书是值得尊敬的。即使其中有错误和不通之处,也未必是杨先生本身的错。论语流传至今,脱漏错簡之处甚多,强求每句都懂,每句都译,本身就是很无聊的事情。(偏偏汉儒、宋儒中很多人都自以为是强解其不可解)杨先生已在前言中写明他是以左传补论语,因家学渊源,杨先生真正是左传专家。因此以先秦文字释义和语法习惯解论语,确实更可靠一下。更因为可靠,我们才发现论语却有很多根本解不通的地方。所以这本书的价值既是。
  •     甚好的《论语》入门读物
  •     粗读一遍。这种本子看得人嗯。。。反正不踏实
  •     先读译注,再读论说,字典备查。硬说孔子非命似乎太过。易读。放假以来看完的第一本书,开心。本来开始看它是为了写作文
  •     此方大师作品,没有阅读能力的人,才会去看于丹的那本什么心得。
  •     浅显易懂
  •     目前最好的论语注疏
  •     杨先生的版本似乎还是最经典的
  •     最喜欢的一版译注。我一般只看注不看译,但这版特别棒,强烈推荐,初读研究都可以用。
  •     楊伯峻先生所著的論語應當是比較好的版本了
  •     经典
  •     孔子這個可愛的老頭,仗着年紀大學問多,“從心所欲‘,唬得學生一愣一愣的。楊伯峻的譯注本嚴謹有度,但是簡便易讀,經典之選,入門最佳。
  •     孔老夫子的话,虽不长,但却深入到五千年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韦伯说中国人信仰孔教,在我看来并不为过。
  •     本科某一年,学校开始为各学院开设一些通识课,我们经济学院都要上《论语》。国学院的陈壁生老师讲课,操着广东口音普通话,讲得很棒。很有书生气质有文学功底的老师。这是我们的教材
  •     没辙,小时候家学到这里的时候,被逼着读四书,烦得要死。
  •     话说作为中文系毕业生,通读论语是在八年后也是让人羞愧的一件事。但是古之圣贤之语确实发人深省又给人以启迪。身在体制内,感受的是2000年的官制,作为初创者的孔子,无疑不是心中一位教主般的存在,不由也泛起了再读一遍的冲动
  •     人生第一书
  •     读完感觉很复杂,译注很好。
  •     十几年前的寒假,翻着这本书,把论语抄了一遍,没抄注释,注释只是和自己的理解不断印证碰撞。顺便把字练了练
  •     杨伯峻好可爱,读论语的人难道都是那么可爱的吗?
  •     第20遍。
  •     确实入门级
  •     译注写得太棒啦!
  •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     同06年版的感想是一样的
  •     孔子三观太正就难免无趣。。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译注得太烂吗。。
  •     纸张和印刷糟糕,其他都好
  •     看杨伯峻的译注入了迷。
  •     前言里的某些观点恕不能苟同
  •     语录体,孔爷爷是全中华人民的老师,可敬可爱。
  •     惭愧,现在才系统地读完论语。孔子真是个真实的可爱的人而不是神化了的圣人,配合易中天百家讲坛先秦褚子思想讲食用更佳!!
  •     认认真真第一遍!陈嘉映说得好呀:“后世思想者和先秦诸子的关系不是并列比较的关系。不是说诸子的思想深刻得超不过了,正确得改不得了,而是说,先秦诸子提供了一套原型,使得我们能够在一种特有的精神中思考,我们赞成、发展、修正、反驳,都依据于这些原型。不是说比得上还是比不上孔子,而是这种比较没有意义。”
  •     常读常新,不同的语录时常有突然的刺激,智力上获得乐趣。杨的翻译也不错,但有的注音不符合现代汉语拼音规范,也无可厚非。
  •     繁体字看的心累。。译注非常详细,不过出了简体字的相当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