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精解

出版社: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04
ISBN:9787810102827
作者:李其忠
页数:224页

书籍目录

目 录
前言
总 论
1.中医基础医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
3.辨证论治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4.中医与西医在学术体系上的区别
5 中医“四大经典”在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阴阳五行
6.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7.事物的阴阳属性归类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8.阴阳的对立制约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9.阴阳的互根互用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10.阴阳的相互转化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11.阴虚的概念及五脏阴虚的辨析
12.阳虚的概念及五脏阳虚的辨析
13.学习和运用阴阳学说的注意点
14.五行的概念及其各自的特性
15.依据五行属性对事物进行演绎和分类
16.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17.应用五行生克理论阐述人体五脏之间的生
理联系
18.应用五行相乘、相侮、母子相传理论阐述五
脏之间的证候传变
19.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学上的具体应用
20.五行学说在中医治疗学上的具体应用
21.学习和运用五行学说的注意点
气血津液
22.人体之“气”的概念及其与古代哲学中“气”
的概念的联系
23.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
24.人体之气的生理作用
25.气机的概念以及气机失调的常见类型
26.元气、真气、原气的异同及其组成、分布与
功能
27.宗气、营气、卫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28.气虚的基本概念、常见成因以及五脏气虚
的辨析
29.血的生成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30.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血虚对有关脏腑功能的
影响
31.与血的运行有关的脏腑功能以及血行失常
的常见类型
32.“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的具体含义及
临床意义
33.气与津液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
34.血与津液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
藏象学说
35.从“藏象”的含义看其与西医解剖学“脏器”
概念的异同
36.脏、腑、奇恒之府在生理功能特点上的区别
以及胆又属奇恒之府的原因
37.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的具体体现
38.“心主血脉”的含义及其外在表现
39.“心主神志”的含义及其外在表现;神志活
动主要归属于心的原因探析
40.心的常见病证对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功能
的具体影响
41.“肺主气”的含义以及肺气不足对其主气功
能的影响
42.“肺主宣发和肃降”的具体体现以及肺失宣
肃的病理表现
43.“肺主通调水道”的含义以及通调水道失常
的病理分析
44.“肺朝百脉”与“肺主治节”的含义
45.“脾主运化”的含义以及脾失健运的病理分析
46.“脾主升清”的含义以及清气不升、脾气下
陷的病理分析
47.“脾主统血”的含义以及脾不统血的病理分析
48.“肝主疏泄”的含义及其生理意义
49.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的病理分析
50.“肝主藏血”的含义以及肝血亏虚、肝不藏
血的病理表现
51.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在病因病机、辨证论
治方面的异同
52.肝风内动的常见类型及其各自的病因病机
53.“肾主藏精”的含义及肾中精气的来源
54.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及其外部表现
55.“肾主水液”、“肾主纳气”的含义及生理意义
56.“肾无实证”的机理及肾的常见病证
57.五脏与五志、五液、五华相应联系的生理病
理意义
58.胆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
59.胃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60.小肠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心的生理病理联系
61.大肠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肺的生理病理联系
62.膀胱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63.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所属脏腑
64.中医学对脑的生理功能的主要论述
65.女子胞在生理上与有关脏腑经络的联系
66.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
经络学说
67.经络的概念以及经络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68.关于经络学说起源的探索
69.经络的分类命名及其大体组成
70.关于十二经脉的命名依据
71.十二经脉在体表循行的分布规律
72.十二经脉的大体走向、交接规律及其气血
流注次序
73.确定十二经脉表里关系的理论依据及其生
理病理意义
74.十二经脉各自的起止点、体表主要循行部
位、主要分支及联系脏腑器官
75.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及其主要生理
作用
76.督、任、冲、带四脉的循行概况及基本功能
77.十二经别与十五别络各自的分出部位、走
向分布、生理作用及两者的主要区别
78.关于“分经辨证”、“循经取穴”、“药物归经”
形体官窍
79.皮、肉、筋、骨、脉“五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
脏腑经络的联系
80.关于头面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81.略论颈项的生理病理
82.略论背的生理病理
83.胸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84.略论腋�胁肋的分部及生理病理
85.略论腰的生理病理
86.腹的分部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87.四肢的分部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88.眼的结构、功能 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其
“五轮”、“八廓”之说
89.鼻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90.口腔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91.咽喉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92.耳的结构 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病因病机
93.中医学对病因学分类的主要论述
94.略论“审证求因”
95.“六淫”的概念及其致病的一般特点
96.寒郁化热、湿郁化燥的机理分析
97.风邪的致病特点及其与“内风”的区别和
联系
98.寒邪的致病特点及其与“内寒”的区别和
联系
99.湿邪的致病特点及其与“内湿”的区别和
联系
100.燥邪的致病特点及其与“内燥”的区别和
联系
101.暑、火、热、温四邪的异同以及外感火热与
“内火”、“内热”的区别和联系
102.“七情内伤”的概念、致病特点及病理机制
103.浅析“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
在五味”
104.略论水、湿、痰、饮的异同
105.瘀血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特点
106.药邪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107.浅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108.“虚”和“实”的概念以及“至虚有盛候,大实
有羸状”的机理
109.浅析阴阳的制约失常、资生无由所致的病
机变化
110.阴阳格拒的概念及类型
111.亡阴、亡阳的概念及两者的鉴别
112.气血津液关系失常所致的病机变化
防治原则
113.正确理解“治未病”的精神实质
114.“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含义及应用
115.“急则治其标”与“治病必求其本”并无
矛盾
116.“正治”的概念及其具体运用
117.“反治”的概念及其具体运用
118.“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其各自的运用
原则
119.略论调整脏腑功能的常用治疗原则
120.浅析“因人制宜”治则的具体体现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中医基础理论是
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石。
《中 医基础理 论精解 》
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
阴阳五行、 气血 津液 、
藏象经络、形体官窍、
病因病机、防治原则
等内容,既顾及其学
术渊源,更侧重于临
床实际。
本书能使初学中
医者入其门径,熟悉
中医者得其概要,研
究中医者受其启迪,
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
的理论参考读物。


 中医基础理论精解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好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