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的儿女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29058418
作者:郑霭龄
页数:31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相反,陈山在中国待得越久,梅英就越习惯自由的新生活。只有收到陈山寄来的信,梅英才反应过来这样的生活只是暂时的。同益商铺的人俨然成了梅英的自己人,总是尽力帮助她,比如借给她几元钱,帮她保管信件,帮她念信或写信,而且每当收到陈山寄来的信时,就会立即告诉梅英。陈山的第一封短信告诉梅英,自己已经安全到家,留守在家的妻子,还有女儿阿萍和阿楠都很好。梅英让同益商铺的人写了封回信,表达自己的问候。梅英准备在年内收到陈山的第二封信,通知她房子已经盖好的消息和准备回国的日期。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梅英觉得很容易就把陈山忘到九霄云外。 梅英当然知道陈山最乐意回村子了。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都会这么说。陈山有两个女人,但只有一个能让他开心,那就是黄波。梅英本人也对黄波赞不绝口,认为她是“正直的好女人”。梅英仿佛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丈夫不在的日子里,她的所作所为也不再符合传统的中国妻子形象,没有了端庄得体的举止。也许这是无法避免的,要求独居的女招待遵循孔孟之道不太现实,更何况她还是居住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唐人街。 梅英开始大手大脚地花钱,要是陈山在,肯定不会让她这么做。陈山节俭得让人看不下去。梅英现在一个人生活,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她也没有多少钱可以挥霍,王先生每次会把工资扣除一部分,偿还陈山回国前借的钱。陈山才离开加拿大,梅英就过上了与唐人街大部分人一样的生活,陷入了花钱、欠债、借钱的恶性循环。 梅英会去维多利亚和温哥华尽情游玩。当地华人都喜欢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三个唐人街之间穿梭,哪怕是连夜赶路也无所谓,这已经成为他们消磨时光的好办法。他们仍然被整个大社会拒之门外,所以只好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梅英每个月至少要坐一次火车去维多利亚,看看自己的朋友,去谭公庙烧烧香。谭公庙是北美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受尊崇的中国庙宇。梅英经常去谭公庙聆听神仙的旨意,寻求神仙的恩赐。如果要出门过夜,她和女儿阿杏就会寄宿在朋友家里,或者在旅馆开个房间。五岁的阿杏也很高兴,因为有时候出去玩,母亲会和别的女人聊天或者打麻将,而阿杏就能和其他家的孩子一起玩儿。 梅英和女儿最喜欢拜访的温哥华朋友就是厨子张诺。他也是陈山的朋友,之前帮助陈山在纳奈莫找到了跑走的梅英。张诺这个人性情特别温和,甚至在准备绿叶蔬菜做饭时都不用刀子。“刀子会留下伤疤,最好用手去撕。”他对梅英解释道。有张诺在身边,梅英觉得无忧无虑,也常常被逗得哈哈大笑。女儿阿杏很期待张诺计划好的出游。张诺每次从片打街的汤姆出租车公司叫来一辆车,载着他和母女俩绕着斯坦利公园兜风时,梅英她们都十分开心。他们会坐在长凳上野餐,身后是城市的天际线或者大海和山峰,他们有时候也会坐在布洛克顿角附近的绿地上,板球运动员会在那里集合。 梅英一个人在纳奈莫后,赌博也从小爱好变成了习惯。她已经是赌场的常客,可以拿到赌场给予顾客的最高赊账额。梅英没有因为赌博而遭别人鄙视,就连借了她很多钱的雇主也不会瞧不起梅英。王先生一家反而很同情这个女招待,因为她工作得到的薪水都得交给一个男人。他们知道陈山不在加拿大,觉得梅英不过做了其他男人也在做的事情,那就是沉迷于唐人街屈指可数的娱乐项目中的一项。唯一的不同是梅英通常会把阿杏带在身边。尽管大部分华人觉得不应该带孩子进赌场,但光顾赌场的人也对阿杏熟视无睹。所以,阿杏成了梅英形影不离的小跟班,日日夜夜出现在烟雾缭绕的赌场。 梅英和其他女服务员谈论她们男人的八卦时,才会提到“陈山”这两个字。三家酒店的女服务员下班后,会三三两两来到对方的房间休息。如果梅英也在其中,她们就会去梅英的房间,这样梅英就可以照看熟睡的阿杏。梅英的朋友静悄悄地坐在床上,尽量不吵醒阿杏。大多数女人,包括梅英在内,都会点燃一根烟。每个人唠唠叨叨抱怨的内容都一样:手头紧,没钱花;她们都和身边的男人有矛盾。 “陈山的毛病就是,”轮到梅英说了,她很乐意开口分享,“他总是把自己当老大看。”梅英最生气的是很难让陈山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无论用什么方法跟他讲话都没有用。我说的话他就是听不进去。每次他张口闭口就是‘闭嘴!’或者‘胡说八道!’” “太伤人了。”其他人轻声说道。 “这样的男人让人想死的心都有了。”她们说道。这句话是她们点评各自男人时都这么说。 陈山离开加拿大几个月后,梅英在一次聚会上挥舞着丈夫寄来的第二封信。大家都以为陈山写信告诉梅英要回加拿大了,纷纷对她的自由生活行将结束表示同情。梅英让她们静一静。“他还不会回来呢,”梅英说道,“他还没有盖好房子,想问我要钱。”她给朋友看信中写的内容:“看看你能不能再弄点钱,然后寄给我。”女服务员朋友都厌恶地嗤之以鼻,问梅英打算怎么做。梅英已经想过这个问题了。“我自然会按照他的要求寄钱。我会去借钱。只要能让他继续待在村子里,不要来烦我。”梅英说道。其他人都频频点头,对她表示支持。 陈山接下来的信跟这封一模一样,以后的信跟通知一样简短。每封信都是让她再汇点钱,好让他把房子盖好。陈山要的数额本身可能不算很大,但却要光了梅英以后的生活费。海外华人在国外攒的钱跟在国内花的钱是不一样的——外国的破房子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别墅。 对于梅英而言,往家汇钱的一个好处就是陈山会推迟回加拿大的时间,她当然不希望陈山很快就回来。梅英不去银行贷款,海外华人不需要银行,他们可以彼此借钱。中国人找朋友借钱,朋友不会过问什么原因,因为他们觉得朋友一有钱就会马上归还。找朋友借钱也没有利息。中国人欠了别人人情总会找机会报答。为了满足陈山的汇钱要求,梅英要仰仗王先生的信任和慷慨,以及她的好友张先生,还有在服务员圈子里的姐妹以及这些姐妹的朋友。有个叫容凤的服务员曾是戏曲名角,为人非常张扬,她靠跟相好的男人过日子,后来这男人也成了她的第二任丈夫。他在纳奈莫的白人市中心拥有一家农产品商店。容凤对梅英很大方,所以梅英让阿杏把容凤认作干娘。 梅英在推销彩票中赚到一些额外的佣金收入。唐人街最常见的赌博游戏被称为“鸽票”:一张彩票上可以印出八十个汉字,然后跟提前选定的十个汉字有多少个是相符的,奖金根据相符的汉字数量而定。每天有五次抓奖的机会,几乎所有人都想试试手气。大多数成年人只是玩玩,赢到的钱能买顿饭或者几道菜就行了;赢得多的话可以请两个朋友吃上一顿。要是没人中奖的话,奖金就累积起来,有时候可以高达数千元,足够中奖人回中国养老去了。唐人街的成年人经常让阿杏替他们揭彩票。“春耕冬种”这是彩票上的第一行字,这也是阿杏最早学会的几个汉字。 不管是梅英的工资还是她买彩票的佣金都不能满足陈山要的钱数。随着中国新房越盖越高,梅英的经济状况却一天不如一天,她也越来越焦躁,陷入了痛苦求生的挣扎。梅英陷入了赌徒的恶性循环,认为下一把能够大赢一笔,把输的钱全赢回来。等她没有足够筹码的时候,玩不起“番摊”,就开始打麻将。麻将桌上的赌注小一点儿,而且不仅看运气,主要还看玩家的技能。头脑精明的梅英本来能在麻将桌上赢些钱,但总不知道见好就收,所以反而输钱。 随着生活越来越没有经济上的安全感,梅英最终踏上了很多女服务员的老路——等到交班的时候,她不再对所有顾客的挑逗和追求置之不理。这些男人一直都对梅英垂涎三尺。步入二十四五岁的梅英已经褪去昔日少女的可爱,拥有了成熟女人的妩媚。她丈夫不在身边,单身汉觉得她更加“可求”。梅英向几个自己认识的男人屈服了。梅英偶尔跟几个男人来往主要是迫于经济上的压力,虽然梅英也是用性换钱,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卖淫。这些男人会大方地帮梅英偿还一两笔赌债,或者给钱让她“买点东西”。有些男人只满足于生理需求,有些男人还渴望真心相好。梅英一直努力秘密地跟这些男人交易,所以当时肯定经过了一番心理斗争。在上班的酒店里,梅英让这些主顾公平竞争。不管再怎么折腾,梅英每天晚上都会回自己的房间,钻进阿杏旁边的大单人床。每次深夜回家,梅英都以为阿杏肯定睡熟了。 不过,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梅英竟然没有考虑过丈夫会不会问她,汇款的钱是从哪里来的。陈山从来都没有经济头脑。虽然陈山的愿望是好的,但是他的每一次经济决定到最后都搞砸了。跟兄弟处理父亲遗留地产的时候,陈山简直傻到了家。在纳妾的时候,陈山固执地把妾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在盖新房子的时候,他丢尽了面子。虽然平时省吃俭用,陈山在回国前买东西和盖房子的时候却总是大手大脚。对于梅英来说,赌钱、找男人是为了延长丈夫不在身边的个人自由。要是还需要其他借口的话,那就是为家庭牺牲,谁也不会觉得这个观念有什么不对。

前言

我外公名叫陈山,外婆名叫梅英。他们过世很久之后,我常常爬到家里的楼上,钻进父母的卧室,翻开那只雪松木箱子,打开最底下的抽屉,拿出里面一摞黑白相片。每张照片都是正式的人物照,相片里的陈山和梅英都想留下家庭兴旺发达的瞬间。每张照片都是那么亲近,仿佛可以听到家庭过去的声息;但又是那么遥远,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留下的唯一遗物,其他值钱的东西都已经典给了当铺。    我母亲本来想把这段过往尘封起来,合上历史的大门。但这扇尘封的大门却在陈山去世三十年后,也就是梅英去世二十年后被撬开了。那一年,也就是1987年,我去了一次中国。在外公-出生的村子里有座装满往事的仓库:他家的房子、几件珍贵的遗物和几张宝贵的照片。写作这本书时,最有价值的是外公写给留在中国妻儿的信件,这些信件都是他人生最后四年时写下的。信放在一个小包里。四十年来,分处大洋两岸,同属一个家庭的信件交流仅存下了这些。我的舅舅陈元曾经两次遗失旧照片和信件,第一次是被抢掠的日本侵略军夺去,第二次是在“文革”中遗失了。我想把这些剩下的信拿去复印,舅舅很不情愿,我好不容易才说动他。幸运的是,在写给舅舅的这些信中,外公追忆了自己的早年生活,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我年纪太小,外公家来到加拿大早期的时候还没有我。我对外公的印象仅剩下一些儿时的记忆,而且我的记忆支离破碎,十分零散。外婆在世的时间长一些,但是等我对家庭的过去产生兴趣,或者当我有足够的勇气向外婆询问家庭历史时,她也早已过世。这样一来,我只能依赖母亲的回忆。    刚开始的时候,母亲只是凌乱地讲了一些伤感的回忆。只有当我们娘俩严肃起来,才开始耐心梳理往事。通过不断探索母亲深刻的记忆,我仿佛也渐渐走进了陈山和梅英的生活。他们的移民往事和古老的唐人街——贫困潦倒,缺乏教育,还有被更强大的白人社会排斥的恐惧,这些事情本身就可以成为一部口述历史。唐人街的多数居民都只能借着“闲谈度日”,这就必然会谈到自己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在他们的口中充满生气,十分鲜活。日复一日,这样的对话都在不断重复着。母亲在无意中听到一些关于外公和外婆的故事,这些故事组成了她最早的一部分记忆。    追溯家庭历史需要收集他们那个年代的其他故事。陈山那代人已经辞世,但是几个跟梅英同龄的人依然健在。母亲的朋友是在温哥华唐人街长大的最后一代人,对唐人街记忆犹新。除了进行个人采访外,我还借助了别人已经发表的著作和公共档案。    想要找到上一代人留下的实物证据并不容易。纳奈莫的旧唐人街早在1960年被大火烧为平地,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在温哥华,我站在陈山当年买回国船票的售票窗口前;来到梅英曾经工作过的B.C.Royal咖啡店,坐在店里的柜台前;来到母亲曾经生活过的出租屋,爬上一段段黑暗的楼梯。但在我刚走不久,售票窗口就拆了,咖啡屋倒闭了,出租屋沦为毒品泛滥的贫民窟。随着最新一代亚洲移民潮的到来,温哥华的老唐人街继续萎缩衰落。这些新移民家境殷实,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移民到此。他们看不上老唐人街,大多选择在不断扩张的郊区落户。我发现中国南方的变化更为迅速。第一次回中国探亲的时候,我们走了三个小时崎岖的土路才走到外公老家的村子;等我们第二次再去的时候,我们只坐了一个小时的船就到了距离外公村子十分钟的码头。即使在本书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我也感觉自己一瞥过去的机会已经越来越渺茫。    研究工作完成后,我面临的挑战就是把这些研究结果原原本本地写在书上。这份责任十分艰巨,因为家庭成员不止一个,对于某件事件也就有了各种不同的说法。众说纷纭之下,事情的真相也就很难说清;谁还记得往事的细节,就根据谁的说法写。我由衷地感觉到,这本书应该算是一项“家庭工程”。同时,我也需要感觉那些九泉之下的人也在冥冥中支持着我。首先,我希望真实地反映家庭成员的个人生活。要想用最公正坦诚的叙事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最佳的方法似乎是采用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这就需要对一些事件进行必要的解说,同时重现当时的一些对话情景。在本书中,我采用了修复画卷的方法——原始的帆布是别人的。当然了,在写书的过程中,我也在“原画”里添加入了一层真实的色彩。    在此谈一下书中对中文人名和地名的处理,以及用字母处理一些汉语词汇的问题:为了简洁起见,我都是根据最常见或者当地的用法处理。所以,在提到广东时,我没有选择Guangdong这个拼法,而是选择Kwangtung,因为在陈山那代人生活的年代,广东的字母拼法就是Kwangtung。与此类似,在提到毛泽东时,我选用Mao Zedong,而非Hao Tse—tung,在我书中所跨越的年代里,毛泽东的拼法普遍采用Mao Zedong。关于粤语词汇和粤语人名的英文拼法并没有约定俗成的规则,书中尽力按照音译的方法进行处理。最后,书中表示货币单位的“元”指的是加元。在“一战”之前,加元都和美元价格持平。“一战”过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加元的价格在一美元和九十美分之间来回波动。不过,自那以后,一加元贬值到七十美分左右。    郑霭龄(Denise Chong)

名人推荐

这么多关于唐人街的生活里头,最深刻、最有戏味的故事。——著名导演 许鞍华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部非同凡响的著作。作为一部回忆性和历史性的作品,《妾的儿女》拥有着文学性的叙事手法;而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它又因其真实性而拥有令人信服的力量。它值得一个广大的读者群去欣赏。——华盛顿邮报

内容概要

郑霭龄(Denise Chong),1953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为第三代华裔移民,加拿大著名华裔女作家。
成为作家之前,郑霭龄是一名成功的经济学家。郑霭龄研究生毕业后受雇于加拿大财政部,并曾为总理办公室担任一年的特别顾问。从1981年开始直到1984年,在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任期内,郑霭龄成为政府高级经济顾问,并与特鲁多成为好朋友。
从政府部门请辞之后,郑霭龄开始了专职写作生涯,迄今为止共出版了四部作品,《妾的儿女》为其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

编辑推荐

《妾的儿女》编辑推荐:从旧式底层华工小妾到西式新女性,从温哥华小酒馆女招待到加拿大总理特别顾问,一个家族,三代女性,见证百年移民甘苦悲欢。在欧美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被作为研究文学、历史、女性、亚洲历史的资料和教材。海外华裔历史题材纪实性文学作品的拓荒之作。加拿大《环球邮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93周上榜。加拿大纪实文学奖、温哥华图书奖、加拿大女性文学奖、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提名。

作者简介

◎海外华裔历史题材纪实性文学作品的拓荒之作
◎从旧式底层华工小妾到西式新女性,从温哥华小酒馆女招待到加拿大总理特别顾问,一个家族,三代女性,见证百年移民甘苦悲欢
◎加拿大纪实文学奖、温哥华图书奖、加拿大女性文学奖、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提名
20世纪初,成千上万的中国男人从中国广东到加拿大淘金,他们把妻子留在了中国,为了抵御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的寂寞,这些男人纳妾成为当时极普遍的现象。
《妾的儿女》是著名华裔加拿大女作家郑霭龄用英文写的自传体文学作品,以作者的外公、外婆、母亲为主要人物线索,串联起包括留守大陆的外公正室母子、跟随外公出洋谋生的小妾(即外婆)、被外公带回大陆由正室抚养的作者的两个姐妹的生活以及早期加拿大中国城华人生活,讲述大时代背景下一个移民家族的生离死别,同时折射出以作者家族为代表的早期加拿大华人在残酷的异国环境中不为人知的艰辛挣扎。
本书1994年在加拿大出版,获得了众多文学奖项,现已被翻译十几国文字,并且在美国、德国、荷兰等国都成为畅销书。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妾的儿女》也被作为研究文学、历史、女性、亚洲历史的资料和教材。


 妾的儿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一个爱听故事的人,遇到这本书,会觉得它很有看点。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情节丰富的,偶尔会波动人心的平凡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既有大环境的烘托,又有小环境的帮衬,既有海外华人背景下的特殊经历,又有在那个颠沛流离的特定时代里与我们大陆人极其相似的过往。诚然,这个由加拿大华人郑霭玲在1984年写就,一经出版立即红遍加拿大的《妾的儿女》有那么多的光环,可是吸引我的,只是故事本身。这个故事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想很多和我一样有个二十世纪初出生的姥姥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一种亲和力,令人仿佛在看自己家的故事。可又有所不同,它因为波及到了中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就复杂得多了。那个时候很多广东人都会去外国打工。他们通常家里都有老婆孩子,为了不寂寞,就可能带个妾去外国一起生活。作者的外公陈山就是这样一个男子,他的老婆和孩子留在了大陆,之后从大陆娶到加拿大一个妾,梅英,也就是作者的外婆。故事围就此围绕梅英和陈山展开。它所展示的并不是夫妻同心同甘共苦的华人在加奋斗史,因为那并不具普遍性,也并不真实。它所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现状,一切都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也许最初的想法是到国外赚更多的钱,可以生活的更好。可是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的确真的能多赚钱,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要多得多。陈山是个传统的中国男人,传统又老实,所以他在加拿大几十年也并没能有所发展,所以他与梅英没有办法和谐。梅英是中国旧社会下的牺牲品,女人在那时是没有任何地位的,所以十几岁的她就被卖给陈山,漂洋过海去做妾。年轻貌美如瓷娃娃般的梅英,让周围那么多男人倾心,却没有得到她丈夫的怜香惜玉,直接送去酒楼打工去了。可是梅英既然在小小年纪就离开中国去了西方,虽然最初还矜持的保有中国妇女那任劳任怨刚正不阿的思想,可是渐渐的,一切就都改变了。她勤劳,也挥霍,保守,也放纵,终于在中西社会文化的交错下,在异乡生活的艰辛窘迫下,改变了模样。。。这个纪实性文学作品跨大半个世纪,主要涉及到陈家三代人的变迁,有其特定的背景,可谓宏伟。可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是越来越感到呼吸困难,情绪低落。作者说故事的手法只是简单的平铺直叙,清一色的大记叙,可谓没有波澜。这让人在阅读时会感受不到吸引力,可是也不想放弃。只好一马平川的呼呼的往下读,读的心情压抑到无法用语言描述。我不知道这本用英文写就的书在加拿大到底是因为什么而那么有地位,我只知道,虽然我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兴趣,但是那只是因为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更多的真实。人总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的,不是么。华人在外的辛酸史,毫不辉煌毫也不幸运的真实,若非我亲自读到。。。
  •     命运的洪荒之中,个人的力量有时的确显得苍白而徒劳。只有那些极少数的人才能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魄力和能力,去造就一个时代一个国度甚至世界的命运。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适者生存才是唯一正确的哲学。狼烟四起、民不聊生时,有的人守着一方荒田,食着草根、咽着泥土;有的人卖儿鬻女,希冀着生离既能给自己一条活路,也能给儿女一条生路;有的人背井离乡、去异乡寻觅生活……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其实都应该受到尊重,因为在贫困疾苦的岁月里生存下去远比在开明富裕的时代里生活更加艰难。也许有人会将此鄙夷为“苟且偷生”。事实上,我个人觉得,生存的问题哪有那么高大上,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最世俗、最具有烟火气息、最接地气的东西。相比于死亡这种最为简易的逃避来说,活着便是一种勇气。旧中国的华工漂洋过海去美国、加拿大找生活,固然有受欺骗的成分在内,认为海外是“金山”,遍地的金银,只需要自己捡起来就发财了,但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想赚钱、想发财、想改善国内亲人的生活。这种想法质朴而又原始。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其实也存在。很多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美元欧元英镑就是比人民币值钱,于是背井离乡地去国外打工甚至不惜偷*渡。有的人的确是赚到钱了,就像《妾的儿女》中的女主人翁梅英在加拿大华人街做女招待赚到的钱不但养活了一家数口人,还在国内盖起来小洋房。只是,整篇看来,梅英的一生却是穷困潦倒的。Why?我认为,作为个人,我们很多人无法控制一个时代的命运,但是却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梅英的身上固然有着旧时女子的悲剧的影子,比方说,旧时的女子没有独立的人身权利。身为小妾,不但自己属于这个男人而且自己赚来的钱也是名正言顺地属于这个男人的。陈山在国内颐指气使、挥金如土地盖着想让自己成为村人艳羡对象的房子时,梅英正辛苦地在华人街的餐馆里端着盘子、洗着碗筷。梅英前半生被陈山这个男人拖累,后半生则是被自己拖累。孤身在外的人特别容易滋生迷茫感,有些人被这种迷茫感打败了,从此过上醉生梦死的生活,有些人则熬了过来,人生从此另有一番景象。梅英便是被迷茫感打败的人之一。她寄情于赌博和酒精,却又不懂得如何从这些不良嗜好中抽身而退。书中,医生对梅英的女儿说,没有人能帮助梅英戒酒,只有她自己。但是梅英离不开酒精,也离不开赌博,更离不开周光这个男人。梅英有着女人的通病——易为感情所动。尤其像梅英这样的女人,身不由己,婚姻不过是他人赚取钱财的工具。梅英不曾爱过陈山,甚至,梅英这一生都不曾看得起过陈山。所以,当梅英遇到周光时,追求的是爱情而非面包。周光有钱,但是梅英却想证明自己爱的是周光这个人。年轻貌美的梅英不懂得该如何为自己负担一个年老色衰的未来。她醉生梦死,她寄情赌博,她酗酒暴躁。梅英的悲剧是注定的,幸好她死于还算体面的年纪,否则,更加年迈的她如何支撑起不潦倒不窘迫的晚年?周光就比梅英懂得自保,明白在不得已的时候要剥离梅英这个负资产,所以周光最后去世时,他的个人遗产不但能支付自己的葬礼费用,还余下4000元寄给国内的亲人。路在脚下,如何走,就看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能走多远,靠的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命运的把握程度。生于何时何地,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人生。
  •        妾者称之姨太、陪房,亦有二奶、小老婆等俗称,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故事以妾-梅英(祖母)开始讲述一个家族三代的家庭伦理故事,20世纪初中国人在他乡异国艰辛生活的写实。   20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妻妾成群常见,多为富贵人家。那个年代国外的一切都是好的,遍地黄金,走路都得把地上黄金踢开,成千上万男人出国淘金,把家中妻子留在中国,照顾家中老人孩子,但为抵御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的寂寞,纳妾成为当时极普遍的现象。陈山也不例外,让家中老婆黄波为其觅一方小妾,一解孤寂二来传中接待;漂亮的梅英在不能自主婚姻的时代被婶娘卖给远在加拿大的陈山,以梅英的个性反抗过撂过狠话,终是逃脱不过无权决定自己命运的时代,远赴加拿大过“富贵”生活,在陈山家乡人眼中陈山风光无限,加拿大排华,陈山差不多每日为生计奔波发愁,梅英到来自然不会享福,在唐人街饭馆做“启台女”住着肮脏捡漏的廉租房,要帮陈山还债,挣钱让陈山寄回远在中国的家人;还得传宗接代,可惜天不人愿连生两女无半子,遭陈山嫌弃。陈山随着年龄增大思想之情愈浓携梅英及俩女儿陈萍陈楠带着大量外国货风光回家,梅英因与老婆黄波不合,怀有身孕时得算命先生指点男孩为让孩子有国外身份,留下俩女儿,只身远赴加拿大,而陈山则留家中盖理想中的房子。梅英再次诞下女婴-陈杏,既要工作养活母女又要寄钱回中国,艰辛不得而知,此时的梅英酗酒涉赌,经常把陈杏寄住他人家。陈杏自小自己打理生活,承受母亲无理的打骂管教,梅英的管教方式逃离不了中国式。没有朋友,跟随为了生计的母亲在多地唐人街颠沛流离,还好陈杏有自己的主见,认为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学习优秀,努力当得护士。此时的梅英收养一子,与开赌场的周光关系暧昧。陈山盖房后返回加拿大过着与梅英分开的日子,穿插着中国家庭的生活,受战争影响,日子一样不好过,陈楠遭遇日本人糟践死于非命,陈山与黄波之子--陈元天生脚疾,陈萍所嫁非人生活不如意......晚年的梅英偶尔享受天伦自乐,偶改酗酒涉赌,受艰辛生活影响下的性格脾气一时难改。如梅英生活在新中国,现在国外以梅英的能力生活必然不错,个性也会温婉许多。故事结尾陈杏在女儿鼓励下几经波折在80年代找到远在中国的姐弟,结局完美吗?看的多少辛酸。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异国他乡的生活想让家中人生活更好,那个时代的加拿大华人生活的残酷艰辛不为人知,也造就了小妾梅英及其女儿们的波荡人生。作者郑霭玲梅英外孙女用写实的手法讲述祖孙三代的爱恨情仇。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有着浓厚的翻译作品的印痕。但是不失为一本不错的书。读完后,脑中思绪颇多。真心觉得自己生在了一个好时代。
  •     家族史和大时代的结合
  •     与张翎的《金山》,李群英的《残月楼》,还有余兆昌的一些小说相比,郑霭龄《妾的儿女》的独特之处在于纪实性。一个家族,一半在中国大陆,一半在加拿大,供养整个家却默默无闻的小妾,直到60年后才得以重聚的一个家庭,现实本身就胜过编织的故事。
  •     自传纪实作品,早期加拿大移民历史
  •     替别人买的,说是可以。
  •     历史性叙事,很真实,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直观的认识,但读上去还是没有《残月楼》的文学性叙事有趣呢
  •     其实值两星吧,胜在流水账的真实感(其实也夸张了)和作者的前身份,华人都不易,现在仍是,
  •     作者的另一身份:经济学家、曾为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特别顾问。历经三代,终于跻身主流社会,这算是屌丝逆袭成功的故事吗?有点励志。值得一看
  •     书本还不错,内容也不错
  •     12月末新书
  •     当个人史看,但是华裔文学除了严歌苓,还真没多少文笔、主题俱佳的
  •     诚实的写作都是霸道的。
  •     喜欢这种叙述方式。
  •     太多不易
  •     粤。
  •     小人物也有个人意义上的辛酸与荣耀,在时代动荡中单纯的人也逃离不了复杂的人生,作者平铺直叙文字无华,一本家族自传却因为翻译还是什么原因总产生剥离感,吸引我读下去的是祖辈乃至曾祖辈截然不同又并非那么不同的人生
  •     这本书讲述了老一辈的华侨,在海外艰苦打拼的生活历程,被人欺辱,被人看不起,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不断的努力,最终改变了生活的状况,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声誉,和国内的亲戚也恢复了来往
  •     1913年,郑霭龄的祖父陈山和众多华工一样,怀揣着梦想漂洋过海来到“金山”,他的妻子留守在广东老家,又从中国买来小妾梅英在加拿大陪伴他,年轻美貌的梅英迫于生计辗转于华人的酒楼间做着女招待,由于做女招待的工资比陈山的工资更高,梅英承担起这个跨越大洋两岸的家庭的生计。《妾的儿女》以外公、外婆、母亲的生活经历为主要线索,串联起包括留守大陆的外公正室母子、跟随外公出洋... 阅读更多
  •     一段家与国的历史,辛酸与屈辱,又是真实发生着的历史。
  •     想看原版。
  •     是纪实性的文学,这点让我很有兴趣,有时候生活本身就胜过小说,讲了一个华裔家族三代人的故事,父辈坐船漂洋过海来到卑诗省,从唐人街逐渐走出去的故事,生存的艰难让人唏嘘。
  •     旧式底层华工小妾做小酒馆女招待的外婆打工做”企台女“挣钱寄回国内给外公盖房子,华人社会凭什么重男轻女?没有女人谁来生孩子?没有女人谁来做小妾?没有女人谁去当企台女/酒店服务员/洗碗工……?
  •     历史车轮面前人和人的无力和悲哀
  •     作为一部翻译后的作品,读起来仍然很顺畅,可以想象原书一定更加精彩。整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读了开头就不想再放下。深深的为几代人的经历感叹,更为后代每个人自己拼命的努力而感动。有时候,这世界的确会抛弃我们,那些时刻,只有靠自己。我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鼓励。遗憾的是,中文版没有配照片,我和作者交流了,她一点都不知道中文版里没有照片,她以为授权就是授权,一定是会被全部翻译过来出版的,但出版方以为照片有版权,所以没放到里面,问题在于,出版放甚至没有询问此事!多么遗憾!
  •     朴实无华的笔触,却犹如缓慢的镜头带我穿越历史风尘,远渡重洋。我看见了那些人,几次哽咽泪下。时代的洪流里,普通的个体只是任凭狂风摆布的野草,脆弱又顽强,无奈也倔强。
  •     平淡而真实,很喜欢这种真实的,带有传记性的小说,在平淡的生活中再现真实的历史,知道那个时期的人们的生活
  •     看完感慨颇多,个人的命运在历史面前真是太渺小,我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粒砂子。原生家庭对于人来说影响太大了。
  •     昨晚看到一点多,一口气看完,把枕头哭湿了。
  •     想来也是缘分,得知此书缘于许鞍华导演叹息一直想拍《妾的儿女》然后可惜她心目中的人选、也是我的偶像离世。 纪实小说,生动描绘了移民的生活,没有什么大道理,讲的是生活本身,将坎坷赤裸裸的呈现出来,自然深刻。 最后表白偶像。此书结尾处描绘梅英:【一头长发很随意地用缎带绑在脑后,缎带扎起的小圈在摇晃的耳环后面。外婆脸上露出少女般的红晕,但又有一种自信的成熟。】看到这里竟真的看到了我的偶像。
  •     最后一路狂飙了八十多页,看到最后眼睛都无法聚焦了,合上书,我倒在了床上,把头埋进了被子里。
  •     时代造就的愚昧,历史带来的苦果都让儿女承担了,值得一看的书。
  •     读得我好心痛。
  •     还没有看,书的质量很好,喜欢。
  •     感觉就是真实,真实的人生,没有坏人,只有丑恶的命运。
  •     不免要和林语堂的《唐人街》作一个比较。但其实两者本质似乎还是不同的。整个读下来的感觉就是,默默的旁观了一段历史吧。
  •     对于一些具有神秘民族色彩的因素总是很难抗拒,妾、旗袍、移民、裹小脚等等。
  •     艰难的女人
  •     仔细回想越想越不错的书。
  •     任何人的一生,总有你不知道的苦楚
  •     中文版终于问世了。又一桩家国事,又一桩家国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