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骏马》书评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3
ISBN:9787532918577
作者:张承志
页数:316页

低吟的草原和伤感的爱情

哪怕我现在正踏在古歌《黑骏马》周而复始、低徊无尽的悲怆节拍上、细细咀嚼并吞咽着我该受的和强加于我的罪过与痛苦,我还是觉得:能做个内心丰富的人,明晓爱憎因由的人,毕竟还是人生之幸。非常感动以上的评论,因为没有办法找到更合适的语言来评价,只有一句话:希望能看到这句话的朋友也能去看《黑骏马》,我曾经也和一个最深刻的朋友这样说过。能做个内心丰富的人,明晓爱憎因由的人,毕竟还是人生之幸。

但愿你我是一首唱不完的歌

张承志,不是一般的作家。张承志的作品,不是一般的作品。诚然如他在《生命如流》中所说:“别人创造的是一些作品,我创造的是一个作家。”忽然又想起王小波曾说,大概作家分两种,一种是解释自己,一种是创造另一个世界,王小波说他更愿意做后者,的确大部分都是前者,我一度也认为前者不值一提,但不得不承认,张承志属于解释他自己却能让你感觉到你自己的人。昨天刚入手一本他的精选集,读完了《牧人笔记》,个人感觉不属于纯文学小说,属于一种纪实性散文,大约分十个章节从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针对他在九十年代到内蒙古插队时对当地风土人情和生产生活的了解进行一个叙述。虽然不如小说让人感觉故事性,但是通篇读完还是有助于了解大草原,从而也基本了解了张承志的小说背景,更方面理解作者的感情。今天,读完《黑骏马》,心里百感交集。《黑骏马》篇幅并不很长,也没有阿城那样意味深长的结局,文字也很一般,如果说看阿城的作品像一副油画,那么《黑骏马》就是一副自然写生。如果让我对以前看过的作家和张承志进行区分,毫无疑问,两个字:力量。我想,这就是生活的力量。小说里面主要讲了少年白音宝力格从小被父亲寄养在一个老奶奶家,和少女索米娅从小玩到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在白音宝力格十八岁时和索米娅就要顺理成章结婚时,白音宝力格父亲安排他去外地学习,学习回来他放弃了进修的机会飞奔去大草原找索米娅和奶奶,结果却痛心的发现索米娅被当地无赖黄毛希拉强奸并怀上了他的孩子——其其格。一气之下,白音宝力格离家出走,一去就是几年,直到奶奶去世,他也在社会上成了“有头有脸”的研究员时才回家看索米娅,而索米娅已经和当时可怜他的好心人达瓦仓生儿育女……故事最令我感动的无非还是两点:1、草原2、草原人张承志写草原非常有力量,那种感觉如果不是亲自在那里居住几年是写不出来的,土生土长的草原人也因身在其中而对一些美渐渐变得不敏感习以为常,所以写不出来,而没亲自去过更是如此。而这种力量又不缺乏细腻,既粗犷而柔美,让你随着他的笔触尽情游走在内蒙古大草原,悲喜他的悲喜。“我忙起身朝那边望去——在那条宛如浮在湖面蒸腾的烟气之上的青灰色的高高山梁上,在那青青山梁上的那条宛如扶摇直上的轻言般的车道上,有一连四个小黑点,是四辆首尾相连的牛车,正在朝着这儿蜿蜒而下。”还有关于骑着黑骏马“钢嘎·哈拉”的各处描写更威武、大气。这是第一点,作者对草原有力量的描写,让我感动,毫无矫饰,处处流露着草原的自然与美。第二点就是草原姑娘——索米娅。其实读完《黑骏马》,我猛然想起了阿来《尘埃落定》里面的桑吉卓玛,相似的命运让我对草原上的女人产生一种无言的尊敬之情。她们都是年轻时,善良而貌美,年老时,仍旧善良而温情。更重要的是她们身上那种非草原人而不得有的气质,面对生活脚踏实地的气质,与命运无声抗争却不畏输赢的笃定气质,都让我感动。索米娅独自养大了那个“孽种”其其格,然后又回归生活,并不因为生活痛苦的遭遇而一蹶不振,这就是女人,这就是草原上独立强大的女人。其实,有一个细节,是让我几乎落泪的。在白音宝力格去看索米娅的时候,他原以为那个仇人的孩子其其格不认识他,或者他也不愿意见那个“孽种”,索米娅应该什么都不曾和孩子提过,然而——我有些手足无措,半晌,才喃喃地开口说:“其其格,你好。我是……”小姑娘的嘴唇轻轻地蠕动了一下——“巴帕。”她小声叫道。一股酸酸的滋味猛地涌向我的喉头和鼻尖。“巴帕,我看见了门口拴着的黑马,”小女孩怯生生地说,“妈妈以前说过,我的巴帕会骑着一匹黑骏马来看我们。”可见索米娅心里还有白音宝力格,这也让我意识到,孩子是没有错的,无论如何,这也是一条生命,这对于尊重任何一条生命的草原人无疑是最重要的。就像他奶奶说的,她的奶喂活过一只羊,冬天马儿和他们在一起睡……这就是草原啊!没有人畜之分,都是生命。没有在大草原生活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在那种自然条件下:人畜,相依为命。他们是,家人。还有最后索米娅要求白音宝力格要是以后有了孩子让她养,她怀里没有小孩子简直活不下去,我猜想,这是因为奶奶死时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小其其格的。无论怎样,我尊敬她们——草原上伟大的女性。其实,不管是傻子少土司怀念桑吉卓玛,还得白音宝力格怀念索米娅,我想都是普希金曾经说的:一切都如云烟,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却又使你感到美好。最后,我忽然想到海子的《日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是海子去西藏途经青海的德哈令所作,我想,这就是草原的魅力,能唤出人心底最真的东西。如果我是一个男人,那么我一定要去草原看一看自然风情,骑骑那驰骋天涯的黑骏马。然而我是女人,那我一定和我的男人,去那大草原,我们站着,不说话,就能感受到美好。——2016.8.3

<黑骏马>断想

1 张承志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白音宝力格与索米娅在大草原上一起长大,情投意合,青梅竹马。然而,白音宝力格到外地学习期间,索米娅被一直纠缠她的流氓黄毛希拉强暴,并生下一个女儿其其格。后来索米娅为生活所迫,嫁给朴实善良的达瓦仓,虽然他是个酒鬼。最后,男主角骑上他的黑骏马,惆怅而去。 我们尽可以责怪黄毛希拉,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上的丑恶势利。他们把美好的东西撕碎,把美满的姻缘拆散,他们把本该属於你的人抢走,然后弃之如敝履。你气急败坏,他们哈哈大笑。这样的黑暗势利永远存在,我们无法消灭,但可以补救。如果我们补救得及时,悲剧不是不能变成喜剧的。可是白音宝力格在得知索米娅怀孕之后,再一次离开了大草原。他不是孩子的父亲,所以他不预备承担父亲的责任,虽然孩子的母亲是他心爱的姑娘。於是他忍心让自己的爱人独自面对流氓的骚扰,生育的痛苦,送葬的悲伤,生活的艰辛,以及众人的尖利谴责的目光。这是何等熟悉的情节?哈代的笔下,安琪尔也是这样对待苔丝。是否这是一道魔咒,为了不是她犯的罪过,女人要被她所爱的并且爱着她的人狠狠的惩罚? 2 读<黑骏马>,第一次看见的是爱情,是离别,是抛弃,愤怒着悲伤。后来发觉爱情并不是它的主题。母爱才是,贯穿着整个故事,平静地流淌。 额吉不是白音宝力格的亲人,但对他的关爱无微不至。是她,情深意长,唱着神妙的曲调<黑骏马>;是她,又惊又喜,送给白音宝力格一匹神勇的黑马驹刚嘎哈拉;是她,含辛茹苦,把白音宝力格抚养长大,让他骑着刚嘎哈拉,唱着他的<黑骏马>,奔向草原外面的世界,再回来寻找他的索米娅。 索米娅虽然是其其格的母亲,但其其格带给她多大的委屈和灾难啊!这个孩子还在腹中,她的恋人就绝情而去,早产使她痛苦不堪,她的丈夫恶毒的咒骂这个孩子,可是,索米娅从没有一刻想要把女儿抛弃,不管拉扯她长大有多么艰难。作为私生子,其其格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至少她拥有坚忍奉献的母爱。索米娅母亲的形象,远比恋人的形象更令人动容。 宽广美丽的大草原,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她以其母性的胸怀孕育着蓝天碧草,骏马良人;孕育着苍凉的古调,悠悠回荡;孕育着凄婉的爱情,引人遐想。最末一段,白音宝力格“猛的把身体扑进青青的茂密草丛之中,“悄悄地亲吻着这苦涩的草地”,“悄悄地哭了。”他向草原母亲倾洒他的爱情,他的忧伤,他的过去,他的感想;他从草原母亲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吻别了草原,吻别了母亲,他的心更丰富、更湿润。於是一个成熟的牧人,骑上他的黑骏马,迎接明天。 3 第一次读完这个故事,几天之后向别人复述,竟然只能记住一个名字--其其格,那个瘦小枯干的小女孩儿,在黑暗的夜里,向我闪动着她明亮的大眼睛。尽管身世悲惨,她却一直乐观着,并把这快乐播洒向周围,感染着成人。她坚强的接受自己不被欢迎的出生,竭尽全力的帮助母亲摆脱困境。她出其的聪颖敏感,一面深爱着母亲,一面也迫使母亲直视自己的爱情、婚姻和命运。当她鼓起勇气叫白音宝力格“巴帕”的时候,谁能够拒绝做她想象中的父亲? 如同<悲惨世界>中的柯赛特,<红字>中的珠儿,这些没有父亲的女孩子,这些弱小如草、乏人问津的生命,其实都自天上来;她们来检验爱情的真诚,见证世间的悲剧,安慰女子受伤的心灵。 她们是……精灵。 4 书中每节开头都引用两句蒙古牧歌,最后一节的歌词是: “黑骏马昂首飞奔呦,跑上那山梁 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呦,却不是她。” 每当看见这两句,都惆怅不已。那“绰约身影”明明似曾相识,却偏偏“不是她”!眼前的她不是昔日那个天真单纯的恋人姑娘了,而是丈夫在侧、儿女成群的成熟坚强的妻子、母亲。骑手高唱着牧歌,跑遍了草原,追寻他的梦中女郎,最后只找到梦碎、失望、心伤。 也许,我们费尽时间精力,倾注巨大热情去苦苦追寻的东西和人,其实并不存在。那份美好存在于过去的某个时间和地点,再也无法追回;那份美丽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意象,只存在于想象。追寻的过程越长,想象的成分越多,那个意向越美丽,也越虚无,最后找到了,也是“纵使相逢应不识”,致命的打击。我们只能享受过程,寻寻觅觅,忙碌着,等待着,却不执着于结果,甚至要刻意避开结果。翻译家朱生豪曾说:“做人最好常在等待中,须是一个辽远的期望,不给你到达最后的终点。但一天比一天更接近这个目标。永远是渴望,不实现,也不摧毁。每发现新的欢喜,是鼓舞,而不是完全的满足。顶好是一切希望化为事实,在生命终了的一秒钟。” 如果殷离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那样坚持、那样痛苦了吧?其实她找到张无忌的时候,曾阿牛就死了。童安格那首<耶利亚女郎>脍炙人口,因为那永远的寻找,永远的遍寻不获:“耶利亚,神秘耶利亚,我一定要找到她。”如果他真的找到了耶利亚,哦,那还有什么稀罕呢?

伯勒根的河水静静地流过

我们都走过这一条河流水中有我们的双脚透过水面它好像与我们的双腿分离迈动脚步才感觉那么地真实水中有我们的影子在激流中它似乎已经消失当黑夜降临那倒影才如此清晰走了很久走了很远才发现从来没有远离过去的日子

想念那片苍茫

一个下午,在图书馆文学借阅室的一片儿暖气边儿看完了这本书。真正的被文字打动,让我在小屋里泣不成声。不想把它放在文学史里,因为它实在是单纯,深刻地提醒每个人:原来我也有过这样的美好。从小在草原长大,高中远行到东部沿海,在短暂的一年里,体会到绿色与蓝色的不同,触摸到草原和海洋的冲突。草原上有我的索米娅,海滩边有谁在等我?而最终,我成了巴帕,索米娅成了家,巴帕放弃了那个在海滩等他的人伯勒根 伯勒根 姑娘涉过河水 不见故乡亲人    漂亮善跑的 我的黑骏马哟 拴在那门外 那榆木的车上 善良心好的 我的妹妹哟 嫁到了山外 那遥远的地方 走过了一口 叫做“哈菜”的井呵 那井台上没有 水桶和水槽 路过了两家 当作艾勒的帐篷 那人家里没有 我思念的妹妹 向一个放羊的人打听音讯 他说 听说她运羊粪去了 向一个牧牛的人打听音讯 他说 听说她拾牛粪去了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 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 黑骏马昂首飞奔哟 跑上那山梁 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哟 却不是她回头有时能看见自己我骑着黑骏马带走我们的回忆

黑骏马

读完《黑骏马》让我有一种感觉,觉得心里很充实。是张承志文字的作用吧。草原,骏马,男人,女人...朴实的人们的生活,人的成长。还不错~

草原上的索米娅

草原上的索米亚,你为何想为他抚育一个孩子呢?他说:因为,你想为他,哺育一个孩子,因为你曾经深深地爱他;我说:因为,你就像奶奶对你们的爱,那是根植于内心的母爱。你的青春,你的美,一切都会被时间消磨;可是你扎根于骨子里的善良和关爱,却将是你最美的容颜。索米亚,听草原的歌声...

节制而悠久

喜欢张承志,总觉得他写的东西不只是简单的把美写出来给你看,而是抠着挤着,但是你会觉得开阔。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好看的书我会看很多遍也不厌烦。黑骏马就是。白发额吉和索米娅极端的生命态度让我震撼,我以为上帝要庇护的是正确的人,可是什么才是正确,标准在哪里,都是虚妄。到最后才明白,上帝要抛弃的,其实是我们这样不能随遇而安的人他们过得很好,因为他们听得见神的旨意。

早期的唯美语言

从语言上,可以看出还是处于比较唯美的阶段,之后的作品《金牧场》的语言更是有了突破,充满激情,也充满争议,彼时的张承志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可能是走入了一个极端,但是不失带给我们的理想主义的悸动。相比而言,《黑骏马》给人的回味就少了许多。其余作品还没有看过,例如最有争议的《心灵史》,以后会在不带民族偏向的心态下读一读。

朴实唯美

草原的接纳的情怀,用母亲来形容最为贴切。张承志的写作风格,用草原的芬芳来形容最好,掺杂一种很奇妙的情愫,在瞬间直达内心深处!

我从草原来

这个故事我一定是看过的,我隐约记得一个关键的情节,我知道索米亚为什么躲躲闪闪,但是却并不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故事一定要有那么曲折的情节,就像这个故事中,黄毛希拉和谁都没有致命的联系。我以为是索米亚坐车回来的路上遭遇了什么,却没有想到,就那么简简单单——一个草原上乱撒种子的恶棍,这片草原上不止是索米亚怀了他的孩子,还有很多妇女遭遇了和索米亚一样的事情,然而,“这也没有那么罪大恶极”。白音宝力格的离开,他自己说明白了全部的原因:因为他读了很多书,他去了远方,他上过学,他和这片草原的人有“不一样”的地方。他痛恨奶奶的淡漠,但是却无可奈何,这就是这片草原亘古的文化啊,虽然这文化,在白音宝力格这个“文化人”来看,是多么的落后是多么的腐化。白音宝力格于是感到了无边的孤寂,即便是他最爱的莎娜,和他的精神世界也是不苟同的,他除了出走别无他路。如果我还是一个孩子,我一定会觉得白音宝力格很“男人”。有上大学的好机会为什么放弃还要回草原做牧民?可是今天看来,白音宝力格的离开,更像是一种潜意识下意识的选择。索米亚如果没有被黄毛希拉强奸,很难保证她哪天会不会像这片草原的其他妇女一样还是难逃厄运,那个时候,奶奶也不会支持白音宝力格的一切行为。从他走向文明开始,他就和这片草原愈行愈远了。尽管如此,他和这片草原依旧息息相关。他阻止不了内心对草原奔腾的热爱,阻止不了《黑骏马》对他的召唤。草原之于白音宝力格就像故土对于远行的游子,终生都要受其牵绊,一辈子都在响应着召唤,可是,他终究无法做一个好的牧人。草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白音宝力格身上进行着激烈的交锋,在交锋中他丢掉了他的刚噶•哈拉,他失去了心爱的姑娘。有时草原文明会占上风,他会痛恨现代都市社会中伪善的自己,和远离草原土地那些华而不实的研究,但是,他却阻止不了自己远行的脚步,一别九年。年事已高的奶奶怎么可能还等在原地?草原上的姑娘怎么可能还没有嫁人?他的逃离以及他回归的托辞,本来就是靠不住脚的。我从草原来,我明白也理解奶奶所说的草原传统。在草原上,一个蒙古包大通炕,根本就没有男女有别的概念,甚至哥哥和妹妹一家子发生性关系也并不是一件稀罕事。草原女孩子的童贞有时候不记得给了谁,怀了孩子她们并不急于去寻找谁是孩子的父亲,家人反而会像奶奶一样欣喜——这证明了女孩子能生养。在草原上,能生养是蒙古女人的一种能力象征。这也就是奶奶觉得黄毛希拉也没犯什么大不了的错误,正好就借此证明索米亚是个能生养的女人,这有什么不好。在草原上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但是白音宝力格毕竟是从现代文化社会被父亲带到草原上让奶奶抚养,并且受过现代教育熏陶的人。他的头脑中有贞洁观有对那男女两性的认识,他无法容忍自己的妻子被一个毫不相干的男人染指,更受不了的是大家都觉得“这不是个事”。索米亚虽然有些躲躲闪闪有些难过,但是却掩盖不了她做母亲的喜悦,这样喜悦即便是在白音宝力格面前也是藏也藏不住的——这也是为什么索米亚最后要对白音宝力格请求说:我已经无法生养了,你要是生了孩子一定送到草原来,让我帮你抚养。我必须有一个婴儿抱在怀里。这种生养观念是草原上的集体无意识,但是受过现代文明熏陶的白音宝力格,他当然会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不能爱整个草原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奶奶和索米亚才是真正的“额吉”,他们的文化中,是一种完全宽容完全包容完全接纳的。这是现代文明的悖论,懂得越多似乎越自私。这也是白音宝力格的孤独——奶奶和索米亚一辈子都不懂白音宝力格的痛苦和他的愤怒。正因为如此,白音宝力格离开了草原去了城市,而索米亚延续着奶奶的生命,继续在草原上承担着“额吉”的角色。我不知道现代的草原是不是还是这个样子,它们当然是有落后和原始的一面,但是现代化的进程却也在消弭一些落后和原始中那些最纯洁最圣洁的人性之光。诚然,愿意也好不愿也罢,谁也无法阻止城市化像草原深处的蔓延。在今天的草原上,牧人会算计着赚城里来猎奇的人兜里的钱。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迈也在渐渐成为一种表演艺术。索米亚和奶奶们,越发逃无可逃,也许终将变成一种图腾去怀念。张承志在写作《黑骏马》的时候大概也没有想到这片草原走向文明原来会有这么深重的创痛吧?记忆中,腾格尔唱起蒙古人,我听到了爱情的疼痛和对家乡的感情。今天,我想,白音宝力格的痛苦已经成为了草原的痛苦,而黄毛希拉所造成的伤害,几乎不值得一提了。蒙古文化草原传统的没落,稀释了白音宝力格当年的寂寞,然而,谁来为这片草原的寂寞买单呢?

读《黑骏马》想到的

读《黑骏马》想到的读着小说里的名字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我现在生活在这里。锡林高(郭)勒、白音乌拉、锡林河、白音宝力格、其其格……每夜名字后面我可以说一些不同于小说的故事——锡林郭勒:去年国庆节和朋友去那里玩;白音乌拉:几次下乡的经历;锡林河:歌舞比赛中信合社主任浑厚的嗓音记忆深刻;白音宝力格:那个送我们去看那达慕的司机,眼睛很有神,像鹰;其其格:很美的名字,我接触的很多名字中我被她的韵律和似乎带出的笑意陶醉。虽然作者说他的《黑骏马》写得很简陋,但是他把民族的东西展现了出来。一年中,我略有体会。爱情。我觉得作者表达得更是一种对草原的爱情。男女情事可以用不同背景和套路,这里作者只不过选择了有利于表达民族性格的一种。正如作者开篇一段告诉我的:也许应当归咎于那些流传太广的牧歌吧,我常发现人们有着一种误解:总认为,草原只是一个罗曼蒂克的摇篮,每当他们听说我来自那样一个世界时,就会流露出一种好奇的神色。我能从那种神色中立即读到诸如白云、鲜花、姑娘和醇酒等诱人的字眼儿。看来,这些朋友很难体味那些歌子转达的一种心绪,一种作为牧人心理素质的心绪。这段话好像是对我说的。我这个草原外的孩子也注意到蓝天白云和鲜花美酒,我也把这些写成文字拍成照片告诉朋友,以回应他们好奇的神色。但是由于语言不通,我不能体会那歌子里的心绪。虽然我亲身参与了歌舞比赛,有幸聆听到正式的蒙古民歌,甚至有一段时间沉溺在里面,上网去寻找,发现了布仁·巴雅尔的《天边》。但这些我只能以“新奇美妙”来形容,我走不尽草原深处飘荡的旋律……只有文中的一段独白和我息息相通:哪怕我现在正踏在古歌《黑骏马》周而复始,低徊无尽的悲怆节拍上,细细咀嚼并吞咽着我该受的和强加于我的罪过与痛苦,我还是觉得:能做个内心丰富的人,明晓爱憎因由的人,毕竟还是人生之幸。我和作者不同的心境可能是作者相信“人的热力是能够点燃世界任何冰冷的角落的生命的”,我却相信“缘”。这也许是我不能持之以恒的原因吧……2006-6-23 夜雨后

粗糙的,以及粗犷的

小姑娘拘谨地、慢慢地搓着手上粘着的面包屑,忧郁地望着我。这眼光里混杂着惊讶、隔阂和思索。我还无法分辨出它究竟是友善的还是猜忌的。我有些手足无措,半响,才喃喃开口地说:“其其格,你好。我是……”小姑娘的嘴唇轻轻地蠕动了一下——“巴帕,”她小声叫道。一股酸酸的滋味猛地涌向我的喉咙和鼻尖。“巴帕,我看见了门口的黑马。”小女孩怯生生地说,“妈妈以前说过,我的巴帕会骑着一匹黑骏马来看我们。”第一次看张承志的书,是中篇小说《黑骏马》。知道张承志源于其他两个小说名字《北方的河》和《心灵史》,光听名字就觉得这是个充满了力量、阳刚的作家,后来渐渐得知一些事关《心灵史》被禁的消息,便觉得迟早都要读读这位作家写的书。白音宝力格、索米娅、其其格、黑骏马。事后读完后觉得其实黑骏马和其其格承载着本部小说的灵魂。黑骏马承载着两人成长中美好的情愫,而其其格则承载了索米娅的辛酸和白音宝力格的歉疚。当黑骏马老去,白音宝力格再次骑上它时,注定踏上的是回忆之旅。当其其格慢慢成长时,她的身上慢慢积淀了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身上时间的风霜和生活的辛酸。他告诉她终有一天他会骑着黑骏马去找她,等啊等,有一天,她终于没有等到她,她跨过那条不能回头的河流,把青春、爱情和回忆留在对岸,少女终于嫁作他人妇。索米娅告诉她那苦命的孩子,终有一天她的父亲会骑着黑骏马来找她。当黑骏马和其其格相遇,她不知道,这其中掺杂着两代人的破碎与悲哀。这情感。粗糙的,以及粗犷的。属于北方的,壮阔而凄凉 。新浪微博@Edward-j-alvin

喜欢张承志的书

读张承志的书,是因为97年时一个好朋友喜欢,因为喜欢好朋友,就到处帮她买老张的书,那时候还没有网购,所有碰到书店都会进去看一看.先后买了很多本<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金草地><牧人张承志>,<清洁的精神>,<正午的喀什>....后来,我比朋友好像看得更多张志承,送了好多本给她,自己又买了好多本留下来了.因为张承志,1999年,朋友和她男朋友去了喀什,后来出了事故回了广东因为张承志,我2007年,去新疆时,总是在寻找他书里的影子.<黑骏马>,应该是较早买的,我至少买过三次,可是我刚看我的书架,怎么又没有找到了.春节时回四川家里,还翻出过一本,又看一遍,还是流泪.

我弄丢了我心爱的姑娘(浅谈《黑骏马》中的忏悔意识)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足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哒哒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郑愁予索米娅一定也曾这样地等待过白音宝力格,等待他骑着黑骏马回来。在“她一连多少年总是抱着一个哇哇哭的婴儿在这条路上慢慢走着”的时候,在黑夜中她抱着猫崽般的孩子走在崎岖的路上给奶奶送葬车子却坏了的时候,在她丈夫打其其格后她偷偷告诉其其格“你有一个巴帕,现在正骑着一匹举世无双的漂亮黑马在闯荡世界”的时候……她一定也这样在心里盼望着,印象中那骑着黑骏马的少年能够从褪色的记忆中走出来,鲜活地出现,给她难过的日子带来一点阳光。而当他真正回来的时候,两人都已经面目全非,不再是昔日的少年了。“你变了。我的沙娜,我的朝霞般的姑娘。像草原上所有的姑娘一样,你也走完了那条蜿蜒在草丛里的小路,经历了她们都经历过的快乐、艰难、忍受和侮辱。你已一去不返,草原上又成熟了一个新的女人。”白音宝力格永远失去了他心爱的姑娘。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候,并没有陪在她的身旁。他也永远失去了他的奶奶,在慈祥的奶奶去世的时候,没有回来见老人最后一面。所以他忏悔。他说——“我曾经那样愤慨和暴躁地离她而去,因为我认为自己要循着一条纯洁的理想之路走向明天。像许多年轻的朋友一样,我们总是在举手之间便轻易地割舍了历史。选择了新途。我们总是在现实的痛击下身心交瘁之际。才顾上抱恨前科,我们总是在永远失去之后,才想起去珍惜往日曾挥霍和厌倦的一切,包括故乡,包括友谊,也包括自己的过去。”当然,他的错误,他的离开是很能为在汉文化浸润下长大的读者所理解的。哪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能够容忍不贞洁的伴侣呢?哪个男人能忍受自己心爱的女人怀着别人的孩子踏入婚姻呢?一个野种!万般耻辱!即使在网络文化带来巨大冲击,人们闪婚又闪离的今天,这种情况依然很难被人们接受,所以才会有“接盘侠”这样戏谑的词语诞生。但是,这种“贞洁观”的汉文化真的是对的吗?索米娅被黄毛希拉强暴,她是受害者。然而,受害者居然因为她无辜遭受的苦难受到进一步的惩罚、更深的伤害,凭什么呢?那个不被期待的其其格更为无辜。她生而背负原罪。她将在成长过程受到多少恶意的注目和对待。“她时时用那清澈而严肃的眼神望着我,仿佛在和我的心灵进行着无止无休的辩论……这种留在孩子心灵深处的创伤是不会愈合的,这伤疤将随着他们的渐通世事而流血发疼……”更何况,索米娅不仅仅是白音宝力格的爱人,她更是他的亲人、他的妹妹。在我们的亲人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应该最应该做的是陪伴在她身旁,陪她度过这段艰难的岁月。白音宝力格并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纯洁的理想之路”,他走向大学,抛下昔日的家人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小说中,如果不是黄毛希拉犯下的罪恶,他不会这样选择。但是,在生活中,在许多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即使没有突发变故,主人公依然选择了抛下过往抛下家人去追求前途的例子。不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在多年过后回望过去他们也往往会忏悔,因为一片树林中分出两条路,人却只能选择其中一条、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待、因为人不能踏入同样的河流两次。这种悔意更为普遍,普遍到就像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基调。按照我的理解,白音宝力格的忏悔中既有特定成分——悲剧下传统汉文化贞洁观驱使的错误选择,也有普遍的基调——人不能踏上两条不同的小路。回到故乡,寻找到索米娅,是他忏悔的一种仪式,也是他祭奠过去告别过去的一种仪式。故事的最后,他“滚鞍下马,猛地把身体扑进青青的茂密草丛之中”流着泪亲吻着这片土地,他将“把已成过去的一切都倾洒于此,然后怀着一颗更丰富、更湿润的心去迎接明天,就像古歌中那个骑着黑骏马的牧人一样。”注:“”双引号中内容引用自《黑骏马》原文。

哭了……

早上睡到很晚起来,天阴沉而氤氲,翻开昨天晚上看到一半的《上海宝贝》,看完,泡咖啡,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上海人,一边想着一边从一滩图书馆里面淘来的旧书堆里面抽出了《黑骏马》,然后就一头扎在茫茫无际的草原里回不来了。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哭出来,看到琪琪格怯生生地说“妈妈说,我的巴帕会骑着一匹黑骏马来看我们”,突然泪如泉涌。伯勒根 伯勒根 姑娘涉过河水 不见故乡亲人漂亮善跑的 我的黑骏马哟 拴在那门外 那榆木的车上善良心好的 我的妹妹哟 嫁到了山外 那遥远的地方走过了一口 叫做“哈菜”的井呵 那井台上没有 水桶和水槽路过了两家 当作艾勒的帐篷 那人家里没有 我思念的妹妹向一个放羊的人打听音讯 他说 听说她运羊粪去了向一个牧牛的人打听音讯 他说 听说她拾牛粪去了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 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黑骏马昂首飞奔哟 跑上那山梁 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哟 却不是她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也是一个悲伤的年代,在作者深深爱着的草原上,有他无法改变的传统和文化,有拷问他灵魂的法庭,当他真正成熟长大,开始像一个真正的骑着黑骏马的牧人一样回到家乡,唱起那首古歌,唱完那首歌谣,黑骏马。我想念那个古老的铺满青绿草茎的草原,想念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里那草原上的风,他们有生命的成长着,带着优美悲怆的旋律,看着许许多多的牧人从青春的嫩芽变成一株狂风无法吹倒的野草,扎根在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被牛粪烟熏黄,可仍然毕生珍藏着那个被朝霞染红的清晨的爱情。离开那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充斥着酒精、血、双性恋、手淫和大麻的小都市,到那个令人向往的有古歌有牛羊有青草气息的大草原上去。我不明白为什么奶奶觉得沙娜怀孕也是一件好事,我不明白那个草原上的奇怪的文明,我也不明白我为什么会看着这样一本书会泪流满面,张承志的文字,古朴苍健,饱含着男子汉的血泪和热情,扑面而来的成长的悲壮,让我为他和他的姑娘伤心不已。我希冀我也可以那样一匹黑骏马,带着那样一种无法复制的回忆向我袭来,纵使是一出悲剧,也是那样的丰满和流光溢彩,让人想一遍遍的吟唱,想珍藏,想倾洒。如果我能够去亲吻那样一片青绿草茎和嫩叶,我也想踏在《黑骏马》周而复始低徊无尽的苍凉节拍上,寻找这样的故事,寻找那绚美难再的朝霞和颤动着一跃而出的太阳。

情感的守望

情感的守望今天读完了向往已久的《黑骏马》,我潸然泪下。为了那个并不美丽却充满真情的爱情故事,更为了小其其格和他母亲的真挚情感的守望。草原的生活是很多人所向往的,然而却没有几个人真正的知道草原生活的具体样子。辽阔的草原确实让人心旷神怡,可草原上牧民们那艰辛的生活与并不富足的生活处境却是一般人所无法享受的。草原并不是想象中的无忧无虑,任你奔驰。牧民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准则。他们默默地经受着上天的考验,并因此而快乐的生活者。那是一种悲壮的凄美,更是一种包容的壮美。小其其格的不幸是草原上很多人的遭遇,但很少有人会因此而抱怨。她以一颗幼小的心灵守护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渴盼,说不上殷切,确是有着无以复加的内在能量的。她心中的父亲正是这无穷能量的来源。“父亲”的到来,她却并未表现出过分的热情。长久的压抑,已使这真切的情感无法表达。它只是偷偷的望着“父亲”。这才是人间最最真切的真情,我感动了。沙娜的苦难生活已使她成为一个真正的草原女子,她已具有了草原人应该具备的一切素质。这么好的姑娘,哪个男人又能忍心离她而去呢?“我”后悔莫及。但是情感是很奇怪的,当你真心想去表达的时候,却总也无法完好的表达。留下的只有伤悲。《黑骏马》,一曲情谊绵远的长调,一部真情无以流露的悲歌。生活是残酷的,可我们不能因此而厌倦生活。象草原上的牧民那样以一颗宏大的心去包容生活,体悟生活,享受生活,虽然会有无尽的辛酸,不也是一种心灵的完满自足么?----------- 读《黑骏马》

你无法阻止的既定路径——《黑骏马》

记得高中校刊上看过一首诗,是学文的学长写的,类似于《黑骏马》的读后感。对诗的内容记不清了,但只记得自己工工整整的抄写过。刚刚动用了百度和人人,找到了师兄却找不到那首诗了。也许家里还有,很是怀念。马原课读完了《黑骏马》,看的不认真,翻到了结尾还有一瞬的恍惚。有种书,总觉得,不管读没读完,看的认真不认真,都会觉得好难过,像溺水。“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哟,却不是她。”索米亚没有按预想的既定路径活着,便是是在白音宝力格看来最大的悲伤。期望的沙娜,要永远有黝黑的眸子和红红的脸颊。而如今面前的女子,已经不能符合他曾经的幻想。他明白这是现实,却不甘承认,唯有对自己说“快成熟吧”你无法阻止的既定路线,无法阻止自己爱的人变老变得市侩变得不是自己幻想的样子。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隔阂。一个“却不是她”,道出了对自己幻想否定的深深悲哀。每天对自己说一句“快成熟吧”,丰富强大的内心才能抵御现实的冲击。接受生活的不美好,迎接最爱之人的巨变。黑骏马也会变老,这是无法改变的既定路线。

草原、理想与“私人痛苦”

再一次读《黑骏马》,竟然找到了蒙语同名小调《钢嘎·哈啦》当草原曲调中独特的马头琴声和悠扬的呼麦传入我的耳朵里时,我竟觉得这首歌并不是一首情歌,而当大的变调出现后,我倒觉得这首歌成为了讲述生命故事的蒙古萨满“神曲”。隔了一个多月,之前由作品所触发的满腔悲喜欢爱已被冷静的思考所取代,我发现全书最吸引我的是结尾的安排:昔日恋人索米亚渴求巴帕把他未来的孩子送到草原交由自己来抚养,而巴帕也答应了下来。为什么要抚养巴帕的孩子,这个故事本该在遇见又各自解开心结之后就完结的。我们原本已经习惯于同一时间或者空间上的叙事终结,而对于未来的延续并没有太多的适应,我忽然意识到巴帕和他的理想、爱人以及黑骏马—钢嘎哈啦所代表的草原之间形成了一个永劫回归的封闭式的故事框架,而索米亚养育巴帕的孩子则填补了这场人伦纠葛的最后缺口。巴帕身上的人伦纠葛并不是因为远离草原的理想追求而缠结出来的,而是由于自己的爱人受辱并且遵循了这背后的草原法则,使他觉得自己不能做这种落后、昏暗的草原人。一种耻辱伤害了巴帕的自尊心,更让他认为自己不适应草原的生存法则,于是他毅然离开草原,去追寻新生活,追寻真理想。从前巴帕是认真而又虔诚的草原之子,奋斗的目标—学习畜牧技术也是为了服务草原。而在自己内心受辱之后,巴帕则对草原怀着抛弃的决绝与坚毅地憎恨,对理想的追求则纯属出于自身的“私人痛苦”,于是他选择逃离“一种新鲜的渴望已经在痛苦中诞生了,这种渴望在召唤着我去追寻更纯洁、更文明……也更有事业魅力的人生。”于是他继续求学,以事业成就来麻醉自己,淡忘过去,并最终做了畜牧厅的干部。可是这种生活好像并不如人意,在陪同专家回草原并顺道探望父亲时,父亲批评到“陪专家,当翻译……河水里泡上三天三夜洗掉了你这股大翻译,大干部的臭味再来看我。”当他遇见自己亲手养大并见证了自己成人的黑骏马时,竟全然没有认出来。此时的他令人神伤地感慨“我一去九年,从牧人变成了畜牧厅的科技工作者,你呢,则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骏马之星。”九年时光的飞逝把曾经那个有着崇高追求的激情少年带走,留下了一个梦想破碎落寞者的估计背影“而你呢?你得到了什么呢?是事业的建树,还还是人生的真谛?在喧嚣的气浪中拥挤;刻板枯燥的公文;无止无休的会议;数不清的人与人的摩擦;步步逼人就范的关系门路。”梦想湮灭,现实冲击下的巴帕继续拷问自己“到底什么才应该是自己真正的追求?”到这里我想到大多数的人在年轻时对自己用来填充青春热情的东西往往不具有鉴别能力,以为时代中兴起的道德理想总是充满吸引力,而巴帕就认为自己追求的道德理想就是自己的性情脉动。个体性情脉动与某种道德理想的结合,其实是很偶然的,但正是这种偶然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由现世理想破灭而被放大的“私人痛苦”催促他返回草原,寻求安慰,而令他最终释然的是索米亚没有记恨他,反而将他作为了一颗希望的种子,种在了受辱后所生的女儿其其格的心里。哪怕这才意识到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草原生活从未改变,遵循草原法则的索米亚一家仍在简单、质朴地生活着,原来唯一改变了的只是他自己……巴帕寻着自己的命定回到草原,在他的“私人痛苦”得到宽慰之后,他明白了什么才是真的追求,也意识到要想过一种真正的草原法则之下的生活必需融入草原,了解生命奥义。最终他选择送去自己孩子,让自己的后代踏着古歌《黑骏马》周而复始,低徊无尽的苍凉节拍上,细细咀嚼人生的喜怒哀乐,做一个草原锻造下的内心丰富,明晓爱憎因由的有幸之人。

爱情之外

这种爱情与遗憾在世界各地都发生着,在各种小说都出现过,也是台湾青春小说之类文学的不老主题 。之所以本篇有超越其他的冲击力,在于它的背景和爱情之外的东西。辽阔的大草原、辽远的牧歌、安于自然规则的草原民族,构成了故事不一般的舞台,我们所不熟悉的场景。在这种与世无争、情节纯净的生活环境里,一家三口相依相伴的生活才那么令人感动和向往,有一种想精静止的冲动,希望生活不要再发生什么变化。因为意外总是比惊喜多。回忆再美丽都只是过去,现实横亘在我们之间,所以对过往的思念只能隐藏。回忆既然不能再复活,就好好保留现在,脚步一旦向背后踏出一步,最可能的结果是落得两手空空,一无所有。索米亚既知已无法与巴帕回到从前,所以强悍地维护起现在。草原的女人终究摆脱不了走到河那边的命运,这是我们眼中的遗憾与哀痛。如果用草原人的眼光来看,这是自然规律,从来如此,也就无所谓任何哀伤。

至真至纯的歌唱

黑骏马点开了每一个人的一种情结不论我们生活在哪儿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索米娅只是草原上的称呼都让人着迷 什么白音宝力格、其其格。。。说什么呢 只是极爱

爱情光鲜 母爱光辉

爱情光鲜 母爱光辉“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我们总是在举手之间便轻易抛弃了过去,而选择了新途,我们总是在永远失去了之后才想珍惜往日的一切”,这是十几年后,白音宝丽格再次回到蒙古草原,寻找着他的索米娅时心里的想法,而当他看过现实的操劳中索米娅以及那个有着五个孩子的艰难家庭之后,当他要离开这片草原的时候,他怀念着他的额吉,怀念着他记忆中的索米娅,他仍然骑着黑骏马,唱着《刚噶•哈拉》,然而,“他却悄悄的哭了,想古歌中那个骑着黑骏马的牧马人一样”。张承志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白音宝力格与索米娅在大草原上一起长大,情投意合,青梅竹马。然而,白音宝力格到外地学习期间,索米娅被一直纠缠她的流氓黄毛希拉强暴,并生下一个女儿其其格。后来索米娅为生活所迫,嫁给朴实善良的达瓦仓,虽然他是个酒鬼。最后,男主角骑上他的黑骏马,惆怅而去。我们尽可以责怪黄毛希拉,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上的丑恶势利。他们把美好的东西撕碎,把美满的姻缘拆散,他们把本该属于你的人抢走,然后弃之如敝履。你气急败坏,他们哈哈大笑。这样的黑暗势利永远存在,我们无法消灭,但可以补救。如果我们补救得及时,悲剧不是不能变成喜剧的。可是白音宝力格在得知索米娅怀孕之后,再一次离开了大草原。他不是孩子的父亲,所以他不预备承担父亲的责任,虽然孩子的母亲是他心爱的姑娘。于是他忍心让自己的爱人独自面对流氓的骚扰,生育的痛苦,送葬的悲伤,生活的艰辛,以及众人的谴责的目光。读《黑骏马》,第一次看见的是爱情,是离别,是抛弃,愤怒而悲伤。后来发觉爱情并不是它的主题。母爱才是,贯穿着整个故事,平静地流淌。额吉不是白音宝力格的亲人,但对他的关爱无微不至。是她,情深意长,唱着神妙的曲调《黑骏马》;是她,含辛茹苦,把白音宝力格抚养长大,让他骑着刚嘎哈拉,唱着他的《黑骏马》,奔向草原外面的世界,再回来寻找他的索米娅。 索米娅虽然是其其格的母亲,但其其格带给她多大的委屈和灾难啊!这个孩子还在腹中,她的恋人就绝情而去,早产使她痛苦不堪,她的丈夫恶毒的咒骂这个孩子,可是,索米娅从没有一刻想要把女儿抛弃,不管拉扯她长大有多么艰难。作为私生子,其其格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至少她拥有坚忍奉献的母爱。索米娅母亲的形象,远比恋人的形象更令人动容。宽广美丽的大草原,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她以其母性的胸怀孕育着蓝天碧草,骏马良人;孕育着苍凉的古调,悠悠回荡;孕育着凄婉的爱情,引人遐想。最末一段,白音宝力格“猛的把身体扑进青青的茂密草丛之中”,“悄悄地亲吻着这苦涩的草地”,“悄悄地哭了。”他向草原母亲倾洒他的爱情,他的忧伤,他的过去,他的感想;他从草原母亲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吻别草原,吻别了母亲,他的心更丰富、更湿润。于是一个成熟的牧人,骑上他的黑骏马,迎接明天。

初读 黑骏马

虽然有时承受着切肤之痛,可那都是外在的,咬牙可以过去的,只是心里上密密麻麻的石头压得让人喘不过气!而黑骏马,就是这心里的事,被我不停盘算。前天初读黑骏马,从头哭到尾,是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那条自己挖的无法逾越的鸿沟,当你想明白了,想去找回自己心爱的姑娘,你的沙娜,可是,你已不是你,而她也不是她。是你把她变成了今天的模样!是你让她走过那条河,嫁给了现在的丈夫,是你在她没有着落的时候让她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可是,坚强的人儿,生活总能给你着落。 对于一个没有过去的女人,对于一个情感不甚丰富的女人,那样的生活也是幸福的。可是,猜不透我们的索米娅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是,回忆给了你美好的向往,给了你重燃的希望,最后一切都破灭了,可是,过去的岁月依然是水中的月亮,荡漾在你的心波上。就是这种世事的变迁,世事的不如意给了我们更深的渴望和追求。总以为多年后成熟了的我们可以回过头去实现多年前的愿望或者非分之想。可是,有些梦也许是一辈子的。不论你给过去许了个多么美丽的愿望,过去的痛只能当成追求明天的力量。

很男人的张承志

我看到张承志是从他的散文,就如他散文集的前言所说:他希望以散文的精神来吸引年轻人。当时年轻的我,的确被吸引了,到今天我还记得他的散文名篇《清洁的精神》其实,我觉得张的偏执,是源于社会的一种不公正。他能够舍弃主流社会对其的“贿赂”而加入“哲合忍耶”真是神的旨意!

浅析《黑骏马》的艺术特色

一年前帮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写的论文,简单粘贴一下 《黑骏马》是张承志的代表作,它一出版,就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读者,并一举获得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叙述了蒙古青年白音宝力格骑着黑骏马寻找昔日恋人索米娅的故事。白音宝力格小时候被寄养在奶奶额吉家里,他和索米娅一同由奶奶抚养成人。他们青梅竹马,产生了自然、纯真的爱情。在白音宝力格长大外出学习时,索米娅遭到了恶人的欺辱。白音宝力格无法忍受索米娅和奶奶对于这件事情逆来顺受的态度,愤而出走。当九年后白音宝力格重返草原,奶奶已经去世,索米娅也远嫁他乡。白音宝力格骑着当年他和索米娅养大的黑骏马四处寻找索米娅的下落。《黑骏马》的故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其中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体验,只有沉浸其中才能品出三昧。同时,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写作手法,使小说产生了很高的审美价值。一、《黑骏马》的语言和结构(一)《黑骏马》的语言特色张承志的文章语言自成格局,有一种刚健、雄浑、豪迈、倔强的文化气质。在阅读《黑骏马》的过程中,能真切的感受到这一点。他的文字之所以有这样的艺术特点,归功于他在文章中多习惯使用长句,感情充沛而强烈;同时擅长勾勒人物的内心,将人物情感描绘的淋漓尽致。1.大量运用长句 作者在小说中大量地使用了长句,使语言凸显出绚丽、强烈、抒情的质感和丰富的色彩。在《黑骏马》中,我们从始到终都能感觉到那首周乐复始、低回不尽的蒙古歌《钢嘎•哈拉》,小说中的长句与这首古歌默默辉映,一同奠定了小说的基调;同时,这样的语言安排也控制着整篇文章叙述和抒情的节奏,赋予小说独特的乐感;最重要的是,《黑骏马》中,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是一个辽阔壮美的内蒙古大草原,这也是全篇小说的背景。长句的句式,犹如电影中的长镜头,将草原的壮美、质朴和浑厚包罗其中,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广大的心灵视野。2.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 著名评论家蔡翔说:“张承志以写意见长,他致力于探索的,是一种能够自由表达心灵的写作方式。”在《黑骏马》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心理描写:“在骑手们心底积压太久的那丝心绪,已经悄然上升。它徘徊着,化成一种旋律,一种抒发不尽、描写不完,而又简朴不过的滋味,一种独特的灵性。这灵性没有声音,却带着似乎命定的音乐感——包括低缓的节奏、生活般周而复始的旋律,以及或绿或蓝的色彩。” 对于作为曾一度生活在草原的作者来说,他以一个作家和一位牧民的双重身份用深沉与冷峻的笔调去体现着草原文化的伟大和崇高,也细腻而真实地表达着牧民的心灵和情感。 张承志将他血液里的刚性和豪迈,雄健而温情地灌注到现代汉语,他让草原在沉思下舒张着奇丽广阔,他使草原人民的欢笑与苦楚得到真情的映照。(二)《黑骏马》的结构小说《黑骏马》结构紧凑、多处呼应,可以看出作者在该篇小说结构的处理上独具匠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故事线索的连贯性 《黑骏马》,以骏马为题,但却与马无关。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不过小说中,黑骏马成为了故事的线索,将人物和情节串连起来,形成连贯的体系。小说中,共出现了两匹黑骏马。(1) 真实的黑骏马 小说中写到,在一个风雪之夜,一头黑色的小马驹在奶奶额吉的马群中出生了,故事中的两个主角—少年时的白音宝力格和少女时的索米娅一同照料小马驹进而产生的青梅竹马的感情。小马驹一天天长大,两人的情愫也日渐加深。然而两个人在经历过不幸的打击和痛苦的分离后,当成年的白音宝力格又回到旧日的草原,试图找寻旧日的恋人的踪迹时,他得到的代步工具竟然就是昔日由他和索米娅一起喂养大的黑骏马,那头黑骏马的不期待地再次出现了,使得主人公的记忆与现实串连了起来,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具戏剧性。(2) 内蒙古歌中的黑骏马 当少年时的男女主人公兴高采烈地喂养小黑马的时候,奶奶额吉情不自禁地唱起古歌《钢嘎•哈拉》,大意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着迢迢的路程,穿越了茫茫的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但经历了种种周折之后,那骑手哥哥总是找不到久别的妹妹。这首期美动人的古歌竟然一语成谶,成为后来男女主人公未来命运的隐喻。古歌《钢嘎•哈拉》是作者埋下的伏笔,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美好的理想与残忍的现实之间构成的尖锐冲突,现代的爱情悲剧与古老的歌谣遥相呼应。前面两种前后的巧合和照应,使真实的黑骏马和古歌中的“黑骏马”成为小说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双重线索。以真实的黑骏马为经,古歌中的“黑骏马”为纬,作者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又哀伤的爱情故事。2.写作顺序的多样性小说《黑骏马》没有采用单一的叙述方式,而是在整体顺叙的过程中,夹杂了大量的插叙。这些插叙或是来自主人公的本体回忆,或是来自他人的描述。作者这样的安排使小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相关联的情节和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其一,故事情节的组织显得更加缜密;其二,人物的情感能够不断加强。在处理上,作者的手法也非常的巧妙,现实和回忆以及现实和他人的叙述的衔接处没有丝毫的生硬之感,显得自然而流畅。总之,整篇小说的结构可以称得上:起笔不凡、行笔不乱、收笔有力。起承转合之中,隐含着作者统筹布局的智慧和驾驭全篇的功力。二、《黑骏马》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方法(一)白音宝力格的形象和表现方法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儿时在公社里长大,生性顽劣,父亲又无暇看管,于是交给草原上的额吉奶奶抚养。在与奶奶及奶奶的孙女索米娅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白音宝力格习惯并爱上了草原的生活,成为了一个热爱劳动、喜欢读书的进步青年。同时,他与索米娅纯洁的爱情,使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憧憬。这时的白音宝力格是积极、乐观的。可是当他得知索米娅被人欺辱时,他感到极其愤怒。而奶奶和索米娅对此事的态度,更令他不能接受。“被强暴后怀孕的索米娅为保卫未出世的孩子而敌视白音宝力格的态度,奶奶对白音宝力格的隔膜和陌生感,都表明了主体与草原的相异关系。正像白音宝力格曾意识到的那样,这里并不是他童话般的家,草原并不听从他想象的指令。”①他感到自己被草原疏离了。此时的白音宝力格是失望、悲伤而孤独的。多年之后,白音宝力格完成了大学的学习,重新回到草原,试图去寻找索米娅和以前的生活,可他一路走来,却得知奶奶早已去世,索米娅也远嫁他乡。他的心里又充满了缺憾、歉疚和伤痛。在表现白音宝力格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尽管小说的开头,主人公是以第三人称入场,但这仅仅是一种白描的手法。之后,作者编笔锋一转,对白音宝力格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这样做的优点两个:一是便于情节的展开,尤其是那些回忆性的情节;二是有利于对人物内心的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并富有张力。(二)索米娅的形象和表现方法少女时纯真善良的索米娅,生活中被欺凌后忍辱负重的索米娅,作为一个母亲舐犊情深的索米娅,和成为一个牧人妻子坚强生活的索米娅,这些形象一个个叠加起来,便成了一个美丽、善良、坚韧而又顽强,在苦难中勇敢面对,在生活中甘于平凡,在爱情中满怀真诚与爱的草原女子的形象。她让我们能通过她的形象感受到生活深处的美的存在!人性的美与自然的美,还有伟大的母爱!生活的艰辛铸成了她心性的升华,坚毅与善良使其生命焕发出异样的光彩。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传统的草原文化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白音宝力格离开草原之前,索米娅是通过白音宝力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描述的,这种直接的表现方法充分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和内心品质。而当白音宝力格重归草原,他在寻找的途中一直没有找到真实地索米娅,只能从别人的口中依稀知晓索米娅九年的经历。虽然是间接性的描述,但是由于通过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视角,使索米娅的形象获得了立体感。各种叙述之间不可能实现“无缝”的衔接,我们从别人的讲述中得到的仅仅是索米娅的一些生活片段,无法知晓她完整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她如何独自安葬了奶奶,如何选择远嫁他乡,如何默默思念着白音宝力格,如何告诉女儿其其格她们还有个亲人叫“巴帕”……这些在小说中都没有讲述,因此形成了大量的留白,这些留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读者的想象中,索米娅的人物形象更臻丰满和完美,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三、《黑骏马》的艺术效果(一)文字的节奏之美周而复始、低回不尽的蒙古古歌《钢嘎•哈拉》控制着叙述和抒情的节奏,赋予小说独特的音乐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长句的句式,将一个残缺而美丽的爱情娓娓道来,在深沉、绵长的语境里,令人引发不尽的思考和品味。这种悠长舒缓的节奏配合着辽阔壮美的大草原背景,配合着牧民质朴的生活和丰富的人物内心,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②在作者的文字节奏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意境。(二)情节的残缺之美1. 不完美的爱情 故事的开端是和谐而美好的,慈祥的白发额吉、童年快乐的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以及漂亮的小马驹钢嘎•哈拉,这是一副美丽祥和的草原生活图景。在青春萌动的时节的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彼此产生了爱慕之心,可是,触手可及的美好爱情,因为一个恶棍的闯入而化为泡影,当美妙爱情破碎的时候,白音宝力格离开草原去寻找现代文明,索米娅独自承受艰辛的生活。一朵美丽的爱情之花在盛开之前枯萎了。是不是年轻的时候总是会轻易地下决定,然后在成熟的时候去体味后悔?而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得不到了。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失去中人们才有可能体会到些许生活的真谛?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爱情理想之间,往往能够撞击出心灵的火花。2. 不完美的寻找 当白音宝力格完成了九年的学习之后,带着悔恨的心情重返草原寻找索米娅,他一步步地接近当年的恋人,可最终还是无缘得见。从结果上来看,这次寻找是不完美的。但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不断打听到了索米娅的下落,也不断地获知索米娅九年中的经历,他从中感受到了索米娅的艰辛和伟大,也领悟到草原的文化价值。追寻的脚步帮助白音宝力格完成了一次精神之旅。没有见到昔日的恋人,但他获得了成熟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三)人物的人性之美“一些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引起人的审美反应,那是因为作家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以人性为基础的共同点。”③小说中充满了各种冲突,善与恶的冲突,现代与传统的冲突,真爱与误解的冲突……在这些冲突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真实以及草原的独特文化价值。1. 对生命的珍视 在《黑骏马》中,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一些关于草原的意识形态。奶奶和索米娅身上带有草原传统文化的烙印,这些意识形态也体现在她们身上,比如:对生命的珍视。奶奶额吉可以用自己的乳汁喂养那些待哺的牲畜,对生命的珍视在草原的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甚至当白音宝力格得知索米娅被欺辱,他拿刀想去找那个恶棍报仇时,奶奶也制止说:“怎么,孩子,难道为了这件事也值得去杀人么?”对生命的珍视,换一种角度,也可以解读为:母爱的伟大。源于母性爱的本能,她无法为了爱情而抛弃自己的骨肉,虽然她是那么的小,但是毕竟是生命。所以索米娅忍受着被欺凌的羞耻,忍受着白音宝力格误解的痛苦,去抚养其其格这个瘦小的孩子,依靠自己的肩膀去承受命运的安排。2. 爱情的可贵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最富于人情味的主题莫过于爱情。” ④ 在本篇小说中,我们同样看到了美丽的爱情,生活虽然污浊不堪,但是爱情本身依然不失其纯洁。历经生活的磨难之后的爱情更显其真淳与清澈。这种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哦哦,但是却可以称之为人世间最真最善的情感!生活是粗糙的,爱情是脆弱的。但是粗糙中的生活依然有人性的美丽闪光,就像索米娅的美,爱情的脆弱中依然存在着怀念与梦想。当白音宝力格从索米娅的女儿其其格的嘴里听到“巴帕”时,他的内心应该是震撼的。在分离之后,他们的爱情也许会逐渐退色,但是那种眷恋和执著却使得已经丢失了的爱情成为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四)草原的文化之美伟大的作家必然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而伟大的作品也必然反映着作家的心灵感悟。《黑骏马》的文本背后,我们能够体尝到作者对草原文化的那种虔诚的迷恋。“他将精神因素提到了价值本位,使其产生了终极的意义……以民间的话语成功表达出人类高贵的精神图象。”⑤就像文中所讲的:“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文明,我背叛了草原,而到头来我依然一无所有。” ⑥作者还有这样一段话:“我渐渐感到,那些过于激昂和辽远的尾音,那些世代难逢的感伤,那古朴的悲剧故事,还有那深沉而挚切的爱情,都不过是一些依托或框架,或者说,都只是那灵性赖以音乐化的色彩和调子。而那古歌内在的真正灵魂却要隐蔽的多,复杂的多。就是它,世世代代地给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以铭心的感受,却又永远不让我们有彻底体味它的可能。”作者和主人公感受到的正是草原民族文化的底蕴和深层的民族文化积淀。在他感情的深处,还深深地眷恋着这片草地,因为那是曾生他、养他的母亲,那是他的根。文章最后这样写到:“我滚鞍下马,猛地把身体扑到青青的茂密的草丛之中,我悄悄地亲吻着这苦涩的草地,亲吻着这片留下了我和索米娅的斑斑足迹和炽热的爱情,这出现过我永远不忘美丽的红霞和伸展着我的亲人们生活的大草原。”生活在草原的人对故土总有一份执着的感情,草原带给他们心灵上的宁静,是他们心中美丽的梦。在他们心里,草原是赋予他们一切的母亲,那份对母亲的爱是一种植根于心底深处的一种激流,是这世上最伟大的情与爱。

小时候喜欢的第一本书

一直都很失望,这么好的故事,写成了这么好一部小说,却没有被拍成过一部好的电影。《黑骏马》是一部小小的文学奇葩:你可以将它当成爱情故事来随意浏览,也可以将它当成小文艺来反复欣赏。当然结果都是合下书本深探一口气。《黑骏马》就如同那首古歌一样,悠长而略带忧伤。白音宝力格、索米娅、奶奶和琪琪格的故事,不是苦难,却让人为他们倍感惋惜。一个个人的结局都不是那么让人满意,或许,这就是大草原上人的宿命吧。"为什么你不是其其格的父亲呢?为什么?如果是你该多好啊……哪怕你远走高飞,哪怕你今天也不来看我!"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所有过的想法吧。小的时候喜欢过的人,总是希望有个稍微完美点的结局,而不是像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那样,莫名分开后在不该相见的时候再见。


 黑骏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