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相经宗通》第一辑

出版日期:2014-1-31
ISBN:9789866431681
作者:萧平实
页数:350页

内容概要

萧平实老师介绍:
儒雅温言铿锵意 踽踽宿贞菩提路
性海情山微妙旨 孤掌擎天狂流柱
引经书论挥竹篦 入泥入水和禅机
俯仰古今干坤戏 缀绻悬丝二十载
蓬莱因缘成熟时 人天同庆宣胜义
春城何处不飞花 华严圣境故人来
萧平实,于甲申(1944)年出生于台湾中部小镇农家。兵役期满后辞父离乡,于台北市觅职﹔五年后成立事务所,执行业务﹔歷练世间法18年后,于1985年皈依三宝,鼎力护法,勤修福德。自修持名念佛,精进二年之后自成无相念佛功夫。
1988年,平实老师应邀开始讲说基本佛法,先讲五蕴、十八界法之缘起性空、四圣谛、十二因缘等阿含基本佛法,以《阿含经》中所说佛法为说法的主要内容。
1989年初,平实老师转进而改修体究念佛──参禅。1990年11月,专心苦参19天后,终于骊龙颔下得珠──明心并且眼见佛性──发明智慧﹔因为无人可以印证故,嗣即深入经藏,以三乘法义印证无讹。
鉴于末法时期外道猖獗横行于佛门中,正法日渐衰微,遂发悲勇,誓愿度众,随即应允追随老师修学者之请求,乃于1991年仲夏弘法度众,于中央信托局佛学社等三处主持佛法讲座及共修,六年不辍,同修渐众。
一九九七年二月与诸同修成立佛教正觉讲堂,六月成立台北市佛教正觉同修会,继续演示《楞伽经、成唯识论、真实如来藏》,八月成立 正智出版社,散播大乘宗门正法之种子。着有《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 学次第、禅--悟前与悟后(上下册)、正法眼藏--护法集、生命实相之 辨正、真假开悟之简易辨正法、禅净圆融、禅门摩尼宝聚--公案拈提 (第一辑)、真实如来藏、宗门法眼--公案拈提(第二辑)、楞伽经详解第 一辑、宗门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辑)……》等书问世。
因平实老师以如来藏作为证悟之内容,而其余学佛人则皆同以意识离念灵知心,作为证悟之内容﹔因为与平实老师的法义不同故,联合起来抵制如来藏正法,令如来藏正法难以永续弘传。为免正法被如是常见外道法所取代,萧平实老师揭竿而作狮子吼,如是弘传了义正法。平易近人的平实老师,将所亲证之真理着书立论,作了这种大异常人的弘法志业。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学佛之目的在于实证一切法界背后之实相,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或本地风光,佛菩提道中称之为实相法界;此实相法界即是金刚藏,又名佛法之祕密藏,即是能生有情五阴、十八界及宇宙万有(山河大地、诸天、三恶道世间)的第八识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心,即是禅宗祖师所说的真如心,此心即是三界万有背后的实相。证得此第八识心时,自能瞭解般若诸经中隐说的种种密意,即得发起实相般若──实相智慧。每见学佛人修学佛法二十年后仍对实相般若茫然无知,亦不知如何入门,茫无所趣;更因不知三乘菩提的互异互同,是故越是久学者对佛法越觉茫然,都肇因于尚未瞭解佛法的全貌,亦未瞭解佛法的修证内容即是第八识心所致。本书对于修学佛法者所应实证的实相境界提出明确解析,并提示趣入佛菩提道的入手处,有心亲证实相般若的佛法实修者,宜详读之,于佛菩提道之实证即有下手处。平实导师述着,共八辑,每辑成本价250元。
——正智出版社——
《实相经宗通第一辑》网页之【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实相经宗通第一辑
自 序
大乘法之般若实证即是亲证法界之实相,由于亲证法界实相而了知万法之本源,所见一切法不离中道而不堕二边,如是现观之智慧即名实相般若。一切已证实相法界而住于中道者,悉皆有此实相智慧,亦皆能亲见实相法界之本来真实与如如境界,即名证真如者,是故一切证真如者亦皆是亲证实相而有实相般若之贤圣。如是贤圣亦皆同观一切有情各各都有之真实心性如金刚,永不可坏,名之为亲证金刚般若之贤圣。又亲证实相者,必定得见涅槃之本际,洞见不迴心阿罗汉所入无余涅槃中之本际,亦见定性声闻圣者阿罗汉不知不见如是涅槃本际之事实。如是四理,一切有心修证大乘佛菩提道者皆应知悉;如是正理亦是亘古亘今永远不变之理,故名如是觉悟者为无上正等正觉。
关于真实心之体性犹如金刚而永不可坏之正理,于拙着《金刚经宗通》中所说已多,于此即不赘述。实相者,谓宇宙万有之本源,山河大地、无穷时空之所从来;亦谓一切有情身心之所从来,即是禅宗祖师所说父母未生前之自己本来面目,或谓本地风光、莫邪剑、真如、佛性──成佛之性……等无量名所指涉之真实体;以要言之,举凡亲见宇宙万有之本源而能反復验证真实者,即名亲证实相。
真如者,谓此真实心出生万法而佐助万法运作之时,能使所生之蕴处界内法及山河大地、宇宙星辰等外法运为不绝,永无止尽,如是显示自身之真实性,而其自身之体性復如金刚永不可坏,合此二者故名为真;此真实心于无始劫来如是生灭万法之时,却是如如不动,从来不于万法起念而生厌恶或贪爱,乃至于未来无尽时空之中亦復如是绝无丝毫爱厌,永远如如不动,故名为如。合此真与如等二法,故名真如。
中道者,谓此实相心如来藏恆处中道,不堕二边。世间人每执识阴六识觉知心自己为常,不知前世觉知心是生灭法,唯能一世而住,捨寿入胎后即告永灭,不至今世;此世之识阴觉知心则是依此世五色根为缘而生,非从前世往生而来此世,故有隔阴之迷,不忆前世。故说此世觉知心并非常住不变之本来面目,不论有念或离念之觉知心,捨寿入胎后永灭,不至后世,故此觉知心生灭有为无常无我;而世间人不知,执此觉知心为常,即堕常见外道所执之常,不离常边。有一分外道经由观行发现觉知心自己有如是过失,不能来往三世亘久永存,于是转生一切有情死后断灭之邪见,因此拨无因果,成就邪见,名为断见外道。然而亲证此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者,现见一切有情之实际理地本是此心,不堕于觉知心与五阴境界中故离常见,亦因已见此心而知五阴永灭之后并非断灭空故离断见,亦见此实相心从来不住于六尘境界中,是故永远不堕常断二边,亦復永远不堕善恶、美丑、生灭、来去、一异、俱不俱、生死……等二边。一切贤圣如是亲证之后,转依于如是实相法界境界,永远不堕二边而亦不离二边,常住于三界之中自度度他,是名亲证中道之贤圣。
涅槃者,无生无死、不生不灭之谓。阿罗汉以断除我见、断尽我所执及我执,捨寿之后永远不受后有,永无后世五阴故不再流转于三界生死之中,名为入无余涅槃。然而亲证实相之贤圣菩萨,亲见阿罗汉捨寿后不再受生,灭尽后有永无未来世之蕴处界时,如是无余涅槃实即第八识如来藏独存之境界。于其第八识独存之际,无五蕴、十八界,迥无六尘及能知者,绝对寂静亦绝对无我,故名无我,亦名涅槃寂静,即是证得无生。而此绝对寂静之涅槃中仍系如来藏独存之境界,外于第八识如来藏即无涅槃之实证与存在;亲证实相之菩萨于发愿世世受生人间而世世陪同有缘众生流转生死之中,亲见阿罗汉捨寿后所入之无余涅槃境界,于阿罗汉未捨寿前即已存在,亲见其捨寿后第八识独存之无生无死、不生不灭而绝对寂静之境界,无待捨寿灭尽蕴处界之后方见,故名实证无余涅槃本际,名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能如是现观者,能知万法背后之实相境界,方名亲证实相之贤圣,必有实相般若。
而此真如心、涅槃心、中道心、金刚心,实即第八识如来藏也,是万法生灭之实相,故名实相心。此实相心于因地名为阿赖耶识,通名如来藏、异熟识,即是求证实相智慧、求证中道智慧之佛弟子所应殷勤求证者。凡证此心而能转依成功者,皆入菩萨五十二果位中之第七住位,已入三贤位之菩萨数中,其实相般若已非阿罗汉之所能知。若外于此真实心如来藏而求佛法,皆无真如可证,亦皆不见中道、涅槃,即无实相般若可言,名为无知无证般若之凡夫。举凡否定此第八识真如心如来藏者,即无真正佛法可知可证;故说否定第八识心而竟勤心求证佛法者,即属心外求法者,是名佛门外道。当代、后代一切禅宗大师与学人,于此皆应留心;以此缘故,平实特请《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为大众宣演;于宣演实相义理之时,益之以宗通之法,欲令真求佛菩提道之真实修行佛子得有入处,真实生起实相般若,是故宣讲《实相经宗通》。而今宣演圆满整理成文,总有八辑,欲益今世、后世真学佛法之有缘人;若世世代代皆有佛子因此实证者,非唯大乘佛法得以久住,亦令二乘正法得因诸菩萨之亲证实相,亦得復兴同能住世,即能广利人天。兹以此书整理成文欲予出版流通天下,即述上理提醒学人,即以为序。
佛子 平 实 谨序
公元二○一三年惊蛰 志于竹桂山居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这部经是唐朝天竺三藏菩提流志所翻译的。《实相般若波罗蜜经》有别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为这部经里面的禅宗机锋比《金刚经》更明显。另一位菩提流支翻译经文,有时会有一些过失,因为他会用自己的意思来翻译,也许是因为还没证悟般若的缘故,所以他翻译的《入楞伽经》就有一点点的不正确,有一些违背了佛意。因此我当年註解《楞伽经》的时候,是把三个译本综合起来参考而作註解的,不是单凭一个译本来註解,所以我註解的《楞伽经》是相当正确的。这部《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则是菩提流志所译,就没有这个问题。《实相般若波罗蜜经》顾名思义,说的是实相法,是以「实相」为中心主旨来阐释「智慧到彼岸」。这个经题,我就用补充资料来为大家作一个说明,因为经名一开始就讲到「实相」两个字,所以请先切换为补充资料,《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六十七:
【尔时最胜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法界?」佛告最胜:「天王当知,法界即是不虚妄性。」「世尊!云何不虚妄性?」「天王!即是不变异性。」「世尊!云何不变异性?」「天王!即是诸法真如。」「世尊!何谓诸法真如?」
「天王当知,真如深妙,但可智知,非言能说。何以故?诸法真如过诸文字,离语言境,一切语业不能行故;离诸戏论绝诸分别,无此无彼离相无相;远离寻伺,过寻伺境;无想无相,超过二境;远离愚夫,过愚夫境;超诸魔事,离诸障惑;非识所了,住无所住;寂静圣智及无分别后得智境,无我、我所,求不可得;无取无捨,无染无着,清净离垢,最胜第一,性常不变。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天王当知,是为法界。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证法界,多百千种难行苦行,令诸有情皆得通达。天王!是名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真如实际、无分别相不思议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
尔时最胜便白佛言:「世尊!云何能证、能得如是法界?」佛告最胜:「天王当知,出世般若波罗蜜多,及后所得无分别智,能证能得。」「世尊!『证、得』义有何异?」「天王当知,出世般若波罗蜜多,能如实见,故名为证;后智通达,故名为得。」
尔时最胜復白佛言:「如佛所说闻思修慧,岂不通达实相般若波罗蜜多?而復说有出世般若波罗蜜多,及后所得无分别智能证、能得。」佛言:「不尔!所以者何?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微妙,闻慧粗浅、不能得见;是胜义故,思不能量;出世法故,修不能行。天王当知,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微妙,异生、二乘所不能见。」】
想要解释「实相」,就是这一段经文最棒了,只要直讲就行了,不用我再来发挥。现在我们来说明一下,这一段经文讲的实相,到底是怎么说的?也请诸位来判断一下,姓名明载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这位最胜天王,他到底悟了没有?这就是说,诸位要建立一个观念:名字被记在经中的人,不一定都是圣者;名字不在经中的人,却有可能是个圣者。因为经典结集的时间过去了,菩萨乘愿再来时,他在后代重新受生后的名字会被记在经中吗?不可能嘛!但是有一个可能是诸位要认知的,就是某菩萨过去世也许曾经是某一个名字而被记录在经典中。所以对于「迷信」,就像孟子有一句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同样底道理,菩萨再来的时候,他不会在额头上写着说:「我是什么人再来。」因为他换了个五阴,这一世已不能再称为什么人了,而他在世时大约也不会明讲出来;所以对于乘愿再来而换了姓名的菩萨,可别骂说:「你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你出来讲什么佛法?」难道他这一世的姓名有可能被载入二千五百年前的经传中吗?
现在,大家从这个经典里面来看这位最胜天王,他向 佛禀白说:「世尊!法界到底是什么?」我们学佛以来常常听到人家说:「我把所有功德迴向法界。」好了!到底他迴向法界是迴向给什么对象?这一定要弄清楚,因为有许多大和尚、山头和尚也这么迴向。法界到底是什么?这得要弄清楚,因为这个法界其实跟实相是息息相关的,是不可分离的。要懂得法界才会懂得什么是实相,懂得实相的人没有不懂法界的。所以弘法以来,我有时候会说法界是什么,好像听起来跟外面那些大师说的都��一样,那么到底谁对谁错?一定要弄清楚啊!这可不能含煳,真正学佛时是一定不许含煳的。
他来问说:「什么是法界?」佛向最胜天王说:「你应该要知道,法界就是不虚妄的法性。」这不虚妄的法性,最胜天王听了也是不懂,所以他又问:「世尊!那什么是不虚妄的法性?」佛就说:「天王啊!不虚妄的法性也就是不变异性。」糟糕了!不变异性又是什么,他又不懂了,只好再问;他得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然前面问的就白问了,所以又问:「世尊!什么是不变异性?」世尊就说:「天王!不变异性就是诸法中的真如。」不过,他还是听不懂,只好继续问:「世尊!那什么是诸法中的真如?」佛就说:「天王啊!你应当要知道,真如这个法非常的深、非常的微妙,只能够用智慧来了知;不是我用言语说了,你就能够听得懂的,用言语也是说不出真如的。为什么呢?因为诸法中的真如,是超过所有文字的,不在文字的境界里面,也是超过一切语言境界的;祂不在一切语言的境界里面,因为所有的语言境界,在真如中都没有办法运作的缘故。」
讲到这里,你们已经找到如来藏的人请现观一下,是不是如此?真如境界中有没有文字?有没有语言?你可以现观,然后为我证实正觉的妙法正真无讹。所以《般若经》是可以实证的,并不是玄学。般若是义学,义学一定是可以实证的。不能实证的,才叫作玄学。你经由现观而核对过了,证明确实是如此了,那么接下来再听 世尊所说:「真如,这诸法中的真如,祂是离一切戏论的,」因为真如从来不曾有过戏论,「并且也离开了任何的分别,」从无量劫以来,真如不曾起过分别,「这个真如既没有此,也没有彼,祂是离一切法相的,祂本身也是无相的。」
这样讲了以后,一定有人心里面开始有个念头说:「哎呀!萧老师!你这样讲,我不如自己读经算了!因为你这样讲,我还是完全不懂啊!」问题是,人家找到如来藏的人证真如了,他不必听我解释就读懂了。也许有人就说:「我们就是因为不懂,才要来听你讲经。如果听你讲了,还是不懂,我们来听经干嘛呢?尤其今天又下那么大的雨!」好!那我们就得要解释一下了。
真如是什么?在大品、小品等《般若经》里面说的真如,有两个意思。它有时候是讲这个如来藏心,也就是讲金刚经──讲「此经」,「此经」就是如来藏这个心。有时候讲的真如,说的是这个如来藏心在诸法之中运作时,显示出来的真实性与如如性。这段经文,不管你是从这两个道理中的哪一个方面来说都通,我们就先以如来藏心作为真如来讲好了。这个如来藏,祂从来不与语言相应,而祂了知众生的心行也都不靠语言,众生想要作什么,也不必跟如来藏用语言去说明,祂都知道;所以祂离语言境,离文字境界。祂在诸法中运作的过程,从来不在语言文字里面去运作,也不跟语言文字相应,从来不了别语言文字,所以说:「诸法真如过诸文字,离语言境。」才会说:「一切语业不能行故。」一切言语的行为,都无法在真如心如来藏的境界中运行。这想起来,好像很玄呵!玄!当然是玄啊!因为 佛陀已经讲了:「这个真如是很深密的、很奥妙的,只能用般若智慧来知道,没有办法靠着听闻人家言说解释就瞭解祂。」
又说:「这个真如心是离开一切戏论的,是离开种种分别的。」戏论,都是觉知心在世间法上作了种种的思惟猜测才会有戏论。可是真如心不在六尘中去作任何分别,所以祂不会跟语言文字相应,当然就不可能与戏论相应。即使是三藏十二部经,对真如自身来说都还算是戏论,因为祂从来不与语言文字相应,祂从来住在实相法界里面。也就是说,祂从来都住在实相的功能差别里面,所以祂绝诸戏论。既然祂不将六尘作任何的分别,怎么会有任何的分别呢?所以所谓的分别,都是在六尘当中运作的,那就是识阴六识的分别功能性,不是真如心的功能性,所以说祂「绝诸分别」。
即使是某一位大师说的错悟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他自称这样子就是不分别,就是开悟而明心见性了,但是对真如而言,那早就是六尘中的分别了。如果不是对六尘已经分别过了,怎么会清清楚楚和明明白白呢?又如何会有了了分明可说呢?所以那其实都已经分别完成了。可是真如从来没有这种分别,所以如果谁要说他悟了以后永远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禅师就把他打出方丈室去了,因为那已经是具足分别了。如果还有谁说:「我明明白白、了了分明而不分别。」他来到正觉讲堂,我还是会以乱棍把他打出去,看能不能打醒他。如果他要告到法院去,就让他告去,没有关系!这就是说,真如是从来无分别的,这个无分别的心,当然不会有此与彼的分别,当然本身一定是没有任何六尘相存在的;所以在祂的境界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不可能存在,也没有美相丑相、男相女相、好相坏相、善相恶相、染相净相,什么相都没有。祂就是这个样子,因为祂离一切相,所以不可能有相,无相的境界中当然是对六尘无分别的。
并且祂「远离寻伺」。寻就是觉,伺就是观。前心分别称为觉,后心观察称为观;粗心分别称为觉,细心观察称为观。综而言之,寻与伺就是觉与观。真如从来不起任何六尘中的觉观,所以祂没有寻伺,离开寻伺的境界。寻与伺都是意识心住在六尘境界中的事,有时配合五识心来寻伺,有时候独头意识自己在寻伺法尘,或是在梦中寻伺内相分的六尘;那都是识阴中的境界,而真如的境界中没有识阴里的境界。
「无想无相,超过二境」,想,一般都解释为用语言文字在那边思惟,说这就是想。但是,在阿含里面却说了知时就是想阴了,所以 佛说:「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真如无想,意思就是说没有了知性──不在六尘中起任何的了知,所以称为「无想」。既然于六尘中不起任何了知的心行,当然祂就没有觉知心了知的法相。既没有觉知心在六尘中了知的法相,一定是超过二种境界,不会落于二边。有觉知心的法相就会落于二边,所以觉知心相应的法:非善即恶,非美即丑,非男即女,非染即净,非佛法即是世俗法。觉知心一向是如此了知二边,觉知心要能够超过二境,要到什么时候呢?要等到证悟真如心如来藏以后转依成功。否则的话,即使是阿罗汉都无法超越二境的,但是真如心却始终都超越世间对立二境的。


 《实相经宗通》第一辑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