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10094917
作者:[意]鲁格·肇嘉(Luigi Zoja)
页数:384页

内容概要

鲁格▪肇嘉(Luigi Zoja)
心理分析家,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主席、意大利心理分析学会主席,著述丰富,包括《父性》《偏执狂》等。

书籍目录

◎图书目录:
致谢
中文版推荐序
导言
第一部分: 史前史阶段
第一章 哺乳动物:父性的退却
第二章 大类人猿的性活动
第三章 父亲的史前地平线
第四章 父性的革命
第五章 露茜长大了
第二部分:神话与古典时期
第六章 父权制与母权制
第七章 父亲的历史地平线
第八章 父亲的神话起源
第九章 赫克托尔
第十章 尤利西斯
第十一章 父亲作为唯一始祖的神话
第十二章 埃涅阿斯
第三部分:走向现代与颓废
第十三章 从罗马时代的父亲到儿子,再到法国大革命
第十四章 从法国大革命到工业革命
第十五章 战争的觉醒
第十六章 公共父亲的颠覆
第十七章 乔德一家的旅程
第四部分:今天的父亲
第十八章 父性的枯竭
第十九章 父性的退却:逃往过去
第二十章 父性的退却:逃往未来
第二十一章 举高的消失
第二十二章 作为养家糊口者的父亲
第二十三章 寻找父亲
第五部分:最后的反思
第二十四章 最后的反思

作者简介

人类父亲的原型是史前阶段带有攻击性的雄性动物。成熟的父亲是兼有冲动与理性、刚烈与温和两种性格特质的复杂形象,这一形象在希腊的古典和神话时代发展到了完美的高峰。随后的人类历史经过了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和现代民主文明时期,父亲的雄性冲动性格和承担家庭责任的特权不断受到残忍的打击和削弱。
全世界有无数的孩子是在没有“父亲”的生活中长大的。本书探究了其中的原委,并分析了这一现象对社会及心理问题所造成的影响。
《父性》一书通过采用从古典时代到当今时代的父亲意象,作者鲁格•肇嘉博士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父性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他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穿越历史而变迁的社会构建。作者研究了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思索了今天的“父亲”身份正面临的危机。


 父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父亲”,这个熟悉的语词指向现代居家生活中一个人们颇为陌生的概念,如果概念本身是“事物或者过程在人脑中的映像”,那么“父亲”恐怕是那个映像之中的映像、或者穿梭在电光石火中的“谜中谜”……这个“固有”角色不是额外的“创造”。父亲随每一个新生儿而降临的事实,都会让人觉得轻巧且不值一提,因此很少有人会像本书的作者一样富有耐心。鲁格·肇嘉,这位意大利心理分析家透过历史、生物学等一系列人类文化的广阔视角,试图观察父亲、勾勒其肖像与人类的图景,他不单关注作为人类学、神话、现代社会中的角色的父亲,更用“解构阅读”、抽丝剥茧地为读者展现了心理层面的父亲的意象和模式。通过这些略显抽象的描摹,我们得以窥见初步的几个方面:男性的蜕变、父性在建构初期同自身的斗争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抵抗(“父亲的悖论”)、父亲天性中的“发明”意识等。实际上,肇嘉指出,父亲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处于“病态”下的,这类痛苦的体验经由“自相矛盾”支撑起父亲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说,“父性”的成立是各种博弈——哲学和宗教的相互容忍、军事和经济的巧取豪夺——发生并呈现出的文化特征,如同一次战争过后宏伟的残余物与灰烬。在这之后,父权制恰恰需要通过某种“对立”而共同生产出来的“矛盾”作为纽带,维系父亲作为历史与文明的主力军作用,这是父性同欧洲文化本质的联系方式(而文化构成本身所需的驱动力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不论其性别为何”的心理性父亲,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家庭内的男性成员)。与以上所述对应的自然界,传统上被看作是阴性(母性)的象征,文化顺理成章地被归为阳性的,它似乎再度强化了人们对“文明”的男性化的印象,在这里,父亲好像尚未诞生,男性的生殖行为与记忆格格不入的窘相,进一步地使他们视女性的身体为渴望摆脱又无法真正拒绝的对象,正如女人养育了孩子、母亲养育了父亲、妻子养育了丈夫,他们(男性)脱离母体、穿过狭窄闭塞的出口,在那段婴孩时期仍将重现回到母亲的怀抱,一些男孩选择永远地停留在原地(恋母情结),另一些男孩则迸发出惊人的狂暴力量,想要置母亲于死地、或与母亲交欢(成为父亲),他们怀着各种冲动逐渐长大,向一个真正的“父亲”(称呼)进军。然而,当男性第一次直面父亲的身份制度和纯动物的生活准则的冲突时,困扰他们的心理依然难以预知,这种巨大的疑惑,同样左右着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纵观有记忆的历史以来,进化的历程似乎首先推动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转变,它伴随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不乏雄性动物的使命(“父性是雄性对自然的战争”),他们的任务与以往相比,显然更加琐碎、含糊其辞:当海洋中的生物完成外部受精,雄性将延续独自照顾后代的传统“德性”;随着繁衍行为被挪到陆地,雄性对后代的概念逐渐减弱,他们失去了掌控局面的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后天习得智慧的生物(即便赫拉克利特早已将以男性为主导的“战争”直接说成是“万物的父亲和王”,类似男权色彩的话语也并未能掩盖他们进入文明社会之际所展现出的脆弱与踟躇)。关于哺乳动物的父性退却问题,肇嘉给出的事实——同时也是一个关于“追寻父性之生理基础的形成”的问句——试图引发人们追根溯源的欲望,他亦注意到进化在不可逆的性别区分面前竖立起的高墙,这些纷繁的连续思维让人避免了那种一再唾弃、指责男性的原始本能所带来的“原罪”的冲动。男性在日后要为人父,或是设法逃避那种身份的限制,但他们必定要承担、忍受并再次怀着妄想逃离诸多困境,其中一些是由他们自己制造的,另一些则是通过自然(或“女性”)对他们施加的影响力而意外获得的。教义故事的科学性,令不少人开始关心自身的起源问题:诸如此类的故事当中有否同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压过的痕迹相符的?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提及的“最初的夜晚”预示人终于踏入精神的大门之中,“文化”以现世和形而上学的尖锐碰撞拉开序幕,这些都被本书作者不加掩饰地“指定”为文化建构过程中闪现的“心理生活的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类似情景还出现在父权制与母权制的话题里。人们时常希望联系自身的记忆、进而得出一个“统治者”的形象,他们期待一个统一的、关于起源的幻想来自圆其说,在饱含激情的“潜意识”中,人们对母系社会的假设转变成为一种美好的“心理联系”,或者说,这种整体视角下的个人经验捍卫并深化了父系统治或母系统治的“完全不对称”的迹象,群体性的观念对于个人而言,总是有更多的说服力。如赫拉克利特所言:“父亲,在成为父亲时,也成为自己的儿子。”一个父亲需要运用双向的力量说服自己,以此维持父性的状态,他或许还需要更丰富的痛苦体验(我们在下文也将谈到这一点)。此时父性本身已同理想化女性统治下的社会有了根本的分歧,女性作为仪态威严的母亲掌控了孩子的命运。当然,在这里肇嘉明确并且反复提及,母系社会的原始文化至今仍缺乏线索,它带着原始的情绪流存于“每个个体的最初意象”中,这些意象遵循人类心灵一贯奉行的对外界的描摹和观看,返回并形成映像,它间接影响了人们对母系社会的态度,令这一论题延续至今,记忆与好奇心的扩展也为后人创造了经久不衰的“母系”与“父系”情结。作者在“父性的革命”一章中说道:"我们不知道一种新的行为模式需要多少世代(一种不是由自然进化衍生而来的变化)才能变成某一物种永恒的特征。"普遍而广泛的焦虑(情绪倾向)激起我们重新认识“父亲”的渴望,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我们如何在“认识父亲”的众多的合理方式之中做出恰当的选择?这显然不是一个确切而严肃的认知问题,在此我们可以把父亲想象成一个多面体,或是棱角分明的山坡,整体看来,山的斜面上总会有一些空隙与平面供人休憩;往细节处观看,坑坑洼洼的山体有更多的落脚点值得继续攀登、探索,没有这些耐性,哪怕与人群一齐攀爬,恐怕也难看清什么,顶多算是“雾中行走”。现代父亲的隐形与缺席,背负着责难和嘘声,继续成为公共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其频率仅低于母亲,以至于问题本身的沉重感渐渐隐去,舆论的矛头只能指向浮躁的大众,而其中具体所指的东西,让每一个群体都感到费解——到底是什么杀死了肉体的“父亲”、抹去了灵魂的“父性”?从远古时代起,男性形象在拟化的女神之下,少有引发思考的能力;观察当下社会,我们也不难发觉,“性别特征相当明显的女性图片,现在不仅在广告和高级大众杂志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官方图片中也如此,其象征意义很难逃过未来考古学家的眼睛:自由女神像和国家精神……”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用抒情的手法将祖国、故土比作母亲,甚至将整个自然界以及潺潺的溪流比作母亲的乳汁,父亲即便是在最显眼的位置,轮廓依旧是晦暗莫辨。肇嘉引用《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独白,无不讽刺地揭示道:“……但是,她们从没赢得过我的心,从来没有。因此对一个男人而言,最亲切的是他的国家,他的父母,即使在他住在异域奢华的宫殿,远离了生他养他的人的时刻。”可见尤利西斯这位航行者要靠的岸正是无所不包、在暗处静静守候的“父性”。于是,我们不得不说,“那些不能说明其所处社会信息的形象,是'语义不明'的。”肇嘉进一步犀利地谈及历史与想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不想利用考古学成果来得出谁占统治地位并引导历史进程的结论;相反地,我们利用历史本身——不仅重新发掘昨天的神话和今天的诠释——来理解是什么力量引导了想象。"“透过事实看到幻想”,人们正是从生活与神话(故事)的共鸣现象中获取介质来进行想象的工作。作为西方社会的人类原型,掌管希腊小岛的神话英雄尤利西斯有多重身份,他最后决心将自己改造成新的历史性人物,同时构筑起“内心对话的史前雏形”,以此重申男性英雄的意志,由这一冗长的意志回望过去,男性还处于迈向父性的前夜,朦胧的觉醒意识混合了勇气、忠诚与镇静,目标便是指向控制——对意志与外部环境的强有力的回应。"尤利西斯有时是个驯兽员,有时是一个教师,有时是自己的教父。他既是个孩子,又是个理智的成人。"回归现实后,男性是否有足够强大的意志来应对矛盾与挫败?答案仍旧摇摆跳跃, 父性在多重顾虑的包裹之下,成为日常生活的样貌,无情地藏匿起来。父亲还在内心深处抗争,他在心理生活中体验归属和重逢的需求,他在外争取控制的权力,同时必须保证自己不至于陷入男性特有的戏剧化的攻击性和狂乱状态而走向毁灭,父亲的命运连同人类的文明享有同等的悖论:我有欲望,但我会禁止自己的欲望。现代民主文明下的父性在传统的历史信念中渐渐远去,并以更加粗暴、隐晦的公共事件的形式重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这一“返潮”使得那些因父权制而受到伤害的人亦无所适从。父亲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起的家庭职责让这种付出(奉献)看起来十分尽责,很少有人(包括父亲自己)因父性所经历的无意识衰退而注意到父亲的艰辛,他们在全新的领域开辟了通往自由的道路,也流露出逃离文明、恢复本能欲望的症状,而此刻,当我们打开这本充满犹疑的“朝圣”之书,我们禁不住向人类以及现有文明的命运发问:现代人对“父性”身份的惯性认同,会将文明带向何方?“父性”又能否重拾其平衡,跨越更高的山脉?追寻未来的父亲,永远在路上……
  •     读《父性》这本书,忽然间你就会懂得为什么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不同的。当懂得这个道理之后,作为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你就会正确处理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了,也就理解了父亲的一些做法了。作为父亲的人,也就会在家庭责任感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了。所以这本书是一本让人从内心里审视自己的书。不过此书的文字专业性比较强,很多语言非常严谨,必须耐下心来细细品读,阅读越觉得作者的研究是科学的,是值得的。雄性从只奉献一些精子,然后就跟雌性还下一代没有关系了开始,父性在一点点地进化。他们出去打猎,当吃不了的时候,就想到把猎物带回家,给妻儿吃。妻儿由吃大量的素食,到开始经常吃荤,成活率也在上升。父亲由长期在外到越发恋家,再到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责任。父性的作用就越发明显了。父亲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性方面,这也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的经济制度有关。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爱。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令我满意;我爱你,因为你尽到了你的职责;我爱你,因为你很像我。”与无条件的母爱相比,有条件的父爱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得到。如果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就会失去父爱。对于父亲来说,顺从是最大的美德,不顺从就是最大的过失,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的一面也很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与可遇不可求的母爱相比,父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努力获得。虽然父亲在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过,父性的危机依然时时存在。下一代的成长,完全依附母亲,那么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父性的存在,对下一代的教育意义是重大的,可很多父亲却没有意识到。父亲与子女之间就是没有母亲与子女之间亲密。所以,尤其在当今的社会中,父亲如果不能很好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那么他这个角色就是存在危机的。心理学的书,很容易产生枯燥之感,不过读这本书,你会从中发现很多知识,有耳目一新之感,同时感觉到自己原来有很多知识是陌生的。静下心来品读吧。
  •     此书视角独特,对由史至今“父亲”形象的提问和分析十分有趣,并对与其相互作用的社会演变过程作出了貌似很有说服力的解释。(说貌似是因为我不是专家)阅读过程中,发现了几个自己早就感觉到的难题,欣慰于作者考虑到了,并向我显示它们只是巨大链条中的小环节而已。令我再次折服于知识分子的力量和读书的益处。我不想复述书里的内容,想看你自己看。只想提醒,要时刻把握整体。必须和《男权的神话》一起看,这两本书是一套。关于“男性的空虚感及其焦虑”,倒是想强调我们个人的意见。也许“男性的空虚感及其焦虑”是比父亲身份这个问题更深刻的问题。男性就是无法直观到自己创造了生命,这是和女性最大的区别,或者说最大的区别过程的开始部分。想要获得“这是我的孩子”的认识,似乎男性就必须动用理性,可能这也是男性可以表现得比女性理性的一个动因。注意我的用词是“可以”、“可能”,因为太多的男性看起来是失去理智的。但这又可能是另一回事,因为作者已经阐述了现代社会男性正在加速退出“父亲”角色,重返“雄性”角色的现象。女人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整体来感知世界,她本身就能孕育。男性若想获得对世界的高级认识,也许就只能靠思维了,因为他看起来更加封闭,更孤独,更局限,所以也更容易溃败,更容易疯掉。据说作者师出荣格创立的分析心理学,并学习了进化心理。我一向认为,进化论是个很好用的武器,但也意味着危险。如今很多业已开端的理论体系,假如被进化论指摘一番,很可能粉身碎骨,要么就脱胎换骨。进化、遗传、生物学、人脑研究,不可阻挡的是如今科学的最热的热点之一。对生命科学地位日益攀升的补充我仍然相信只有科学才能成为拼杀到最后的那一名战士。但此书告诉我,这名战士必须思考文化。生命科学的日益发展的确不自觉的助长了现代人向动物性撤退的趋势,但这不是科学的错,而是文化意识的萎靡所致。经济结构在吞噬着一切。知识分子愈发势单力薄。几百年前识字还是奢侈的,如今突然廉价了。也许再过很长一阵子,更多识字的人才会把注意力转向奢侈的精神领域。关于荣格荣格在自传的最后部分,留下了这样的警示:我相信科学,但我看到了科学的局限性;我相信心灵,但我看到了心灵的局限性。这个警示对我的意义是一种修正。我一直相信科学,当我明确发现我已经不可逆转的相信科学时,但我也看到了科学的局限性,那就是科学没有谈论的事情不代表否定。但荣格的警示令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将科学与非科学赋予对等的地位,在我心中科学明显重于非科学。荣格似乎是公平对待二者的,这也是我最崇敬荣格的地方。我本有的困惑好几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个模糊的武断的意象:现在年头不好,不适合生孩子。没想到这本书的看法也是说,从某种意义上,现在不如过去好。但他当然不会说该不该生孩子。我不能说我正确,因为我不能高估自己的直觉和动机。但如今的人的确都像疯子一样。把书里的文辞换成俗话就是:缺家教。书中的预设信息一 偶像是多么的重要。二 仪式是多么的重要。三 铠甲是多么的重要。四 学习是动物的心灵几乎唯一会做的。五 学文的人扯起来真是令人眼花缭乱,以至于令人怀疑他们的态度是否诚恳。六 心理意象太纷繁太复杂。必须和《男权的神话》一起看,这两本书是一套。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父性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衰落,先是工业革命迫使父亲离开孩子,自由与对权威的反抗使父权成为笑柄。男人们也退化为雄性不再承担起榜样的责任,父性不像母性,它本来就是非自然的,是文化的产物,而现在的文化又是最漠视父性的时代。父性本应肩负着引导儿女从儿童像成人转变的重任,是家庭与社会的桥梁,而不应该是学校。父性的缺失智慧与成熟变得更加困难
  •     父性的悖论,多个功能与母亲这个职责的叠加,好爸爸的标准逐渐变成了一个像好妈妈的爸爸。书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现象,也是预示着一种结果。父亲功能的缺失与不明确,会让社会的下一代在成长中存在人蔑视社会,冲动,非理性等劣根性。“父亲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回家的那一刻”
  •     很好看,受益匪淺。以後讀書寫論文有了一種新的思維角度,西方神話也是被惡補一下。希望能多一些這方面的書籍,我可以更深入了解。
  •     从人类的起源说起,逐步分析父亲这个角色的形成。对当今社会父亲角色的两难境地做了描述。值得一看。
  •     整本书都非常有意思。现在我记得的一句话是对于父性的追寻,已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如果不将这种意识浮出水面,它也许会引导我们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所以,推荐给所有的人看。
  •     一本值得花时间认真阅读思考的著作,探讨了人类社会父性意象的发展和衰败,这种父性的缺失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其背后的心理学原因值得深思
  •     不错的作品,翻译也很走心!
  •     我不知道。保护我的是其他人,教我怎么去爱的也是其他人。而你把难以剔除的明亮的怨恨送进我的生命,一生都只注视着自己的伤口。我曾长期陷入这样一种恐惧:爱上和你相似的人。 亲密关系的创伤可以用新关系来治疗,可是不会再有新的父母,你无法重塑童年,只能在最黑暗的地方发光,照亮那些不愉快的角落。 Y曾和我提到,人们在特定的小组里,请人扮演父亲的角色,重复童年中的错误并获得安抚,以此克服障碍。
  •     道理都懂
  •     第一次看到批评蒙台梭利的话语。“……这个观点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强调了孩子的地位,而不考虑传统的家长特权,意大利人的父亲们不是被无政府主义者不累西的手枪打死的,而是被玛利亚蒙台梭利的作品打死的。”看来父性与母性始终是有别的。
  •     差评!如果可以零星,绝不给一星!翻译得完全不像人话,如果连话都不会说,就别翻译,都不如在线翻译得通顺。什么人都敢译书了!
  •     从欧洲神话中找寻作者理论的影子再加以广大~
  •     翻译的太难读。刚看了一点,从女性,妈妈的角度理解了父亲这个角色在现代社会的两难境地,比如为了胜利功能而牺牲其他对孩子的职责。但我对传统定义下的成功男性并无好感,现代社会母亲也常常会有需要处理两难的时候。希望社会再发展,解放被困在传统要求里的父亲和母亲吧。
  •     2016-11-5
  •     前几章关于进化论、古希腊神话中的父性,非常棒!
  •     一个“妈妈似的好父亲”不是真正的好父亲,也许孩子的童年的确需要父亲的陪伴,但如果他到了16岁那年,发现自己的父亲是个软蛋,是个虚伪的小人,他会怎么看待父亲?以前的陪伴变的毫无意义。父亲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一个忙碌的背影,是一个楷模。5星,写的非常好。
  •     一般般,第一我不喜欢心理分析的研究方法,第二我不喜欢希腊神话,也就第一章和第四章有意思些。
  •     新版本,翻译得比较流畅。神话原型的分析很有趣也很有启发。现代部分的分析则极具现实意义。在一本讨论父亲呼唤父性的书里几乎找不到厌女的痕迹,很敬佩作者思想的澄明。
  •     作为对自己的补完,坚持将这本书读完了。有些地方的翻译读起来很绕口。爱的法则和力量法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