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真相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2-1
ISBN:9787213027482
作者:谢春雷
页数:342页

章节摘录

  书摘1  调查——新闻的王冠  伍小峰是《南方周末》写调查新闻的高手。在采写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稿件后,他升任“调查版”的编辑。现在他则是该报新闻部主任,负责编辑头版与二版。  他在编“调查版”时的口号是“你有权知道真相”,目的是通过记者扎实的调查,尽可能权威、详尽地告诉读者关于某一重大事件的真相。  以下是他对调查新闻釆写的心得,大部分内容摘自他的业务文章《关于调查性新闻的采写》。  他建议,《南方周末》的记者在采访中主动与同行接触,时刻寻觅好料(地方媒体的处境使得好多猛料无处发表),依靠《南方周末》在同行里的影响,建立信息网络。这将是一个资深记者的财富之一。  另一方面,建议记者注意积累,最终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从而能够关注并采访到更新鲜、更深入、更独到的新闻。《南方周末》记者不应该是“来料加工”式的,专业化和深度化报道始终是记者追求的目标。  现在很多记者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想做个案子,记录一下。这是一种惰性。  调查记者应清楚自己的方位感,我们不是为调查而调查,我们调查的那些具体东西,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下部分,对水下更坚实的部分要有更丰满的把握。比如我们去做一个小村子征收税费情况的调查,记者如果对中国,农村“三农”问题的大背景缺乏了解,就很容易陷入具体的、非关键性的矛盾中。  无论做多么细小的事件调查,记者应尽可能做到身在局部,胸怀全景。  调查版的记述方式是“汇聚式”的:记者开始面临的是一个新闻由头所夹带着的大量复杂事实,随着调查的深入,新闻事件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归于一个点,这个点也许已经是事情的结论,也许是最接近结论的疑点。  伍小峰说:“一个好的调查报道,是我们的记者引领着读者去寻求一个未知的结果,读者的视角始终跟着记者的脚步所指,当他们有了参与感,他们会兴奋的,当他们一兴奋,我们就成功了。”  这个过程像在剥一棵大白菜,菜叶层层剥去,露出菜心。我们要做的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将从我们的调查里清楚地看到菜叶是怎样一片片剥去的,先剥哪一片,后剥哪一片。  整个过程要简洁明快而适于欣赏。让读者产生阅读快感的前提是,让他们看得不费力。  有两种方法可以参考:一是在落笔之前先把事情想清楚,自己都想不清楚的不要写,因为这样更没法叫读者清楚;二是如果事实很复杂的话,就尽量以时间为顺序,把一些背景夹杂在调查过程中。  调查版的叙事风格是冷峻、坦诚的,打动读者的是事实本身的力量。稿子要尽量做到客观冷静。比如说记者被采访到的事实非常恶劣,但记者还是要控制情绪,要尽可能冷静地用事实说话,不能突然跳出来说,“记者怒不可遏”、“(他们)如此卑劣”等。记者在新闻事件中基本上以“旁观的第三方”身份出现。  记者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材料的取舍中。另外,被采访人的言语也能间接表现记者的态度。  在处理事实与语言的关系、事实与情感的关系、事实与思想的关系时,事实必须被置于更高的地位。  调查版的语言是在保持记者个人风格的前提下,提倡简洁、朴素和生动。建议言之有物。建议少用煽情、轻佻和情绪化的语言。  调查版以真实为生命。其真正的风险来自对错误材料的采用和对关键细节的臆造。有时记者是为了让文章更生动些,有时是懒得去认真核实一下,有时是听了一面之词不愿听另一面,这些都是留下失实后患的原因。  解决的方法是尽可能多地接触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谎言和假相是经不住深入调查的。  为了安全起见,最好留下采访证据,尤其是书证,最好保存两年以上。  总是有批评说纵深报道没理论高度。伍小峰说:“这正是我担心记者坐而论道的结果。在事实和理论上选择,我当然选择事实。”  “但批评是有道理的。我希望好的纵深报道是有思考背景的,是有很透彻的想法的,而且把这些想法通过新闻语言表达出来。”  记者不能迷恋划分善和恶的界限,世界充满了矛盾的交锋,很难从善恶来划分的。这也为记者提供了大量的题目。  一个例子是《南方周末》去年做的农民负担问题,不是单纯地为农民叫苦,而是冷静地多方面分析问题,分析中国  的农村税费改革是个艰难而复杂的工程,不能光把板子打在乡镇干部身上。而且为了指出方向,还用一个版介绍了安徽省怀远县费改税的经验。伍小峰说:“以后应多做这种‘两难’的题目,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凍所谓‘正面’‘负面’的问题,也会让我们的报道更有纵深感。”  记者要着力研究、剖析这种矛盾,客观地、生动地将它们演绎成一个个好看的故事,这将比虚构的故事更精彩。  有一种采访方式是调查版所不提倡的,就是文章中没有记者的调查轨迹,有的只是消化了材料后对事件的重述,一个故事而已。在这里,读者看到的是一棵菜心和一些散落的菜叶,他们是不满足的,实际上读者看剥菜叶的过程比看到菜心更开心。很多好的电视纪实报道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有悬念和现场感。  还有,写调查新闻是需要激情的。  在国外,调查性新闻是所有新闻报道中的王冠,是职业记者最能体现良知、勇敢和智慧的方式,优秀的调查新闻记者获得人们由衷的尊敬。  他认为,在《南方周末》,无论从资金支持,还是对题材限制的容忍度来说,都是目前中国做调查性新闻最好的地方’没有理由不对此倾注激情。记者的正义和良知,他们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他们的吃苦耐劳,他们的锲而不舍,他们作为优秀职业记者的一切素质都将在调查新闻中得到磨砺和体现,他们将由此实现作为记者的光荣和梦想。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远去的鼓声  我至今都能够比较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进《南方周末》的时候,1992年,我2l岁。我也能够比较清晰地记得离开《南方周末》的时候,]998年,我27岁。  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都献给了一份报纸。所以,我对他无比尊敬,也无比狂热。我庆幸在那些日子里,自己和这张报纸一起,树立了一种比较积极的人生观;在往后的岁月里,他一直是我勇气的重要来源,也一直是我人生的老师。  我相信这样的人不止我一个。我的前前后后的同事们,我的时时刻刻的读者们,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种福分。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当初我把这个标题加在我的领导江艺平的一篇新年寄语上的时候,我知道,我可能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山口,对一份报纸责任的描述,一种自我价值的寄托。  也许,对一个年代的温和的劝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第一次把手掌拍向鼓边的时候,我明白,终有一天,它会拍出鲜血。  悲天悯人,是他带给那个年代最诚实的表情;白纸黑字,就是他带给那个年代最沉稳的底色。  道不孤,必有邻。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代表了媒体标杆,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为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  我尊重这张报纸的读者,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作为一个仍以新闻为本业的人,在2004年,祝福《南方周末》创刊二十周年。  21世纪报系发行人 沈颢

书籍目录

序言:远去的鼓声
1 他把大公司送上审判席
2 调查硬新闻的女记者
3 惊险的参与式调查
4 什么新闻更有价值
5 令人惊叹的补救式采访
6 我要自由快乐的写作
7 超越极限的采访
8 我说故我在
9 中国第一灾难记者的无奈
10 卧底式调查
11 人物报道需要的洞察力
12 平等地与蝗虫对话
13 跨国调查“伪慈善家”
14 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
后记

编辑推荐

  他们是一个特别的群体,应该被大家所了解。正因为他们,《南方周末》成了中国职业记者向往的地方。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验是一件快乐的事。  

作者简介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代表了媒体标杆,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

图书封面


 揭开真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真相,是人们渴望知道的,但很多时候,又是无力、无法去承受的。比如红豆杉被毁的真相,比如中国妈妈胡曼莉。而事实,也是我们渴望了解的,但真正接触事实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我们宁愿生活于“无知”中。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书,跳跃地看了几篇,悲哀、愤怒、失望……也伴随着敬佩、钦服,这些人们,这些,为了把事实与真相揭开,为了“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人们,他们击响生命之鼓,以血、泪、汗,去弘道,去实现自我价值,去发掘他人的价值,唤醒和保持社会良知。所以,他们会深入到山西农村,采访农村教师,平实记述的句子,却使我们不安,这仍是龙应台所述的“平行的时序”,我们与他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在繁华热闹的都市,在充满压力和挑战的生活中拼搏;他们,在荒凉偏远的乡村,为了生活卑微的目标和扎实的梦想而努力。如不是一篇报道,可能引不起人们的关注,平行继续平行,不会产生交集。所以,他们扮作卧底,去骗子公司卧底,揭穿一场弥天骗局;所以,他们“坚定地走在采访的路上,把眼光投向太阳没有照到的地方。用我们的心去折射温暖和光芒。”我很少这样,在没有看完一本书前就有想写东西的冲动,虽然,在看的时候,泪水也使我的眼睛模糊。在这些喷薄的文字中间,我不只是触动,我是震动。世界,永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多变,温暖和稳定,也许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思考并前行,也许心情与脚步都会沉重很多,但,一旦知悉真相,以及真相背后的故事,我们的生命,广度与深度,无形中拓展很多。也许我们因此会更加懂得,珍惜与把握。之二传说中,仓颉造字,“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产生,真正是惊天地,泣鬼神,why?因为有文字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汉字揭开了天地间的奥秘,记录了民族成长的历程,使口头相传的不可靠的方式,从此,有了一个稳固的载体。我在看《揭开真相》这本书时,有一篇里提到“天雨粟、鬼夜哭”几字,因此想起整个典故,重新体味古老传说中深含的寓意,而又深以为然。如果说,知识最开始是一种稀缺资源,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因为每个人的悟性不同,难免会在流传中走样——当然,也不尽然是坏事,后来的人悟性高,很有可能加以补充,使之更精彩,更能够发扬光大,但终究,这不是一种“安全”的方式,那么,自文字产生后,知识方能够被记载下来,及至于纸的不断演变进化,文明的发展,历史悠久进展缓慢艰难。文字的力量,却是一直强大。从甲骨文到春秋史笔,从诸子百家各自的著述,到越来越丰富的中华典藉,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文化的海洋,无人可窥见其边沿,不知道当初天雨粟鬼夜哭是否也是因为预见了以后这样的盛况?当然,身陷在这浩瀚海洋中,我们一边领悟着文字的力量,被其左右,一边,也不禁要问,我们真的珍惜这些知识了吗?我们真的能够明白我们相比结绳纪事的始祖们,幸福了多少?如果是的话,为什么我们还会荒废着大把的时光,懒于翻收懒于记字,懒于在浩浩典藉中去了解世界?当我阅读,我快乐,也沉重。
  •     远去的鼓声沈灏我至今都能够比较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进《南方周末》的时候,1992年,我21岁。我也能够比较清晰地记得我离开《南方周末》的时候,1998年,我27岁。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都献给了一份报纸。所以我对他无比尊敬,也无比狂热。我庆幸在那些日子里,自己和这张报纸一起,树立了一种比较积极的人生观;在往后的岁月里,他一直是我勇气的重要来源,也一直是我人生的老师。我相信这样的人不知我一个。我的前前后后的同事们,我的时时刻刻的读者们,我相信,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一种缘分。“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当初我把这个标题加在我的领导江艺平的一片新年寄语上的时候,我知道我可能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出口,对一份报纸责任的描述,一种自我价值的寄托。也许,对一个年代的温和的劝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第一次把手掌怕向鼓边的时候,我明白,终有一天,他会拍出鲜血。悲天悯人,是它带给那个年代最忠实的表情;白纸黑字,就是它带给那个年代最沉稳的底色。道不孤,必有邻。我尊重这张纸,并不是因为它代表的媒体标杆,而是因为她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为这张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门创新了新闻作业,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我尊重这张纸的读者,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人道弘道,非道弘人。作为一个仍以新闻为本业的人,在2004年,祝福《南方周末》创刊二十周年。《揭开真相》序言我也是一个学新闻的人,起码到现在还对新闻事业充满了憧憬和期待。真的觉得这是一个可以用文字来弘扬正气来发挥自己作用的职业。而南周,是我最崇拜的一份报纸。在纷繁复杂的中国传媒业,她像一面旗帜,给予我希望。从不曾有胆量对新闻这两个字贸然评判什么,因为会觉得那是亵渎。自己始终还不够资历,不够水平,对她不够了解。现在再看这篇前言,还是觉得心潮澎湃,难以抑制。我想我会珍惜自己学习新闻的时间,不管今后会用什么方式养活自己,都会自豪于,我的生命,曾经与 新闻 传媒 发生过一段碰撞,而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想法,这些,才是真正无价的。
  •     书里引用了下面这一段文字,一看见就喜欢上了。作品的作者都是久闻其名,真的了解是从这里开始的,李大钊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像南香红的文字,“中国第一灾难性报道记者”李玉宵,科学报道前辈们(钱钢、朱力远、李虎军),还有共同的精神领袖江艺平。感受很多,很乱,感动的文字俯拾皆是,都做了记录,太长的遍附在后面。我对我的灵魂说,请安静,让黑暗降临在你的身上这准是上天的黑暗。正如在剧场里为了变换场景,灯光熄灭了,舞台两厢一阵沉重的辘辘声,在黑暗里随着一番黑暗的动作,我们知道群山,树林,远处的活动画景还有那显目而堂皇的正面装设都在移走——或者像一列地铁火车,在地道里,在车站与车站之间停得太久旅客们交谈之声纷起,又逐渐消寂于静默,而你在每张脸孔后面看到内心的空虚正在加深只留下没有什么可想的恐惧在心头升起;或者像上了麻醉以后,头脑清醒却无所感觉——我对我的灵魂说,请安静,耐心等待但不要寄予希望,因为希望会变成对虚妄的希望;耐心等待但不要怀有爱恋,因为爱恋会变成对虚妄的爱恋;纵然犹有信心,但是信心、爱和希望都在等待之中。耐心等待但不要思索,因为你还没有准备好思索:这样黑暗必将变得光明,静止也将变成舞蹈。作者艾略特(1888-1965),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06年入哈佛大学学哲学,一战后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后留英教书和当职员。1908年开始创作,代表作为长诗《荒原》,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他因“对现代诗的革新具有卓越贡献”,获诺贝尔奖文学奖。大学为了什么?今天艺术中心的老师问了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下,是为了超越和突破。新闻为了什么?这本书给了很好的回答:阳光挂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附:记者手记:活在假设中 □南方周末记者 李玉霄  这是我2000年采访的第五次特大恶性事故。  还记得去年初的3月,正是草长莺飞、金黄色的油菜花开满农田的好时节,江西萍乡上栗县东源乡石岭村的一个个体鞭炮厂却在11日发生大爆炸,连炸带压,35名穷苦的老乡(多数是初中以下的孩子)命丧一陈年祠堂。第二天上午,我赶到小山村时,满山谷的哭声,满山坡的新坟。  18天之后,3月29日,豫西北的焦作一录像厅又发生火灾,74人被丧尽天良的老板韩本余用铁皮卷帘门锁在里面活活烧死,烧得事后亲属辨认尸骨时只能依据钥匙链和皮带扣。这一次死者多数是在异乡出卖力气的民工。当这个社会目前还没有谁去过问他们的精神生活的时候,他们只能去这些廉价的经常要放映黄色录像的地方打发时间,没想到,这一去再也无法回转,只有撇下妻子儿女在农村的老家苦捱。  到了6月,南方雨季到了,洪水来了。先是在四川南充,嘉陵江上的一条乡镇客运船沉入江底,20多名赶场的勤苦农民一去不返。当我和本报摄影记者方迎忠踏进一个个遇难者的家门时,我们不可抑制地一次次伤心;当我们得知死亡数字被当地政府刻意隐瞒,称仅有5人时,又开始不可抑制地愤怒。  南充嘉陵江沉船刚发生不久,泸州的合江县长江段再度沉船,一样的乡镇船舶,一样的赶场老乡,一样的沉船原因,不一样的是,这一回被无情江水席卷而去的是113个生命,远远多于前一次。  当我从四川两周内连遇两次沉船后返回广州时,江门的烟花厂又发生爆炸。从此之后,接二连三的特大恶性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0人)不时传来:矿井坍塌、厂房失火、客车翻入沟底桥下……终于到了年底,到了圣诞节,可是洛阳,与焦作相距百里的洛阳,再度起火。又有几百个生命与人世与亲人永远相隔,又有几百个家庭或许此生再也难获幸福。  这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即便是对那些最不起眼的乡镇船舶,国家和交通部门也有相当详尽的法律条文和规范,而且,在我们的政府里,也都有相应的职能部门在管着这些事情。为什么还是老出事?  最关键的是涉及事故的各方人群、各个环节,好像都出了问题。以洛阳大火为例———  假设赵宇遵守相关规定,不给王成太安排焊接任务;假设王成太也能遵守相关规定,不去焊接;假设王成太等人不是弃火而逃,而是报警和通知他人;假设地下二层没锁死,着火点可以靠近;假设丹尼斯能够竭力组织救火,而非自保其命;假设东都商厦不违反消防法,商厦内部消防通道畅通无阻;假设东都歌舞厅不那么见利忘义;假设东都商厦外没有那么多的违章建筑———那么,很有可能,洛阳大火可以避免,起码,不至于死伤如此惨重。  这只是八个大火现场的环节,现场之外,还有其他总要诱发事故的因素。  不用说,它们和政府的作为有关,和政府人员的责任心有关,和官场的风气有关,和大小官员是否真正把百姓身家性命放在心上有关。  这样,透过洛阳大火,你可以从肇事者,到现场人员,到经营者,再到政府管理人员,进而推及负有相关责任的领导,看看他们都是怎么做的,看看他们都是何表现。你会发现,这每一个环节上的身份、地位、对社会的义务各不相同的人,好像都在或多或少地漠视生命,好像都在拿法令法规不当回事,好像都不在本本分分尽职尽责。  曾经,我几乎是流着泪向编辑部请求:不要再派我采访灾难事故了;如今,我几乎是流着泪向各级官员们请求:不要再给我采访灾难事故的机会了!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有河南艾滋病村的报道~~
  •     抄过。#那些年我为新闻理想都做了些什么#
  •     充满职业理想的报道故事
  •     这本书让记者这个职业可爱又可敬
  •     杨海鹏说,《故事会》是一本很伟大的杂志,就像《诗经》里的“国风”
  •     孙保罗老师的推介。 必读。
  •     新闻人在中国所能做到的极致
  •     2010.6.7
  •     篇篇报道皆成经典,让我体会了新闻的力量。可惜对有些没有仔细看完。
  •     真相
  •     不能免于乡愁
  •     有时候,觉得我也可以成为一名记者
  •     大二实习
  •     触目惊心。
  •     映像深刻的一本书。
  •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代表了媒体标杆,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
  •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     很好,真的很好。 如果我初中的时候了解了这些,我会更聪明一些?因为,我对人世更了解一些。
  •     一本用得到的书
  •     不错
  •     南方日报是怎样讲故事的。
  •     南方周末,更是神坛一样的存在,奇怪的是,自从毕业后,我再也没有买过这份报纸,
  •     受益匪浅
  •     实在喜欢《南方周末》的办事态度,深度报道的精神,可惜现在报纸没有那么让人激动人心。
  •     哄骗小朋友燃起理想的法宝
  •     别人的经验,让自己受益!
  •     理论是灰色的
  •     对新闻着迷
  •     南方周末的老读者可以看看这本书
  •     泪&鸡皮疙瘩&热血沸腾
  •     很真实
  •     我的南周情结。
  •     文章是好的 但是大多数记者都离职了
  •     在中国不是记者蠢,而是报纸普遍软骨病。 因此,看到一篇好的报道时,要感谢那些有胆魄有智慧有良知的新闻人
  •     2006年8月,在广州图书大厦,把它认真读完以后,才知道原来这本书中大部分的人物,竟然就在我的实习单位做记者编辑,英雄其实也只是普通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很普通
  •     9
  •     南周巅峰期
  •     对于启蒙过我的记者,不便评价
  •     自恋者的自恋自白。
  •     很受益。我的记者梦!
  •     细节
  •     大学里的收获
  •     还有更多真相....
  •     南方系的书怎么都不会差的
  •     记者的坚守。
  •     我记得最深的就是里面的红杉
  •     南周的启示录
  •     防火防盗防记者,预防为主
  •     在某宝上买的电子版(⊙﹏⊙)b 书中的记者,一个一个都离开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