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中国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39964195
作者:席越
页数:310页

内容概要

席越
满族,加拿大大学毕业以后就职于加拿大及美国500强公司,担任金融会计、分析师,并为美国互联网公司担任咨询顾问。长期为中国多家媒体撰写专栏文章,2005年至2007年参与创办了加拿大迄今为止第一份简体中文杂志《新生活周刊》,并任副主编。曾著有散文集《先嫁书后嫁人》。
2010年起,采访了三十余名在北京、上海生活的外国人,并将采访录编辑成书。

书籍目录

代序
翻译者泉京鹿
改变一个村庄的美国女人
韩国阿姨,中国媳妇
每天都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生
你得承认我是一个中国人
十年,翻过了中国这一页
世界公民尤努斯
韦伯博士在中国
我们都有黄热病
我想知道那些被外国人领养的中国孩子
我准备老死中国
一个当葡萄酒大使的俄国女郎
以色列特种兵的中国生意
来自荷兰的女帽设计师
在中国永远只是一个过客
中国,总让我想起自己的祖国
中国赛事
留在中国真的很难

作者简介

《他们的中国》
柴静、刘瑜、黄章晋推荐
从中外交流之门打开以来,我们在阅读历史中几乎一直是“被他者观察”的对象,这种被动的角色,对一个当代的记者来说显然是不满足的,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带着这种不满,扭转身躯试图观察他者,却又忍不住要探求对方眼中的自己时,那种强烈到几近痛苦的欲望。
——柴静
读《他们的中国》,让我想起毛姆的小说,里面充满了流落东方的西方人,他们鲜有宏大历史叙事中西方征服者来到落后世界的轻狂和自得,更多的是孤舟漂流于大海之上的惊惧与茫然。身后的故乡已模糊,神秘的新世界却始终神秘。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老外”这个边缘群体的书,但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本关于每个人的书:就我们偶然坠入的这个世界之不可适应不可深入不可征服而言,每个人都生活在异国他乡。
——刘瑜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不是那些外国人在中国独特的生活经历,而在于,从他们那里,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个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中国。
——黄章晋
因为我是外国人,所以老公的户口本上没有我的名字。他是已婚,但是户口本上没有老婆,只有他自己和孩子。——Kim(韩国,到中国8年)
我认为所有保持目前轨道的政策是最好的造福于民的理由。——Dr Uwe Weber(德国,到中国4年)
虽然北京人太多,我还是很喜欢中国,我就准备老死中国。——James Learnard(美国,到中国6个月)
也许正是应了那句“生活在别处”,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选择生活在异乡。如今在北京市中心任何地方一站,都会看见很多外国人,有人一脸行色匆匆,有人像在自己家的街头行走……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故事。
作者席越自2010年起,采访了三十余名在北京、上海生活的外国人,将采访录编辑成本书。
书中的主人公来自世界各地: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巴西、以色列……他们到中国的时间长则二十年,自己的故乡反倒成了“回不去的远方”。短则几个月,脑海中的中国印象每天都在刷新。在中国的身份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将中国名家作品翻译介绍到母国的翻译家,有的是到中国交流访问的专家学者,有的是满怀憧憬到中国创业的热血青年。在他们眼中,中国又是怎样一番不一样的图景呢?


 他们的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展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和更为真实的外国人。中国是残酷了,中国人也是残酷的,这真是一种残酷.......但是都是场景都在北京,书或者叫“他们的北京”更是适合。如果叫中国,场子应该铺开一些,涉及更多的对象。无可置否,这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和切入主题,作者和这本书都应该走得更远。
  •     书的质量很一般,P179页第七行有错别字,“那【为】和我一起在地铁里碰到James的朋友说”,校对不严谨以及书籍排版,让我有种匆忙赶工的感觉。采访对方主要是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很多是作者的朋友的朋友,可能选取的对象足够典型,但个人感觉可以更广泛一点。但从10年开始,短短两三年期间采访这么多位外国人,量已经足矣。现在能获取老外对中国的看法和评价很多。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在中国的老外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和心态,不妨一读。第一次写评价,作为第二个评价的人,一下子把平均分拉低了。我很抱歉,但这种感觉也很奇妙。不过平均完后4分,现在作为打分来看不是更好吗?
  •     还是在2001年,重操旧业的我作为一名客串的法语翻译,随着一个中国援外工程指挥部,来到遥远的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身兼翻译、秘书两职的我,很快就感到一种莫名的不适感:当地人说的话,写的字,我似乎都懂,又似乎都不懂,我仿佛来到了他们的世界,又仿佛与这个陌生的新世界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直到从某一天开始,我不顾同事们好心的劝阻(当地恐怖袭击很猖獗),每晚收工后,都去附近镇上当地人聚集的小咖啡馆,买份报,喝杯蒸汽咖啡,和镇上的老少爷们(普通的咖啡馆,晚间照例是几乎没有女性的)聊聊足球,谈谈国际政治,说说那些由我们承建、将来由他们入住的新住宅楼,这种彼此间“相熟却陌生”的感觉,才一点一点慢慢消融,等我们按当地斋月传统,为社区修补道路、出席邻居小儿子割礼时,曾是一名旅居意大利赛车手、见多识广的当地聘用司机悄悄对我说:“陶,欢迎你进入我们的世界”。现实就是如此:一方面,网络时代,全球化时代,让人与人间距离拉近,外语的普及和各种辅助工具的完善,更让来去匆匆的过客即便在海角天涯,也不必过于担心自己听不懂别人,或别人听不懂自己;但另一方面,网络也好,语言也罢,却未必能帮助一个陌生人去深入了解另一个陌生的世界,或帮助一个陌生的世界去真正接纳一个陌生人。甚至,网络化、快节奏、工具化,和信息的轻易可以获得,反倒令陌生与陌生间产生一种“浅了解”的惰性——我们认识,聊过,接触和交际过,但这就够了。正如许多生活在异国他乡、甚至加入外国国籍的华人,终其一生也未能真正融入“另一个世界”一样,不少在中国的外国人尽管语言、衣着、饮食起居习惯都变得很“中国”,却仍然是一个“老外”,在中国人眼里是,在他们自己内心也是。但也有那么一些外国人,他们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来到中国,在中国人的世界里静静地“坐下”,一点一滴中,“他们的中国”仿佛变成“我们的中国”,他们对中国开始产生一种莫名的寄托感和归属感——或是爱,或是恨,或是悲欣交集,甘苦莫名。而对他们耳熟能详、见怪不怪的“周围的中国人”,也渐渐将他们当作自己生活范围内,一个或远或近的“常见体”,而不再是需要特别客气、或特别提防的“老外”。《他们的中国》所写的,正是这样一群老外:他们久居中国,有些和中国人通婚,有些则融入一个遍布中国人的社交网,对中国的熟悉,不仅限于“看西洋景”,身上的中国气息,也绝不仅仅是闭上眼分不出是“老外”说话的京片儿或“上海闲话”,他们有的喜欢中国,有的不喜欢,有的本想离开却留下,有的本想留下却离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国人自己审视自己和“我的中国”,往往对身边的美或丑,善或恶,反倒因习见平常而看不真切,而真正的旁观者又会因对“别人的中国”缺乏感性的、细节的了解而难得要领。正因如此,书中这些传主的所观、所闻、所言、所想、所感,才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对中国而言,他们既在山外,又在山中。作者兰格格是中国人,却久居国外,努力地在异国他乡,一点点熟悉她曾经陌生的世界,相反,对于“她的中国”,正如某位传主所言,“接地感”反倒未必有这些传主们更细腻,更“新鲜”。用一个“外面的中国人”的笔触,去纪录一群“中国的外国人”,去勾勒“他们的中国”,是一个很别致的角度,也是一项非常有趣、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同为久居国外的中国人,且去过的国家更多、范围更广,接触到的异国文化也更“异国”,去的地方越多,呆的时间越久,就越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对所处、所熟的“外面的世界”,经历了一个自以为熟悉-自以为陌生-又自以为熟悉-又自以为陌生的过程:当你操一口当地人能听懂的语言,穿一身和当地人差不多的衣服,和人家握手、吃饭、寒暄,你会觉得于他们的世界很熟悉,但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和“他们的世界”之交集,其实不过如此,那个世界的绝大部分于你无关,甚至你根本感受不到其存在;当你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和那个世界相互适应、相互习惯,甚至产生一种聚则心安理得、离则怅然若失的复杂心情,自以为对其了解得很深、很细、很透,能对新来的“老外”、甚至某些好奇的当地人侃侃而谈这个世界的好与坏、善与恶,谈谈人性,谈谈爱情和人生,你会觉得,自己其实已是这个“新世界”的一份子;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或不幸者,看你怎么去理解),才会在某一天忽然恍然大悟——其实你之于这个“新世界”,依然是点在水面上的一只蜻蜓,你所了解的物情、人心、世态炎凉,也不过是你眼皮底下的这一小圈。《他们的中国》书中大多数传主,似乎也仍处在第二阶段——开始产生一种对“他们的中国”特殊的情感寄托,甚至有些人觉得,自己比中国人更“中国”、更了解中国,但说到底,“他们的中国”并不是中国,一如白马并不是马,一如作者和我这样久居国外、自认为每天都在接触“外面世界”的华人,口中、笔下那个“我们的世界”,离世界的本来面目,无论宏观、微观,都差得很远一般。陶短房2013年7月19日加拿大素里寓所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看黄章晋推荐才买的,三星半。总体较糙,有七八篇没用,没用的原因是没有评价中国,只讲了在中国的经历。虽然总体质感较糙,但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可以从对中国有臧否的那些外国人的言谈中看出中国人的最大特点:排外,以及相配套的种族歧视。冲这点这本书也值得一看,不算完全白买。种族歧视是针对有色人种的,排外是针对白人的。事实上,中国是不欢迎外国人的,比日韩的开放程度差很多。文章大多是两三年前采访得来的,情况应该会越来越好,从废墟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开放程度上应该会越来越好。但前提是中国不自己关闭开放之门,比如06年9月1号开始各电视台不准播国外动画片这种。但就开放依然是基本国策以及15年全面开放国内电影市场来看,我表示谨慎乐观。代序的小科和末篇的乔说得最好,乔给儿子办护照的经过很有意思,槽点颇多。
  •     糙,真糙
  •     你所认为的一切困难,别人也在承受,因为这就是人生
  •     另一种视角
  •     也许是受之前看过的多本介绍外国的风俗民情或是民众生活的书的影响,看这一本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字,反而觉得不太深刻了,想必是他们说的都是我们所了解的的缘故吧。有外国人来到中国后发感慨时毫无顾忌,就要中国人劝说“中国是一个很和谐的社会,你应该控制一下你自己”,我觉得很现实。有外国人说很喜欢中国,也在中国住了很长时间了,但是还总觉得中国不够接纳他,仿佛她就是一过客,其实,这种感觉也是很现实的。你想啊,这里毕竟不是你的故乡,就算是故乡,你离开多年再回去,似乎还融入不了了呢。有时候觉得吧,这社会啊国家啊,无论是在哪里,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能够觉得快乐的,值得的,那就多呆上一段时间。昨天看完的,用了不到一周的零散时间。还可以,可以一读。Now, 21:59, January 6th, 2014。
  •     题材不错,文笔平庸,常常想象大师一样来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但是力有不逮。
  •     好好一个题材,给写烂了。唉
  •     有故事的人也可以被描画的这样潦草
  •     机场读物 在中国的外国人看中国
  •     也算是一种社会学著作。切入点很好,其实很多中国人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还是很好奇的,无论是好奇他们的生活,还是好奇他们对中国和国人的看法。读了这本书,感觉验证了之前的一些判断,唯一让我惊讶的,是一些东欧的姑娘被骗到中国,甚至被迫卖淫吸毒甚至被杀害。这个国家为富不仁,无恶不作的人实在太多了,无话可说。2013年9月13日读完于厦门返京的航班上
  •     读了关于狄雨霏的部分。
  •     十八个外国人生活在中国的故事。有的享受光鲜青春,有的把握商机大潮,有的推动文化交流,有的只是候鸟过客,也有的在为一个本地人的称呼锲而不舍。在异乡,你可以轻易地找到新奇可爱,生活也会斑斓多彩,独特的文化视角可以带来生活的多方面思考。只是,在中国这样的异乡,永远都是外人的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在中国的工具感。或许,只有到了我们看到外国人第一反应不是下意识的“非我族类”时,“他们的中国”才能是“我们的中国”吧。
  •     中国在外国人的眼中是这般模样倒是一直没想过的问题。开放的中国其实在他们的眼里并没有那么开放。想要留下的老外,在一臂之外的距离去观察中国,却是如此排外。也难怪,就连外地人都要受到鄙视觉得难以融入的国家,老外永远是动物园里的猴子,新奇,却又是另一个世界的产物。也许真的开放,还需要漫长的岁月,而真的希望,这样的岁月能早点到来。希望读这本书的中国人多一些,而不是像书里说的:中国人其实并不想了解这些在中国的老外。
  •     用另一个视角看中国,也更近距离的看看这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实如果我们生活在国外,境遇也会差不多。
  •     故事一般般吧 看了没什么感觉
  •     短短不到20人的访谈录就已经把各类国家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老外”给看了个遍。他们各自鲜明的际遇、赤裸的言论与观点,浓缩了整个国家时代背景,由这个中国社会的边缘群体里出发,仿佛从西洋镜中窥视到了中国不一样的光彩和阴影。
  •     了解外国人的中国
  •     习惯了何伟似的中国痴迷,却忘了总有不适应的,和极其适应,喜欢上中国人乱穿马路的习惯……这里有很多外国人,他们不指望融成一家人,却很困难很挣扎地继续选择在这里生活下去。
  •     觉得这本书的前几个故事都是在撒狗粮。第一个说:爱她就放她自由吧~所以一个人去了北京做翻译。第二个说:爱她就跟她在一起做喜欢的事吧~所以一起去了北京郊区开果园西餐厅。
  •     一本废话多思考少,想洋气却肤浅的流水账记录。采访30多个。就用了18个。没劲
  •     不深不浅。我想起罗振宇所讲“大国崛起得先有大国思维”,中国依然需要继续改变,但结合今天的某些新闻,我仍旧感到遗憾。
  •     角度不错,内容一般吧。
  •     十八位老外在中国的故事。外国人在中国只是过客,作为主人的我们欢迎来自国外的朋友,但没有想过让他们可以把中国当做自己的国家。作为普通人的你我还没有这个包容心,而我们的国家、政府,也没有做好这个准备。作为过客的他们,跟我们一起体验了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成果,还有种种啼笑皆非,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攀龙附凤于白人男子)。他们有的离开了,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食品安全。。。更多的老外陆续来到中国,循环往复。只是,不远的将来,我们会更包容,会接受他们也是我们的一份子吗?
  •     在中国的外国人的生活故事和他们对中国社会的看法。切入点不错,但多少有点浮光掠影,其实可以再往前一步,除了他们眼中的中国之外,也有中国人眼中的他们。
  •     看书最惊喜的事情就是偶然翻到一本书,看下来却惊喜连连。作者的文字生动自然,没有为了吸引讨好读者的故弄玄虚。对社会中的少数族群多一点关注,也是为了让自己在日复一日的常规生活中保持敏感、拒绝麻木的有效方法。
  •     文字比较平淡,本以为写的会很引人入胜的
  •     感觉比《江城》差得不是一般~太浅表了,了解不太深入~
  •     其实想给3.5星来着。基本上是纯新闻故事写作,个案故事本身挺有意思的,毕竟是新书,内容还比较新鲜。也敏锐地触碰到一些有趣的议题。不过分析上就非常弱了,应该说根本没有什么分析的成分。当做个案收集,迅速看看还不错。不是值得细读的作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