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567542927
作者:[英]威廉·萨姆塞特·毛姆
页数:304页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45-55章 - 45-55章

_**“有些人无疑因为天意,注定要打一辈子光棍,却因任性使然,或是他们自己也无法处理的状况,硬是要与天命作对。没有比结了婚的光棍更值得同情的了。”(218)**_
适合结婚的人,是能平等地看待伴侣,愿意为夫妻双方付出,甚至违背自己心志也在所不惜的人。这并不容易。世上如此多的夫妻,性格千差万别,追求各异,但能相濡以沫,主要靠彼此的包容。然而包容与麻木,牺牲与苟合,却存在着界限,如何能既顺遂己志,又使婚姻美满,目前为止还难以找到合适的方法。
_**“白天这里肮脏邋遢,但到了夜里,小屋里的灯点亮后,街头染上了一层邪恶的美感。空气中弥漫着的骇人色欲压得人难受,然而这幅景象却也有种缠绕人心头的神秘气息。你会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原始力量,令人反感却也迷人。文明的仪式礼节在此一扫而空,感觉人们仿佛直接面对了阴暗的现实面,气氛浓烈的同时却也凄惨。”(227)**_
以上是关于塔希提岛的色情场所的描述。邪恶的生命力蓬勃旺盛,令人心驰神摇。对于彻底被欲望奴役之人而言,这里是天堂,刺激而恐怖。真正的艺术家,如果说其作品能够打动别人,所依靠的应该作品中喷涌而出的蓬勃生命力,然而如果生命力所绽放出的仅仅是邪恶之花,使人陷溺其中,那么这种作品虽迷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价值终究有限。、
_**“我觉得,有些人就是生错了地方。命运捉弄把他们丢到了某些环境中,但他们心中永远都会怀抱着对某个未知地的乡愁。他们在出生地是异乡客,从小便熟知的林荫巷弄或玩耍的繁忙大街对他们来说依然是过境之处。”(239)**_
法语Deja-vu,中文翻译为“似曾相识”。人的心志与自己出生的环境难以契合,他们所向往的地方,或者是想象中的乌托邦,一个永远也到不了的地方;或者是一个居于蛮荒的实存之地,然而却与文明之地相隔万里。前一种情况,古书中常说“唐虞之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力何有于我哉!伯夷叔齐、孔子、屈原、陶潜都曾表达过自己的遗憾,三代之世只是一种士人精神的乌托邦。后一种情况,一旦身在此环境中,人会感到安然舒适。然而在这种环境下的生存,同样是世俗化的,只是可能人心之伪诈不如文明社会为烈。现实中有淳朴之地,没有纯善之地。火坑之后还是火坑,苦海之外还是苦海。塔希提岛已是方外之地,然而思特里克兰德能生存下来,主要原因是他作为殖民者的肤色和语言,能够与其他殖民者交流无碍。在被殖民者的畏惧与尊崇中,再不济也能找到管理土人的工作,而若无这一层皮,以他为欲望所奴役的灵魂,以及有限的生存技能,恐怕在这个岛上实难谋生。
_**“我才不管怎么想。采取行动的不是我,而是我体内更加强大的一股力量。”(241)
“从事自己最想做的工作、生活在让自己开心的状态下、自己心安理得,这样算是把人生给搞砸了吗?还是要成为知名的外科医生、年收入一万英镑、娶得美娇娘,这样才算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赋予人生的意义、你对社会的要求,以及你对自己的要求。”(244)**_
这番话是针对名为“亚伯拉罕”的犹太医生所言。他医术高超,获得业内的高度赞誉,被视为最有潜力的外科医生。然而在偶然的机遇中,他在名为亚历山大海港中突然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激情,这种异域生活使他感觉今是而昨非,于是义无反顾地放弃英国本土的医学院职位,在这座海港担任医生,终身定居于此。他声称当时自己被某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支配,因此采取人们通常无法理解的非理性行为,并且至今未感觉到丝毫后悔。对这位向往自由的狂热者而言,这种选择是纯粹个人性的,我十分欣赏这种勇气。然而医生本身的伦理却要求担任医生之人,所注目者必不可纯然脱离现实,毕竟救死扶伤,使人类减少病痛的折磨,使病人享受有尊严的生活是这个职业的本分。医术方面卓有天赋之人,理应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只有接受深造,持续磨炼医术,才能无负于此天赋,然而追随自己的梦想,埋没天资,却与此职业的基本伦理背道而驰。事实上,医生、学者、军人等都是与社会高度关联的职业,从事这些职业,就意味着不能完全从心所欲,在这些领域最有天赋之人,严格讲这种天赋已经不属于自身。当最有天赋的医生甘愿埋没自己,最有学问之人甘愿混沌麻木,最有勇力之人甘愿屈服,与其说这种事情令人感到不解、惋惜,不如说感到愤怒和不甘。当饱受折磨的病人千辛万苦寻到能治病的名医时,却被告知这个最有才华的医生由于追随梦想,在一个不知名的偏僻港口定居,终身不履本土时,难道所有人只能哀叹命运的不公吗?
_**“我第一任丈夫强森船长,以前常会痛打我。他是个男人。英俊潇洒,六英尺三英寸高,喝醉酒没人挡得住。我会全身淤青好几天。唉,他死的时候我哭得可惨了。【……】乔治•雷尼也是个正派的好人。他几乎和强森船长一样高,看起来也够强壮,但那都是表面的假象。他滴酒不沾,不曾对我动手过。你要说他是传教士也可以。我和美艘靠港船只上的高级船员有染,而乔治•雷尼视若无睹。最后我终于对他感到嫌恶,申请离婚。像他那样的丈夫有什么用?有些男人对待女人的方式真的糟透了。”(248-249)**_
塔希提岛上的提亚蕾是一位旅馆的老板娘,她如此自述婚姻经历。人何苦自贱如此?一个丈夫家暴不断,一个冷暴力不断。既然丈夫总是这样差,为何不自作主宰呢?我想,归亚蕾应该是一个无法忍受孤独的人,她无法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完全沉浸在某个她最喜欢的东西上,心志不定,因此易产生倚靠之心。但另一方面,也不应对其苛责,毕竟人是群居动物,真正有独立精神之人,不依靠他人照样可以生活,实则离弃世之志不远,这种人终究是少数。为爱情所惑,为婚姻所羁绊,为家庭所累、为利禄功名所牵引之人,生活被太多东西塞满了,自然无暇体会孤独。然而这种孤独感却仅是被忽略,却从未消失,等时机到来后,它还是会浮出水面,无法回避。要解决这种顽固的、根本的问题,需要长期不懈的修炼。
_**“我问他和爱塔在一起是否快乐。他说:‘她不会烦我,她做饭给我吃,照顾她的小孩。我说什么她都照做。她满足我对一个女人的全部需要’。”(256)
“女人真是奇怪的小动物。【……】你可以对她们跟狗一样,你可以揍她们揍到手酸,她们还是爱你。当然了,基督教最可笑的谬误之一,就是她们也拥有灵魂。”(270)**_
女人是工具,只做事不抱怨;女人是奴隶,只顺从主人之意而不违抗。这是思特里克兰德对女性伴侣的所有要求。他不在乎现实,所以一切都可以成为工具,牺牲自己,牺牲别人都在所不惜。爱塔对他的服从,却是混杂了倾慕与敬畏的复杂感情。我想,这种敬畏既是女性对于男性的,也是被殖民者与殖民者的。这种心态很可怜,然而似乎无可奈何,因为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精神,从来不是能灌输出来的,而只能自树立。
_**“他的确是个怪人,但他们早已习惯了怪人,大家都将他视为理所当然;这个世界就是充满了行径怪异的怪人;或许他们了解人并不会成为自己所期盼的模样,而会成为不得不变成的模样。”(258)**_
人或被利禄所引诱,或被欲望所奴役,将自己视为工具之人,必不在乎将他人也视为工具。人只会成为自己不得不变成的模样,这是以身随物的最佳注脚。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10页

他们的前辈里有人模仿年轻人的那些把戏,努力说服自己气数未尽;他们跟着人家高声呐喊,但那些口号听起来十分空洞;他们就像可悲的烟花女子,试图以涂脂抹粉与争妍献媚来重现芳华正茂的假象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39-44章 - 39-44章

_**“人们常轻率地谈论美,由于他们对文字没有感觉,便随意使用那个字汇,导致它失去了强度;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由于和上百个微不足道的物体共用同一个名字,因此被剥夺了尊严。人们称之为‘美’的有衣服、狗、讲道;当他们与真正的美面对面世却认不出来。”(180)**_
_**“史特洛夫虽然是个无敌的丑角,却对美有份诚实真挚的热爱与了解,一如他诚实真挚的灵魂。美对他来说,有如上帝对信徒的意义一样,亲眼见识到美令他感到害怕。”(182)**_
词能表意,然而在修辞上用力太勤,甚至过分,却会破坏词的表意功能。譬如坚定一词,坚是硬,不软弱,定是稳固,不动摇。坚硬若指人的精神,是指一种极可贵的品质:它指不为物所役,不为情所动,不踌躇,不摇摆,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然而这个词由于形象,常常为人所称引,甚至在四字句传统的影响下,通常在这个词后还会被续貂“不移”二字。连“坚定”都需要进行修饰,可见人们对于“坚定”背后的含义,实在不确定。事实上,很多词都存在这个问题,其意本来甚为贴切,然而当人们大量的使用时,词与意却出现了脱离,使人们对于文字的敏感大大降低。比如“慷慨”,本指仰天长太息,是忧愁至极点的表现,然而现在当出现这个词时,却仅被视为激昂奋进的同义词,南辕北辙。又如“臃肿”,本是长满肿瘤之意,若用以评价人物形貌,则恶毒至极,然而今天仅仅被视为肥胖、丰满的同义词。又如“悲伤”,悲指事物不顺,伤指内心哀恸。高堂亡故可称为人生之悲,然而真正痛不欲生,哀恸至极,以至于沉浸于悲情中无法自拔者,却并不多。但阮孝绪为母送葬,仰天惨嚎,痛彻心扉,呕血数升,这就是既悲且伤。又如“乐极生悲”,本是对建安风骨的绝佳描述,在乐至极处时,会意识到人生苦短,此巅峰的欢乐情绪难以再现,故曲终而叹息,生出人生无常的悲情。但现在用到这个词时,大多是调侃的口吻,如进球后疯狂庆祝,竟遭到黄牌警告等。
我想,人们之所以对美麻木,大约是因为庸常的生活使人们太过于养成习惯,而丧失关于事物的好奇心吧。出现彩虹时,人人争相拍照留念;然而每个清晨在草叶上滚动的露珠,却乏人问津。它们实际是同样的物质,呈现的方式也大同小异,只是出现的概率有所不同。彩虹的色彩是可以在照片中炫耀的,而草叶上的露珠却只能静静地体会,说到底,人还是难以将自己的心沉浸在某种事物上吧。
史特洛夫对美的敬畏,既是由于他敏锐的审美嗅觉,也是由于他软弱的性格,在他的个性中,始终存在着对自己才能的不自信,和对拥有才华、自信之人的绝对崇拜。当见到自己妻子的裸体油画时,他所感受到的,与其说是美,不如说是崇高。后者对人心灵的作用,更多的是引起震撼和敬畏,而不同于美带给人们的宁静和享受。
_**“一个叙述合理、刻画得完美的恶棍角色,对其创作者来说有种迷人的魔力,这对法律与秩序而言却是大不敬。【……】或许作家在创作恶棍的过程中,满足了深植于内心中的本能,这些本能都被文明世界的规矩与习惯压制在潜意识的杳冥深处。通过赋予创造出来的角色以血肉,作家让自己体内无从表达的那一部分活了过来。他获得的满足是种解放感。”(187)**_
李云龙和余罪对于观众的魅力,应该不是来自于他们对正义的坚持,而是他们敢于打破规则,放恣而为的洒脱。在他们的身上,隐藏着充满野性的、盲目的、凶暴的无意识。作者喜爱他们,与读者喜爱他们的原因一样。可是,无意识是不能被投射到意识中的,黑暗的、卑鄙的、恐怖的无意识深渊,人人都有,但不是所有人都混淆了想象与现实,自杀、纵欲、残暴、放辟邪侈无所不为者究竟是少数。艺术作品对无意识的间接反映,反而有助于使人平和。在这个意义上,犯罪、色情、血腥、恐怖的影视剧,有助于减弱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巨大矛盾,对影视剧进行严格分级就好,何必因噎废食,希望广电总局明察。
_**“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造成的伤害,但她永远无法原谅他为她所做的牺牲。”(190)**_
我认为这句话充分显示了男权主义的野蛮。对女性的伤害,或过分尊崇,都是将其视为物事的行为。前者是将女性作为发泄自己暴力欲望的工具,后者是将女性作为发泄自己崇高欲望的工具。无意识很奇特,既有极其野蛮、残暴的一面,也有极其崇高的一面。《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听着交响乐杀人的警察,是真的认为自己很崇高,对于敌人的残忍,对于贝多芬的尊敬,来自同一种心理:即认为自己是崇高的,与敌人不同的。因此,后一句是可以理解的,但认为女性可以原谅男人对其的所有伤害,则是将女性视为承受男性暴力欲望的工具,这是毫无疑义的种族主义。
_**“我无法克服欲望,但我恨透自己这样子;它囚禁了我的心灵,我引颈期盼有一天可以不受任何欲望主宰,了无挂碍地投入我的作品。因为女人除了爱之外别无所能,她们将爱的重要性看得太过荒唐。她们想说服我们爱便是生命的一切。爱其实微乎其微。情欲我懂。那很正常也很健康。爱则是种病。女人是让我获取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想成为伴侣、伙伴、同伴的要求感到俗不可耐。”(192)**_
这是思特里克兰德的真心真话。男权主义、精英主义的思想显露无疑。他侮辱的不是女性,他侮辱的是身为人的理性和尊严。这位没有健全理性的天才画家,既不懂得人类为何对爱有如此强烈的渴望,也不懂得使自己沦为欲望的奴隶,就是丧失人性的开端。爱是炽烈情感平静后的状态,在动物性的情欲得到满足后,爱人们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获得情感支持,彼此成为对方的支柱,相濡以沫。这样的爱情地位是平等的,爱人们彼此关怀,人饥我饥,人寒我寒。这种以情感维系而形成的组合,能令自己与对方心安。但思特里克兰德根本不在乎心安,他要使自己的心时刻处于不安、狂野的状态,在他眼中,其余人皆为蝼蚁,这正是很多暴君的共同脾性。很庆幸思特里克兰德只是一个被欲望奴役的天才画家,如果他是一位天才将军、或天才政治家,他的欲望带给人们的灾难,恐怕会是暴君级别的。
_**“正因为她脆弱,她渴望支配一切,不达到这一点不死心。她的心眼狭小,憎恶自己无法理解的抽象事物。她满脑子都是实际的东西,她妒忌理想的观念。”(193)**_
布兰琪•史特洛夫的脆弱,是一种过于弱小导致的心理。她渴望控制别人,渴望通过报复来展示自己的力量,正是因为她曾经被强大的权力操控过;她曾经被视为孩童一般照顾过,这虽然救了她的命,却使她的尊严受到伤害;她的力量太弱小,因此对使自己强大的欲望格外强烈。严格地说她不懂爱情,因为平等的人格才是爱情的前提,她所向往的,只是强大的人带给自己的心安。对任何事都不以为意的思特里克兰德,比起唯唯诺诺的史特洛夫来说,显然强大得多,无礼并不是最关键的,而无礼所体现出的破坏一切规矩的勇气才是令她心仪的气质。可是最悲惨的是,这两个男人都是被欲望奴役之人,真正有勇气的人,是具备健全理性的人。在历史上,很多真正有勇气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被欲望奴役而无所畏惧,或者敢于冲破一切束缚;恰恰相反,他们的勇气体现在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恪守具有普遍性的原则绝不动摇。
_**“你对我唯一的不满,其实是我压根儿不在乎你对我的看法。【……】我们无意识中都极看重我们对别人所拥有的力量,因为他们会在乎我们对他们的看法;而那些丝毫不受影响的人,则让我们心生厌恶。我想那应该是对人的自尊最尖刻的伤害。”(196)**_
也许吧,即便这是真的,这也只是一种缺乏独立人格和健全理性所导致的幻觉。人的行为不必依靠别人的看法:“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人的幸福不必依靠别人的看法:“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人的追求也不必依靠别人的看法:“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之所以会认为别人重视自己的看法,是因为自己重视别人的看法。如果确实具有独立的人格,就不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不在乎自己对别人可能拥有的力量。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千人千面才是常态。有宽容之心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_**“要了解生活的浪漫之处,你必须有演员的本能;同时你必须能置身事外,以抽离和投入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205)**_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追求诗意的生活,首先要看淡利害得失,其次要有反思的精神。思特里克兰德无视自己浪漫的生活,是因为他的注意力被完全调动至满足欲望方面。虽然他对利害得失毫不在意,但却没有多少反思的意识。如果他能从自己的处境中抽身出来,站在奥林匹斯山巅俯视自己这个饱受欲望折磨的灵魂,看看自己被欲望奴役的情况与他所鄙视的那些蝼蚁并无太大差别,自己的画作实际只是灵魂挣扎的一段痕迹,自己的一切行为并未真正改变了什么,那么他可能不会那么冷酷,那么执着,那么暴戾。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17-25章 - 17-25章

_**“人们说苦难的折磨会让人变得高风亮节,这话并不对;有时幸福有此可能,但苦难大致上只会让人变得心胸狭窄而满怀恨意。”(83)**_
对苦难的忍受其实可分为两种:一是怀着一个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向着这个目标用力,而在实现此目标的过程中,任何挫折苦难仅仅是与目标相比微不足道之物,因此当达成目标之际,苦难就成了谈资和经历,被弃如敝屣;另一种情况下,忍受苦难仅仅是修炼心性,成就自己的手段。类似于修身,持戒是苦,然而苦难越深重,个人的意志越坚定。没有什么外在于自身有待于实现的目标,因此也无法针对着实现目标而用力。苦难无尽头,忍受苦难也无尽头,忍受苦难本身就是苦行的目的,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苦难终身不弃者,就可能使人在苦难中持续反省,甚至彻底改变人的心性。我想,毛姆在这里说的应该是第一种情况,然而第二种情况在弃世修行之人那里,也是确实存在的。
_**“我发现他在巴黎依然画着同样一成不变、风光明媚的玩意儿,跟他在罗马画了那么多年的东西一模一样。全都虚有其表、缺乏诚意而且粗制滥造;然而也再没有比德克•史特洛夫更加正直、真诚而坦率的人了。谁能够解释这样的矛盾呢?”(90)**_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人品卑劣而作品高妙之人,固然是伪,然而此伪不过徇名之举;人品高尚而作品滥俗之人,却也是伪,只是此伪乃是为生计所迫。二者俱伪,而前者主动,后者被迫。究其根源,最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需要耗尽人的毕生心血,这样的代价不是谁都付得起。有的人苦乏天资,而妄求成果;有的人虽有天赋,却不愿冒险。因此会出现人品与文品相分离的现象。
_**“美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你怎么会觉得美会像沙滩上的石子一样躺在那儿,等着偶然路过的人随意拾起?美其妙而不可思议,是艺术家的灵魂受尽折磨,从那混沌的世界里一手打造出来的。而当他创造出来时,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你必须走过艺术家奋斗的历程,才认得出它来。那是他唱给你听的一首旋律,想在自己脑海里再听一次这首旋律,你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感性及想象力。”(94)**_
真正伟大的作品都是超越于时代的,因此无人问津。严格讲,当代人不可能理解当代最伟大的作品。作品是作者心血的浇灌,是某种人生经验的具体呈现。自古道知音难求,后世若有与前人心契神冥者,实在是前人之幸,世人之幸!如高更与梵高,生前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死后声名鹊起,享誉画坛。此必后世伯乐之功。对作者而言,求当世之名与求万世之名,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追求,因此也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_**“他看起来神志不清。我觉得他不愿意让人看他的画是因为他其实对哪些画并不感兴趣。他活在梦里面,现实对他来说不具意义。我感觉他在画布上全力挥洒他猛烈的个性,为了画出他心目中所看到的景象,他忘却了一切。【……】他对自己画的从来不曾感到满意,与萦绕在他脑海的景象相较,那仿佛无关紧要。”(101)**_
艺术家会进入一种“神会”的状态,然而深入此种状态中而不能抽离,混淆了想象与现实,却使艺术家变得与群众格格不入。今天的很多所谓艺术家,断发纹身或梳髻蓄须,其言高远而其行鄙俗,这不是混淆了想象与现实,恰恰是对想象与现实分辨的太清楚,难以达到神会之状态所导致的。
_**“他是天才啊。不要认为我相信自己也有天才。我多希望我有,但我一看到就明白了,我心悦诚服。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对拥有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负担。我们应该要容忍他,而且要很有耐心。”(123)**_
这就是群众的非理性心理,为何要宽宥天才?难道天才在道德方面令人敬仰吗?难道天才可以成为所有人的表率吗?难道天才在所有方面都能给人以智慧的引导吗?真正的艺术家是天才,然而他们却不应享有特权。认为天才就可以放辟邪侈无所不为,一切的行为应该被包容与宽宥,这种看法恰恰会毁灭天才。精英的暴政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会使天才安于现状,会使其丧失继续锻造、砥砺的机会,会消磨他们承受苦难的意志。天才是痛苦的,这是承受天赋的同时必须要背负的命运,如果不能承受苦难、非议、不公,天才就无法绽放出最璀璨的花朵。另一方面,艺术如果不能给人以善的启迪,以美的震撼,那么艺术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艺术家必须具有独立精神,要有坚持自己艺术趣味和主张的勇气,要有以一己之力对抗天下的觉悟。人们不需要对艺术家过分地好,一方面,艺术家在人的基本权利方面,与寻常人没有任何不同;另一方面,艺术家要追求的东西,是常人永远难以企及的,因此必然要付出常人无法也不敢付出的代价,这是他们的宿命。最高的境界从来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267页 - 55


“她是个蠢蛋,我最近不过是有点疼痛、还有点发烧,但不严重,会好的。下次有人去帕皮提,我会请他帮我带金鸡纳霜回来。”
……
“女人,安静。把眼泪擦一擦,没什么大不了。我很快就会离开你的。”
“女人真是奇怪的小动物。”他对医生说,“你可以对她们跟狗一样,你可以揍她们揍到手酸,她们还是爱你。”他耸耸肩,“当然了,基督教最可笑的谬误之一,就是她们也拥有灵魂。”
……
“可怜儿,你高兴的话,我就留下来。”
爱塔腿一软跪倒在他面前,双臂抱着他的腿孟亲。思特里克兰德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看着医生。
“最后她们还是得到了你,落在她们手上你无能为力。不管肤色深浅,她们都一样。”
……
(回忆结束)医生顿了一下,然后对我说道“我并不喜欢他,我说过我对他没好感,但我慢慢走向塔拉瓦奥时,心里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他居然能以无比坚毅的勇气,忍受或许是人类最可怕的病痛。”
陈逸轩版,在这里配上高更名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到这个阶段,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肃杀。
梦想,对他不仁;命运,对他不仁,自然,对他不仁
而他,对周围人不仁,对女人不仁,因为他连对他自己,也不仁。
这已是一具被天才和梦想填充、摆布的行尸。在人间,又跟普通人全无交集。
古希腊人对天才的定义,就是被天神下了降头。普通人的使命,他已经无力去完成。他所能做的,就是乔治·马丁大爷说的,把自己背上的那只大马猴给拽下来,不惜一切代价。
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带着天地不仁的气息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68页 - 月亮与六便士

别说这种傻话。每个人不会都想和我一样。绝大多数的人都很满足于普通和平凡。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1-8章 - 1-8章

小说的笔记不好做。毛姆的文笔很好,干净,娓娓道来,没有过于突兀或亢奋的情感,容易进入读者的内心。摘录几则有意思的话如下。
_**1. “作者的报酬就在写作带给他的乐趣中,以及卸下脑中文思的重担上;其他都无关紧要,不论是赞誉或责难,失败或成功。”(10)**_
写作是自己的事情,也仅仅是为了自己而写。若存了外在的功利之见,就容易伪,流于矫饰。道理很浅显,但真能恪守并履行者太少。习惯了作品有某种宏大的意义,有如何振奋世人灵魂的作用,但很少会意识到,很多伟大的作品,并不是真的要在事功上有何作为,而仅仅是写出自己不得不说的一些话。
_**2.“她对阅读真的怀抱热情。(这对她这种人来说极其罕见,因为他们大致上对作者比书感兴趣,对画家比画作来得关心)。”(19)**_
其实很多艺术领域的人附庸风雅,这种现象在当下尤为明显。艺术家念兹在兹、津津乐道的,多是权贵的喜好与推崇,是所在圈子中权力格局的变动(如各种书协、画协、艺术院校中人事的变动)。而这毫无疑问,会使艺术家的关注点转移至高度功利性的事务,丧失对于艺术热忱、专注的追求。
_**3.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有着天赐的同情心。这种才能很好,却常被那些自知有此才能的人滥用:因为他们贪婪地抓住朋友的不幸好展露自己的机敏,这样的行为多少带点残忍的意味。同情者倾斜的怜悯像油井喷油般涌出,其纵情忘我有时让受害者感到难堪。”(21)**_
人总是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同情心泛滥之人,并非真有民胞物与之情,而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众生,这种同情其实是怜悯,并且这些同情心泛滥之人,最容易被自己的善良感动。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_**4. “正如那些组成社会有机体的人们一样,他们的轮廓模糊不清,他们只能依赖并在社会有机体中生存。他们就像人体中的细胞组织,虽然不可或缺,但只要维持健康的状态,便被整个巨大的总体所吞噬。”(30)**_
个性的泯灭是有志之人最大的痛苦。循规蹈矩的生活,极大的改变了舆论,成为群体中普遍的观念。出生——升学——结婚——生子——退休——死去,按部就班,如同程序一样严谨,但这不是有志之人的追求。当我们看到离经叛道之人时,总会说“这种生活方式虽然很有个性,但是……”省略号的部分正是庸俗的生活所导致的习见,这番话看似不偏不倚,实则也是循规蹈矩之人的共识。人还是应该有点个性的,虽然气质禀赋不同,不见得人人都要去修行去遁世,但人却应该知道自己究竟要变成如何的人,自己所做的事又会使自己发生如何的变化。具有反省精神,一定能够摆脱庸常的状态。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83页

人们说苦难的折磨会让人变得高风亮节,这话并不对;有时幸福有此可能,但苦难大致上只会让人变得心胸狭隘而满怀恨意。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68页

“别说这种傻话。每个人不会都想和我一样。绝大多数的人都很满足于普通和平凡。”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我把良心看作是一个心灵中的卫兵 - 我把良心看作是一个心灵中的卫兵

“我把良心看作是一个心灵中的卫兵,社会为要存在下去制定出的一套礼规全靠它来监督执行。良心是我们每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执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它是安插在自我的中心堡垒中的暗探。因为人们过于看重别人对他的意见,过于害怕舆论对他的指责,结果自己把敌人引进大门里来;于是他就在那里监视着,高度警觉地卫护着它主人的利益,一个人只要有半分离开大溜儿的想法,就马上受到它严厉苛责。它逼迫着每一个人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之上。它是把个人拘系于整体的一条牢固的链条。人们说服自己,相信某种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甘心为它效劳,结果沦为这个主人的奴隶。他把他高举到荣誉的宝座上。最后,正如同宫廷里的弄臣赞颂皇帝按在他肩头的御杖一样,他也为自己有着敏感的良心而异常骄傲。到了这一地步,对那些不肯受良心约束的人,他就会觉得怎样责骂也不过分,因为他已经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他知道的很清楚,绝对没有力量造自己的反了。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76页

我也不是很确定。你的意思是,他若因为女人离开你,你可以原谅他,但他若因为理想而离开你则不行?你认为你抵得上前者,对后者却无能为力?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关于美 - 关于美

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来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他,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33页 - 第三章

飞芒翻书的图书漂流活动(一)飞芒翻书的图书漂流活动(二)飞芒翻书的图书漂流活动(三)飞芒翻书的图书漂流活动,大家写的书评令人好感动!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9-16章 - 9-16章

斯特里德兰德先生的婚变,是一个很奇怪的原因,他自称是想画画。任何愿望如果足够强烈的话,就会产生令人惊骇的力量,会使人发生彻头彻尾的改变。即便是作画这种人畜无害的事情,也有可能令一个人变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
1. 斯特里德兰德先生喜欢画画,这与他是否有天赋,作品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否能够以此为生毫无关系。这种喜欢是纯粹来自于天性的,是气质禀赋决定的。不知什么原因,他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将作画视为必须要做的事情。正如溺水之人不需要精通游泳,只要挣扎,就有生存的希望。作画,是他不得不如此的生活方式。
2. 然而如此的任性却实实在在有来自现实的危险。比如如何面对身为社会成员必须承担的责任义务?如何履行一个丈夫、父亲、朋友的身份要求?在作画时,当画的内容或风格与通行的观念产生极大抵牾,甚至遭到折磨与迫害,应该如何去就?是否任何有利于作画的事情都可以去做?任何不利于作画的事情都需要逃避?我想纯粹任性而为之人,必然会面临实际中的大量困难。就像酣歌归五柳的陶渊明,在大醉重阳之日后,也会受到王摩诘的讥讽:“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我想看看,这个天生就有隐逸之志的英国人,在放弃、摆脱所有成见和羁绊后,应该如何处理自己必须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又应该如何应对自己狂放到完全无法控制的心志。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56-58章 - 56-58章

_**“他不懂绘画,但这些画有种撼动他的特质。墙面从地板到天花板盖满奇异而精妙的构图。其美妙和神秘难以形容。【……】他感受到一个人目睹世界诞生时的那种敬畏和喜悦。气势宏大、感官敏锐、热情奔放,然而其中也带着一种可怕,令他感到恐惧的元素。画出这幅作品的人深入大自然隐蔽的最深处,发掘了当中美丽而恐怖的秘密。绘画者了解人类所不知的邪恶真相。在那当中有种原始而可怕的东西。那并非人世所有。他脑海里音乐想起了黑魔法。它美丽而猥亵。”(275)**_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自然是和谐的。隐士与对人事厌倦之人,往往对自然情有独钟,在他们的笔下,山水自然是独立与人,且能够容纳任何人的所在。然而这是被构造和被想象出来的自然。真实的自然是混乱、残忍、冷酷、暴虐的。我们所处的宇宙,大部分是完全无法被理解的黑暗,在宇宙中,所谓的“稳定”、“有序”是极其罕见的,混乱、随机、严酷是宇宙的一般特征。人类是生存能力和认识能力极其有限的生物,高度依赖外在环境,很难对周遭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举个例子,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将一片叶子上的所有信息传达给另一个接收者。形状、色泽、气味、干湿度、叶柄的绒毛、叶片的脉络、复杂的叶边缘,这些已经够令人头疼了。甚至还有更加细微的难以被人察觉的特征:浮尘的分布、微生物的活动、风和磁场对叶片的种种影响、叶片表皮各种植物细胞的复杂组合,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所带来的叶片热量改变,凹凸不平的叶面对可见光不同角度的反射折射等等,这些根本是无法完全再现的,因为其中的信息量大到不可思议,再厉害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完成如此庞大的运算量。如果人真的可以完全掌握一片叶子的所有信息,那么这些信息就可以被充分利用,甚至可以再造出一片一模一样的叶子。这种事情只有神才办得到。然而我们通常并不在乎叶片究竟为何,我们仅仅是很随意的谈论叶子上滚动的露水,不同季节叶子的色彩变化,叶子从树梢飘落下来的风姿,落叶入地的情景等等。我们将叶子想象为可以理解的事物,这是因为对我们而言,注意到这些大多数时候已经足够,更何况在我们非常有限的认识能力中,一片叶子上的很多精细信息,不要说试图去获取,连意识到都很困难。
斯特里克兰特的画绘制在他住所的环堵,已经被他的妻子遵照遗嘱付之一炬,没有人知道那副巨画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想,这位敏感的画家也许意识到了自然的无序与狂暴,也意识到了人的渺小与无力。他的画只是被欲望驱使而产生的一种模仿,这种欲望正是来自自然。尽管画作的信息量尚不能达到自然的亿分之一,但已然惊人。
_**“我想他或许在此终于觅得安心。附在他身上的恶魔终于被祛除,他毕其一生不过都是在准备画出这幅作品,随着作品的完成,他疏远而饱受折磨的灵魂终获安息。他决意赴死,因为他已经完成使命。”(277)
“我想思特里克兰德自己知道那是一幅杰作。他成就了自己的愿望。他的人生就此圆满了。他创造出一个世界,他看到其美好。接着出于自负和轻蔑,他毁灭了它。”(281)**_
思特里克兰德作画的经历,是很不寻常的。他终身被欲望所奴役,对除了满足欲望之外的所有事物都不感兴趣。他轻视一切物,牺牲在他看来理所当然。严格说,他不算是一个拥有健全理智的人,有时候他身上人性的微弱甚至令人怀疑他到底还能否算是人类一员。然而不可否认,他的作品是他的真心真话,他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的天赋。然而关于人类文明,关于艺术的意义,他的事迹似乎并未带给读者太多启迪。艺术,难道仅仅需要将某种灵感神思完全呈现出来,而罔顾其余吗?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5页

人类天生就有制造神话的能力。在那些雨中不同的人物的生涯里,人们贪婪低抓住任何惊奇或神秘的事迹,然后捏造出自己深信不疑的传说。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147页

我不觉得他真的喜欢过自己的丈夫,我觉得爱情不过是女性对爱抚与安慰产生的反应,而这对大多数女子来说就算是爱了。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77页

如今我很清楚,小心眼与宽容大度、恶意与慈悲、仇恨与爱意,可以在同一个人的心中并行不悖。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1页

那种伟大源自于所处的地位,并不属于本人,只要时移势迁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国首相下台后,常被看穿过往只是个口若悬河的说客;而没有军队的将军,不过是解甲归田的落破英雄。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2页

一个艺术家——画家、诗人或者音乐家,不论他们用来装点世界的作品是崇高开始美丽,都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意识,而这一点也近似于性本能,两者同样野蛮粗暴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1页 - 什么是真正的伟大?

一国首相下台后,常被看穿过往只是个口若悬河的说客;而没有军队的将军,不过是解甲归田的落破英雄。查尔斯 斯特里克兰的伟大则是真正的伟大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289页 - 月亮与六便士

魔鬼为了达成目的也会引用圣经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不受他人影响的人 - 不受他人影响的人

如今战火方兴,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应运而生。年轻人改弦易辙,奉行我们这些早一辈的人不曾知晓之道,而这些后辈们的发展方向也已经看得出来了。年轻的这一辈清楚自己的力量且血气方刚,轻叩机会之门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他们直接闯进来占据我们的位置。他们的大鸣大放甚嚣尘上。他们的前辈里有人模仿年轻人的那些把戏,努力说服自己气数未尽;他们跟着人家高声呐喊,但那些口号听起来却十分空洞;他们就像可悲的烟花女子,试图以涂脂抹粉与争艳献媚来重视芳华正茂的假象。比较聪明的人维持着优雅的姿势走自己的路。他们克制的笑容里自有一番挖苦的意味。他们记得自己也曾将令人生厌的上一代踩在脚下,当初也是同样的喧闹而不屑,他们可以预见当下这些勇于冲撞的先锋不久后也将让出自己的地位。所谓的盖棺定论并不存在。尼尼微城的声势如日中天之时,新的福音书早已老旧。那些豪言壮语对说的人而言无比新奇,事实上早已是陈腔滥调。
有时候一个人会从他享有一定地位的时代,长命百岁存活到下一个对他来说十分陌生的时代,此时好事者便有机会目睹人类这出喜剧里罕见的奇观了。克雷布先生已经不合时宜,但克雷布先生继续写作双韵体的道德故事。我也随意读过年轻一辈的写作。我佩服他们洗练的技巧,我对他们文风之得体深表赞叹;但他们的长篇累牍(从他们的词藻看来,他们还在襁褓中便已开始翻阅《罗氏辞典》)在我读来却是空无一物;就我看来,他们知道的太多,感受却太浅白;我无法忍受他们像是拍我肩膀似的故作熟稔,或是掏心挖肺般的情感泛滥;他们的热情对我来说有点贫血,梦想则稍嫌乏味。我不喜欢他们。我是明日黄花。我会继续写作双韵体的道德故事。但这一切假如不是为了自娱的话,那么就是我学不乖。他笑出声来。他似乎没收到打击。他不受同侪意见的影响。在与他打交道的过程中,正式那一点最令我感到受挫。当人们说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在欺骗自己。大致上他们的意思,充其量只是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以为没有人会知道他们的反复无常;至多只是他们情愿违背大多数人的意见而行,因为有他们的邻人赞同他们。要在世人面前当个违背传统的人并不难,你违背传统,而这样做恰恰是你自己环境中的传统。你能因此获得过度的自尊心。你满足于自己的勇气,却丝毫不必冒险犯难。但渴望获得认可,或许是文明人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一个不守常规的女人,一旦遭到道德体系愤慨的群起围攻,没有人比她更急于躲在尊严体面的庇护之下。说一丁点都不在乎他人想法的人,我压根儿不信他们。这只是虚张声势的无知行径。他们只是觉得自己不怕别人责难他们的小过小错,因为他们相信不会有人发现。
或许吧,我们无意识中都极看重我们对别人所拥有的力量,因为他们会在乎我们对他们的看法;而那些丝毫不受影响的人,则让我们心生厌恶。我想那应该是对人的自尊最尖刻的伤害。不过我不会让他看见我被刺痛了。
真的有人有办法完全不理会其他人吗?你必须仰赖其他人才能生存。想要靠自己、为自己而活,这样的企图太过荒唐。迟早你会病了、倦了、老了,到时候你就会爬回人群中。你心里渴望别人的安慰同情时,难道不会觉得羞愧吗?你在走一条不可能的路。迟早你内心尚存的人性,会渴望起人类共有的羁绊。但是,小说中的男主,好像至死都没有。
人并不会成为自己所期盼的模样,而会成为不得不变成的模样。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283页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27页

他比我以为的还要高大——我也不晓得自己违和会将他想象成偏瘦且不起眼的长相;实际上他虎背熊腰,大手大脚的,身上的晚礼服穿的别扭。他给人的印象有点像是为了晚宴而刻意打扮的马车夫。他年约四十岁,长得不算好看,但也不丑,因为她的五官堪称端正,但有点过大,搭在一起并不好看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第282页 - 月亮与六便士

原文图片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26-38章 - 26-38章

_**“我爱她远胜过爱自己。对我而言,爱情里若掺杂了虚荣,全因你最爱的其实是自己。”(144)**_
这句话如果被视为比喻,爱他人胜过爱自己,不过是形容自己的爱如何炽烈,与我爱你爱得要发疯,爱你爱得想跳楼相似;如果被视为真心真话,则显然充满奴性与受虐倾向。人没有独立的精神,不能自树立人格,与犬马何异?不过使自己的身体为欲望所驱使,丧失人之为人的尊严罢了。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没有人格与尊严的人,根本不具有爱的能力。不懂得自己的价值,必然不懂得别人的价值。所谓的爱别人,只是出于懦弱,茕茕孑立地面对苍茫之世时,感到茫然与恐慌,因此希望在别人那里寻到心灵的寄托。史特洛夫显然是一个虽然有才华与眼界,但缺乏勇气与理性的画家。
_**“我觉得爱情不过是女性对爱抚与安慰所产生的反应,而这对大多数女子来说就算是爱了。这是可以因为任何对象而激起的被动感受,一如藤蔓可以攀附于任何一种树上。【……】这是一种对激情毫无抵抗能力的感情。”(147)
“布兰琪•史特洛夫遭受欲望的无情摆布。或许她依然烟雾思特里克兰德,同时却也渴望他,而至今构成她人生的一切变得无关紧要。她不再是个女人,性情难以捉摸,时而温柔时而暴躁,体贴却也欠缺体谅;她是追随酒神的狂女,她就是欲望。”(149)**_
说得不中听,但话糙理不糙。对布兰琪而言,使自己完全被泛滥的欲望所淹没,美其名曰自作主宰,为了追随爱情甘愿忍受一切,实则只是使自己堕落为欲望的工具。被欲望淹没之人,不可能具备健全理性。这是人性的沦丧。以下问题只是被掩盖,而并非消失:自己的离开会否伤害他人?如果人人皆放纵自己的欲望,是否还会存在信任与责任?如果爱人是一个罪犯,自己是否会帮助他犯罪?如果爱人生活窘迫,自己会否通过伤害别人甚至自己,来使爱人获利?当这些有关理性与道德的问题都被悬置之后,人是否还能被称为人?如果不能,那么这种对伴侣的感情还算是爱吗?
_**“爱会让人沉迷,会让爱人浑然忘我。【……】他不再是自己。他不再是一名个体,而是一个物体,一个为了达成连自己都感到陌生的目标的工具。”(150)**_
物于物而非物物。这种爱使自己成为满足欲望的工具,丧失了人的理性。这对夫妻虽然看似歧途,但在任由欲望泛滥,理性丝毫没有节制能力的方面,竟然惊人一致。
_**“他显然将病患视为病例,焦急的亲属则是必须铁腕处处置的麻烦鬼。【……】他的语气中带着冷漠的轻蔑。显然对他而言,布兰琪•史特洛夫只是本年度巴黎市自杀未遂的统计数据中新增的案例。”(164)**_
人之不仁,莫过于此。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在有的医生看来,也许人不过是奋力延续自己生命的一副皮囊,一个会说话的标本而已。我最反感的事情,就是在住院部,西医每天早晨查床,一个主治医师领着一群实习大夫,问这问那,记这记那,品头论足,顺便在进行现场教学:“看到了吗,这就是以前的医生对病症进行错误判断,病人贻误病情的后果,你们要谨记!”丝毫不理会病人的肉体苦痛,对于健康的渴望,陪护家属精神的压力。躺在病床上眼巴巴的盼望医生能对自己的病情给予确定答复,对自己的康复给予鼓励与支持,以此来求得心安,坚持治疗。然而病人殷切的希望总是遭到无情的敷衍,每个早晨,这副皮囊不过是作为不同的主治医师进行现场教学的标本罢了。这种查床的制度,到底是把病人当作案例、数据,还是当作活生生的人?病人的尊严是什么,医生行医的目的又是什么?

《月亮与六便士》的笔记-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 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月亮与六便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