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城

出版日期:2015-3-20
ISBN:9787549564337
作者:林东林
页数:224页

内容概要

林东林,作家、策展人、出版人,多年来游走于乡野和城市之间,寻味现代人丢失的市井生活,文笔清丽有味,说理论物明辨无碍,知人论世温情款款。著有《谋国者》《身体的乡愁》《替全世界去仰望》《情到浓时情转薄》。

书籍目录

代 序 异乡,亦乡/1
自 序 不用寻根的人们/5
五十四天的脚步/11
从三里到洋渡/18
庙堂和乡野/30
汇水河畔念阳明/35
一辈子要走多少路/42
加纳的淘金客/52
不是县城,而是线城/58
黄大姐的菜/64
人守一事,山守一湖/75
没有陌生人的世界/85
回头就是回乡/91
归隐大明山/101
我所见过的水/106
关于糖的想象/112
花开寂寞,才是至美/119
让黄色回到黄色/123
茶的心事泉知道/131
本味至简/141
最好的味道和心思/146
一百岁是多少天/151
不孤村的孤单/160
市井里的温暖如斯/167
佛就是心头的软肉/174
南方的长安城/180
风景止于记忆和想象/189
为了山歌的归来/193
不繁华处,处处皆繁华/198
城市很小,世界很大/208
时间记得一切/213
后 记 一本书和许多人/218

作者简介

这是一座北回归线穿过的城池,这是一座徐霞客生活了54天的城池。在山和水背后,在历史和现实背后,还保持着千年如斯的风土人事。这里的人,或扎根于斯,或出走天下,或自觉归来,在他们的命运中都带有大地、土地和当地的脾性与气质。作者把异乡作为故乡,把“线城”作为线索,将其置于宏大而宽广的时空里观照,用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和文学的视角去打量、寻找和呈现中国人所丢掉的生活方式。
————————————————————————————————
《线城》是东林对一座南方小城上林的情感宣泄。东林的文字暖中带力,或宏或微,或写实或达意,将在乡野生活中的行走体验诗意抒写。他让我看到了一座小城的土地精魂,那是所有南方小城的缩影,让我想起故乡福建长汀,更让我感慨很多现代人已经丢失的生活方式!
——著名作家 李西闽
东林这本书,文由地生,每个字都冒着地气。这地气是黄娟找来的,她早年是教外国文学的女先生,而后扔了粉笔做文化产业,再后来理想变成去上林做个农妇黄娟。她这是给心找了个能舒服待着的地方,我认识的一个叫陶渊明的人也这样——《线城》里有条北回归线,一头系着陶渊明,一头系着黄娟和东林,可能还有我和你。
——著名作家 张仁胜
东林既是作家,又是行者。在一个满眼城市的年代,他对山野产生了乡愁。他追随徐霞客在南方小城的脚步,用温润而又厚重的笔调描摹山水,以心代手抚触大地的每一个褶皱。坐在繁忙都市里谈闲情已是奢侈,但行走在草木长空的上林,却遍野都是逸致。他的行走,让城里的人们对原乡生出深层向往。
——《新民周刊》主笔 钱亦蕉


 线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去上林之前,我又把箱底列维斯特劳斯的那本《忧郁的热带》翻了一遍。虽然这是一本专业的经典人类学著作,但它对我的影响却是深远而长久的,不单单是写作方式和呈现出来的视野,还有斯特劳斯打量一群人和一个地方的多维角度。在青壮年时期,他曾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忧郁的热带》即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这本构思于二战前的书在1955年10月出版后,被一再长篇累牍地盛赞,最热情的褒扬来自龚古尔学院,龚古尔奖的评委们对未能授予《忧郁的热带》感到遗憾,只因为它的体裁不是小说。名义上,这是一本本人类学、社会学和结构学的专业“游记”,但比很多文学名著还要优美,比一般的哲学思考还要深远。这本像砖块一般沉厚的专业书,许多人初捧上手是因为它的“旅行奇闻”,可是它的第一句话“我讨厌旅行,我憎恨探险家”却意外地将人吸引,不同肤色、语言的读者自觉将之背诵,而斯特劳斯关于落日长达4页的一段描写,则以小说家的浪漫和画家的热忱描述了光和色、天和地,文学性自不待言。甚至有不少人因为这“4页日出”而“心生不满”,为列维-斯特劳斯抱不平地问他:“以您的文学天赋不用来写小说岂不可惜?”但列维-斯特劳斯却自负而若无其事地回答道:“如果我的文学天赋在约瑟夫·康拉德的水平之下,还不如做人类学家为宜。”虽然我去上林并不是为人类学考察,上林也并非“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但在斯特劳斯的切入方式和极具个人色彩的修辞学观照之下,让我对上林的接触保持了一份“遥远的兴趣”和一种“理性的热情”,我可以很用心地沉浸进去洞察每一个我遇到的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也可以很入微地打量我去过的每一座山峰的褶皱和每一条河流的流速,但是在洞察和打量之后我还是要义无反顾地逃出来,为的是尽量保持自己不被牵扯到其间的独立态度,并不是说我要批评上林,而是我想对它更加真实和真诚。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我和同行的摄影家梁汉昌先生以及几位朋友抽空走遍了上林每一个值得去和每一个不值得去的地方。值得去的固然要去看,不值得去的也另有价值,对我而言,无论值不值得我都要去,值得去的地方说明已经凝结成长久和集体的共识,是固化的地理图腾;而不值得去的地方也有值得挖掘和打捞的内在——那也是形成一个地方不可疏忽的部分,我甚至觉得它们才更真实地呈现一个地方的精魂和全部。失望和不尽如人意当然也是有的,惊艳和不可思议自然也是有的。只是我不想谈论这已经被广为谈论过的两点,我想说的是在上林感受到的一种生存方式——注意我所说的是生存方式而不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可以选择,但生存方式却难以拣择,在上林那片至今还充满着浓郁的农耕传统和原始自然色彩的土地上,我体验到一种和当今蓬蓬勃勃的工商文明和都市生态完全背离的路向,那片土地上的人跟当地、跟土地、跟大地的结合性之高之牢远远超过一切游历在都市里的我和我们,他们是一群不用寻根的人。譬如很多上林人固执地只喝用大明山的泉水泡出来的大明山的茶,这不是敝帚自珍,也不是地方保护,而是大明山的水和茶让他们的身体感官、进而是精神感官有一种惯性的适应,同时也能在那杯茶水里找到跟当地水土的相互亲近;譬如很多上林人坚持只吃上林才独有的米粒细长而光洁如玉的稻米,即使泰国的米、东北的米也很好吃,但上林的米在口中的咀嚼感和回味感是不一样的,是上林米让他们养成了对食物的挑剔方向。再譬如我遇到那几位毕业后、工作后仍会回到乡间稻田里劳作的上林青年,他们不是去体验生活,也不是去感受新鲜,他们说“是要重拾小时候就建立起来的农业耕作带给他们的劳动快感”;再譬如我去拜访过的在不孤村教书60多年的85岁老人周承信先生,他不是没有机会去南宁和桂林或者更大的城市工作生活,也不是没有机会去美国跟子孙团圆安逸养老,但他觉得适应了的不孤村给他带来的人文传统也还要传递下去。这些人事也许都是个案,也许都还存着别的解释方式。但让我思考的是,久居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离了故土盘踞在都市里的我们相比,安逸也许是我们,高级也许是我们,“文明”也许是我们,不过从绝对和长远的意义高度来看,说哪一种生存方式更好我无法下一个准确的结论。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我在那里寻找到了以前曾经拥有而后来被长期失落的一种存在状态,也似乎寻找到了工商都市里的人都将要集体出奔去寻的根。从这重意义上讲,上林这片他乡不但像是我的故乡,也像是眼下整个人类社会进程的故乡。对于从都市逃离的我而言,上林不但有我的另一重人生,也会有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人们正在失去的人生。而我此番在这座小城游走,不意竟是去为原乡。是为序!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蛮好的题材,被作者写飘了,林的文字总是不知不觉地浮泛起来,有油滑之感。殊为可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