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11020259
作者:罗新
页数:136页

内容概要

罗新,男,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民族史,代表作有《中古北族名号研究》等。

书籍目录

引言
一、孝武帝元脩的即位仪式与“代都旧制”
二、内亚传统中的可汗即位仪式
三、内亚传统作为一个方法
四、内亚传统的连续性与中国历史的内亚性
附录一:内亚视角的北朝史
附录二:耶律阿保机之死

作者简介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从北魏皇帝的即位仪式,看民族政治传统的遭遇、碰撞与变异。
海豚书馆系列之《黑毡上的北魏皇帝》,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一、孝武帝元脩的即位仪式与“代都旧制”;二、内亚传统中的可汗即位仪式;三、内亚传统作为一个方法;四、内亚传统的连续性与中国历史的内亚性;五,附录一:内亚视角的北朝史,附录二:耶律阿保机之死。作者从北魏皇帝的即位仪式的代北因素入手,一方面观察拓跋 鲜卑政治传统与华夏传统的遭遇、碰撞及变异,另一方面考察鲜卑旧俗(所谓代都旧制)与内亚政治传统间的联系。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年初在上海書評上看到《耶律阿保機之死》一文,便大呼過癮,文中雖多推測之辭,而著重點出了其中所繼承的內亞傳統問題,爲理解北方遊牧民族政權提供了嶄新的視角,頗有收穫。此書之主題,乃在於從北魏皇帝即位儀式中的拓跋舊制入手,通論六至十六世紀內亞政權中可汗即位儀式的延續性,進而指出內亞傳統作爲一種視角與方法對於研究中國之“異族政權”及中原王朝的意義。可以說,由漢文中殘存的一小段材料,討論一個看似不大的問題,卻能夠提出一種新的理論思路,極具啟發意義。從即位儀式來看,數百上千年間,內亞各族群政治體之間雖未必有明顯的前後相繼、綿延不絕、如中原之王朝“循環”般的直線脈絡,但無疑地,他們共享著同一類文化傳統,且這一文化傳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尤爲重要的是,這種內亞傳統是相對於中原王朝的“他者”,具有獨立的發展歷程,而不能作爲中原的邊疆去看待。對於這一點,西方、日本學者似早有此意識。中國學者一方面囿於傳統的“中原王朝中心論”、“漢族中心論”;另一方面,則似受以現代民族國家之疆域限隔的“中國”史與“世界”史二分之影響,必然地將屬於今天中國領土內的北方遊牧民族歷史納入中國史範圍,而具有同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特徵的中亞民族則成爲世界史的一部分,涉及中國的部分很大程度變成了中國與外部世界交往的歷史。這既有人爲學科劃分造成的影響,也有民族主義等思想潛在的影響。這種視角的轉換,其實從根本上來說,也就要拋棄後見之明,掃去現代觀念造成的遮蔽,打破既成體制與意識形態的束縛,回到歷史之中,從歷史本身來說明歷史。回到各王朝、各政權、各族群自身的立場,以“同情之瞭解”去審視一切,則庶幾更接近於歷史的實相。當然,如作者已經指出的,傳統的漢文文獻,站在中原王朝的政治與文化立場之上,對於內亞族群的歷史記載多有或有意或無意的改造、遺漏、想象,這對還原內亞歷史是頗爲不利的,這就需要細心地爬梳漢文史料中殘留的隻言片語,同時輔以大量非漢語文獻的記載,如作者所做的那樣。這才能有效地以實證研究爲基礎,提出對於歷史的新解釋。對這方面未來的研究成果,我抱以熱切的期待。2014年9月2日夜
  •     近二十年来,新清史可能是对整个中国史研究造成最大冲击的学术流派,其影响力不仅逐渐超出清史畛域,同时也给其他领域的有心人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与借鉴。只是因为政治正确的缘故,不少抱残守缺之辈总是在“清朝是不是中国”这样吸引眼球但其实无关紧要的枝节处纠缠不清,以至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白白浪费了新清史在范式革命上带来的全新方法论。如果我们跳出意识形态带来的画地为牢,其实不难发现,在西方学术研究整体左倾化,因此与过去相比极其关注被主流声音掩盖中的无声者与失声者的大背景下,新清史只是应乎天命,顺乎人事,本身未必带有某些人想象中的“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恶意。将学术研究政治化从政以后再考虑也不迟,单纯的学者就不必越俎代庖,自讨没趣了。作为一种方法论,新清史最着眼之处不在于运用汉文献以外的语言资料,也不是全球史观式的将格局放大到内亚与中国互动联系上——这里提到的前两者并非不重要,但是统一到后者当中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内亚诸民族与中原互动时曾经令人费解或被漠视忽略的行为逻辑——即视内亚的异族征服王朝与游牧集团们为独立的政治实体,有自己的政治传统与文化诉求,并且从始至终其内部都存在维持其独特性的暗流,不能简单视为中原王朝政治文化上的傀儡或附庸。由于传统的历史书写与研究由中原儒生所垄断,同时又鉴于华夏文明自以为巨大的文明优势,以及书写者在文化上的优越感,使得汉语文献很少关注或分析游牧民族的风俗制度起源与变化,其价值主要在于作为自我建构的荒服体系的配角,从属于以中原为中心的同心圆当中。即便蛮族入主中原,(在儒生们心中)也必然会被以夷变夏,也就是所谓的汉化而同化,进而形成新的华夷秩序,因此这种同心圆的叙事结构却不会发生变化。直到鸦片战争,华夷叙事才被中西叙事取代,但是内亚从属于中原的思维模式却不曾更易。而新清史的革命性首先在于他们继承前人比如拉铁摩尔的视野,利用满文档案提醒人们满洲君主在统治中原与内亚时是以不同的面相而同时存在,应地制宜按照殊绝的统治术治理各地,他们不仅是中原的皇帝,同时也是满洲与蒙古的可汗,藏传佛教的保护人,与回疆的征服者,满洲从来没有放弃保持自身民族独立存在的努力,进而顺水推舟地让人们意识到内亚诸民族是一个平行而非从属于中原的世界,必须深入理解内亚内部的游戏规则才能理解内亚。受其影响者就此触类旁通,回过头观照中国古代其他王朝与边疆的互动,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尽管因为种种脖子以下不能被描述的缘故,新清史的思路在汉语学界的传播不尽如人意,但是也已经有不少人开始转换视角重新审视时间以外的往事,罗新先生《黑毡上的北魏皇帝》就是汉语学界对此的回应之一。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固然提出了从自成系统的内亚出发,建立内亚视角的北朝史的口号,然而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做出的实践却与这宏大的野心并不匹配,因此只能视为投石问路之作。可贵之处在于虽然论证稍显无力,但脑洞清奇,思路有趣,对历史的解释自成一家之言,让人不禁期待作者更加成熟的作品问世。本书的论证大体分为递进的三层:①首先从北魏“代都旧制”即举毡立汗切入,指出这种仪式及其变种——举毡前的问答对话,奉宝剑与新君,可敦与可汗同坐黑毯,七贵人一同举毡,镀金的宝座,贵人奉上盛满的酒杯,臣下欢呼,新汗大赐财物通夜欢宴等等——散见于从满洲到中亚,从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内亚不同民族中。由小见大,这种举毡立汗也可能是内亚其他民族的重要仪式,只是史料不曾记载而隐晦不彰。同时极有可能内亚各民族间存在一种具备独立性与延续性的历史传统——所谓连续性意味着“在与外部政治体、文化体发生接触并接受影响的同时,内亚各游牧人群所建立的政治体之间的相关性,可以保障内亚独特的文化与政治传统能获得连续的传播与发展,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②然后他大胆地以之为前提,认为目前根据史料只发现拓跋鲜卑、突厥与可萨中的部落大人们在举毡立汗后,有以丝巾绞被选举的新任可汗之颈,让他在极为昏迷的状态中吐露在位的最大年限,以限制可汗的个人权位,保障部族内部权力平衡的风俗,如果我们相信内亚传统存在延续性的话,那么该制度也极有可能存在于其他时间其他地点的内亚各部族当中。③从②出发,罗新先生在最后的附录当中给出了耶律阿保机之死的解释,其自我预言三年后命归于天的原因是由于出身迭剌部的阿保机突破传统,取代过去垄断汗位的遥辇部获得契丹汗位,受到契丹各部的反弹,在选汗仪式上参与者很认真地遵守传统,真的把他折腾得死去活来,以至于不幸只说出一个较短的年限,导致在位期间不堪契丹八部对其久久恋栈不去的沉重压力,在几次内战后不得不承诺换届时间,同时他又试图更改君主继承制,将传统的兄死弟及变为父死子继,是以最后依靠三年内消灭渤海国的战功以及之后的自杀神圣化自己,从而将新型继承关系在传统中升华,使可汗与皇帝的继承,从此局限于阿保机的后裔当中。这三层论证论据可靠性层层递减,因此其趣味性也层层递增。第一层论证论据较充分,可能性极高,但第二层起就出现断裂,罗新先生大胆的揣测并非不可能,但同时也会有想当然的风险,别的不说,书中对有限史料里三部落将新立可汗窒息使其说出最大年限的考据便有循环论证的嫌疑,由是第三层的论证对耶律阿保机之死的解释越引人入胜,我们就越需要警惕小说家式叙事的危险,大胆猜测需要小心论证,只有建立更加清晰可靠的证据链才能使本书对举毡立汗前后事的考据,与北朝史如对“子贵母死”、“阴山却霜”的经典论述并列。当然,诗性的真实也未尝不是一种真实,毫无逻辑的观点同样可以契中事实,从个别中也可以敷衍出一般规律。就本书的价值而言,除了提供一个论证稍显薄弱但很有解释力的观点以外,还在于可以让人触类旁通,给予全新视角上的启发。虽然罗新先生最大胆的猜想,也就是阿保机之死未必真的是因为契丹八部中也有拓跋鲜卑式的在立汗时促使可汗昏厥,让其在半昏半醒之中说出在位年限的风俗,但阿保机是因为游牧民族首领向亚细亚君主转型过程中受到试图维护各部族自身独立的守旧势力反弹而暴死却是极有可能的,一如拓跋鲜卑的“阴山贵种,代北神君”们在制度转型的过程里自身与家人纷纷因此而横死,而这是传统的汉文文献记载阙如,语焉不详的地方。一方面汉人儒生往往不属于统治者的核心圈子中,因此只能靠脑补想象;另一方面汉文文献的写作者多半是后来的记录者,因此总将制度转型已经成功的当下比附草创时期,那些不合记录者心中常理的往事或是被忽略,或是以中原的逻辑予以解释和补足,使之面目全非,完全看不出本来样貌。从游牧民族的军事民主制向农耕民族的独裁君主的转变,本身就能凸显内亚世界对中原的平行。从人类学上来讲,游牧与农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前者所能供养的人口往往只有后者的十分之一,单位面积所能有的出产极少,因此难以出现万人以上的城市乃至国家,所谓帝国充其量不过是部族联盟罢了,远不能与农耕民族以官僚制为骨架的统治机器相比拟,是以当人口达到一定上限以后不得不剖析部族,将一部分部众分离出去,去寻觅新的草场与水源。因为生存艰难,因此草原上很容易爆发竞争生存物资的战争,导致游牧民普遍好勇斗狠,嗜杀成性。同时因为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他们也总是显现出尊重勇士,看重荣誉的一面。这样因为环境而带来的复杂性在农耕者身上同样存在,既性情温和,又虚伪怯懦,环境塑造人可能远胜于人对环境的改造。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人就等于战士,因为人口稀少,战事频繁,每个成年男子对部族的生存都很关键,因此自由人的生命非常金贵,就算杀人也不会以命相抵,法兰克人的《萨利克法典》的立法精神就体现了各游牧民族的一般准则,其规定自由人杀不同阶级的人最后也不过按死者的身价进行赔偿罢了。这种习惯就算在征服农耕民族后也往往会保留,比如蒙古人在统治中原之后是按不同民族的习惯法进行判决,因此如果蒙古人杀了汉人由于蒙古法里人命金贵,所以只会赔偿牛羊,而汉人杀了蒙古人因为汉人习惯法里人命低廉,是以会判汉人死刑。现代的民族主义史学家往往认为这是蒙古人的种族歧视,但实际上蒙古人杀蒙古人最后也不会以人命做抵偿。就算形成统一某块地域的国家,在缺乏有效的统治技术以及单位面积土地承载人口有限的背景下,主导者既不可能像控制郡县一样控制每一个地域,也无法像农耕民族一样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首都,就算占有最肥美的草场,也不得不不定时地分出日后可能向宗家挑战的分支,是以在征服农业民族以前,草原上的国家总是以部族联盟的形式存在。再加上能够在草原上发展壮大的部族必然有武力做支撑,因此就算单独的从属者势力不如主导部族,但各附属部族在主导部族面前也有一定的话语权,绝非纯粹的附庸,各部族因为离心力与主导者匮乏的统治机器的缘故,有很强的独立性。部族首领的继承也多半不是世袭,而是要由自由人的军事才能决定,通过自由民的一致选举而诞生酋长,也就是所谓的军事民主制。由游牧民族转型的西欧各国在中世纪形成的议会政治,其最早的原型便由来如此,即孟德斯鸠所谓日耳曼人在黑森林时的体制,即便日后转型为封建王国,也依稀能看到痕迹,中世纪国王登基往往要有国内贵族主教长者的欢呼的仪式,这便是早期酋长在部落自由民一致举起武器拥戴认同方能成为领袖的残余。传统即便趋于消亡,其力量也往往超出凡人想象,英格兰王国要到诺曼征服以后四五代君主才确立父死子继的制度,有学者评价如果法兰西王国的卡佩王室如果不是凑巧十几代人子息绵长,并且个个有能力,选王制可能依旧会存活于西法兰克王国。因此入主中原的内亚征服王朝,也同样会遭遇非常痛苦的新旧势力拉锯,王室渴望加强人君南面之威与部族长老自由民们希望维护自身的独立都是出于人性。传统的研究往往站在汉化的异族君主的立场,忽略了嵌入中原的内亚世界自身的诉求——他们一直试图在中原也遵行内亚世界的游戏规则,自然对后者着墨不多。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自罗马灭亡以后,除欧洲之外,世界上其他被游牧民族征服的农耕地区却都没有出现立宪政治,对内亚来说,中原就好像一个无底洞,引诱无数游牧民族飞蛾扑火,却永远都填不满这个深坑大渊。诚然,西欧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是以成为继古典世界以后唯一能孕育出议会政治的孤例,内亚与之相比当然天差万别,但与中原相比,内亚也明显更有亲缘性。如果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绝非毫无意义,就像罗新先生在书中所言的一样,我们站在内亚的立场上进行研究,最后的目的依旧是为了反观中原。
  •     回家的路上看完這本小書,感覺給我的震撼比隨手買的芥末花生還嗆(笑)。其實之前閱讀杉山正明等日本學者時就已經給我這樣的觀念,就是觀察來自於大漠草原上的民族,應該運用另外一種史觀跟視角去看待之。本書作者羅新做為魏晉南北朝史跟民族史的專家,告訴了筆者這樣的一個詞“內亞”-我才疏學淺,不知道此一來歷,不過這是用來泛指草原上的諸民族,當無意外-,他從北史中一小段記載關於孝武帝元修的即位儀式,那異於中原華夏,又被其它史書忽略的幾行字為引子,去找尋這個屬於內亞諸民族流傳已久的一種政治傳統,即,稱可汗之時,由親信重臣,或其他各部首腦擁在一條氈上旋轉,或反覆抬起等略有細節不同但大致上出自一源的舉氈立汗儀式,來說明其實內亞諸民族雖然在文字記載上較吃虧,但他們實際上也擁有屬於自己的傳統跟文化並且一脈相承,不在中原漢人或伊斯蘭、基督教等眾文明之下;同時,並且指出,有很多時候,一些歷史事件如果轉換一個角度去觀看,也許難解的謎題就能夠豁然開朗。但要注意的是,這些視角並非是彼此排斥的, 而應該是互相兼容並蓄。簡單來說,北魏、金、遼、元、清等各王朝,它們之中有屬於中國的成分,也存在著內亞性,固然不能只用一個視角去看待,但也不用矯枉過正,非要切割明白,而是要靈活運用。實際上羅新舉了一個例子,他發現遼史對於太祖阿保機的死記載很不尋常,又發現在三年前他就曾招集王公大臣預言自己的死期,這樣詭異的舉止曾引起清人趙翼的不解,只能強辨說是開國皇帝多有異能。但我們現代人不能這樣看待,羅新他引用內亞的即位儀式中有一段是:眾人用絲帛將可汗緊勒幾至氣絕,然後急問其當在位多久,且將驗證是否如實,如果超過其所說的年限,大臣就會將可汗殺死。他認為,契丹人也必定有此一習俗,而阿保機很可能在神智不清時說了太短的年限,以至於他必須要絞盡腦汁延長,好完成其將皇位傳給兒子的計畫。看到此處或許大家也會又對此一習俗感到困惑難解,但這或許就是草原上解決王位世襲這個困擾難題的一種方法。或許比起農業民族他們更喜歡“汗位當是有能者得之”吧。雖然今天你登上了寶座,我們可以退讓,但你總得說個期限,不能長久霸佔著,如果這樣去思考,就都說的通了。而這也正好說明了,如果只運用單一視角之狹隘及侷限性的問題。《黑氈上的北魏皇帝》不是長篇大論的巨著,但是它給筆者的啟發性卻不小,書讀越多才越知道自己之膚淺,故在此跟大家分享與推薦之。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K239.210.7/6209 普通 徐汇 浦分
  •     用內亚理论解说历史难点
  •     从北魏皇帝登基仪式引出北魏乃至内亚习俗,再论证了内亚历史的独立性和连续性,将内亚当成一个独立的历史单元研究历史,与华夏本位做了对比,很好的内亚史观著作。
  •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简直神脑洞,尤其是即位的时候说多少年就是多少年,过了就有可能被推翻…太神奇了
  •     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更好,这大概即是本书乃至内亚传统的意义
  •     内亚视角的北朝史,甚至内亚视角的中国古代史,都已算不上很新颖的方向,起码认同“华夏边缘”说的人自然会走到这一步。此书的优点在于从几个细节入手,趣味性不错,但囿于史料严重不足,推测成分的确偏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真的坚执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很多启发思路的新观点就憋死也不能见光了。此外,罗新在某些地方显然矫枉过正,比如为了强调内亚传统的连续性,就试图将其与华夏王朝史的连续性等量齐观,以至说什么“内亚不同时期的统治集团固然有变动,但作为各政治体基础的民众……还是那些人,还是那些社会成员或其后裔,与中原王朝的改朝换代并无两样”,则近乎非历史的臆语了。
  •     一本小书,非常精彩。耶律阿保机这段看起来很有意思。
  •     全书六篇文章都很精彩,特别是读第二部分感觉罗新老师真是个神探。北魏等政权本应放在内亚视角下才能看出更多的东西,但前提是能打破中原王朝史观和民族史观,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杉山正明也突破中原王朝史观对辽金西夏元做了研究)。另,附录一中提到史家带着中华本位的立场多记述华夏人事及其家庭而忽略内亚因素,从而使后世史家也不知不觉受到影响,这一点尤值得注意。
  •     脑洞打开,很有新意,尤其是辽朝那一段,极具震撼力
  •     写作和表达都很好,从仪式的角度切入内亚传统这一主题,很有意思。只是可能比较实证的东西,所以耶律阿保机之死那里我个人不太喜欢。
  •     内亚视角用在北魏的研究上,视角新颖。
  •     从内亚角度反弹国史,角度太棒。文字虽微,重在启示。
  •     视角新颖,很受启发
  •     内亚传统与视角
  •     虽然是本薄薄的小册子,但其内亚视角的讨论与使用还是比较充分,文字友好,阅读体验甚佳。关于北魏皇帝的继位仪式以及耶律阿保机之死两篇文章印象深刻,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串联起了有别于中原华夏王朝的,内亚族群的政治序列,其中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在作者的论述下还是比较清晰的。另,作者的研究思路大体也是以解构传统中原史书的叙事倾向为前提,尽可能运用内亚文字材料进行互证。从其引用的塞诺等人的文章来看,这一思路和新清史其实大体相似。由此,作者对新清史的态度也可见一斑。
  •     作者在北朝史中引入内亚视角,让内亚史脱离传统的附属地位,而有了自己独立的脉络,回鹘、突厥、柔然虽然名字不同,但是其社会主体确实联系继承的,不是割裂的。不过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不明白,满族起源于东北,并非游牧民族,怎么就有内亚属性了呢?同样,什么是内亚属性?如何界定这种属性?
  •     怒赞!真心太棒了!
  •     最后一篇五星
  •     相当于一篇论文,不过看得我好困啊…举毡立汗,王坐在一张黑毡上由七贵人举起就登基了,后来变化为四个人举起白毡上的王,蒙古等游牧民族立王的仪式。伏尔加地区可萨人选可汗好可怕的样子,用丝绸勒住可汗脖子直至濒临死亡然后问他希望统治多久,如果可汗在那个期限还没死就惨了,会被干掉,不能超过哪怕一天…乌拉尔选举班级首领也有类似习俗,坐在四人高举的白毡上,被一众学生掐、打,甚至用锥子使劲地戳,疼得他哭叫起来!作者认为这些习俗跟萨满教相关,是宗教仪式,濒临死亡是为了跟天沟通,得出在位期限是老天的意志,不过很多时候这只是仪式,勒住可汗的人是他的亲信不会那么用力,然后可汗说一个比较大的数字就好了…但是耶律阿保机做可汗的时候,拥立者太认真了,所以耶律阿保机不够清醒以致说出数字不大,然后他不断要求宽限时间于是内乱不断
  •     作者从中外历史文献的故纸堆里大胆复原了可汗即位仪式,满足了普通读者的猎奇之心;作者提出的“内亚传统”这一方法论,则有益于“中国”这一历史政治概念的解读。
  •     又是一本读过却忘记内容的书~
  •     內亞視角的北朝史。
  •     对内亚史研究范式的又一次强调,对丰富而驳杂的材料有极强的驾驭能力,遗憾是部分细节的论证略显草率。
  •     在去山东的长途大巴上两个小时一气读完,很受启发。一直听说“内亚视角”,读完这本小书才算有点明白。
  •     内亚史视角
  •     以“内亚传统”审视被忽略的历史碎片之间的关联,揭出了中国历史和内亚历史的新问题。有启发性,写得很好看。
  •     短小精悍 促进另一面思考
  •     时间之轮滚滚向前,永不能重回。不会有人能确知历史的真实,然而任何发生过的事情却又终会留下痕迹。一个继位仪式的背后大概也藏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百转千回。根据历史的蛛丝马迹,推断和论证历史的真实,挖掘不为人知的隐情,这真的是看史书的趣味之一吧。前文的考证略显枯燥,附件比较好看。这个继位仪式的存在为理解内亚史提供了一个视角,而对耶律阿保机之死的推断就是这个新视角的应用。
  •     品味忒低俗
  •     写的太简单了,三五篇类似于历史学毕业生论文,都不能算是一本书吧。而且,并不觉得这个即位仪式对于历史研究有多大意义。
  •     任重道远。
  •     耶律阿保机。内亚即位仪式
  •     把中国史料中不同的北方游牧民族视作各王朝,新思路。不过从史料推结论,还有几个逻辑上的缺失,少几根钉子,结论还不够牢靠。
  •     学习思路和视角。耶律阿保机一篇好玩。
  •     政治仪式是政治权力的一种表达;引言第一句奠定全书基调,希望超越民族国家问题;PS我看历史材料还是没耐心,但是历史学家总是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
  •     内亚史也应该获得一个主体的地位,而不仅作为中国史的附庸。
  •     内亚视角下的北朝史
  •     薄薄一本,很好看啊~內亞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是兩個互有交集又相對獨立的歷史單元,不過是北魏元還是清朝,羅新老師提出的用內亞視角審視遊牧民族歷史都是適用的。
  •     耶律阿保机之死非常精彩,像在读一部历史推理小说的感觉。
  •     内亚化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历史观念与历史视角的差异。传统的国史始终以“春秋笔法”、“华夷之辨”来书写构成华夏文明从而缺乏一种大历史背景背景下对于民族、文化、地区以及宗教的纵深和层次。虽然譬如欧力德代表新清史以及杉山正明代表的蒙古史与当下诸多研究或有扞格之处但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意义重大
  •     两个小时就读完了 有些惊喜也有些失望吧
  •     豆瓣短评比书好看啊哈哈!其实我完全没咋看懂,写的像论文,被名字忽悠进去,看完不明嚼栗。
  •     中国史具有内亚性,内亚史又具有连续性,注重中国史与内亚史在互动视野下的研究。全书短小精悍,理论建构在先,史料论证虽有稍逊,即使内亚历史连续性及其起点,颇有大胆假设的意味。本人颇好蒙元史,察唐以后之制度研究,一种视角是受到“唐宋变革”及其衍生理论的影响,另外即是由“征服王朝”衍生出来的关注内亚因素的研究方式。前者著述不少,后者关注不多,于是则为可贵处。
  •     与某帅颇有些同声相应之感。如果没有我都能看出来的错别字,就五星了啊~
  •     内亚模式有点像中国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之类的著作,不过作者的考证真的是很见功底,有些内容也非常的有意思,大开眼界!
  •     “制度改造之难,文化转型之难,只有那些在转型中作出了巨大牺牲的人,才真真切切地有所体会。”
  •     可萨王(可汗)的统治年限是四十年,若有誰超过了这个年限,哪怕只超一天,臣民与扈从就会杀掉他,宣称:“他已丧失理智,思想混乱。”
  •     视角独特
  •     太短了,罗新引进了草原,中亚的史学观点到中国传统史。比较了中亚草原部落或者王朝的一些特点,做了引申
  •     附录二真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