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人心的民主精神

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05/15
ISBN:9789862163276
作者:Diamond, Larry
页数:376页

内容概要

賴瑞‧戴蒙(Larry Diamond)
賴瑞‧戴蒙教授為外交政策、國際援助及民主發展領域的著名學者、顧問和作家。現任史丹佛大學民主發展與法治中心主任、胡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自《民主季刊》(Journal of Democracy)在1990年創立以來,他就擔任共同主編。目前定居於加州史丹佛。著有《虛擲勝利成果:美國占領伊拉克卻搞砸了促進民主的任務》(Squandered Victory:The American Occupation and the Bungled Effort to Bring Democracy to Iraq)、《發展中的民主:邁向穩固》(Developing Democracy: Toward Consolidation)。

书籍目录

【導讀】民主的理想與實際──引介戴蒙教授新書 朱雲漢
【中文版作者序】民主的挑戰與機會
【引言】民主時代的開端
part 1 部分轉變的世界
第一章 普世價值
第二章 民主浪潮
第三章 民主衰退
第四章 民主的動力是什麼──談內在因素
第五章 民主的動力是什麼──談外來因素
第六章 支撐民主的力量──印度的故事
part 2 全球民主展望
第七章 拉丁美洲動盪不安的民主進展
第八章 後共產主義的分裂──東歐及俄羅斯
第九章 亞洲例外?
第十章 中東可能民主化嗎?
part 3 民主更新的道路
第十一章 使民主可行的方式
附錄

作者简介

賴瑞‧戴蒙教授客觀的評價各地區新興民主國家的民主發展進程,以及民主實施經驗的得失,他也引用了大量的經驗資料來呈現各國公民對於自己國家民主經驗的評價。他試圖回答幾個關鍵的問題:
第一、當前新興民主體制共同面臨的難題與挑戰為何?
第二、為何有些新興民主的運作逐漸上軌道,而有些卻陷入嚴重的治理危機,甚至出現民主崩解?
第三、什麼樣的經濟、社會、文化、制度及國際環境因素,有助於民主體制的正常發展與逐步鞏固?哪些因素不利於民主的平穩運作與民主正當性基礎的強化,甚至不利於民主體制的生存?
第四、第三波民主化的前景究竟如何?如何能突破當前的瓶頸與困境?
第五,像中國大陸與新加坡這樣展現相當治理績效的非民主體制是否能持續,並且構成民主體制在意識型態領域的競爭對手?
第六、先進民主國家,尤其是美國,應該如何扮演好其扶持與協助新興民主的角色。
未來全球民主的展望
近年台灣歷經政黨對峙、政府空轉、貪腐等社會亂象,當我們深受其苦,努力超越這些問題之際,其實早在其他發展民主的國家中,便可找到借鏡。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研究各國民主進程的知名社會學家賴瑞‧戴蒙,藉由各國發展民主的故事,指出「民主」絕非一人一票選總統那麼簡單,更不僅僅是體制的改變而已,重要的是改變人心。他明確定義何謂「民主」,進而闡述哪些因素可促進或阻礙民主發展,描繪使民主得以運作的政府機制與公民社會,希望藉由他山之石,找出改善民主制度的關鍵,如此一來,當大部分的人想要改變領導人和政策時,便能在既有的規範中,運用有效率的組織來達到改變的目的。
賴瑞‧戴蒙指出民主的敵人不是回教的聖戰運動、威權體制,而是人性的驕傲自大、不妥協、愚蠢與貪婪,在歷史上隨處可見因這些人性特點而垮台的民主故事,但是,他深信,人類具備從失敗中學習的能力。未來,即便如中國如此強大的共產威權國家,也會因為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結構與人民素質,而在下一世代轉型為民主國家。
民主,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活形態,但它無法憑空獲得,甚至只要我們對政治、對社會漠不關心,民主就會再度消失。我們的生活幸福與否,一切關鍵便在於,我們是否參與其中。閱讀本書,當社會再度紛亂,你將具備清晰的思路邏輯、完整的背景知識,了解如何撥開迷霧,為建立美好社會盡一己之力。


 改變人心的民主精神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清末“洋務運動”中提倡“中體西用”的一派,曾經提出這樣一句口號:“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此為引進西洋教育、科技和武器正名。這一強行“嫁接”最終宣告失敗,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已經陳舊腐化的思想文化與先進的科技和工具已經無法相容;“技藝”看似是死物,其實本身就滲透著某種特殊的“人心”導向(Implications)。同樣地,民主化的進程並不是推倒了舊政權,建立了民主制度就萬事大吉了;民主的運作更需要大眾的支援,需要對自由的承諾,需要對民主的認同和呵護。民主需要技藝、制度,更需要人心。《改變人心的民主精神》這本書的內容是總結和展望在全球建立自由社會的奮鬥(The Struggle to Build Free Socie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卻以“民主精神”(The Spirit of Democracy)來命名,或許也有這方面的用意。這本書,老師評價為近兩三年來檢視全球民主化進程的最佳書籍,竊以為這一評價一點都不過分。不僅觀點清晰,而且內容翔實,論證有力。全書一開頭就充滿了“民主精神”:“中文版作者序”,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展示了戴蒙研究民主化的心路歷程和基本觀點,體現對全球民主化進展的堅定信念,對讀者造成相當大的震撼。第一章“普世價值”列舉了世界各地(主要是在亞洲)抗拒民主與民主化的言論,提出了全書的中心問題:民主是普世價值嗎?戴蒙教授的回答是堅定的“yes”。他首先厘定了民主的定義和價值,指出各國最起碼都可以做到“選舉式民主”(而先不提及水準更高的“自由民主”)及後列舉了“全球價值調查”、自由之家測量指標、森(Sen)對東亞多國文化的研究等資料,證明民主雖然並非全球所有人一致接受,但卻是可以在各種各樣的社會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的,甚至包括那些經濟落後,或者長期被認為只適合權威或者獨裁統治的地區(如非洲、回教地區與東亞),支援民主的人也越來越多。書中有一個質問:“大部分提倡民主有其文化限制的著名人士,通常都來自非西方國家,可這些國家都有獨裁主義的價值觀,其領導人和發言人也大多有獨裁統治的色彩……從未經由自由選舉出來的獨裁者,怎麼能夠宣稱自己是代表社會和文化的唯一真正聲音?政府領導人和各首長‘並不是唯一能詮釋地方文化和價值的人’。”這個質問,值得我們好好玩味。第二和第三章“民主浪潮”“民主衰退”以宏觀的角度檢視了過去二三十年世界民主化進步與倒退的事實,並在後面的第七至第十章檢視世界各區域民主化時候補充了大量細節和展望;第四和第五章探討民主化進程發生的內外部因素。這些是每本概述民主化的書必定包含的內容,原本平平無奇。但在戴蒙教授的書中平凡之處也可以找到新意。戴蒙教授在事實檢視方面的深度和廣度令人咋舌,筆下幾乎涵蓋了每個區域、每個值得注目的國家;亞洲的孟加拉,非洲的尼日利亞(奈及利亞),加勒比海的海地,拉丁美洲的秘魯,亞歐大陸上中亞和高加索諸國,這些在一般民主化學者眼中“不是那麼重要”、其他書本很少提及的案例,都在戴蒙教授的書中獲得了檢視,總結了經驗,作者的功力和積累可見一斑。在討論“民主衰退”時,戴蒙教授運用大量資料認真考察了20多個“策略搖擺國家”的民主衰退狀況,敲響警惕威權與獨裁回潮的警鐘。戴蒙教授更詳細討論了產油國民主轉型艱難這一令人困擾的問題,明確指出:龐大的石油收入使這些國家有能力收買社會各階層,形成依附於國家和石油工業的人群,建立並維持打壓民主化的工具,減少政府對稅收的依賴,進而壓抑民眾參與政治的欲望。但是石油國家的貪汙腐化、社會福利低下和貧富差距問題始終威脅著政治的穩定,一旦油價產生波動,民眾的不滿很容易被激化出來。這些國家民主化的關鍵,在於其他因素是否能夠改變政治價值,階級結構與公民社會。戴蒙教授非常重視公民社會的作用,他筆下的民主化內部諸動力,最終都通向加強公民的自我組織和行動能力,並通過建構公民社會來散發其影響力:“惟有仰賴公民社會的力量,才能團結相互競爭的政黨以及社會階層,化為一股廣大的前鋒或運動,而這就需要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財富,以及分散在國家掌握之外的資源”。他強調,公民組織和公民社會的力量甚至在民主轉型之前就已經體現出來,看似零散而無組織的力量其實是民主化的推手之一:“如果沒有大規模動員公民,而是先做好監督選舉的完全準備,之後才是大規模協調良好的街頭抗議活動,那麼,民主的顏色革命就不會……出現了。”對於爭論已久的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的關係,戴蒙教授專門辟出第六章,考察了印度民主轉型與民主運作的狀況,展示了在一個社會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度中,公民社會、聯邦制度、法治,還有最重要———大眾的公民主體意識和對民主的信念與堅持,成功地支撐了民主的運轉,窮國也可以實現民主。其實,所謂的“窮”也只不過是與其他“富”國橫向而已;一國與其過去發展水準縱向相比的適當提升,或許才是所謂“民主的社會經濟前提”吧。第五章和第十一章,也是最後一章,個人認為是這本書的特色之處。對民主化的外部推動力量,長期以來都被汙名化為“霸權”“西方滲透”“政治輸出”,很多西方國家也基於“現實利益”不再像以往一樣重視民主化。但戴蒙教授對西方、尤其是美國推動各國民主化的進程深入而詳盡地敍述,並分析了外交、有條件援助、制裁以至武力各種手段的利弊,重新啟示了外部因素的重要性。尤其是對各國非政府或半政府組織在民主轉型和民主運作中提供的協助,例如選舉觀察、建立公民組織、訓練民主素養、建立民主文化等,做了深入淺出的述評,為這些協助除去了(在某些國家中的)駡名,呼籲進一步加大民主協助的力度。而最後一章既是對民主化的展望,又是一幅民主發展的“藍圖”,從水準(國家政府機構的設置和制衡)和垂直(媒體、公民社會和公民本人自下而上的監督)兩方面勾畫出民主轉型國家邁向民主鞏固的道路,不僅有制度設計,還有讓制度實際運轉起來的措施,打斷恩庇侍從關係,最終強調的還是“警覺性夠高”的民主公民。就個人來說,讀完全書,最大的感受和心得有以下幾點。這本書與其他敍述民主化進程的書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其“立場”的鮮明。之前已經讀過George Sorensen和Howard Wiarda關於民主化的教科書,也接觸過Martin Lipset, Robert Putnam和Samuel Huntington等大師的著作。但是Larry Diamond與其他人的不同,在於其鮮明的支持民主化的立場。讀完全書,很容易感覺到貫穿始終的對民主的堅定支持,對民主衰退和民主轉型艱難的焦慮與憂憤,對建立民主制度與民主精神的深思熟慮,以及最後對全球民主化的堅定信心,這使本書中不可避免地有比較強烈的感情色彩。然而這種傾向色彩也正是其他學者身上所不具備的。雖說在進行學術研究的時候需要嚴謹中立的精神,但這並不代表所做的研究其終極指向就一定要脫離塵世,高高在上,沒有一絲毫的傾向;學者也需要入世,需要把研究成果學以致用,否則就只是做無意義的紙上談兵而已。戴蒙教授親身考察全球各區域民主化進程、參與民主轉型中制度設計與公民社會賦權的經歷,為很多民主化學者所無,故而他比其他學者也更重視如何將理論成果投入到實踐中去。他雖然沒有強烈地提出民主化與民主運轉最重要的結點為何,但在書中可以感受到他對民主精神與民主價值的強烈認同;他堅信這些精神與價值存在於不同背景下的不同人群中,需要的只是適當的培養和散發,就能成為推動民主化的強大心理動力。聯繫到對中國大陸政治和民主化的研究,由於預期中的民主化20多年來一直沒有發生,不少學者(如最近很走紅的Pei Minxin,前一段時間在政大講學的德國Gunter Schubert和趙鼎新等教授)已經逐漸轉向對Andrew Nathan所謂“威權統治的韌性”(the resilience of authoritarian rule)的實證研究,探究中國大陸威權體制及其治下社會與經濟的實際運作情況。這些研究對理解中國大陸的政治運作固然有相當重要的價值,但是缺乏明確的價值導向,就很容易像Huntington《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等著作一樣,本意遭到扭曲,被威權獨裁統治者拿來作為自己統治合法化(legitimization of authoritarian rule)的盾牌。在這個問題上,戴蒙教授的立場,絕對值得所有關注中國大陸發展的人所珍視和學習。談到民主精神和價值,就不得不說說所謂文化與民主的關係。某些文化真的就和民主完全無法相容麼?也許世界上還真存在這樣的文化呢。但在現實中往往並不是實際上兩者無法相容,而是在當權者的操弄和某些頑固的舊思想的束縛下,我們的“人心”並沒有認知到本身文化與民主精神的相容之處。這不由得令我想起蘭托斯(David S. Lantos)在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一書中的詰問:“在一種社會文化中成長起來並生活多年的人,就一定最有資格對自己的文化和民族做出評鑒嗎?”還有,難道一種文化與傳統就不能被改造,或至少被重新解讀麼?中國大陸常年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洗腦式教育,加上出於政治目的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刪改與歪曲解讀,已經使中國傳統和文化與民主政治陷入了一種假性的對立狀態,而中共也不停地利用這一點,來為自己拖延民主化進程尋找藉口。其實,儒家文化中本身也有與民主精神相契合的部分,例如孟子的“民本”,當然也不缺乏限制和扼殺公民主體性、抗拒民主化發展的話語,如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其思維方式,是不是從根本上就反對民主化?外來(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影響,是否就一定意味著儒家文化的被徹底抹殺?這些都需要更進一步的商榷,而不是僅僅根據文本就做出結論。最最重要的是,到底這種傳統文化對人心的禁錮力有多強?只要稍微一貫查,哪怕是在傳統中國文化和中共管治下長大成人的學生、學者、科學家、商人、記者,一旦進入民主自由世界,對新的規則根本是如魚得水,才智獲得驚人發揮。可見,民主精神與民主價值確實有某種普世的意義,不是什麼“特殊文化”所能完全覆蓋的。所謂某些社會文化不適合民主發展,要麼是出於政治目的的操作,要麼是被沉重的歷史傳統有意無意地扭曲,要麼就是在某個社會發展階段和特殊的環境中其民主潛力尚得不到發掘和擴散而已。對於臺灣與中國大路的民主化進程,書中談及的篇幅不算多,點到即止,畢竟這不是一本專門研究這個問題的著作。但戴蒙教授對臺灣民主的偏愛和對中國大陸未來民主化的信心,顯而易見。我個人對兩地民主化的觀點,已經在之前的講座心得中有提及,這裏不再贅述。只需要強調的是:臺灣民主的運行,仍然需要大力培養公民的民主素養和民主精神,尤其是彌補南北部之間的文化心理差異。而中國大陸的民主化,在東南沿海各省已經有了一定的進步,公民社會在縫隙中艱難成長起來,受過教育的知識份子和積極分子能夠在一定條件下組織市民行動,地方政府也已經開始注意在施政中加入民主程序,改善合法性,網路封鎖可以以各種手段突破。現在的關鍵,在於這些萌芽的擴散力有多強,能否擴展到其他地區,滌蕩舊制度和思維,以至改變領導人的belief system。戴蒙教授和Bruce Gilley一樣都強調共產黨內部權力鬥爭和分裂、與公民社會精英結盟來推動民主化;我個人以為,還要看分裂出來與民主化勢力結盟的這一部份政治勢力,到底是實在承諾于民主精神(committed to democracy),有意推動民主化,還是僅僅作為一種權宜之計,試圖操弄民主化力量來增加權力鬥爭的籌碼。亞洲有不少這樣的先例,例如泰國的Taksin, 菲律賓的Arroyo夫人,馬來西亞的Anwar等等,連韓國的金大中和金泳三也曾經因為爭奪候選人資格而導致民主陣營分裂,致使盧泰愚能順利當選首屆民選南韓總統。說到底,還是要看中國大陸的政治領導人和精英,有沒有智慧與勇氣,去擺脫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權力政治的囚籠,帶領中國走向真正的民主化。當然,這本書也有幾個不足之處。最明顯的是,書中“西方中心”以至“美國中心”的傾向很明顯,甚至時有流露一種優越感。雖然無可否認戴蒙教授的使命感值得讚賞,西方和美國的努力在推動全球民主化的進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這種心態極容易被解讀為“霸權主義”“西方滲透”,進而很可能激起民主轉型國家的狹隘民族主義精神,令民主化努力毀於一旦。另外,戴蒙教授堅定地站在推動民主化的一邊,批評Bush總統對於民主化的騎牆態度,但卻不提及美國在全球政治中面臨的難題。現實考量和對民主化的堅持,這是推動全球民主化進程中的一個持久難題。最後不得不提的是翻譯問題,譯者林苑珊小姐經歷顯赫,但過去的譯作似乎多是人文和暢銷類書籍,翻譯這本學術著作似乎有些生澀,錯漏之處多見,尤其是在印度案例的一章中總的來說,戴蒙教授的這本書,絕對符合其封面所言,是“每個公民都該知道的民主故事與智慧”。其豐富的內容,深刻的內涵,無法在一篇小小的評論中涵蓋。開頭提及的清末洋務運動,其失敗在於無法改變人心。未來全球民主化的進程,其根本之圖,關鍵也就在能否散播這“改變人心的民主精神”罷。
  •     大陆版由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的张大军老师翻译,在台湾博客来网络书店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译者是精通西文的翻译家,读了节选的中国部分,语句流畅,文笔优美。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在菲律宾时读的。对照现实,蛮有意思。
  •     2009-08-06读毕,非常好的一本书,台译流畅,没有阅读障碍,唯一的不足有几处不该犯的错误,不知是印刷的原因,还是翻译的问题
  •     :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