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运动的兴起

出版社:台北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1987
ISBN:9789579027984
作者:王汎森
页数:320页

内容概要

王汎森
臺灣雲林人,1958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任 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特聘研究員,其間曾任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並於200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 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到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著有《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 文化出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譯本《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 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主編 《中國近代思想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等書。

作者简介

古史辨是改變近代中國史學氣候的一個晴天霹靂,值得被深入分析討論。應該聲明的是:由於筆者把古史辦運動當作近代學術思想發展中一個歷史現象來描述,所以,並未能稍稍照顧到上古史研究的專門問題。事實上,收集在《古史辨》七大冊中將近三百五十篇論文對上古史研究是否有建樹?在那些方面值得採信?是古史研究工作者特別感到興趣的。但這個運動何以會爆發?以什麼樣的風貌出現?帶來什麼影響?則是關心近代思想史的人所該處理的,二者固然有交集之處,但卻不可混為一談。在描述歷史現象時,是有必要對「心理事實」 (psychological truth)與「歷史事實」 (historical truth) 加以分殊的。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歷史上造成巨大的影響,在行動者自己看來也都可能自認為掌握了最完整的理由,而且也正好符合著某種深刻的社會需求,而又造成了無可抹煞的歷史事實。我們在這個研究中尤其覺察到此點。在本書中筆者還希望注意三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是:思想家原來的想法到底是什麼?這些想法與他生活於其間的思想傳統有什麼的關係?第二個層面是:他真正做到了什麼?有時候所思所想與實際做成的結果之間有著相當遙遠的距離。第三個層面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他所做成的產生了什麼影響,這包括後來的人怎樣去理解他的作為。事實上,後來者的理解也常常跟作者的本意相衝突,被影響的人常常反過來影響他的人在某些層面上形成敵對。為了照顧到這三個層面,本書的詳略遂與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当年,顾颉刚以一位北大年轻助教的身份、用一封发表于《读书杂志》的寥寥数语的《与钱玄同论古史书》,无意间发动了一场震撼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古史辨运动,中国学术的各路高手几乎全被卷进了这一运动之中,这一运动可以说有史以来中国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就像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彻底地改变和重构了中国学术的版图,其后续效应的余波至今犹存,说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文史学界关于上古史和先秦文献的研究与理解一直笼罩于顾颉刚这位古史辨运动主将的斗篷之下也不为过。可以说,不了解这一运动、不了解顾颉刚,就无法对中国现代学术的整体版图获得一个整体的、清晰的把握。王汎森此书对于古史辨运动与晚清学术尤其是以刘逢禄、庄存与、崔述、廖平、康有为等为代表的晚清今文经学之间的学术和思想渊源做出了全面精到的钩稽,对顾颉刚以及古史辨学派学术思想和学术议题进行了要言不烦的检讨,为顾颉刚学术以及古史辨运动勾画了一幅脉络清晰、经纬分明的“历史地图”,与德国学者施耐德的《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堪称顾颉刚学术思想研究之双璧。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比张京华那本书名相似而内容离题万里的书好了太多,实在是写的太好,尤其是用西方的史论思想填补启发了中国史论上的先天不足,为古史辨的来龙去脉算了一笔总账,写的太好啦!!!
  •     通过此书,你可以知道学术史的高度,也可以知道自己在学术之路上到底能走多远
  •     我个人倾向於相信大的学术革命本身只是一个“机”,它只是开启各种可能性,而不是一次解决了所有问题——王汎森。
  •     思想史內在理路分析的佳作,很難想像王汎森老師當年只是碩班畢業就寫了這本,但更難想像的是台灣學術界腐朽的制度,如何讓這些老師變得只寫論文,再也不寫專書了呢?
  •     通过对自刘逢禄、庄存与而崔述、廖平及康有为的代表学说和内在理路的细致梳理,展现了宏阔的疑古思潮的大背景下,清代今文学家对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与上古信史持续质疑与反复考察的漫长进程,进而揭示出其与顾颉刚“层累的造成说”在理论架构、选题方向乃至论证细节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当时破旧立新的思想环境、胡适的方法启示及顾氏本人的性情与经历,对古史辨运动的“前因”做了由长程而中程及短程的全面且深刻的阐释,堪称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典范之作。而其论证逻辑,即由作者在《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第二部分《传统与现代的辨证》演化而来。由傅斯年而顾颉刚,不难看出作者对近代学术重镇的关注点的转移,以及一以贯之的以动态眼光进行纵深考量的功夫。
  •     从中国学术内在变化谈古史辨,固然有很多创见,但窃以为王氏有点刻意在回避费正清所提出来的“冲击-反应”模式。可以说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疑问在于,我们不妨假设,没有西学的进入就能凭空出来古史辨?我想是不行的。当然,历史经不起假设。
  •     1)好高的评分啊;2)不明觉厉;3)真心啃不动思想史;4)他29岁时候出版的书;5)跟大牛比,我们这种读书,真的是读到墙壁上去了。。。
  •     从来还没见过这本书的封面呢……
  •     王氏而立之年的著作,对古史辨的评价:挟精金与泥沙而俱下
  •     最大的贡献就是揪出了经今特别是康有为。
  •     本书迟迟不出简体版,据说是王先生不愿。如果是真的,是悔少作,抑或书中两大主题今文学与疑古思潮在大陆牵扯得多,争论也多?这篇论文结构不是特别完美,价值判断也挺明显的。
  •     了不起!二十多岁就能有这样的著作。其实书名换成《晚清今文经学之发展》倒是更贴切些,因为第二章实在太精彩了!相比之下其他部分显得较为薄弱。王的特点就是以晓畅的文字将纷杂的历史材料“编织”起来,分析丝丝入扣,叙述有条不紊。这一点和他的硕论是一脉相承的。
  •     脉络还是粗略了一些,毕竟是大师早年的作品
  •     非常精彩!五日读毕,每一天都在膜拜中,王在二十九岁就能写出这样的大文章...我一直觉得王最大的特点就是见微知著,在这本少作中同样表现的很明显,将芜杂的史料一点点铺陈开来,从廖平,康有为,梁启超,刘逢逯到顾颉刚,杨宽,学术史思想史的一点点真意味我这次体会到了,就是自己真正参与进去然后通过自己的阅读和他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意义来看,体会历史是人的历史这点。王先生这本书结论并不稀奇,给我的一大观感就是祛魅,祛除以往读顾颉刚著作的胡思乱想和对于晚清今文学学术史脉络的梳理,推导出结论的论证过程,行云流水,让人非常享受。
  •     我居然读完了电子版···谁有纸质的转让???????
  •     感谢……爱问。
  •     没想什么就翻完了,感觉学识深厚啊!
  •     从顾颉刚的古史辨切入分析晚清到五四的激进主义思潮。另,学问做的真好啊,膜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