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对接故事

出版社:弗•谢•谢拉苗尼科夫、方吉士、 冯蕊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08出版)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547809662
作者:弗·谢·谢拉苗尼科夫
页数:420页

章节摘录

1.1  成为工程师以前的岁月    20世纪的俄罗斯经历了一千年以来最多的动荡,其中与法西斯德国的战争可谓是20世纪所有事件之最。对于国家来说,这场战争既是最惨痛的灾难、最严酷的考验,同时也意味着最辉煌的胜利。虽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国家却完成了一项奇迹——规模空前的技术革命。    我的同龄人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童年的,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过战斗,但我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曾饱尝战乱之苦。是战争锻炼了我们,战争把当年的稚童造就成了意志坚强的一代人。在老一辈军人和政府机关的带领下,我们积极参加了这场技术革命,开创了航天纪元。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战前、战时和战后。    1933年1月7日,我出生在俄罗斯北部城市阿尔汗格尔斯克,这天恰好是东正教的圣诞节。我的外祖母玛利亚·安德列耶夫娜·伊万诺娃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她称我为圣诞男孩。她从不把自己的信仰强加给孙辈,但是她的言行举止却令我们对宗教产生敬意,使我们以基督的精神面对世界。    我们在阿尔汗格尔斯克住的时间不长,对于这个时期我几乎没留下什么深刻的记忆。在一个三岁男孩的生活中,能够记得的场景寥寥可数:父亲拎着兔子打猎归来,我第一次“尝试”220 V电压的滋味,我们乘摩托艇沿北德维纳河去京克岛……好像,就这些了。    战前的岁月说不上平静。肃反时期差点给我们的家庭酿成悲剧。我始终没搞清楚,我的父亲谢尔盖·阿尔卡基耶维奇·谢拉苗尼科夫是如何免于被捕的。好像由于一场灾难,才让这位35岁的阿尔汗格尔斯克林学院副校长躲过一劫。1936年,肃反政治运动正值白热化,作为一个交游广泛的活跃人物,父亲无意中为两名莫斯科和阿尔汗格尔斯克的“阶级敌人”传递了一封信。于是他被开除党籍并赶出学校。父亲英明而果断地离开了阿尔汗格尔斯克并重新开始生活,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余生将在坎坷中度过,因为他已经变成了有历史问题的人,而在苏维埃时代这个烙印将伴他终生。    父亲和母亲去了列宁格勒,而外祖母带着我和大姐到莫斯科呆了一段时间。我不能不再次提及我的外祖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与这位不同寻常的俄罗斯妇人相依为命,她是如此善良、虔诚和忠实。我们在莫斯科古老的市中心住了两年,在普列契斯金卡(当时叫克拉伯金斯卡娅)的清洁巷,靠近“苏维埃宫”地铁站,确切地说,靠近当时已被拆除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这个地方原打算建一座新的殿堂。地铁站的名字令人想起这个计划,这个名字沿用了很久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因为开始了另一场变革,大教堂重建,恢复了原来的旧名……    战前莫斯科的大街小巷,地铁里的气味,列宁墓,红场的石板路,文化公园,这一切都永远印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此外,我还记得与人合住的公寓,我们那昏暗的小房间,有一个黑乎乎的储藏室,窗户对着院子里的一个石墩,对面是邻居宽敞明亮的大房间,长长的走廊,公用的厨房,大人们曾在那里严肃地谈论西班牙内战。记得1939年早春的时候,有人说了句:“马德里陷落了”,姐姐当时就吓哭了。隔壁院子里有一群英武的男孩子,街心公园里少先队员们正在列队,外祖母带着我们在公园里玩。父亲来过两次,有一次居然从西伯利亚森林的某个地方带来了一只装在笼子里的活蹦乱跳的松鼠。松鼠不甘心被囚禁,把笼子门咬破,弄了个“地下道”。它甚至学会了在天花板上行走,有一回我一觉醒来竟然发现它就在我的头顶上。于是松鼠被关在一个更牢固的笼子里,不久它就死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死亡,同样令我终生难忘。    父母把我们接到了列宁格勒郊外,离红村不远的沃洛达尔斯卡娅车站附近,父亲开始在这里造房子,一座用结实的圆木建成的木结构房子。我在郊区和乡下住了20多年,可是对大城市的怀念却总是挥之不去。房子没有最终完工,我记得只造好了一个温暖的小厨房,我们姐弟俩和外祖母合住的小卧室,父亲宽大的办公室,沿墙有一排大书架,剩下的部分都没有造好,黑乎乎的地板上堆满了建筑垃圾。    我清楚地记得几次列宁格勒之行,去剧院和澡堂,第一次乘电气火车,后来我的生活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次乘雪橇和滑冰,第一次在河里游泳,还差点被淹死。浑浊的河水又灰又黄,妈妈把我从水里拉上来,这个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还有彼得宫的大公园和喷泉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学一年级很快就使我接触到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尽管我从不惧怕深海和太空,但街上的恐怖景象却让我永生难忘,连我的第一批贴有前红军元帅照片的课本也遭到了大清洗。    我开始努力学习,但好像只有第一学年是平静的。    战争的第一天。当我和姐姐还在床上的时候,妈妈和外祖母已经陷入忙乱:12点钟莫洛托夫要发表演说。我们在院子角落挖“壕沟”作为自己的防空洞。土地很坚硬,越往下就越难挖,石头也越多。一架德军的侦察机出现在地平线上,空中落下圆形的炸弹。高射炮在轰鸣,但在防空洞里却看不清楚,我挣脱了几个女人的手,跳上了地面,看到被击中的飞机正从空中坠落,旁边出现了降落伞。    父亲几乎没在家待过。他被征人铁道兵部队,不过没被编人作战部队。从西部撤退的铁道兵人数众多,而工业正需要林木。1941年的整个夏天,父亲都忙于建设列宁格勒周围的防御工事。母亲非常焦急,必须逃离。她也毕业于阿尔汗格尔斯克林学院,父亲安排她去高尔基地区的一个林场工作。    7月底我们准备上路了。在包围圈形成之前及时开出到大平原的火车非常少。父亲独自留在了列宁格勒,他一个人能够活下去。但如果在封锁时期我们和他一起留下,大家也许很快就同归于尽了。    我们随身只带了最贵重的东西,我手里拿了一包心爱的玩具,外祖母拿了一个装着面包干的枕套。电气火车已经停了,我们步行了两三公里到有轨电车站。在列宁格勒一位熟人家里住了一晚,第二天就上火车了。父亲始终没有露面,我们挤在争抢上车的人流中,姐姐喊着:“咱们乘下一班吧。”然后我们被推到车厢之间的连接处,先是纸袋破了,接着枕套也破了,掉落的面包干一下子就被踩碎了。    P3-5

前言

本书作者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谢拉苗尼科夫(也有译为:瑟罗米亚特尼科夫),1933年1月7日出生于俄罗斯的北部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作者的童年生活充满坎坷,经历了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艰难岁月,是“战争中长大的孩子”。战后,作者与家人结束了数年的颠沛流离,终于在莫斯科市郊的波德利普基定居。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的安排,这里恰恰是苏联航天事业起步并走向辉煌的圣地。1950年谢拉苗尼科夫被俄罗斯著名学府莫斯科鲍曼技术大学录取,进入仪表制造系计算仪表专业学习。195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离家不远的第一设计局,这个单位的总设计师就是俄罗斯航天事业开创人科罗廖夫。从此谢拉苗尼科夫投身航天机电设计并迅速崭露头角,他先后参与了运载火箭、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号”和“上升号”飞船、“联盟号”和“进步号”飞船、“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以及苏联月球计划、“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等研发工作。    谢拉苗尼科夫最突出的贡献是开创了航天对接技术中的新学派。对接机构是载人航天或深空探测任务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高效、可靠的对接机构可以将各种功能舱段或不同航天飞行器在太空拼装成一体并联合飞行,也可顺利地实现它们之间的分离,然后安全返回地球或登上星球。他领导并研制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最初目的就是为实现“联盟号”跟美国“阿波罗号”飞船首次太空对接,现在已被国际航天界广泛接受,成为经典的设计基础,国际空间站以及所有飞往空间站的飞船上安装的对接机构大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的。    谢拉苗尼科夫勤奋钻研,不断扩展知识面,在职期间他曾学习并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夜校部工程数学专业,之后又考取科学院机械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他先是于1968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又于1979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机械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航天机电技术领域的独特成就,谢拉苗尼科夫被推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通信院士。    此外,谢拉苗尼科夫还兼任鲍曼技术大学等多处高校的客座教授,编写过许多教材。他拥有120件发明和专利,发表的专著和论文有170多篇。    本书俄文原稿的书名是“关于太空对接的100个故事”,另有个副标题“及其他太空和地球的联结”,而英文译稿的副标题改为“及其他太空历险”。这里的数字100可能是暗指全书上下两册的章节总数(实际为103节)。我们根据翻译中的感受,把中文译稿的书名改成“太空对接故事”。这是一本可以当作故事来读的太空对接科技史料,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许多苏联体制下从事航天技术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20世纪70年代冷战正酣时,作者作为“联盟一阿波罗”联合飞行试验项目的积极推动者和技术领导人之一,与美国NASA专家们广泛交流、合作,共同解决苏美航天飞船在太空轨道对接问题。书中涉及许多严密精细的组织计划以及艰难曲折的研制试验过程,也描述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双方工作人员互访时因不同生活习惯和理念而引发的有趣碰撞,尤其对许多官员、专家、宇航员和航天员的个性也不乏生动刻画。本书是作者以自传体形式撰写的,内容都是亲历亲为,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其中有鲜为人知的内情趣事,也有深入浅出的技术探秘。    这套书分为上下两册:“前20年”和“后20年”。现在呈献给读者的是第一部分,书中讲的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航天活动,那时太空对接机构刚处于新兴期,重点是飞船之间实现对接并组队飞行。苏美两大国在卫星、空间站、环月登月、多次往返空地的航天飞机等领域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整体而言当时是美国占了上风。但从1975年“联盟号”跟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太空对接成功后,实际上已确立了苏联对接机构流派的领先地位。这个优势一直延续到今天。    谢拉苗尼科夫生前曾与我们有过多次接触和会晤,他本人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非常赞赏,特别是看到我国从事对接机构研制的大都是年轻专家时更是感叹不已。经过协商,他同意将自己最后一部著作《太空对接故事》在中国的翻译权和传播权授予我们,还承诺在中文翻译稿付印时,亲自写一篇“致中国读者”,为此我们就着手翻译此书。可惜成书太晚,已无缘读到他的“致中国读者”了。    2006年9月20日,莫斯科俄塔社发表专稿宣布:“太空对接技术的奠基人,俄罗斯杰出的航天设计师弗拉基米尔·谢拉苗尼科夫于今天凌晨去世,享年73岁”。这条新闻很快被欧美各媒体转载,中国的《参考消息》报也在9月22日作了报道。一位技术专家的逝世能引起世界各国如此关注,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航天界传奇人物。    作为一名苏联和俄罗斯的知名航天专家,谢拉苗尼科夫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投身于苏联航天事业,经历了苏联和俄罗斯航天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这部书中,作者在记述大量史实的同时,也对许多事件及人物进行了评论,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些文字或许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成分,相信睿智的读者们能够对此表示理解,毕竟这是一部自传体的著作。    最后,要特别感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领导和有关专家,在他们的热心关注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才得以把这部译著奉献给广大有志于航天事业或对航天技术有兴趣的读者们。

书籍目录

第1章 航天世纪的开始
1.1 成为工程师以前的岁月
1.2 工程教育
1.3 进了设计局——到科罗廖夫身边
1.4 我们的卫星是全球第一颗卫星
1.5 设计师:理论与实践
1.6 太空首位地球客世上掀起宇航热
1.7 第一个对接计划:“联盟号”和“双子星座号”
1.8 对接:探索,研制,试验
1.9 太空中的摩擦学
1.10 地球上空的“闪电”
1.11 人造重力
1.12 奔月,登月
1.13 灾难:科罗廖夫去世
1.14 第一艘“联盟号”飞船宇航员卡马洛夫牺牲
1.15 第一次对接成为一件大事
1.16 最初的科技贡献
1.17 进入英语世界
1.18 去英国,去美国去月球
1.19 内部通道对接系统(SSVP)促进了轨道空间站计划
1.20 重新探索-研制-试验
1.21 1971年4月:“礼炮-联盟-10”
1.22 1971年5月、6月:“联盟-11号”大喜大悲
第2章 20年前:“联盟一阿波罗”
2.1 “联盟-阿波罗”试验计划引言
2.2 美国人来了
2.3 为什么是异体同构对接机构(APAS)
2.4 第一次去美国:布舒耶夫教授,罗纳依博士等
2.5 APAS顺利起步
2.6 从界面接口开始对接到“联盟一阿波罗”试验计划结束
2.7 缩比模型
2.8 在家里,在中性地带,在国外
2.9 1973年金秋
2.10 1974年——最后的冲刺
2.11 “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瓦连金·格鲁什科
2.12 1974年盛夏
2.13 家里出了麻烦事
2.14 对接检验
2.15 重赴洛克威尔和NASA
2.16 最后一次准备
2.17 使命
2.18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19 为了我的余生
2.20 一本书——《联盟和阿波罗》
2.21 “联盟-阿波罗”试验计划总结

编辑推荐

世界太空对接奠基人,俄罗斯航天界领军人物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谢拉苗尼科夫亲笔回忆录。    《太空对接故事》以鲜为人知的内情趣事,深入浅出的技术探秘。本书揭秘苏美联盟-阿波罗太空对接背后的真实故事。这是一本可以当作故事来读的太空对接科技史料,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许多苏联体制下从事航天技术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作者简介

《太空对接故事》是一本自传体的科学史料,原著作者弗拉基米尔·
谢尔盖耶维奇·谢拉苗尼科夫是世界著名的航天专家、杰出的航天设计师
、太空对接技术的奠基人。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视角,描述了20
世纪苏联宇航技术的发展历程,从运载火箭到第一颗卫星,从载人航天到
月球探测,从太空对接到空间站,其中重点记录了载人航天和对接机构的
研制过程。书中还从另一个侧面记述了美国和当时苏联在航天领域的激烈
竞争以及后来在太空对接上的首度合作,涉及许多著名的航天计划及其艰
难曲折的研制历程,既有鲜为人知的内情趣事,又有深入浅出的技术探究
。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回忆录的形式描写了苏联航天人的工作和
生活,其中有像科罗廖夫这样的航天巨擘,也有与作者共事过的许多苏联
航天专家,甚至还有一些美国专家以及宇航员的轶事。
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迅猛发展,尤其在载人航天方面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根据我国载人航天计划,首次太空交会对接于2011年进行。《太
空对接故事》不是太空对接技术的科学专著,但书中包含了许多与技术相
关的内容:参与重大航天项目的回忆,苏联航天领袖和技术专家们的工作
情况,技术方案从创意到飞行试验的过程描述等等。希望我国广大的航天
工作者们可以从本书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而那些关心航天事业的普通读者
也可以借助此书增进对航天的了解。

图书封面


 太空对接故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作者反复强调周边异体同构对接方案的出台有多么不容易,对此不太理解。对接,常人最直接的反应,难道不就是象作者所说的接消防水笼一样的方案吗?肯定是要留出中央通道以便人员货物象水流一样通行的喽,这还有什么可多想的?还是我没有理工科头脑的缘故?撇开这点不说,全书还是很有料。虽然叙述上略显罗嗦,但故事性不错,也避免了意识形态纠缠。作者给出了阅读建议,小号字的技术性段落可以跳过,可行;当然,有理工科常识的话,阅读上会更有共鸣吧。翻译整体顺畅,个别英美地名官职,可能是转译自俄语的缘故,不合约定;打字校对也有稍许错误,但都不影响阅读。十分期待下卷“后二十年”的中文版早日问世。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买了两本,送人一本;了解一些不曾知道的故事
  •     很好, 值得收藏
  •     想看八卦的人要失望了,老毛子实在不擅长这个。作者是科罗廖夫同志的大粉丝(其实俺也是),言必称“总设计师”blahblah,俄国人写这种回忆总带了点意识形态相关的欲说还休,无趣得很。除了“美国人一心一意打算先发射两打黑猩猩再说”一句之外基本没啥幽默感。
  •     好看!但这本书特么是个坑啊!
  •     作者回忆录的上半部分,信息量很大,有基本的理工科知识会有利于阅读(作者建议小号字的技术部分可以跳过)。有些英美地名等译法不合约定,但不影响阅读。期待下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