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笔记(1914-1917)》书评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100094757
作者:[奥]维特根斯坦
页数:216页

Strongart教授博文:维特根斯坦如何在学术上洗白自己

维特根斯坦是第一个给我带来强大思想冲击的哲学家,最近我又把他的主要著作通读了一遍,特别是那个《战时笔记》,包括了很多他年轻时候(25-28岁)的思想碎碎念,还有不少生活记录。这里Strongart教授不准备谈太多他的思想,而是来分析一下他的人生经历。就其人生发展而言,主要有两年特别是事情,一是服兵役,二是去当小学老师。众所周知,维特根斯坦出身于豪门,像服兵役这样的小事情完全可以避免,可为什么这样一位哲学家还要去当兵呢?这里有几个可能的原因,也许是出于高傲的道德不想搞特殊,也许他是出于年轻气盛的爱国热情,或者是早期学了一点航空工程之类,想要看到他们的实际应用,可结果却是可以想象。哲学家的内心总向往着自由,与军队式的那种命令体制格格不入,结果他只能在削土豆皮的时候幻想着斯宾诺莎在打磨镜片。从一个哲学家的道路来看,服兵役就是一种世俗的拖累。特别是那时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假若一个炮弹正好炸到维特根斯坦的身边,也许我们会失去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幸好他没有遇到这样事情,也没有遇到那个杀死阿基米德的士兵,最后在意大利的战俘营中获释,回来后也没有被当成“汉奸”给送进军事法庭。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想到帕斯卡尔的名言:人就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即便是再有才能的哲学家,其肉身也是无比脆弱的。当维特根斯坦完成其名著《逻辑哲学论》之后,他便到乡村去当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用现在的话说起来就是去农村支教了。为什么他会做这样的选择呢?个人觉得他可能出于传道的需要,可能是觉得那些受过传统哲学训练的人都是朽木不可雕了,想把自己的思想传给还没有被世俗教育污染的天真孩童。遗憾的是,他不只是在面对孩子,还要面对整个世俗文化,特别是落后封闭的乡村文明,更加制约着他的教学实验,学校和家长只是希望他讲最基本的ABC,他想要自己收养孩子,结果却被当成怪蜀黍而遭到拒绝。此时的维特根斯坦尽管已经写出世界级的哲学名著,但在学术上还是个黑户口,只有在剑桥有大约三年的学习经历,也不知道有没有办退学休学手续就跑掉了。他想要回归剑桥,就要先在学术上洗白自己,得重新会学校考研究生。想想十年前自己是个天才少年,只有罗素那样的大师级人物才收得下,现在自己也算是一派宗师了,即便是罗素恐怕也不怎么够看了,其他人的话就更是看不入眼,像维也纳小组的邀请就遭到了他的拒绝。假若是美国的新生学校,也许还有可能在教授的推荐下破例,但剑桥这样的老牌名校还是要恪守自己的传统规则,结果维特根斯坦就因为水平太高,找不到导师而被拒之门外。打破维特根斯坦与剑桥之间僵持状态的,是另一位英年早逝天才少年兰姆西(就是图论中Ramsey定理的Ramsey)。他的思想深深打动了维特根斯坦,促使他的思想发生前后的转变,并且还曾经追着他一起下乡进行哲学交流。有人认为兰姆西的才华甚至可能要比维特根斯坦更强,他的影响比较小,只是因为没有活过27岁。对此我们只能再次引用帕斯卡尔的名言,人就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假若仅仅如此,那么兰姆西就是只是一个希望之星,可以成为维特根斯坦的好学生或者好朋友,但还不足以充当他的导师,毕竟他这么年轻再强也强不过罗素。维特根斯坦能够容忍一个比自己小十七的少年做导师,很可能是因为他是GAY,兰姆西就是他的非比喻意义上的基友,有了这一层的亲密关系,世俗方面的名分反而是不重要了。最后,维特根斯坦终于重返剑桥,在40岁的时候通过了博士答辩,50岁时接替摩尔称为哲学教授,后来又觉得哲学教授非常荒唐,于是辞职专心思考写作,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结。


 战时笔记(1914-1917)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