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笔记(1914-1917)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100094757
作者:[奥]维特根斯坦
页数:216页

书籍目录

哲学部分
MS101
MS102
MS103
私人部分
MS101
MS102
MS103

作者简介

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学奠基人。本书是根据维特根斯坦遗著中的101、102、103号所编译,主要是他一战参战中的个人笔记。笔记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中一部分是所谓的私人部分,记录了维氏参展期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特别是其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另一部分是所谓的哲学部分,纪录了他参战期间的纯哲学思考。本书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维特根斯坦文集”的支持。


 战时笔记(1914-1917)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维特根斯坦是第一个给我带来强大思想冲击的哲学家,最近我又把他的主要著作通读了一遍,特别是那个《战时笔记》,包括了很多他年轻时候(25-28岁)的思想碎碎念,还有不少生活记录。这里Strongart教授不准备谈太多他的思想,而是来分析一下他的人生经历。就其人生发展而言,主要有两年特别是事情,一是服兵役,二是去当小学老师。众所周知,维特根斯坦出身于豪门,像服兵役这样的小事情完全可以避免,可为什么这样一位哲学家还要去当兵呢?这里有几个可能的原因,也许是出于高傲的道德不想搞特殊,也许他是出于年轻气盛的爱国热情,或者是早期学了一点航空工程之类,想要看到他们的实际应用,可结果却是可以想象。哲学家的内心总向往着自由,与军队式的那种命令体制格格不入,结果他只能在削土豆皮的时候幻想着斯宾诺莎在打磨镜片。从一个哲学家的道路来看,服兵役就是一种世俗的拖累。特别是那时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假若一个炮弹正好炸到维特根斯坦的身边,也许我们会失去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幸好他没有遇到这样事情,也没有遇到那个杀死阿基米德的士兵,最后在意大利的战俘营中获释,回来后也没有被当成“汉奸”给送进军事法庭。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想到帕斯卡尔的名言:人就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即便是再有才能的哲学家,其肉身也是无比脆弱的。当维特根斯坦完成其名著《逻辑哲学论》之后,他便到乡村去当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用现在的话说起来就是去农村支教了。为什么他会做这样的选择呢?个人觉得他可能出于传道的需要,可能是觉得那些受过传统哲学训练的人都是朽木不可雕了,想把自己的思想传给还没有被世俗教育污染的天真孩童。遗憾的是,他不只是在面对孩子,还要面对整个世俗文化,特别是落后封闭的乡村文明,更加制约着他的教学实验,学校和家长只是希望他讲最基本的ABC,他想要自己收养孩子,结果却被当成怪蜀黍而遭到拒绝。此时的维特根斯坦尽管已经写出世界级的哲学名著,但在学术上还是个黑户口,只有在剑桥有大约三年的学习经历,也不知道有没有办退学休学手续就跑掉了。他想要回归剑桥,就要先在学术上洗白自己,得重新会学校考研究生。想想十年前自己是个天才少年,只有罗素那样的大师级人物才收得下,现在自己也算是一派宗师了,即便是罗素恐怕也不怎么够看了,其他人的话就更是看不入眼,像维也纳小组的邀请就遭到了他的拒绝。假若是美国的新生学校,也许还有可能在教授的推荐下破例,但剑桥这样的老牌名校还是要恪守自己的传统规则,结果维特根斯坦就因为水平太高,找不到导师而被拒之门外。打破维特根斯坦与剑桥之间僵持状态的,是另一位英年早逝天才少年兰姆西(就是图论中Ramsey定理的Ramsey)。他的思想深深打动了维特根斯坦,促使他的思想发生前后的转变,并且还曾经追着他一起下乡进行哲学交流。有人认为兰姆西的才华甚至可能要比维特根斯坦更强,他的影响比较小,只是因为没有活过27岁。对此我们只能再次引用帕斯卡尔的名言,人就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假若仅仅如此,那么兰姆西就是只是一个希望之星,可以成为维特根斯坦的好学生或者好朋友,但还不足以充当他的导师,毕竟他这么年轻再强也强不过罗素。维特根斯坦能够容忍一个比自己小十七的少年做导师,很可能是因为他是GAY,兰姆西就是他的非比喻意义上的基友,有了这一层的亲密关系,世俗方面的名分反而是不重要了。最后,维特根斯坦终于重返剑桥,在40岁的时候通过了博士答辩,50岁时接替摩尔称为哲学教授,后来又觉得哲学教授非常荒唐,于是辞职专心思考写作,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结。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非常感性。hhhhh
  •     对不可言说的保持沉默~似懂非懂~17年二至三月的寒假~
  •     纠结的主儿
  •     读这本书的那几个月 好像自己也置身于战争中 只读了生活笔记部分 剩下的如看天书
  •     只翻了私人部分。
  •     “Happy are those conscious of their spiritual need”
  •     “使思想简洁的努力是一种巨大的诱惑”。这本书帮助读者理解维特根斯坦在战争意境中,思考逻辑-哲学的过程,尤其是维特根斯坦的“非常感性”的私人笔记部分,可窥见维特根斯坦痛苦纠结的内心世界。也许,哲学家正是在超越灵魂的巨大纠结过程中才有了伟大的思想创造吧。
  •     一看他写到“今天有感性的需求”我就想笑哈哈哈
  •     私人部分超出预期 哲学部分暂时放弃吧==
  •     你啊……
  •     2014/6/21 15:25:51
  •     哲学部分因为我的逻辑学比较差劲,读的很慢很吃力,但是私人部分很有趣,维维参加一战时,是多么可爱的小男孩,有时胆怯有时骄傲有时脆弱有时古怪有时敏感,始终那么智慧,我太爱他了,让我想起了小王子,delicate boy。
  •     我对于什么语言分析、逻辑分析、数理分析完全没感觉,因为我看不出这些分析能有什么用。但维特根斯坦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确不一般,特别是“哲学部分”的第三部分中的文字,就像他自己所说,“我的工作已经从逻辑的基础扩展到了世界的本质”,就是当他开始离开纯粹的逻辑分析、数理分析去讨论世界本质的时候,真的非常犀利,感觉很少有哲学家能像他这般针针见血、洞察力深刻异常。
  •     打给私人部分
  •     哲学部分堪比天书,一边佩服维特根斯坦一边佩服译者。私人部分很有趣,有共鸣,有对这个人浮光掠影的认识。
  •     兵荒马乱中手枪打的飞起。
  •     MS103
  •     只读懂了日记的那部分
  •     人是微观宇宙,我是我的世界。以前每次有过于旺盛的感性需求时,都会用维特根斯坦来为自己开脱。这个人绝对是无数男孩眼中的先驱与偶像,了不起。
  •     在与外部世界的毫无希望的斗争中不幸地走向毁灭?但是,这样的一种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为什么不能过一种无意义的生活?它不体面吗?它如何与严格的唯我论的立场调和起来?但是,为了不丧失我的生命,我必须如何做?我必须总是想着它------总是想着精神。”
  •     真心不觉怎么样,,,私人部分更不堪入目,某些他的私事我就不说了
  •     可爱的维特
  •     经由解释书终于看懂了点。。点,泪奔
  •     哲学部分记录了维氏的哲学思考过程,感觉不如逻辑哲学论那么更容易理解,不过作为理解逻辑哲学论的辅助也挺有意思的;私人部分展示了维氏参战期间的真实内心世界,遇到不快的事就不停地告诉自己不要生气不要生气……感觉还挺可爱的。
  •     (二刷)不要丧失精神!不要丧失自我!
  •     非常感性 非常沮丧 非常可爱
  •     一个天才和人才的家族
  •     维特根斯坦第三本,从《文化和价值》《哲学研究》到这本,很多地方看不懂,然而也并非全无所获,很多句子还是很有启发性的。康德,叔本华,罗素,尼采……原来他家很有钱,还资助过里尔克,哈哈
  •     对私人部分的笔记有很多共鸣;我必须努力撑过属于自己的“战时岁月”。
  •     很真实的大脑草稿本,思维美妙可爱。
  •     哲学部分除了伦理学没看懂多少……剩下的…维特酱感性的需求还蛮多…
  •     其中关于伦理学(当然也包括许多我不懂的逻辑命题)的东西深深地触动了我——【只有能放弃世界中使生活舒适的东西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对这样的人生来说,世界中使生活舒适的东西不过是命运的诸多恩赐而已。相信某个上帝就意味着理解了人生意义问题,就意味着看到了并非一切事情都经由世界的界限而获得了最终的解决。相信上帝就意味着看到了人生是有一个意义的。正如逻辑一样,伦理学必定是世界的一个条件。幸福和谐的生活的标志只可能是一种形而上的,超验的标志!只是经由对于我的生命的唯一性的意识才产生了宗教——科学——艺术。“我”是深奥莫测的东西。】
  •     "我非常想找到一个能够与之进行某种程度的畅谈的人。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事情也得进行下去。不过,有这样的人会令我坚强起来。"
  •     大都是一些早期思想的碎碎念,后来还有很多个人日记,更适合那些哲学家学家啊~
  •     哲学部分看不懂,私人部分超好看。维氏战场日常:骂战友、骂战友、骂战友,不骂战友的日子就在打仗,或者在手淫。
  •     哲学(或者说逻辑学)部分,很晕…
  •     心疼
  •     《战时笔记(1914-1917)》是研究早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重要文本。《逻辑哲学论》中的主要内容,就是从这本笔记中摘录出来的。因此,通过对前者的阅读,我们能看到维氏哲学思想的原始形态,并能从中看到其思想成型的艰难过程。从而丰富我们对后者的理解。而且,我们在此亦可看到,维氏哲学与其生活的紧密交织。
  •     最近怎么那么感性 哈哈 毫无疑问,基督教信仰是通向幸福的唯一可靠的路径。但是,如果一个人鄙弃这种幸福,情况又会怎么样?!这样做难道不可能更好吗?-----在与外部世界的毫无希望的斗争中不幸地走向毁灭?但是,这样的一种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为什么不能过一种无意义的生活?它不体面吗?它如何与严格的唯我论的立场调和起来?但是,为了不丧失我的生命,我必须如何做?我必须总是想着它------总是想着精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