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301272278
作者:丁学良
页数:276页

内容概要

丁学良,出身皖南农村,在国内受过不完整的小学、初中和高等教育。1984年夏赴美国读书,1992年春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历年来在哈佛本科生院、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从事教学或研究,目前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兼任深圳大学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 学术指导。研究领域包括比较现代化/发展、转型社会、国际竞争与大学制度、政治幽默。

书籍目录

目  录

引我入绛红大门的人——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马若德 (Roderick MacFarquhar)
“苍天在上,你不可懈怠!”——哈佛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贝尔(Daniel Bell)
“下学期匹兹堡见!”——当代任期最长的美国大学校长波士瓦 (Wesley Posvar)
哈佛大学前校长身上的两个S——经济学大才子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 引发的争议
小楼风水好,奇人真不少——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宿舍理查兹堂 一层的居者们
每周五下午“花园研讨会”的主角 ——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的东南亚高手
可笑、可爱、可敬、可气的汪老爷子——位不可替代的东南亚政治经济分析家
古风犹存的“创办人”——忆台湾《联合报》系首任董事长王惕吾
一个不弃理想的社会主义者——忆“永远的老年轻”于光远先生
“这鸭蛋是用尿腌的?!” ——在匹兹堡大学同受洋罪的王小波
代结语:读书的六种目的取向

作者简介

著名学者丁学良教授,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讲述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美国、亚洲、欧洲、澳洲、中国台湾等国家、地区的游学历程,其中既有与世界顶尖学者的近距离接触,也有对于世界精英学府的亲身体验,既有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制度的敏锐分析,也有对于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无字大书"的酣畅漓淋的体悟。
本书内容丰富,叙述生动,视野宏阔,论述精到,是不可多得的学术文化佳作。


 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传统读书人的求学践行方式。读书与行路二者互为补充,在行路的过程中丰富见闻,利用所学的知识思考人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增长知识,结合更生动更丰富的见闻并形成理论体系。为自己增加游学的机会,尽量多地让自己看得更多,了解更多,无疑是增加见世面的最佳方式之一。而在这本书的作者丁学良先生的心目中,游学又有了一些新的意义,丁先生以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大家,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只是很有限的一个方面,而从周围的同学朋友那里学来的知识更是不容忽视。作者在书中引用了法国教育家涂尔干的观点:一个人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他的收获不仅仅来自那些名教授,还来自他的同班同学以及校友们,而后者给他的教益不会少于前者。作者自己就能回忆出很多学校中的“奇人”,比如精通数学博弈的人类学学生通过赌博去赚生活费啦,还有祖祖辈辈都是天主教的虔诚学生其实并不保守,接受世界各种宗教还非常尊敬庄子啦,香港同学并非他们想象中那样是阶级敌人,其实他们又认真又真诚又谦虚啦,还有同学们之间一本正经的讨论神学与哲学的问题,一脸凝重的讨论生死问题啦。所有的这些多元文化是在国内无法看到的,作者的眼界被打开,这样更容易多角度看问题,思想不再狭隘,同时也熏陶出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些收获又怎么能从书本中得到呢?在游学的过程中,作者又认识了很多不错的朋友,比如和王小波成为邻居,又比如和马英九是校友,这些宝贵的经历成为人生积淀,又是多么难得和有趣。这本书本身可以看作丁学良先生的回忆录,作者非常真诚地记述了自己的求学过程,真实有料,读过之后感到很受益。作者本人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接受了小学、中学的课程之后,进入复旦大学读书,继而进入中国社科院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求学,后来到哈佛大学并顶着压力顺利完成了学业。国外求学的难度远远超过他的想象,一方面作者本人认为国内基础教育不错,完成国外的课程应该不难,另一方面作者认为美国学生的求学生活应该是轻松惬意享受的。但是当他真正开始攻读学位的时候才发现情况并非想象的那样乐观。一流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轻松可言,繁重的学习压力险些让他招架不住,根据作者的估算,如果顺利完成导师每周布置的课程任务,差不多每一个小时的阅读量要达到30页,对于外语基础并不算出色的他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经过了各种痛苦的挣扎、煎熬、反思、努力、突破,作者用了两年时间突破了求学的障碍,打下了扎实的功底,成功地迈上新的台阶。这一段描写非常真实,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的留学生活。作者能够成为哈佛大学宗师级导师的学生,在书中也写了不少对于不同导师、校长、校友的点点回忆,这些人不仅学术成就高,更是有迷人的品格,他们都值得写写,也值得更多人了解。本书是以人物分章,每一章一个回忆的人,思路很清晰,记述了很多轶事,同时也夹杂了很多有趣的见闻,看似是在拉家常但是却在其中夹杂严肃的学术观点,还有些会通过一个人讲述出一个国际热点事件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在书中不少地方都有从各种角度提到一些国内外的对比,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读过这本书之后,也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读书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实在是各种肤浅的物质享受所不及。而读无字的书更是能让一个人得到更全面的提高,每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可以悉心的学习,真诚的完善自我,每个人身旁都有一本无字的大书。
  •     文/岸晓风如果说到游学,我想中国最著名的两个人可能就是孔子和孟子了。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部论语也多半是在游学中师徒所碰出的火花。孔子的后继者孟子也是一个非常出名的游学者,在当时一些国家也被待为上宾。不过那是春秋战国时期,是知识分子的天堂。到了封建大一统后,尤其是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游学的反而少了,到了徐霞客时代,那就不叫游学而叫游历了。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游学在现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认可。大家都知道的余秋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游学的人,并且还是有一定的成绩的。当然,我们今天说的不是余秋雨,而是另一外一个人。那就是著名学者、哈佛大学博士、现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先生。丁学良教授在国内受过不完整的小学、初中和高等教育,于1984年夏赴美读书,到目前已经32年过去了。作者将这三十多年来的游学经历娓娓道来,视野宏阔,论述精到,是读者们不可多得的学术文化大餐。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不是其最重要的出版物,因为它对作者的范围没有什么影响;也不是最费心的出版物,因为它不涉及理论或概念的修正、构建,但这本书却是作者投入最深的著述,因为它浸透着作者游学天下的三十春秋情怀。说到“情怀”这两个字,我们知道,问题大了。作者动情了,认真了,那么书也耐看、耐读了。我想,这本书至少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为何留学、怎么留学的问题。作者当年是复旦大学的硕士生,工作第一站就在中国社科院,获得过全国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首届青年学术一等奖,但是作者却放弃这样一帆风顺的生活远渡重洋,到美国的匹兹堡大学和哈佛大学读书,作者也经历了苦闷、彷徨,也曾经历过崩溃的边缘,但是最终却成就了一个具有世界视野的优秀学者,这个其中的滋味和历程我们都可以子啊书中读到。二是如何做学问的问题。作者学的专业是社会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但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我们和西方的尤其是美国的顶尖大学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那么,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我们到底该如何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专业,成就自己的事业,这些我们也能在书中获得满满的“干货”。三是学术人格的问题。这本书虽然是作者的游学经历,但是基本都不是在讲作者自己,而是都在写顶尖学者的故事,写与他们的交往,他们的学术造诣,他们的逸闻趣事,他们的人格魅力,等等,和这些高人“零距离”接触,我们也不由自主的感觉“高大”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还是一本优秀的励志书。(转载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     《我读天下无字书》宜简不繁、新潮不俗、健康而又霸气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让我想起了宋真宗《励志篇》中“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佳句。众所周知“人靠衣装马靠鞍”、“书靠名装书如其名”,书文理应如此。只看书名便知这是游历类的书籍,但它与别的游历游学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在发表自己的见闻、观点时,语言妙趣横生,毫不枯燥,让你不由感叹他的字字珠玑及其情真意切。作者丁学良先生自幼失怙,生活颠沛流离,幸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将其抚养成人。他于1984年赴美国留学,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通讯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转型社会、比较发展和全球化。过去十年来,丁学良在环太平洋诸国家和地区从事比较现代化的研究和教学,先后工作于哈佛大学本科生院、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和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学识和见识相当的深厚!本书主要讲诉了丁先生20世纪80年代的游学经历。他在哈佛大学、匹兹堡大学及其他世界名校与各国优秀的大师级人物、导师、学者以及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并通过深入的学习、交流、讨论,学会了通过他们的视角对各国在政治体质、经济体质、历史宗教、文化革新、人道主义及世界发展进程方面进行研究。他的学习内容广博、且都是与专业的大师级人物一起,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都有能力做到的。但是,从他的这段经历上,我有很深的感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在历史面前我们都要坚持从大背景去理解,从不同的视野、角度分析问题,不断的求学求知,并坚持自身的独特性和对事物的多元性相结合,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强烈的历史感,尊重、谨记历史,深切感受爱国主义情怀的责任感。“永远读不完的书,永远行不尽的路”,不管你是通过哪种方式提升自我,都应坚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少了哪一方都不可,必须二者结合。丁先生对于知、行的解说非常形象。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的,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走到现实生活中来,学以致用、付诸实践。丁先生身先士卒的把高深的哲学理论与现实中的知识追求结合在一起。在《我读天下无字书》中充分展现出了这种大智大慧的思想,让我们学会“知行合一”、“知行天下”,由“方寸”来看世界。与其说这是一本精彩的游历书不如说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回忆录。书中第一部分讲的是“引我入绛红大门的人”马若德学者。他將丁先生引入了哈佛大门,二人的情谊看到章节结束我竟红了眼眶深受感动。只有真正的学者,真正的大师能够做到像马若德学者这样去引导、教育一位异国青年。丁先生的另一位导师,哈佛大学社会系讲座教授贝尔先生,作为犹太人的后代他与丁先生在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多共鸣。这主要源于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是两个久经磨难而又能奇迹般地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的民族,靠的是一种对伟大文化传统的记忆。第三、四部分关于宗教、哲学的探讨给我印象颇深,同时又深有同感。其与不同专业的同学接触、了解、相互学习的过程不禁让我回忆起大学时期的经历,也让我这个热爱法国文化的浪漫主义女青年重温了法国大革命,加深了我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我很佩服汉威这种为了追求人生的终极真理可以放弃一切金钱利益的精神。作为一个无法脱离世俗理念的人,是无法真正企及到这种追求精神至上、真理至上的高度的。我很赞同他们把自己的财富用来回馈社会的做法,也一直在寻找机会。医疗、教育,这两个领域既是现代社会花钱最大的两个方面,又是经济学理论中人力资本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像比尔盖茨、巴菲特两位慷慨的慈善家,他们的做法已经超脱了常人,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人了。有句话说的好,会挣钱的人是能人,会用钱的人是贤人和圣人,在实现了财富抱负的同时,我们应该向贤人和圣人的方向努力,那样社会才真正的在进步。《我读天下无字书》带着我跟随丁学良先生领略了世界的风采,学习了广而大的求学精神,精而细的求知精神,以及艰苦执着的学术精神,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读书的奥妙和深意,此书为我的思想灌输了新鲜的血液,让我对人生道路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像丁学良先生一样做到真正的“身体力行,知行天下”!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多读有益,算是一本传记吧,讲了自己求学和做研究过程中辗转于不同地方的所见所闻,还是挺长知识的。世界有多大,人可以变成多好的人。
  •     杂文
  •     丁学良的文字可读性很强,全书一口气于不知不觉中读完了。
  •     被书名吸引才去读的—《我读天下无字书》(A Great Book Without Words)—即“天下”这本无字大书。 一生要读很多书,要走很长的路,还要认识一些很重要的人。 厚着脸在三联看完这本书,吃份意面当夜宵也算没有白读人家的书。 不过,此书风格并不甚喜欢。
  •     吃过饭的最著名学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