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谎言》书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32757787
作者:[德] 伯恩哈德·施林克
页数:348页

可怜的人儿

谎言掩饰的更多的是内心的不安 嫉妒 恐慌,通过一个谎言来让苦痛来的不那么精确。 不在乎这个谎言有多么歪斜,只需要把这个说话的人映衬得有多么正直。折磨人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之所以成为真相的原因。    当爱情中个体变成依附个体,或者自认为是依附个体,却又想要这个依附变得冠冕堂皇,变得理直气壮,那些蒙骗不过是为了承载那仅剩的尊严、意志与梦想,或是掩盖那些已经逝去却不愿承认而却仍在瓦解崩坏的尊严、意志和梦想。

喜欢这位作者

是偶然的机会看到作者写的《爱之逃遁》这本书,才找来另外一本短篇集来看。《爱之逃遁》第一篇(似乎是),关于一幅画,小说主人公陷入了与这幅画的纠葛(这幅画是作为载体),以至于他不能与他人或其他的外界的存在发生真挚的联系——我是这么理解的。村上春树有一本小说里(似乎是舞舞舞?)也有这种对隔离、无法交流的状况的描述。记得在村的书里是带有感情的(小说中的人物是带有感情的)希望走向联系或者是”爱“。他好像也有说过关于人的沟通与联系的观点,总之是非常富于感情的。而《爱之逃遁》的作者用非常平静地语言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某人某空间某时代的故事,他就是从那样发展到这样的,有一种冷静的真实和浪漫。就是这样被吸引去看了《夏日谎言》这本书,发现作者的书名都非常主动地落俗,当然有点原因是翻译所致,但德语也差不离。他的语言简单,自然,但有精准、浪漫。在我更加平静的时候,一定愿意多读几遍。在我读过一遍挺长一段时间之后,现在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个海边旅游的恋爱故事,最精彩的是最后男青年在自己住的街区那段犹豫,对某个自我的抛弃和执着就在一念之间,至于重不重要,已经是没办法判别的事情了。最近在看叔本华的《爱与生的苦恼》,他的想法实际上很理性,也不觉得消极,还带有心理暗示的特点。发现凡是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始终是万分纠葛。不管叔本华如何说追求的痛苦和满足的无聊,当我辛苦地做好自己喜爱的蔬菜与食物,并且吃到肚子里,整个过程我都很快乐,之后也非常满足。当我打羽毛球时,如果我只关注球场和球,就不会心生烦恼,至于打羽毛球的人,那只是控制球的运动员,抽象的概念的话,我也就可以平静了。所以说,跟植物或者其他事物相处,还是适合我的多,目前来说。

七个故事,一个人生

在图书馆选这本书的时候,并不了解作者,只是因为心里装了一个不可以爱的德国人,可是心与脑子许多时候都不能同步。想透过德国的文学作品了解自己为之心动的那个人,却有意外收获。作者笔触细腻,尤其是对人物每一次内心的犹豫,纠割描写十分到位,就像是自己在经历。大概只有对生活十分热爱和了解的人才能如此描写生活吧,深入心,淡淡的忧伤,这大概就是生活的主调。爱情\亲情,子与父,祖孙……这就是人生的全部,许多时候一直迷茫,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大概是因为我总是融入不了世俗的生活,结婚\生子,然后了?这样的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至少我看不到乐趣。或许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谎言,欺骗自己,亦欺骗别人,糊涂反而是快乐,清醒也许可以淡然,怕就怕在半清醒半糊涂之间。

自食其果的人

本书包含的七篇小说并非全是爱情故事,但除了写父子关系的那篇,其它故事中的谎言都与爱情有关。各种各样的爱情:新邂逅的爱情,多年之后重新还魂的爱情,未婚男女间纯洁的爱情,中年人的婚外情,老夫妻之间突然萌发的、难以适应的新爱情等等。所有这些爱情,都制造出一些撒谎的“骗子”(或是沉默不语的人),他们欺骗自己的亲密伴侣,同时欺骗自己,最后自食其果。这是作者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他第一本短篇集《爱之逃遁》以“逃遁”为主题(加拿大短篇小说女王艾丽丝·门罗的《逃离》也以此为主题),这本书则以“夏日谎言”为主题。本哈德•施林克(1944—)曾在州宪法法院作法官,也曾在波恩和法兰克福两地出任过两所大学的法学教授。他的作家生涯是从写侦探小说开始的,但使他获得盛名的是出版于1995年的《朗读者》,由好莱坞改编,大明星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同名电影帮助他在世界上获得巨大声誉。这本书里的七篇小说都可称为小中篇(写得这么精细就需要这样长的篇幅),每个故事都有一定的时间跨度,或者发生在不同的地点。施林克的小说总是有种深情款款的气质。无论爱、恨、背叛,还是某种叫不出名的复杂感受,都来自角色的内心深处,长久无法磨灭。文笔细腻敏感仿佛精工细作的食物,也找不到一点原始粗砺的情感。没有粗暴、强硬的男人,也没有歇斯底里、尖酸刻薄的女人。男女合谐相处,分手分得理智,从不损伤对方的尊严,更不以放弃尊严为代价换取利益。这些小说描写了一群“自食其果的人们”,不过大多数人所食之“果实”并非全是苦涩的,算不上教训,也不是道德小说。这些“果实”是那些可以品出生活味道的人生处境。角色从自己播种的“果实”中悟出人生的得失,读者从他们的得失中品到生活的味道。七篇小说蕴含七种复杂的味道,但每一种里面都不会缺少内疚、懊悔、失意,也许这就是施林克自己偏爱的生活底味吧。第一篇小说叙述两位已到中年的单身男女在旅游淡季邂逅于某度假小镇。男主角是某乐团的长笛手,对艺术并不狂热,生活也略显清贫,收入仅够城市生活的全部花销。女主角是一位富有的女继承人,掌管着一个慈善机构,结过一次婚但没留下子女。他们的感情说不上一见钟情,但发展得特别顺利。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第一印象是“下巴过于方正,比自己以前交往的女人都男孩子气”,但她对感情的敏锐回应立刻就征服了他。当她说“我等你已经好长时间了”,他立刻就明白了自己一直在找寻什么。她把自己的一切都讲给他听,包括第一次婚姻生活的全部不快。但他却隐瞒自己的生活细节,因为太卑微而羞于启齿。尽管囊中羞涩,他仍为他们第一次超市购物买了单,这一下子花掉了他下个月的全部开支。到他们分别时(已商量好同居),他的信用卡已经严重透支。回到自己的租住的街区,他发现原来的生活已变成废墟,难以忍受。不仅因为没钱,而且因为不值得再投入。他就像一个被遗弃的钉子被钉在原处。故事在他回顾旧生活和憧憬新生活的恍惚之中结束了,像一个带裂纹的音叉。描述父子关系的那一篇小说比较感人,并且指出一种弥合亲情的可能性。故事里有一个对巴赫的音乐情有独衷的父亲,他教育子女非常严酷,甚至可怕,他会把儿子心爱的小猫从钢琴上一下子扫下去。成年后的儿子与步入老年的父亲已非常疏远。一部父女和解的好莱坞电影对儿子有所触动,他遂邀请父亲一起参加吕根岛举行的巴赫音乐节。一路上,尽管他强烈地想与父亲达成和解,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太多沉默,太多矜持。他们避免谈论曾经的分岐和伤人的回忆。正当这对父子的关系走入迷途之时,一场暴雨将他们阻截在一座大桥之下,暴雨和CD里播放的巴赫圣歌,使父子俩同时潸然泪下,巴赫的音乐此时填满了他们情感的所有空隙,他们之间的裂缝就这样被完完全全弥合了。从这两个小说可以大致领略到施林克温文尔雅的艺术风格。小说的关键情节曲折有序,但并没有刻意使其突显出来,更没有像古典戏剧一样表现为剧烈的冲突,它是安静的, 带着欧洲艺术电影那种不把剧情说透就不罢休的执拗。本哈德·施林克最难得之处正在这里:尽管情节都是那么琐屑,但是小说仍然拥有强大的张力,并赋予其精巧的结构。

介乎该或是不该的双可选择

为什么对这本书这么眷恋?是作者把真与假,特别是男与女的真与假、长与幼的真与假 写得真的很细致。掩卷沉思,久久无法逃脱。“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用这句话可以表达这种感觉,但是又太过于表面,或者说结论太过于简单。和典型的道德判断不同,这种介乎该或是不该的双可选择,更凸显人性的复杂性。当然,作者是男人,涉及男与女的不同视角他无论怎样客观也不免还是无法以最自然的方式深入刻画另外一个性别。所以作者除了最后一个故事是以女性切入,其他都是很讨巧的是以男性视角介入,并平衡讨论女性视角。就算最后一个故事,也是以长与幼的角度切入,真正涉及男与女的问题,仍然是男性视角做主导。如果还有一个女性作者写的类似的真与假的小说,对比阅读会更有趣。读这本小说集之前,需要先有心理预期知道它不是我们平时一般的善恶美丑模式。更愿意体谅那个“谎言”的始作俑者,才不至于因为看到与自己道德观念相悖的人物的行为而揪心。由于他是“谎言”的始作俑者,阅读者会主动逃避代入这个主角,甚至主动代入他对手的角色,特别是女性阅读者更因为对手的性别而更易代入,看到就只有无尽的压抑。所以,代入人物角色成了一种痛苦的事情,这是一般阅读比较少遇到的事情。但是,一旦摆脱了代入障碍,我们其实跳脱了男与女的性格界限,跳脱了长与幼的辈分界限,自然地接受人性的复杂性,对于面对一些现实的道德冲突有通感的效果。


 夏日谎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