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论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08646797
作者:[美]尤瓦尔·莱文
页数:304页

内容概要

尤瓦尔·莱文(Yuval Levin)是美国资深政治评论员,芝加哥大学政治思想委员会政治学博士,道德与公共政策中心赫托格学者,曾任白宫国内政策专员。《国家事务》(National Affairs)杂志创刊者与撰稿人,《旗帜周刊》(Weekly Standard)及《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资深编辑。2013年,莱文因其政治思想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思想界的重要奖项“布拉德利奖”(the Bradley Prize)。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 “舞台”上的两种生活
第二章 / 自然与历史
第三章 / 正义与秩序
第四章 / 选择与义务
第五章 / 理性与惯例
第六章 / 革命与改革
第七章 / 世代与生活方式
结论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两个世纪以来,美国的政治生活一直存在着左和右的分野。作者发现,要寻找这种左右分野的源头,伯克和潘恩是最好的代表人物,因此作者带领大家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从源头寻找美国政治思想分化的源头。伯克代表着改良的保守主义,潘恩代表着更新过的进步主义。他们两人的观念分歧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堕胎、福利、教育、经济政策。
编辑推荐
《大争论》是系统梳理左右派起源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让保守派更加保守,自由派更加自由?探寻政治秩序的起源,梳理两大阵营的思想分野。
《大争论》讲述了政治史巨擘的思想发展之路——伯克与潘恩,他们的理论塑造了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他们是现代政治学的启蒙者。全景再现时代巨人的家庭、工作履历、思想际遇,逐一分析《常识》《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等醒世名著的诞生及传播。
《大争论》镜鉴今日的政治现实——“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全民医保”还是“私人医保”?“巩固维护”还是“破旧立新”?历经两个世纪,二人的辩论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大争论》思辨中国式的政治哲学——为政治史盲做复明手术,启发更理性的辩论。
《卫报》《华尔街日报》《国家评论》《华盛顿邮报》专文书评,胡佛研究所、《华尔街日报》联合访谈。百年论战,塑造美国政治格局;千篇著作,直掀美法革命狂潮!
名人推荐
莱文对起源问题进行了清晰且全面的调研,这不仅是关于历史思想的研究,也是对第一原则的召唤。同伯克与潘恩一样,莱文坚信哲学被埋没在了政治的不堪中。
莱文的书既简亦繁:他以悲悯的口气描述了二者史诗般的争论,因此他的书在粉碎意识形态方面的自满情绪上起到了积极影响。在当今一片狼藉的极端氛围下,《大争论》甚至可能称得上带有一些公益服务的性质。
——里昂•维斯提耶
媒体推荐
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在这场具有深刻洞见的18世纪政治辩论中预见了激进派与保守派的现代分歧。莱文清晰地分析了潘恩与伯克之间对立的意识形态,成功阐释了伯克思想的持续关联性,并提出了对于革命性超越极具先见之明的批判。
——《出版者周刊》
《大争辩》一书很好地呈现出了传统政治的潜在丰富性。它提醒我们,政治是一件严肃并需要智慧的事,理应得到比肤浅与嘲讽更合适的对待。它还提到,即使左派与右派对于人类繁荣原因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根植于同一种欲望,一种希望政治服务于人类繁荣的欲望。
顺带一提,伯克的右派选择是对的。
——佩吉•努南,专栏作家,《华尔街日报》


 大争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者:Nat Brown 译者:李哲峰我们所见之今日政治,从未如此两极分化过。但左派和右派之间的分歧并非产生于2013年、2008年或1980年,这一分歧产生于几个世纪前的另一块大陆。但现在,让我们产生分歧的问题是:在关乎未来政治的抉择中,历史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一问题因法国大革命而起。两名前无古人(也可能后无来者)的伟大政治思想家在一场辩论中给这个问题做出了清晰的回答。这两人是英国辉格党人埃德蒙·伯克和来自英国的美国激进主义者托马斯·潘恩。在尤瓦尔·莱文的新书《大争论:左派和右派的起源》中,这名《国家事务》的创始编辑和《国家评论》的资深编辑对这场影响持续至今的历史辩论作了清晰的历史梳理。伯克在他的著作《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中写道,法国大革命给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并有可能使其沦入野蛮和暴政。潘恩用一本《人权论》对伯克的观点做出了反击。潘恩认为,大革命是人类历史新纪元的自然延伸,在这新纪元,人们将启蒙获得的新价值应用于政治体系之中。潘恩宣布:美国大革命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莱文写道:“当你层层剥开这类辩论,最终你将发现其核心是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我认为探究左派和右派源于何处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尽管伯克和潘恩观点迥异,但却有着惊人相似的背景。他们的父母都有着不同的信仰(伯克的父亲是英国人,他母亲信仰天主教。潘恩的父亲是贵格会教徒,他母亲是英国人),这两人在当时也都处于一个非凡的地位。但这样的背景却把他们两人引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都柏林对宗教的容忍使幼年的伯克明白了一点:社会关系远胜于纯粹的理论。莱文在书中写到:“伯克认为,把社会的各个部分都加在一块儿,都没有社会本身大。把解释社会的各种理论加在一块儿,同样也没有社会大。很多事情在理论上不可能发生,例如爱尔兰的清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所建立的联系,但它发生了,因为有人这一因素的存在。他们不仅仅只是清教徒和天主教徒。”而对潘恩来说,他的成长经历使他养成了宗教与道德无关的信念(后来,他说出了一句著名的话:“我唯一的信仰就是行善”),也许与他公开承认的有所不同,他独特的道德观与贵格会的宗旨更加相似。在莱文看来,“潘恩的道德观念敏锐而又简单。他认为道德是一种直白的规则,这种规则可以保护弱者。他对强者欺凌弱者的行为感到愤怒,我认为尽管他在后来宣称其影响没这么大,但这种观念自然与他幼年受到的贵格会教育密不可分。”潘恩认为政府应接受启蒙政治原则,以维护平等和个人自由。伯克则反对用笼统的原则维护自由。伯克认为人类由团体和机构所塑造,因此他也反对潘恩提出的激进个人主义。莱文解释道:“伯克对逐渐发展的机构十分尊敬,即使这些机构起初坚持的原则为我们所反对,但如果它们最终经过发展,成为了为公共福祉服务的组织,那它们就具有合法性,理应受到保护。”莱文认为,这一观点与潘恩的看法是有区别的。潘恩认为成立一个国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为了追求自由,国家机构逐渐发展,效率也不断提高。因此,法国大革命造成的破坏深深困扰着伯克。伯克对此感到恐惧,法国大革命抹去了作为法国社会根基的各种机构,革命“去除了道德施加给人们的种种限制,不断释放恐怖,把社会撕得四分五裂。”关于这两人的分歧,莱文认为他们俩都捍卫着我们眼中的“自由民主”,即使这两个词在他们眼中的含义是不同的。“伯克认为自由民主是西方文明取得的成就,从古代到启蒙时代,世世代代不断对这两个词进行打磨和提炼,这一过程在英国得到了尤其深刻的体现。英国以其非凡的能力平衡了自由和秩序。而在潘恩眼中,自由民主是启蒙时代政治原则得到应用的体现。这是对启蒙时代各种事务的巨大突破,其目的是进一步推进启蒙时代诞生的各类政治原则。因此,伯克的政治理念是通过渐进的政治改革取得更大的成就,而潘恩的政治理念则是追逐理想。”在此,我们找到了两种政治理念的根源,前者是保守主义,后者是进步主义。莱文指出,保守主义者应该向伯克学习。首先,不应把奥巴马总统和左派关于“团体”的概念定义为“伯克式”。其实,莱文认为奥巴马和现代左派由潘恩的激进个人主义蜕变而来。莱文曾对我说:“我们所谓的社群主义,其实是集权主义的一种,这是一个不同的东西。团体夹在个人和国家中间,而当下的很多机构起到的是负面的作用。因此左派想要抹掉夹在个人和国家之间的东西,也就是机构。”莱文还呼吁:“我认为在讨论福利国家时,保守主义经常会犯下一个错误。我们认为它创造了一种所谓的‘依赖性’,但依赖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状态。每个人都极度依靠他人。问题是:你依赖着的人也同样依赖着你,两者之间建立起了责任感;还是说你依赖着一个福利提供者,他对你一无所求?”莱文撰写此书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那就是把美国的保守主义与伯克重新连接起来:“我们维护者托马斯·杰弗逊的大部分激进观点,但却丢掉了伯克式自由主义所提倡的其他部分:‘社会是文明演进的成果,保守处置、渐进改革和尊重传统才能使其永存。’”原文地址:http://www.nationalreview.com/article/365296/edmund-burke-v-thomas-paine-nat-brown
  •     左派右派是政治学里的基本要义,也是党派划分的基本尺度。出于我国绝不搞两党制的神圣教条,课本对于左右的基本奥义语焉不详。举着批判大旗,端着蔑视态度,戴上有色眼镜,我们来看看这本书有多邪恶。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更像是对于过往一场伟大争论的回顾,没有很好地把左派和右派的思想与当时争论的关联叙述清楚。翻译还不错。
  •     真是好书,看得好过瘾,左派右派的起源和基本观点算比较系统清晰的理顺了一遍,回过头来想,国内哪有什么真正的左派右派,很多时候表达的观点都是互相混肴的,左和右更多时候是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乱扣帽子
  •     作者拿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两个重要人物Thomas Paine和Edmund Burke作为左派和右派的代表,沿着他们思想的发展路线去追溯左右的根源。 Paine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现在的政权都是非法篡夺的,我们应彻底推翻摧毁现有的政权,通过理性推导出理想的政府状态并建立起这样的政府,而他概念中的理想的政府就是在一切政府建立之前的社会状态。 Burke同样认同人生而平等,但是他认为受教育背景的影响,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从事行政工作(或者说当统治者),而且现在的政府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改进的,虽然有很多缺陷,但是它是最适应这个世界的,和社会文化本身关系密切,可能并不符合理论上政府“应然”的样子,但是它就是政府“实然”的样子,如果有缺陷,我们应该做现有政府的基础上做出改进。
  •     不错的政治通识教育书,社会偏好无法加总,左派右派就这样继续存在吧!
  •     正好在多看限免的一个月内看完。这两个阵营的争论中都各自有提出过合理和【在我看来】扯淡的论点,感觉还是有点意思的。
  •     书写的还是不错的,作者以政学两栖的身份写作,颇有代入感,也确实体现了政界内行的实践智慧,很有启发。遗憾就是资料不甚丰富,毕竟是在职博士之作。再者翻译有硬伤,如把独立宣言译成人权宣言,把潘恩译成柏克,把边沁译为本瑟姆,把given译成自由……另外,错别字也偏多,有时掉了个不字,意思完全反了。
  •     潘恩当然已经认可:有关正义的平均主义的理想,通过在一个自由主义框架内应用与社会有关的技术专业经验来推动。与之相对的是伯克更为熟悉的一种更为保守的理想:通过发展的机构(比如家庭、公民团体和市场)来解决社会问题。
  •     对美国当前两党的分歧来源可以比较深入的了解,伯克与潘恩所提出的政治哲学问题也发人深思,并无简单解决的途径。
  •     估计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但总觉得可以再多写一点,左右翼后来的发展演变,就是最后一章强化就好了。
  •     通俗对比了柏克与潘恩的区别,法国大革命分左右 是简单了解左右派区别的一本好书
  •     kindle第一发。潘恩有时候跟红卫兵何其相似
  •     4/24.行动上的木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迟钝。更深层次的左右派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来思考。伯克先生和潘恩先生本质上其实都是自由主义者。
  •     三星半,断断续续读了10天,中间夹杂回顾《常识》和《国家的常识》两本书,花了不少时间。1.说“左派和右派”题目大了,说“起源”就对了,集中于伯克和潘恩的观点对比,且大部分集中在对于伯克思想的介绍;2.援引两人的原著占用了很大篇幅,多为解释,见解发表有限,还好对于我这种初学者这样反而更有益;3.我突然领悟到以前读过的一句话——“中国是没有真正的左右派的”(出自《共同的底线》?忘记了),很多人轻言政治倾向,大肆谈论自己的政治观点,其实并没有了解到一个派系的理论体系起源有多深,涉及的社会面又有多广,从书里的内容来看,大多数人其实都是骑墙派,而且所持有的理念很容易被任何一派的说辞推翻进而倒戈。我们都是关注自身利益的人,持有的仅是观点,并谈不上立场,更别提哲学了,就酱。
  •      一本不错的导读性书籍,介绍了左右派的思想起源。左派在未执政时往往是最可爱的,而讽刺的是他们成为掌权者以后并不能给国家带来承诺的平等与公正。也许潘恩受到推崇的原因恰恰在于他始终只是一个政治理论家。
  •     难啃~
  •     虽然我自认为是个保守主义者,但本书中伯克的观点未能将我说服。
  •     origin of left and right wing debate. found myself inadvertently leaning with Burke's argumentation, but Paine's position is right after all
  •     不觉得伯克v.s潘恩算是影响美国的左右之争,比不上汉密尔顿v.s杰斐逊。法国革命影响的是德国俄国中国,美国现在还英制呢。现在福音派才是真.保守主义
  •     一本书了解埃德蒙伯克和托马斯潘恩
  •     本书虽中文译名为左派和右派的起源,但其主要内容还是在潘恩与伯克的辩论。将左派与右派的起源追溯到潘恩-伯克辩论,而非法国大革命中的国民大会,对我而言,确是意料之外,但就本书而言,略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因为作者着眼于两人辩论本身,并未清晰论述两人辩论与当代左右之争直接的关联(当然,或许在作者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全书文献梳理充分,但并未见多少高明见解,基本中规中矩,除了将潘恩-伯克辩论作为左派和右派的起源外。
  •     看了三分之一看不下去了,内容跟我预想的太不一样,而且太枯燥,表述太拗口。。。
  •     没有预期的那样惊艳
  •     硬书,姿势之书,良心翻译
  •     一方面他把问题简单化了——“原因”,“动机”不可能是线性的,另一方面他又把问题复杂化了,“极化政治”很可能只是做戏——一旦遭遇真正的危机,比如911,比如08金融崩盘,更不用说二战了,两党何等同心协力同仇敌忾雷厉风行,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个道理都懂。而危机一过,议员也得找点
  •     作者莱文曾是小布什政府幕僚,去职后到芝加哥大学政治思想委员会读博士。大争论取自18世纪末保守派旗手埃德蒙·伯克和自由派先锋托马斯·潘恩之间的辩论。作者结合社会背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探讨思想家们在大变革时代里,对历史与自然、秩序与正义、义务与选择、惯例与理性、改革与革命的不同认识。讨论的起点聚焦在有关自然和人类本性的思想中,哪些理应成为进行政治推理和判断的依据?在这样的判断中,历史又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分析的主线是有关政治生活中过去的地位及未来的意义。在历史流变中,左右之间的分野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伯克和潘恩的思想在当下,已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当下的左右之争,贴标签之余,细想时代背景和主流意识形态,深观思想起源与流变,似乎才更有意义。
  •     这本书很有意思。具体在哪儿我不说,看的人都明白
  •     不错
  •     翻译读起来费劲
  •     作者通过对伯克和潘恩的比较解读,来回顾自由主义的左右只争。很不错的政治学通俗读物,推荐阅读!
  •     同类著作较少,说的详细,引用较多
  •     伯克的右派对于秩序、历史、社会关系、惯例法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但那又如何,又不能当饭吃。
  •     有点啰嗦,不过对于没接触过潘恩和伯克理论的人来说是本非常清晰的导读书籍。
  •     佳作,让我们能够理清本源,回到争论的源头;也让自己能够看看另一面的视角,而不是在争辩中越走越远,越来越极端,而不是理智
  •     书绝对是好书,就是作者有时候啰嗦的过分,结尾一章近乎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另外中信的编辑一向要出一些常识性错误,比如“含蓄知识”是个什么玩意?一猜就知道是将“默会”知识望文生义的“硬译”的结果。一个地方的《独立宣扬》印成了《人权宣言》,还有些地方少个“不”字,前后逻辑瞬间就乱套了。该书的译文,不能说没用心(整体上没有理解障碍),但是显然没太用心(却有不少阅读障碍),译文至少也找个行内老手再缕一缕,顺一顺。中信买了不少好书的版权,急就章的风格却一如既往。
  •     从两人观点中初窥西方政治
  •     西方左派是物质集体主义加道德个人主义,西方右派是道德集体主义加物质个人主义。我发现我读再多阿姨的书,骨子里还是一个潘恩主义者。可能跟国情有关吧(笑)
  •     致谢中,作者写到他的妻子。“除了在选择配偶时她的判断力出了点问题,她对我而言始终都是完美的。” 哈哈哈
  •     看了序言和第一章节,看不懂啊。#20161226
  •     很好的入门书。
  •     新保守主义根植于古典自由主义,但是核心精神却是伯克的保守经验主义,即对传统和习俗以及惯例法的继承,和对人类自负地认为具有的理性的深刻怀疑.
  •     2014/10/1 非常不错的伯克与潘恩的导论。作者是美国保守派,对潘恩也足够公正。私心以为自由派作者未必能同样客观的看待伯克。不过正如作者所说:如今的左派未必没有伯克的气质,右派未必没有潘恩的气质,实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激进自由主义vs保守经验主义,更倾向伯克的观点,改良、惯例、传统。
  •     副标题给人一种写作范围极其宏大的感觉。但其实整本书主要是在对比两个代表性人物(潘恩和伯克)的政治立场,从而间接反映出左派与右派意识形态的起源。条理极其清晰,每章探讨一个主题,分别阐述两人立场,再做综合对比。
  •     对潘恩和伯克思想做了全面细致有层次的对比,翻译也挺不错的。
  •     囫囵吞枣,加上翻译的生硬,虽有启发,但是看得很费劲。
  •     多看限时免~~潘恩VS伯克,激进与保守的交锋,是关于两人的政治思想的梳理,非常适合入门~~从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展开~~我可能更偏向伯克的思想~~能找到电子版最好,不行就再入一本实体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