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社科院文库)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
ISBN:9787500460435
作者:胡庆钧
页数:411页

内容概要

胡庆钧,1918年生,号静之,笔名胡海等。湖南宁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我国社会文化人类学著名学。1944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人类学硕士毕业。此后,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职。兼任中国民族学会顾问,中国社会学会、人类学会顾问,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顾问等。著有《明清彝族社会史论丛》、《汉村与苗乡:从20世纪前期滇东汉村与川南苗乡看传统中国》、《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川南叙永苗民人口调查》、《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等。

作者简介

作者多次深入大小凉山彝族地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论述了20世纪50年代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书中论述了该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奴隶主所有制下的五个等级与等级关系、氏族机关、婚姻家庭、政法思想、道德和哲学、艺术、宗教信仰等诸方面的内容。


 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社科院文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作者:杲文川 1947年,胡庆钧调清华大学人类学系工作。1950年,人类学系并入社会学系。胡庆钧参加了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任第一分团第三队副队长。他们带着当地稀缺的盐巴、针线、布匹等礼物前往当时的西康省凉山彝族地区慰问少数民族。1951年3月,当人民解放军进入昭觉县时,留下胡庆钧等十几人组成工作队,由胡庆钧担任队长。工作队深入凉山牛牛坝、利美夹谷等凉山腹心地带。这里是黑彝奴隶主统治地区,汉人进入此地,如被奴隶主抓到,就成为生不如死的奴隶,永世难以翻身。一些外国探险家、研究者在此被害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在旧社会这里是恐怖的神秘地带。工作队的任务是协助建立当地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调查研究中,胡庆钧了解到被称为“曲诺”、“安家”、“呷西”(奴隶,也称“娃子”)的极为悲惨的命运。黑彝奴隶主可以主宰、占有、买卖、杀害娃子。娃子终年干着繁重劳动,吃的是白水煮土豆,最好的饭食是玉米面菜叶粥。晚上睡在火旁的地上。胡庆钧见到被抓去的汉族娃子,在寒冷季节只披着十分陈旧的破羊皮,没有鞋穿,脚上的裂口常年不愈……凉山地区的彝族作为所谓的“独立罗罗”,很长时期以来一直引起中外探险家及学者的注意,但是由于凉山地区奴隶主的严密防范,一些研究者难以深入了解彝族奴隶制度的等级结构,过去的出版物大多是些探险记录。胡庆钧下决心了解真像,解救这些备受折磨的穷苦娃子。开始,呷西娃子害怕奴隶主残害,不敢接近工作队。后来看见工作队与他们一样吃煮土豆,对娃子和蔼可亲,感到是真心实意对穷苦娃子好,才偷偷地跑到大山上向工作队讲述他们的非人生活和凉山彝族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习惯法。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胡庆钧发现一种被称为“安图安家”(简称“安家”)的分居奴隶,再步步深入调查,终于搞清了凉山彝族社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兹莫、诺伙、曲诺、安家、呷西5个等级。兹莫是掌权者,汉称土司、土目、土舍,民主改革前,占凉山彝族总人口的千分之一。诺伙汉称黑彝,是贵族中的较低等第,占总人口的6.9%。曲诺汉称白彝,是人身世代隶属于土司和黑彝的直接生产者,也是必须取得主子保护的被保护民,占总人口的50%。安家是已经配婚并和主子分居分食的家外奴隶,占总人口的33%。呷西汉称锅庄娃子,多数是单身男女,少数是虽配婚但不分居分食的奴隶,占总人口的10%。胡庆钧还对凉山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生产资料、土地关系、氏族机关、婚姻与家庭、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1951年6月,胡庆钧回北京后,任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组副组长。他写出了4万字的《大凉山彝族社会概况》的调查报告,认定新中国民主改革以前凉山彝族社会仍然保持着奴隶制度,提出了后来被称为4个等级(含等第)的划分,引起了著名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及有关人士的极大兴趣。翦伯赞曾在文字上有所修订后,刊登在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的《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2辑上。郭沫若先后与胡庆钧通过几次信,1952年8月25日的信中说:“大稿《大凉山彝族社会概括》阅读了一遍,甚有收获。谢谢您!……您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科学院愿意帮助您。您有怎样的困难,需要怎样的帮助,请您写出些具体的意见来,科学院有对于个人研究的津贴办法,只要您有具体的计划和请求提出,我相信可以照办。”郭老还希望他把调研规模放大一些,多找物证,多摄照片。后来,郭老把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浓缩后,收入1954年改版后的《奴隶制时代》一书的“改版书后”之中。1952年下半年,胡庆钧二上凉山调查,回京后经郭老和范老的安排,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当时,一些单位请胡庆钧去作报告,连徐特立老人都前来听报告。由于凉山彝族社会性质的研究牵涉到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争论,胡庆钧自感根底不足,希望有机会提高理论水平,经范老同意,他于1953年秋,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哲学分班。胡庆钧一边学习马列原著,一边结合两次赴凉山的调查实践,写成《论凉山彝族的奴隶制度》和《再论凉山彝族的奴隶制度》,先后刊登在《教学与研究》1956年第8、9期合刊与1957年第1、2期上,引起了国内外较为广泛的注意。《新华半月刊》、《西南民族学院院刊》予以全文转载。日本也将此文译成日文,在东京的刊物上予以介绍。1956年9月和1957年4月,胡庆钧参加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组成的四川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以副组长的身份三上、四上凉山,前后历时10个月的调查。主持并参与写出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并参与了当时学术界对凉山彝族社会性质的争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刊登《我国学术界讨论凉山彝族社会经济结构问题》、《有关凉山彝族社会性质的讨论》等文。介绍了张英达提出的封建制、胡庆钧提出的奴隶制、马长寿提出的周围封建制与中心奴隶制3种不同主张。四川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取得共识,认为凉山彝族奴隶制具有统一性与地方差异性的特点。1957年反右时,胡庆钧的老师被错划“右派”,胡庆钧在范老和近代史所同志的保护下,逃此一劫,但被安排到河北赞皇县农村下放劳动锻炼。此后更是运动不断,凉山彝族社会的研究不得不中断。1963年,胡庆钧调到民族所,“文革”中受冲击、遭抄家,书稿被毁。孩子年幼,认为藏书无用,全部作废品卖掉,令胡庆钧痛惜不已。1978年,胡庆钧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利用实录历史档案和地方志等材料,研究明清两代贵州水西(毕节)地区、云南小凉山地区等类同地区彝族的社会情况,目的是为学术界关于彝族社会性质的争论提供历史依据。1981年,他出版了《明清彝族社会史论丛》,1983年,此书重印。胡庆钧接着又研究了唐代云南洱海周围兼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的南诏奴隶制政权,研究了宋代彝族先民及元代彝族奴隶制的发展等等。1980年~1982年,胡庆钧3次去凉山复查,1985年到凉山开会,大凉山的越西、西昌、昭觉、美姑、雷波、甘洛、布拖、金阳、普格、峨边等大山深处的羊肠小道上,均留下了这位已经60多岁老学者的足迹。从1950年到1985年,胡庆钧八上凉山,靠百折不挠的勇气、坚韧的毅力和扎扎实实调查研究的求实作风,拿到了大量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材料,于1983年终于写成40万字的《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一书。此书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云南社科院院长何耀华研究员在《光明日报》撰文评论道:此书“资料翔实可靠,真实地再现了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概貌;理论分析全面透彻,在重要的学术理论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采摭广博,融合了哲学、历史学、民族学、统计学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立论严谨,生动具体”,是“我国民族学研究的一大成果。”北京大学历史系将之作为本科生世界上古史基础课的参考书和研究生的必读参考书。北大世界上古史教研室主任周怡天教授认为:“该书为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研究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民族学材料,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在我们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起了有益的作用。”此书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年~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简单地翻了翻,不出意外地发现彝族奴隶制并不是理论上那种标准奴隶制,而更多的是一种劳役较为残酷的领主制。不过这种书本身么,很明显先天不足了。
  •     资料挺详细,还有讨论,但是感觉太意识形态,为什么一定要划入某种类型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