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纽约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208124426
作者:张北海
页数:450页

内容概要

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长在台北,工读洛杉矶,任职联合国,退隐纽约,著作随缘。
陈丹青称他为纽约蛀虫,他上世纪70年代到达纽约定居至今。
在台湾,他名气很大。这当然不是因为叶嘉莹是他的中文老师、张艾嘉是他侄女,也不是因为他在美国华人圈中的“江湖地位”,而是因为其为人为文的风度,也因此阿城说,我迷张北海文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迷其风度。

书籍目录

我的叔叔(张艾嘉)
作者序
24 块美金的传奇—一张“出生证”和一笔遗产
“哈德逊”的梦想——尝试错误?无心插柳?悲剧英雄?
美国国债
流动的诗
大中央
世界交叉口
回到未来——如果北京是棵树,历史是它的根
独特天空线
当非艺术人士面对新作品的时候
跪式公车
物换星移
舞台纽约
街头表演
苏荷世代 苏荷现象—一个旁观者的回顾
良心基金——天真?(是的)内疚?(肯定)可爱?(哈!)
吸烟者的悲歌
好莱坞之梦
迪士尼的乐园
迪士尼的魔幻
摇滚与革命
胡士托国
70 年代的美国
太平洋乐园
酒戒
讣闻
一个美国现象
又一个美国现象
西装与便装
自然的呼唤,生理的要求——别以为在纽约解决这个身体需要是那么方便
夸族酋长的礼宴
纽约情杀(昨天和今天)——就情杀来说,浪漫时代过去了
歌后,妖姬,门徒
帆布球鞋——从昨日之古到今日之酷
牛仔裤
乌鸦炸酱面
啊!火鸡
从北京到台北美国学校
东非事件
金门与我
台北城市学——以纽约为例
高架:化梦为实——老建筑到人民公园
我脑海中的50 年代台湾
五台山上,五台山下
蓝山和咖啡
吃这本书——回味宣一写做菜
“月舞”餐车
保龄草地——也算是美国独立革命圣地,但是人们今天只看到那头牛
纽约生蚝
曼哈顿的树-—人才济济,树木稀稀
古巴中国吃—哈瓦那和纽约
宽条窄条,无所不在-—新概念及其他
苏格兰往事-—“天使的份额”引起的回忆
附录:闻北海先生笑拒谈酒事有赠(郑愁予)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是张北海的散文精选,并配有百幅彩图。这不光是一个讲美国讲纽约的文化读本,这里虽有旧物但丝毫不老,更是能体现出一个妥帖平易恬淡的人,一个写“无用之物”、视角独到、让人着迷的老嬉皮。


 一瓢纽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记者|李乃清 发自上海编辑|郑廷鑫作家张北海已届杖朝之年,头戴棒球帽,脚踩匡威鞋,骨貌淑清,风神散朗。老先生从牛仔裤兜里掏出一块旧式怀表,抬起框镜,看了看,又看了一看。秒针嘀嗒,80年光阴眨眼便溜走了。他出生那会儿,张自忠送给他父亲一个银质Omega怀表,“他跟我父亲说,你这么大年纪居然还生了个儿子!”张自忠送的怀表后来给人偷了,但张北海至今都不习惯戴手表,“我还是用怀表,西方人有个vest挂这儿,我不穿那个,就放裤兜里。”侄女张艾嘉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嬉皮士”,陈升那首《老嬉皮》写的就是他——“百老汇街不懂游子的心情……New York City is just not my hometown……你只想吃口道地的炒河粉,走在异乡午夜陌生的街道。”80岁的“老嬉皮”至今喜穿牛仔裤,大约是不服老。在一篇谈美国Levi’s牛仔裤的文章里,张北海回忆自己年少头一回穿牛仔裤的情形:“30年前一个秋天的下午,台北市龙泉街92巷快到底的一幢日式小楼内的卧室里,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正慢慢地穿上5天前他朋友送他的生日礼物,一条4天之内洗了3次、试穿了两次、前面口袋上端两头打着铜钉、后面右方口袋边上露出一面小小红旗的靛蓝色长裤;现在第三次试穿时,深蓝色开始微微发白,冷冰冰的粗布仍带点湿,还不够软,但他觉察出这条裤子已在按照他的腰、他的小肚子、他的屁股、他的裆、他的大腿的形状开始缩了,紧紧地裹着,使这个天真无邪的初一学生经历着难以形容的兴奋和快感……”在张北海笔下,这种拿美国掌故说台北往事的小花絮比比皆是,有些温情,也有些伤感。张北海自台湾师范大学英文系毕业后,1962年赴洛杉矶深造比较文学,1972年因任职联合国迁往纽约,定居至今。1980年代,中国前往纽约的文化人多是从张北海的客厅开始认识纽约的:关锦鹏带着张曼玉等“三个女人”住在他家,拍摄电影《人在纽约》;阿城、王安忆、罗大佑、李宗盛等也都是他的座上宾。这些年他文名鹊起,并非因为他在美国华人圈的“江湖地位”,而是因为他为人为文的风度。阿城评价:“我在张北海的文字中,总能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空白点。这就是张北海的风度,我迷张北海文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迷其风度。”60岁以前,张北海以敏锐观察和幽默笔调描绘美国世相,牛仔裤、地下铁、摇滚乐、无名诗……一篇篇如光怪陆离的碎片,拼出一个活泼的美国;退休后,他的写作对象从当代纽约转向1930年代的老北平,花费6年多时间,写出他的第一本武侠小说《侠隐》。骆以军赞誉:“皮影戏般的飞侠、戏台上的爱情对白,乃至大型战争场景的动员及历史幻景,全在不忍删除的细微末节知识掌故中,边界模糊而让人相信‘在1937年的北京城里,真的曾经存在过那样一座城市’。”张北海本名张文艺,“文字辈,从草头,故名文艺。笔名北海,是与儿子南山相对应,父亲说我乱了辈分。”论出身,他也算是台湾的“高干子弟”,用他自己的话说,“外省籍至少中产家庭的子女,多半有点海外关系。”他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平,家中三男三女,排行老幺。出生那日,齐白石送给他父亲张子奇一块珍贵的鸡血石,上面刻了4个字——“有福之人”。“我父亲从小对我的看法很准,在我念中学时,我所有朋友考大学都要做医生、律师、工程师,只有我什么也不知道,我父亲当时就说,‘文艺什么都好,就是没出息……’,但他很快又补了一句,‘可是他是有福之人’,说完就把齐白石送的那块鸡血石给了我。”抗日战争后,张家避居重庆,战后返回北平。“记忆中的北平和童年是相当美好的,只是我不到一岁就全面抗战,所以我母亲说,‘可惜文艺错过了好日子。’5岁之前,还有点印象的只是吃,至于‘市容’,也只是跟着大人逛的一些景观。环城电车、东四牌楼及其一角高高在上的交通警察亭子,胡同口儿上的洋车,西直门内运煤的骆驼队,夜晚的叫卖声,和一些年节景象。”1949年,张北海随家人迁往台湾,曾师从叶嘉莹学习中文。“因我从小在美国学校读书,父亲觉得我的国学有待提高。我从高三到大一跟着叶老师学了两年,那时台湾一般人不知道叶嘉莹,我父亲一个部下在北京跟她认识,她是有名的才女,到台湾后她家里给政府关过,我去上课时叶老师已经放出来了,之前打过两次照面,她没说过一句话,那时精神想必压抑。我第一次去叶老师家上课,她说,老太爷说用老方法教,那我就用老方法。她拿出一本《四书》,让我先回去背,‘等背熟了不懂的我再给你解释’,这样子过了一年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管念哪一行,我可以一口气接着一直背到这一句的上一行。”“有一天我书背完了,她翻开《红楼梦》,让我念猜灯谜那段:‘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她说你知道为什么贾政特别欣赏这个?这有帝王之相,你坐北朝南,镜子照着你,此外,你有没有注意到贾政对宝玉的态度?你要记住,中国老派,尤其是贵族世家,绝不会当着任何人来赞美或责骂,你要记住这个才晓得你爸爸为何对你管教这么严。”张北海写“侠”,他本身也是个“游侠”,“我的前半生一直没有一个永久地址,但从中年之前四处居留,即可看出少许端倪——北京、天津、重庆、台北、洛杉矶、圣塔莫尼卡……我从台湾到美国的第二年,各样工作都做过,曾在中餐馆打过工,后来在圣塔莫尼卡的一个马戏团找了一份工作,最惊险的是为大象表演放道具,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一根长长的工字钢条放到高高的木台上,稍有疏忽,大象屁股一吨半的重量砸到我头上,我就没命了。”1972年,36岁的张北海在联合国谋得翻译工作,从此定居纽约。“面试官问我怎么会想到要考联合国,我说,联合国是个正式工作,而且钱又多,那我当然要找了。他笑了,说好好好我懂了,我就这样被录取了。”在联合国担任翻译二十余年,张北海跑遍全球六七十个国家。“我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对美国、西欧这些国家都有点认识,只有3个世界我比较生疏,一是阿拉伯世界,一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然后就是拉丁美洲,所以我选择非洲去住了3年,拉丁美洲的差,只要有机会我也一定去。”1975年,他来到东非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作,当时身边有个25岁的黑人男佣。“他说他无法跟妻子团聚,岳父家里要交500头牛才放人。我帮他付了买牛的钱,没想到他妻子到了内罗毕后逃跑了。有人说那姑娘有个青梅竹马的情人,她寻找自己的真爱去了。许多年过去了,我至今也不知道真相,不知道谁在骗我,自己对这里的情况一无所知,竟去介入别人的私生活。”两年后从非洲回到纽约,他在与Soho隔一条街的Tribeca地区买下自己第一栋房子:2800平方英尺的双层公寓。“当年买来便宜,Soho饱和后房地产商想在此发展,现在周边盖了很多大牌建筑师设计的高楼,成了全美最贵的地区。听我一个亲戚讲,那个高楼你没有五百万美元的现金,看都不给你看。”物非人是,这个做着京华侠梦的80岁纽约客还在那栋老公寓里笔耕不辍,“如今在纽约的生活作息非常简单,每日10点左右起床,下午拟个初稿,晚上再整理一遍,看看书,写写东西,that’s it!”千古文人侠客梦人物周刊:你自己会武功吗?张北海:不会。为什么那么多写文章的人愿意写武侠小说?这就是所谓的千古文人侠客梦,It’s a dream!所以别把它当真。人物周刊:写《侠隐》时你是怎么琢磨的?张北海:很简单,第一,我小的时候迷得很厉害,你也不晓得一招一式是怎么回事,可是年纪大了以后再看一遍我烦透了,谁要看这个玩意儿呢?通常两个人要打上三五夜才能让对方致命,哪有这回事?李天然拿着枪砰砰砰几下全干掉,因为他要报仇,他不是要证明我的武功比你好,他不是要做天下第一武林盟主。像他这个年纪的人,才二十多岁,他惟一能反省自己的就是非报仇不可。师门一家被杀了,我如果不报仇,不但违背侠义道德,而且违背了师父救我一命和教我的功夫,即便违法,他也不管。因为你要是讲中国的侠盗或好汉,那杀人好像跟外界没关系的,就像美国黑社会两派斗争,就像《教父》里讲的,枪杀是business。人物周刊:你曾提到,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老北京的消逝和侠的终结。张北海:对,其实老北京不是日本人侵略才遭到破坏的,其实日本人除了在中国抢了很多宝物之外,他们看到中国的古庙、宫殿,还有当年他们崇拜的人的故居,他们不会破坏,反而会保护。我想要表达传统中国的侠的精神,如果要真的执行的话,在20世纪已经不可能了,所以我就写侠的终结。这就是为什么我里头特别提到施剑翘这个人,我听说有人打算拍电影要把她变成侠女,但她不是侠女。施剑翘是一个有小孩、有丈夫、什么功夫也不会的人,她惟一想到的就是替父报仇,如此而已。她也知道不可能随随便便去杀孙传芳。孙传芳离开部队后住在天津开始信佛,她跟踪了,也加入那个佛堂,每天都去,最后她坐在孙传芳的后面,砰砰几枪把对方干掉了,结果还是判刑了,不管社会多同情她。施剑翘经过天津地方法院、河北地方法院审判,本来是死刑,判无期之后,冯玉祥就跟老蒋建议,说这是个烈士,改判有期徒刑7年,结果判了差不多4年就放了。人物周刊:侠的精神在20世纪实现不了,那你理想中的侠义精神是什么样的?张北海:侠从很早就自己给自己定了规范,所以侠不是说凭武力,看了谁不对就把谁干掉。第一是不要以武功逞能,更不要因为你有武功,你看到什么不对就去找人家麻烦。第二就是师傅教他的,不投靠官府,因为你官府有一套从思想到制度,除非你要推翻它才能改变,否则你杀一两个人没什么用的。人物周刊:中国古代就有侠士,西方也有罗宾汉之类的人物,你怎么看中西对侠义精神理解的差异?张北海:中国比较直接,西方传统上来讲只有贵族阶级的骑士有一点点这种味道,但他也不会乱搞的,不会跑到一个村子里看到一个混蛋一剑就把他捅死,因为他是给贵族服务的。或像日本的武士道,武士道是贵族阶级的最基层,除非他的主人被打死了,他失去了依靠,他就变成浪人,这些武功高超的浪人可能就开个小店、酒馆,很多人就配合日本的远东政策,跟了关东军跑到东北,后来从东北又跑到华北,那个时候日本浪人一大堆啊。这是混蛋的浪人,也有好的浪人帮孙中山很多忙。我记得很早以前有本书,写孙中山和日本浪人这些事,很有意思。20世纪侠客已经很难存在了人物周刊:你称《侠隐》的时代背景为金粉十年,如何评价这十年?张北海:那时人跟人的关系非常平和且有礼貌,像这种关系以后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很少再见到了。你想,它是帝王之都,大家都受过一点教育,即使没受过教育的人,也看到上面的人如何客气相对,不是说底层不骂人不打架,只是说这个社会是非常平和的一个社会。我觉得一直到今天,中国本土没有出现过那么美好的一个时间,今天的北京、上海,你不要看高楼大厦,没那个日子。说实话,那其实是阶级不平等的一个社会,因为有钱人可以享尽福,但问题是没钱人也可以过一个清平的日子,所以我说是金粉,看起来确实很好,但没有人想到还有骆驼祥子这种人存在,可见不是说从头到尾都是那么美好,所以是金粉,而不是纯金。人物周刊:《骆驼祥子》叙述的那个老北京也是你写这部小说的一个参考?张北海:我写这个小说的时候,如果一下子想不出写不出来,我就不时翻翻几本书,有的不是为了写小说,是让我更熟悉北京话。《儿女英雄传》的文字对话都很好,而且它是民间,不像《红楼梦》是贵族,然后就是《骆驼祥子》,还有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主要是翻翻,让我不要忘记写的是那个时代的故事。人物周刊:这几本书对你自己的创作有何影响?张北海:人跟人的关系,因为写小说基本上就是人物,人跟人的关系,什么样子的人跟什么样子的人讲什么话,什么样子的人跟另外一种样子的人又讲什么话,这种东西,你看骆驼祥子跟那个教书的老师讲话,就跟他和虎妞讲话不一样,跟虎妞的爸爸讲话更不一样,这东西不是说你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而是要抓住整个的人物关系。人物周刊:你常提到张恨水,如何评价他的作品及对你的影响?张北海:张恨水的小说我看得并不多,大概看了三四本,但我只选《啼笑因缘》,因为这里面创造了几个原型人物,以后凡是要碰1920年代,都免不了受他影响:一个虽不是军阀但是个土霸的军人,以后凡是讲一个人要包一个女的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南方来上学的大学生,有女朋友也好,没有女朋友也好,爱上了一个大虎妞,过去从没有人碰这个问题。对我来讲,虽然那一段写得不那么理想,但你要理解,张恨水在20年代写《啼笑因缘》,关秀姑已经是一个武侠人物了。《侠隐》如果能和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放一起,尽管我会脸红,但也会高兴,他不但是我的前辈,而且是最早一位把武侠人物写进了20世纪通俗小说的作家。人物周刊:纯粹写武侠的作家你比较喜欢谁的作品?张北海:郑证因、宫白羽、王度庐。当然那个时候有好几十个,太多了。郑证因有篇小说叫《铁伞先生》,开篇头几句话就说,在北京去天津的火车二等座上坐着个白发老头,旁边一个包袱,一把铁伞,铁伞就是他的剑,因为在20年代已经没法身上背个剑去下酒馆了。郑证因那么一个了不起的大作家,都晓得20世纪侠这种人是很难存在的,你不能招摇过市嘛,不能像后来年轻人写的武侠小说,公子哥变成大侠客,诗琴书画样样可以来,还会下围棋。人物周刊:你觉得老一辈人创作的武侠小说好在哪里?张北海:不靠神怪来取胜,扎扎实实的,无论白羽的《十二金钱镖》讲镖行,还是郑证因的《鹰爪王》,都有一个历史背景,他们写社会关系等于是整个人物出场后面的一个实际的背景,没有那个背景,就像今天的武侠小说都是空的了。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找资料而不是凭空创造一个都市?我这个小说就是要写一个当代的、真实的大环境,我当然晓得凭空假设可以省很多麻烦,我也不用管一碗面多少钱,也不用管有什么车子可以坐,我就写呗,那不就是后来这几十年港台的武侠小说吗?人物周刊: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你读吗?张北海:金庸我看了不少,但我一看到他开始写那种比较神幻的部分我就不看了。比较喜欢他早期的《射雕英雄传》这些,比较扎实地在写,武侠不是很多,等于是在写历史。人物周刊:你这部小说取名《侠隐》,这个“隐”也很有意味,该怎么理解? 张北海:因为我要带一点侠,这个侠又不能公开,所以想到“侠隐”。所有侠客,其实历史上真正的侠客没多少,从唐朝开始数,你能数出来的侠有几位呢?都是小说里的人物,历史上没人记载,不像《史记》里的《游侠列传》,可以指出真人真名干的真事情,唐朝以后还有这种人吗?我记得解放初期一天到晚把大刀王五变成武侠人物,变成一个地下马克思主义者,那你还搞什么呢?武侠不能违背物理原则人物周刊: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你看了吗?张北海:还没看,不过我都不想去看了,他现在完全以visual(视觉)和style(风格)为主。《聂隐娘》是一篇唐传奇,里面绕了又绕,光看中国小说都不见得人人都能follow,这就是为什么给他最佳导演没给最佳电影的缘故,那是觉得电影的style还是不错的,所以你看看视觉就行了,不要去管故事。我听说在戛纳上映,有个中国人说,别说外国人看了一头雾水,我看了也一头雾水。人物周刊:那《一代宗师》如何?张北海:也是visual为主吧,你不能怪章子怡和梁朝伟,他们不是李小龙,李小龙是自己会武,而且整个武打是他编的,所以他可以一个镜头两分钟。你让章子怡跟梁朝伟能够对打两分钟吗?这就是为什么它永远是jump cut(跳跃剪辑),那个手可能都不是他的手。而且那时候哪有什么南派北派要争武林盟主,武侠不管我是不是瞧得起你,不管你到哪里,互相非常尊重,不会说我还要跟你华山论剑,那都是后来乱搞的,所以武侠小说越搞越没意思,这就是年轻人的幻想。人物周刊:你觉得一部好的武侠电影如果要超越visual,该怎么去表现?张北海:这个不能讲,即使我有点看法也不能讲,这就看这个导演如果有这个意愿,他的才分够不够。这个牵扯到不是我本行的一个创造门类。人物周刊:那举例说下你欣赏的武侠电影?张北海:有几个我勉强可以说很好的,胡金铨的《龙门客栈》,那是个大突破,还有后来的《侠女》,在香港那些二流三流电影面前,让人看了简直眼前一亮。我问他一个比较具体的,我说你里面那个帽子像是日本武士道戴的,有点像墨镜那个味道,他说错了,日本人是在抄我们,古画古书里,不一定是侠士,不让对方知道他是谁,就戴那种斗笠,弄到眼睛这儿,前面有个编得比较稀的罩子,让你可以看出去,这是中国玩意儿。连这方面他都注意到了,今天拍电影你说有几个人能注意到?还有一点,这个我跟李安也讲过,你不能把武侠小说里说的话全当真,像飞檐走壁是个形容词,不是真的飞檐,也不是真的走壁,结果《卧虎藏龙》一开始身子就在墙上,人跟地是平行的,怎么可能呢?你不能够违背宇宙间的那条物理原则。人物周刊:黑泽明的武士道电影如何?不仅成功打进好莱坞,在世界电影也占有一席。张北海:黑泽明那才真是大导演,还有稻垣浩的《宫本武藏》,那些日本电影人对中国武侠小说了解得很清楚。我在美国认识一个美籍日裔,有时下了课一块喝杯啤酒,他说,文艺,我下月准备去东京帝大收集研究资料。他就像美国人一样,提个箱子就上飞机了,后面的故事是回来后跟我讲的。他说在机场下车,他站在路边提个箱子,没找到旅馆,也叫不到taxi,可他注意到有个红色的小跑车,看他一眼就走了,过上10分钟绕回来又看他,没讲话又走了,第三次就停下来,用日本话讲,问他是不是sansei(第三代美籍日裔)?他说是,那人就说,我需要一个英文老师,你日文有什么问题可以找我,于是这个年轻人就像嬉皮士一样上车跟他走了,去住到他家里,他家里漂亮得不得了!你猜这人是谁?三船敏郎。三船敏郎后来进了好莱坞,当时有个小角色,一个19世纪的日本国王给美国总统送礼,他就演那个护送礼物的武士,要说几句英文台词,所以在找英文老师。我这日本朋友说,我这时才晓得,他家里一整柜子的中国武侠小说!你看,这些日本人演一个角色,除了日本的要很熟,他还要参考中国武侠小说。人物周刊:你对电影版的《侠隐》有何期待?张北海:11月中我还要去趟北京,姜文给我打电话让我务必去一趟,我其实有点嘀咕,因为我不想谈,这是他的创作,我一个小说作者去搞的话又把他搞乱了,跟别的导演可能互相激发,跟姜文是绝不可能的。(笑)签约都是我侄女的公司签的,后来他到纽约我们才见面,他说我会非常用心好好拍您这部小说。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一直回答,小说是我的baby,电影是他的baby,我的baby我已经养出来了,现在长大成人,你怎么养就看你的了。全世界像纽约一样的城市没几个人物周刊:在世界各地周游,你觉得自己精神上的故乡是哪里?张北海:我想大概都没有了,有的话就是纽约。第一,它容忍;第二,它是世界很多地方的中心,不讲商业和广告,光是戏剧、舞蹈、电影、百老汇……什么玩意儿都在那里。虽然我现在已经不常去看这些了,可因为有这些,全世界一大批精英聚集在那边,整个味道就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它对我不管干什么都很好。当然你可以说美国只有一个纽约是这样子,你跑到旧金山、波士顿都不会这样。纽约确实是个例外,你说它美国,也是;你说它不美国,也是。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全世界这样子的城市没几个,可能巴黎跟伦敦吧,巴黎可能已没了海明威他们当年呆的时候的样子了,更早的波西米亚人,左啊右啊那样的已经没有了。人物周刊:你常年呆在美国,可否对这个国家的现状做些评估?张北海:国际的问题太多,我们暂且不提,苏联解体后,它现在重点都放在亚洲和中国。国内的问题,奥巴马在任做了很多不得了的事,外面没有人是从这个角度看的,例如全民保险,这个美国谈了五六十年了,给他搞出来了;同性恋合法结婚,身份地位跟异性恋一样,这个没有1960年代那些同性恋运动,没有黑人民权,不可能有黑人做总统的;然后环境保护,他现在鼓动得连中国都加入了,虽然要达到的目标还很低,但至少接受这个问题,想办法要解决了。人物周刊:美国社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张北海:贫富差距太大,越来越大,而且1%的有钱人的资产是全美资产的60%,你想想看,这就是这次大选民主党和共和党辩论的主题,所以等着看谁赢吧。人物周刊:你支持哪一方?张北海:我当然不可能支持共和党了,共和党是右派中的右派。但你要小心,当我们说美国的左派、右派跟这里是完全扭过来的。人物周刊:你每两年回一次国,怎么看中国现在的发展?张北海:从看好的角度来看吧,我每次回来虽然也会接受一两次访问,但我尽量不去接受,回来主要就是吃喝,看看朋友。对我来说,不要再卷入实际的问题了,因为我已经无能为力了。(实习记者龚莉亦有贡献)
  •     本书是张北海的散文精选,并配有百幅彩图。这不光是一个讲美国讲纽约的文化读本,这里虽有旧物但丝毫不老,更是能体现出一个妥帖平易恬淡的人,一个写“无用之物”、视角独到、让人着迷的老嬉皮。我看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没用去过纽约,不知道纽约什么样,作者一段一段的介绍纽约的方方面面,当时年代背景下,人、政治、建筑、自然的种种变化,对于我来说,还算是新鲜。后面的就略略的读,基本上觉得一般吧。
  •     作家许知远在他的音频节目“单读”其中一期专门介绍了作家张北海的《一瓢纽约》。起因源自一个心情十分沮丧的下午,他随手抄起摆在店门口的《一瓢纽约》拿回家阅读。没想到,这本书“非常有那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吸引他读下去。封面那个看似吊儿郎当的青年,站在一辆不知名牌子的汽车前很可爱。而他在书中对台湾五十年代的描述,对于纽约的变化,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淘气劲。---------大家好,我是许致远,在这节目中,我希望与各位一起来阅读这个时代。本期要分享的一本书,《一瓢纽约》,是客居在纽约的华人作家张北海的一本散文集,他实际上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心灵,对于各种生活的体验,现在就从我们都很爱的白光开始听起。来自白光的“如果没有你”,她那颓废的萎靡的声音,好像一直让我特别捉迷,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她在30年代被称作“一代妖姬”,后来49年之后,易名到了香港,演的片名也特别好,叫《荡妇心》。然后我一个朋友作家陈冠中,他说他小时候住在香港的时候,那个小巷的对门是住着白光,他在唱片里也听过她的歌,然后我就问陈冠中,陈冠中,你印象中的白光是什么印象。当时,冠中还是一个小朋友,他说对面的女人好吓人啊,怕怕的,总是阴惨惨的。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叫《一瓢纽约》,是一个非常可爱有趣的散文集,作者叫张北海。他是1936年出生在北京,然后49年之后随着家人,算逃难吧,随着国民党政府一直迁到了台北,到60年代,又去美国留学,最后留在了美国洛杉矶,住了一些年,纽约又住了一些年,然后如今他被海外的各种海外的华人报纸杂志,写他在美国的各种段想,随笔,非常的生动。他可能也是最早向华人世界介绍美国文化的作家之一了。后来到八九十年代,大量的中国艺术家、作家到纽约生活之后,他们也关系非常好。比如像陈丹青,阿城啊,他们都是很好的朋友。张北海,还有一个特别有名的侄女,张艾嘉,很迷人的一位女性。其中书中的几篇文章,我特别喜欢,一篇是跟一开始放的歌有关系——白光——唱“如果没有你”的白光。张北海的文章(《歌后,妖姬,门徒》),写到他在纽约的一个叫“翠贝卡”的中心,有酒吧,有餐厅。有这样的一个夜店“针织工厂”,遇到一个叫白瑞克的白人乐手,还有一位吉他手Gary Lucas和一个来自奥地利的女歌手Gisburg,他们一起改编、演奏和演唱白光的歌。除了唱白光,还唱过周旋,总之是老上海的那些歌曲。当然这个吉他手和作曲家,他们很可爱。Gary Lucas毕业于耶鲁英国文学系,进入音乐界之后弹吉他,跟他合作过的都是那些特别大牌的,例如Lou Reed,Patti Smith等等,然后他后来去台湾生活一段时间,那么在台湾知道的关于白光关于周旋的音乐,然后把这些带回到纽约来演出。我们肯定也很奇怪,中国的歌手都是在好几十年里翻唱英文的歌曲,但是这么几位白人的音乐家,他们唱中国的歌,我觉得肯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那一次是在,纽约过去是一个纺织中心,很多针织工厂,后来就被废弃了,后来就被改成了娱乐场所,在那么样一个充满工业化体系的曼哈顿,那样的房子里面,传出两个白人所唱的那样萎靡的颓废的白光的声音,那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呢。我非常好奇他们的发音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就此,张北海就引出了他和白光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多年前,张北海本来要给白光写专辑,但是白光要求他绝对不能谈,后来白光在东京开什么夜总会,这段历史她特别不希望被提及。我觉得一种文化在另一个地区,另一个场景空间突然间出现,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之让人着迷的事情。我想对于在七八十年代的纽约,如果你突然听到这样的声音,那么这书里面充满这样的偶遇,张北海住在纽约,然后中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各种各样的元素,在他的周围。我知道张北海很久了。他有一本小说叫《侠隐》,我都看过,但是印象不是特别深。那一周之前,有一天下午,我特别沮丧,然后我就回家的时候,随手就把书店门口摆的这本最显著的这本,因为封面很可爱,张北海穿着牛仔裤,红色的,坐在不知什么牌子的汽车上面,吊儿郎当的,很可爱。我就抄起来这本书带回家看,这本书好像非常有那种抚慰人心的那种力量,是什么呢?我觉得可能是他在里面很多章节对台湾五十年代的描述,因为那是一个社会刚刚开始,渡过最紧张的时期,开始有一点解放和松动的时候。他对台湾五十年代的描述,对于纽约的变化,那种非常强烈的淘气劲,接下来,我会为大家带来一些坐小太保的那种感觉。我很喜欢他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除了吊儿郎当以外,他跟前人之间好像没有那种太强的紧张关系。他的书名叫《一瓢纽约》,纽约可能是三千多水,但是我只取其中的一瓢饮,他是一个巨大景观的一个安静的旁观者。他也不想征服它,也不想拥有它。他就是想去品位它,据说这是一个很多人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酒鬼,非常擅饮。能喝各种各样的酒,而且不醉,他听各种音乐,读各种书,跟各种各样的朋友交往,我觉得他更像一种复杂生活的一个体察者,饕餮者,当然饕餮不仅是食物了,是人的各种各样的情感,情绪,有趣的想法,他非常有那种,喜欢什么东西,不求甚解,那种自在的感觉,这是张北海很吸引我的地方。另一篇对50年代台北的描述,我觉得太可爱了。他写那时候的可爱男生怎么打扮:除了牛仔裤以外,特别喜欢穿夏威夷式的花衬衫,像那个什么感觉,然后女生最讲究的不是衣服是发型,当然最流行的是马尾辫,马尾头,要不就是赫本头,那种短发的。还有那种太空装,五十年代的台北街头,都是穿这种太空装的小女生。他描述的一些点滴都很有趣,他介绍的台北最好的中餐馆,叫状元楼,山西餐厅,新陶芳;西餐厅,我们都知道的明星咖啡馆,去台北就会去,我们知道的那些所有的当时在台湾的作家艺术家,都是在明星咖啡馆瞎混的。还有铁路餐厅,起士林。他在台北,算特级阶层,上的是美国学校,他的小学同学,成了一批走在街上瞎混的小流氓之外,还有成为台北第一为摇滚乐队DJ。但是总体而言,五十年代的台北,还是一个除了表面流行以外,还是一个高度压抑的,他说整个五十年代的台北还是“一个窒息的社会,一个君臣扶持式的社会,一个家长式的社会,一样非常不鼓励,反而打击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改革前期之前的社会,一个我要逃离的社会。”所以他在1962年,离开台湾之后,在飞机上,他第一个反应就是他再也不要回到台湾了,他果然也完全不回去了。无形中感觉,估计陈丹青他们看到一定同感,他们在八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离开的时候,都是不想再回到这个社会了。我觉得这本书其实也是一个散文集,颇有形散,神也散的特点,但是可能正因为这种散漫,张北海身上那种个人魅力反而显得更充分,因为他经历很有趣,从62年去美国之后,他那代人,很多在美国生活,后来因为保钓运动,他们跟台湾的关系很紧张,他们很多人都考了联合国翻译,作为联合国翻译,去往世界各地。张北海也在肯尼亚住过,其实我没见过他本人,我在纽约见过他的朋友,也是这样的背景,也是在联合国做翻译,他们身上有一种挺纯真的理想主义的精神。可能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卷入七十年代的保钓运动里面去,然后多少也有一种未能实现自己报复的轻微的幻灭感,或者那种个人的思想和情感没有得到彻底的伸张,所带来的某种局促感,或者类似这样的东西。今天的视角来自于张北海对于醉酒的观点,有点长,其实有一小段话,因为他写东西真是有一点罗嗦。他说,我想这是因为消酒难,才会有人不醉不归。因为酒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反而是你更烦,更闷,于是你就再来一杯,一定要回到慢慢进入高潮过程中那种舒畅感觉。但问题是这个高潮一去不返,永远无法再回到从前,除非你在真的完全清醒之后从头来过,多么麻烦。那么你就再来一杯。是高潮过后,这一杯又一杯最终送你进入醉乡,长远下去还是你的肝硬化。我读到这段话其实特别有感觉,我现在每天下午三点钟在办公室开始喝酒,就是想寻找在那个微循的时刻,特别畅快的感觉,但是,为了那个畅快的一刻,不得不忍受那种酒后的不适应,然后第二天只能期望从头再来一遍。现在要读的是张北海对1950年代台湾的回忆,这个回忆主要青少年时尚和潮流生活为主的,非常可爱,但是听完之后,你会想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社会的不安全感开始稳定下来的一个具体表现,是台北市开始有了电影和平剧(胡少安、顾正秋)以外的娱乐。然后是几乎同时出现的太保太妹(和牛仔裤)。这个青少年帮派代名词来自与我同代,但稍微大我一两岁的“十三太保”和“十三太妹”(我真希望这二十六位前辈之中有人写部回忆录)。这些以外省子弟为主的帮派立刻引出无数仍以外省子弟为主,但开始霸占地盘、勒索抢劫、寻仇殴斗(以美军宽皮带、飞轮和车链为武器)的第二代,例如以中山北路为根据地的“十八罗汉”,还有不知其地盘在哪儿的“一百零八将”。50年代末的“竹联”和“四海”应该算是第三代了。本省较老的帮派如“大桥帮”,则很少越界前往西门町或东门町。就十几二十来岁的人来说,这是相当刺激的时代。西门町首先出现了弹子房,后来台大附近罗斯福路上更是打弹子的集中地(啊!金祖霖!)。光是追记分小姐,已经够骑着高垫飞利浦的大小太保产生摩擦的了。另外一个麻烦场所是在北一女举办的周末电影欣赏会,因为太保太妹闹事,办了几年就停止了。然后接着是将已经存在的茶室略微变质,使它更为色情。当时因为好莱坞的几部影片,如《飞瀑怒潮》《大江东去》,而使玛丽莲•梦露成为台湾第一个头号性感明星(连《上帝创造女人》的那个女人,碧姬•巴铎,都比不过)。所以,西门町一条巷子里一个星期之内出现两个新茶室,一个叫“玛丽莲”,一个叫“梦露”。可是这类茶室本质上与,比如说,“新南阳歌厅”不一样,后者是较长一辈的消遣所在,比较老派,泡杯茶、嗑嗑瓜子、听听歌等等,但是连这样的所在后来也变成观、听众只要看女歌星“跳!”,以便乘机瞄一下内裤。然后有人干脆推出百分之百的大腿舞,像“黑猫歌舞团”。而前者无论是“玛丽莲”,还是“梦露”,则主要是年轻人偷情的所在。能偷多少,视少年男女的胆量和欲望而定,也视茶室内亮度明暗而定。*许知远的音频节目《单读》,可以通过喜马拉雅app或苹果播客软件订阅收听。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跟预期有差,一开始写国债政务这些有点无聊,多看几篇就是台纽文化差异之见解,后半本比前半本有意思很多,宣传里作者的名气之大在文字里丝毫没有感受到,这应该是件好事。
  •     世界那么大,真想去看看。
  •     对纽约比较熟悉的人可能会觉得更好看吧。但是排版配图都蛮舒服的。封面年轻时候真帅哇。
  •     流光溢彩的,自由的,慷慨而包容的
  •     总结:有钱人家的孩子成熟早。青少年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     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张北海家教是叶嘉莹。。。
  •     挑了几章感兴趣的看了
  •     豐富的經歷,但是不太有吸引力的文筆
  •     从张北海的客厅了解纽约
  •     一个中国人在纽约的生活笔记吧,作为一个异乡人和漫游者有些着眼点挺有趣,好像是报刊供稿合集,不薄的一本,零散着也翻看完了。
  •     城市学小书。提供观察城市的视角。
  •     算是看过的随笔集里比较畅快的一本了,虽然没去过美国,但从一个华裔作家但眼里看到很多细节都能身临其境,相比作者幼年在北京生活过而写出的《侠隐》,这本书里但纽约更真实
  •     喜欢几乎每一篇的结尾,令人羡慕的说话表达风度。怀念一个理想的过去,追求一个理想的未来,生生世世的片片断断。
  •     拿到书才发现,这本是在《人在纽约》和《天空线下》基础上精选的,有不少重复。同样收录在“华语文学系列”中,这误导了我。不过张北海的文字还是很好看,另外多了很多图片。
  •     五台访乡、五十年代台北记忆、哈瓦那、肯尼亚几篇还行,纽约部分太差
  •     关于纽约的点滴都可以入文,加上些人生阅历便可以是蛮可读的文。那么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上海,可以吗?还可以吗?
  •     本来想打三星,因为觉散、有敷衍了事之处。看到《东非事件》一篇觉得我个人得多给一星,因为对我警醒很大。
  •     三星半。老头子太酷啦。最喜欢聊匡威all star的那篇,帆布鞋死忠!那篇五台山归乡见闻也很有意思。
  •     介绍了一些冷门的风土
  •     如果你不住纽约根本没必要读的一本。我当成工具书硬啃下来,原因在于他中文真的有点差。。。没有任何文采可言。唯《酒戒》一篇可mark一下,原因在于一个真酒鬼对于另外一个真酒鬼看法的肯定。
  •     评论多
  •     之前大学时读过他的《侠隐》 觉得好惊艳 这次看散文杂文也觉得不错 他是张艾嘉的叔叔又把我给惊了一下
  •     本就是一瓢而已,已经足够精彩,留到侠隐再去想象吧~【201702】
  •     在图书馆无意间碰到,也算是作者说的书缘。读完了解了许多关于纽约的趣事,对这个即将生活的城市又多了几分亲近。想到作者那一辈那么多文人雅士都聚居纽约,很是觉得幸运,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员鉴证时代与历史。
  •     这本不对味 改天再看看他的人在纽约
  •     NYC
  •     要去纽约的话,随身带的就是这本了。
  •     我的美帝梦,资本主义桥头堡,想想怎么做才能去美帝圆梦呢……
  •     后面口吻一点也不像80多岁的人,还能吐槽~萌萌哒
  •     少了《侠隐》的那份激越
  •     张北海,老一辈的文化人,北平、台北、纽约三地漫游,也是张艾嘉的叔叔,写过武侠长篇《侠隐》,这本纽约随笔也好看,陆智昌的设计
  •     很多都是八几年就几年的文章 那个时候的纽约
  •     虽然很大一部分过时了,但是读起来反而更有意思
  •     开篇的纽约与荷兰的关系史用一次展览引出,很有趣也很深刻。但有些偏只是淡淡谈生活、公共服务(比如公交车设施、纽约火车站、纽约文物保护),听过太多了,反而是写自己在纽约大嚼生蚝以及四处找厕所的经历更为生动,生活的细节体现出了真实的纽约体验。
  •     讀太早了
  •     作者91年说要取消兵役制,不知道经历了飞弹骑脸的台海危机和人走地留的小粉红出征之后,他老人家的想法会不会变。
  •     一个有风度的老头儿写的零零碎碎的老纽约。
  •     觉得纽约这座城市太有意思了 前半段有点脱离可能因为时间太久远 后半段越来越有意思
  •     一般般。
  •     比我想象的要差一些,感觉略失望。
  •     完全是被古巴那一篇和封面所吸引
  •     一本非常装逼的书
  •     断肠人在天涯
  •     2016.1.23- 有一种out of date的感觉。
  •     侠
  •     本书内容广博,视野宽阔纵深,伴随作者行路半生而出的大历史感汹涌澎湃。只有超脱功利以后,才会流淌出如此干净、纯粹的文字。paper主要集中在哥谭市原型的大纽约,主题光怪陆离,多是有趣的petit history,展现诞生于荷兰宽容文化的大苹果另类复合层面。不足之处在于,选文排序因为特定主题,所以由年代而定较优,不然稍有错乱之感。LBNL,我和作者是老乡。
  •     写吃面的,还有回五台山的,和纽约的关系是啥?
  •     前年冬天上课读的,到出发时脑子里只记得楼顶上的水塔了。
  •     NYC的点点滴滴
  •     从小上美国学校中文也可以很好,如果你也有有叶嘉莹当家教的话……张北海这养尊处优的一辈子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