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3
ISBN:9787501182992
作者:徐钧
页数:258页

章节摘录

弗洛伊德之死伦敦,寓所,弗洛伊德,病榻。弗洛伊德逝世的前一天,是1939年9月21日。由于口腔癌,医生前些时候已经切开他的面颊以便控制致命的肿瘤,刀口发出的恶臭使他的爱犬也不愿走近。弗洛伊德之前已经患有口腔癌十六年,在此期间动了三十一次手术,最后使用人工支架修补上颌。1938年,弗洛伊德称之为“不速之客”的癌细胞加剧发展,一度使他无法说话。弗洛伊德对此说道:“哀莫大于一个人的躯壳先他而去。”同年,希特勒入侵奥地利。弗洛伊德不愿意逃亡,但后来纳粹开始展开他们的迫害活动,他开始担心安娜?弗洛伊德等的安危,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干预下,纳粹收了25万奥地利先令的赎金放他出境。弗洛伊德和女儿安娜前往英国流亡到伦敦,住在儿子家中。虽然当时对病人的诊治都已经由女儿安娜进行,但他自己仍然坚持研究工作。此时的弗洛伊德面部塌陷,形容枯槁,但头脑依然清醒如昔。尽管日益恶化的癌症造成剧痛,但他拒绝任何镇痛药物。这位精神分析大师说:“我宁愿在痛苦中思考,也不能失去清醒的头脑。”1939年9月,弗洛伊德已到弥留之际,病痛愈加难以忍受,这时才不固执己见。这位八十三岁的老人无法进食,为避开逐臭的苍蝇,终日躺在蚊帐里面。舒尔茨,弗洛伊德的私人医生。弗洛伊德说:“亲爱的舒尔茨,你还记得咱们的第一次谈话吗?你当时向我保证,如果我再也熬不住了,你会帮助我。现在剩下的只有痛苦,挺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舒尔茨点点头,紧紧地握了握弗洛伊德的手。舒尔茨告诉安娜,他曾经答应弗洛伊德,在生命终结的时刻,帮助他使用镇痛剂。舒尔茨给他打了一针吗啡,12个小时后又打了一针。弗洛伊德随后陷入昏迷。第二天清晨,弗洛伊德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那是1939年9月23日凌晨三点。那天回家,舒尔茨在日记本中记录:“他马上感到了解脱,那似乎永恒的痛苦表情消失了。大约过了12个小时,我又给他注射了一针。弗洛伊德显然已精疲力竭,他进入了半弥留状态,从此再没有醒来过。”选择一种有尊严和体面的死亡,能够安静成熟地坦然面对死亡,而非恐惧惊慌,就是这位精神分析大师最后所表现的。

内容概要

徐钧
全球聚焦心理疗法学会(TFI)训练师、协调员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督导及讲师
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员
南嘉心理咨询师部落机构创办人
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咨询师
教学和研究领域
自体心理学、聚焦取向疗法、正念取向疗法、佛学与心理治疗对话

书籍目录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作者前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工作的动力是什么?
弗洛伊德与女儿苏菲
弗洛伊德之死
芮克(Theodore Reik,1888-1969)
内在的声音
相合的人并不一定都要在一起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波林根与中国村庄的故事
太阳父亲
人有不同
乘火车的治疗

编辑推荐

《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为我们开启了管窥心理咨询和治疗发展历史上大师们人性的一道门缝,无论这些人性是光彩熠熠的,还是如常人般也有阴影,它们都是鲜活的、生动的,让人可以深思和反省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叶斌博士如果把佛陀算成心理咨询这个部落的始祖的话……一方面,这个部落就应该算是人类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部族;但是另一方面,在佛陀那太阳般无限光明的照耀下,弗洛伊德的光芒要比上任何一个行星都很困难了。 ——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  李孟潮

作者简介

《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是以著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大师小传为引导,呈现各个专家、大师所经历的真实人生和临床轶事,来传承他们在精神上的成就、思考、智慧、错误。在这些小传和轶事之后,还有相关中文书目推荐以供加深阅读。心理咨询师的群体——一种工作在人类心灵丛林的特异部落——也有这样属于自己的传说故事,他们以外有许多非凡的故人,以自己生命的方式呈现了关于心理咨询师群体的精神、经验、教训,有的甚至是一种超越这一群体范畴的人类精神、人性探索、人类理想、智慧善用。因为故事传说所拥有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单调说理所带来的信息。

图书封面


 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习惯网上买书的我,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就决定放弃折扣,直接带回家。大学上了不少心理学课,却都是盲人摸象,对心理学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倒是这本小册子,轻松看完,马上拓宽了整体视野。心理学大师,来去几十人,竟都集中在同一时代,并且相互间多少有些联系。不是父女就是师生,要不就是崇拜关系。弗洛伊德的女儿自创儿童心理治疗法(具体名字忘记了)。荣格,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继承人,自己又发展出分析心理学。。。。。。学心理学的人,经常说自己是心理问题最多的人。听来讽刺,却也正常。像日本的森田正马,就是因为自己有心理问题,于是不断探索,终于发展出“森田疗法”。其他很多心理学大师,也并非人格完美的人,她们有些性格古怪孤僻。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心理学上的建树。遗憾的是,众多心理大师,竟没有一个正宗中国人。作者不得不把佛陀拉来充数。书已经看完一周了,一直没有写评论。很多精彩的内容一时想不起来,但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真的推荐你看看。:)
  •     简单地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说一下这本书。从两方面来说一下这一本书。从实用性角度来说这一本书这是一本十分有用的小册子,有非常我们熟悉和不是太熟悉的心理咨询的从业者,不过他们都是屡有建树,每一个咨询师作者都写了从他角度来看到的反应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作者本身就是一名咨询工作人员,我觉得会用一种同理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人物,所以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是非常有可以借鉴性的,而且在每一个心理咨询工作者后面还附上了延续的读物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了解更多的事实,以及对于心理咨询技术的探索以及理解。这不像是一本教科书,没有复杂的理论和数据,只是有一些人文的气息,所以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咨询入门的小册子,每一个想要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都可以找来读一读。故事很短意味却很长。从文章的选材上来说这一本书我觉得徐均老师大致是从精神分析发展的这一条脉络来进行书写,然后辗转到人文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心理治疗师们,最后全书是以“佛陀”,作为全书的结束,这也反应了作者一份深深的人文关怀,宗教的情怀以及对于这个社会,世界的看法。佛陀本人也曾以此调整自己走向中道,据说佛陀还没有觉悟之前,也曾经在放逸享乐和极端苦行者两条错误的道路上摇摆,这倒他有一天发现,真正的道路是中道,才使他得以在菩提树下觉悟心灵。笔者按:佛陀的“中道”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度。 ------印顺法师 《妙云集书摘》这一本书从内容来看完全是适合东方的心理咨询师的,虽然大部分的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西方的心理学家,但是作者将“佛陀”作为结束就好象将整个发展的河流又引入回了东方,可谓意味深长~但是我对于将“马丁。布伯”这位哲学家的引入总是觉得不太妥当,和满腹疑问。在我看来马丁.布伯更像是一名布道家。 最后我联系到作者本人,对于马丁布伯了解到具体的情况,自然有作者的意思。
  •     翻看徐钧的《 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时候,看到一首很有意思的关于倾听的一首诗。根据作者的介绍这首诗在澳大利亚心理治疗界广为流传,是一位心理困扰患者所写。读完觉得非常形象的道出了许多渴望被倾听人的心,于是一个字一个字敲下来做个书摘。请你听我说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开始给我你的意见的时,你没有回应到我的请求。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开始告诉我不该有某些感受时,你是在践踏我的感受。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自觉你得做点什么来解决我的问题时,你已把我当作失败者了。虽然这样说可能有些怪。听好!我所要的仅仅是你听我说,你不需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只需聆听我。建议是廉价的,几个零钱买份报纸,不同专家的意见有的是。这我自己会做,我还未无助至此。我或有些泄气和乏力,但不至无助至此。当你替我做些我需要自己来做,而我又能自己做的事时,对我来说,你使我更加忧虑,更加软弱。但当你能接受一个简单的事实,当你能接受我有些情绪,某些感受,而不去管这些感受是否合理时,我就不用千方百计去说服你我正受困于某些情绪。我就能去想想在这些非理性的情绪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当我弄清这点时,我要做什么便会一目了然,不需要什么建议。所以,请你听我说,你只需要听我就够了,而如你想说些什么,清稍等一下,不要打断我,我说完后便会听你说。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挺好的,特别是后面的推荐书目,非常有指导意义。
  •     嘿嘿,你也在这里啊,荣幸荣幸!
  •     原来最早的心理咨询师是释迦牟尼啊。。。
  •     简直就是趣闻杂志般的人物介绍
  •       翻看徐钧的《 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时候,看到一首很有意思的关于倾听的一首诗。根据作者的介绍这首诗在澳大利亚心理治疗界广为流传,是一位心理困扰患者所写。读完觉得非常形象的道出了许多渴望被倾听人的心,于是一个字一个字敲下来做个书摘。
      请你听我说
      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开始给我你的意见的时,你没有回应到我的请求。
      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开始告诉我不该有某些感受时,你是在践踏我的感受。
      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自觉你得做点什么来解决我的问题时,你已把我当作失败者了。
      虽然这样说可能有些怪。
      听好!我所要的仅仅是你听我说,你不需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只需聆听我。
      建议是廉价的,几个零钱买份报纸,不同专家的意见有的是。
      这我自己会做,我还未无助至此。我或有些泄气和乏力,但不至无助至此。
      当你替我做些我需要自己来做,而我又能自己做的事时,
      对我来说,你使我更加忧虑,更加软弱。
      但当你能接受一个简单的事实,当你能接受我有些情绪,某些感受,
      而不去管这些感受是否合理时,我就不用千方百计去说服你我正受困于某些情绪。
      我就能去想想在这些非理性的情绪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而当我弄清这点时,我要做什么便会一目了然,不需要什么建议。
      所以,请你听我说,你只需要听我就够了,而如你想说些什么,
      清稍等一下,不要打断我,我说完后便会听你说。
      
      
  •     成长的环境与经历对咨询天性及取向影响至深。本书的取材与行文也如此。在看毕这些小故事之后,略有些遗憾,其实只需要简单的呈现,而非作者个人的评判。也许是我的要求太高?没有人可以做到非指导性和完全无条件的接纳罢。
  •     好看
  •     这书一共才几个字
    读后感写这么多
  •     第四颗星给书名
  •     跟大师们打个照面
  •       习惯网上买书的我,
      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就决定放弃折扣,直接带回家。
      
      大学上了不少心理学课,却都是盲人摸象,对心理学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倒是这本小册子,轻松看完,马上拓宽了整体视野。
      
      心理学大师,来去几十人,竟都集中在同一时代,并且相互间多少有些联系。不是父女就是师生,要不就是崇拜关系。
      
      弗洛伊德的女儿自创儿童心理治疗法(具体名字忘记了)。荣格,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继承人,自己又发展出分析心理学。。。。。。
      
      学心理学的人,经常说自己是心理问题最多的人。听来讽刺,却也正常。像日本的森田正马,就是因为自己有心理问题,于是不断探索,终于发展出“森田疗法”。其他很多心理学大师,也并非人格完美的人,她们有些性格古怪孤僻。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心理学上的建树。
      
      遗憾的是,众多心理大师,竟没有一个正宗中国人。作者不得不把佛陀拉来充数。
      
      
      书已经看完一周了,一直没有写评论。很多精彩的内容一时想不起来,但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真的推荐你看看。:)
  •     很好看。每天睡觉之前看几小段,不知不觉对心理学的世界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       这是一本关于大师的小书,里面没有科学理论的系统介绍,没有治疗案例的技术分析,没有关于学术流派的争议和讨论,亦没有对其历史贡献的赞颂和局限的批判。
      
      
      
      难怪有评论者戏称此书为“野史”,是关于“大师”们的小道消息和八卦、甚至是绯闻的书。(《作为人的心理咨询师》)作为传记书,它把它仅撷取诸位大师日常佚事的一二片段,以一种不加评价的客观态度呈现出来。有道是“一滴水可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焉知“管蠡窥豹”之不可能?作者给我们开了一个窗口,一个他谓之“部落传说”的窗口。我们惊鸿一瞥,看到的是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神奇群体的多元,生动,壮丽的历史图景。
      
      
      
      聂鲁达的诗句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同样地,当大师们从历史的聚光灯下解放出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得以感受到的他们真实的人性——这人性不存在于历史对其理论的褒贬赞誉中,而存在于个体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里,存在于他们同自我,他人,世界的关系中。
      
      
      
      诚如序中所言,此书“为我们开启了管窥心理咨询和治疗发展历史上大师们人性的一道门缝,无论这些人性是光彩熠熠的,还是如常人般也有阴影,它们都是鲜活的、生动的,让人可以深思和反省的。”
      
      
      
      假如你以神的要求去要求人,不管把完美主义和理想化投射到谁身上,你必然要失望。专业课中我们知道,在理论上,他们并非全知全能。这本书再次告诉我们,在生活里,他们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犹如维纳斯断臂之美,残缺有其自身的意义:首先它让我们不在对神化偶像的盲目崇拜中迷失自我,丢掉批判性思维;其次如序言所说,它让我们反省沉思,“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再次它让我们明白人性的复杂,培养一种接纳的品质,能更好地接纳自己(当然不是姑息),同理他人,包容环境。
      
      
      
      有评论者说了段很有意思的话:“从弗洛伊德对于病痛的解脱、治疗一匹马的费伦齐,到人际关系糟糕、把自己和别人家女儿抱到沙发上做精神分析的克莱因……只有高中学历,有脚气的,有多次婚姻史,人际关系糟糕,害怕死亡和病痛的。这样一个人,也许不是别人,正是一个心理咨询师。”
      
      
      
      林肯说:“没有缺点的人,优点往往也很少。”其实从《周易》到《道德经》,从佛教到马克思主义,无不体现辩证法。尽管大师们有其人格的阴暗面和瑕疵,但这是他们作为有血有肉的独立人的一部分,是他们区别于人的特质,更重要的是借用马克思“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可加以类证,这些弱点可能正是他们人格向上发展的动力。有多少畏惧就有多少爱,有多少软弱就有多少刚强,有如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
      
      
      
      性格内向,爱胡思乱想的身体孱弱的森田正马,在贫病交加中山穷水尽,用其生命的韧性豁出去一搏,终于在行动中赢得了和强迫症的拉锯战,以其自身经历和一手创建的森田疗法激励和治愈无数人;人际关系危机严重的克莱因,把全身心热情献给了事业和病人,并在晚年学会了包容,耐心和享受生命;朝三暮四无法拥有完满感情的弗洛姆,终于在痛定思痛之时总结出了爱的艺术;还有久病成医的海斯……一切似乎在印证阿德勒的观点,“生命的动力正是从缺陷和向上意志的冲突中得来,越是自卑,越要超越。”又如同那句网络流行语:“苦难都是伪装的祝福(如果缺点算一种苦难的话)”。
      
      
      
      我写这些话,并非盲目崇拜大师,褒奖他们的缺点。有的人说:“名人打个屁都是香的。”这里不是那个意思。我无非想证明:人可以有缺点——我们要理解接纳;人的缺点可以转化为资源——我们要努力完善自我。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他有没有缺点,而是看他付出了多少努力去达成理想人格。不足可以激发人突破有限和创造无限的渴望,前提是向上意志和生命韧性。在我看来,对缺点锱铢必较怨天尤人是消极的,扬长避短忽略缺陷是坦然豁达,接纳缺点并转劣势为优势就是很积极的了。
      
      
      
      言归正传,以上谈了我的第一点感受——作为完整真实的人,心理学大师有缺点。接下来是第二个感受,也是我心中这本书文字背后最深刻的意义——人性,是心理咨询的基础,是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品质。引用书上的话:“心理咨询师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工作在人类心灵的丛林,用自己的真诚和简单,浸入来访者的生命和灵魂,将一份曾经遗失的生命带回人世。心理咨询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而言,都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个人创造的过程,是有个性的;是一个人心灵影响另一个人心灵的过程,人性的力量远超过技术。”
      
      
      
      其实,对人性的强调,对心理咨询师人文精神的深度发掘,是这本书最大的闪光点。(详见比昂,罗杰斯,科胡特,弗兰菲尔德等的事迹)。理论可能会褪色消失或被其它理论取代,而人性的关怀会永远被铭刻在历史里,那种光芒和温暖将一直传递。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职业道德是一个泛滥的词汇,但对人性的关怀又强调到什么程度呢?我曾听过一次学生咨询部的培训课,学姐们教授要如何眼神对视,如何坐,如何语调,诸如此类,目的是让来访者感受到你的真诚——当时我觉得这是很荒谬的,你是真诚的就是真诚的,你不是真诚的就算这样做了又有什么用呢?这样僵硬的形式化的技术,几乎像是某种对咨询者不真诚的掩饰手段,表明你要为你的不真诚而程序化,最低等者掺带着紧张和小心翼翼,而高明者俨然已形成机器般的条件反射。我相当不能苟同这种培训方式,觉得是对人性的讽刺和心理咨询的亵渎。
      
      
      
      放眼到当今的教育,他们教你理论,教你经验,教你规则,教你技术,唯独不教你人性。大学弥漫着一股浮躁的实用主义之风,人文精神少得可怜。也许有人说这种东西更大程度上靠自己悟,但教育者应该起到启发引导,提供平台的作用。也许我说得偏激,但也不是空穴来风。教育应该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而不单纯是理论的灌输,技术的训练和单调的说教。
      
      
      
      另外从书中看到,不少疗法都来自于心理咨询师创新的理念。这种理念,可能来源于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和对社会生活细微深入的观察,如眼动脱敏;可能来源于一种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如悖论疗法;可能来自于艺术的涵养,如心理剧;可能来源于一种对文化的回归,如沙盘疗法。
      
      
      
      提到沙盘疗法,我纠结了——它的灵感竟然来自于中国思想!创始人卡尔斯对老子的研究,可能比多数中国人还要深入!当我们为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妙而骄傲时,也不能不为国学底蕴在国人内部的丧失而汗颜。我们的心理学书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间的边缘学科。”我不知道这个社会科学的涵义是广义(广义应该包括非科学人文学科)还是狭义。如果是狭义,我只能说这个定义有问题。弗洛伊德,荣格的思想怎么都算不上科学,宗教,艺术,文学,哲学,文化更谈不上科学,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对人的心灵产生影响——难道心理学不应该包涵它们吗?(其实我从心底有点反感心理学科学化这大势所趋的现实,希望它哲学化玄学化,毕竟通向幸福之路并不只有科学)如果是广义的,我很高兴,但不得不说中国教育有问题——中国人最基础的人文学科不是汉语吗?这也是通向古老智慧的捷径,可是大学宁可开高等数学也不开语文!詹姆斯杜威机能主义的确影响深远,到现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无疑是实用主义。但是实践必定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不从事所谓象牙塔般理想化的学术型的理论研究,难道靠一辈子跟在前人后面亦步亦趋吃老本?若能在传承中西经典的基础上创新又何乐不为?从这个角度上说,把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分开就是个错误。
      
      
      
      关于从古到今卓越心理咨询师的事业,书中有句概括的话:“心理咨询师的群体——一种工作在人类心灵丛林的特异部落——也有这样属于自己的传说故事,他们以外有许多非凡的故人,以自己生命的方式呈现了关于心理咨询师群体的精神、经验、教训,有的甚至呈现了一种超越这一群体范畴的人类精神、人性探索、人类理想、智慧善用。 因为故事传说所拥有的生命性的丰富,远远超过单调说理所带来的信息。”
      
      
      
      我也总结了大师的特点——对求学问道的热爱是前提,对人性的静观默照是基础,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是强有力的支持,丰富的阅历是后盾,在自我和环境的不完整不断向上的意志是动力。
      
      
      
      其实心理学前辈们用其生命的丰富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广阔,这种广阔可以天神驰千里心游万仞,可以天马行空与宇宙相连。而学校给了我们基础理论和思维操作方式,且不论我们掌握的程度如何,这些本来就只是进行心理学探索的工具。如果我们只盯着课本上那些知识,只关注学分成绩和考研,那我们就太狭隘,太鼠目寸光了。愿意塑造大师还是摧残人才,由教育者选择;愿意成为独立思考的开拓者还是如同流水线上标准化的机械,由被教育者决定。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不管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不能全然自由决定自身的命运,这一点可能让人们彼此谅解;却又都有一定自主权,这就意味着不能把决定论当作自己没有争取的借口。
      
      
      
      写到这里,我也产生了疲劳效应,那就来总结一下吧。
      
      
      
      我认为,评价一本书是否是好书不在它传递给你多少陈述性知识,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启迪你,影响你。因为知识是会更新的,而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的改变或许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也许这本书不能为你的大脑增加什么重量,但它使人的思维更活跃,同时触动了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未尝不是一本好书。
      
      
      
      
  •     扫盲正好
  •     可以当入门简介读,不过对个人经历简介是不是有些过于正面了
  •     怎么看,网上免费可以看么?
  •     觉得书后面的那个推荐书目比较好~
  •     了解心理咨询大师的生活两三事,深刻的理解他们的心理咨询之路,从而启迪自己!
  •     每个心理咨询师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生
  •     心理咨询的天空中群星闪耀。
  •     喜欢温尼科特"愿我死时是生机勃勃的"
  •     我刚注册,也来捧个场
  •     弗洛伊德的女儿自创儿童心理治疗法(具体名字忘记了)。
    是安娜
  •        简单地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说一下这本书。从两方面来说一下这一本书。
       从实用性角度来说这一本书
       这是一本十分有用的小册子,有非常我们熟悉和不是太熟悉的心理咨询的从业者,不过他们都是屡有建树,每一个咨询师作者都写了从他角度来看到的反应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作者本身就是一名咨询工作人员,我觉得会用一种同理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人物,所以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是非常有可以借鉴性的,而且在每一个心理咨询工作者后面还附上了延续的读物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了解更多的事实,以及对于心理咨询技术的探索以及理解。这不像是一本教科书,没有复杂的理论和数据,只是有一些人文的气息,所以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咨询入门的小册子,每一个想要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都可以找来读一读。故事很短意味却很长。
      
       从文章的选材上来说这一本书
       我觉得徐均老师大致是从精神分析发展的这一条脉络来进行书写,然后辗转到人文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心理治疗师们,最后全书是以“佛陀”,作为全书的结束,这也反应了作者一份深深的人文关怀,宗教的情怀以及对于这个社会,世界的看法。
      
      
       佛陀本人也曾以此调整自己走向中道,据说佛陀还没有觉悟之前,也曾经在放逸享乐和极端苦行者两条错误的道路上摇摆,这倒他有一天发现,真正的道路是中道,才使他得以在菩提树下觉悟心灵。
      
       笔者按:佛陀的“中道”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度。 ------印顺法师 《妙云集书摘》
      
       这一本书从内容来看完全是适合东方的心理咨询师的,虽然大部分的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西方的心理学家,但是作者将“佛陀”作为结束就好象将整个发展的河流又引入回了东方,可谓意味深长~
      
       但是我对于将“马丁。布伯”这位哲学家的引入总是觉得不太妥当,和满腹疑问。在我看来马丁.布伯更像是一名布道家。
      
      
      最后我联系到作者本人,对于马丁布伯了解到具体的情况,自然有作者的意思。
      
      
  •       出自徐均。
      从2003年开始,就在网上追踪徐均的各种文章。
      昨天去书店发现此书,当天夜里已看完一半。
  •     心理学家的故事
  •     挺好的,看完感觉EQ高了一点【并没……
  •       1.佛洛依德说道:“作为成年人,他能够回想起童年时代游戏时所怀有的那种认真严肃的态度;如果把今天显然严肃的工作当成童年时代的游戏,他便可以抛却现实生活中强加的过于沉重的负担,从而通过幽默的方式得到大量的快乐。”
      2.在我们的内心会孕育巨大的依依不舍之情和许多想要说出的话,但时间,时局,处境可能不在允许这样继续面对面的知心交流。但只要内心彼此相知,内心彼此信任,理解彼此真正的灵魂,那即使远离,但心还是在一起。即“相合的人并不一定都要在一起。”
      3.享受的能力也是一定程度上接受命运的前提,接受命运代表接受可以触及的愉悦……对挫折也不带着过度的忿恨……接受命运和耐心有关……因此美好和生命可以保留。尽管感到羡慕和嫉妒,如果一个小孩可以认同于家族成员的愉悦和满足,他也可以在后来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这样做。在老年时,他将可以逆转早期的情境,认同于年轻人的满足,但只有对于过去的愉悦有所感恩,不因为他们不再可及而带着太多忿恨时才有可能。
      4.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满足。
      5.健康的爱情是我对另一个人表达自己的团体感,我要关心那个人的福利,一如关心自己的福利那样。生活在一起要比零件凑合在一起要多一些:因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东西,那就是爱,它包括了体贴、敏感、同情。它还包括了性,几时你爱上了一个人,你对他的性感会几何性地增长。
      6.马虎地对待一项工作,并且一知半解,是很糟糕的,那只不过是一种对于无知的简单掩饰。这样做很容易,但可怕的习惯也就养成了,因为这样投机取巧之后,你会继续自我欺骗,即使不需要的时候,也会继续这样。不要错误地认为,想做好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很容易。不幸的是,那些愚蠢的人们都想投机取巧,因而也不会有价值。
      7.对于心理治疗中有困扰的病人,有时候最重要的是得以知道你关注他或她的情感联系,一种基础于人类灵魂深处的简单联接。在病人觉得自己是安全的那一瞬间,这意味着他或她找到了生命,他或她发现自己开始活了起来被生出来,活生生的。
      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己过于内疚地责备和悔恨,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反倒会使自己跌落到防卫自己的虚伪深渊中。当我们试图赶走痛苦时,反而会把它变成一种折磨我们的力量。接受承纳疗法则相反,它不试图去赶走痛苦,而是接受它为自然的一部分属性,这套反而削弱消极心理的力量。
      9放下对于病人静态的预设性成见,放下对于病人的疾病标签,从更加全面的角度理解心理疾病的患者。
      
      
  •     心理学大师是属于世界的财富
  •     不错的一本小书,介绍各个流派的心理学大师,给了一些信息,身世清晰、分明、便于记忆(虽然现在我都已经忘记,呵呵)。现在,作者在微博上很活跃,感谢新媒体。
  •     看完我唯一的趣味的是想知道作者是以什么顺序介绍书里的人物的。。。
  •     内容太简单了...
  •     佛陀是印度人
  •     和和!多谢推荐我的书。~O~
  •     心理学名人小传集合。整体看来,人总是脱离不了时代而存在
  •     心理咨询界的著名人物的小传?作者的文笔是不是太煽情,掺加的个人感情过多了?
  •     著名心理学家的轶事,八卦,却有很深的人文情怀。比如这句“相合的人并不一定都要在一起。”这一信任之句,可以支持我们相别多年仍能彼此有灵魂的链接,彷佛多年之前相处之时。文中把佛陀列为东方杰出的临床心理学家,意味深长。短而隽永,有许多触动心灵的地方,好看。
  •     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开始给我你的意见时,你没有回应到我的请求。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开始告诉我不该有某些感受时,你是在践踏我的感受。 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自觉你得做点什么来解决我的问题时,你已把我当做失败者了。 虽然这样说可能有点怪。 听好!我所要的仅仅是你能听我说,你不需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只需聆听我。   建议是廉价的,几个零钱买份报纸,不同专家的意见有的是。   这我自己会做,我还未无助至此。我或有些泄气和乏力,但不至无助至此。   当你替我做些我需要自己来做,而我又能自己做的事时,   对我来说,你使我更加忧虑,更加软弱。   但当你能接受一个简单的事实,当你能接受我有某些情绪,某些感受,   而不去管这些感受是否合理时
  •     介绍上个世纪各位心理学领域大咖的生平简历,有参考价值
  •     这首诗的内容大大值得参考
  •     与其说是小传,不如说多是轶事结合咨询基本理念。轻松有趣,嗖嗖嗖就看完了。
  •     挺好看的
  •     我来转贴一下:
    翻看徐钧的《 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时候,看到一首很有意思的关于倾听的诗。根据作者的介绍这首诗在澳大利亚心理治疗界广为流传,是一位心理困扰患者所写。读完觉得非常形象的道出了许多人渴望被倾听的心声,于是一个字一个字敲下来做个书摘。
    ==============================================
    请你听我说
    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开始给我你的意见的时,你没有回应到我的请求。
    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开始告诉我不该有某些感受时,你是在践踏我的感受。
    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自觉你得做点什么来解决我的问题时,你已把我当作失败者了。
    虽然这样说可能有些怪。
    听好!我所要的仅仅是你听我说,你不需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只需聆听我。
    建议是廉价的,几个零钱买份报纸,不同专家的意见有的是。
    这我自己会做,我还未无助至此。我或有些泄气和乏力,但不至无助至此。
    当你替我做些我需要自己来做,而我又能自己做的事时,
    对我来说,你使我更加忧虑,更加软弱。
    但当你能接受一个简单的事实,当你能接受我有些情绪,某些感受,
    而不去管这些感受是否合理时,我就不用千方百计去说服你我正受困于某些情绪。
    我就能去想想在这些非理性的情绪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而当我弄清这点时,我要做什么便会一目了然,不需要什么建议。
    所以,请你听我说,你只需要听我就够了,而如你想说些什么,
    请稍等一下,不要打断我,我说完后便会听你说。
  •     精致的小册子,闲来总翻翻。。。
  •     厚积薄发.
  •       咨询师成长的环境与经历对其咨询天性及取向影响至深。
      
      本书的取材与行文也如此。
      
      在看毕这些小故事结合个人的成长,便有了上述收获。收获也带来相应的遗憾--对那些故事,其实只需要简单的呈现,而不需要作者个人角度的评判。
      
      也许是我的要求吧?没有人可以做到非指导性和完全无条件的接纳罢。
      
      或者我本来就搞错了,本书的重点并非大师的故事,而是借大师的故事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对了,这是一本著作,有作者的书。
  •     讲述了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大师的一些小故事,从总体上梳理了心理咨询的分类与发展脉络。对外行的我来说,是一次不错的学习经验,尤其是其中一些案例的分析,很便于理解某种心理咨询的理念。唯一的可能的缺憾是对外行人来说,语言略显艰涩。我需要再深入梳理梳理~~
  •     心理学有点恐怖
  •     心理咨询师小故事。有意思的推荐序。
  •     :K815.1/2287
  •     讲了很多人的故事,封面隐藏着六芒星,在心理分析里代表着什么吗?
  •     在你博客上面看到了推荐,嘿嘿,准备买来看看。
  •     入门简约了解心理学大师的生平和理论
  •     虽则只是泛泛而谈,但选取的一些故事道来尚且平易近人~勾起一些好奇和探究的欲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