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100084215
页数:393页

书籍目录

导言
大森林奥义书
歌者奥义书
爱多雷耶奥义书
泰帝利耶奥义书
自在奥义书
由准奥义书
伽陀奥义书
疑问奥义书
剃发奥义书
蛙氏奥义书
白骡奥义书
憍尸多基奥义书
弥勒奥义书

作者简介

奥义书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圣典,是印度唯心论哲学思想和唯物论哲学思想的总源泉。作为印度最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奥义书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现在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奥义书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印度哲学的基础。本书所译的是学术界公认的十三种原始奥义书,直接从梵文译出,具有重大学术研究价值。


 奥义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奥义书》(Upanishad)是印度最经典的古老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著作,是印度哲学的源泉。《奥义书》是古印度的根本经典,探讨人生与宇宙的根源和关系,认识我是谁,找到真我(Atman),追求“梵我合一”的境界, 启示出精神上极为深奥的真理。《奥义书》把自我迷失比喻为陷阱:“只要想着‘这是我’和‘这是我的’,人们就与他的自我捆绑在一起,就好像鸟被罗网困住。” “Upanishad”这个词,是“靠近坐下”的意思,是指坐下来听智者说。奥义书记载了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奥义书》(Upanishad)原义含有师弟对坐,秘密传授的意义。奥义书也被称为秘密书、哲学书,内容丰富,思想幽玄。       在古代印度,传播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面对面的口述。在森林里沉思的哲人以及练习瑜伽的人们就是通过口述的方法来教授自己的弟子的。后来人们将他们的言语记录了下来,写成书。这些记录大师们智慧语言的辑录被称为"奥义书"。奥义书的成书年代非常古老,大部分是在公元前7~6世纪,有的甚至更早。这些古老的经典是后人获得智慧和美德的源泉。《奥义书》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记述了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同时还着重探讨宇宙本源与人的本质等哲理,标举"梵"与"自我"的同一,以及轮回解脱等思想。佛教的思想在其中都有所反映。弟子从上师口中接受自性的知识,这有关自性的知识,就是奥义书。古代这知识与修法只是由开悟了的上师口传给近道的门生,其它未成熟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领受。学生必须先净化自己,才能实际得益。要了解奥义书,须先看看吠陀经是甚么。奥义书的精神,早已超越了一切的名相,一切的相对,一切的法规。传出这些金句的圣者,本于个人开悟的经验,直接劝告我们:你不用受生死轮回之苦,因为你根本无生无灭;你不用受苦,因为你的本性是极乐。那么苦从何来?从迷执而来。不说地狱,不说过去,也没有因果报应的观念。认为人类的灵魂不灭,躯壳死后,灵魂依旧回到夜摩天去。   《薄伽梵歌》(Bhagavd Gita)与《吠陀经》(Vedas)、《奥义书》(Upanishads)这三部经典,合称为“印度三大圣典”。据说佛教的思想已是缘于《奥义书》,而佛陀是应用了他的大智慧将《奥义书》的哲学义理将其升华更精典了,我们宜对印度文化的发展有丰硕的认识。古《奥义书》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印度几百年间许多思想家的各种哲学宗教观点,如轮回解脱、梵我关系等,已讲到修习禅定的方法,主张以调息、调身、调心以及口诵唵字进入禅定,颇受印度几百年间许多人喜爱和广泛流传,孕育了诗人兼哲学家泰戈尔。金克木评论是“可以改变我们一般习惯以为印度是佛教国家的很大误解。这些经典会使我们联想到中国的道家,惊异何其相似乃尔”。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馆长认为,它是“影响人类的十本书”.美国《领袖周刊》列为是《领袖必读的100部名著》排名第三十位。《奥义书》的思想对叔本华哲学和美学有重大影响。 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毛姆在其名著《刀锋》一书的扉页上就引用了《奥义书》中的一句话:“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
  •     “人们依靠梵的知识,就能成为一切。”---------《大森林奥义书》《奥义书》是古印度经典的哲学著作,约产生于公元前10到前5世纪间,是婆罗门教的经典之一。“奥义书”这一名称蕴含“秘传”的含义,核心内容是探讨世界的终极原因和人的本质,一般作为梵书(四部吠陀)的附录,故又被称为吠檀多,即吠陀的终结,其展现了与梵书中祭祀之路不同的知识之路。“梵”与“自我”是奥义书中的核心,书中经常将二者等同。不过这二者在侧重上还存在一些差别,将在后文提到。“梵”是宇宙的创造者并且是一切的根源。《奥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太初这个世界唯有自我(即梵),他将自己一分为二,出现丈夫和妻子两性,交合并产生人类,后这二者又变为各种生物的二性并交合,由此创造了世间一切生物。从其中可以看出三点:一、梵是万物之始,是具有绝对超越性的存在物;二、它寓于一切事物之中;三、世间万物在本质上都是同一的,而只有名相上的差别。《大森林奥义书》中有言“因为没有比它更高者,只能说‘不是’”,由此可看出梵是不可定义的,是人无法靠理性把握的。我觉得有趣的一点是印度的宗教是多神崇拜的,但《奥义书》说“祭祀这位神(梵)!每一位神都是他的创造,因为它就是所有这些神。”而奥义书又是印度宗教的源头,从此可以推测其所崇拜的诸神只是一种表象,而实际上只有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我觉得这是一种隐含的一神观点。奥义书中还指出人的一切烦恼痛苦皆是出自在因陀罗网遮蔽下对梵的无知,而只有认识到梵才可摆脱生死轮回达到与梵同一的至高境界。书中的又一主题是对人的探讨。我觉得大概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人的身体如何运作;人之自我意识的不同状态;人如何认识梵,并以此来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梵我同一。关于第一点《奥义书》中提出了五中生命因素,分别是语言、眼睛、耳朵、思想和气息,语言对应火,眼睛对应太阳,耳朵对应方位,思维对应月亮,气息对应风。其中生命气息是最根本的要素。书有这样一则寓言,众因素要比较谁最优秀,所以决定各因素分别离开身体一年,前四个因素离开时,人的身体虽缺失了一部分机能,但仍保持生命,当气息要离开时,如同骏马拽起拴马桩,拽起其他的因素。故前四因素以其为尊。而其中又将生命气息分为五种,即上气、下气、中气、行气和元气。在《弥勒奥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太初,生主(可理解为梵或梵的化身即人格化的梵)是唯一者,它沉思自我创造了众生。他看到它们没有知觉,如同石头,他不快乐。便让自己变得像风一样,但作为一个整体不能进入,于是他将自己分成五部分,即元气、下气、中气、上气和行气。其中向上移动的是元气,向下移动的是下气负责消化,维系这两者的是行气,中气将食物粗大部分送往下气,细小部分送往各肢体,上气是吞吐饮料和食物者。在阐述第二点时前,我要先试图叙说梵与自我这两个概念。我觉得“梵”的概念更侧重它是万物的本原这一方面,而“自我”的概念更强调梵在人中的体现。书中将“自我”分成两种状态或两种存在方式,其中高明的一种既是达到梵我同一(“宇宙即梵,梵即自我”),处于这种状态的自我便可以与梵等同,奥义书中有时将自我和梵相互换用也是基于这一层面上的。而“自我”的另一状态也就是《弥勒奥义书》中所谓的众生自我,它是受业果的影响,有限的、无明的一种状态,也就是大多凡人的状态。而《奥义书》中对自我意识的划分可以说是其对众生自我的一个分析,其间包含三个状态,即醒觉状态、睡梦状态和无梦状态。(次划分出自《蛙氏奥义书》)在醒觉状态下的自我称作“维尔瓦那时”即世界上的人。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知表象世界,享受外在物质;在睡梦状态中的自我称作“泰姬莎”即自我光照的人,它以心灵中的经验为感知对象;在无梦状态中的自我称作“般若”即智慧的人,在这个状态下人短暂的达到与梵同一的境界,超越一切烦恼。不看却无所不看,不听却无所不听。(我的理解是,在这种状态下人的众生自我即有待自我变得非常微弱,所以本来孕育于自身中但一直被遮蔽的梵便体现了出来)在《大森林奥义书》中这样叙说这一状态的作用“正是依靠这种欢喜的一小部分,其他众生过着他们的生活。”另外在次可引出“唵”(Om)这个感叹词,它是在吟诵吠陀时用语开头和结尾的感叹词,具有神圣化意义,它是三音节的,由a.u.m三个音素组成,在《蛙氏奥义书》自我意识的三个状态非别对应这三个音节。而梵我同一的状态,无音素,不可言说,灭寂戏论,吉祥,不二。在《蛙氏奥义书》中这样形容“唵”:“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一切都是唵。那个超越时间、空间和因果作用的也是唵。”在叙说第三点前,我先引入一个《歌者奥义书》中提到的一个比喻:譬如人遭到绑架,从犍陀罗带到一个荒野,并扔在那里。他在那朝东南西北发出呼喊‘我被蒙着眼睛带到这里!我被蒙住眼睛扔在这里!’这时有人告诉他说你朝那个方向走,他最终通过不断问路,返回犍陀罗。我觉得这个故事的寓意为:犍陀罗喻指梵,人本来的居处是梵,却被各种因素遮蔽导致了对梵的无明,即被带离梵,然后又通过知梵者的传授,即通过学习,最终又返回了梵。而要怎样学习与实践呢,这就是第三点主要阐述的内容。在《奥义书》中分出了两条路,南道和北道。《疑问奥义书》中是这样阐述的“信奉祭祀和行善的人赢得月界。他们肯定还会返回(南道)。。。那些依靠苦行、梵行、信仰和知识追求自我的人遵循北道,赢得太阳。。。他们不再从那里返回。这是寂灭。”遵循南道的人受到业果的支配,陷入轮回,此世行善彼世变得善果,行恶便得恶果,但这是愚者之道,而北道才是认识梵的正道。书中将知识分为两种上知和下知,其中下知是四部吠陀与语音学、礼仪学、天文学等知识,上知,即梵的知识,也就是遵循北道要获得的知识。要获得上知需经过两步,一是通过知梵者的讲述来去除以往的错误认识获得正确的关于梵的知识,二是通过苦行(瑜伽)来达到真正与梵同一的境界。正如在《伽陀奥义书》中叙说的“应该知道剃刀刀刃锋利,难以越过,圣贤们说此路难行。”故达到与梵同一摆脱轮回是难得,并不能只靠祭祀与行善,更要靠一颗信仰的心与艰苦的修行。(修行的方法参见《白骡奥义书》2.7-17)以上是我认为《奥义书》中最主要的内容。接下来我再叙说两个小点,一即关于种姓的问题。在《梨俱吠陀》的原人歌里写到了种姓的产生,原人口中生出婆罗门,双臂生出刹帝利,双腿生出吠舍,双足生出首陀罗。所以婆罗门最高是祭司掌管宗教,刹帝利次之为武士掌王权,吠舍是平民,首陀罗是奴隶。《奥义书》中列举的知梵者均是婆罗门或刹帝利。二是在《大森林奥义书》中提到的生主(可理解为人格化的梵)的两种后裔,即天神和阿修罗。天神代表善,阿修罗代表恶,他们同时蕴藏于人之中,故世界在人看来有善也有恶。最后,《奥义书》是对知梵者口传知识的记录所以本身难以避免缺漏的出现,我看的是中译本就更容易出现误解其原意的问题,并且我认为梵的玄妙之处在未通过苦行达到梵我同一之时是无法确切理解体悟的。所以我只想通过此篇文章粗略的介绍《奥义书》,希望大家通过这个介绍,对《奥义书》产生兴趣,自己去阅读原文,体会其中的道理。
  •     我要怎么样告诉译者,我是如此迅速的读完400页,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是我懂得解读的方法。所有这一切,都在一个基础上,这个基础是一切的根:翻的好!翻的好!翻的好!可是您没有留下邮箱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远古时代南亚次大陆上的“身边之秘授”,想想也是荡漾着一股神秘之气氛。解释万物,诗体对话,让人想见话剧舞台的场景。
  •     不去体验没有修行,以经院的方法来阅读欧亚真是尴尬,站在河北的人,关于红色明亮的县城,鱼曾将我抬起,存在本就强过宇宙,科学像一个躺在地上的姑娘,酒神与她野合,日夜还未分离,日神就在她的中央,酒神要将鱼穿透日神,日神要将酒神彻底肢解,就在这样伟大的健康和认识中开始建造,那时候身体和光音的野合,明亮的在氏族与欧亚随意飘洒,光荣的互相寂灭,最后的衰弱落入农耕,梦中死去与忘我,祭与女聚集,道德这样演戏,只有回到父仪式的中央才有直视的可能
  •     given out
  •     我正变成死亡,世界的毁灭者
  •     果然奥。
  •     奥义书,当美文。梵-原人。那些崇尚无知的人,陷入蔽目的黑暗;那些热衷知识的人,陷入更深的黑暗。原人没有形体,既在外又在内不生,无呼吸无思想纯洁。比至高的不灭者更高。一个星云体。享受者,享受对象,驱动者,三重的梵。
  •     梵是真实,梵是苦行,梵是自我
  •     认识自我,印证梵我一如,灵修。语言上循环往复的排比与呼语凸显服务于祭祀的口语化倾向。
  •     有机会还需重读。
  •     古印度的形而上学
  •     朴素的神秘主义,相比老子、周易略弱了点,相比后继佛陀也弱了许多。
  •     好朴素的概念,以譬喻和否定的方式夹逼宇宙和人的本质 “梵”,然后得到了一切。
  •     奥义书/黄宝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014.10重印)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ISBN 978-7-100-08421-5
  •     大赞!带我从不存到到存在,带我从黑暗到光明。 这400页书,是我读的最快的400页。一定是因为翻译的好!翻译的好!翻译的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当然有“叔本华理论”做基础也是非常必要的。叔本华说:每晚我都要拿他来翻看,这里面随便哪一句话,都抵上我的万语千言!强烈推荐!!!
  •     能懂梵文原版就好了。
  •     “在一切众生中看到自我,在自我中看到一切众生。何来愚痴,何来忧惧? ” 这不是真理是什么?我想我会一直记得这句话。你可以试着在人群中轻声把它念一遍,然后就会发现这真的是一句很有力量的话语。而在最后还谈到 “思想的精华是知识,知识的精华是——欢喜”,是啊,通晓了这一切以后, 不就是豁然开朗的欢喜吗?
  •     梵与自我//////Brahman
  •     唵是弓,自我是箭,梵是目标,应该准确命中,与它合一似箭。
  •     我觉着“唵”这个音其实是未出声的喉音,同时它代表了一种渴望,又是西西弗神话,或者说是人的天真之态。还是以人为中心,甚至为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也有所辩护。
  •     气息
  •     世界最初的唯一存在是自我,由自我创造出世界万物,自我也就是梵,梵创作一切,存在于一切中,又超越一切。通过苦行获得善性;通过善性获得思想;通过思想获得自我;获得自我不再返回。好吧,能做到少吃甜食就好了,应该会聪明些。
  •     翻译的还可以,比较容易懂
  •     仔细研读,发现和佛教思想有诸多可类比之处。要弃绝眼耳口鼻的感官体验,寻求这一切的根基:梵。
  •     高二寒假,很美
  •     十三奥义书,伽陀奥义最精彩,值得反复诵读。始终生活在无知之中,却自认是智者和学者,愚人们徘徊在歧路,犹如盲人引导盲人。
  •     哲学高度与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残篇,或者老子的《道德经》处在一个水平。言简意赅不及,玄理思辨不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