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登诗选:1948-1973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32770796
作者:[英] W. H. 奥登
页数:520页

内容概要

W. H. 奥登(1907—1973),英国著名诗人、评论家(由于出生于英国,后来成为美国公民,所以也有人将其列为美国作家),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奥登的作品数量巨大,主题多样,技巧高超,身后亦备受推崇,其独特风格对后辈作家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自1927年初出茅庐到1973年魂归诗国,近半个世纪里,奥登不断给英语诗歌注入新的气象。他的作品从政治写到宗教,从城市写到乡村,华美词章俯拾皆是,街谈巷议亦可入诗。
本书是奥登自愿保留的诗歌全集的下卷,文本获得过他本人的首肯。此书连同已经出版的诗选上卷包括了此前各版奥登诗集的全部内容,并且涵盖诗人后期的所有短诗集,可以说,奥登诗歌的精华已尽数裒辑于此。纵览书中篇什,令人不禁赞叹奥登诗艺之精巧,情怀之广博,而古老的西方文学传统,更是在他笔下,一次又一次重现往日的荣光。


 奥登诗选:1948-1973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译后记(代跋)马鸣谦初秋九月,将几经磨合的终校稿交付给编辑时,似乎只是发出了一封寻常的邮件。此刻正坐中饮茶,茶苦而回甘。细想译介奥登的前后事,心情亦如这茶滋味。之前开始动手尝试时,如果知道要耗费如此多的精神心力、会延续这么长的时程,我还会有决心去做么?说实话,当时并没有太多想法,只是这么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又有缘遇上几个会心的同路人,路也就慢慢地走通了。将奥登诗作较完整地引入中文读者的世界,到今天,这件事终于可以说是初步做成了。毕其功者,非一人之力。在下卷所附的这篇短记中,我很想感谢几个人。 第一个当然是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蔡海燕博士。我们是因翻译奥登而结识,09年初见面时,她还在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念博士。两人一见如故,而我发现她对奥登作品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恰可以补足我的很多不足;上下卷译稿合成后超过了一千页,为便于读者对诗作本文的理解,加入了很多背景介绍和所用典故的注释,诗集上卷的译者序,也主要依据海燕的博士论文扩充写成。海燕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与辛苦,这是必须要予以重申的。收入诗选的每一首,都经过我和她很多次的讨论和修改。头几年,我们还在用messenger进行线上讨论,因为对原文理解和译文处理的不同看法,我们会援引论据来说服对方,有时还发生了激烈的论争。这样的情景,是认真到有些可笑的,但今天回想起来,却是很可珍惜的回忆。毋庸置疑,对奥登诗文的共同的热爱,才能让彼此的合作能保持这么长久。而倘若没有得到海燕的协助,由我一人独力完成,《奥登诗选》要顺利问世会很困难,也不会做到今天的程度。第二个要感谢的,是奥登文学遗产基金会的门德尔松教授。得知我们在做奥登译介后,他热情地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也包括在版权联络上的引介,这为奥登作品的引进提供了不少方便。而且,门德尔松教授还不辞繁冗,为诗集的上下卷分别撰写了《前言》。这两篇文字勾勒出奥登前后期创作的脉络和特色,简要阐明了其内蕴意涵;对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它们将是测听奥登原声的不二指南。第三个要感谢的是译文社的黄昱宁女士。当我和海燕很莽撞地带着上卷译稿去上海时,黄女士给了我们及时的肯定,鼓舞了我们的信心;其后几年,她一直在跟进我们这项工作的进展。此后,由她主持,更对原有规划加以扩展,筹划了奥登文集的出版项目。除开已出版的旅行记《战地行纪》和《奥登诗选》上下卷以外,译文社后续即将推出奥登散文集《染匠之手》和《序跋集》。《奥登诗选》和文集其他译作的诞生,黄昱宁女士是不可或缺的推手,她不仅有一双见微知著的慧眼,更有作为出版人的决断力。由黄女士出面邀请,诗人、译者王家新先生参与了诗集上下卷的审校。家新先生是诗歌创作和译介上的前辈,得到他的鼎力支持,对译文的整体品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保证。我们仔细读过他所标出的每一条译文处理的意见,在此也必须表示诚挚的感谢。责编顾真是译文社的青年编辑,在上下卷的译稿交付后,由他负责通读审看。他一字一句都不放过,挑出了很多存有讹误或文句不通的地方,对译稿的最后完成亦贡献良多。因此,不妨可以说,这个译本的诞生及其品质,也是译者和责编的共同成果。在上下卷出版的过程中,遇事便会和他联络,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苏沪之间往来便利,我每到上海必会与他碰面,彼此也成了很好的朋友。当然也要感谢我和蔡海燕博士各自的家人和朋友。在这个喧闹而略显迷乱的时代,你们一如既往的理解和后援支持,共同促成了这部译诗集的问世。最后,也要感谢《诗选》的每一位读者。当你们将目光稍停在诗集某一页时,请接受邀请,一同来默诵奥登的篇章。我很难保证奥登的每一首诗都能打动你,亦很难保证译文必能符合你们的期待(正如上卷《译者序》中所说,“译文本身也并非一个固化的存在,而是一个持续改善的动态过程,它正期待着今后的合理修正。”)。但是,我相信,这些诗句一旦被你们亲口诵出,就将又一次地获得它们新鲜的生命。2015年9月
  •     这部诗选包括了奥登从四十一岁到他去世的六十六岁之间(其后期创作生涯)所写的诗歌作品,与上卷《奥登诗选:1927—1947》正好成为合璧。随着年齿日长,奥登深信其诗歌的风格和主题必须与他本人发生同步的改变,他必须持续不断地发现适合其年龄的新的写作方式,而无须去迎合他所处的历史和文化的时代环境。他并不纠结于这样的问题:“我在1967年应该怎么写?”只会自问:“我在六十岁时该怎么写?”奥登1907年出生于英国的约克郡。他在二十多岁时写的诗歌晦涩而热切,部分作品具有政治宣传的色彩,另一些则表达了强烈的个体孤独感。从英国移居美国后,在他三十岁多岁时,他所写的很多诗歌关涉了个人情爱的快乐和丧失所爱的痛苦,与此同时,他也从一个新教徒的角度,开始书写大篇幅的雄心勃勃的诗作,探索的主题包括了艺术、政治、文化和社会。从本卷《诗选》开篇的1948年,奥登开始在欧洲度夏,冬天则回到纽约。从1948年到1957年,每年夏天他都住在那不勒斯的离岸岛屿伊斯基亚岛,期间所写的诗歌,开始试图理解风景的物理世界和人类身体的关系,其书写方式与地中海文化和罗马天主教文化保持了一致。《石灰岩颂》表面上是一首关于伊斯基亚岛风景的诗,真正的主题是赞美身体的神圣意义。在他写于上世纪四十和五十年代的大型作品譬如《田园诗》组诗和《祷告时辰》组诗中,他再次探索了身体神圣性的主题和日常生活的复杂社会关系。在1948年之前,他曾写过四首长诗,《新年书简》、《在此时刻》、《海与镜》和《焦虑的年代》,但之后他就停止写长诗,转而写作主题连贯的系列短诗,譬如奥登用去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的《田园诗》组诗。他对视角单一、专注于情感和历史问题的单篇长诗提不起什么兴趣,更希望对从多元角度来审视这些主题,而采用组诗的形式,每一首诗就能处理写作主题的某个不同侧面。他对早年曾吸引过他的严肃的历史、心理、宗教理论也不再热衷,转而对人类经验的多种面向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他的兴趣转向的一大标志,是他有了新途径去切近历史——对奥登而言,“历史”如今意味着独立个体的特异行动,而非国家和帝国的抽离了个人的大规模运动,“历史”由人类自主完成(不管结果是好是坏),而非受自然本能或大时段的历史周期所驱使。在他1960年出版的诗集《向克里俄致敬》中,有很多诗作都是类似思考的产物。1958年,奥登将他的度夏地从意大利转到了奥地利,他在一个名叫基希施泰腾的村庄买了一栋十八世纪的农舍,从那儿坐火车去维也纳只有一小时的路程。他写出了十五首诗,合成组诗《栖居地的感恩》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奥登有生以来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屋宅。他也写过一些很隐晦的诗,其中描绘了最终产生出纳粹分子的诸般残忍野蛮——他指出,奥地利人是最坚定的纳粹支持者——他看到兽性潜伏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在此期间,奥登诗歌的语调变得更为平静,不像早期作品那样有明显的技巧性,很多读者为他作品的这个变化感到遗憾。但另外也有一些读者(包括笔者)认为,相比于早期作品,奥登的后期作品更能深深地打动人心,因为它们具备成熟而复杂的智性。“此类游戏需要耐心、先见之明和策略,如同战争和婚姻”(如他在《游乐场》一诗中所写的那样),他深深明白这一点。自1939年离开英国定居美国后,除开在欧洲度夏以外,奥登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纽约。1972年,他离开纽约和美国,搬回了牛津。他在那儿只住了一个冬天。之后,他在奥地利过完了最后一个夏天,1973年9月,他在返回牛津、中途停留维也纳时溘然长逝。奥登曾经说过,他所有的诗都是为爱而写。即便他那些看似抽象而非个人化的诗歌,也都在尝试与读者建立某种交流;他认为他的读者都是独立个体,他可以倾吐衷言,也可以与他们面对面的交谈,读者并非集体性的大众,他并不是从一个更有知识、更具权威的位置来发表演讲。因其所表现出的全部学识和高超诗艺,他或许是表达平等和爱的最伟大的英语诗人。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对一个曾误入歧途的生灵来说,即使在这座最美丽的山上,五分钟也已经够长,够长。
  •     继续没什么感觉。我不知道是谁的问题。是作者的问题译者的问题还是读者的问题?不知道。真的没什么感觉。
  •     继续略略无感。。。
  •     https://www.douban.com/people/leaon/status/1791829639/由于椅子太低,女主人便拿了两大卷残破的《牛津英语词典》让他垫着。当时我想,我看到了唯一有资格把那部词典当坐垫的人。
  •     因为爱布罗茨基而读起了奥登的诗。早已知道诗歌是不可译的,可语言能力有限,只好读翻译。而奥登又是一个极为讲究韵律的诗人,这就意味着他的诗翻译起来更难。通读下来,纵然会有很多诗无感,可是还是可以看到奥登对词汇,格律,典故,其他学识的精通。然而,还是不够理想。
  •     脚注详细,难得有很多冷门的知识或曲折深幽的引用,但读书的过程中还是朗读重要,边看脚注边看译文,会打乱了节奏。整体上看,与其说是诗的译本,不如说是诗的文本解读。翻译成中文的是没有韵脚,丧失旋律、节奏和音乐性。阅读过程不觉变成了知识补强的过程。
  •     私以为这卷最显功力
  •     购于2016年春节前夕,我跟妻子共度第一个春节。
  •     意象新颖,隐喻涉及了许多宗哲问题,堪称二十世纪诗歌巅峰之作。
  •     这是41到66岁之间的诗歌作品,算是他后期的诗作,探索的主题包括了艺术、政治、文化和社会,与此相关,有了更多的宗教诗,较为抽象和晦涩,长诗较多了些,有些乏味,一些评论家说奥登的诗后期没有早期的好,也是关涉角度的问题,这些宗教诗对人类经验给予了多种面向的关注。《要事优先》《阿喀琉斯之盾》等都是较不错的,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奥登早期的诗。奥登说过一句话,他所有的事诗都是为爱而写。这就足够了。2016/8/5
  •     翻译不行
  •     比上册乏味。
  •     本来想买早期的诗,无奈看错了……对于奥登的诗,我是借助布罗茨基的《小于一》里的一些篇幅看完的,这里再次印证诗歌的不可译,布罗茨基也把一些翻译中失去的弥补了回来,不得不感叹奥登高超的技艺,不过这和意像派诗歌产生了两个对立面,奥登的诗丰满庞杂如一支交响曲,但是也看到了他自身的局限性,囿于匠术中,不过奥登也自认受卡瓦菲斯影响,“诉诸贫乏的手艺于平凡生活中。”难免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想要突破的自由之气,诗观可能更喜艾略特些。
  •     马先生的学究气太重了。
  •     考虑原文的难度,给四星,可能应该给三星半
  •     年纪大了,人就会对世上的很多事儿看不习惯。奥登晚期就对他所生活的世界充满牢骚,对现代化的东西比较反感。他说自己是老派的人。的确,他就读在精英荟萃的牛津,诗文中肆意地引用古希腊以来的各种典故,可谓相当自恋。诗人们必须是自己的中心,最好给他们一片舞台,伴着古典乐或摇滚,以及幻觉般的影像蒙太奇,让他们喁喁独语。表演好的,还有大量的奖项与基金。即使如此,也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特权了,想想几人能得到这样的契机。
  •     又一位英文经典诗人得以出版诗歌全集,完美。
  •     让我成为爱更多的一个。
  •     诗意寥寥
  •     早期诗歌除去战争题材,多写爱情的转瞬即逝和外部世界与自我的矛盾对立,精于不断的形式探索,这让他的诗有着天赋般的语感与节奏,以及王佐良所评价的“颇多警句”。晚年多关注宗教、历史、政治及日常生活,不再工于技巧,而是万物皆可入诗。平心而论,经验所限,更喜欢第一本。但如他写诗很喜欢用的词“此刻”,他最牛逼在于永远可以不断自我更新,让诗和自身同步于此时此刻——“奥登永远不会纠结于'我在1967年该写些什么?',他只会问自己'我在60岁时该写些什么?'。
  •     较之前期的作品,似乎更睿智了,但总感觉少了点东西
  •     这是一本糟糕的诗集,奥登的语调不是想译就译的出来的。这个汉语的奥登,顶多能算得上二流的诗人,我们这里活着的诗人至少有一百名比这个奥登写的好~~~~
  •     當星辰以一種我們無以回報的激情燃燒著,我們怎能心安理得?倘若愛不可能有對等,願我是愛的更多的那人。
  •     在那些预示了它的偶然现象以及既往的回忆中那些偶发事件之间,结果已呈现,可是人类的心智,无法认知,知道万事休歇为时已晚。。
  •     xiba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