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剑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10805082X
作者:上官鼎
页数:1464页

内容概要

上官鼎曾是上世纪60年代台湾红极一时的新派武侠小说作家,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曾盛誉:“台湾在全盛时代,前前后后有五百位作家在写武侠小说,作品大概有四千部之多。而我个人最喜欢的作家,第一是古龙,第二就是上官鼎。”
然而,连很多老读者都不知道,当年的上官鼎,其实是兄弟三人合用的笔名。刘兆玄共有六兄弟,虽然六人都是理学博士,但刘家自小非常注重孩子国学素养,既要练习毛笔,又要背诵经典。中学时代为挣零用钱,自幼嗜读武侠小说的刘兆藜、刘兆玄、刘兆凯三兄弟以上官鼎为集体创作之笔名发表武侠小说,隐喻三足鼎立之义。刘兆玄为主要执笔者,哥哥刘兆藜则负责男女之情的描述,弟弟刘兆凯则专写武打部分。1960年兄弟三人合写的《芦野侠踪》,让“上官鼎”一举成名。此后,他们相继出版了《长干行》、《沉沙谷》、《铁骑令》、《烽原豪侠传》、《七步干戈》、《侠骨关》、《金刀亭》等一系列作品,亦曾帮古龙代写《剑毒梅香》。后来,三兄弟陆续出国深造,遂在1968年宣布封笔。
出国后,刘兆玄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后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东吴大学校长、“国科会”主委、“交通部长”、“行政院副院长”,2008年出任“行政院长”,2009年因“八八”水灾所引发的政治风波而率“内阁”总辞,2010年接任中华文化总会会长。

书籍目录

王道剑之一:乾坤一掷
序幕
第一回卢村灭门
第二回傅帅班师
第三回摩尼草庵
第四回郑家好酒
第五回乾坤一掷
第六回红孩乞儿
第七回后发先至
第八回建文登基
王道剑之二:大战天竺
第九回天地双尊
第十回蒙古大夫
第十一回洞里神仙
第十二回新锦衣卫
第十三回青天审案
第十四回靖难之役
第十五回大战天竺
王道剑之三:云锦袈裟
第十六回神农试药
第十七回殊死之斗
第十八回完颜不败
第十九回武林盟主
第二十回云锦袈裟
第二十一回燕王篡位
王道剑之四:王道无敌
第二十二回正义门风
第二十三回王道之剑
第二十四回强弩神箭
第二十五回海上张骞
第二十六回患难情深
第二十七回人尊之毒
第二十八回王道无敌
尾声
后记

作者简介

1402年,“靖难之变”后的建文帝下落不明,近臣郑洽亦不知所踪。
2008年,福建宁德发现皇陵格局之古墓,而当地支提寺中一件云锦袈裟,居然暗藏“九五之尊”玄机。
2010年,浙江郑义门村迎接来自自宁德“郑岐村”的旁支认祖归宗,郑岐便是郑洽?历史留白的悬案,经过了六百多年的岁月,真相似乎正一点一滴地呈现……
江湖之中,朱元璋以毒酒杀尽昔日明教战友,唯军师方冀侥幸得脱;庙堂之上,大将傅友德引剑自刎,幼孙傅翔却为方冀所救;这一老一小,荒山习武,矢志屠龙,却不知不觉间走入“靖难之变”的风暴中心……
上官鼎,金庸最爱的两位武侠小说家之一,封笔四十六年,政坛归隐,重出江湖,以武侠演绎历史悬疑。于庙堂与江湖之虚实纠葛间,再创新派武侠之巅峰王道。


 王道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上周刚看到“上官鼎”和《王道剑》这几个字,心中好生诧异:印象中上官鼎是个台湾的老武侠小说作家了,似乎比古龙还要老,为什么现在会出版一部他的作品呢?看了介绍才知道,上官鼎本名刘兆玄,是位大学者同时还担任过台湾的行政院院长,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些武侠小说都是当时还是少年的他和两位兄弟的作品(想想真惭愧:人家十几岁就开始写书出版了,而且还不是一套两套,我们十几岁又在干嘛呢?),直至1968年封笔。这次是时隔40多年后再一次创作的新作品,是以明朝燕王“靖难之役”、建文帝出逃为背景的武侠小说,还是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更是引起我的好奇心,很快就下单购买了,巧合的是下单的当天晚上居然在新民晚报上看到了关于此书的报道,印象中新民晚报还没有为一部武侠小说发过新闻报道吧。书很快到手了,大致看了一下,作家之所以40多年后重写这样一部武侠小说的原因主要是受一次在福建参观访问时的见闻所启发,这里不再详述了,书中后记有详细记载。从书的内容来看,尽管以朱元璋辞世前后和燕王靖难为背景的武侠小说不止一两部(个人认为比较出色的是“覆雨翻云”和“天下英雄谁敌手”这两个系列,后者名声不显),但是本书仍然是相当出色的作品,首先它的风格已经完全摒弃了六七十年代武侠小说那种武林中打打杀杀的模式,把武侠与历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丝毫不沾过去那些作品的陈腐气味;此外打斗描写仍然精彩,不脱武侠小说的本色,尽管还没全部看完,但总体感觉既有传统武侠小说的精髓,又融合了一些西方惊险动作小说的概念,节凑明快情节节凑,有时戏剧化的效果很强,称得上是一部比较优秀的武侠小说,不由得感叹,尽管40几年没写了,但名家的确名不虚传,一出手还是宝刀不老啊。要说有什么不足,就是书的第一卷印刷中一小部分出现了瑕疵,虽然不构成太大影响,但总有些不舒服,更何况还是三联书店出版的,真心希望以后不要再有这种疏忽了。
  •     费了几个月时间看完王道剑,感觉和古龙某些烂作不相伯仲。貌似比古龙的一些烂作更注重动作描写。古龙还起码重视意境,刘兆玄的武斗注重的是,卧槽,天才多么牛!而这本书最失败之处,在于该书故事分两条不怎么相干却又有藕断丝连关系的线索来写。即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刚看完了激动人心的武斗,还想继续看接下来的情节,但上官鼎转笔偏锋,又写到不怎么相干的历史叙述上边,故事主线断断续续,看得人十分不爽。一个武侠故事,搞的什么历史解密,而且大多篇幅浪费在了历史解密。叙述一大队编造的乏味的而且没啥意思的对白。前边写了主人公(又貌似不是,看了这本书连主人公到底是谁感到模棱两可,莫名其妙)来历,方军师出现,明教残余,卧槽,倚天屠龙记续集啊,这是~!刺杀朱元璋,失败!之后围绕在一个大娘的酒店,明教在锦衣卫中安插的内奸对这个女人感兴趣了!卧槽,特工的浪漫啊!后来,道衍密谋朱棣上位,道衍借天竺国侵吞明朝。接着作者又跳跃情节···天竺和少林大战!卧槽,少林真特么垃圾!作者又跳跃到历史解密,朱允炆要励精图治!?主人公没死!继续跳跃,各种朝廷商议。又被天竺国伤害了,没死!······主人公胜利了,由于同情又帮助杀父仇人杀爷仇人的孙子躲避灾难!终于两条莫名其妙的线重合到了一起。额,两条线叙事,听起来很屌,实际读起来的感觉,就是乱!除此之外,作者还想有些历史与武侠的创新。这是人为的主观的联系,即锦衣卫被西方天竺控制,要借此侵略我天朝。卧槽,天竺阿三整天念佛念经,因过于慈悲弱得被千里迢迢来的雅利安人打得落花流水,还来借锦衣卫之手侵占我天朝上国,上官大叔想多了。在武功方面,基本上没什么创新,别想在这部小说中找到什么无招胜有招之类的哲学,除了天才,就是天才,女的天才,男的天才,因为天才打不死,因为天才武功高,因为天才不用怎么努力武功就上去了,因为天才结局就是天才必胜,因为天才招式牛逼,因为天才敌人必败。所以,王道剑是天才剑!无语!没啥意思!这与无敌流有什么区别?一个前台湾行政院长写得一部糟糕的网络小说,是为了卸任后再借余音未绝的名声赚钱吗?
  •       前几年看到过一篇文章,讲一帮作家去精神病院看望诗人食指。食指的精神状态不错,还拿出了自己新近的作品读给大家听。这些诗的具体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了,不过还有个大概的印象,就是这些诗的表现手法很陈旧。我不是一个懂得诗歌的人,但诗歌发展成了什么样子我还有所了解,和如今的诗歌相比,食指的诗还押韵呢。当然,跟不上潮流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判断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也不在于他是否能赶上时髦,而在于能否把自己的东西推向极致。而对于他的受众来说,这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之所以发这些思古之幽情,是因为最近看了一套武侠小说,台湾武侠小说家上官鼎的新作《王道剑》。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我这个年纪的人,最初的阅读体验基本上都来自港台的武侠小说和日本的漫画,如果你和我差不多年纪,这两样居然都没有涉猎过,那你活着还有什么劲?不过除了我这样的武侠小说迷,似乎也没多少人关注传统武侠了,除非重出江湖的是金庸。一  在我们聊上官鼎之前,得先说几句金庸和古龙。小时候看金庸和古龙,说废寝忘食,都只能算是状态不好的时候。金庸的《倚天屠龙记》我少说看过二十几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是古龙的《欢乐英雄》,没事就看一遍。和金庸小说不一样,找古龙的小说是一件挺费劲的事儿。金庸自己弄了一副对联防伪,你只需按图索骥就行了。古龙呢,就没办法这么干了,在浩如烟海的署他名字的作品中,你得仔细分辨哪部是他写的,哪部是冒充的,甚至哪部中的哪部分是他写的。因为有很多小说,都是他写了一半,然后就放弃了,于是找其他作家代笔完成。比如《白玉老虎》《名剑风流》这两部,都是这么个状况,好像《圆月弯刀》也是。  上官鼎就是从给古龙代笔出道的。话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其实也是初出茅庐不久的古龙写了一部作品叫做《剑毒梅香》,刚挖个坑就“太监”了,应征续写这部作品的就是上官鼎。上官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名字是刘兆玄、刘兆黎、刘兆凯兄弟三人共用的笔名,取三足鼎立的寓意,其中刘兆玄是主要执笔人。而刘兆玄那个时候,才十七八岁,和写《三重门》的韩寒一个年纪。从《剑毒梅香》开始,武侠小说界就有了上官鼎的一席之地。但这名字就好像流星一样,仅仅出道9年之后,1968年,因为刘兆玄要出国留学,于是上官鼎宣布封笔。那时候他才25岁,这个年纪宣布退役的运动员都不多啊。  而在封笔46年之后,上官鼎居然杀回来了,只不过这次,上官鼎的笔名只属于刘兆玄一个人。而此时的江湖,大侠们或隐退或逝去,传统武侠小说也如同骑士小说一样,仿佛是石器时代的东西了。所谓传统武侠这个概念,还真不好归纳,用年代来框定也好,拿写作风格来划分也罢,按我的观点,它是以金庸、古龙、梁羽生这拨作家为代表的那个年代的武侠作品,也算是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后来的温瑞安算,再后来的黄易算不算就不好说了。提出这个概念,主要也是跟如今的网络玄幻、仙侠小说区分一下。其实要是和民国那会儿的还珠楼主、王度庐们相比,金庸和古龙就是新派武侠了。总之读者们心领神会就行了。  书归正传,《王道剑》这套书,讲的是明朝初年靖难之役前后的故事,走的是敷衍历史的路子。这个路子,是梁羽生和金庸的拿手好戏,而古龙的作品,一般都是架空历史的。从早年的《剑毒梅香》到如今的《王道剑》,五十多年的时光没有改变上官鼎的旧派武侠小说作家的文笔和风格,但显然改变了他的三观。早年间少年英雄行走江湖,续写古龙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最好不过。到了如今,这作品更像金庸,讲究中正平和,演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道理。  这本书看着还真有点向金庸致敬的意思。主人公傅翔,出身是明教余孽。这个明教自然就是《倚天屠龙记》里朱元璋出身最终又背叛的那个教派。到了这部小说里,明教终于葬送在朱元璋手中,只剩下小猫三两只继续搞风搞雨。小说中还有我们熟悉的全真道士,而搅乱江湖的,正是《天龙八部》里鸠摩智大师的老乡,来自天竺的高僧。武当、少林、丐帮这样的大牌就不必提了。当然,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表达,就像书名传达的意思一样,小说的中心思想,说白了就是王道和霸道对抗的故事。在江湖的较量上,中原的武功,讲究的是堂堂正正,博大精深;而天竺的武功,则内力诡异,招数狠毒,剑走偏锋。前者是王道,后者是霸道。而在庙堂的较量上,代表王道的是建文帝朱允炆,而代表霸道的自然是明成祖朱棣了。虽然无法改变朱允炆失败这个历史事实,但作者传达的只有行王道才能长治久安的观念却清清楚楚。而“王道剑”这个书名也容易让人联想起金庸的《鸳鸯刀》,而鸳鸯刀上分明刻着“仁者无敌”四个字。二  就好像食指的诗歌,这部小说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观念传达都堪称陈旧,和现在流行的那些玄幻、仙侠、穿越小说相比,这部作品的情节推进慢极了。这让我想起当年王朔对金庸的评价:“有一个人对我说: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这是他读其他作家作品感受不到的……什么速度感,就是无一句不是现成的套话,三言两语就开打,用密集的动作性场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说文字通通作废,只起一个临摹画面的作用。”这话送给现在的网络小说,我觉得更恰当,要讲速度感,现在的网络小说基本上就是高铁了。  如今的网络文学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价值观的丧失,完全成了意淫的产物。当年那拨武侠作家,小说里寄托着他们的理想和情怀,未必对,但是真诚。可能如古龙一般,不大看得起写武侠小说这个营生,不敢以作家自居,但在创作的过程中绝对是充满神圣感的。还记得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里,男女主人公窝在旅馆里干什么吗?创作武侠小说。可见那个年代,写武侠已经成为了知识分子的一种雅致。而这个载体,也承担了文化传承和推广的功能,这一点在上官鼎的这部新作里仍能感受到。上官鼎希望通过武侠小说的形式来探讨历史,他在序言里津津乐道于对建文帝最新历史研究的使用。当年金庸在创作了《碧血剑》之余,也意犹未尽地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  所谓文如其人,武侠小说作家们往往也表现出如其作品一般的意气和性格。这里面比较典型的代表,要算是金庸和古龙了。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如萧峰,如郭靖,往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基本上属于儒家人物,或者用倪匡的话说,不是人,是神。相比之下,古龙的人物更加自我,更像是道家人物,或者是人性解放的个人主义。更重视个体感受,个人奋斗,当然还有醇酒美人的享受。当然,金庸的人物有着儒家的克制隐忍,古龙的人物也有着道家的绝望悲观。这两位作家作品中,渗透着他们自己的影子。  出身在海宁望族的金庸,从一开始就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从最初渴望加入新中国外交部而未果,到后来创办《民报》撰写社论,再到晚年积极投身香港立法,这个武侠小说名家从来都是入世的,积极向政治靠拢。终于把自己锻炼成了“金大侠”。古龙的人生则放浪形骸。自己就是陆小凤、就是傅红雪,除了长相之外。他既有陆小凤的风流不羁,又有傅红雪的自卑绝望。如果说金庸是个大侠,那古龙从来就是个真小人,像王家卫说的,一个有才气的流氓。所以他的人物都是浪子,更鲜活,更无拘无束。  而刘兆玄呢?如今重出江湖,可能没了初出江湖时的意气风发,却也多了近半个世纪对人世的感悟。而在武侠小说家这个身份之外,他又多了几个头衔,学者、政治家。早年间的刘兆玄,就已经是个学霸了,他是台湾大学化学系毕业,然后赴加拿大深造。也正是这个时候,“上官鼎”宣布封笔了。在学术圈里,他一度做到了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位置。之后投身政治,也远比金庸走得更深。1993年以台湾清华大学校长身份出任台湾“交通部部长”,到了2008年,受马英九的邀请,出任了台湾“行政院院长”。对于刘兆玄来说,相比于台湾清华校长、“行政院院长”这些身份,上官鼎这个名头其实已经不是最著名的了。但对他自己而言,这个名字可能才是他人生中最为珍惜的。创作武侠小说也可能才是他最舒服的姿态。如今回归老本行,用他自己的话说,写作过程十分顺畅,一张稿纸都没有撕掉过。“写小说有半年的时间都活在明朝里面,过得非常快乐。”这让我想起丘吉尔,不知道对他而言,一生中最感荣耀的身份是英国首相还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这创作态度可能正是现在这些通俗小说写作者所缺失的。其实又何止是通俗小说写作者,就像编剧述评在几年前的一次采访中说的:“在中国,有兴趣沉浸在编剧的乐趣里的人不是很多,都是忙着在干活。有兴趣在里面,是创作,没兴趣在里面,是干活。”为稻粱谋是一个理由,但也并不很有说服力,说到底,写作者丧失了表达的真诚。这真诚能真到什么程度?在刘兆玄身上,已经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了。积极入世的刘兆玄,在现实中身体力行地展现了大侠风范。三  刘兆玄退出政坛缘于一场天灾,2009年发生的台湾“八八水灾”。为负起“八八水灾”所衍生的政治责任,刘兆玄选择辞职。他说:“所有政治责任由我一肩挑起。”在我们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引咎辞职并不是一个惯例,而往往是个人选择。刘兆玄的选择,政治家担当的背后是大侠的风骨。刘兆玄自有一套风格,不妥协、不低头,大侠一出手就是迥异于小兵小卒。当他在记者会上宣布总辞时,不少媒体都以“一条汉子”来形容,赞其下台身影漂亮。而知情人士指出,以刘兆玄的“大侠”性格,既然提出请辞,对职位一定不恋栈。台湾学者邱毅说:“过去那个有大侠之风的上官鼎又回来了”。敢于承担责任,不恋栈权力,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易了。  类似的风范,我们还能在古龙身上看到。倪匡在文章《想起古龙》中写道:“或许有人认为他的性格行为不足取,但刚强抗争,可以把命豁出去,如果化为民族精神,可以断言,必无暴君可以得逞!”人做到如此,其作品就可想而知了。古龙在小说里反复使用“有所不为”这个词,因为只有这样,才算活得像个人。而金庸用整整一部《飞狐外传》来表达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这些东西,才是这类通俗读物中最重要的东西,而正因为是通俗读物,所以传播够广,影响够大。  作家木心说中国的文学是月亮文学。意思是不阳刚,阴柔隐忍。在他眼里,苏轼、辛弃疾这种大江东去的豪放,也都是装出来的。的确,我们没有酝酿古希腊那样的太阳文明、酒神文明的土壤。似乎中国文人所有的兴高采烈,全都葬送在了先秦的慷慨悲歌之中。只是抽冷子出来了一个嵇康。我觉得吧,主要是木心他老人家不读武侠小说这种俗物,否则他会在里面看到中国文学少见的阳刚的东西。或者即便仍旧是月亮文学,也有像古龙这种朗月当空,明灯一盏。对于我们这个把“沉默是金”挂在墙上当座右铭的民族,需要武侠文化来提供一点刚度和烈度。  当然,我的这些溢美之词无法掩饰武侠文学没落的尴尬。上官鼎的新作不温不火,而媒体对他的采访,显然也对他的政治生涯更有兴趣。而作为通俗读物,高雅之士恐怕未必认可我把武侠文学上升到文化载体的高度,实际上这么多年也只有金庸勉强登堂入室。年轻的读者也已经不待见这老气横秋的表达方式,或许就剩下我们这些有武侠情结的70后、80后们在这里自我陶醉。这种情结,卡尔维诺有过精准的描述:“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些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但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所以在我这俗人心中,武侠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读了一大半,后面的情节也差不多了解了,尽管书很一般,但出于作者对传统武侠的敬意,还是得捧捧场,毕竟武侠未死,只是凋零……
  •     花了一个月看的书,现在忘得干干净净。
  •     新出版的老武侠。
  •     更偏向历史小说。
  •     集合了各种套路运气主角光环,写成这样还是干脆不要复出比较好哦。
  •     以毒攻毒的免疫之学。还有丐帮刚一出场,作者暗示有卧底,我还以为是二护法中的一位,读到最后才现身,好笔力。
  •     不温不火,乏善可陈。
  •     总体来说行文节奏很平稳,许是年近不惑,已渐无血脉贲张之感,不过值得欣慰之处在于史料之实与描写之虚结合地还算自然。
  •     写的像是一个人像是临死前要出大招前的平静。就是说,有可能上官鼎,最后还能出一本厉害的书,也可能就是淡出淡出。
  •     靖康之难不好写,尤其是虚构的情节如何与历史的考证相结合,作者做的很到位。一开始也是被故事的背景所吸引,只是故事的情节少了些跌宕起伏与峰回路转,读罢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难道是金庸读多了的缘故。
  •     凑合能看。
  •     做过台湾地区行政负责人的作者 视角大气
  •     看过太多的武侠小说,对这本的总体印象就是:巢臼难脱,新意缺缺,虽然有严谨的时代背景,但是终是无法激起当年读武侠的热情。
  •     写的中正平和,但拖沓且枝蔓散,缺少精彩情节,不过有刘兆玄这个政治人物的夫子自道。
  •     语言太罗嗦。一会儿武侠一会儿宫廷政变。而且语言风格古不古今不今的。当然最烂的地方就是一位读者朋友说的:高手的功夫可以高到神乎其神。
  •     似大而小。
  •     好久不见的“武侠” PS:有些人看都没看过就来乱说,穷酸相尽显
  •     发个方法
  •     不知所云
  •     武侠不死,只是渐渐凋零。。。
  •     很早之前就在南方周末上看到推荐这部武侠小说,尤其是对其作者很感兴趣。刘兆玄少年成名,后又多年从政,官至行政院院长,这可是类似国务院总理的角色。退休后重新拾笔,写就了这部王道剑。想来作者必定会将毕生的感悟融入书中,哪知看来却是大失所望。 且不论本书文笔如何,单是那平铺直叙的情节便味同嚼蜡,整部书中就没有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而且硬是要将武林纷争与靖难之役这类史实融合到一起,但却又没有金庸那样的驾驭能力,弄得整部书不伦不类,待看到第二部便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都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但最关键的就是那1%的灵感。刘兆玄纵有毕生的阅历,但就是差了那1%的天分,结果就只能是望金庸之项背而徒呼奈何。
  •     取名王道剑确有深意,佛道无量,王道无敌。
  •     也就是“故事会”。
  •     小说在“靖难之变”的历史背景展下,男主角在经历一番江湖险恶、儿女情长、人生起伏之后,悟出并践行了“可持续发展”的武学理念。
  •     过瘾
  •     又臭又长,三联出这样的书真是丢脸
  •     21世纪写出的20世纪的书,不是特别精彩,不然也不会拖了一年才看完。。。。
  •     付翔可真没性格啊写的 还有穿插的历史故事看的索然无味 应该直接写武林的事情
  •     看了三联的宣传才买的。开篇写的挺好,有些新意,后面就越来越扯,武功高的让读者难以接受,过程一笔带过,总之主角越来越厉害,看到后面就觉得索然无味了,与金庸相比还是差得太远。2014年10月1日读完
  •     大梦谁先觉,平生吾自知。
  •     赵少康吹上天,个人觉得比碧血剑都还差些
  •     霸道和王道,时间和空间累积的力量支撑生生不息的基石,不争而弗能与之争。另一点在于人物命运的交错,情感与机遇弄人,唏嘘不已。
  •     刘先生重出江湖的这套书,几乎算得上査先生的忠实弟子了,格局和情节大都似曾相识,语言时古时今,犹如真气乱行。要吐槽的地方多得很,看在重出江湖的份上,给四星。也许自己真的年纪大了,还是只能接受这种传统武侠。
  •     2015年5月31日第一本读完:还是武侠最能吸引人呀,金庸和古龙老先生都推荐的作者。10月8日第二本读完。2016年2月7日第三本读完,果然贴合历史更容易有共鸣。2016年2月23日最后一本读完。
  •     向金庸致敬的上官鼎,隐退四十年后再出山。然而,武侠还有将来吗?#被情节明快犀利的网文养刁了胃口,难以欣赏慢节奏了。
  •     三星半
  •     旧式武侠的衰落,情节和人物没有特点,主人公脸谱话严重,就是语言还可以
  •     前两本十分精彩 后面稍有些后劲不足的感觉 对于建文帝下落这一点的解读算是合情合理 尤其是郑洽 胡濙 方孝孺这些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不过就武侠本身来说描述方面有些词穷 不能说不好看就总是有种不够到位的感觉 而且人物众多有些顾此失彼 在前面篇幅很重的人物比如章逸 阿茹娜等等在最后都只是一笔带过有些头重脚轻
  •     难得现在还能看到传统武侠,作者有政坛生活,所以庙堂之上写得比江湖之远更为精彩,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盛庸、铁铉等等建文一朝的文臣武将并没有脸谱化地概而论之,虽都是当世名臣,但性格特点各有千秋,读及建文朝堂议政颇为过瘾。
  •     如果光写历史小说可能还好看一些 武侠部分 人物单薄不鲜活 感觉就是武侠游戏的任务一样打怪升级而已
  •     跟十八岁时那个意气风发、叱咤江湖、血雨腥风、杀人如麻的上官鼎完全不一样,几十年的宦海沉浮磨灭了所有的锐气,即使你有更好的立意、更大的构思,即使是有以一套金庸全集执天下武侠出版之牛耳的三联坐镇,精美装帧下的文字所呈现的也不过是一位喋喋不休、唠唠叨叨邻家老者的碎言碎语而已,那个金戈铁马的热血年代、终究还是一去不还了。
  •     跟到一半才发现作者曾是台北政治人物,心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