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散落的星骸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807699973
作者:[德]斯特凡·克莱因

内容概要

斯特凡•克莱因(Stefan Klein),欧洲最有资历的科学作家之一,训练有素的物理学家。已出版大量书籍,其中包括全球第一畅销书《幸福的科学》(The Science of Happiness)。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全球出版,他还是德国霍尔茨布林克出版集团科学新闻奖获得者。

书籍目录

前 言
分子的诗歌—化学家兼诗人罗阿尔德·霍夫曼谈美
我们都是散落的星骸—宇宙学家马丁·里斯谈世界的开始与结束
您还记得吗?—神经生物学家汉娜·蒙耶谈记忆
爱源于理解—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对现代自然研究起源的看法
贡献的法则—行为学家拉格范德拉·加德卡尔谈利他主义
对公平的渴求—经济学家恩斯特·费尔谈道德
独自对抗一切—生物化学家克莱格·文特尔谈人类基因组
脑中的他人—神经科学家维托里奥·加莱赛谈同情
最强烈的感受—神经药理学家瓦尔特·齐克刚思伯格谈疼痛
进化的女性面—人类学家萨拉·赫迪谈母性
在幻想的镜厅—脑科学家维兰努亚·拉玛钱德朗谈意识
顽固的斑马—生理学家兼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谈历史上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世界的统一性—物理学家史蒂文·温伯格谈科学与宗教
致谢
引用图片

作者简介

>13位世界顶级科学家访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阿尔德•霍夫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芬•温伯格、英国皇家学会前任主席、女王科学顾问马丁•里斯、人类基因组计划挑战者克莱格•文特尔……
>突破人类认知极限的科学难题:人类大脑是否可以理解宇宙的终极秘密?科学与宗教能否和平共处 ?人类基因组竞赛如何造福全人类?人性到底是自私还是无私……
>最真实的科学家生活:谁引导科学家走上研究道路?是否顶尖科学家都拥有超一流智商?科学家如何看待宗教信仰?如何在贫穷国家做出一流研究?女性科学家要面临多少挑战?走进科学家的生活,目击他们作为凡人的一面!
斯特凡·克莱因对话13位当今世界顶尖的学者(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了解他们的研究、生活,以及他们对人类终极问题的见解。
这是一本跨界科普书,书中受访的学者分属不同领域:宇宙科学、生物学、人类学、经济学、化学……不同学科的顶尖学者在同一本书中分享他们独到的见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另外,书中讲述的前沿研究往往突破科学与宗教、科学与人文的界限,甚至充满颠覆性;科学家本人的生活也多姿多彩,除本职外,还涉足商业运作、媒体宣传、艺术创作、宗教活动……本书作者通过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呈现出最真实的科学家世界。
立意新颖,视野宽广,代表国际科学界最前沿的研究思路。引进德文原版,早于英文版9个月出版。


 我们都是散落的星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年幼时有多少人不曾有过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在我幼时记忆中,科学家总是穿着白大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副严肃不可靠近的形象。长大之后,这个梦想越来越模糊,然后渐渐被遗忘,变得遥不可及。同样的,科学似乎也是那不可靠近的高大上学科。《我们都是散落的星骸》却让我得以往科学靠近那么一点点,哦,不对,是往那严肃不可靠近的科学家靠那么一点点。德国物理学家斯特凡·克莱因同样也是一名成功的科普作家。《我们都是散落的星骸》就出自他笔下。通过对13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的采访,探讨了人类存在之谜,关于宇宙的过去与未来,关于人类神经机制的运行,关于宗教与科学等等问题。不断地触及人类认知的极限,而更能吸引我的却是书中被采访的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让我印象深刻。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是成为科学家的必备条件大概除了坚持刻苦, 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条件就是好奇心与求知欲。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阿尔德·霍夫曼在面对采访时则直接回答研究者最需要的特征就是好奇。而英国皇家学会前任主席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也提及研究的本质就是“每当一个问题被解答,就会出现五个新的且更加令人费解的问题”。而因为一个问题衍生出来的五个问题,往往又涉及到其他学科领域。因为好奇心与求知欲,很多科学家继续往前探索。所以在科学界,研究者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就是一件平常事了。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顶尖科学家能厉害到身兼多职了。就如文中的维托里奥·加莱塞既是一名神经生理学家,同是社会神经学家,也还是心灵哲学领域的专家。如此多才。好奇心谁也不缺,缺的只是将好奇心变为有用东西的实际行动。印度进化学家拉格范德拉因为看到整个宿舍都是黄蜂而对其产生了兴趣,和黄蜂同住,为成千上万只黄蜂做记号,冒着被蛰的风险,只为了研究黄蜂的社会性。这有点像“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好奇心从来不缺,满足好奇心的行为也不缺。缺的是啥?缺的是敬畏心与敬畏精神。满足好奇心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查阅资料,各种期刊文件,将前人的成果一股脑视为自己的知识,却少了一份质疑,与对大自然可能永远无法被掌握的敬畏心。《我们都是散落的星骸》书中的科学家都是如此的可爱近人,难能可贵的就是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不曾停止,也永远保持一颗质疑心,敬畏心。科学家最值得我们敬仰的不是他们的科学研究成就,也不是他们的聪明才智,而是好奇心与实际行动。当然还有坚持。
  •     我们地球是不是地外文明的培养皿,不好说。无数的证据显示我们的智能并非来自上帝或者进化论,那么来自地外就是一个可以理解的解释之一。题目并非代表内容,内容显示这里是人类科技工作者智慧的对话,甚至可以模拟出与达芬奇的部分:想到了电影中的CG了吗?尽管比较通俗,但是对于多数人还是会觉得似天书般不可理解,当然也包括我。我觉得人之间的区别,跨越时空,非常之大,在有限的生命中,大到不可理喻,令人费解。科技可以踩在巨人肩膀,人文呢?一点门都没有,不奇怪吗?本书题目,是绝对的亮点。
  •     说到科学家,对于我这种文科生来说,很容易想到拿着玻璃器皿或者显微镜一头钻进实验室里计算一些莫名公式和发明的科学怪人。当然,也可能是我个人的浅薄所致。但至少光听如下这些名词:神经生物学家、行为学家、天体物理学家、神经药理学家……除了天文还能让人发挥一点浪漫想象,其他都是铺面而来的高冷感觉。只怪这书名实在吸引我——《我们都是散落的星骸》(不然我可能没有勇气阅读科学家)。一本集合当今顶尖科学家的访谈集。书中共十三个人,涉及研究方向也各不相同,采访者是一名物理学家,使得他们的思想交锋变得机智有趣。比如将血红蛋白形容的如诗般美丽的诺贝尔化学家Roald Hoffman,身为教会人员却理性研究星体的天文学家Martin Rees,有点恐怖的基因重组学者Craig Venterd,甚至还有一篇“穿越”来的莱奥纳多.达.芬奇的访谈!整本读完,你会发现其实这些访谈主人公虽然是科学家,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承认”科学家最重要的特质不是智慧,是坚持——用近乎固执的执着应对挫折、自我怀疑和竞争“——这让我十分惊诧,他们与我所熟知的许多艺术领域的‘高大上’宣称”天才“的理论如此大相径庭。每个人都是以实实在在的研究或数据去证明自己“科学的想象”!依循自己的专业从不同角度去给予我们共存的世界一个独特的解释,去加深我们对世界甚至自己本身的认识。这是一些艺术作品和哲学从未涉及过或模糊掉的领域。当然,他们观点各不相同,或者是殊途同归,但如果你充满好奇并乐于思考,你会从这书里得到超于知识更多的满足。“我们都背负着相互冲突的需求,但希望同时得到简单性和满足度。” 书里的一句话,很符合我读书的感受,以多角度的思想交锋来寻求生命这一永恒话题,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去面对你所在的这个地球,真的,很有意思。摘录:“美是产生与秩序和非秩序以及简单和复杂间的紧张关系。“——Roald Hoffmann”研究的本质是,我们知识的领域越是扩大,在这个领域中无知的面积也就越大。”——Martin Rees“人的智慧必须不断地使用它,一旦沉迷于安逸,我们就会失去它。”——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生物最终教会我们,不要把自己看的那么重要”——Raghavendra Gadagkar"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农耕国家,如今的生产力比起几十年前少了三分之一,因为化肥和农药已毁了土壤。“——Jared Diamond“生活的意义需要自己给出来。”——Steven Weinberg”平等原则可能会阻碍经济的进步,但社会中过多的不平等在某个时刻也会成为经济进步的绊脚石“——Ernst Fehr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科学家谈话都好实在。
  •     访谈式的书 读过两本 都是印象深刻 某些学科相互结合思考以后会有别样的感悟 很多方面都是挺受教的 感谢作者记录整理与分享
  •     超级超级过瘾的一本书
  •     所有在这个星球上出现的猴子估计差别不会很大,但是曾经出现的被称为人的生物,差别简直大到无法想象,没有一个理论可以解释。
  •     最强烈的感受—神经药理学家瓦尔特·齐克刚思伯格谈疼痛。看了几遍这位德国最为著名的疼痛研究专家的访谈,却几乎毫无收获,这大概是因为彼此关注的点都不一样。而在疼痛与成瘾这个课题上,他认为疼痛与瘾是密切相关,并且都是疾病。德国每年有250万到600万人会通过自虐去获取性奋,这现像在他眼里和普通的性行为并无二致。关于疼痛成瘾的原因,书中并无分析,但就神经学上来说,是内啡肽的补偿和激励所致。找时间再详细写写吧。
  •     采访录这种题材,一直不太喜欢。很多采访者生搬提纲,不管答案如何,我只管问我的。其实是内涵不足才思不敏的结果。但这本科学家对科学家,问的妙答的爽,行云流水。不觉疲惫的读下去,收获多多!力荐!
  •     科学家对于生命的阐述和人类生活思考的深度丝毫不比哲学家和文学家逊色,甚至实在和诚恳很多。
  •     翻译严重扣分,然而书本身很赞(除了穿越采访达芬奇的部分略囧),书名美。
  •     内容可以,科学家的自信源于实在
  •     就像地球上的一切一样,我们产生于早已灭绝的天体的遗骸。 是这样的。一切的元素都产生于恒星内部氢原子与氦原子的核聚变。如果不太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话,您也可以把人类看作是恒星的放射性尘埃。
  •     除了翻译话很奇怪 其他都是受益匪浅
  •     感觉在各个领域的超时空要塞里穿梭,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是充满灵感与惊喜的。
  •     第一次看科学家访谈的书,还挺有意思
  •     封面太美
  •     
  •     三星半吧。优点是作者像在与科学家平等对话,对于学习采访的我来说很渴望能达到那样的状态,缺点是…明明知识量达不到还要追求“平等对话”其实还是有得瑟成分在其中,不诚恳,而且问题不成逻辑体系,看着太零散,偶尔浪漫闪光吧
  •     “当笑声消散,强烈的满足还是会一直保留下来,我们的生活中同样可以没有一厢情愿的想法。” #科学家都挺能说的#
  •     我们会摆脱一个过去的、不好的经验,当我们用一个崭新的、美好的记忆覆盖它的时候。
  •     很受启发的一本书,没想到英文版没出,先出了中文版。
  •     从不同角度了解我们的世界真好。翻译我怀疑是直接在谷歌翻译的结果上修改了一下?
  •     不知所云,不明觉厉。我竟然看完了。哈哈哈哈。我其实觉得难读跟翻译有一丢丢关系
  •     图书馆借阅
  •     幸运的没有因为这么文青的名字而和这么宽广领域的奇思妙想擦肩而过。错字和错句皆有,编辑和翻译都要加油。
  •     最近所看书籍中给我灵感最多的一本=W=
  •     对话,谈天说地,浩瀚之于个体,有些启发。
  •     因为书名和封面上的星空而借来的书,看目录时觉得很有趣,阅读时却被翻译整得有点看不下去……作者蛮自以为是(此处adj为中性词),科学家甚萌,宇宙浩瀚,人类繁杂,读的时候有一些小火星。
  •     插一个穿越采访达芬奇的臆想对话?不喜欢这种“浪漫”的想法……
  •     因书名而开始读这本书。还没读完。
  •     我们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和那些世界顶尖的人交流,但这本书给了一个聆听他们想法的机会。让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神经学等不同领域里最好的专家,带我们领略这个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