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五经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108043689
作者:冯象 (译注)
页数:431页

内容概要

冯象,上海人。少年负笈云南边疆,从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获北大英美文学硕士,哈佛中古文学博士(Ph.D.),耶鲁法律博士(J.D.)。现定居美国,从事知识产权与竞争资讯等领域的法律业务,业余写作。著/译有《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中国知识产权》《木腿正义》《创世纪》等。

书籍目录

第二版缀言
前言
谁写了摩西五经(译序)
创世记 Bereshith
出埃及记 Shemoth
利未记 Wayyiqra
民数记 Bemidbar
申命记 Debarim
附录
神的灵与言啊,谁最能诱骗世人
圣经年表
美极了,珍珠(三联版跋)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希伯来语《圣经》首五记:《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犹太传统奉为上帝之法;「上帝口传,摩西手录」,因而名为《摩西五经》。
译经历来是件大事,因为译家多抱有远大的理想:为传教,为拯救灵魂,为宗教改革等等。冯象博士《摩西五经》新译本,则着眼于纯学术和文学性。他有感以往的中译本舛误较多,给读者带来不少困惑;旧译本更失却了原来的文学性,不入文学之流。故希望能藉着新译来改变这不理想的状况,把《圣经》重新理解迻译,为普遍读者和学界提供一本忠实畅达而又便于学习研究的译本。译者在前贤译经留下的宝贵遗产基础上,开垦属于圣书的文学处女地,为我们锻造了既富感性联想,又适于抽象概括的文学语言。那份新的韵律与力度,灵活的句法和口语化表达,正正准确生动地再现《圣经》的风格──「朴素、圣洁、雄健而热烈」。
冯象译《摩西五经》,初版是二零零五年春节,七年后出修订版。译文的变动,将近五千处。大多是进一步节俭文字、锤炼风格,但也有勘误、取别解或新说的。夹注,增添两项内容:一是简要补充古代近东宗教、历史文化跟经文串解的知识;二是列出中文旧译一些有代表性的舛误——主要是和合本,因其流传较广,常被引用——方便读者对照查阅。另有少数拗口的人名地名,做了减字换字或谐音意译。如《民数记》二十二章,善解城先知、比珥之子巴兰(Balaam,源自希腊语七十士本),据原文发音改作比兰(bil`am,谐音混乱,bela`);再如《创世纪》三十八章,犹大三个儿子取名厄尔、俄男、安儿(参较和合本:珥、俄南、示拉),是谐音意译,反讽暗示三人或因作恶而丧生,或未能尽到小叔娶寡嫂“替哥哥结子实”的义务,致使家庭不得安宁。


 摩西五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作者乃鄙人双料校友,外加耶鲁法学院高材生,所受之训练,本不应如此质疑。然而,作为一个古代近东和圣经研究专业的学生,也作为一名中国读者,我看到豆瓣友邻“想读”此译本,难免会感兴趣。于是找来一读,略为遗憾。在此仅仅提及几句,希望大家在阅读的时候,能有所注意。首先我想说明几点:1. 翻译,信达雅都很重要。但希伯来圣经这类经典文本,窃以为信仍旧是第一位。诘曲聱牙不可取,不过也不应该随意添、减。学习圣经希伯来语几年来,越来越觉得与其他古代语言写成的作品一样,摩西五经也好,先知书或文集也罢,常常一词一字,都有玄机。我这里讲的并非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宗教文本,有时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完全会影响人们对摩西五经成书环境以及古代以色列宗教的理解与解读。2. 作者自称译自希伯来语圣经斯图加特版本(BHS)。我没理由也没时间去质疑——虽然他新约译本是否有抄袭行为,已经有人讨论过了。但若真来自希伯来语,那么有些失实之处理应避免。作者是有博士学位的人,学术训练应该说比我一个在读生,要完备得多了,但列出的参考书目,却少见主要的圣经评注,如Anchor Bible系列,实在遗憾。作者的博士主攻方向貌似是乔叟,中古英文文学,而跨到另一门同样艰深且历史更为绵长的学问里,上来就翻译核心经典,这种行为,作为一个古板的年轻人,我不是很认同。我只读了创世记前几句。第一个问题:第一句的翻译。创世记第一句的翻译,自犹太中世纪神学家Rashi以来,已经经历了颇多讨论。这句话在犹太—基督神学历史上地位很高,影响深远:בְּרֵאשִׁ֖ית בָּרָ֣א אֱלֹהִ֑ים אֵ֥ת הַשָּׁמַ֖יִם וְאֵ֥ת הָאָֽרֶץ׃(Gen 1:1 WTT)冯的翻译:太初,上帝创造天地。接下来,在第二句的评注中他提到,虚无创世是希腊化以来的解释,第二句形容创世之前。然而,他的翻译却恰恰没有很好地反映这个关键的神学理念,也没有反应其内含的希伯来文句法问题。“起初,神创造天和地”大概是大家耳熟能详也最为直观的翻译,然而问题也就在于此——第一个词,为be (in)+reshit (beginning),中间没有定冠词(haC,C代表下一词开头之辅音,与be缩合为ba,因R不能双写,a延长为长音)。缺这一个长a,影响是很大的。因为这直接影响的是这句的句法。简而言之,按照希伯来语语法,如果有冠词,那么in the beginning就是一个完整的状语,其后是句子主体;若没有这一个定冠词,那么这个词和后面的词或句(句的情况极少,但也存在),形成一“构造结构”(Construct),表示从属或描述。举例:现代希伯来语beit sefer---house (of) book---学校。此实乃闪族语之基本语法。Bereshit这个介宾短语作为时间状语在希伯来圣经出现不多,大约五次。具另外一例:בְּרֵאשִׁ֗ית מַמְלְכ֛וּת יְהוֹיָקִ֥ים בֶּן־יֹאשִׁיָּ֖הוּ מֶ֣לֶךְ יְהוּדָ֑ה (Jer 26:1 WTT)bereshit mamlekhut yehoyaqim ben yo'shiyyahu mekekh yehuda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開始執政的時候 (Jer 26:1 CNV5)和合本的译文,是“……的时候”,是正确的。所以早就有学者指出,创世记第一句的翻译应该是“起初,神创造天地之时”——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一片黑暗; 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Gen 1:2 CNV5)——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1:3,才是句子的主题。也就是说,创世记1:2是一个对此状况的具体描述。神创天地之时,所谓“地”所在之处为空虚混沌黑暗深渊云云,然后神(先)创了光。而天地呢?天最早是创世记第一章第八节才创的。主要的区别是,并非神第一日开始创好了天地,然后再轮到光,然后其他。换言之,神在创世之前,存在着混沌、深渊,而神开始便创造光。深渊一词,希伯来语为Tehom,多指海水、大洋深处之意。在巴比伦神话Enuma Elish中,在第六块泥板中创世的年轻主神Marduk,便是击败了水神,此神名为Tiamat。巴比伦使用的阿卡德语中,Tamtu (a长音),正是大海一词。创世记1:1-2:3,为摩西五经来源中被称为祭司派的一支写的创世作品,包含了很多古代近东神话的元素,将其历史化,成为平静的一神创世的过程。而在古代近东,从乌加里特,到巴比伦,再到安纳托利亚,乃至影响到希腊,都有主神(特别是风暴神)与海神争锋的故事。圣经其他地方,如以赛亚、哈巴谷、诗篇74和77、约伯记,都有类似神话元素的残留。所谓利维坦,正是海怪一个别名,同一词根ltn,也存在于乌加里特神话中风暴神“巴力”(其实就是圣经里被骂的巴力)与海神的争夺诸神中王位的故事里。而这段故事的神学意义,就是创世本身——我本人不是基督教信徒,我只是在转述——基督教神学家认为这一句恰好是所谓“于无物创世”(Creatio ex nihilo)的体现。而如果把1:1看做一个状语从句,便不再是“上帝(综合全面地)创了天地,然后地比较混乱,水如何”,而是更明确了:神创造天地之前,是有水有混沌的——神的创世,不是于无物之中,而是从混乱中理出秩序来。著名的Chaoskampf---混沌之战,也已经是圣经和古代近东创世神话研究近一百年来的老话题了。混乱中理出秩序,在Enuma Elish中可能也不完全如此。因为海怪Tiamat本身也有创造力,我个人更倾向理解为从一种原始秩序导向巴比伦人熟悉的世界、宇宙、人类社会的秩序——而这才是创世神Marduk的功绩。而无论如何,并非出于无物。这些观点,除了最后是我自己的理解,其余大家都可以自己读到——不是论文我就不给出完整的参考资料了,Jon Levenson的Creation and Persistence of Evil是精彩的入门读物,而更重要的是,Speiser近五十年前的Anchor Bible创世记评注就已经细致探讨过了。诚然,冯先生提到了这一点,但并未对翻译本身做出改变。而这恰恰是值得一小段句法上的讲解的。究竟是译者有意放过,还是没意识到句法问题,就无从知晓了。第一个问题,只能说是译者没有讲清楚,而后面几个地方就有些太随意了。——————第二个问题:创世记1:3冯:神说:“光!就有了光”。原文:וַיֹּ֥אמֶר אֱלֹהִ֖ים יְהִ֣י א֑וֹר וַֽיְהִי־אֽוֹר׃ (Gen 1:3 WTT)何谓“光!”?此句之中,yehi是动词be的变位,所谓祈愿式。和合本“要有光,就有了光”,本是很准确的译法。冯的译法,看似更符合汉语(虽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神自己突然发现了光——看!飞机!),却破坏了原文的音节平衡,特别是同一个动词不同变位连续出现的节奏。有必要吗?第三个问题:1:5,冯:……称黑暗为夜。夜去晨来,是第一日。וְלַחֹ֖שֶׁךְ קָ֣רָא לָ֑יְלָה וַֽיְהִי־עֶ֥רֶב וַֽיְהִי־בֹ֖קֶר י֥וֹם אֶחָֽד׃(Gen 1:5 WTT)两个问题:两个夜字相邻,但本非一词。一个是layla,夜,一个是ˁereb,傍晚、黄昏。他的确解释了ˁereb是黄昏,可是如果不说明两个词不同,意义何在?哪个词是黄昏?你的译文里压根也没黄昏的事儿啊。末尾:不是第一日,而是“一日”。אֶחָֽד是基数词不是序数词。希伯来语有“第一”这个词,但没用在这——从希腊语七十子译本到拉丁语Vulgata,都用基数词。若从原文而非英文(!)译出,理应能注意到这个希伯来语初级即可看出的问题。—————第三个问题:“觉得很好”上帝造各物之后,都说觉得“好”(tov),造人之后“非常好”(tov me'od)。有这样一个升华。冯在最后保留了“非常之好”,这是正确的。问题是,开始那好几个“很好”中“很”这个程度副词,是从哪儿来的呢?不得而知。————第四个问题:“我要造人了!”(1:26)他提到跟复数有关——但神其他情况下基本都自称anoki,单数“我”。特别体现在十诫里。这里没必要调整,翻译成“我们”没什么问题,然后注释一下可能与多神背景有关即可——在圣经一神教里本来也没那么纯。————第五个问题:天灯——不知道“光体”到底有什么问题。天灯一词有其他含义吧?乃至于“造了大光”都更尊重原文。在希伯来语中,灯乃光的延伸。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遵循基本义吧。——————总结:我觉得他的翻译,更像夹叙夹议。不是说小字注解部分,而恰恰是翻译本身,颇有阿拉米语Targum之风,经常冒出来一些原文找不到的东西。另外,和合本虽偶有死板之处,但总体还是相当准确的(不管译自哪个语言版本)——包括原文争议性内容,也大多保留了,这恰恰是引人思考的来源,把“我们”当成Majestic plural,在1:26里实在没必要。因为读者看到一神创世的时候突然出现“我们”——岂不正是去探究的起点么?最后,其实我不大清楚,这样的译本目的何在。既然不从属于任何教会,那应该是以“学习型圣经”为底版。然而若以学习型圣经的标准观之,却又失之于注解、拓展阅读之稀少,且重要句法难点更是没什么论述。不论目的是什么,都应该尽量避免自己随意添加删减的行为。本身和合本的译文,并没有那么许多问题,而他自己的所谓改正,有时并没有足够支持。这么一本书,到底给谁读?让人怎么读?圣经重译,诚如冯先生所言,实乃大事。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有一个学术项目牵头,有足够的经受过相关领域博士训练的毕业生一起攒成一本,并辅以参考书目和评注。当然,圣经每一本书,都可以自称一册,然后将译文放在一起,以简单的评注配饰,便够用了。The Jewish Study Bible以及The New Oxford Annotated Bible,都是这种类型。另外,也不能怕枯燥,也不能为了消除枯燥而付出放弃准确的代价——为何?实话实说,圣经本身很大程度的确不是好玩、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创世记、出埃及记、撒母耳记、列王纪、路得记、以斯帖记以及传道书、雅歌,还是值得读的。其余利未记和申命记,本不是普通读者喜闻乐见的故事。圣经翻译再优美,也不如小说好读——反过来,觉得圣经引人入胜的人,不论出于宗教信仰,还是出于对学术喜爱,本身不用你润色太多,也愿意来读它。如此一来,岂不是准确最为重要?岂不是提出问题所在、保留争议最为关键么?人人都有爱好,也都有自己的专业。如果是玩票,还是应该声明的。看得出译者读了不少相关书籍,但未必上过许多课——大家都明白,上课引发的讨论,可能远在书本之外,何况老师列的书单,往往更能平衡、更新。一言以蔽之,作者如果是重译乔叟,那么无话可说,重译圣经,尚须三思。==========================补充和解释:关于“很好”。现代汉语的确很难单以一个“好”字做谓语,或许也有双音节化的影响,记得吕叔湘先生的一篇短文里也提到过;但这仍然是可解决的:可以用“是……的”句型,也可以文言一点——以其为佳/好,然后到最后一天为“甚佳”。圣经十九世纪的委办译本用简明文言,此处为“视之为善”,句子上很符合vaya'ar elohim et ha'or ki tov.;最后用“尽善”。关于圣经语言,我觉得大家应该了解,圣经乃古人之作。希伯来语如同中文,也经历了至少三千余年发展、变化。本人最早学现代希伯来语,以色列之国语,后来学圣经希伯来语,也能大概读懂密西拿希伯来语和早期现代书面希伯来语,所以能感受出圣经的古朴及其与现代语言的差异。否则诸位如果直接从古希伯来语学,或会觉得本应如此,便不见其古朴文风了——我没学过现代希腊语,因而觉得古希腊语挺通顺,没什么古朴的感觉。因此,我认为翻译成中文,也可以文字古朴一点,甚至于基于文言——当然不必是尚书这种文言,简明扼要即可。这才抓住了圣经语言的风格。譬如黄昏、清晨一句,圣经委办译本称为“有夕有朝”,现成的“朝夕”一词,比冯本生造而又错误的“夜去晨来”强太多了(忘了提希伯来语里也没提什么去、来)。此外,当时没时间提到的——水上下漫流云云,原文亦无流之意。诚如有学者言:冯的译本,问题是整体性的。我仅仅读了这一章,因为实在没必要挑出每个错误——除非在我准备博士资格考试的时候,这实在是一种帮我复习的好办法,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怕都能注意一遍。从这个角度而言,此书有用!有台湾学者已经指出此人其他翻译(如诗篇),颇多原文无而某法文译本有的成分。我不敢断言其抄袭,但问题却在于:首先,翻译的时候参考其他译本是在所难免且应该鼓励的,然应该写明,学术规范很重要;其次,为什么要选一些与原文不甚相当的译本为参考呢?这是译者的态度与选择了。有一些学者对冯的情况曾经下过一些更直率的定论。我一介学生,一开始不敢说明,后来呢也出于礼貌,一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其“功绩”。但在这次补充的末尾,我还是想说一句——冯本质上不够专业。圣经、近东、宗教学、闪族语文学,没有一个是他的专业范畴。有人可能会在心里觉得:我的评论是否出于嫉妒?我只是一个学生,而冯先生是博士、教授(虽然是另两个专业的),而我本人更是没有什么短期内翻译圣经的雄心。是否觉得“非专业”人士不应该碰自己的专业?一定程度上有这种心理——不过不是因为觉得别人“动了”我或其他人的“奶酪”,而是因为人还是对自己的专业有感情的,希望其发展是健康的。这也与我个人从来都反对那些没学过现代希伯来语就赶去公司给别人翻译法律材料的人一样。难道没有天才,能够靠自学精通某一领域吗?了解易,精通难。在学校里,若想申请一个secondary field,至少也需要四五门课——这是美国的课程量,而在北大,没有四十学分下不来一个辅修。大家应该明白这是有道理的。Thomas O. Lambdin,可谓著名语言天才,曾经哈佛近东系教授,闪、含语言学家,五十几岁就退休“因为想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二十三年后,出版了一本哥特语语法。当然,这本语法参考书详实,格式规范,与冯之圣经不可相提并论。并且,在亚马逊上每个人(一共四条)都给了五颗星。这算不算学术自修改行的成功?然而即便是他,也有日耳曼语专业学者撰文指出他给出的词源,除了引用前人的之外,自己发现的还是有一些问题。此外,全世界的高校图书馆,只有区区二十几家购入此书;而大约同期出版的,赫梯专业学者写的赫梯语语法,全世界四百多家图书馆购入。这不能算一个成功。在普通读者那里,好与坏的标准会低一些,因为大家缺乏专业训练,所以看不到这些——说难听点,受骗也不知道——这不是说大家,也包括我自己,但凡换个专业的东西,我就无从判断了。所以有时候看其他领域的闲书,我也必定先问问相关领域的同学这个人靠不靠谱,什么背景。就跟吃饭一样吧,你希望他是个做这个菜系的正规厨子。
  •     年後一上班,剛進辦公室,就見到從北京寄來的包裹,裏面有朋友送給的新版馮象譯注《摩西五經》,是一部醒目的絳紅色布面精裝書。這不期而來的遲到春節禮物,竟讓我想起了十二年前,為重印他早年的譯稿,也就是那部有名的古英語史詩《貝奧武甫》,在福州路和雲南路口的杭州菜館,同他們伉儷聚談的情形。那一次,他倆是趁了暑假的便利,遠道從新英格蘭回滬來省親的。聽說要編印古典詩歌譯叢,而且我還就版權問題,諮詢過他業師楊周翰先生的哲嗣,他頓時來了興致,爽快答應拿出舊譯,隨着老師譯的古羅馬詩歌專集,一道放在上海重版。不過,他隨即話鋒一轉,又含蓄地表示:正全力重譯和注解《聖經》,一年半載之內,恐難騰出手來,分心他顧。「那樣一個本子,放在十五年前出,講是講得過去的」,他返美後,又發來郵件說,「但若想現今讀者不失望,就必須全面改訂。」照他盤算,適宜的時機,應在二○○九年。不曾想,那以後轉眼又是四五年了,《貝奧武甫》還沒動靜,新一版的《摩西五經》卻已出來。「《摩西五經》初版是二○○五年春節過後脫稿的,一晃七年過去。」他在〈第二版綴言〉裏說,「其間於俗務之餘譯注了《智慧書》與《新約》,攢得些經驗體會:『回頭再看看,就見出許多不足』(《創世記/修訂版後記》),於是到了修訂的時節。」所謂舊本新訂,在我想來,無非正謬、順句,毋須大動干戈,更犯不着推倒重來,另起爐灶。可出乎意料,馮象訂正舊譯,取的竟是少見的老派做法:「譯文的變動,粗粗算來,將近五千處。大多是進一步節儉文字、錘煉風格,但也有勘誤、取別解或新說的。那初版的底本,原是八十年代中在哈佛念書時的斯圖加特舊版希伯來文傳統本《聖經》(BHS,1976),從《智慧書》開始,才換成第五版BHS(1997)。後者的注釋,總體而言較舊版保守,反映了西方古典及中古語文研究的潮流。這次修訂,生僻語詞的校讀,除開個別無善解多歧義的,一般就參照新版。」(頁i)看了這誠懇的話,我一下子恍然大悟,難怪他的《貝奧武甫》遲遲上不了日程。《摩西五經》連帶前言、譯序和附錄,統共三十五萬餘言,然而新出一版,變化處竟近五千,譯者投入之大,實是稍想即知。他若要求在封面上,鄭重標明「重譯本」,恐怕誰也不會說過份吧。他的實在和較真,儼然承續了前代上海繙譯家的執着譯風──從五一到五三年,傅雷重拾巴爾扎克和羅曼羅蘭,殫精竭慮修訂舊譯,他應當有所耳聞;我甚至覺得,傅雷從上海往香港寫給宋奇(悌芬)的信,尤其是一九五一年六月十二日那一封裏的話,他似乎也不會陌生:「《克利斯朵夫》因篇幅太多,私人出版商資力不夠,故暫不動。《高老頭》正在重改,改得體無完膚,與重譯差不多。好些地方都譯錯了,把自己嚇了一大跳。好些地方文字佶屈聱牙,把自己看得頭疼。至此為止,自己看了還不討厭的(將來如何不得而知),只有《文明》與《歐也妮葛朗台》。」(頁一五○)和傅雷一樣,馮象是負責譯者;他的精益求精,我從來信任。新本在語彙和句法上的進步,識希伯來文、通讀過英譯《聖經》的讀者,自會相應比較。語句修訂的名堂,我看不出,也不是興趣所在。我更願去琢磨,他如何「取別解或新說」,鑑別歧義繁多的名物譯法。比如,《創世記》第四十三章第十一節,講述猶大諸兄弟再去埃及,父親在以色列行前囑咐他們,花心思選上一些家鄉土產,用作送給約瑟的見面禮。在港版馮譯中,諸多禮物譯作「香脂、蜂蜜、樹膠、沒藥、開心果和杏仁」("a little balm, and a little honey; spices, and myrrh, nuts, and almonds")。但在第二版中,「開心果」沒了,替代的是「篤薅香果子」,──若非手民誤植,該是「篤耨香果子」之謬。這可是個突兀的變更。雖然「篤耨香果子」後面,他還補以夾注:「botnim, 七十士本:篤薅香樹脂。舊譯榧子,誤」(頁九十),但其說服之力,尚嫌不夠充份。一名三譯,畢竟令人費解。如所周知,希伯來文的botnim,欽定本作nuts;而nuts如何不是「榧子」,或者「開心果」,而非得是「篤耨香果子」,或者「篤耨香樹脂」呢?「榧子」和「開心果」不稀罕,皆系常見可食堅果;「篤耨香」系異類,雖以香料名,但其用不家常,也幾與食物無關,──在古代中國,歸於「香木」之類。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八云:「篤耨香,樹如杉檜,香藏於皮,老而脂自流溢者名曰篤耨;冬月因其凝而取之者名黑篤耨。盛以瓢碎,瓢而爇之,亦香,名篤耨瓢香。」(頁二七七)謝肇淛《五雜組》「物部二」亦云:「宋宣和間,宮中所焚異香,有篤耨、龍涎、亞悉、金顏、雪香、褐香、軟香之類。今世所有者,惟龍涎耳。又有瓠香、猊眼香,皆不知何物。」(頁三○二)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四卷,亦載「篤耨香」條,云:「篤耨香出真臘國,樹之脂也。樹如松形,其香老則溢出,色白而透明者名白篤耨,盛夏不融,香氣清遠。土人取後,夏月以火炙樹,令脂液再溢,至冬乃凝,複收之。其香夏融冬結,以瓠瓢盛,置陰涼處,乃得不融。雜以樹皮者則色黑,名黑篤耨,為下品。(頁一九六四)回過頭來,借馮注線索,還可檢出兩部專書:一為亞當˙克拉克《評注本〈聖經〉》(辛辛那提,一八五六),一為約翰˙休頓˙巴爾福《聖經植物》(倫敦,一八六六)。克拉克專治欽定本之學,對nuts(botnim)注有詳解:【Nuts】בטנים botnim,有說是「開心果」(pistachio nuts),凡在敍利亞出產的,都優於世界其他地方的;也有釋為「海棗」(dates);還有解作「核桃」(walnuts);更有以為是「鳳梨」(pineapples);「篤耨香果子」(the nuts of the terebinth tree)亦為一說。(頁一五八)巴爾福之著分析更細,進一步肯定「開心果」(拉丁文pistacia vera)之解,所依系法國神學家、地理學家和希伯來語言學家撒母耳博夏爾(一五九九─ 一六六七)之考據,後代學者亦多從之。在植物分類學上,「開心果」和「篤耨香」(拉丁文pistacia terebinthus)同綱、同目、同科,但花果枝葉形貌相異,功用也有別。「篤耨香樹」是巴勒斯坦習見植物,樹幹可取香脂或香料,即所謂「篤耨香(脂)」(頁六十七);「開心果樹」之果仁覆有綠色薄皮,可榨油料,果和油在產地,人皆食之,是阿富汗至印度間大宗貨品,也由敍利亞出口歐洲,──「所以,在送給約瑟的禮物中,它算作一份,很好理解」(頁七十七)。相對而言,馮本排除他說,獨尊一解,把botnim(nuts)定為「篤耨香果子」,委實大有可議之處;而且放棄「開心果」之緣由,他亦需更多解釋。倒是他指舊譯「榧子」為誤,卻毋庸置疑。因為不光和合本(1919)會把pistachio(nuts)錯譯作「榧子」,就是更早出版的、國人所編第一部英漢詞典即顏惠慶主編之《英華大辭典》(一九○八),也同樣譯之為「榧」,──勞費爾《中國伊朗編》已有證明,此譯確定是張冠李戴,因為兩乾果產地一西一東,而「榧」系東亞物產,是一種大不相同的植物Torreya nucifera(頁七十六)。它又別名「香榧子」。清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載「榧實」條,云:「樹似杉,實青時如橄欖,老則黑。玉山與浙江交界處多種之。」(頁七五八)至於西來之pistachio nuts,何以誤為中土之「榧子」,如今似已無可稽考。但極有一種可能,是來華傳教士,或者晚清英語學者,繙譯時不備植物學知識,僅憑目力所及,就把樣子近似的「榧子」,誤作是同一樣果子。此物入華已久,且早有從波斯本字(agōz)對音來的漢名「阿月渾子」,──唐陳藏器《本草拾遺》云:「阿月渾子氣味辛溫,清無毒。主治諸痢,去冷氣,令人肥健。阿月渾子生西國諸蕃,與胡榛同樹,一歲胡榛子,二歲阿月渾子也。」段成式《酉陽雜俎》亦云:「胡榛子。阿月生西國,蕃人言與胡榛子同樹,一年榛,二年阿月。」其實,自唐朝直至一九九○年代初,也就是市面上流行「開心果」以前,植物學和農林學科著述,以及部份新疆地志,凡述及此物之處,皆以「阿月渾子」相稱。從pistachio nuts到「榧子」的衍變,和olive(油橄欖)初來被誤作「橄欖」的故事相類。按岑仲勉考證,到訪漳州的古代阿拉伯商人,碰到閩地產物「橄欖」,以為形狀相近,即把olive率爾繙譯作「橄欖」,一誤以至如今。譯者不諳它們本系異物,且olive亦早已得名「齊暾」,──那也是按波斯語(Zeitun)發音而來(《中外史地考證》,頁四七一至四七五)。二○一四年三月四日,在福州路
  •     刚出版就预订,等了一个星期,前天终于到了。这样的书要做译注,难度很高。冯象不仅重新翻译了经文,还做了注释,纠正了过去译文的错误,很是难得。不过有个别页眉的编号有点问题,大概是自动生成的错误。放在手头作为随时翻阅的参考书,我手头的《圣经》版本已经有多个了。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塔纳赫
  •     中间有几部分比较无聊
  •     译文给全五星 装帧给十星
  •     只是对文学内容和哲学思想比较感兴趣,里面关于一些宗教的就不评论了。
  •     希伯来语圣经
  •     重读一遍,期末不可再在大漠里神游。
  •     当故事看了
  •     至今仍将冯象对希伯来先知的描述“朴素、圣洁、雄健而热烈”保留为QQ签名。翻译极为出彩带感,亚伯拉罕献子的影像更像活在脑中的枯影长久地影响着我对其他宗教和哲学作品的理解。
  •     【我已使他和廷臣犟了心,以便对他们降我的神迹。】p. 129
  •     旧约真好看。
  •     翻译的文笔很赞
  •     当作故事来读,也看得津津有味。
  •     在一位已经有译著问世的学姐的带领下,我们读完了此书!
  •     感觉这个译的比较口语化,没太多神圣感,但是装帧相当精美,阅读体验直接上一层次
  •     课上要求的读物啦。
  •     期待圣经全译本的出版
  •     最早的法学著作。权威的合法性,来自创世纪的上帝。
  •     目前见过最好的入门书
  •     创世记
  •     非常优秀的译作,建议阅读
  •     对于西方宗教的很多教义以及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旧约读完应当再继续读读新约
  •     对基督教的入门书,从注释懂了很多。
  •     不喜欢这种翻译风格,像是说书的。这样翻译小说可以,翻译宗教经典不妥,没有庄重肃穆的感觉
  •     译笔装帧满分~
  •     注释还是挺用心的
  •     第2遍
  •     “朴素、圣洁、雄健而热烈”;但是只看出来“朴素、热烈”,比如出埃及记里“给寡人滚出去”之类233
  •     译经这回事,毁誉参半,有争论挺好,我也不想做个印百十来本书,一个学生发一本的教师。
  •     那许多的动辄即死……“愿我的教导沐人如雨,愿我的话语润物如露”。冯先生的译本真是精彩,不知道是不是要冲动一把去香港找找他译的另外两卷。正文正好400页,这个注记也是第400。
  •     最喜欢在傍晚漫步在校园路灯下,在六点多的时刻,和好友神经质地喊一句:“要有光!”华灯初上,于是便有了光,哈哈。
  •     几时读来都不晚。
  •     摩西还是挺感人的。但其他以色利人都是什么啊,摩西上山才几天就开始拜金牛犊,走两天就觉得耶和华要坑他们,天天哭哭啼啼要回埃及,有玛哪吃还不满意嚷嚷着要吃肉,诸如此类。大概是因为把这么废柴的民族带出埃及才能显示耶和华的大能吧。。。
  •     在一位有译著问世的姐姐带领下 我们读完了此书! 平心而论 感觉朗朗上口
  •     圣经文学化的译文,能看懂!
  •     每次到《利未记》就停了······考试结束后一定从头到尾读。
  •     知道很多圣经写作的背景知识。上帝一再强调唯一的真神,因为迦南异神崇拜太多了,许多生活习俗与之密切联系:立石起誓、活人祭、悲伤自残等等。连以色列一族都不免受到影响。书里比较注重还原当时的生活细节,比如无酵饼,之所以无酵是因为古人用旧面团做酵子,味酸,有腐败之意,所以弃绝之。译者在行间注中尤其注重提醒读者文本的材料来源,在出埃及记过红海的一段,J文本和P文本怎样融合在一起、它们的差异都被相当清楚地解释了。语言晓畅易懂,口语化的倾向明显,比较适合中文读者的习惯。注释客观,是一本适合学者阅读的经书。比如,根据历史考据,还原耶和华本为战神/雷神的原始神话记忆。对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四代人的传承和变化作了相当清晰的描述。PS:读了《钦定本圣经》才知道它的英语翻译如此铿锵有力,特别是摩西之死的那一段
  •     翻译看着不舒服
  •     中国人读和合本读了这么久,真是造孽啊
  •     匠心和匠气总归只有一步之遥,这部,我判为匠心
  •     不得不说,冯象的译和注都好怪异,不过自成风格就是了。
  •     30
  •     不敢妄议圣谕,可我分明感受到比仁慈、宽恕和爱更强烈的,是你给子民带来的仇恨、杀戮和诅咒。
  •     读起来很美,有美感
  •     20160615-0628
  •     當代譯界,一個馮唐,一個馮象。
  •     很喜欢译者的风格
  •     冯象一边译一边吐槽~
  •     重点读译注。译文多为直译,但颇有文采,其次有感文本永远在改变中永恒。
  •     上帝原來如此愚昧、野蠻、暴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