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奔跑的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44737340
作者:(以色列)大卫·格罗斯曼
页数:301页

内容概要

大卫·格罗斯曼(David Grossman),1954年生于耶路撒冷,当代最负盛名的以色列作家之一,著有《羔羊的微笑》《证之于:爱》《私密语法手册》《直到大地尽头》等。他拿遍以色列各种文学奖项,并在欧美广受肯定,赢得保罗•奥斯特、扬•马特尔、科尔姆•托宾等作家的称赞。
他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多年来与阿摩司•奥兹等人协力促进巴以和平。他的一个儿子在巴以冲突中死去,但他依然坚守和平立场。

作者简介

沙漠中也有绿色,战乱的耶路撒冷也有少年的纯真……
【以色列文学大师大卫·格罗斯曼的十六岁故事】
男孩被一条陌生的拉布拉多牵着,跑遍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寻找它的主人。
原来主人是个和他同年的女孩,修女说她像个天使,警察却咬定她买了毒品。
他必须找到她,因为她肯定身处险境,而且,请 原谅情窦初开的十六岁吧,他好像爱上这个素昧平生的女孩了……


 一同奔跑的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黄夏/文作为以色列独立之后出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大卫•格罗斯曼显然有别于年长其15岁的阿摩司•奥兹。较之后者擅长从家庭角度描绘以色列建国前后的世态人心,格罗斯曼更热衷于刻画家庭之外的更多主题:大屠杀、移民、巴以冲突,特别是当代以色列社会复杂多元的世俗风貌。两人的创作风格也彼此迥异,奥兹多师法19世纪俄罗斯文学,笔触细腻、优美、典雅、深沉;而格罗斯曼则从欧美现代文学中汲取营养,浓墨重彩且风格诡谲,犹如一幅超现实主义绘画。有了上述对格罗斯曼的大致认识,那么,这本格罗斯曼自称“致青春”的小说《一同奔跑的人》,就不显得那么简单纯粹了。如果你以为这是一个讲述十六岁男孩女孩在一只可爱狗狗的牵引下,“为亲人孤独历险,收获不期而至的初恋”的小清新故事,你就难免小觑了格罗斯曼一贯的创作用心。事实上,在成长主题之外,格罗斯曼还描摹了耶路撒冷这座老城的今生,探讨了一些关于生活、家庭、感情,乃至人的存在等更为宏大深刻的命题。可以说,在《一同奔跑的人》轻盈快捷的叙述节奏中,伴随的是一种很有分量的笃实舞步。小说分两条线索,其套路近乎法国作家圣•艾克絮佩里的童话《小王子》,和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男孩阿萨夫为寻找狗狗丁卡的主人塔玛尔走遍老城,见识了不耐烦的披萨店老板、自我禁锢50年的希腊修女、狂妄自大的警察、男人气十足的餐馆女掌柜、凶神恶煞的流氓和歹徒……女孩塔玛尔为拯救深陷毒窟的哥哥,身陷耶路撒冷的街头社会和地下世界,在犯罪、暴力、欺诈和边缘艺术的亚文化之间彳亍徘徊。这两条线索的平行推进使整本小说呈现一种“黑童话”的诡异气质,“现实”以不善交际、宅在家中沉迷网游的阿萨夫,和常年过着不正常家庭生活的塔玛尔或另类或扭曲的视角被展现出来。不过,格罗斯曼并没有对这一对少年的“另类”或者“扭曲”作出道德评骘,因为有几个人在青春期没有过这番“另类”和“扭曲”呢?他倒是更汲汲于通过他们这种经过变形的魔幻眼光,来刻画一座在以往的纸上从来没有被如此这般呈现的老城的另一番风貌,另一种维度,我们发现,这其中蕴涵了多少神秘,多少玄机,多少诱人为之一观的魅力啊。如果说经此描摹,耶路撒冷像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魔都”色彩,那么,正因这种宏大的“魔都”气象,耶路撒冷才代表了一种海纳百川、混沌多元的生活和审美旨趣。写到这里,笔者不免暗忖,艺术家若是担心“魔都”的光怪陆离让一些道德家十分不开心,以至要用“光明”的方式粉饰其单色调的正面形象,那得多无聊啊!如果说,循着上述两条线索我们领略了耶路撒冷平面上的“印象”,那么,格罗斯曼又通过叠加往复、极富立体感的叙述方式,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深度”。比如,格罗斯曼描写阿萨夫被迫关在修道院中听希腊修女讲故事,就颇具一种彼此映射、画中有画的奥妙感:修女讲述与塔玛尔的第一次相遇;在这次相遇中,塔玛尔向修女讲述王尔德的童话《巨人的花园》;该童话引起修女对围墙自闭的反思,并且回顾起自己的往昔生涯;阿萨夫对塔玛尔、《巨人的花园》和修女的回忆大发感慨,并在之后的冒险经历中时时咀嚼这些故事……就这样,格罗斯曼通过直接或间接引语,拼贴出不同个体支离破碎而又色彩斑斓的经历,搭建起记忆与当下、虚拟和现实的桥梁,并经由这样的群像式描写,反映了整座城市的面貌:家庭、族群、传统、宗教,等等。既有这样的“深度”,老城中的青葱岁月想必也不会似《在路上》或《猜火车》跑得那么远。没错,格罗斯曼是写了嗑药、乱性、“父母皆祸害”,他的故事固然围绕亲情、友情,和“不期而至”的爱情展开,但他最终追问的,是摔门而出之后“怎么办”,一言以蔽之,他的笔尖始终萦绕着一种责任意识。阿萨夫和塔玛拉的成长,即是对自己责任的定位,他们踏上对过去的自己的告别之旅,也是对新的自我的努力寻找,尽管不无磕绊和挫折。格罗斯曼精确把握青春期少年“恐惧来自未知”的心理,他从不让他们借故逃避,更不鼓励破罐破摔的意气用事,而是着眼于在过往的废墟上,如何重建生活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黑童话”色彩使小说不时散发出寓言的气息。比如上文提到的把自己禁锢半个世纪的修女,当年她奉家乡之命常驻耶路撒冷接待前来朝圣的乡亲,孰料几十年中从未有过访客,原以为她会遗憾不已,但她在得知家乡于很久以前的一场地震中沉陷大海时,依然足不出户、矢志不渝。我们不禁要问,当促成某种信仰形成的因素消失时,这种信仰为何仍然存在呢?是人的愚昧、自我慰藉,还是惯性使然?还有一些话题则探讨具体而微的生存问题,比如,塔玛尔涉险厕身的演艺团,是一个打着提携新人旗号、实际偷鸡摸狗乃至销赃贩毒的黑社会团伙。那么,为何团伙中从事正当营生的其他年轻人,年复一年地对此置若罔闻呢?格罗斯曼一针见血地写道:“如果他们真正理解自己的处境并且直截了当告诉自己正在与什么人同流合污的话,他们会因为羞愧难当而死去。”由地下非法组织,引开并提升至对压迫、独裁、乃至大屠杀制度悖谬性的思考,为这本走治愈暖色路线的小说,平添了一抹沉重、黑暗的底色。看来,格罗斯曼笔下的耶路撒冷老城的青葱岁月,从未明媚到可以没心没肺、浪掷豪情般逍遥自在。
  •     在一次阅读中无意发现了这位以色列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大卫格罗斯曼的名字随后便立即在网上书店里找到了他的书。选了此书作为第一次对这位作家作品的阅读,不得不承认我是被这本有趣的书名以及故事概要所吸引而作此决定的。一个男孩因为一只狗而展开了马拉松式的追逐,他追逐着一个故事的真相;追逐着自己的猜想;追逐着一位素未谋面且神秘莫测的女孩儿;追逐着他也未必猜到的故事结局。在阅读中我的整颗心都是被牵动着的,似乎也参与到了这场追逐真相的游戏中,从而也跟随男孩的经历变化找出一个个推进故事进展的人物联系。极为有趣的故事构造搭建让我在阅读中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故事又发生在一个极为陌生同时感觉又很神圣和神秘的城市耶路撒冷,更为我的阅读增加一层新鲜感。一次很带感的阅读体验,一次让心灵回归到少年孩子们内心的世界。书中善良,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体现给书的故事又再加一分,合卷时长舒一口气,会心一笑,心情也如窗外的阳光般明亮。
  •     《一同奔跑的人》(大卫•格罗斯曼)应该说是意外的礼物。此前以色列作家里只读过奥兹的作品。收快递之前,不知道会是怎样一本书,也没问。把答案留到拆开包裹的瞬间。是我熟悉的作者还是不熟悉?若熟悉会有会心的笑。若是不熟悉呢,又是一个相遇吧?人与人相遇,人与事相遇,人与书相遇。生活或许本来就是一个又一个无可预知的相遇。窗外春山春事萌发,春雨飞濛,空气清新风拂软而煦,没有往年早春寒冽。窝在桌前,让火炉保持点热量驱散久坐沉浸下来的寒意。细细读发生在遥远耶路撒冷的故事。静水深流的孤独和忧伤客厅里有挂珠帘,闲时手串而成。各色各形大小不一的珠子。偶尔会听到有人说,喜欢其中某种珠子,因为它像什么像什么的缘故。最近一次听到是小侄女说,她最喜欢深紫色梯形的那个,一是看上去数量很少,再就是它像刚挖出来的宝石。小说里修女希奥拉多的故事就像珠帘里的某颗珠子。她十二岁从家乡希腊克里苏斯岛来到耶路撒冷,住进由家乡首富也是村长捐建的修道院。整整五十年没有步出过院门。五十年。二分之一个世纪。小说男主人公阿萨夫在一只狗的带领下,和修女在修道院相遇。很多果树、古朴圆形的大石头房子。房子被开着紫色花朵花藤缠绕,九重葛藤蔓后的窗户。房间里有几千本书,还有部分童书。用细绳捆扎标注了数字的大捆大捆报纸。她要他讲他的故事,哪怕是愚蠢的故事。讲他在市政厅做些什么。她要他说话,不要停下来。十六岁的阿萨夫给她讲他和同学朋友的故事。他觉得他们做是那些事都很愚蠢。她说“没关系,没什么愚蠢故事。告诉你,任何一个小故事都和大事件有深层联系,只不过有时候我们不理解而已!”有成年人里少有的清醒洞见,亦有儿童不知何为嘲笑的天真。即便在儿童身上这样的天真也不是普遍能见。她听他讲,没有嘲笑他。修女也给阿萨夫讲她的故事,“差不多五十年她禁止自己回到那个地方,她把自己用厚厚的围墙封闭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那无法抗拒的思念和痛楚。”遥远的小岛上,十二岁的她在秘密海湾的一块岩石上赤身裸体晒太阳,闭着眼睛想一个最近总是跟在她身后偷偷看她,取笑她的男孩子。少年里的情愫萌懂是模糊懵懂吧?在那个人面前不是示好不是妥协是傲气。她在被送往耶路撒冷修道院离开家乡的那个仪式上,她的手被他们抓住按在滚烫的铁板上。她看见了那个男孩子,她哪怕是呻吟一声,就可以留在家乡。是瞬间的少年傲气让她离开家乡的吧?她是来自家乡住进修道院的第三个修女。在她进来两年后第二个修女阿玛莉莉娅去世。“阿玛莉莉娅几乎整日整夜坐在朝西的窗户边高高椅子上,那个方向是雅法港。…….她的身体越来越萎缩,萎缩成窄窄的一条,一个白色的影子。”第一个住进来四十五年后疯了。希奥拉多是在修女阿玛莉莉娅病重后(据说病不是身上)来做接替的。她们初见的那个深夜,“希奥多拉看到一副病怏怏的消瘦的面孔,一副行尸走肉的面孔。她说,如果注定不能离开这座房子,那么我就把世界带进房子里来。她给自己十五岁的生日礼物是聘请一位希伯来语私人教师。十六岁聘请了一位阿拉伯语教师。和世界各地的72个人保持通信,能听人心底最深的秘密。五十五岁开始看童书。大量阅读各类图书或者报纸,了解自己身在其中却又与之隔绝的城市---耶路撒冷。她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丰沛而阔大,有快乐和愉悦。世界是进来了,生命是不是就丰腴了呢?“五十多年了,没有亲眼看见过天空的彩虹。”“依然有悲伤和无奈,因为这一切只是纸上是东西,仅此而已。”对新鲜词汇的想象,比如“歌剧”、“飞机场”。大概之于我们对外星人的想象----空、没有参照物。所谓情深不寿,大概是种在心底那粒种子迅急生长,不可遏制猛而迅。修女告诉阿萨夫,她脸上有皱纹是开始阅读童书之后。童年,是开端。有生长,伴随而来是衰老。漫长岁月,青灯孤影。只为照顾家乡来的朝圣者。第二个修女去世一个月后,地震引发海啸,称作家乡的小岛不复存在。她没有了家人。是岛上唯一幸存之人。五十年来,须臾不曾离开这座宁静优美的监狱。家乡不会有人来。她说她不能离开这座房子半步。她说家乡可能会来人。修女告诉阿萨夫,是塔玛尔她才学会喜欢吃比萨。塔玛尔就是狗的小主人。塔玛尔给修女音乐卡带,给她讲电影院里好看的电影。外面那个世界对于修女来说仿佛在另外一个维度。几十年博览群书,也不曾预料在有生之年会走向院门外的那个世界。换上久远之前穿过的黑皮鞋,撑着尘封了五十年失去遮阳功能的细布伞,踩在被撕毁一地,那些伴随她漫漫岁月的书籍上。这座石头房子是她心中的圣殿,关乎她与家乡仅有的关联。不是上帝的圣殿。就这样走向院门外与之隔绝了半个世纪的喧嚣世界。跪在车来车往的大街中间,紧扣手掌,第一次虔诚祈祷,感谢上帝。阿萨夫和她交谈过程中知道她已经不信上帝,塔玛尔也知道她不信上帝。家乡在海啸中消失那年,修女已经不信上帝。住进心里的那个人,知道她还好好活着,感谢上帝。会有人心系某个人安危,会祈祷老天保佑。亦有人祈祷若可以换得某人安好,愿意折寿相抵危险。不是幼稚不是无助,只是活下去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有血管一样的细致关联。爱、亲情友情原来不是用来抵抗孤独,是用来滋养。生命中需要安放孤独,没有孤独怎么认识自己?没有纵深审视过自己,怎么感知身体里的那个灵魂是清瘦丰盈还是痴肥滞重?或许恐惧孤独的人,忘记了本该与孤独握手同行。孤独若是面目可怕、干枯阴冷,大概就是从未被滋养过。葳蕤之下,有充沛水源。抵抗与撕裂相生。疼痛若没有穿过黑暗,流向星光下;大概会流向虚无和麻木,野草荒败。一颗星星**一颗星星的孤独跟着一只狗跑遍耶路撒冷十六岁男孩阿萨夫跟着一只狗跑在耶路撒冷大街上。父母去了在美国姐姐那度假,通过父亲工作关系得到一份在市政府兽医处,八月份的假期工作。等父母回来他会得到一个佳能镜头。阿萨夫喜欢摄影。阿萨夫跟着一只走失的狗跑在大街上,就是要找到狗的主人。在市政府里早八点晚四点无所事事。在狗舍里本来狂叫不停。听到阿萨夫的声音,安静下来。他获得一只狗的好感,就该他跟着狗去找主人并收缴罚款。藏着狗嗅觉里的记忆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奔跑的狗带着他路过了一家比萨店,被店主当做狗主人的弟弟。带着他进到处在闹市的修道院,认识了修女希奥拉多并很快取得对方信任。从修女那知道,狗的主人叫塔玛尔。狗叫丁卡。每个星期来修道院打扫清洁。然后一起吃比萨。她们忘年友谊叫阿萨夫深感好奇。修女亲昵称塔玛尔“小东西”。修女不知道塔玛尔在哪里,感觉她遇到了危险。在大街上被警察逮住,要他交代上线。狗的主人跟毒贩做过一次交易。从警察那里阿萨夫知道了塔玛尔1米六,黑色卷发,漂亮。不只是阿萨夫在找她,警察也在找她。吃惊、疑惑如开锅蒸汽滚滚而来。他一定要找到她。一条街道,一颗柳树下的长椅上。认识了面部严重烫伤爱观察星星和银河系的年轻人。他认识塔玛尔。经常在这样的傍晚他们一吃喝咖啡吃饼干。他感觉塔玛尔遇到了很难很难的事。从年轻人哪里知道,塔玛尔是盲人。带着他跑的拉布拉多就是导盲犬。惊骇,雨点似的问号。修女没说过塔玛尔是盲人。丁卡带着阿萨夫出耶路撒冷去了城外。在一栋废墟房子里从两个俄罗斯流浪儿那知道塔玛尔大概惹上黑社会了。塔马尔在找人,找一个在步行街弹吉他的人。她要找的人是她男朋友?仿佛搭建好的积木突然被抽调一块瞬间坍塌。这个城市有多少人认识塔玛尔?丁卡带他在一个水潭游泳。挨打被抢。意外得知丁卡脖子上的金属圈有个寄存牌。找到寄存处并巧妙取得一个包裹。有五本日记。他是为找到她获得更多信息,不是为偷看人隐私。慌乱跳跃匆匆看了日记。她和他有一样的孤独。塔玛尔,你在哪里?站在铁桶上唱歌的女孩。甜美面孔的女孩。毒品?黑社会?吉他手?这个叫塔玛尔的女孩。他一定要找到她。从她日记里,他知道她和他有同样的孤独。他跑过的街道是她流浪过的街道在阿萨夫跟着丁卡跑遍耶路撒冷的前一个月。十六的塔玛尔在城外某个山洞里存水食物照明用具。她的计划已经筹备几个月了。放弃参加学校合唱团表演的姑娘。剃掉长发穿着胡乱的姑娘。在一条又一条大街上卖唱的姑娘正逼近她计划里的核心。把自己做诱饵混入控制街头流浪艺人的团伙。救出有着蜜色头发弹一手好吉他的哥哥。大她两岁,两年来频繁出走,染上毒瘾,被父母轻易放弃的哥哥。她的哥哥不如父母的一辆车。她坚定不移要救他出来并戒毒。她不能放弃他。一家四口人,四座孤岛。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好几次去看封底作者的一句话:我喜欢写孩子,也喜欢给孩子写东西。因为我有一个通道,让我可以自由地回到童年。好奇是个什么样的通道?这不仅仅是写孩子的故事。故事里出现的每一个名字,比如阿萨夫姐姐莱丽,根本没有在小说里出场,却可以读出关于莱丽的故事。脸上有刀疤有个可爱小女儿的莱雅,一定有个惊心动魄对抗撕裂过的故事。翻译也好。甚至忘记自己在看的是译本。没有多余的话,每句话都是那么必要,每段文字后面有隐约有个线头。似乎明白那个自由回到童年的通道,说不出,看的见。又好像自己拿着的不是书。是镜头,同一座城市里同一时间发生的那些故事,彼此素不相识,其实千丝万缕的关联。读到后面还剩十来页是凌晨一点半,无半点倦意,按以往习惯会一鼓作气读完。这次默默合上书。需要一个停顿的空间。想起马竹先生谈到过关于写作的密度和维度。似乎有点明白关于密度的说法。整个二月以来的混沌感在阅读过程里全然退去。躺在床上想起《金蔷薇》的故事。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纯真美好,两个人竟是那般契合,并且都走在成长为另一个自己的路上。幸运的塔玛尔,遇上一个乐于向他分享孤独的人。
  •     意外的纯真烂漫
  •     4.5
  •     5Plus。「あなた/キミと一緒の未来を選んだの。」尽管是简单的故事,但我喜欢这种叙事时间的微错位,以及他和她为了他人拼命的那种纯粹。
  •     感觉是个美好的故事…不做作
  •     她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人,自己如此乐于与他分享沉默。
  •     只有孤独才是真实的。
  •     相信那份美好。
  •     大卫·格罗斯曼新书!
  •     它是一个瑰丽世界的许可证: 事关信念和爱,无需过多证明就知道明确发生了的爱。
  •     很吸引人的一本书,把离奇又戏剧性的情节以合理的方式展现出来,很回味。
  •     陪我走过了今年高考
  •     两条线索最后顺利呈现的交织在一起,对于孩子心理的描写,可以细致到让我身临其境(毕竟我也是个孩子哈哈),作者是一名反战作家,他的一个儿子也在他写《到大地尽头》的期间死于战火,书中充满了作者对于光明生活的期盼,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     美好,就是美好,我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词。纯真的爱情,真切的亲情,无畏的勇气,坚定的忠诚……美好,就是美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