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道》书评

出版日期:2015-4-1
ISBN:9787549561656
作者:[美] 阿伦·瓦兹
页数:224页

久病成医的瓦兹与笛卡尔

阿伦•瓦兹对我们而言显得陌生,相对笛卡尔更显得陌生。他100周岁的时候,《心之道》中译本终于面世,当然,他远没有活到这一天。“初版于1951年的《心之道》在北美亚马逊上至今依然位列“现代哲学”类销量榜榜首”。一方面说明这种解决方式依然热销,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解决方案徒劳无用。六十多年过去了,阿伦•瓦兹面对的危机好像仍旧没有过时。从水井里打捞一个永远捞不起来的水桶,我想应该不是瓦兹的初衷。“《心之道》不但是解决不安全感和焦虑问题的终点,更是读者可以借其理路而继续探索禅法奥秘的一个起始点。”这种宣传文案令人可疑:一旦将禅宗作为某种解决方法,那与根治高血压、牛皮癣的广告将没什么两样。    “在《心之道》中,瓦兹并没有给出实用主义的消解焦虑的方法,而是努力纠正人们的妄念,使读者从本源上察觉焦虑形成的原因。”《心之道》以第一人称复数,幸福感代言人的语气,站在假定读者的对立面。本书针对焦虑的存在,不是去减轻或转移,而是抽掉焦虑的主体“我”。书中分析了焦虑—“我”—安全感和确定感。书中以阅读为例:阅读的时候,你没有意识到阅读主体的存在,而当你意识到自己在阅读的时候,那阅读已经不存在了(当然,这个例子我更愿意从海德格尔“上手”状态来解释,只有当你阅读不畅的时候,才会意识到阅读主体的存在)。“作者认为人们恰恰应该接受生活中充满痛苦与不安全感的事实,而不应该拒绝和逃避它们。简单地来说,作者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活的其他方式。”   对瓦兹的生平,我从网络上没有找到详细资料。我没法问他“大爷,你幸福吗”,也无法从世俗意义上评判他的生活。他的对“我”的消解,却令我想到了念念不忘自我的笛卡尔,感觉笛卡尔和瓦兹应该是互为病人或医生吧。充满痛苦与不安全感的笛卡尔就像苦逼世界里的一个苦逼,他没有遵从瓦兹的理论,既没有接受痛苦不安,更没有拥抱现在、活在当下。相反,他把思虑心发展到了极致,他把这种主观的不安全感升华为哲学教义:人不仅应该怀疑一切,而且应该系统地对它进行怀疑。他在《方法论》中说,“我是一个其整个实质或者本质是思考的生物,我不需要任何地方,不需要任何物质东西”。   真是无可救药了,当初瓦兹看待这个病人,大概也惋惜过“笛卡儿要是当时知道一点点禅宗知识,西方的现代哲学估计得是另外一番情景。”。那么完全按照另一种方式生活的笛卡尔幸福吗?笛卡尔的生平不难查到。“笛卡儿出生后的次年母亲就因为分娩难产而死。他的父亲不久之后再婚,他是在一大帮吵吵闹闹的姑姨奶奶们的世界里长大的,父亲每年只能见到他几个月。……8岁时被父亲送离家庭寄宿学校,又使得他更加逃避进“沉思”和陶醉于思想的个人世界里。由于健康问题,在学院他受到了特殊照顾,他拥有自己的房间,在那里养成了一生都保持的习惯:数小时躺在床上进行沉思。当时他的同学取笑他是“瞌睡虫”。他在后来成人之后躲避与亲人的亲密关系,没有参加兄弟姐妹的婚礼,父亲和妹妹死亡时他也仅仅是表示遗憾。……由于没有感到对任何人任何事有依恋,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欧洲不停游荡了10年,即使后来为了写作不得不定居的20年,他的住所至少变动了18次。”——综上资料证明,无论笛卡尔怎么懂几何,在世俗看了这样一个王满银式的“逛鬼”肯定与幸福无缘。    这样比较二位,并不是想说明作者生活经历对思想形成的影响,也不是说明所持思想对生活的指导作用。我只是想知道久病成医的笛卡尔与瓦兹,他们的自疗方式哪一个更加有效。有的人认为幸福感就像资本膨胀,蛋糕可以无限增大,各种媒体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也有人觉得幸福感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只有别人的痛苦才能反衬自己的幸福。还有人认为幸福感只属于鼹鼠,应该放弃向外部寻找,返回内心世界,去寻找自己的自我。至于幸福感到底在哪里,《心之道》没有回答,我估计禅宗字典里根本就没有“幸福感”这个词,我始终认为向禅宗讨教幸福感,那与讨一副高血压、糖尿病药方没什么两样。(玟涛,2015年3月26日)

无心胜有心

阿伦·瓦兹所说的,翻译成《金刚经》里的一句话,中国人可能更熟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你无法抓牢生活,就像你不能将一条河放在桶里带走。想“拥有”流水,你必须放手让它走、让它奔流起来。现在心不可得——为了了解音乐,你得听音乐。可是只要你开始想着“我正在听音乐”,你就已不在听音乐。同样地,当欢乐的高潮到来时,你在全然地感知它,只有欢乐消退或者即将过去,你才会升起“刚才那一刻真的很快乐”的念头。未来心不可得——明天以及有关明天的计划有可能一点意义也没有,除非你充分地与当下的现实接触,因为你生活在当下而且只有生活在当下。当然,阿伦·瓦兹只是说出了事实。这个事实是如此简单以至于用逻辑即可推演,也并不难理解;这个事实又是如此困难以至于当你的意识能够完美地理解时,你是否能够真正地放下?如经中所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最后,致焦虑的年代,我们发达了大脑,也让身体变得更加隔离,除了觉观自心,不受恐惧的奴役,也许还应该尝试着把控这已失控的生活,重拾身体和自然的智慧~

墙内开花墙外香

1951年初版,用现代的语言详细讲解禅宗的“无我”,受用了,谢谢!读书时,禅宗祖庭少林寺正在闹风波,这算什么?为了了解音乐,你得听音乐。可是只要你开始想着“我正在听音乐”,你就已不在听音乐。想要弄明白欢乐或恐惧,你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感知它。一旦你开始给它们命名并且说“我很快乐”或“我害怕”,你就没有在觉察它们。

《心之道》有所悟

人的焦虑,多半是来自于过去已发生的事情和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而过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你根本无力改变,忧虑再多,也是徒劳;而一味地为未来焦虑,即使一个人可以永生,为了将来而活也意味着永远地与生活失之交臂。而人的愤怒,多半是由于脑中根据过去已有的经验所推测出的或所设想的与当下发生的现实不符合。如果一个人的心可以保持一种自然打开的状态,时时刻刻活在当下,投入当下的生活,感受全盘接受当下的所有发生,那么焦虑与愤怒就会少了很多。

我是这本译著的第一读者

如题。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去一年,当我在书房里上网消磨时光时,我的爱人李沁云在书房另一头翻译这本书;当我判学生论文生着闲气时,李沁云在书房另一头翻译这本书;当我不耐烦地陪孩子玩时,李沁云在书房另一头翻译这本书。有时她也会和我讨论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有些是关于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有些关于句子的结构安排。我总是傲慢地摆出一副理论家的面孔,她发现我的想法不解决实际问题,也就不听我说下去了。时间就这样流走了。最终,她拿出了一份厚实的译稿。她的点滴努力没有白费。她的努力方式其实也对应着这本书的主题:如何面对一个焦虑的时代。太多的纷扰,太多的诱惑,太多要分心的事与情,焦虑中我们很忙,但忙不出所以然。踏踏实实、有始有终、而又不疾不徐地做事情,才是心之道。我见证了这本译著的产生,我羡慕李沁云的成绩,我也想推荐这本小书。

神学大师的《心之道》

神学大师的《心之道》这本书出版在1951年,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多年了。这本书的作者瓦兹,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熟悉,瓦兹是一位美国的神学博士,也是一位作家,而且是畅销书作家,他的几乎每一本手,都很畅销。出生1915年,今年正好一百年了,他还是那个时代有名的演说家,在广播流行的年月,他的名气甚至超过了克里希那穆提。今天作者瓦兹也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他还没看到今天的网络时代,但是在六十年前,他就清晰的看到,现代人的幸福感过分依赖于大脑的感官,今天我们的信息时代,通过各种媒体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同时,也在制造出更多,更高的欲望。瓦兹希望的是我们的幸福应该放弃向外部寻找,返回内心世界,去寻找自己的自我。感觉好像有点禅宗的味道。其实哲学本身就和宗教密切相连。瓦兹年轻的时候就参加了伦敦的“佛教会”,而且还曾经和铃木大佐相遇,从中吸取了东方的智慧。还写过一本《禅的精神》。后来瓦兹移居美国纽约,在纽约跟随他岳母的后夫,日本的临济宗禅师佐佐木指月,学习禅宗。当然瓦兹并没有成为一位佛教徒,他还是圣公会的牧师,并且在美国耀州研究院任教。最后成为一位自由职业者,以写作和演讲为生。瓦兹喜欢读书,一直在进行广泛的阅读,他一生一共完成了二十五种著作,涵盖禅宗、道教、印度教、基督教、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领域,对人类的命运关注并且深入思考。瓦兹的心之道,就是让我们向内去寻找,去思考,这也是很多宗教的和心理学的法宝。可是这也是一条非常艰苦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无法依靠物质工具,无法依靠朋友家人,无法依靠集体的力量,无法依靠组织协调。我们只能够靠我们自己。孤独的面对无比复杂的心灵。的确很困难。在向内寻找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依靠信仰的力量,依靠心理学的分析,依靠我们内省的能力,通过对内心的关照,去寻找一份心灵的强大力量。瓦兹1973年去世,我正是在那一年出生。他的《心之道》扉页上写着一句话“人生仅仅是,出生前和死亡后的黑暗之间,火花般一闪即逝的短暂瞬间……”不过人类的长河中这些火花此起彼伏,形成了一条明亮的河流,沿着历史一直奔流向前。瓦兹就是长河中的一朵火花,我们也都是。

焦虑年代

你无法抓牢生活,就像你不能将一条河放在桶里带走。要是你试图将流动的水抓住并放入一只桶内,这只能清楚地表明你并不懂得流水的性质而且你将永远失望,因为水是不会在桶内流动的。想“拥有”流水,你必须放手让它走、让它奔流起来。对生活和对上帝而言,也是如此。

狂心暂歇 持住当下—Leo鉴书171

上个世界有个动物试验,好像是指使受试老鼠打吗啡之类的兴奋剂,让它在一个轮子上跑。跑的越多,兴趣剂也打的越多。可怜的小运动在轮子上跑,开始还知道吃饭,后来太快乐了,不断地断,跑到力遏而亡。是不是想起了工作中的你我?其实我们看起来可能更惨,为了赚更多的钱,在疯狂扑来的现代化面前耗尽自己,能不能在明天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呢?未必哈……本书也许能给我们个答案。作者算是两教皆通(基督教、佛教禅宗),也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本成书几十年前的作品,今天看来仍然很能启发我们。读需要些基础机缘巧合,我最近6个月一直在听佛经,看宗教方面的书,之前也读过基督教和禅宗的书。读完书仍然用了整整一天的时候,或许与我根器比较差有关系,但是想从书里了解更多,读者仍然需要具备一些宗教基础知识。诸多一体两面想拥有强烈的快感,那么我们就必然会易于体会到强烈的痛苦,两者在某种意义上必然交替出现。质疑快乐是种刺激,只有不断增加,否则我们就会感觉乏味,如此会让感官变得麻迟钝,之后多半转化为痛苦。这就意味着,我们越是把生活当作是愉悦的享受,越是在毁灭它。与些相同,死亡如同出生一样是生命的必然组成部分,想把死亡排除在生命之外,就是在跟生活对着干。狂心暂歇的必要性很多人有钱但不快乐,他们一直在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某种意义上,他们没有真正的活着。不少人退休后反而感觉很无聊,不得不重返工作岗位。按佛佛教的说法,一般人不断用内在六根追逐外在六尘,永不满足,狂心不止,不能停步——太痛苦了。也许停下狂心,不看未来,不看过去,才有可能体会真正的人生。这可能就是佛陀说的:“生命只在呼吸间”的意思。人我不别,天地合一按佛教的说法,人之所以有烦恼就是因为我有,之后有我所、我执。把自己与世界区分开之后,烦恼变来了,所以佛教讲“无我”。本书里讲了基督教里“与父原为一”也意味着没有一个我可以交出去。无我,才有可能更好的体会世界、体会当下。最后提一句,本书翻译确实到位,我自己业余时间也在从事类似工作,能看出作者的全身心投入。

瓦兹的禅道

作为瓦兹畅销不衰的经典作品之一,初版于1951年的《心之道》在北美亚马逊上至今依然位列“现代哲学”类销量榜榜首。译者李沁云现为纽约大学东亚系讲师,同样也是一位禅修者。她在译者序言中说,《心之道》不但是解决不安全感和焦虑问题的终点,更是读者可以借其理路而继续探索禅法奥秘的一个起始点。无论是否信奉佛教、禅宗,生活于现代世界的我们都有可能从中获益,超越焦虑,到人的自身内部去找回心灵的平静。与克里希那穆提一样,阿伦•瓦兹也是向西方介绍东方哲学的主要介绍者,他不执着于某种宗教,而是总体地从心灵的角度向人们播撒一种超越的思想。从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受欢迎的程度来看,瓦兹并不逊于克里希那穆提,而且他的书都是自己的手笔而不仅仅是讲座只言片语的记录整理,能更加系统地向人们传达从日常解脱的东方哲学思想。其实,瓦兹用来对治现代人来自生命深处的不安与焦虑的办法,也是一千五百年前中国禅宗初祖的安心之道,是禅法的基本理念。不仅是禅宗,佛教的所有修行方法都教人向自己的心内去求,不安和焦虑,都是心的问题。瓦兹的安心之道就是回到“心”本身。不过,虽然他的主要思想来源于禅宗,瓦兹讨论问题的视野却并不局限于禅宗。瓦兹的个人经历颇为“复杂”,也许正因为此,他的思想也更接近克氏的融会贯通。青年时期,瓦兹参与了伦敦的“佛教会”,其间并与与铃木大拙有接触,他1936年出版的《禅的精神》可以说是对“对铃木大拙早期著作的普及”,1957年出版的为西方读者讲解禅的历史的《禅道》仍然充满了对铃木大拙作品的广泛征引,这足以说明铃木(日本禅)对他在禅学研究道路上的影响。1938年婚后瓦兹随妻子移居美国纽约后,亦跟随日本临济宗禅师佐佐木指月研习禅法。然而,瓦兹拒绝被任何一种思想框架框住头脑,他后来并没有成为一个日本禅的僧人(据说,他也因为不按照禅宗教义定期打坐而受到过铃木大拙等佛教界人士的抨击),而是去了伊利诺伊州的一家英国圣公会系统的神学院,在那儿研究基督教经典、神学和教会历史。从神学院毕业之后,他有过短暂的圣公会牧师生涯,并曾任教于美国亚洲研究学院 ,之后又于五十年代中期,成为了以写作、广播和演讲为生的自由职业者。对东西方宗教和哲学的融合,贯穿于瓦兹的求学和职业生涯之中。其生前出版的著作涵盖了禅宗、道教、印度教、基督教神学、宇宙论、心理学、精神治疗等广泛的领域,而并未局限于单一的宗教或学说。在《心之道》中同样如此。瓦兹在考虑引起现代人焦虑的问题时,虽然参考了佛陀“四圣谛”以及禅门公案等内容,但同时也结合、分析了科学、基督教教义、经院哲学、印度吠陀教(“瓦兹遵从的策略并不局限于佛教,而是回到了印度吠陀教先知者的最古老的洞见:剔除不真实的,那么留下来的就会是真实的”——见导读)等方面的内容。他并不是就禅而说禅,而是将它作为一个起点,从更加广泛的文化、哲学角度来探讨现代人心与脑的问题。在《心之道》中,瓦兹并没有给出实用主义的消解焦虑的方法,而是努力纠正人们的妄念,使读者从本源上察觉焦虑形成的原因。在作者看来焦虑的源头就是一些自我矛盾的分裂(当下与未来,脑与身体,快乐与痛苦,感觉与意识,我与世界),痛苦或者说焦虑的正是这些想要分裂、掩盖的执念造成的。这本书就是在谈论这些执念的荒谬,要求我们重新回到当下,心与脑,自我与世界统一的生命状态(它不一定就是不痛苦的,但它一定是真诚平和的)。书的每一章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其实讨论的是一个问题,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并没有一个步骤指导人们怎么做可以减轻痛苦,作者认为人们恰恰应该接受生活中充满痛苦与不安全感的事实,而不应该拒绝和逃避它们。简单地来说,作者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活的其他方式。

《心之道》:一切美好都在路旁

最近在读美国作家卢克•莱因哈特的《骰子人生》。故事里的主角是一位心理医生,每天都要与各式各样的心理障碍者打交道。表面上,他是位工作受人尊敬、对待家人诚实可靠的好男人,可渐渐地,他开始厌倦这样的生活。他决定打破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决定以“骰子”心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像飞行棋那样,每每在生活中遇到“决定时刻”,都“听骰子由命”。这样的设定看起来天马行空,却以夸张的方式揭露了现代人的困惑:我们究竟要按照怎样的标准,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说生命宝贵,我们应当“活出自己”,可自己究竟应该是什么模样呢?开始觉得,人类常常引以为傲的自我演化,其实是一段过犹不及的进程。为了规避不愉快的体验,人们发明了“痛苦”这样的感觉,来警醒自己要避免重蹈覆辙,事实上却根本无济于事——因为所谓痛苦的概念,在痛苦发生之前人们根本无从知晓,只有当真正发生时才能成立;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人们拼命让自己变得敏感,对于外界的一切变化都要尽可能地作出反应和判断。以自己越发敏感的心思,人们收集了无数看似与自己有关的线索,就好像是一个在用一只水桶把河水装起来,这样就可以主宰河流——但人类真的主宰不了什么,无论是河流、还是生活。更糟糕的是,当人们对痛苦的“预知”遭遇到自身的敏感,生活便会陷入一种更加令人困惑的状态。人们不再着眼眼前的生活,即使他拥有充足的食物、温暖的居所和美满的家庭。敏感使他担忧未来,而痛苦的直觉则主宰了这种担忧,好像是未来总有深渊在等待着这个尚且幸福的人,倘若不做些什么,自己终将堕入黑暗。可无论自己做了什么,未来却仍旧触不可及。这种情绪往往被称为焦虑——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这样的情绪,人们也开始用“焦虑”来称呼我们这个时代。事实上,未来是不存在的——我们要怎样衡量存在这样的概念呢?是可知可感的,还是可以改变的呢?当我们为未来忧心忡忡时,其实是默许了未来的可能会因为当下而发生改变。我们着实也改变了些什么,可改变的却只有当下而非未来。这也便是为什么,在大费一番周章后,人们只能感慨“人算不如天算”——所谓“天算”,其实是在虚无的状态下的“存在”——人自以为的存在。阿伦•瓦兹的这本《心之道》出版于1951年。对于世界来说,所谓的“零年”——大战落幕的1945年刚刚过去不久——一场浩劫之后,人类的所有似乎都在面临着重新的清算,那些原本可靠的观念变得不再可靠,使得个体的精神也随时代一起陷入了动荡。原本可以依附在某种观念下存在的生命被解放,却又陷入了自己的禁锢——自由并不适合所有人,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选择恰当的路。事实上,使用“选择”这样一个词来描绘人与自己的道路的关系其实并不恰当,因为我同意阿伦•瓦兹的看法,“谁想要拯救自己的灵魂,谁就会失去它”。灵魂如同河流,任何刻意的束缚都会使它变得狂暴而难以控制。人要做的不过是去顺从自己,因而对于所谓的道路,大抵上也只是可以“发现”而非“选择”的。作为阿伦•瓦兹的代表作,《心之道》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全面,同时也是最精致的一本。在全面系统地阐释自己的禅宗思想的同时,阿伦•瓦兹对宗教与科学的考察同样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它们并不应该成为岔路的两端,而应该是殊途同归的例证。出众的文笔使得并不简单的理论得到了驾轻就熟的展现,也就不难理解这部作品为何享有如此多的盛誉了。但外在的表现力终究不是阿伦•瓦兹让自己的思考得到人们肯定的决定性原因。事实上,一个人一切的矛盾生成,是因为在他内心产生的矛盾与分裂。因为所谓的理性与感性的分歧,人们总要在选择时面临所谓的岔路。自我意识上的分裂必然会导致内在能量的折损,而这种矛盾进一步扩大则会产生人与世界的对立。分歧让人与人不再和睦,让人与世界充满敌意,甚至连看自己也觉得“面目可憎”。没有人喜欢这样的世界。我们为什么不能跟自己、他人和这个并不一定糟糕的世界讲和呢?我们能拥有的不过是当下——过去是虚无,未来是虚无,一切外在也不过是虚无。当你放弃自己驾驭生活——从开始到未来的野心时,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已经把握在你的手中,因为它只在当下。不必承受什么愿景的企盼,当下的每一分钟,都是你制造幸福的首要条件。所以所谓“心之道”,大概也是这样的状态:不必抗拒,不必谋划,不必寻找,因为一切都在路旁,你只要循着自己的心意上路,让自己与自己讲和,让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谐共存,你会发现一切美好其实都在路旁,等你发现。


 心之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