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道》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4-1
ISBN:9787549561656
作者:[美] 阿伦·瓦兹
页数:224页

《心之道》的笔记-神奇的一刻 - 神奇的一刻

它在于对每一个时刻都充分地敏感,在于把每一个时刻都看作是全新和独特的,在于打开心扉并全然地接受。
总是在想“how to live life to the fullest”,好像在这里找到了正解。“活到最大”的方式不就是充分,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么?不去担心未来的所谓的生计烦恼,因为无论怎样担心,未来总是会到来,而我们所可以做到的也只有享受当下罢了。而过于担心自己没有“活到最大”也正阻挡了体验当下,也就是“活到最大”的方法。
想要摆脱痛苦就是痛苦本身
逃避并不是摆脱痛苦的方式。而人们却总是在面对令自己不开心的痛苦时开启“flight-or-fight”机制。当然,flight,也就是逃跑,是人在压力下更容易选择的方式。作为一个一遇到问题就会下意识逃避的人,好像对这一点深有感触0. 0 因为即使像是把痛苦源关在了门外,并不能消除自己心中的痛苦感。跟朋友发生矛盾而不理对方,并没有让自己心里感觉好受一点。就如同文中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我即是我在当下体验到的感觉,那么我也是痛苦本身,而把自己从痛苦中脱离出来也是无稽之谈。最好的方式,是接受它,并吸收,感受痛苦,从而减轻痛苦所带来的(心理)疼痛感。这样想来,伤心的人听伤心的歌,看伤心的电影反而可以治愈自己也并非毫无道理的。
要是我们仅仅根据旧有的偏见去拣选和理解新的风景,那么工程师们也就不必徒劳地设计更快、更方便的旅行交通方式
出生、成长在北京,自我认知和在别人眼里都是个北京人(除了在那些“真正的”北京人眼里还是会被看作是一个北漂二代),从没认为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记得有一次过年回武汉,去嫂子家,第一次见到了嫂子爸爸,他一上来就问我(虽然现在看来是一个有些不礼貌的问题,但在当时却没有察觉):“是不是你们北京人都非常地骄傲自大啊?” 被这个问题吓了一跳,因为从来没有这么感觉过,便连忙解释说不是。
直到今年暑假时去上海和南京旅游,才深深地意识到。一路上,都在不停地把上海和南京与北京,这个自己所熟悉的地方,进行比较。上海的南京东路就是北京的王府井,田子坊就是南锣鼓巷,南京的市中心这么冷清,远没有北京一个商区热闹...读到这段才回想起当时的自己(虽然仅仅是半个月之前),是多么幼稚和无知。

《心之道》的笔记-第18页 - 焦虑的年代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生活是没有目的的,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意义
——如同加缪的虚无主义,笔者进一步添加了后半句来呼应“反向努力律”。对此观点,我可以说是不太理解。这难道不自称矛盾?当一个人会渴望一件事物的时候,他往往得不到此事物,这个道理我倒是明白的。唯独此处不大理解。是不是只有在首先认同了生活没有一个提前预设的意义时,才能突破一切固有偏见而达到生命的意义么?我不这么认为,既然认同生活毫无意义,我们的出现只是出生前与死亡后两段无尽的黑暗的昙花一现的话,那所谓的成功学,自我救赎类书籍便显得毫无意义。与我平时所受到的教育和一直以来周围人对我的暗示有所不同:( 若生活本无意义,那么我出国又是为了什么?仅仅是另外一种体验,以及更宽阔的视野么?那么笔者在本书中努力探究的又是什么呢?
哎呀,看书看得我头好大。

《心之道》的笔记-第二章 痛苦与时间 - 第二章 痛苦与时间

如果记住过去和预期未来只不过时使我们无法充分地活在当下,那这种能力对我们没有什么用处

《心之道》的笔记-导读 - 导读

明天以及有关明天早的计划有可能一点也没有意义,除非你充分地与当下的现实接触,因为你生活在当下且只生活在当下。

《心之道》的笔记-第41页 - 第三章:生活的大流

不论我们如何挣扎,“解决问题”这一方式永远不可能弄清楚变动有什么意义。了解变动的含义的唯一方法是投身其中,随之移动,与之共舞。

《心之道》的笔记-第133页 - 人生的变革

但是完整而统一的心不受这种紧张感——总是想要站在自身之外以及想要去别处而不是待在这里、待在此刻——的束缚。每个时刻都被充分地度过了,由此产生了一种满足感和完整感。而分裂的心来到餐桌边,这里尝一点、那边吃一下,为了找到比上一盘更好吃的菜,什么食物都来不及消化就匆忙到处伸筷子。它无法找到好吃的东西,因为它什么都没真正品尝到。

《心之道》的笔记-第50页

“科学用来象征世界的方式比宗教的方式更适合于实用性的目的,可是这不意味着他比宗教的方式更正确。根据兔子的肉质活根据它们的毛来将它们分类,哪一种更合适?这取决于你想用这些兔子来做什么事情。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抵触并未显示出宗教是错的而科学是对的,它显示的是;所有的释义系统都相对于各式各样的目的,没有一个系统能真正地”抓住“现实。而且由于宗教被误用为一种抓取和占有生活之谜的方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揭露真相“是极其有必要的。“

《心之道》的笔记-第51页 - 生活的大流

技术的进步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忙碌的、发条般的对人类生理施暴的世界里,它使我们专注于越来越快地追求一个未来而心无旁骛
在六十年后的今天,这句话依旧真实。沉迷在社交网络中的人们,无节制地向这无底的深渊索要着快感。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文明的所有事情都进行得那么匆促,为什么几乎没有人享受他所已经拥有的,为什么人们永远在力图获得更多的东西
文中也有说, 人之所以毫无节制地渴望索取感官上的快感其实是基于一个对未来的期许。正是因为这种对未来所能得到的快感的不安全感,我们像是要牢牢地抓只现在我们所拥有的并期望它能被无限放大。有的时候,我们刷着社交网络,就像是明天就再也不能使用它了一样,即使困意已经袭来,却必须要强忍着睡意继续刷下去...
我现在好像就在这么干... 滚去睡觉了

《心之道》的笔记-第25页 - 第二章 痛苦与时间

因此这意味着我们越是努力把生活作为愉悦的享受,其实越是在毁灭掉我们所热爱的事物。生活也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变化和死亡是它必要的组成部分。正由于此,试图将这两者排除在生活以外就是跟生活对着干。只有当确定能获得一个幸福的未来时,他才能够忍受一个极度痛苦的现在。这既破坏了他此刻生活中的欢愉享受,又对解决任何问题没有丝毫助益。记忆和对未来的期望的力量达到对多数人而言,过去和未来并不是好像真是的一样,而是比眼前的时刻更真实。除非关于过去的头绪都已被理清、未来也是美好而有希望的。因为如果记住过去和预期未来只不过使我们无法充分地活在当下,那这种能力就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如果此刻的幸福主要存在于温习快乐的回忆和对未来的预期,那我只不过是模糊地觉察到了当下。当我所期望的好事到来时,我一定也依然只能模糊地觉察到那时的“当下”,因为我已经形成了往后看和往前看的习惯,这使得全神贯注于“这里”和“现在”对我来说变得很困难。由于他们一直是在为生活做着准备,他们未能真正地生活。对过去和未来的敏锐感知力的增长使我们对当下的感知相应地变模糊了。

《心之道》的笔记-代译序 - 代译序

慧可来到达摩祖师面壁修行的少室山求法,但屡屡不被理睬。他耐心地在洞外打坐,期待着达摩祖师改变主意,直至冬日到来、天降大雪,达摩的态度才略有松动。为表达求法的殷重之心,慧可砍掉了自己的左臂。达摩终于问他所求为何。慧可便说:“我的心不安宁,请您为我安心。”达摩回答说:“把你的心拿到我的面前来,我为你安心。”慧可说:“当我寻找我的心的时候,我找不到它。”达摩于是答道:“我已经为你把心安好了。”听到这句话,慧可当下顿悟了。这个公案告诉了我们“无心”是正道的道理。暂时我们可以把这里的“心”简单地理解为分别心、烦恼心和妄想心。而“无心”与“与我”是想通的,一旦放弃了用我们的妄心去分别世相和制造烦恼,我们就能意识到“我”的虚妄,烦恼也就随之消失了。

《心之道》的笔记-第17页

要发现生活最根本的真相———绝对事物、永恒、上帝———你必须停止以偶像的形式来抓取他们。耶稣本人的生活从最初就是对不安全感的全然接纳和拥抱:“狐狸有洞,天空的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心之道》的笔记-导读 - 导读

除了当下的现实,并不存在其他的现实,因此,即使一个人可以永生,为了将来而活也意味着永远地与生活失之交臂。

《心之道》的笔记-第83页

”对安全感的渴望和对不安全的感受是同一回事。屏住呼吸就是失去呼吸。一个以对安全感的追求为基础的社会,只不过是一场屏息憋气的比赛。在这场比赛里,每个人都紧绷得像一面鼓,紫胀得像甜菜根。“

《心之道》的笔记-第1页

这就像是一个永远不会被人抓住的漂亮女人,她的轻浮恰好也是她的魅力

《心之道》的笔记-第7页 - 焦虑的年代

当下的一刻即是生命的全部
——live in the moment大致说的就是这个罢。只有在当下抛弃了“我”的概念时,“我”才会真正地活在当下。而对于未来以及过去的焦虑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说提前规划根本是一个伪命题。当我们在思考未来要做什么的同时是否内心已经拥有了完成此事的快感。所以说这也是为什么只有极少的人会遵守自己提前所作出的计划而行事(按部就班地)正是因为自己已经享受到了规划的快感,从而大大减小了执行力。
在当下作到无我的状态也是很困难的。譬如我,经常会以从一种未来的视角来观察现在所发生的事情,以致于我的生活常常总有一种在过去时中进行的感觉。想要达到无我,我认为,首先要抛弃自己的偏见,以及对周围人反应的期待。

《心之道》的笔记-第1页 - 全书摘录

代译序 by 沁云
视觉和听觉刺激无休止的“轰炸”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常态。现代人产生幸福感的心理机制过分依赖于大脑、依赖于对感官的剥削,而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是现代人拿来对抗生命中难以消解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的办法。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它的解决方法是制造出更多的欲望,而这将会导致不可逆的感官的钝化以及大脑的疲累。
对过去的回忆是当下体验的一部分。当你清楚地认识到记忆是当下体验的一种形式,你会明显地看到,试图把你自己跟这个经验分开是不可能的……
忘掉此刻或只拥有此刻、是对当下时刻的觉察,这正是对那一时刻最完美的拥有。当下的一刻即是生命的全部。心在当下。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住”的含义是攀援,或者说固执、执着。当我们因为对过去的记忆而苦恼时,就是“有所住”的状态,心并不在当下。心在当下是实现“默照”的前提。
“无心”是正道。一旦放弃了用我们的妄心去分别世相和制造烦恼,我们就能意识到“我”的虚妄,烦恼也就随之消失了。
莫向外求。摆脱符号的束缚,证悟无我之空性。
导读 by 乔布拉
不安全感是心灵的疾病,同时也是通往一个不可见的现实的一道打开的门,这个现实则是能够找到恐惧和焦虑的疗愈方法的唯一地方。
在“此时此地"之中,存在着全部的宇宙经验。
持久的幸福,只能通过放弃自我来获得,这个自我不过是一种纯粹的幻觉。
对信仰的衰落,曾经有两种相反的反应:一种对于抛掉就有的桎梏感到如释重负,另一种则担忧理性和清明的心智会让位给混乱。瓦兹提出:信仰是在审慎的怀疑和省察的过程中消失的。
欢乐不可能治愈痛苦。
你不能希冀、祈祷、乞求、强迫自己觉醒,也不能通过冥想环形你自己。甚至连觉察到你自己是睡着的都足够难了。
前言:
反向努力律(逆向定律):当你试图浮在水面上,你会沉下去;当你想要沉下去的时候,你反倒会漂起来。当你屏住呼吸,你便丢掉了呼吸 ——谁想要拯救自己的灵魂,谁就会失去它。老子:要认识真理,一个人就必须摆脱知识,没有什么比”空“(emptiness)更有力量和更具创造性。
不安全感是对安全感的追求导致的,救赎和理智存在于最激进的认知和接受当中:我们没有办法拯救我们自己。
第一章 焦虑的年代
你无法抓牢生活,就像你不能将一条河放在桶里带走。要是你试图将流动的水抓住并放入一只桶内,这只能清楚地表明你并不懂得流水的性质而且你将永远失,因为水是不会在桶内流动的。
那些极富才华的人们,在试图将生命之水放进整洁、恒定的包裹里这种不可能且无关紧要的任务上,耗尽了他们的智慧。
一方面,人们会有一种焦虑,担心自己也许错过了什么,因此他的头脑不安而贪婪地在一项和另一项欢愉之间穿梭,却在哪一个之中都无法获得休息和男足。另一方面,总是不得不追求那个在一个永不会到来的明天里、在一个一切都必定分崩离析的世界里或许能实现的美好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带来的挫败感使人们产生了一种”这究竟有什么用"的疑问和情绪。
因此我们的年代是一个充满沮丧、焦虑、烦乱以及”兴奋剂“成瘾的年代。我们必须在可能的时候想办法抓住我们所能抓住的,并在心里压抑我们的这种看法——整件事情都是徒劳无意义的。我们称之为”兴奋剂“的使我们的高生活标准,一种剧烈而复杂的感官刺激,它使得我们的感官逐渐变得不那么灵敏,并因而需要更多强烈的刺激。我们渴求着使注意力分散的消遣——由景观、声音、兴奋感和刺激构成的”万花筒“,在这里“万花筒”里,必须在尽可能段的时间内塞进尽可能多的内容。
为了保持这一”标准“,我们大多数人愿意忍受我们的生活,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两件事情构成的:从事枯燥无味的工作以赚取收入,以及经由间歇的狂热而昂贵的物质享受来寻求沉闷中的解脱。

《心之道》的笔记-代译序 - 代译序

不安和焦虑,都是心的问题。瓦兹的安心之道回到了“心”本身。不仅是禅宗,佛教的所有修行方法都教人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当我们手持或大或小的网络电脑终端,时刻以炫目和震撼的视觉、听觉刺激冲击着自己的感官,我们便是在向外求索。然而外界不可能填充我们的心——“内”与“外”的分裂一旦存在,我们就开始面临不安感和焦虑感的深渊。瓦兹融合了古老而珍贵的禅宗智慧,告诉读者“我们不是分裂的,人跟他当下的经验是一体的,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独立的‘我’或一颗单独的心。”他的话里包含了《楞严经》中最玄奥的“心物一元”论,并且他强调提出了“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实践,放下“我”而全心地投入到每一个“当下”中去,我们就可以阻断主观分裂感的产生,那么就再也不会有不安和焦虑的感受。瓦兹后来在《禅道》一书中又以西方符号学的语言谈到了主观分裂感产生的源头:“我们的问题在于,思维的力量使得我们能够在事物本身之外建立事物的符号。”符号建立了以后,便有了能指和所指的分别,心与物也就分裂了;而禅宗的修行目的即是摆脱符号的束缚,证悟无我之空性。

《心之道》的笔记-导读 - 导读

我在瓦兹的书中找到了修正生活进程的完美指南,它远离物质主义及其空洞的承诺。这个新的生活进程是朝着人可以想象出来的最难以捉摸的一个领域:当下的这一刻。瓦兹宣称,在“此时此地”中,存在着全部的宇宙经验。“假使快乐总是依赖于一些我们期待将来会发生的事情,我们就是在追逐一缕永远抓不住的鬼火,直到未来以及我们自身都消灭在死亡的深渊里。”
成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永远不可能被夺走的财富和满足感。瓦兹是那个刺了我们一下,把我们从梦中惊醒的牛虻。他说,进步是一个假象,做有关未来的梦,也只不过是想从我们今天所惧怕的那些痛苦中逃离。现在被通俗地称为“当下的力量”的那种东西,瓦兹早在五十年前就谈论过了。

《心之道》的笔记-第21页

“为什么要写书呢?因为文字可以指出正确的方向;它们能够把那些被忽视的、一闪而过的见解倾吐出来;它们能点燃不满的火焰。以他令人陶醉的方式,瓦兹想要做到以上全部,可是他知道,一张地图和它所代表的领土并不是一回事。”

《心之道》的笔记-导读 - 导读

他要用最奇特的方式来找到自己:通过宣称没有一个可供寻找的自我。持久的幸福——瓦兹的丰富写作中几乎所有作品的深层追求——只能通过放弃自我来获得,这个自我不过是一种纯粹的幻觉。这个自我不断地把现实推开,它以空洞的愿景构筑未来,并且把过去构建在令人悔恨的记忆之上。


 心之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