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精装插图版)

出版日期:2016-5-1
ISBN:9787519300188
作者:[美]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荷兰]伊恩·布鲁马(Ian Buruma)作序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
1887年出生于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本尼迪克特与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合作,在研究中结合心理学方法论,创立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 即文化心理学派或称种族心理学派。该学派认为,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因此,本尼迪克特的作品以分析文化形态的《文化的类型》和分析日本国民性的《菊与刀》最为著名。
1944年,作者受美国政府之托研究日本民族,《菊与刀》即为此一成果。《菊与刀》奠定了作者在人类学、民族学的不朽地位。此书影响至今不衰,不仅在于此书对日本人深刻而细微的分析,指导了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管理和改造;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凭借自身的学术积累,仅仅依靠日本发布的宣传片、与日裔美国人的访谈以及战俘审讯记录,即完成如此精确的研究,值得当代人学习。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 义理“最难承受”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之常情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 孩童启蒙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作者简介

1944年,作者受美国政府所托,完成一项旨在认清日本民族的课题,并以之为二战后改造日本国家的指导。此书即该项目成果。在本书中,作者在简单叙述日本近代史的基础上,挖掘日本人矛盾性格的根源,并详细阐释日本人的“恩债”“人情”“义理”“忠孝”等理念,以及其他一些如幼儿抚养等生活习惯。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这两个在后世引发巨大反响的概念。本书不愧为文化人类学模范。


 菊与刀(精装插图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美国人眼中的菊与刀——读鲁思著作《菊与刀》鲁思所著《菊与刀》的出发点,本着应对美国日本双方作战时期,分析当前状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心态,结合日本社会面面观,从人情、义理、忠孝等人文状态做了细致的分析。以人类学家分析的角度来看民族之间的差异,烘托出日本这个民族的特别之处。日本人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举起了锋利的刀刺向中国以及周边国家,日本人狂热的精神就是一把锋利的刀。军国主义和根深蒂固的天皇至上思想一直是日本文化的强硬部分。日本家族的凝聚性也让作者暗自佩服。日本人的人情社会,伦理体系,报恩心态的昌盛,孝道,对于天皇的忠心,似乎都在指向“义理”的重要性,代表着忠诚和尊严,为“义理”而死无上光荣,看起来与“士可杀不可辱”有点相似。文中也总结到,“在他们看来,人生是由“忠的世界”“孝的世界”“义理的世界”“仁的世界”及其他许多世界组成的。各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详细的准则,一个人对其同伴不是把他归之于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是说他“不懂孝"或“不懂义理”等等。”《菊与刀》对日本的分析也遵循了纵深的历史演变,从德川幕府到明治维新,各个时期的日本政治制度的变化,针对政治、宗教和经济的细致阐述,也引用某些实例,其人其事所做的笔记,以此立体性还原一个国家的综合形态。鲁思的分析时而对照岛国特点,将新几内亚或美拉尼西亚拿来与之比较,这是地形分析角度,相隔甚远的地带难有文化等同性,这一点令人无法苟同。关于日本文化,这其中最大的噱头即是自杀文化,在根源上,不管是忠诚、殉职、情杀或者其他的原因,他们都在毁灭自己,成全了“义理”精神。关于自杀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在夏目漱石作品《心》里刻画的人物“先生”也是为“义理”而死的角色。而体现日本“菊与刀”文化的作家亦有很多,最终都走向了自杀之路,比如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太宰治等等。即便显露病态的民族,善于学习的本领仍是不可小觑,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越周边国家成为东方帝国,必有其奋进的一面。对照日本的宗族结构,国家发展轨迹,作为一个外国人来看待并且分析日本的内部形态,总有些许偏颇,但也不失为一种参考资料,将其当作了解日本的一个文本通道,也是难能可贵的。
  •     1944年在日本投降之前,作者为美军所写。认识一个即将被即将控制的民族。对日本人来说,忠于天皇,高于一切。天皇说战,就可以毫不犹豫发动战争,为天皇而牺牲。天皇说投降,马上就可以为了天皇的意志,平静的接受战败的局面;即使被俘的俘虏,他们心目中的天皇,都是正确的;即使反对战争的人也说天皇是被蒙蔽的,支持战争的人,也都是要说是为天皇而尽忠。关于义理。“忠”和“孝”“恩” “报恩”这个概念跟中国的文化是相近的。在中国忠、孝之上还有仁。日本文化中,仁是没有地位的。日本人常常为了忠和孝、恩的符合“义理”,纠结。当然中国人也常常有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日本人这一义理矛盾使得国民性更极端。为报主公的恩,抛弃妻子去复仇。而后因为忠天皇(犯了法纪)而切腹。不同。对于性,日本人持更开放的态度,认为婚姻和性爱享乐是可以分开的,这解释了今天亚洲的一大文化现象。教育方面日本人的小孩跟老人都不受拘束,然后是中年期受到的拘束较大。日本文化对于国民非常拘束,或者说是压迫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了,精神对于肉体的绝对控制,精神苦修。当或压抑达到一定的强度,他们精神就会得到极大的能量释放。比如为求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神风队,各行业的人求道磨炼,幼儿开始的冰天雪地里的锻炼。日本人提倡的那种,超越肉体的精神力量的来源。捍卫荣誉的耻感文化,日本人如果认为受到侮辱,那么复仇就是一种道德。美军战后对日本的高效占领,正取决于在这一点——较为开明的占领,保留了天皇。日本对于自己的觉悟,遵守得很彻底。全书最后一段话,日本对于“成功有效”的观察和信奉。深以为戒。
  •     刀与菊,两者都是日本这幅“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自尊自傲而又彬彬有礼;顽固而又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心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欢迎革新。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怡然自得……刷刷刷看完,看的过程中结合中、美、日的文化差异去思考书中的一些段落,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其实挺担心战后日本到今天文化变化会很大,不过从过往看过的一些日剧、动漫、日本小说来看,书中的观点还是能很好去理解今天的艺术作品的。文化,是埋藏在一个民族的骨子里的。 1.为什么拒不投降的日本,在天皇宣布投降后会瞬间放弃抵抗?首先是天皇的最高地位,这涉及到日本的忠文化和恩文化。 日本没有中国意义上的“仁”。“仁”在中国的道德体系中占据了最高位置,其次才是忠孝礼义等。天子不仁,百姓可以揭竿而起;亲人不仁,家人可以大义灭亲。所以中国的“忠孝”不是绝对的。但是日本不是,日本的“仁”道德地位很低,据说是当初为了维护天皇的绝对地位,所以没有引入“仁”。总而言之,日本人对天皇是绝对效忠的,而中国的皇帝只要不仁就会被推翻。另一方面,对于恩,日本要求还清,皇恩浩荡,所以只要天皇宣布投降,日本人不得不从。 其次是日本文化的二元性。这种二元性深深扎根于日本文化之中,日本人所划分的生活没有善恶,他们不把世界看成善恶角逐的舞台,而看成是一种观念与另一种观念的权衡取舍。这赋予了他们一种变通的伦理。他们并不把征服世界看成邪恶的行为,或者正义的战争,而是用战争赢得它在世界上的“适当地位”,让世界“各安其分”。他们用战争的方式结果失败了,现在他们应当抛弃这种方针,有了这种二元性,日本人很容易变通。 怀抱更加绝对性伦理观的民族总是相信自己是在为原则而战,他们在向胜利者投降时会说:‘我们失败了,正义也就不存在了’。他们的自尊心要求继续努力使’正义’在下次获胜。或者,他们承认自己犯了罪,进行忏悔。日本人则不是这样。这种二元性跟日本对孩童的教育有关。日本孩童的生活是有特权而且放纵的,而长大以后必须接受各种各样的约束。所以他们的生活具有两面性。 2.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上面提到了“各安其分”,其实就是等级制。而大东亚共荣圈,就是日本在向外输出其等级制。 在皇室和宫廷贵族(公卿)之下,日本有四个世袭等级,其顺序是士(武士)、农、工、商。其下还有贱民。各阶层安分守己,他们觉得各安其分很寻常,每个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阶层,并不会介意自己的阶层,因为这种各安其分可以让他们获得安全感。一个人的勇气和完美表现在与这些规范保持一致,而不是反抗或修改这些规范。当向别国输出等级制时,日本人自然会觉得自己的做法没错——你看,我不是给你一定的社会地位了吗?——但是别国会觉得是压迫,是侵略。 3.什么是幸福? 日本人的人生最高理想是履行义务。把追求幸福当作人生重大理想的观念是诧异的、不道德的。他们认为:沉迷于行乐的幸福只是一种消遣而已。 日本人不认为享乐是坏事,但他们经常放弃之。为了履行义务,他们可以放弃享乐,而放弃享乐需要坚强的意志,这种意志,正是日本人最称颂的美德。 哈哈,接触到了一种新的关于人生幸福的观点,想起来《人类简史》中关于幸福的讨论,挺有趣的。 4.明治维新的理解?日本因为等级制深入人心,明治维新并没有推翻等级制,也不是意识形态革命,而是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甚至会加强集权。 政府掌握在等级制上层人物手中,绝不包括民选人物。 村、町、市,依次自治,由“长者”们领导。但是法官、治安人员、教员由国家统一管理,地方不能行使自治权。 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是,分别分配适当的权力并规定其行使范围。上级也必须严守自己的本分。“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份”。 宗教:神道教其实是国教一样的存在,神职人员由国家支持、国家管理。在各级政府中享有地位。参拜神社也是习俗,以及相应活动。但是神道教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对于其他宗教,日本是信仰自由的。 军队:地方组成,人民军队,享有极高特权。军部首脑对政府保持独立性。在最高决策阶层,军部首脑绝不容许任何人干涉。 工业发展:政府开办企业,然后送给财阀。不同于社会主义,获利最大的还是财阀。 5.恩与义理 日本人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因为他们觉得恩情必须要还,或者对方是有目的的,希望得到回报。其实在中国也有这样的情况。 施恩于人是好事,但必须估计到受恩的人是否会感到“背上恩情”,你不可不慎。我们重视爱、善良、慷慨仁慈的价值,越是无条件越可贵。而在日本则必然附有条件,接受了这类行为就会欠义理,恰如日本谚语所说:“天赋(非凡)慷慨,才敢受人之恩。” 6.罪感与耻感 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约束行为,而不像真正的罪感文化那样,依靠对罪恶的内省来约束行为。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或者被公开讥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觉被讥笑,不管在哪种情况下,羞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但羞耻感要求有外人在场,至少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场。罪恶感则不是这样。对有的民族来说,名誉的含义就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我而生活,这里,即使恶行未被人发觉,自己也会有罪恶感,而且这种罪恶感会因坦白忏悔而确实得到解脱。日本人对其他人的看法尤其敏感。某人的罪感源于犯罪行为,而耻感则源于他人的看法,前者往往被忽视。 所以日本人感到自己受到羞辱时,就会暴走。 7.日常生活普遍的肉体享受:泡澡。另外就是妓院跟艺妓。睡觉不是为了恢复精力,他们并不会觉得今天睡得不够,明天就会没精力工作。冬天冷水澡绝食锻炼意志。 最后是婚恋。恋爱与结婚分开,结婚只为传宗接代。女性基本上饱受压迫,因为严格的等级制,婆婆对儿媳一般都不好,而等到儿媳成为婆婆时,一样又会对新的儿媳不好,由此一代代传下去。有时候,丈夫出去找艺妓或者妓女,妻子甚至会为他整理打扮。 丈夫在外跟某个妓女相爱,必须签订契约关系,成为她的保护者,从而保障了妓女的权益,不会出现一无所有被抛弃的局面。也可以带回家来,不是作为妾(与中国的区别),只是作为佣人,所生孩子必须叫正室母亲。 另外就是看到《忠犬八公的故事》是日本小学教材上关于“恩”的一个故事,不知道日本人看到美国人拍的《忠犬八公的故事》会怎样想呢?主旨上还是有偏差吧,吃瓜群众也就看看狗的忠心,但是日本的“恩”与“忠”是有区别的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读完这本书再去读日本作家的文章感觉都不一样了。读完这本书,觉得日本人的信念太强,他们完全是按照物竞天择的法则总是谨慎的使自己保持在有利的地位上,从而给自己背负了太多的思想上的包袱啊。
  •     从古至至二战结束初期日本人的一些共性,不难理解日本人为何活得这么纠结这么极端。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昭和年间出的书,不知道平成年代的日本人有没有太大的改变。
  •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应该是五年前,之前两次都只看了开头一点就放下了,到这次是第三次看,也是阅读的第三个版本。这本书一直被奉为外国人研究日本人的“圣经”,但我真的觉得写得挺无聊的。而且作者主要是透过其他书本来研究日本人,虽然我承认她很厉害,“义理”这些点也都抓得很好,但举的例子实在没有实感。最后是真的想匆匆扫完,我好奔赴下一本“有趣”的书了。
  •     遵守义理却不循常理,温和而又极端,等级制已经融入了日本民族的骨髓中,对于他们的文化,我总是心生羡慕却又感到一种恐惧
  •     很奇怪
  •     本书在研究日本文化领域中的建树自不必多说,令我更加惊叹的是,在当年作为一个从未到访过日本的美国人类学家,秉着“宽容态度”来研究剖析日本这个复杂的民族文化,实在是相当出色。时至当下的今天,本书中提到的某些概念也仍然适用与大多数的日本人。作为日语专业出身,文中深入浅出的解释与案例,使我受益颇多。值得阅读!
  •     在当时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作者能通过多方考察对日本有这样深的认识,特别是详细介绍了日本儿童教育对本国人性格的影响,有见地!
  •     稍后加批注
  •     菊与刀,菊代表日本人谨慎而又爱美,刀不是代表进攻,而代表理想和对自我负责。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日本,明白了为什么日本会生产出那么多既精致又好质量的产品,为什么日本人都那么的彬彬有礼,为什么日本会发展AV文化而且大受热捧,为什么日本那么听美国的话,为什么中国的文字、建筑风格、佛教。。
  •     首先等级制深入人心,然后就是忠孝、义理不得不服从,有助于理解日本人。中国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仁。天子不仁,可以揭竿而起;亲人不仁,可以大义灭亲。日本的仁只有极低的道德地位,忠孝是不得不遵守的。
  •     不止是日本人,与中国有很多共性,都是压在东方人身上的一座大山。
  •     一部细致入微的社会学民族学著作。从民族习性,政治制度到家庭等级观念展开描述的一个民族的形成。 菊与刀,优雅与尚武。看起矛盾的行为却有合理的解释。任何习惯或者传统观念的形成都有它根本的原因。
  •     有读加长版论文的感觉。 观点犀利,有趣。 但是结论多,论据少。
  •     1945年的原著,很老的书。这个版本有个别错别字。
  •     正如书中所说“问题是日本人将如何行动,而不是我们处在他们的境遇时将如何行动”,读这本书,通过美国人的视角,看待日本的文化和日本人的生活。由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不同,从这一视角也更能窥探到日本文化中那些我们同为东方文化的人不易察觉的本源的东西。
  •     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如何构造的?
  •     看日本民族的血性。
  •     人类学经典补档 日本人真的很奇怪啊 美国人理解不了 中国人也不行好吗 他们没有“仁”
  •     一直想读这本书,最近断断续续花了几次给看完了,对于了解日本文化很有帮助
  •     任何一个民族根植于其共性深处的,一定是千百年来的点滴累积
  •     环境影响一个人,也影响一个民族
  •     菊的温婉,刀的锋利。矛盾的日本人。。。
  •     看的电子版
  •     有趣的民族,看完有二刷的冲动
  •     对日本人描写的很透彻。
  •     还写了report
  •     西方人认为,反对陈规旧习,克服障碍去争取幸福,这是强者的标志。而日本人认为,所谓强者,恰恰在于敢于抛弃个人幸福而去履行义务。
  •     日本文化全面解读
  •     年代略久,但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涨了很多知识,受益颇多。以史为鉴,以人为鉴。
  •      菊与刀是一个美国人企图从日本民族的本性上解释日本人在二战中种种狂热行为,以及战败投降后没有任何反抗坦然接受的必然性。 尽管中日文化有一定相通性,但对书中所描写的日本人一些行为习惯处事方式还是很难理解。日本人奉行等级制度,坚信精神至上,无条件无限度尊崇天皇神道,讲究自重克制。作者对耻感文化的分析相当到位,感觉东方人活得都挺沉重的。此书出版距今已过70年,想必书中描写的诸多行为习惯已有很大变化,可以再找点近期相关书籍补充一下。
  •     没有亲身去过日本而写出的著作,总让人觉得有点臆想,内心对文中的观点持有保留意见,毕竟从成书至今也过去了几十年。不过,对于了解日本的民族心理还是有点借鉴意义吧,尤其说到义理那部分。p.s这版书印刷油墨偏浅,插画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反正也看不清细节。另外书有股味道……
  •     每个民族都像上帝的试验品,赋予本身的特性,掺杂其他民族的特点,揉合而成。好奇现在的日本人保留了多少曾经的特质。
  •     日本民族是个奇怪的民族
  •     先看了姜文的《鬼子来了》,姜文在访谈里也谈到《菊与刀》,《鬼子来了》应受《菊与刀》影响很深。电影中日本人表现出来的前后矛盾的做法实际上根源于他们的“忠”,以及复仇心理,荣誉心理,耻感文化。不过作者只从书籍来总结日本人的特质,难免有些地方不够准确。
  •     美国人从社会学角度对日本人的剖析能有如此程度,难怪一直拿得下。
  •     看过后看日漫的感受都跟之前不太一样了。对书中的耻感文化,等级制度印象深刻,也算粗略的了解了日本近代历史。
  •     作者从未去过日本,仅靠读物和采访写出,是不容易的。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早期心理学研究的文科属性的幼稚的一面,就是耶鲁心理课说弗洛伊德的——不可证伪,此书语气比弗洛伊德略好,但距离科学也有一定距离。没有统计分析的详尽阐述。书中其实没有提到菊与刀,而是仅以此作为比喻,说明日本民族心理的矛盾性,与后来南大日语系赵老师所描述的很多观察以及感受是一致的。作者对战后日本的一些预言也是正确的。详细批注见读书笔记。
  •     菊与刀,这书名起的真贴切,精炼地展现了日本人性格中可柔可暴的二元性。但我对书中一些定论持保留态度,作者的观察范围大多是二战结束之前的日本,距今也有七十几年了,难说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会发生什么改变,所以对作者的一些结论也不可盲目尽信。
  •     图书馆借的~因为书的包装炒鸡好看~内容也很赞的~
  •     这本书至今时间已经很长,当下的日本人或许和书中所说已然不同。但是我一直觉得这个书更加重要的价值在于他告诉我如何去看待一个人,或是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不能仅仅凭借一些所谓的刻板印象做一个笼统地归纳,而是要看他对外部社会和世界的认知,对过往历史的认知,对道德观念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以及从小成长的环境的影响,通过这些东西去看一个人才能看得比较清楚。我一直说,人总是喜欢看别人,却极少省自己。这个分析人的方式更可用于自我剖析,大家都说,人是会变的,那作为一个个体,如何去改变才能真正做到去摧毁过往狭隘的自己呢?我想这本书也给出了极好的答案。总的来说,在我看来,作为一部学术书籍,其结论或许已经不再有巨大的说服力,但是其对人的分析手法,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     作者站在西方的角度解读日本文化 她把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来比较 却没有很好的说明日本在东方文化中的独有的民族色彩 作为一个中国人 看来还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从我自己的角度看过去 概念还是挺模糊的 再就是毕竟是上世纪中叶的文化分析 与如今的日本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     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如果一种方式我们不认同,只是因为不理解其背后的文化。
  •     在对比中既能去了解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可以看到美国和中国相应的不同。当知晓了一点背后的思维,有些民族的行为就没有那么不可理喻了,挺值得思考的的一本书
  •     日本人样样都好,唯有得志后不敬祖宗是最大的缺点,不过这也是几千年长期精神紧张造成的。
  •     日本的这个文化确实跟我们不太一样,看过后对他们在战后的转变多少也就有些理解了。很执念,很压抑,很独特的伦理观。另外翻译的很多话得多读几遍才理解…
  •     按照书中对日本这个民族的种种分析:中日之间必有一战!
  •     没看完 不想看了 我垃圾…………
  •     差异化的视角剖析邻国。日本式的禅意总能在身边万物小事中体现,普通的事物皆可有佛性,之前奇怪为什么佛文化的渗透和我们不一样,看后感觉这就是文化解读和传播的差异吧。方方面面,同样本源的东方文明,传到日本后就有他们独特属性的解读,也许出于特殊的政治目的,最终促成矛盾化的日本文化的产生。
  •     这个版本翻译的不行。作者只是逐字翻译,连中英文思维转换都没有
  •     某种程度上析清了从前对日本人的一些疑惑,只是不知这么多年过去,现代的日本人比起书中所写又有多少变化。说实话书描写的让我无法欣赏日本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