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出发

出版社:傅佩荣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01出版)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64040215
作者:傅佩荣
页数:24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二是功能化。功能化就是我和别人来往时,常问:他对我有什么用?而不是问:他对我有什么特殊意义?不问意义而问用处。这代表我要达成某一目的时,他的用处才会显示出来,于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很难得到交流的机会。譬如,我有一个开电器行的朋友,如果我家的电器五年不坏,我就五年不跟他联络。一旦跟他联络,他就知道无事不登三宝殿,我找他不是想跟他叙叙旧,而是希望他来修一修电器,这怎么叫朋友呢?这是工具啊!我们当教授的也差不多。我朋友的孩子考上台大,他打个电话给我说:孩子考上台大,请你多照顾。如果他孩子不是考上台大而是考上师大,恐怕就一辈子不理我了。这种事情可能出现,这说明我们跟别人交往时,往往以功能来代替意义。对一个人的关心仅止于他对我有什么用处而已。我自己也有类似的倾向,譬如女儿读小学时,我对小学老师特别尊敬;读初中时,我看到初中老师都会发抖;她读高中时,我的注意层次又提高了。到了她大学毕业之后,我又须留意她的工作环境与老板了。不看僧面看佛面,一步一步去猜想这个人对我有什么用?这种观念说实在的,是错误的,只会造成自己的不快乐。常常想别人对我有什么功用,结果自己也变成别人的功用而不自觉。然而,这个社会的发展除了合理化、功能化之外,还有数量化。

内容概要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在教学、学术研究、写作、演讲等方面皆卓有成就,著作甚丰。其作品深入浅出,擅长说理,范围涵盖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此次结集的著作,体现了傅佩荣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能使读者吸取古今中外的智慧结晶,丰富自我的人生。

书籍目录

自序/1第一章 自我认识我是谁人是什么我要成为什么人第二章 自我定位我在哪里人的安顿珍惜现在第三章 自我成长生命要求成长成长的方向成长的方法人生境界第四章 自我超越何以要超越超越途径之一超越途径之二附录 问与答

编辑推荐

《从自我出发》: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凤凰卫视《国学天空》栏目主讲专家帮你规划人生蓝图,领你实现自我超越。

作者简介

《从自我出发》涵盖了我这几年对于“自我”问题的学习及思考的心得。我自认为十分幸运,一面读书教书,一面有机会与群众结缘,分享专业知识与个人体会。每隔几年又可以集文成书.或通过演讲方式广为流传。读者的肯定与鼓励,只会催促我精益求精,而不会让我稍有松懈。这本书所谈的正是我的人生观,从自我出发之后,仍须自强不息,以求日新又新。
如果忽略自我,人生问题难免显得空泛。大道理与小秘诀都是别人的体验,虽然可以参考,但总是不够贴切。负责的态度,大概只有正视自己的生命,努力“从自我出发”。


 从自我出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前几天买了几本傅佩荣老师的书,都是关于“自我”的。其实,人生开始的时候比较难,在于难于和别人、和外物相处,但是等到人能够适应环境了,能够生存下来后,真正阻碍自己的、真正觉得自己是否快乐的就不是外物、不是旁人、不是环境了,而是自己了,因此对于“自我”的了解、把握和管理就成为一门重要的人生课程,而傅佩荣老师的这几本书都是很好的教材。本书从认识自我、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等几个部分来讨论,说理透彻,言简意赅,读来就如老师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人受益匪浅。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更重视的是家庭(伦理),而非更大的国家和更小的个人(个体),因此“自我”这个词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总是让人感觉有点不好的意思,比如刚愎自用、比如武断、比如专横。。。傅佩荣老师从“我是谁”开始展开了探索内心的旅程,让我们在黑暗中打开一盏灯,关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内心究竟想的是什么,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相信每个人在自己内心的旅程里都会有所收获的。书中,傅老师依然是用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言、哲句还有很多宗教、哲学、心理学的例子来说明一些道理,使这些道理让我们能够比较浅显的理解和接受。傅老师的书籍另外一个特点是他的书总是与现实结合的很紧密,让我们读来总是能够边读边与自己对比,边与我们身边的生活对照,让我们边读边反思,边看边成长。进入21世纪,经济、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更多的关注了外在世界的变化。今天在与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讲了一个道理也很有趣。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架天平,天平一边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天平另一边是自己得到的东西。如果想要的东西大于他得到的,人就不会快乐;如果得到的东西大于想要的东西,人就会快乐。其实至于说得到的东西有多少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要大于他想要的。朋友接着说,很多宗教信仰者和修行者在修行的主要内容是尽量减少天平一端——尽量使想要的那一段变小,达到极致就是想要的变成零,那样一个人就是在任何环境下、在何种处境里都会快乐,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的确是一种方法。我们总是有各种目标。并且随着“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更多的时候我们被各种“目标”左右着,包括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月目标甚至周目标,而“一有外在的目标,内在的意义就会被忽略掉。内在的意义什么时候出现呢?只有在你珍惜现在的时候才能出现。”因此,珍惜你所有用的同样会让你快乐。总之,我们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成为自己”,要想“成为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人”,也就是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且成为自己,真诚的面对自己,哪怕是一个不完美的自己,也要坦然的面对,欣然接受,那样我们的才会真诚的活着,也才会成为自己。苏格拉底说:和别人比,我只有一点智慧,就是知道我的无知。诚如德尔菲神殿门口的立柱上所刻的“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心智成长的旅程中,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时空去拓展,但是,毕竟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和双脚,好在,有很多良师相伴,比如傅佩荣。。。傅佩荣老师在台湾针对这几本书的出版有一个讲座视频,非常不错,叫做《管理自我的潜能》,大家可以搜索去看一下,对于阅读本书很有好处。
  •     阅读计划之外的书,只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找另一本书的时候映入眼帘。白色硬纸板封皮,上面除了黑色的作者名,书名及出版社名称,别无其他,古朴庄重,信手取下,翻开,就没再放下。我对于哲学类的书涉猎极少,这意外遇到的小书格外的和眼缘及心意,读来很有启发,可以说,给我内心深处的盲区点亮的一盏灯,让我萌生了努力让自己保持清明意识,有觉知的生活的志向。这本书好读在于结构清晰,层层递进论述观点,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四个方面,来说明“自我”的重要;又通过贴近日常的例子给出如何实现自我成长与超越的方法,引用西方哲学家以及孔子,庄子的观点,由浅入深,娓娓道来,不说教,不晦涩。书中提到的两个问题让我深思:第一个是:“我是一个人,“我”这个人有没有经常保持自我的意识?如果没有,我等于放弃做人的资格。”提醒自己要有具有清明的意识,有觉知的生活,否则岂不枉为人一场?第二个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若不能制造一些差别,他的生命有何意义呢?”,这个问题仿佛点醒了我,让我思索自己的存在是否能给我的父母,爱人以及孩子的生活制造一些正面的积极的以及温暖的差别?以及以后该如何来做,才能带来更多好的差别?哪些惯常的行为需要矫正以避免来给家人带来负面的影响呢?这是之前都没有考虑过的。相同的思考再由家人延伸到工作等其他的方面。这本书里给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把家庭内的品德,作为自我修行的第一个考虑。 建议约束自己的资讯来源,从身边的人开始,在有限的能力之内去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这对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至于在无穷尽的信息中让自己迷失浮躁是个有益的方法,然而也让修为自己的行动有了开始的起点。先从做好一个家庭成员开始,注意自己的举止修养,从而再把这种德行延伸到家庭之外。这本书里提到的几个定义很精准:信仰:是把一个人统合起来的力量。仪式的重要:通过一种仪式的结构,让我们超越时间的限制,可以回到原始的出发点。善: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你的行为与你的心意感受要互相配合,行为超过心意感受,就是虚伪。如果心里明明有很深的感情,外在却不好意思表现出来,这样是很无情的。以上这几点是给我启发最大的地方,触发了对自己今后如何修为自己的思考。其他方面:如:关于成长的方法的,点出成长的误区,建议建立生命周期,自觉让生命有新的结构,定期提升;活在当下,不要为了目标而抹杀了现在所做一切事情的意义;以及提出欣赏也是一种创作,点出艺术的妙处;入世外化而内不化等等,都是非常有启发的。作者研究论语颇深,书中多次提到孔子的观点,让我产生了深入的读读《论语》的想法,修为自己,从内敛到扩大到自由,任重而道远。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浅显易懂 就是深不来
  •     文字简洁,逻辑清晰,论述到位,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人都可读之。
  •     不是那种晦涩的专业哲学书,恰恰相反是有助于培养个人哲学兴趣的那一类,深入浅出。。推荐北理工系列。就从这里入门吧
  •     适合自己的书。顿悟。
  •     超脱生与死时间与空间的坐标
  •     2013-01-04先锋书店购买
  •     算是认识自我的启蒙吧
  •     认识自我的开始,已经读过很久了,都有点忘记了,有时间在捡起来看看!
  •     可以帮现代人接触真实的自己。
  •     傅先生这系列的书我基本上都读过了,虽然不错,不过内容总有重复之感= = XXX例子我都看了四五遍了
  •     小巧玲珑,概括总结吧,还不错与我不谋而合
  •     点亮心灵的盲区。
  •     印象最深的六个字:外化而内不化。铭记于心~
  •     看了这本书后。给了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只是对于他所叙述的方式不是很感冒。在生活中。活出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这些都得有度。人只有不断的反省自我才能不断的超越自我。自我的自信很重要。
  •     前几天买了几本傅佩荣老师的书,都是关于“自我”的。其实,人生开始的时候比较难,在于难于和别人、和外物相处,但是等到人能够适应环境了,能够生存下来后,真正阻碍自己的、真正觉得自己是否快乐的就不是外物、不是旁人、不是环境了,而是自己了,因此对于“自我”的了解、把握和管理就成为一门重要的人生课程,而傅佩荣老师的这几本书都是很好的教材。本书从认识自我、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等几个部分来讨论,说理透彻,言简意赅,读来就如老师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人受益匪浅。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更重视的是家庭(伦理),而非更大的国家和更小的个人(个体),因此“自我”这个词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总是让人感觉有点不好的意思,比如刚愎自用、比如武断、比如专横。。。傅佩荣老师从“我是谁”开始展开了探索内心的旅程,让我们在黑暗中打开一盏灯,关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内心究竟想的是什么,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相信每个人在自己内心的旅程里都会有所收获的。书中,傅老师依然是用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言、哲句还有很多宗教、哲学、心理学的例子来说明一些道理,使这些道理让我们能够比较浅显的理解和接受。傅老师的书籍另外一个特点是他的书总是与现实结合的很紧密,让我们读来总是能够边读边与自己对比,边与我们身边的生活对照,让我们边读边反思,边看边成长...。进入21世纪,经济、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更多的关注了外在世界的变化。今天在与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讲了一个道理也很有趣。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架天平,天平一边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天平另一边是自己得到的东西。如果想要的东西大于他得到的,人就不会快乐;如果得到的东西大于想要的东西,人就会快乐。其实至于说得到的东西有多少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要大于他想要的。朋友接着说,很多宗教信仰者和修行者在修行的主要内容是尽量减少天平一端——尽量使想要的那一段变小,达到极致就是想要的变成零,那样一个人就是在任何环境下、在何种处境里都会快乐,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的确是一种方法。我们总是有各种目标。并且随着“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更多的时候我们被各种“目标”左右着,包括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月目标甚至周目标,而“一有外在的目标,内在的意义就会被忽略掉。内在的意义什么时候出现呢?只有在你珍惜现在的时候才能出现。”因此,珍惜你所有用的同样会让你快乐。总之,我们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成为自己”,要想“成为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人”,也就是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且成为自己,真诚的面对自己,哪怕是一个不完美的自己,也要坦然的面对,欣然接受,那样我们的才会真诚的活着,也才会成为自己。苏格拉底说:和别人比,我只有一点智慧,就是知道我的无知。诚如德尔菲神殿门口的立柱上所刻的“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心智成长的旅程中,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时空去拓展,但是,毕竟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和双脚,好在,有很多良师相伴,比如傅佩荣。。。傅佩荣老师在台湾针对这几本书的出版有一个讲座视频,非常不错,叫做《管理自我的潜能》,大家可以搜索去看一下,对于阅读本书很有好处。 阅读更多 ›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