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存在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44754081
作者:[英] 韦罗妮克·莫捷
页数:306页

内容概要

韦罗妮克·莫捷
剑桥大学耶稣学院社会和政治科学研究部主任,瑞士洛桑大学社会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性存在、性别政治、国家理论、女权主义政治哲学和话语分析。在以上领域著述颇丰,曾出版过《性存在政治:身份、性别、公民权》(与特雷尔·卡夫合著,2006年)等。

书籍目录

致谢
引言
1性存在之前
2性存在概念的产生
3贞女抑或荡妇?女权主义的性存在批评
4卧室里的国家
5性的未来
索引
英文原文

作者简介

当今世界中,性无处不在。但它为什么能决定我们究竟是谁呢?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性存在,我们的性存在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我们对于性的态度因为女性主义、宗教和艾滋病病毒发生了哪些改变?
这本性学小百科不仅讨论了上述问题,而且探究了性规范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当今围绕性和性存在的主要争议,特别是女性主义、恋童癖、同性恋政治、性教育、优生学等概念。


 性存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黄夏/文最近几年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学习新事物。我才刚从地铁女孩“我可以骚你不可以扰”的宣言中缓过劲来,又立马身陷闺蜜、暖男、小鲜肉、女汉子之类名词的围追堵截。每年三月八日我抓耳搔腮不知该如何祝女编辑们节日快乐,我犹记得去年一个女编辑在QQ上悻悻然的表情:“是女生节啦!”而直男癌这样的字眼也让我悻悻然。今年七夕我又听闻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原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牛郎织女故事——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女主角竟然是个被拐妇女!更要命的是,我们把这个悲催故事当成“最美××”传唱了千百年。对性身份标签的如此细分与强调,或许让我们终于赶上了西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进入的“性存在”时代。按照英国社会学家韦罗妮克•莫捷在《性存在》中的描述,“性存在”(sexuality)是指“人类对性能量的拥有状态,或对性进行感受的能力。”如今人们以这一动态的、强调人类主观经验的概念,来取代客观和僵化的“性”(sex)概念。《性存在》就是一本探讨“性存在”历史沿革及其意义的著作,在书中,莫捷将性存在分为三种模式:宗教/道德、生物和社会模型。宗教/道德模型,主要兴盛于中世纪基督教时代。基督教主张灭人欲、入天堂,性行为的目的在于繁殖后代而不是性愉悦,愉悦,是要受到谴责的。基督教留下两大历史遗产:一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原则,二是将一切繁殖目的以外的性行为统称为“鸡奸”(夫妻间的避孕也属此类),并给予道德谴责和法律镇压。启蒙时代以后,宗教对世俗生活的掌控渐渐松弛。随着现代科学、医学、生物学的兴起,尤其是1871年达尔文“性选择”理论的确立,性存在开始从宗教/道德模型转入生物模型。性行为不再是“原罪”,而是自然的生物欲望的结果。“人们将繁殖后代的本能假定为生物的自然本质状态,并根据是否符合这一标准来定义性常态和性变态”。同宗教/道德模型一样,生物模型也留下了两大历史遗产:一是人们“发现”了女性。过去一直认为女性的身体与男性类似,只不过比男性低劣,18世纪以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女性身体的生物属性迥异于男性,而不是男性身体的低级形式。人们也不再将性行为看成伴侣间主导与被动、冷与热的接触,“而是将其看作男人和女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之间的互动行为。”生物模型的第二个遗产,亦即其负面遗产,对性存在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该模型关于性常态和性变态的描述,默认了异性恋是性行为的唯一标准范式,而其他性行为则被看作是对标准范式的偏离。在生物模型下,同性恋者不再被视作罪人,而是被当成生理或精神不正常的人,需要通过心理干预、强制隔离、化学手段(包括阉割)加以诊治。强制诊治的理由是人们认为性有改变社会秩序(主要是使之紊乱)的巨大潜力。二战前后西方大力镇压同性恋,就是认为同性恋者会背叛自己的祖国,建立一个与共产国际一样可疑的“同性恋国际”。马尔库塞、弗洛姆、赖希等马克思主义学者则主张通过解放“自然的性欲”,把人类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下拯救出来。受其影响的20世纪60~70年代性革命确实解放了性,但资本主义依然完好无损,甚至将性解放商品化而纳入资本主义本身的体制之中了。生物模型长期占据人们对性存在的理解,直至金赛和海蒂的两份性学报告从内部撼动了它的地位。在金赛的报告中,有37%的男性受访者承认自己曾与其他男性有过性关系并达到性高潮,而其中大部分男性都认为自己是直男。海蒂的报告则披露只有约30%的女性能够经常地从性交中获得高潮,而95%的女性声称只要她们愿意,可随时且频繁地获得阴道高潮以外的性高潮。金赛的报告质疑了生物模型关于性常态和性变态的区分,海蒂的报告则揭示男性对女性性存在的理解(比如“性冷淡”)从一开始就存在误区,社会对性的定义以及这一定义赋予女性的从属角色,也正建立在这一错误认识的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米歇尔•福柯、史蒂芬•希斯、肯•普卢默等人提出了关于性存在的社会模型理论。他们主张,“将性存在作为一项需结合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经验来理解,而这一经验是由社会权利关系所决定的。”按照他们的看法,性身份不仅仅是自然本能的表达,而是社会和政治的产物。韦罗妮克•莫捷显然深受性存在社会模型理论的影响。她在《性存在》的写作中,始终将性存在置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观照之下,而不是将其当成一个独立的领域来探讨。比如,莫捷对女权运动所作的评价,就十分让人钦佩。作为女性,她在赞扬女权运动推动女性权益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点出了该运动的诸多软肋。比如女权运动刻意制造的两性二元对立掩盖了由种族、身份、阶级等方面引起的问题;因过于强调女性性存在而对男性性存在的描述偏于单一和脸谱化;以及在把强奸、家暴、性骚扰、色情出版物等话题引入公共政治领域的同时,却独独把堕胎视作女性私人决定权这样的双重标准,等等。应该说,社会模型理论让莫捷在探讨具体问题时不发空想而事事落到实处,这是不少女权主义者一直没能做到的。总的来说,鉴于人类性取向、口味、能力和需要的进一步细分,各种性身份也在不断增多,传统生物模型关于常态和变态的区分早已不堪敷用。西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性改革也更致力于模糊和消除男性/女性、异性恋/同性恋等二元对立概念,甚至从根本上取消性别身份,而强调性身份是一种可选择的“政治行动”,具有流动性和不可框定性。那么,这是否是说,无性时代已经指日可待了?莫捷没有不假思索地加以肯定。她写道:“性需求、性价值观,以及与性有关的情感,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如今我们的一些行为,可能会导致‘性存在’的概念弱化。但是,无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会给人类的身体和彼此间的关系带来怎样的变化,未来性这一概念的意义,仍然会由社会和政治来塑造。”刻下欧洲穆斯林人口增多,与所谓“同性恋基因”的被发现,无疑增加了宗教/道德和生物模型话语的分量。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性存在的多元主义在短期内是充满变数的。
  •     文/吴情“记住,不许胡闹,男孩/女孩得有个男孩/女孩的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类似的话,多数人想必并不陌生。它以绝对命令的形式向我们单方向传递一个信息:你是男孩/女孩,应该如何如何。我们的生活,自出生时起,便伴随着父母亲一声“是带把还是不带把的”,也即“是男孩还是女孩”,开始了一场早被预先设计的旅程:是男人,你打拼事业;是女人,你相夫教子。然而,人之为人,本性自由。绝对命令支配下的生活实践,是无休止的奴役。男性女性,黑色白色,简单的二分法,中间色彩全被忽视。殊不知,生活中,有些人出生时,性别特征并不明显,或者同时拥有两性特征,身份模糊,人为给定的性,可能与他/她日后的自我认同相互背离。似乎,没有比性更神秘的概念,也没有比性更能引起人们争议的概念。那么,问题来了,性到底是什么?《性存在》(Sexualit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剑桥大学耶稣学院社会和政治科学研究部主任、瑞士洛桑大学社会学教授韦罗妮克·莫捷著。莫捷主要研究性存在、性别政治、国家理论、女权主义政治哲学和话语分析,曾与特雷尔·卡夫合著《性存在政治:身份、性别、公民权》。在《性存在》一书中,莫捷采用现今学术界通用的“sexuality”代替传统的“sex”,以论述性别范畴内的复杂现象:古代历史(主要详细论述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一统的中世纪)中人们对性的看法;近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何为性存在”的争论;性存在与社会政治的互动;性存在的未来发展方向。古希腊时期,与城邦民主制相适应发展出一套性别规范,允许成年男性公民为中心的性行为,其中包括饱受争议的、暗含矛盾的成年男性公民与青年男性公民(未来公民)之间的性行为。性行为规范的准绳始终“构筑于公民的政治身份之上”,成年男性公民须时刻保证侵入身份,而非屈从。“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性伦理道德十分相似”,但“在古罗马文化中,鸡奸问题显得较为严重,而且希腊式恋爱关系(以及其所谓的教育上的好处)在古罗马也不被看好”,法律明文禁止成年男性公民与未成年男性公民之间的性行为,尽管“法律很少被强制执行”。基督教一统的中世纪,灵肉分离说、身心二元论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基督教既推崇贞洁观,又强调禁欲观,对性具有明显敌意,“进而发展为对肉欲的敌意,将其看作精神救赎的障碍,会将人类禁锢于动物的欲望之中”。基督教对带有性事的婚姻态度暧昧,最终在内部斗争下,倡导一夫一妻制,彼此忠贞,也将性事的目的从愉悦、快感和兴奋转移至生殖和繁衍后代。基督教势力逐渐式微的近现代,部分人对性存在拘于道德模型(善恶和价值判断)产生质疑,并试图建立生物模型解释性存在。基督教禁止的“道德败坏”的性行为,被从生物性重读,比如“手淫”,部分人开始认为,“手淫”对个人身体的危害远大于对所谓道德品性的败坏。而后,在生物、化学领域内的一系列发现,也为人们科学地了解生物性的性存在提供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性存在”概念诞生,且被“严格限定在自然和生物范畴,认为它既是一个科学研究领域,也是一种主观经验”。这是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意味着“性学将性纳入身体和精神疾病与退化的医学分类范畴,取代了以往宗教不加区分地将性归于罪恶的做法”。从生理属性出发,性存在的类型突破两性划分,恋尸癖、恋物癖、异装癖等概念慢慢出现。不过,随着社会学作为学科的建立,以及知识分子对历史上诸多有关性存在现象的仔细考察,性存在的社会—文化模型日益深入人心。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性史》,都是主张外在社会建构性别观念并内化的代表作品。社会建构论者认为,虽然人出生时总伴随着一定的性别特征(也即生理性别),但生理性别,无论从哪个指标出发,都无法将人类二分为标准的男性、女性(当然,某些人固执地将无法纳入其中的人群视为性别模糊者或性别错乱者,主张以医疗手段促使其拥有完备的性特征)。相反,自然本身是多元复杂的,在某种程度上无所谓正常与异常,人类意识结构中的二分法有意无意地将自然二分化。以资源和权力分配为核心的社会进而区别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我们的语言中的词汇便显著地表现了这一趋势。男性往往与刚强、勇猛、果敢、侵略相联系,女性则通常和温柔、弱小、犹豫和顺从相挂钩,也即所谓性别刻板印象。这一性别刻板印象,乍看之下能导引人塑造自我,其实,它忽略了每一个体内在个性和性格,人人都是受害者。郭敬明其人其作最初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注意,部分是因为他突破了性别刻板印象,男性,也可以柔媚含蓄、多愁善感(当然,其间还涉及流行文化的复杂原因,在此暂不做详述)。在《性存在》一书中,莫捷还就性革命、性革命与“优生学”、女权运动史、同性恋运动史、女性主义发展史做出细致分析,其中涉及不同政治团体内部复杂多变政治诉求和利益冲突。接二连三的性革命、性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运动,最终迫使当局采取相应措施,有所作为,而后促使一些人改变原先的陈旧观念。从中可以看出,所谓观念与常识,不是一层不变的。而公民自身的诉求,有时需竭力争取。毕竟,当社会定义性之后,性也时常反作用于社会。性存在与每个人相关,几乎成为我们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最重要的一扇窗口。没有性的叙事,没有性的身体,只会是虚假的论调。有人说,当今中国正值性观念解放的时代,道德沦落。但笔者始终怀着尼采所谓“乐观的悲观主义”态度看待这一切,性观念的解放,实则是自我解放,是对本性自由的追求。这样的解放,能早就早,请尽量别迟,每一观念的深入人心,背后都是无数人用生命在等待。试问之,人生有多少青春岁月可以用来等待?而你所要做的,本不过是转变一下观念、转换一下思维,从局内人的视角出发(stand in insiders`s shoes)。不能接受,不能理解,也希望你可以不要污蔑。别让观念的等待与接受变成对少数人的杀害。因为,当我们谈性存在的时候,我们指代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     李银河/文这是一部全面论述西方性存在状况及其历史演变的学术专著。它用丰富的史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方社会中性存在状况的演变的瑰丽画卷,使得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看到了西方性文化的变迁,其中有许多振聋发聩的细节,颠覆了人们对许多问题的惯常看法与惯性思维。例如:在古希腊,人们对男性“性侵入”的看法和对成年男性公民与少年、女人以及奴隶的性关系的看法;肇始于19世纪的优生学思潮以及大规模的对低智人群施行绝育手术的做法;萨特、波伏娃、福柯等人联署的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自愿的性关系合法化的呼吁;酷儿群体、理论以及潮流的形成等等。这其中的许多事情都是我们以前闻所未闻的,甚至会觉得匪夷所思的。这些史实都被作者在这部研究专著中娓娓道来,令人在震惊之余,不得不深思西方性存在历史变迁背后的逻辑和动因。现代西方在性领域发生了三大转变:第一是性的世俗化,性与宗教价值观相分离。第二是性的自由化,人们对计划生育、人工流产、离婚、婚前性行为、同居和同性恋有了更高的接受程度。第三是人际关系模式的改变导致了家庭的危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结婚率从瑞典和丹麦开始下降,波及英国,70年代传到美国和西德,再后来是法国,同居率和离婚率上升。三分之一的婚姻以离婚告终。世界进入艾滋病时代以来,性领域又出现了第四个趋势,那就是性欲望的丧失。丧失欲望被称为20世纪90年代的疾病。调查表明,在过去的20年间,性欲望丧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以美国为例,这一趋势影响到35%的美国女性和16%的美国男性。可以说,性规范的发展趋势总的看来是越来越多元,性道德的约束也越来越宽松。在我看来,本书最为激动人心的是展示了西方社会中性发展的多元论趋势。性的多元论日益被西方和全世界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性的多元论主张按性欲自身的感觉来表达,拒绝任何单一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它的核心原则认为,差异是健康的和自然的,而不是病态的、邪恶的或者是政治上不正确的。传统的性学大都以一元论为基调,以异性恋的阴茎阴道交为自然的性行为,而将所有其他的性行为都视为不成熟的、辅助的,或者是“真正的性行为”的替代行为。婚前的爱抚和手淫的重要性仅仅在于它们是辅助异性性交这一目的的手段。马斯特斯和约翰逊虽然承认女性通过手淫更容易获得快感,但仍然认为它是在异性恋接触受到限制或无法实现时的替代活动,只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的行为。这种性的一元论的理论背景仍没有脱离基督教性文化的以生殖为性的唯一合法功能的窠臼。大多数性学家全都把异性恋插入式性交放在首位。他们往往认为,只有这一性行为模式具有生理学的基础,性最终的功能是生殖功能。与此相反,性的多元论表达了人对性活动的丰富多彩的需求,它不断地拒绝被分类定型,不断地脱离所有的特殊认知和固定事实。反对对性活动的分类定型是一个自由对禁制的反叛,它反对将性行为正规化和日常生活化,分类加以控制或者禁制。性的多元论的理论基础来自性欲的多元和性快乐的多元,来自性实践的无限可塑性。性的多元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性欲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许多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是好的,每一个人和所有的人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是好的。性的多元论的中心思想是对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不同的做人方式以及对每个人追求自我目标的尊重,是对各种价值观的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性的多元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接受。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希望它也能逐步为中国人接受,它将为我们带来一个自由、民主和健康的多元文化的新时代。                     2015年5月7日 李银河1952年2月4日出生于北京。197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曾先后在光明日报社、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工作。1982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先后获得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回国在北京大学社会学所做博士后两年,出站后在北京大学社会学所任副教授,1992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间1996年至1997年为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我居然看完了。
  •     入门科普向。
  •     “某种意义上,性存在是我们自身的一个可塑的特征,是身体、自我身份和社会规范的一个联结点。”
  •     嗯,在一个门外汉看来,还不错吧。作者只是简单明了的介绍了一下性学与女权的一些基本面相。立论不偏不倚,讲解也清楚有条理。大量的事例确是令人震惊。20世纪(乃至21世纪)那么多“运动”,那么多荒谬与错误的路线……不禁令人感慨:性学暨性存在,真还只是一门草创、新鲜、粗糙的运动与学科啊……
  •     “牛津通识读本”里又一本佳作。将性存在的三个模型(生物,道德/宗教,社会)的前因后果放在其历史里描刻得十分清晰。日常生活中并存的三种模型和概念工具,几乎左右我们对个体身份的判断,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和政治观点,比如“自然”的性本能与“正常”这一范畴。
  •     入门级,比较清晰的性存在演变地图。后半部分翻译略潦草,“贝利”翻成“佩雷”也是醉人。
  •     提纲
  •     是一本非常客观的小书,基本上是对前人的观点进行整理汇总。此书属于略读,因为不略不行……内容概括性太强,背后如果要发掘的话有太多条线。比如,我感觉必须要看看福柯了。
  •     性有分,爱不分
  •     让人泪流满面的扫盲宝典呐
  •     科学
  •     一如既往的符合这个系列的风格
  •     性与政治
  •     当一个入门吧
  •     非常好的提纲性入门读物。各类平权运动的最大阻碍还是来自于内部斗争。但这种斗争又并非一无是处。同时,它们也无法避免。
  •     讲述性与政治发展的一本书。西方的性开放不是毫无理由的,是宗教、政治改革产物。
  •     虽然本书主要倾向于讲述性的社会属性,但还是长见识了哇(李银河作序
  •     许多知识颠覆了以前的认知。最近由全面开放二胎、拐卖妇女事件、妇女回归家庭论调引发了国内的女权主义的许多抨击(至少是在网上),观其理论立足点和论证优缺点,似乎都能从本书中找出先例。建议所有同胞都阅读本书,以史为镜,也可明自身,本书对于自我认知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至少对我自己是这样。
  •     应该叫性存在简史
  •     性存在的发展历史
  •     随便读读
  •     讲了很有意思的问题,探讨了性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和问题。
  •     随手顺走好朋友的这本书,作为入门来说很不错~ 后面有英文版,更容易理解点。围绕着sexuality的三个模型(生物、宗教道德、社会),将其置于历史与政治背景中,娓娓道来其发展历程。 以后我也要从aristophanes的寓言开始给大家科普:-D
  •     学习了~
  •     不知道该感叹的是世界的丰富多彩还是太阳底下无新事
  •     这不能算是给门外汉读的入门书吧性存在的三种模型 同一问题不同理念产生的派别 都得稍微了解一些再读才容易理解但是还是很值得去看的 颠覆了惯常思维 (没有想到波伏娃支持儿童和成人自愿性行为的合法化……)
  •     “无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会给人类的身体和彼此间的关系带来怎样的变化,未来性这一概念的意义,仍然会由社会和政治来塑造。”
  •     史料梳理
  •     通识读本,很好的了解性的发展历史,不枯燥,还蛮有意思,但是再多一点图片和史料的记载就好了。
  •     “性需求、性价值观,以及与性有关的情感,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如今我们的一些行为,可能会导致‘性存在’的概念弱化。但是,无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会给人类的身体和彼此间的关系带来怎样的变化,未来性这一概念的意义,仍然会由社会和政治来塑造。”
  •     非常不错的书!
  •     谈得不是很深,对整个西方性领域的历史沿革大致说了一下。李老师作序总结得很好。学到了几个标签的英文,我大概是bi-curious
  •     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外行看热闹,从古到今,政治宗教文化等等等等,写的挺丰富,有点意思。
  •     从政治、宗教、历史等纬度来定义性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微妙变化
  •     没多深 胜在现代的东西很全 很不错的入门读物 古典和传统社会的东西相对少一点 每个时期更细致或者深刻的东西要去找相关的读本会更好。
  •     翻书党。
  •     感觉写作思路和表达思想只是简单引述福柯的《性史》,并且福柯的观点从头引用到尾。当今的多元社会改变了人们对男女关系和性取向的看法,人们变得更加宽容和理性,但不得不说,艾滋病是对性解放的一次沉重打击。最后,优生学的思想如今其实更为流行,各国精子库和精子银行提供了各种优秀的基因,可是这种改造人类的计划还是挺可怕的。
  •     太多穷举,如果加上世界左右倾发展应该会更有意思
  •     简洁明了的,介绍当代性学发展前沿的一本小册子。
  •     翻译成性存在有点奇怪,偏重史学叙述。。。
  •     果然是入门级别的。。。连后面英文原文看下来都发现用词和句法相当简单易懂
  •     牛津通识读本值得信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