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任何时刻决定出发的你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10449227
作者:〔韩〕朴惠英
页数:191页

内容概要

朴惠英
对旅行上瘾得无可救药的背包客
1999 年,她带着存下的旅费及简单行囊,第一次出走。此后,对旅行的狂热就一发不可收拾,人生中有十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路上,目前足迹已遍及欧亚数十国。她总是在清晨拿起背包,踏上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道……
她穿梭在世界各地的角落,将所有的旅行经历均视为最宝贵的资产。在摩洛哥,认识了不用出门就能旅行的沙发客;在突尼斯的青年宿舍中,结识了一群年轻十足的婆婆们;在印度,发呆成为一种美好的享受……
她鼓励所有心怀远方的你,“就算只有短暂的时间,也请去旅行吧!”

书籍目录

Chapter 1
写给任何时刻决定出发的你
01 把握青春,及时出发 / 2
02 勇于开口 ,语言不是问题 / 6
03 简约出游,用心去旅行 / 11
04 不出门,照样周游世界 / 18
05 在北非遇见年轻的婆婆们 / 26
06 积极践行,梦想照亮现实 / 33
07 圣地亚哥路上朝圣者的梦 / 41
08 旅行,从心开始 / 47
09 选择,是为了回归自我 / 54
Chapter 2
只要快乐地活着
01 让人身心解放的印度魅力 / 62
02 倾听你的身体 / 69
03 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 / 77
04 享受当下,明天是不存在的 / 82
05 在德吉玛广场感受心脏的脉动 / 88
06 无论是否有梦想,人生都是高贵的! / 95
07 卖明信片的印度小女孩 / 102
08 快乐地活着,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 108
Chapter 3
百闻不如亲见
01 瓦拉纳西火葬场的生与死 / 116
02 打开心眼,走出自己的小世界 / 124
03 告别想象,亲眼所见才是真实的旅行 / 132
04 同沙漠一起呼吸 / 139
Chapter 4
结束是下一趟旅行的开始
01 旅行中的记忆与回忆 / 148
02 人生充满选择 / 154
03 证明自己,不如随心所欲地生活 / 159
04 因为年轻,所以奔放不羁 / 163
05 旅行后,生活还在继续 / 168
06 结束是下一趟旅行的开始 / 175
附录A 单身女性旅行注意事项 / 186
附录B 行李打包清单 / 190

作者简介

旅行是最热闹的孤独,是一场向着内心的出走
本书是作者亲身踏访西班牙朝圣之路、摩洛哥、印度、尼泊尔、突尼斯等地的旅行全记录,并总结出旅行的真正意义就是“自由”和“冒险”。
如果你也曾在暗夜彷徨无助,为失却了灵魂而感到虚弱无助,请去路上,找它回来!
给想出发的你4大旅行法则
★ 旅行不需要理由:如果想出发,就该即刻启程。
★ 快乐最重要:跟随自己的步调,享受生活。
★ 百闻不如亲见:不出去走走,你以为这就是世界。
★ 旅行没有终点:路上的点滴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唯有通过华丽的异乡之旅,才能活出完整、精神独立的自我。


 写给任何时刻决定出发的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迄今为止,在我并不算多的阅读经历中,有这么几种“游记”。一,国人所写,文化散文。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代表。此类书记述的都是国内风景,以大中华之景美,赞中华之史宏。年轻作者中,刘春辉的《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也是这样的书。二,国人所写,记述旅行经历,以域外游为主。此类书非常庞多,可以算是近几年来旅游书热中“热”的主流。跟国人经济渐宽裕,都想踏出国门“见世面”,此类书便给了这些想探险而又迟迟不动步的读者们以导引和指南的作用。三,国人所写,记述爱侣之前的旅行。略。四,西人所写,记述局部的游记,从历史风土到经历非常详尽,多插入作者的主观议论和抒情。这个,当为西方“travel book”的主流写法吧。从比尔•布莱森的各种幽默游记到“花生文库”推出的旅行文学系列,都是这个风格。个人、随意、犀利。这一本《写给任何时刻决定出发的你》是我看过的第一本韩国人写的旅游书。年轻人的个人游记。跟印象中日韩文学的细腻、絮絮叨叨不同,本书的文字趣味横生,朴实而亲切,就像我们看网络游记贴的感觉,书中的大量照片也非常可爱(作者隐匿了自己,这倒不同于网络游记贴的作者们频频贴自己的入镜照)。读完此书的心情,也跟读完一篇精彩的网络游记贴一样,快乐,平静,可回味。但是,还是感慨作者写得太少了——要是再多写一些尴尬事、“神奇”事(看完她在印度经历的读者会知道我说什么),哪怕多一点个人回忆,多好啊。一边行走,一边交流旅行的缘起,是作者大学时代听到的教授的一番话:“世界上有趣的事物远比各位所想象的要多得多,我不知道我还能历经多少世事,但你们千万不要以为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就能知道天下事,请背着行囊去旅行吧!与其像现在这样坐在教室里听有关法国的课程,不如直接去法国体验,与法国人交流,尝尝地道的法式料理!欧洲旅行只要一个月就足够了,就一个月!”对,从其他途径学习再多,都不如亲自体验和感受。出发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吧。就这样,当时还年轻的作者,高兴地、义无反顾地,上路了!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不是记述个人的游历路线、攻略(攻略还是有的,只不过只有很少的两页,而且放在全书最后),甚至也不是记录游历中的风土见闻,而是充满作者与被游揽地的当地人,以及和旅伴们的互动。与老师当初建议的“去欧洲”不太一样,我们的作者所挑路线,或者说,在这本书中主要反映出的路线,是南亚、北非(以及隔海而望的西班牙)一带。这一带经济不用说是不发达的,旅游业成为支持当地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看过、接触过太多游客,当地人对游客们总是抱着不卑不亢的平淡态度,也正因此,可以随意说出自己平日里积攒下的各种真实感受。而作为旅途中偶尔遇到的他人,旅行者直觉般的倾诉,率真的各种情绪发泄,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在倾听者看来,这恰好便是生活之有趣的原生体现。比如在欧洲游客看来,亚洲总是神秘的、可以无尽探索的。而作者却说:“亚洲看似平静,实际上却非常忙碌。在亚洲生活三年就像在欧洲生活十几年一样,在亚洲的都市生活,有时甚至可以忙碌到睡不着觉,但在欧洲,至少还保有基本的生活质量不是吗?”——我们当然知道,东亚诸国的生活节奏基本相当。诸位看到这样的话,难道没有共鸣吗?结果那位欧洲游客说:“生活质量?我们只是比亚洲在更久远以前就开始发展,所以各种滋味都已经尝过了,现在则是麻木地生活着,早已感到厌倦,无论是自由还是人权都一样。在欧洲,一切都经过精心覆盖,所谓‘眼睛不易看见’,则意味着‘根本看不见’。”——这可不是西方的知识分子刊载在报章上的批评,而是普通人实实在在的感受。又比如作者以及其他一些游客看到摩洛哥(脏乱差)的现状,觉得不舒服、不可思议,可她的摩洛哥朋友哈米特却坦然地说:,不要以自己的文化观念来评判别人:“……当你处在自己的小世界时,就不要试图对外面的世界议论纷纷。”真实的摩洛哥和她原本以为的太不一样。——撇开旅行不谈,我们遇见的事物,又有多少和自己曾经想象的不一样?坦然接受吧!说不定离开之后,你会特别怀念这“不一样”的别的世界呢,就像作者怀念她不曾预料过的摩洛哥和印度一样。轻与重“朝圣之路”总长800公里,需要步行穿越。路旁景色单调,人迹寥寥,游客们只能忍着无聊和疲累,朝着目的地不停走,一直走,征服这漫长的路途,也征服自己。这样的征服肯定不是一天两天里就能做完的,也不会发生什么有趣的邂逅。几乎每个行走朝圣之路的旅者都会反问:为什么要来这里?这样辛苦不是自作自受吗?尤其他们遇到极限的时候,无不这么想。而在作者看来,比起突破自我极限,更重要的是要接受极限。当她终于行走到目的地,获得一纸证书后,她这一路的收获,身体和心灵的记忆,必也是刻骨铭心的。诸如印度、尼泊尔、不丹这样的国家,在外人看来,都是贫穷落后,可本国人民的幸福指数却极高。那里的人民自有一种慵懒自得的闲适之乐。如果说,作者行走“朝圣之路”,是为追求仪式般的意义,那么,在印度这种地方,看种种陆离,却觉得彻底的放松。人生是需要常常发一会呆的。“我发现沉重与轻盈真的只是一线之差,沉重不过是我们创造的一个象征,比起轻盈,人们总是倾向于给沉重更高的评价(的确如此!)。然而,当我们将人生历程归结为沉重的时候,殊不知印度却拥有释放沉重的魅力。必须这样吗?……真正的高手或许就能把沉重升华为轻盈。”对于这话,我真的非常非常认同。她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也汲取了不少有意思的思想。可是相遇之后总是要分别的。作者豁达地想:不需要追忆过多,因为下次说不定还能在这里遇到更好的人呢!而且互相道别后,也可能会在别的地方再次相遇!我们在路上相遇,离别,就这样一直重复上演着……不管是旅途还是我们的人生,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么,怀着随遇而安的心态上路,怀着随遇而安的心态生活,应该能渐渐就对人生中所有的重和轻都处变不惊吧。旅行与梦看到这样的描写,不禁要笑出来,那种感悟,实在是太相似了!“巴黎那古铜色的埃菲尔铁塔不知让多少人失望过。在巴黎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的埃菲尔铁塔,它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壮观美丽,感觉上就好像是广场边放着的一个巨大钥匙圈,仅此而已!“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也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那幅画真的太小了,大家都闹哄哄地围在那幅画面前实在有些夸张……”作者发现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物”,其实都不过如此,而且当地人未必稀罕。“做梦是个人自由,可若是到了当地才知道根本没有那些东西,那就不免令人既生气又困惑了。这就像我跟某个人说了‘我喜欢你’之后,对方不一定要说‘我也喜欢你’一样。我只有咕哝记下然后离开,最后丢给自己一句话:谁让你来这里呢?”人为什么旅行?这个问题,已经被媒体做过无数次专题,也足够写一篇硕士论文了。增长见闻也好,散心也好,成长历练也好,每一个旅行者,其实都背负了一个梦想上路的。梦想未必是多么实在的东西,它可以就是一种比较轻松的、兴奋的心情,一种让人觉得“生活是值得”的期待。作者当然也是带着梦想上路的。在全书中,她频频自嘲:长了一张并不美丽的脸,手短脚短,英语又不好,也谈不上事业成功,还老大不结婚……可是,即使没有做得很好的事,没有特别想成为什么的目标,也不代表没有梦。“有时候,在社会关注的眼光下,我们不得不说自己没有梦,因为社会总是期待我们成为最重要的角色,但每个人心中都有很珍贵的东西。在我的世界里,梦想就是很珍贵的东西。”在路上,观望世界,享受当下,就是她心目中很珍贵的东西,就是实实在在的“梦想”了。梦想并不是幻想。旅行的目的之一是让我们消除幻想,更茁壮地成长。从这样的意义来看,在真正出发之前,你永远也不会了解旅行的乐趣。在马车变回南瓜之前,你可以随意想象旅行的行程和地点,幻想那里是最闪亮的,但那地方什么东西都没有也说不定。就算什么也没有。那有什么关系呢!我来过,我看过,我笑过,我记住了沿途所有的甘苦和情谊,这就够了。就算什么(值得的)照片也没有拍下,就算什么纪念品都没有买回来。可是记忆在,当时的感受在。用眼、耳、鼻、嘴和心灵完整记录下的旅行,比任何东西都来得深刻。所有的旅行都是壮游根据个人能力的不同,旅行的路程、时间、舒适度各不相同。而且,在路上的时候,只有你最在乎你自己,在他乡、他人,以及世界看来,你喝其他所有观光客一样,只是一个“路人”而已。而反过来,我们看到的异域的生活,不过是把圆的地球搬到四方的纸上而已,并不是谁否认,不知道对方,对方就可以消失不见,不重要并不代表不珍贵。简单地说,比起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付出无止境的努力,能够随心所欲地生活,并在临死前写下墓志铭,这样岂不是更好。每一个在旅途中的人,,对于“随心所欲”,都是纠结的,念念不忘的。可旅行就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你纵有再多的沉重与愁闷,总能够释放开,或者说,以另一种角度,重新面对日常点滴。我什么都不是,但我却在任何地方。“我也只是无数人中的一个,大家只是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已。在旅行途中,所有的东西也都什么都不是。在这样的意义下,旅行是伟大的,因为你,我还有其他人都是同样的人。”“从旅行中所学到的东西,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回报率并不大。可是,毕竟经历过,虽然生活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我们也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总之,不抚今追昔,不反省灵魂,不伤春悲秋,只是朴实而率真地记录,却让我分外觉得这本书可爱。旅行,就是平淡生活中的波澜,是律动,是光彩,是梦。任何时刻,只要你想,出发便是。(或者,你也可以像书中描绘的那种专门设置住宿场所给游客居住的人一样,通过他人的游历,在想象中壮阔着自己的游历。)一次旅行,总会让我们的人生往前跳跃着前进。你总能变得新鲜一些,再新鲜一些,再精彩一些。
  •     听《旅行的意义》,陈绮贞说,“勉强说出你为我寄出的每封信/都是你离开的原因/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有的人注定漂泊,有的人总要离开。也没有人可以留在原地,毕竟生活,总在继续。唯一重要的,是你的故事。来自韩国的旅行者朴惠英,将自己做“对旅行上瘾得无可救药的背包客”的经历化成一篇篇精美的散文,结成这本散文集《写给任何时刻决定出发的你》。书中既有旅途见闻,也有路上心事。配以精美的风光图片,如书名所言,对于“任何时刻决定出发的你”,这本书总能受用。有人说,所谓旅行,不过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换个心情”。此言虽烂熟,倒也有几分道理。旅行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风光,而在于从另外的角度审视自己。旅行其实不同于旅游。旅游可以多人结伴,至于游玩,心情上佳即可。而旅行,则一定是要独自上路的。所谓行者,是要以自己的脚步,丈量自己走过的路。也只有当你一个人走在路上时,你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心跳的声音。孤独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孤独能让你享用,旅行的光荣。在这本书里,朴惠英写了许多她“看见”的事,写认识了不用出门就能旅行的沙发客;写自己结识的一群年轻十足婆婆们;写把发呆当做是一种美好享受印度人……只是这些旅途上的趣味,经由作者的思考与感慨,又在笔触成为另一番风景。就好像是那个将自家借给各国旅行者,自己却常年在家里做“沙发客”,只为了能听从各国带来的有趣的故事的摩洛哥人一样,你以为我们在看风景,在听别人的故事吗?其实我们描绘的,只是我们自己的风景!一场旅行,可以目的名山大川,饱览奇绝险胜;亦可漫无目的,轻舟散渡。你可以列一张很长的清单,记录你在旅行中的必要物品,就像这本书后附录的那张实用的清单一样。但请记得,任何旅途,唯一的必需品,只是你自己。你要享受你的旅行,毕竟人生,从来都是独角戏。你怎能放弃出发的机会呢?或者其实你并未察觉,自己,本已在路上了。去写你的故事吧,那是唯一,顶重要的事了。
  •     去凤凰古城感受千年风韵,去厦门鼓浪屿体验小资情调,去海南三亚品味热带风情,去西藏拉萨探索宗教神秘。去世界上每一个自己想去的地方,开始自己的旅行。生活是一场长途旅行,旅游就像一座座加油站。   微博上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一瓶香奈儿可以把你所在的城市逛一遍,一部iphone5可以把中国大部分逛一遍,一个LV包可以让你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你想到的国家。当你真的去了之后,可能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改变了,香奈儿、iphone5、LV包都已经变的不重要了。外面世界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多是内心里的变化。见识的东西多了,心胸自然会开阔,心境自然就会改变。   身边有一个特别喜欢旅游的朋友,到了一个地方之后,就开始寄明信片,好像要告诉每一个人他去过那里。回来之后,就滔滔不绝的讲述旅途的经历,然后把照片晒到网上。本来这样无可厚非。可是那位朋友在旅游之外,对工作没有兴趣,总觉得每天的工作就是浪费时间,觉得自己的才能被埋没,总想去寻找所谓的生命的真谛。除了旅游刚刚回来那几天满腔激情,其他的时间都是浑浑噩噩的度日,直到下一次旅行的开始。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把旅游当作逃避的借口。借着寻找生命意义的幌子,去逃避生活中重要的选择。马斯洛说,人都有趋向没有选择的生活的意愿,这样更接近安逸的状态。但生活不会总是安逸,生活是一场选择的过程,从我们出生一直到死亡,都是自我寻找然后选择的结果。我们的每时每刻都是选择的开始和结束,逃避了这些也就逃避了生命的本质。   曾经看过一本叫《间隔年》的书。作者原先是一个白领,突然有一天感觉生活倦了,看着渐渐老去的青春,觉得要去开始旅行了。我想这是大部分人的心态。李宇春的新歌《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唱出了80后的心声,青春在老去,总要留下点回忆的东西。所以非常佩服这本书的作者,一个小女子能够那么的随性洒脱,独自一人周游列国。   也看到过很多的背包客,他们大部分都是学生和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他们背着大大的旅行袋,在汽车飞驰的高速路口,在车水马龙的省道中央,在通往西藏的路上,在开往丽江的火车上。他们开始出发,清澈的眼神充满着对未知的渴望。年轻的时候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总觉得别人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我们总是向往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因为未知所以有了期待,因为神秘所以有了惊喜。可是别处也只是一个暂时的风景,我们终究是要回到自己所在的生活。我们为了摆脱早已麻木的生活,所以想到了远方,等旅途劳累之后,我们又回到往日的生活,然后又等到下一次的旅行。   只是千万别拿旅行当作逃避的方式,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顺意,旅行可以是放松的方式,但不能作为逃避的理由。那些自诩在旅行中得到生活真谛的人往往都是自欺欺人的。生命的真谛是你从平凡的生活中慢慢体验得来的,而不是几场旅行就可以收获到。   旅行带给人的变化不会立即显现在生活中,他们往往留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当我们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它们就会跳出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这才是旅行的意义。不是逃避的借口,而是生活的一种状态。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文字很不错,但是图文不相关。
  •     真的很棒的一本书,找到了共鸣
  •     一个韩国妹子的旅行读后感
  •     "小时候的我就像海绵一样不管看到什么都接受,遇到所有事情都能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不过,至少现在我还能随心所欲地做决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