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501223763
作者:肯尼迪
页数:190页

内容概要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国际关系史、当今国际政治和战略等领域的研究。曾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字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教授兼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6月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德国东欧与国际问题联邦研究所等国外机构从事累计两年半的独立研究,并且作为客座教授在美国丹佛大学、日本爱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任教。1992年10月起领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逐月颁发的永久性政府特殊津贴奖励。曾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多次。已发表个人学术专著8部、译著3部、参著3部、学术论文和国际政治及台湾问题评论240余篇。已发表的著作中许多有广泛的海内外学术影响或社会影响。  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历史学迪尔沃思讲座教授和国际安全研究项目主任,就学于纽卡斯尔大学、牛津大学和波恩大学,1970年至1983年间在东安格利亚大学任教,随后转入耶鲁大学。曾在巴西尔·利德尔·哈特爵士的研究助理。所撰写所编的书籍包括《英国海军霸权的兴衰》、《战略与外交》等。

编辑推荐

  《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还组合了迈克尔·霍华德、J.H.埃利奥特、阿瑟·费里尔、埃利奥特·科恩、康多莉扎·赖斯等著名战略史家的相关论文,大战略研究的时空范围开始大为扩展,从传统的欧洲到全球,从古罗马和现代初期的西班牙到当代的美国和苏联,大战略的理论思想因此更为充实、精细和具有说服力。

作者简介

《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还组合了迈克尔·霍华德、J.H.埃利奥特、阿瑟·费里尔、埃利奥特·科恩、康多莉扎·赖斯等著名战略史家的相关论文,大战略研究的时空范围开始大为扩展,从传统的欧洲到全球,从古罗马和现代初期的西班牙到当代的美国和苏联,大战略的理论思想因此更为充实、精细和具有说服力。

图书封面


 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保罗•肯尼迪可称为近二三十年来享誉盛名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学家 ,现任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迪尔沃思讲座教授、国际安全研究项目主任。他著述颇丰,撰编的书籍包括《英国海军霸权的兴衰》、《战略与外交》、《英德敌意的兴起》、《外交背后的现实》等。其中《大国的兴衰》等著作集中体现了他寓于历史研究之中系统而又富于特色的战略思想,补充并升华了业已存在的大战略思想。保罗•肯尼迪于1991年主编出版了《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一书。该书由保罗肯尼迪本人撰写首末两章,囊括了迈克尔•霍华德、阿瑟•费里尔、埃利奥特•克恩、康多莉扎•赖斯等著名战略史家的相关论文,近乎里程碑式的代表了大战略理论思想在当代的首要关键性发展。《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作为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关系学名著系列”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等主持翻译,以期作为国际关系领域战略思想研究的重要文献介绍进中国。该书译本于2005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与中国读者见面。任何一本可称名著的著作必应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也应在许多层面给人以启示,更应能够经得起读者不同角度的审视,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一书仅20万字,但它完满的承载了编者的成书意图,将保罗•肯尼迪的大战略思想贯穿始终。同时,单看纳入本书的每一篇论文,都是战略思想中的经典之作。另外,该书巧妙的篇章安排使文集产生了优化结构之后超越单篇的恢宏之气,也发生了思想上的飞跃和意义上的深化。一、 保罗•肯尼迪的大战略思想《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首篇由保罗肯尼迪本人撰写,文章题目“战争与和平中的大战略:扩展定义”便明示了它对全书的纲领性意义。在该章中,肯尼迪首先梳理了前人关于“大战略”的定义。利德尔•哈特认为大战略的任务就在于调节和指导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所有一切资源,来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并得出了两个结论,即:第一,大战略的目的必须与手段相适应;第二,作战力量只是大战略的工具之一,其他诸如经济、地理、政治、外交和精神文化因素对战争和战略同样具有重大意义。肯尼迪在基本同意哈特观点的基础上,对“大战略”进行了概念上的扩展。他指出,首先,大战略不仅适用于战时,也适用于平时,“真正的大战略像关注战时一样多地关注和平” 。其次,大战略关乎的是目的与手段的平衡,既在战时,也在平时。第三,大战略的研究者应将一系列非军事因素考虑进来,包括适用与调控国家资源、外交、国民士气与政治文化、决策者的个性和判断力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中选编的论文旨在服务编者的战略思想。除去肯尼迪本人撰写的首末两篇,其余八篇论作都反映出其作者与肯尼迪大战略思想的一致性。现以该书的第二章,约翰•哈登多尔夫的“同盟、包围和消耗战:西班牙继承战争中的英国大战略(1702至1713年)”为例简要说明。首先,哈登多尔夫仅将战时当作大战略的“实践环节”从属于整个大战略,而1702年到1713年间,英国对形势的分析、对战争目标的确认以及实施其目标的所有非战争时段,哈登多尔夫也都放入大战略的视野进行考量。他甚至认为,战争的准备和动员比作战本身更为重要。第二,当时的英国对自己的目标定位十分明确,其中心问题在于取消法国统治欧洲的能力。英国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在尽可能多的战线上同法国的优势兵力交战,以便迫其分兵,从而削弱其力量。为了实现这个“任何单一的欧洲国家都无法独立实现的目标” ,英国采取的战略手段是维持一个同盟,该同盟“积极有为,用几支军队来进行一场进攻性的战争” 。另外,还需保持盟国的海军优势,维持在各地区的交通联络,以及在不同据点进行两栖袭击。总之,就是通过盟国在几个战线上的积极进攻来包围法国,并且打一场消耗战以达到有限的政治目的。第三,在战略因素的考察上,哈登多尔夫对当时英国的外部环境、国家政策、外交、国内舆论、宗教意识形态以及决策者都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这些因素虽不与军事战役直接相关,但对于整个西班牙继承战争时期的英国战略都必不可少甚或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哈登多尔夫在进行战略分析时,实际上符合了肯尼迪界定下的“大战略”概念。同样,书中的其它各篇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契合了肯尼迪的大战略思想。这并非论文作者们有意为之,原因之一在于肯尼迪选编文章时为了突现“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这一主题,也在于大战略思想本身较强的合理性和说服力,而这些著名的战略家又都继承了大战略思想的衣钵。二、 作为文集的《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如前所述,肯尼迪为《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所选编的论文印证了本书的主题,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客观上充当了“大战略”思想的生动案例。然而,编者对该书所寄深意决不仅限于此。经由肯尼迪的编排,该书在整体上超越了每一章节的单篇论述。 欧洲大国为大战略的主体除编者自己撰写的两篇文章之外,在肯尼迪所选编的八篇文章中,有三篇讲英国不同时期的大战略,其它五篇分别介绍了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德国、法国与俄国。这些国家无一例外为历史上的欧洲大国。肯尼迪坦言“他们全都属于欧洲的历史经验,而且全都相当自然地关系到‘大’国而非‘小’国或中等规模的国家” 。这大概会给他带来一些批评,比如“对大战略主体界定过于狭隘”,“仅关注欧洲经验”等。无疑,从理论上说一个小国也有可能形成一种大战略,但大战略的一般理解为“有着广泛利益和责任的一个国家将其手段和目的调和起来的努力” 。至于欧洲局限性的问题,也许会给其它地区的人们带来一些心理上的不平衡,他们要求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跳出欧洲樊篱,对世界其它地区也予以足够的关注。诚然,今天的国际关系研究确实应该关注欧洲以外地区和民族,但不可否认,现代国际关系理论都是建立在欧洲经验的基础之上,对欧洲的考察和论证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因此,对于肯尼迪将大战略之历史经验限于欧洲大国的认识,笔者予以赞同。而且,如编者本人所言,编写该书的目的即在于展示大战略的历史实例,并用以指导实践。这里所指的实践,也即肯尼迪本人撰写的《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最后一部分——“当今和未来的美国大战略:学习欧洲经验”。这样一来,编者实际上摆脱了欧洲中心论的牢笼。美国不是欧洲国家,依然可以学习欧洲的历史经验。同理,中国一样可以在欧洲国家历史上大战略规划的得失中汲取营养和经验,形成中国的大战略思想。可见,对欧洲大国的偏爱不能称为肯尼迪大战略思想的缺陷,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今国家对历史的学习。 地缘对大战略的影响保罗•肯尼迪战略思想的一大引人注目之处,就在于他的地缘政治眼界和地缘战略分析 。由于《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一书是论文集,肯尼迪没有机会对他的地缘战略思想作以详述。但是,在各篇论文中,每位作者几乎都提到了地缘对国家战略的影响。不管是一战前英国迟迟不肯介入欧陆争端,“避免以帝国利益为代价大规模投入欧陆战争” ,还是德国苦于自己“天生被包围”的地理位置,终于不可避免的选择两线作战的战略部署,都是对地缘政治的战略考虑。另外,在选编时,肯尼迪对论文作以“英国战争方式”和“大陆强国大战略”的区分。这本身就是他地缘政治眼界和地缘战略分析的体现。再者,总体看来,该书章节所涉国家依次从英国到西班牙,到德法,再到苏联,编者基本按照从西至东的顺序进行布局。也许以此断言编者的地缘战略意识稍显牵强,但这种似乎不是无心为之的安排,确乎体现了肯尼迪对地理空间的敏感度与重视度。 大战略的历史思索一般而言,《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一书较少得到作为战略史著作的评价,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其中各篇论文对“大战略”思想的诠释和例证。事实上,从肯尼迪对文章的编排中,不难发现他有意遵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在“英国战争方式”部分,三篇论文顺次讨论了从1702年到1713年西班牙继承战争到一次世界大战,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战略,横跨两个多世纪。在“大陆强国的大战略”部分,也基本按照历史发展,对各个时期的强国逐一分析。如果将第三部分“美国与大战略”也放入历史视野之中,则是肯尼迪对未来美国战略选择的思索与柬言。“历史作为对先前已逝事物的有教养的记忆,是不应该被轻易抛弃的教益源泉” 。《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对历史各个时期强国大战略的考察,将这些经久不消的战争与和平问题置于广泛的历史视野之中,能够深化我们对于遥远过去的理解,进而更聪明的对待现今的战争,思考今天与未来。肯尼迪在文集末篇对美国当前和未来大战略构建的进言,就是在战略史教益的基础上所作出的。该书的中文译者时殷弘教授亦十分强调战略史视野的重大价值。在《战略史考察与大战略理论》一文中,时殷弘教授认为,历史研究和理解对理论的合理构建和有效应用的功能。“只有通过历史(战略史) 的考察、探究或研习,才能构建、理解或高效应用战略理论或战略观念” 。时殷弘教授还以肯尼迪为实例说明。保罗•肯尼迪和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合作,在耶鲁大学主办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战略讲习班”。该讲习班的《课程任务声明》说:“培育战略领导人的最好办法,当然也可以说我们理解战略领导的最好办法,是学习在历史上大战略如何被缔造,如何被贯彻”;“只有历史研究,才产生对于什么是大战略、大战略如何运用以及战略家在具体的环境中如何思考和行动的正确理解”。三、 各篇章的写作方法及特色《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所选编的每一篇论文,都堪称战略理论研究中的经典名篇。这些战略思想们在把握和描述一个国家某一时期战略思想时,采用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写作手法。作为一本论文集的《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提供给读者一个学习战略思想家们著述立说方法的良机,也给国际关系专业的学子们提供了对特定时期国家进行战略分析的范本。 该书选编文章的作者都力争在所有方面都达到完美,但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对每一篇论文的方方面面都作以评述。由于各篇文章论述的侧重不同,文章作者期望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兴奋点”也有差异。因而,相较而言,有些在结构安排上更为清晰规整,论述随逻辑的推演层层深入;有些在内容的缜密集中上更为突出,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全文;有些则在论证方法上更显独到。笔者仅以此对《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中各篇文章作以简单划分,再作以简评。在篇章结构上更胜一筹的当推约翰•哈登多尔夫的“同盟、包围和消耗战:西班牙继承战争中的英国大战略(1702至1713年)”与埃利奥特•A•科恩的“丘吉尔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联盟战略”。“同盟、包围和消耗战:西班牙继承战争中的英国大战略(1702至1713年)”从直观上看,此两篇文章均用小标题对各部分进行了划分,结构更为清晰易懂。从内容和逻辑上看,前者首先对当时英国所面临的战争形势作以考察。在充分认识所处环境之后,对英国的战略目标予以确认。在确认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考察了决策者对威胁的认知、国内宗教与意识形态等因素对目标认定的影响。继而进入英国的战略手段选择部分,即“英国为实现其目标的战略”。在实现战略目标、实施战略手段的过程中,自然应该对“执行方面的困难”作以考察。在所有上述铺垫工作完成后,接下来的部分即为“战略实践”,作者将实践部分分为三个阶段作以一一详述。最后是全文的结论。可见,按照“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手段——执行困难——战略实践——结论”的线索,该文结构确实极好的服务于逻辑推演。后者的逻辑实则更为简单,作者以英国二战中决策者丘吉尔为行文中心,先讲述丘吉尔的思想准备,进而对丘吉尔二战期间在同盟战略操作上的方法,即:按照联盟中各国对英国的性质进行分类进行详述。最后对丘吉尔的战略思想总结为“平衡战略”,并对之进行分析与评价。该文的逻辑线索可简述为:决策者的思想来源——决策者的战略思想——评析该战略思想。在结构上表现出的便是清晰规整。在文章内容上更显集中缜密的当数J•H•埃利奥特的“调控衰落:奥利瓦雷与西班牙帝国的大战略”;丹尼斯•E•肖瓦尔特的“目标有限的总体战:对德国大战略的一种解释”;以及康多莉扎•赖斯的“苏联大战略的演变”三篇文章。《调控衰落:奥利瓦雷与西班牙帝国的大战略》J•H•埃利奥特的“调控衰落:奥利瓦雷与西班牙帝国的大战略”一文围绕题目中标明的中心概念——“调控衰落”展开讨论。作者选择17世纪20和30年代董•加斯帕•德•古斯曼(奥利瓦雷伯爵)内阁时期的西班牙作为历史个案仔细分析。埃利奥特首先对史实作以梳理,指出当时的西班牙处于一种不可避免的“衰弱”之中,财政与经济这些无法控制的力量决定了西班牙的命运。但是,由于“我们当代人所不能理解的价值尺度” ,西班牙决不能放弃一样东西,那便是“名声”。奥利瓦雷时期的西班牙人将其看作是道德必需。加之当时西班牙背负着过重的历史包袱,使“它的金钱和人力入不敷出的被要求面对的任务” 。西班牙坚持寸土不丢、战斗到底,这种心理来自于对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绝望。它自我暗示若丢掉任何一个在西班牙保护之下的领土,那么其余将无一可保。由此可见,当时西班牙的战略实质上是防御性的,“保守”一词是奥利瓦雷及其同僚们语中的常用词。然而,倘若要维持庞大的历史遗产,西班牙处于防御性的政策也会被认作是进攻性的,即“帝国的过度伸张”。因此,即便奥利瓦雷采取了种种具有“现代化”的改革,但由于“其社会现代化的尝试与复兴传统价值之间的努力有着根本的矛盾” ,西班牙的战略终究没有成功。在文章最后,作者回到中心概念“调控衰落”。作者指出,奥利瓦雷的目的不是调控衰落,而是阻止衰落。当失败主义的情绪已经开始控制人们的心理,当资源日益拮据的退却之时,虽极愿用名声压倒一切,但到头来,名声也丧失殆尽。因此,正如作者所言,“唯一替代性选择是降低抱负等级,削减义务承诺”。惟有如此,才能符合“调控衰弱”的要旨。《目标有限的总体战:对德国大战略的一种解释》丹尼斯•E•肖瓦尔特的“目标有限的总体战:对德国大战略的一种解释”与上文类似,旨在阐述作者对德国大战略的解释模式——目标有限的总体战,并以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战略选择作为佐证。肖瓦尔特自觉遵守历史的教益,尖锐指出德国实际上没有大战略,而是用军人地聪明和意志力来替代其他因素,作战之时仅依靠军事战略。另一方面,普鲁士在18世纪养成了为有限目标进行全面战争的习惯。其大战略的目标是“否定性和有限性”的,但它必以全面战争付诸之。因此,德国军队习惯于速战猛攻,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摧毁敌人的作战意志,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鉴于自身的国力,以及其军事与政治相割裂的战争理念,德国最不希望打以实力为后盾的持久消耗战,且不愿进行军备竞赛。然而,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归根结底是现代战争,需要军事与政治等其他非军事因素的长期配合。德国这种将战争本身当作目的,习惯速战速决的战略或许注定了它的失败。 《苏联大战略的演变》现任美国国务卿的康多莉扎•赖斯是一位苏联问题专家,其“苏联大战略的演变”以一种恢宏的历史眼界观察了苏联大战略的演变。此篇文章紧紧围绕“意识形态偏好于现实政治之间的碰撞预示了苏联政策的一种和核心性的、持续不息的内在紧张” 这一中心议题,融入对战略决策者的个性考察,贯通了苏联整个历史发展的战略演变。赖斯开篇指出,苏联与其他传统欧洲国家战略的根本区别即在于它的意识形态影响。这种信念体系兼有利弊,它在为苏联提供大战略连续性和内在一贯性的同时,也使它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摒除自己的意识形态。苏联的体制决定其领导人为国家战略的实际决策者。而苏联历届领导人都面临着一个令人恼火的问题,便是“将两个彼此冲突的政治目的统一起来:(1)在国际体系内保卫苏维埃国家,(2)追求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那有望摧毁国际体系。” 对于国际无产阶级秩序这一合法化神化的依赖,始终制约苏联领导人将苏联作为一个大国行事的努力。进而,作者历数历届苏联领导人的战略选择。在列宁时期,他坚持谋求对的媾和,认为“保护新生的苏维埃国家乃是当务之急的首次决断” 。斯大林看来,“一个强大的苏联乃应时这个年轻国家的头号考虑”,“苏联必须先确保自己的边界”。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政治目的确定之后,他便开始以工业为基础建设苏联的经济实力。在这一点上,斯大林展现了他的孤独之风,坚持认为 融入国际体系对苏联来说是自杀性的。在军事领域中,斯大林要苏军为打一场大规模重工业基础支撑的大规模路上战争做准备。到了赫鲁晓夫时期,他否认两种社会制度之间战争的不可避免性,逐渐远离与西方的直接对抗,越来越强调利用发展中世界的新兴民族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赫鲁晓夫独自宣布核导弹是军事力量的决定性因素,主张大规模削减军队,而且撤销了地面部队司令布,并不断进行冒险的核讹诈。古巴导弹危机两年后,赫鲁晓夫便因自己这种幻想式的鲁莽行动 被赶下台。处于中心的总参谋部决心恢复苏联的常规军事力量,造就了部队的机械化。继赫鲁晓夫之后的勃列日涅夫被赖斯评为“最为克劳塞维茨式的”,他以确保国土安全和对外扩张权势为苏联战略的双重目的,使国家在做好对付危险的准备的同时,开展积极的外交政策。在赖斯看来,此时为苏联战略思想的“黄金时代”。然而,这个时期并为延续很久,随着苏联经济的衰弱和政治成本的日益扩大,使苏联新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决意推行“新思维”,“苏联第一次似乎准备将自己的命运同它历来不断谴责为剥削性的国际体系的命运永久连接在一起” 。作者意味深长的指明:总是将大国合作视为策略行为的“单干”战略代价高昂。在一个相互依赖日益深入的世界,这样无疑是自杀性的。作者将苏联历届领导人的战略思想全部囊括,主旨依然紧紧集中在开篇所提,即意识形态对苏联战略的重大影响。在写作手法上更具独到之处的,在笔者看来,是道格拉斯波奇的“军备和同盟:1914年至1940年法国大战略的政策”。文章采取先驳后立的方法,对法国战略思想的三种“换代解释”主义进行批驳。接着,作者没有直接进入对法国战略的分析,而是先引入德国进行对比,之后再对法国的“错误战略选择”作了全面深入的讨论,用归谬的手法在文章末尾点处了法国战略错误的病灶。《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所选编的论文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其中既有对一国正确战略选择的肯定,也有对某国错误战略的剖析,使读者能够在对比中更深入理解大战略的精髓与意义。 然而,更为难能可贵的在于,《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成书于1992年,其中的各篇论文也基本是在核武器诞生之后所做。在一片关于“核战争将代替常规战争”,“战争研究将丧失意义”的嘈杂声中,该书的每一位作者都没有显示出对核战争的严重不安与焦虑。他们依然平心静气地梳理战争史,归纳历史中出现的各种战略思想,怀着虔诚与淡定之心表示对“大战略”的坚定支持。因为,不管怎样,这世界依旧由人组成,战争依然是由人操控,人类永远生活在历史之中。
  •     哈哈,中文既然没学好,译者应该尝试中译英,说不定碰上好运气。列出的两个翻译者,前一个有介绍,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赫赫,后一个就剩名字,大概是被指导的学生,成绩作为“作业”翻译过“该书。or something like that.这下该140字吧!!!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一帮英美教授鼓捣出的文集,水准参差不齐,关于英国大战略的几篇还不错,赖斯是唯一一位女作者(中等水平吧),肯尼迪的功力还是最深厚的。整体看是很有启发性的战略学著作,同类作品少有媲美的。姓时的翻译实在太烂,堪称“劣质翻译”的巅峰。。。
  •     拓展了原有大战略的定义,案例分析实在有趣,肯尼迪先生的概要能力一流。怎奈,作者众多,写法风格不尽相同,也能从中分出优劣之别。
  •     20141101-20141103。一天读完的书,里面编选的内容质量不错,翻译也还好,主要是翻译的大佬个人比较喜欢~
  •     第四章的翻译是场灾难
  •     严重缺乏国际关系史知识,已经限制相关领域的阅读能力了。德国战略之为作战策略、俄国战略的内在冲突都是有启发的点。但具有政策指涉意涵的终章,读起来出乎意料地过时。做政策研究的悲剧所在。
  •      本以为是篇完整的战略思想书 后来发现是个论文集 但是也要把书评写下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