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在等待的人才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9867059314
作者:Daniel H. Pink
页数:291页

内容概要

知名趨勢寫手,曾於《哈佛商業評論》大膽提出「藝術碩士是新的商業學位」觀點。係暢銷書《自由工作者國度》(Free Agent Nation)作者、《連線》雜誌(Wired)特約編輯,前白宮講演撰稿員。《自由工作者國度》是《華盛頓郵報》非小說與商業類暢銷書。《出版人週報》讚譽該書「已成為人力管理關係的基石」。《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已翻成十二國語言版本,strategy +business, The Miami Herald, Fast Company等媒體推薦為二○○五年最佳企管書。

作者简介

這個世界原本屬於一群高喊知識就是力量、重視理性分析的特定族群──會寫程式的電腦工程師,專搞訴狀的律師,和玩弄數字的MBA。如今,世界將屬於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創造力、具同理心、能觀察趨勢,以及為事物賦予意義的人。我們正從一個講求邏輯、循序性與計算機效能的資訊時代,轉化為一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如果你是對現有工作和生活不滿足的職場人士、或是急於了解下一波潮流的創業家與企業領導人、乃至於關心自己下一代未來的父母,或是兼具敏銳情感和靈活創意,?在資訊時代備受忽略與貶抑的族群……本書將提供六種攸關最近的未來有無前途的關鍵性能力,它們分別是:一、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二、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三、 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四、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五、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六、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藝術家、發明家、設計師、說故事高手、看護者、諮商員、及宏觀人士,將成為下一波職場新貴,入主社會高報酬階級,坐享快意人生。
這六種關鍵能力來自兩種感知:高感性(High Concept)與高體會(High Touch)
高感性,指的是觀察趨勢和機會,以創造優美或感動人心的作品,編織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結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轉化為新事物的能力。
高體會,則是體察他人情感,熟悉人與人微妙互動,懂得為自己與他人尋找喜樂,以及在繁瑣俗務間發掘意義與目的的能力。
在高感性時代,我們必須在左向推理之外,補強六種關鍵右向能力。這六項高感性和高體會能力可以協助我們開發新時代不可或缺的全腦新思維。
一、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光是提供堪用的產品、服務、體驗或生活型態,已經不夠了。如今無論為賺錢或為成就感,都必須創作出好看、獨特,或令人感動的東西。
二、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現代人面對過量資訊,一昧據理力爭是不夠的。總有人會找到相反例證來反駁你的說法。想要說服別人、灌輸資訊,甚至說服自己,都必須具備編織故事的能力。
三、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工業時代和資訊時代需要專業和專才,但隨著白領工作或被外包出去,或被軟體取代,與專業相反的才能也開始受到重視:也就是化零為整的整合能力。今日社會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綜合──綜觀大趨勢、跨越藩籬、結合獨立元素成為新好產品的能力。
四、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邏輯思考是人類專屬能力之一。不過在一個資訊爆炸、分析工具日新月異的世界裡,光靠邏輯是不行的。想在未來繼續生存,必須了解他人的喜好需求、建立關係,並展現同理心。
五、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太多證據顯示多笑、保持愉悅心情、玩遊戲和幽默感,對健康與工作都有極大好處。當然該嚴肅的時候要嚴肅,不過太過正經對事業不見得有益,對健康更有害。在感性時代,無論工作還是居家,都需要玩樂。
六、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為充裕的世界。無數人因此掙脫了營生桎梏,得以追求更深層的渴望:生命目的、出世意義,以及性靈滿足。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不经意发现了这本小册子,由于对这种“趋势类”的图书一向比较感兴趣,就快速地把全书跳读了一遍。大概是翻译的原因,感觉作者在论述“六种力量”的时候支撑点不是特别充分,不过这也是“趋势类”图书的通病。的确是比较具有前瞻性的一本书。以前看过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任何技术,总是从哲学开始,以艺术终结”,如果结合本书的论点,这句话可以变更为“任何职业,都是从左脑开始,以右脑终结”。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两家企业:Google和苹果,譬如Google公司的创意、办公环境的休闲娱乐,苹果产品独特的外观设计、舒畅的用户体验,以及这两家公司在近几年发展迅猛的劲头——这一切,似乎都与作者在书中的观点极其吻合。根据书中的理念,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又重新审视了一遍,这种新视角下的自省的感觉超级OK。
  •     如果教育界不向企业界学习,那么教育必定会与社会脱节,我们可要清楚,社会的最进步的思想首先产生于企业,因为企业如果没有前瞻力,就会失去未来。相比而言,教育却是那么的可怜,100年前的教师还可以走进现代的课堂,甚至还有人在期待2000年前的孔子来教育现在的儿童(我说这句话并不是否定孔子的优秀思想的传承)死背四书五经。世界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在更加关照社会和人生,未来的人才该是怎样的,从这本书中可以得到启迪。http://blog.iiris.cn/post/312.html书摘:未来的六种关键能力这个世界原本属于一群高喊知识就是力量、重视理性分析的特定族群──会写程序的计算机工程师,专搞诉状的律师,和玩弄数字的MBA。如今,世界将属于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创造力、具同理心、能观察趋势,以及为事物赋予意义的人。我们正从一个讲求逻辑、循序性与计算器效能的信息时代,转化为一个重视创新、同理心,与整合力的感性时代。如果你是对现有工作和生活不满足的职场人士、或是急于了解下一波潮流的创业家与企业领导人,乃至于关心自己下一代未来的父母,或是兼具敏锐情感和灵活创意。在信息时代备受忽略与贬抑的族群……本书将提供六种攸关最近未来有无前途的关键性能力,它们分别是:一、不只有功能,还重设计。二、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三、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四、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五、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六、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艺术家、发明家、设计师、说故事高手、看护者、谘商员、及宏观人士,将成为下一波职场新贵,入主社会高报酬阶级,坐享快意人生。这六种关键能力来自两种感知:高感性(High Concept)与高体会(High Touch)高感性,指的是观察趋势和机会,以创造优美或感动人心的作品,编织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结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转化为新事物的能力。高体会,则是体察他人情感,熟悉人与人微妙互动,懂得为自己与他人寻找喜乐,以及在繁琐俗务间发掘意义与目的的能力。在高感性时代,我们必须在左向推理之外,补强六种关键右向能力。这六项高感性和高体会能力可以协助我们开发新时代不可或缺的全脑新思维。一、不只有功能,还重设计。光是提供堪用的产品、服务、体验或生活型态,已经不够了。如今无论为赚钱或为成就感,都必须创作出好看、独特,或令人感动的东西。二、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现代人面对过量信息,一昧据理力争是不够的。总有人会找到相反例证来反驳你的说法。想要说服别人、灌输信息,甚至说服自己,都必须具备编织故事的能力。三、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需要专业和专才,但随着白领工作或被外包出去,或被软件取代,与专业相反的才能也开始受到重视:也就是化零为整的整合能力。今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综合──综观大趋势、跨越藩篱、结合独立元素成为新好产品的能力。四、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逻辑思考是人类专属能力之一。不过在一个信息爆炸、分析工具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光靠逻辑是不行的。想在未来继续生存,必须了解他人的喜好需求、建立关系,并展现同理心。五、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太多证据显示多笑、保持愉悦心情、玩游戏和幽默感,对健康与工作都有极大好处。当然该严肃的时候要严肃,不过太过正经对事业不见得有益,对健康更有害。在感性时代,无论工作还是居家,都需要玩乐。六、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充裕的世界。无数人因此挣脱了营生桎梏,得以追求更深层的渴望:生命目的、出世意义,以及性灵满足。
  •     在香港书展上看到的这本书,让人耳目一新,作者所提到的高感性、高体会,文理合一的人才标准从我看来确乎是以后的发展趋势,而且作者也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又从细节上提出了六大人才标准:一、不只有功能,还重设计。二、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三、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四、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五、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六、 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在这样一个财富快速增长,意义变得单一而模糊的时代,这样的一本书纠正了传统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育理念,也让我们明确了自我改善的方向。传统上,我们都会认为像情感和心灵的素质在现代的社会竞争中是要让位于理性和知识的,人们需要它们仅仅是因为这是为人的根本;然而这本书的突破在于解释了未来的商品经济恰恰需要的就是高于理性的力量,从而高感性和高体会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恰恰成为了每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如此的解释让人们相信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的最终解放并不是背道而驰的,而恰恰是紧密相连的,经过近两个世纪的人类的机械化和精神的扁平之后,接下来我们可能面临的正是一种回归。当然这本书只限于理念上的叙述,具体到如何实践这样的理念,怎么去加强自己的情感和心灵的素质以应对未来的挑战需要我们每个人独立的探索。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本书是讲述在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转变过渡之际,我们应当开启右脑思维的阀门,训练我们的右脑建立创新性思维,以培养高概念与高感性,更好地适应现时代,并迎接即将到来的概念时代。
      我们要开放右脑的能力,要培养六大感知能力,它们分别是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追寻意义。
      设计感:这一概念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便是我们要带着设计感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能够以设计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见到图标商标,便可以审视这一设计,想象如果让自己设计应如何改善它。在你的居所中,你也可以以设计的眼光看待你的家具陈设、空间布置,等等。总之,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培养设计感,我们最终可以做自己生活的设计师,来设计自己的生活。
      故事感:这一点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因为我是注定要写小说的人,故事感必不可少并对其最为敏感。书里有句话说得好:“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我觉得这是对营销从业者的金玉良言。也许,你可以从一个小故事开始,试图打动你自己,然后再去打动你的客户。书里提到培养故事感,最有效的办法是构思讲述写作简短小故事,随身携带笔与小本子,想到一个故事一个灵感便随时记录下来。
      交响能力:这是指全面系统看问题,统筹全局的能力。
      共情能力:显而易见,你得懂得倾听他人,理解他人,共情不单是心理咨询师的技巧,而是我们每一个希望能与人真切有效沟通的人所要具备的能力。
      娱乐感:嗨,同志,你应该有点幽默感,不是么?谁愿意一天天紧绷着脸严肃下去,我们需要幽默,给自己一点乐趣,不是么?
      追寻意义:几年前王宝强还在《士兵突击》里说:我要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好好活。意义,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这件事对我有意义,但对你却可能毫无意义,你得去找那件对你有意义的事,并从中体验到意义。意义是什么东西呢?我想就是那件你干起来忘了一切、觉得带劲儿没有它就觉得心里空了少了什么似的那种事情吧。
      
      
  •     有启发,明白了为啥左手上篮那么挫了
  •       这本书主要说了新时代需要具备的六种能力: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感触比较深的是设计感和故事感。
      设计感对于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来说尤其重要,现在的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多,在同等条件下,好的设计往往会使产品脱颖而出。
      故事感在我们与人沟通交流中很重要,同一个事件,有的人能讲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有的人则讲的索然无味。同样的道理,如果用讲故事的方式说出来可能更容易让别人接受。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努力成为一个好的storyteller。
  •       
      1)在中国所处的阶段和大环境来看,还是要重视考试和成为左脑思维的知识工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图发展右脑思维的六感。
      
      2)思考自己的工作是否可廉价外包?我做的产品是否还有需求?多做那些电脑无法更快、更便宜、更好地完成的工作。去缔结关系而不是处理业务,去应对新的挑战而不是解决日常问题,掌握大局而不是着眼于局部。
      
      3)无论做什么,必须培养一种艺术感,重视创意、美感和意义。
      
      4)学习讲故事:积累故事素材,锻炼绘声绘色地讲述能力,培养信息组织整合能力。
      
      5)区分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只是庸人自扰。学习多学科的知识,学会多维度看待事物和问题。
      
      6)记录好的比喻。生活中多比喻,写比喻日志。
      
      7)倾听他人,努力理解他人。任何一个人。
      
      8)培养幽默感。记录幽默故事和笑话。学讲笑话。
      
      9)关注精神,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运用自己最大的优势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缔结优质社会网络资源。
  •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满足个人基本吃喝住用需要已经不够,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审美方向的需求。科技让世界变平的时代,传统知识不再被少数人垄断,互联网让律师医生们失去往日神秘光环,他们做的事情一部分可以被网络和软件代替,如何在新时代保持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需要适应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发展不可被科技替代的“软能力”,这些软能力就是作者总结的六种高概念、高感性的能力: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以及对于意义的探求能力。
      
      这些能力不可能以传统考试、死记硬背的方式习得,靠的是感知、感性的力量,更多需要右脑来参与。在当今,多逛逛博物馆、参观艺术展、学习音乐、美术等感性体验获得,一点点的差别不仅会决定了个人品味,很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是个人职业生涯。
      
      全书理念很有启发性,但干货少,一两个小时可读完。大部分绕着“六感”掰开揉碎了论证,这也是所有畅销书的一大特点。
      
  •       左脑是逻辑的大脑,而右脑是想象的大脑,这似乎是老生常谈的东西。
      当我刚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对之呲之以鼻。我在想,看你能写出什么花样来,在我的潜意识里已经给这本书打了三星了。可是作者的观点很有趣。我之前接触到的都是右脑开发的书,旨在强化人的记忆力,通过图像记忆的方式。这本书并不是教你如何记忆的。而是教你如何面对危机的。众所周知,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早就已经超过人脑。先不谈论计算机,先说美国的it行业外包的现象。it行业的技术工种正在向印度转移。“任何英语国家的工作都可以在印度完成,唯一限制的是你的想象力”。印度的技术工作者的工资只有在美国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但是却可以产生同样的工作绩效。所以外包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似乎给美国的技术工作者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从常青藤毕业之后,自己的工作被印度阿三挣去了,每个美国人都会心里不平衡吧。这就是资本主义,它不会在乎你毕业是否会失业,而是只是出于经济效益去考虑。正当无数美国人为未来的工作担忧的时候,印度的这些工作者也面临着事业的危机,他们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计算能力越来越op的电脑。相信在未来十年,美国人的失业是因为印度人,印度人失业是因为电脑。这就给我们一个警醒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是的我们该怎么办呢,别忘记了,人可是有两边大脑的。计算机只可以做逻辑的推断,不可以做感情的思考。这就是你未来找到工作的唯一优势。
      以上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介绍了六种能力。
      第一种:设计感。
      众所周知,在当今这个物质生活富足的社会,再去比拼质量和价格已经无法成为优势了。这些富于左脑计算的事物,早就不能满足如今的时代。当今的时代看中的是与众不同。怎么个与众不同法呢,就是你要比别人有”特色“。这个特色不一定非得是新鲜的事物,也可以是老的事物换了一种新的形式。下面又要举俗例了 = =。比如这个ipod。这可是一款跨时代的产品阿,它是新鲜的事物么?不是,mp3已经出现十年了,可是就是因为它突出了它的设计感。小巧玲珑的ipod是多么的惹人喜爱阿。这简直是多贵我都想买的节奏嘛。因为这时候消费者已经不仅仅看中产品的价格了。这个产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它的设计贡献的。所以现在的MFA已经成为新世纪的MBA也就不奇怪了。因为一切的逻辑基础是,人类已经更偏重于追求生活质量了!这才是重点。
      第二种:故事力。“让人生存下去的不是食物,而是故事”。
      故事是右脑思维的典型,右脑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去形象化,而一般人对于形象化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如果你对于一个病人每天给他分析《现代医学原理》,相信他会死的比较快= =。而如果你给他用故事的形式去讲述道理,那效果就立马不同了。所以有了最开始的那句话。故事力可以有很懂种形式,好的品牌故事可以让人更接受你的品牌,好的故事能吸引你的消费者。好的故事能让人接受你的训导,从而你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这就是故事力的作用。
      第三种:交响力。“第一个发明车轮的人是个白痴,而发明另外三个车轮的人却是天才”。
      交响力,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把不同事物相互关联的能力。看似无关的两个东西,其实组合早一起就是新的创意。这里我举个例子,apple store是基于苹果产品的商店,在此之前,商店只存在于现实中,而不存在于手机或者ipod里。这就是把两个看似不关联的东西组合的好创意。交响力也是一种系统性思考的能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下《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最后培养交响力的好办法是画画和听交响乐。连接看似无关的两件事,也许就是一个新的创意哦。
      第四种:共情力。共情不是同情,不是惋惜他人的不幸,是与他人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首先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事情。推荐阅读《人性的弱点》。这也是情商的另一种形式,推荐阅读《情商》。这种共情力更多的应用应该是在服务业里面,好的服务是价值链里的高级层次。
      第五种:娱乐感。
      游戏的广泛传播可以是娱乐感的价值的体现。游戏可以说是一项艺术,它可以让人体会到类似第二人生的快感。娱乐感也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之一,一个幽默的人不可能会交不到朋友的。未来MEA(娱乐技术硕士)可以是与MFA相等的,都要高于MBA.
      第六种:意义感。
      这可能不是单单是全新思维或计算机横行的解决手段了,而是每个人都要面对最初的问题。不管你想怎样度过你的一生,你都要明白生命的意义。一旦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不论平庸富有,不论生老病死,你都能坦然面对。推荐阅读《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从我的评论中收获一些东西,那也就是我写这些的最初目的----传递爱。
      
  •       在香港书展上看到的这本书,让人耳目一新,作者所提到的高感性、高体会,文理合一的人才标准从我看来确乎是以后的发展趋势,而且作者也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本文又从细节上提出了六大人才标准:
      一、不只有功能,还重设计。
      二、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
      三、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
      四、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
      五、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
      六、 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
      
      在这样一个财富快速增长,意义变得单一而模糊的时代,这样的一本书纠正了传统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育理念,也让我们明确了自我改善的方向。
      
      传统上,我们都会认为像情感和心灵的素质在现代的社会竞争中是要让位于理性和知识的,人们需要它们仅仅是因为这是为人的根本;然而这本书的突破在于解释了未来的商品经济恰恰需要的就是高于理性的力量,从而高感性和高体会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恰恰成为了每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如此的解释让人们相信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的最终解放并不是背道而驰的,而恰恰是紧密相连的,经过近两个世纪的人类的机械化和精神的扁平之后,接下来我们可能面临的正是一种回归。
      
      当然这本书只限于理念上的叙述,具体到如何实践这样的理念,怎么去加强自己的情感和心灵的素质以应对未来的挑战需要我们每个人独立的探索。
  •       对于“我们要创新”这个问题,可谓人人心知肚明。现在,解决方案就摆在我们面前:游戏风暴!这本充满智慧、趣味的活动手册将激发你的脑力,让你灵感不懂,创意连连,最妙的是,这些游戏简单易行,手边的办公用品足以让你游刃有余地玩这83个游戏!
      
      —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畅销书《驱动力》和《全新思维》作者
      
      这本《全新思维》也收了:)
      
      立志于创新、创造力培养,联系qq:506193994
      
      
  •     对未来的准备多一种角度
  •       本月打五星的第三本书。
      
      和《一周工作四小时》类似的好书。有方法,有具体建议。应对未来,需要全新思维,颠覆、创新,别害怕与众不同,因为“同”可能意味着错了或庸常。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这六感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我正在致力学习的东西。
      
      很多事情,归根到底其实就是思维,先有思维,再决定做法、寻找适当的工具。PPT、思维导图、写作、读书、工作……都是这样,思维的高度、广度、深度,有关键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改变思维,那是新瓶装旧酒,形式变了,而本质保持一样。
      
      时代在变化,世界是平的、湿的、不可预测的,但可测的就是,强大的学习力是最有力的武器,要终生学习、与时俱进,要保持灵感不枯竭,要创造不同的东西,要去设计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我是从《演说之禅》中提到,立刻从图书馆借了来,曾经带往马来西亚,可惜到今天才看完,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好书,就应该早读,因为那样的话,它就可以早些带来的改变,早行一步,终究更好。
      
      
  •     事实是“王后死了,国王也死了。”故事是“王后死了,国王随着心碎而死。”
  •     见解思维很独到 但叙述内容太多空洞。但这不妨我称其为一本好书。提出一种新观点和思想,更多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挖掘自己和在自己思考之后运用这些新思想,这本书,我想是做到了。
  •       《全新思维》这本书让我很喜欢的一个模块就是,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只是在那一味的罗列理论然后给案例。它展现了其实用的一面,就是在每个高概念或高感性能力的介绍之后给出了一些培养这些能力的方法。
      
      《全新思维》,它是一本关于思维创新的书,在读完它以后,自己有一种管中窥豹的感觉。对这本书好像有点莫名的兴趣,感觉自己20多年来培养的左脑思维方式把自己的右脑给扼杀了。
      
      我们有过自己写故事的经历吗?貌似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写过小日记,今天…………啊,今天真开心。这些都是在记录儿时的一天来培养自己的作文水平,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创造小故事。要是以后自己有了孩子,我一定不会让他(她)天天写日记(除非他自己愿意),我会让他天天编个小故事~哈哈哈
      
      接下来,谈谈我自己对六感的理解吧。。。
      当然,这六感都很重要。但是,如果说要让我来给这六感排先后顺序(不是轻重顺序哦~)的话,应该是这样:娱乐感、共情能力、探寻意义、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为什么呢。。??
      
      首先娱乐感,娱乐感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而且随着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剩余精力来娱乐,娱乐就会有体验,随后产生了快感和美感,长生了审美和艺术活动。(席勒——斯宾塞)这是西方艺术的起源几大观点之一。再看当代的服务业,或者用平克的话来说,后物质时代。你去看电影,你去旅行,你去吃饭……这些活动完成以后,当你走出影院,当你结束旅程,当你走出餐馆,你是两手空空。这不同于你去商场或者超市消费,也许你是满载而归。但是当你看完一场电影之后,你却很满足,因为你的到了美的体验。
      so,有人说过一句话,all business is show business.
      人们天生拥有娱乐感,所以天生就会去体验。体验,这是一个点,很重要。因此,怎么样才能给出一个很好的体验呢。。??有个成语叫感同身受或者换位思考。当你将自己当做用户、观众或者患者时,你所体会到的才是最真实的市场。因此,我们需要共情能力。
      
      是的,共情能力很重要。比起数据分析做成的市场调查的表格,真实的体验更有说服力。当你想为医院的病患们改善医疗环境的时候,你会让他们填问卷吗?这真实一个可笑的做法。聪明的设计师选择的方法是,自己穿上病号服,坐着轮椅,最好是装有一个针孔摄像机,在医院住上几天。设身处地去体验。发现交互点,发现能够改善体验的交互点。
      
      接着是探寻意义,可以做出原型,让你的用户体验。也许共情能让你发现他们的需求。当你做出初步模型和他们交互的时候,也许能够进一步的挖掘更深的意义,最好是触及到情感。这样的体验肯定会更加完美。反复迭代以后,拿出最好的方案吧。
      
      真正到了设计的时候了,提高你的设计感。追求创意、美感和意义(60)。就像,平克建议的,每天注意观察身边的点滴设计,思考它的优点和欠缺之处。这方面欠得好多。。。我要告诉自己,选择有意义的东西,选择有情感联系的设计,这样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有意义(76)。
      
      终于到了交响能力,纵观全局的能力……宏观不是微观的能力,是发现大环境的能力。确实,要想做成一件事,最好是能顺应周围的大环境。除了,颠覆性的创意。交响能力也是一种联系的能力,发现原本没有人发现的两个领域之间的联系。就像,纪录片应该是客观的,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感性的、最主观的,可是为什么纪录片还要加背景音乐呢?
      
      。。。。。。以上纯属个见,可能写的很稚嫩,欢迎大家吐槽~~~
      
  •     大笑俱樂部
  •       第二遍读这本书花了40天,总耗时10小时30分钟。以下是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 概念时代
      
      近一个世纪以来,“知识工人”通过考试进入白领社会,成为中产阶级,他们能够很好地解析知识并实践理论,凭此在知识社会崭露头角获得成功。这种情况在中国还是很流行,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全新的一页。左脑统治的逻辑、线性、计算能力为主的信息时代即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以创意、共情、模式识别、娱乐感和意义追寻等右脑能力为主的概念时代。
      
      左右脑的区别:左半脑有一个区域控制着言语的能力。右半脑进行整体推理,识别模式,解释情绪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左半脑按先后顺序进行活动,右半脑是同步同时进行活动。左脑精于读字面语意,右脑精于读懂画外音。左脑分析细节,右脑考虑全局。左脑注重分类,右脑注重联系。所以,左脑进行逻辑、次序、文字处理和分析,右脑则负责合成处理表情、语境和全景。
      
      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过去之后,将迎来概念时代,主要角色是创造者和共情能力者,特征是擅长右脑思维。概念时代最重要的变化不是在办公室里,而发生在我们的心灵和灵魂深处。在这个时代,意义是新的财富。物质繁荣给了右脑思维发挥的空间——美感、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凸显了,人们的注意力从日常生活转向了更广更深的意义层面。艺术硕士(MFA,Master of Fine Arts)取代MBA成为世界最热门的文凭。
      
      现在的知识工作者需要那些海外的外包人员无法质优价廉地完成的工作,用右脑思维的优势去缔结关系而不是处理业务,去应对新的挑战而不是解决日常问题,掌握大局而不是着眼于局部。靠左脑吃饭的人要开发新的能力,做那些电脑无法更快,更便宜,更好完成的事。
      
      当今时代要想生存,个人要审视自己的工作:1)是否有海外的外包人员能廉价完成我的工作?2)是否电脑可以比我干的更快?3)在这个供给过剩的时代,我做的产品是否还有需求?我们必须能做哪些海外知识工作者不能以低价做的,电脑不能做的更快的,同时满足审美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的工作。
      
      第二部分 六感
      
      六感即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和探寻意义。
      
      设计的大众化改变了商业竞争的逻辑,竞争的重点不仅是价格和质量了,而是言语难以描述的东西:创意、美感和意义。在一个物质丰富但被自动化和外包风潮打乱了秩序的世界里,每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必须培养一种艺术感。选择联系我们情感的设计,培养这种选择的能力,将会使我们生活得有意义,因为身边是令人满意并且联系我们情感的东西。
      
      故事更容易被人记住,因为故事是我们记忆的主要方式,大多数我们的经历、知识和思想是以故事的方式组织的。我们以故事的方式看待世界、理解事物是非常自然且根深蒂固的。讲故事并没有取代分析思考,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分析,从而进行更好地分析思考。信息多了,并且容易获得,它的价值就小了。所以谁能把信息组织起来使其具有上下文环境,并且有情感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能力非常重要。当大量的日常白领工作被外包或者由电脑来做了,故事感所体现的这些能力就愈发值钱了。
      
      交响能力是指将琐碎的事情联结在一起的能力,这种能力重综合而不重分析,要找出看上去毫不相干的领域之间的联系,发现更广泛的模式而不是得出具体的答案,通过把别人不在意的要素结合在一起,来发明新的事物。这是企业家和发明家必备的能力。优秀的领袖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模式识别和综观全局的。跨学科的人往往交响能力较强,这样的人往往能从复杂中挑出真正有意义的东西。信息淹没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在大环境中总揽全局——区分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只是庸人自扰。有时候强大的创意来自于两种现有思想的结合。学习绘画能够培养发现事物之间关联的能力。观察比智商更加重要。
      
      关于比喻。只有人类才能进行比喻的思考,而人类思维的过程很大程度上都是比喻性的。丰富的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的舒适最终远不及比喻性思维带来的满足感——无论你认为自己的人生是一段丰富多彩的旅程还是单调乏味的工作,很大程度上,自我了解就是要探索适合自己的比喻方式,这将是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共情能力是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这是一种本能反应,不用经过深思熟虑就能产生。人们的情感很少用语言来表达,通常都是通过暗示来表达。情感的模式是非语言的。共情能力不仅是职业生存技能,也是生活的道德规范,是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意义必不可少的因素。共情能力与交响能力息息相关,因为拥有共情的人能更能理解环境的重要性。共情能力包含了不确定性,关注更大的环境、进行联想,且无法预料。伟大的设计并不是从很酷的草图或奇妙的发明开始的,而是始于对人的深刻理解。
      
      娱乐感。公司喜欢那些能将许多学科融汇贯通,灵活运用的人。右半脑在理解和欣赏幽默感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幽默感通常包含自相矛盾的情况或性质,是人类才智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体现了适应环境、综观全局以及将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见解。
      
      人们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者逃避伤痛,而是找到生命的意义。在不同的领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精神性——不一定指宗教,而是更大程度上指生活得意义和目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部分。人是社会的产物,渴求认同感和存在的目的。下一个商业周期是“意义、目的好,更深的生活体验”。在所有激发我们幸福感的事情当中,首当其冲的有令人满意的工作,避免消极情绪和负面事件的产生,结婚以及拥有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感激是个人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工作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将会超过它带来的物质回报,成为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因和动力。知道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运用它们为比你更强大的某事物服务。
      
      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和探寻意义都是我们天生具备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只是去培养和发挥它们。
      
      延伸阅读:
      《用右脑画图》
      《故事》
      《活出意义来》
      
  •       学习一个东西(理论)或技术:
      试着设计这个东西,从外观到内部结构,然后到使用
      对于难以理解或复杂的概念:讲故事
      对于难以把握的东西:交响乐形式
      把握主从关系,各方面的配合,幽默是润滑剂
      寻求生活的意义
  •     作者认为,世界將屬於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創造力、具同理心、能觀察趨勢,以及為事物賦予意義的人。我們正從一個講求邏輯、循序性與計算機效能的資訊時代,轉化為一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
  •        现在已经不再是物质匮乏的时代,摆脱了纯粹的物质需求后,人的追求自然就会上升到精神层面。其实很典型的就是苹果,他的理念就是不断去开发人们的需求,从而我们看到了创造销售传奇的iphone、ipad。
      
       中国教育还处在强调左脑逻辑思维的时代。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各种考试,强调的都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还有一类人,他们虽然不善于严谨的逻辑分析,但他们依然能为社会创造无数”财富“。比如设计师、建筑师、发明家、艺术家等。
      
       相信中国的工薪阶层们也会逐渐脱离纯粹的经济追求,所以右脑思维者的职业,在未来应该是一种稀缺资源。特别现在很多分析类的东西计算机已经可以替代,那些不能替代的工作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擅长右脑思维的人,能更好的把握整体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会是未来右脑时代的六个重点能力。
  •       《全新思维》好像是读秋水的文章提到的,先是下了电子书来看,觉得很不错。忽悠了立德兄买了纸质书,又哄骗过来先睹为快。再看一遍,还是觉得好。虽然谈不上“经典”,也有畅销书的通病(字少、啰嗦重复啦),但其中的观点和思路,给我启发。
      先说说作者,丹尼尔平克,著名“未来学家”。度娘说未来学家是“未来学家指的是那些推测未来的人。具体来说,是指一些科学家或社会科学家系统的预测未来,尤其关乎人类社会的生命演变,以及地球的未来。”听起来so cool!到现在为止,我只听过两个“未来学家”(另一个是《游戏改变世界》的作者简•麦戈尼格尔 ),但是他们的书都非常有意思,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或者说是“未来的”)看问题和解剖问题的方式。
      作者认为,这个时代拥有全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视“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所谓高概念,包括创造艺术感和情感美,辨析各种模式,发现各种机会,创造令人满意的故事,以及将看似无关的观点组合成某种新观点。高感性能力包括,理解他人,了解人际交往的微妙,找到自己的快乐并感染他人,以及打破常规、探寻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有意思的是我最近还在手机上看《美丽新世界》,我发现书中描写的未来的人几乎完全是与“高概念”和“高感性”所相反的。也就是说,当平克提醒我们应该注意提升某些方面的时候,另外也有人(或者组织)在破坏我们这些能力,对这个我们要有意识。)
      作者提到了右脑思维的三大推动力,算是全新思维的时代背景,一是物质的丰富带来的人们对意义、美好的进一步追求;一是亚洲的崛起,带来的对“左脑思维”工作的冲击;还有就是自动化(电脑)对“左脑思维”工作的冲击。简单来说,“左脑思维”的工作被更廉价的工人和更聪明的电脑取代;有大量“右脑思维”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选择“左脑”还是“右脑”,不言而喻了吧?
      右脑时代,知识不再是力量,高概念和高感性显得更重要,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和意义感。
      1.设计感
      不仅要实用,还要有设计感。优秀的设计是一种融合了技术、认知科学、人类需求和美感的复兴态度。作者提出了一些激发设计灵感的办法,其中有一条居然是“切勿有专攻”,呵呵,我想作者的意思是在“钻研”的基础上,要成为“杂家”吧!——“设计”本来就是每个人都应该做也能做的事情呢!
      2.故事力
      不要只做会讲故事的人,还要做会讲故事的管理者。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运用数据很重要;如何把你的结论表达出来更重要——要会讲故事。这是我很大的一个短板,主要是以前几乎忽视了这个能力。
      3.交响力
      这里作者引用了他在爱德华兹的美术班学习绘画的经历(爱德华兹把她的学习绘画的方法写成了一系列书,我看过其中一本,她对画画的看法和独创的学习方法,让我着迷),论述了不是要分析能力,而是要综合能力,纵观全局,跨越各领域界限,把迥然不同的因素整合成一个全新的整体。我想到前几天我在微信上看到的一个三格漫画(最近的大新闻是中国足球队1-5败给了泰国队),第一格是赵本山故弄虚玄地说:朋友想到一个方法能提高中国足球的排名.第二格,小沈阳一脸不相信:不可能有这种方法;最后,老赵得意地说:高考加一门足球!——看完以后我乐翻了,其实这个作品的作者就有很强的“交响力”,把高考、中国足球、赵本山和小沈阳的表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4.共情力
      这个主要讲的是提高“情商”、与他人“共鸣”、“理解他人”等,要具备理解他人动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并且关心他人的能力。
      5.娱乐感
      作者说到了“游戏”、“幽默”,提出“让娱乐成为一种态度”。看看现在游戏产业的兴旺发达,就知道“娱乐感”的重要性了。可惜,这又是我的短板……左脑思维训练过多的我,好像有点太“严肃”了。作者说,我们需要保持严肃认真的处世态度,但是过于严苛同样有损于身心和事业。那就试着更快乐一些吧!
      6.意义感
      作者说,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物质财富已极大充裕,这使得亿万人从每天的奔波劳碌中解脱出来,可以追求更有意义的理想,即生活目标、完美和精神满足感。终于有一个我的强项了,哈哈!我自己就是一个追求意义感的人,因此我也知道有太多的人跟我一样,吃饱喝足衣食无忧以后,“意义感”让我们获得物质所不能带来的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平克说他给的答案是“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我不知道这个“未来”有多远或者多近,所谓的“决胜”又是何等厉害的必杀技,但阅读完本书,我觉得提升这几个能力,启发自己,整合自己的与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都会有改变,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不用决胜未来,也能改变现在的。
      反观自己,我觉得我正在往“左脑思维”的道路越走越远,感谢看到这本书,帮我打开另一扇窗户,让我在工作、孩子教育、学习等多方面,可以有新的尝试和作为。
      另外,我想到,秋水一直说的“知识管理者”其实就是具有“右脑思维”的人,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我要发现他们,以他们为榜样,学习、践行,并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       专业人士跨领域工作的情形开始出现,重视右脑思考的感应时代,未来拥有六种关键能力的人。
      1、设计,
      2、说故事,
      3、跨领域整合,
      4、体会别人感受,
      5、玩乐,
      6、追求生命意义能力的人
      将会成为下一波美国职场的新贵,入住高薪阶层,坐享快意人生。他们就是未来在等待的人才!!!
  •     翻译与简体字大陆版不同
  •       好吧,你可不能像我一样被“全新思维”四个字给迷惑了,其实正本书就是讲右脑思维的,并不新鲜,不知道“全新”二字是否在不同人的认知里是否有这么大的区别,而且我认为严格区分左、右脑的说法总显得把复杂的大脑简单化,很多功能依赖单纯的左脑或右脑都是无法完成的。
      
      分章介绍设计感(Design),故事感(Story),交响能力(Symphony),共情能力(Empathy),娱乐感(Play),探寻意义(Meaning),号称“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我们来看一下原文的副标题“Why right brainers will rule the future”,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好在懂点英文,神翻译呐!
  •     易讀,練習本的概念不錯,資料也有用。
  •       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不经意发现了这本小册子,由于对这种“趋势类”的图书一向比较感兴趣,就快速地把全书跳读了一遍。
      
      大概是翻译的原因,感觉作者在论述“六种力量”的时候支撑点不是特别充分,不过这也是“趋势类”图书的通病。
      
      的确是比较具有前瞻性的一本书。以前看过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任何技术,总是从哲学开始,以艺术终结”,如果结合本书的论点,这句话可以变更为“任何职业,都是从左脑开始,以右脑终结”。
      
      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两家企业:Google和苹果,譬如Google公司的创意、办公环境的休闲娱乐,苹果产品独特的外观设计、舒畅的用户体验,以及这两家公司在近几年发展迅猛的劲头——这一切,似乎都与作者在书中的观点极其吻合。
      
      根据书中的理念,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又重新审视了一遍,这种新视角下的自省的感觉超级OK。
      
      
      
  •     编程,文学,哲学,社交,游戏,信仰
  •     全脑思考
  •     看看
  •       这本书一直存放在文件夹中而没有动过读的心思。先是@萧秋水大力推荐这本书,她在图书馆借阅后大加赞赏;直到最近,@张辉又一次在公众微信中推荐这本书。我知道,我必须要读这本书了。我要了解,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推荐它;我还要明白,它究竟好在哪里。
      
      作者告诉我们了一个事实,就是左脑思维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依赖左脑从事的工作很可能被计算机和外包人员所代替。为了不被替代,应更多地开发全新思维,拥有全新的思维方式,作者称之为“高概念”、“高感性”。高概念的能力包括具有美感、富有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能写出优美的文章,能把表面上毫无联系的事物结合成新的事物;高感性的能力指理解别人,懂得人与人交往的细微之处,感染,寻找生活的真谛和意义。也就是说,写出一篇情感共鸣的文章,体察与人交往的细密,这些都是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它需要大脑的思维,是情感、理解等综合思考的结果。而这些都需要右脑能力来辅助左脑,作者称之为六大感知——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
      这些能力无疑是右脑思维在起着重要作用。特别巧合的是,我最近在看管理学家刘澜《领导力十律》,这本书也不约而同地把讲故事作为十律之一。可见,一个故事比一个抽象的概念和高深的理论更能吸引人,也更能让人接受。
      
      看完本书后,对我当前做的事情找到了理论的依据。年初定下计划,每读一本书,写书评一篇。这样做的结果使我又一次回顾了书中的重点,同时对看书的理解和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加深了印象,而且在写字的过程,动用了创造力、思考力以及情感的共鸣,相当于又做了一次深刻的阅读体验。还有画画,我以前认为画画必须有专业功底,其实不然。画画是一个观察的过程,能很好地调动右脑思维。我试着画了一副图,一个伴柜,在画的过程,只专注地做一件事,明显感到大脑被清空了。因为是凭记忆画图,画好后才知我少画了一层隔板,可见就算天天见的物品,平时的观察也并不细致。
      
      书中有一个建议,给家中的一件家具的制造商提一个建议。我很认真地写了信,建议把一个伴柜改造成既可以当柜也可以当成桌和椅,增加商品的实用功能,在信的下面我附了改造前和改造后的简单手绘图纸。信发出后,制造商很快回了信,表示会认真考虑我的建议,并会把结果反馈给我。这是一个美妙而令人期待的开始。
      
      这本书说到底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讨论思维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和一些方法锻炼右脑思维,更有意识地改造自己,提升竞争力和创造力。
      
  •       借助帅哥的全新理论,我也在此“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我能通过非常简单的一个“象•elephant”字,即可帮助大家立马提升想象力。
      还记得“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名言吧。因此,想象力是提升——设计感(Design)、故事感(Story)、交响能力(Symphony)、共情能力(Empathy)、娱乐感(Play),和探寻意义(Meaning)等诸多创意能力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首先,借助想象力,我们能为“大象•elephant”做个可爱的“形象设计”。
      ee,好像大象格外“显眼”的“两只扇风耳”;
      L,好像大象“长长的大鼻子”;
      P,好像大象“胖胖的上半身”;
      H,好像大象“粗壮的四条腿”;
      ant,则是躲在大象脚后跟处的一只“小蚂蚁”……
      
      其次,借助想象力,我们为蚂蚁和大象编段笑话找点乐儿。
      一只小蚂蚁在路上看见一头大象,他迅速钻进土里,只将一条腿的末端,那点“脚后跟•heel”露在外面。一旁的兔子看见忙提醒他说:“还露着呢,快藏好! ”小蚂蚁神秘兮兮地说道:“嘘!别出声,一会儿老子绊丫一跤!”
      
      接着,还是借助想象力,我们用《蚂蚁和大象》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颇具教育意义的中心思想——做人要懂得“助人为乐”!
      因篇幅所限,请读者自行在网上搜索动画片《蚂蚁和大象》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俩人是如何互相“帮助•help”,好像一家人似的。
      
      若想进一步深入理解大象的“共情能力”和“交响能力”,建议各位再来重温一部充满想象力的美国动画大片——《霍顿听到了呼呼声(Horton Hears a Who)》吧!想知道片中主人公大象霍顿为什么竟然能够听到一粒尘埃上的小生命们的求救声吗?敬请记住这句话:A person is a person, no matter how small!(众生平等,无论大小!)
      
      然后,学会在互动游戏中诞生奇妙的“想「象•elephant」力”。
      Q:大象好大啊,谁最能「chēng」象?
      A:学过《曹冲称象》的历史典故,就该知道是曹冲这个聪明的小男孩儿。
      Q:不对。
      A:听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撑起整个地球”这句名言的话,想必就能猜出吹牛皮的这个家伙正是科学家阿基米德!
      Q:也不对。
      A:那会是谁?
      Q:请大象“高抬贵手挪挪脚”啦,我小蚂蚁用一指禅的功夫,便能轻而易举撑起大象的手掌或脚掌哦!
      
      
      正像苏斯博士说的那样:“左想想,右想想,上面想想,下面想想。哦,只要你去尝试,你就能想出好多好多东西。”
      (Think left and think right and think low and think high. Oh, the things you can think up if only you try!)
      
      最后,请让我们一道借助想“象”力,玩儿出花样、玩儿出创意,在提高智商、情商和“字商”的学习过程中,还能将“字由创意”编成一整套的《“字”娱“字”乐》《“字”说“字”画》,或者是我的第一本《漫话“字典”》吧!
      N只小“蚂蚁•ant”,互相“帮助•help”,抬着一位“脚踵•heel”严重受伤的“大象•elephant”兄弟……大家“感觉•feel”好轻松、好满足、好快乐啊!
      
      
      
      
      
      
      
      
      
      
  •       the book is writen for developped countries especially for westen Euro and US, but still could help us somehow.
      When facing up with 3A (if memory is right) challenge, the author suggest to develop our R-Direct thinking model based on 6 criteria, which is based on our developped logistic thinking foundataio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other factors, and he think those factors is the key reasons for future successful under 21th circumstance.
      now I have only finished the first half, and full of interest in reading the next part.
  •       未来世界需要人们所具备的六感包括: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
      
      先从科学实验出发,阐述了左右脑在处理各种事情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揭示右脑时代的到来。具有逻辑性,严密性,重复性的工作越来越多的被机器代替,人们需要从事机器替代不了的工作,而这些工作需要具备上述六感,才能更好的完成。
      
      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每章介绍完其中一感之后,有一些建议,帮助你去完善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并且阅读的时候许多小例子也蛮有趣的。
      
      阅读最大的乐趣在于获取新的思想,我对于一本书好坏的评价标准就在于此,并且在阅读后,对书中的某一点内容产生兴趣之后再去阅读相关内容而获得的连续不断的满足感,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情,正印证了我那句:读书是种饥渴,源源不断吸收的感觉特别好!”恰好这本书,满足了我的需求,值得一读。
  •       针对的是美国等的发达国家的情况。
      越来越多的技术型的工作被转移到了低工资的地区。这些工作是“左脑型”的,要想在这样的时代生存,要训练右脑,要发展全面思维。
      左右脑不是互相独立的,但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偏重,信息时代偏重的是左脑,下一个时代,也就是概念时代,偏重的是右脑。
      到第50页,平克所讲的关于概念时代的例子,还是那种在信息时代工作技能基础上发展延伸出来的,只不过不是通过左脑主管的逻辑,而是加入了右脑主管的艺术方面的因素。还没有提到概念时代独有工作。
      概念时代,左脑不是不重要了,只是不够了。这个时代的背景是物质变得特别丰富,人开始追求物质以外的享受。
      新时代需要的六种能力: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整合单个事物,综合分析,全面把握),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要能跟人产生情感上的互动,而不是仅仅满足基本需要。
      不仅要跟工资低的人竞争,还要跟机器竞争。
      设计感:
      新时代,产品需要经过设计,而满足使用功能只是一个基本要求。
      个性化是右脑的需求,而左脑制造出来的是统一的东西。但是个性化是否是意味着不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了呢?iPhone有设计感,但是造型完全一样,为什么追求个性的人那么多买的?
      培养设计感:
      随身携带一个记录的东西,记下见到的好的设计,坏的设计。试着去构思如何改善坏的设计。
      阅读设计类杂志。
      参观设计博物馆。
      找一样自己身边的东西,跟它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行交流互动。
      要挑剔和讲究。
      了解不同材料的品性,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
      【广泛的思考,不要钻牛角尖。
      经历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生活从本质上说是人际交往和经验交流的过程。在一定空间里经历某些事物可以增加我们的阅历,也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卡林·拉希德】
      故事感:
      【故事感能够精确地获取那些正是决策方式所遗漏的因素。逻辑感是去总结,从特殊场景中提炼出结论,去除主观的情感因素。而故事感则获取场景和情感的因素……故事是重要的认知事件,因为故事将信息、知识、场景和感情等因素压缩成了一个记忆包存进大脑里。——丹·诺曼】
      故事感不是扭曲事实,而是包括了事实以及事实以外的感情因素。
      工业社会将人的情感因素剥离,将人变成一个有思维能力的机器,而下一个时代,人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有逻辑思考能力,也有丰富的情感。逻辑方面的东西容易被量度,而情感方面的,很难被分解被定式。
      培养故事感:
      写迷你故事,也就是小短篇。
      练习讲故事,用声音,用文字,用图片。
      阅读别人的故事。
      交响能力:
      学习绘画。
      观察各种联系。
      尝试将不同的概念,不同的东西联系起来或者组合起来。
      培养交响能力:
      聆听交响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莫扎特第35交响曲“哈弗那”,马勒G大调第四交响曲,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海顿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
      学习绘画
      逛报摊
      记录遇到的优秀比喻,灵感
      做不擅长的事
      寻找“负空间”,也就是观察图片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共情能力:
      换位思考,去体会别人的情绪
      培养共情能力:
      研究保罗·埃克曼
      学习表演
      做志愿者
      娱乐感:
      玩一点游戏
      培养幽默感,记录下自己遇到的跟“幽默”有关的经历
      培养娱乐感:
      欢笑俱乐部
      玩游戏
      探寻意义:
      不因要活着,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活。
      表达感激之情,给人以感情上的回馈。
      阅读相关书籍:
      《追寻人生的意义》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35734/维克多·弗兰克,
      《真实的快乐》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934733/马丁·赛里格曼,
      《心流》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424068/米哈伊·柴可金特米哈伊,
      《这辈子,你想做什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06100/泊·布朗申,
      《用心》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45175/埃伦·兰格
      游览螺旋迷宫
      超前回思,想象一下你在九十岁时会怎么样,如果人生能再来一次你现在会怎么做
      备注:《新劳动分工——计算机如何创造下一个工作市场》
  •     勵志書,這種書臺灣特別多
  •       全书讲述的是右脑相比于左脑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右脑所擅长的功能影响人类的6种主要能力:1,设计感 2,故事感 (书中对这两部分的描写给我们更大的价值在于告诉我们如何训练这两种能力)3,交响能力(这部分的内容突出的是系统思考,全局观的重要性)4,共情能力 5,娱乐能力(这两部分的核心是告诉我们在社交活动中不应该将人当做物体来看待)6,对意义的追寻(这是所有事情的核心,这本书当然也不例外)
      
      我觉得本书是一本关于6种能力的前言,它讲述了6种能力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与训练这6种能力相关资料信息,这也是我认为本书对于读者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价值。
  •       读完第一部分,是一贯西方书籍的味道。逻辑清晰,论证论据齐全。先从人类的左脑说起,随着世界的进步,讲到要更多的使用右脑,才是未来的趋势。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到将要发生的高概念时代。人类从工业时代的体力劳动,上升到脑力劳动,左脑的逻辑推理成就了白领程序员的信息时代,之后的发展将会是右脑的全局图像时代,人们利用左右脑的共同协作,设计高概念的工作将带来高概念时代的发展。左脑更注重分析推理逻辑,这种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比不上电脑的处理能力,那么就要开发右脑的图形设计能力,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作者将从6个方面锻炼来提升右脑的能力,从而迎接下一个时代的到来。
  •       这本书里有个观点很发人深思。作者站在全球视角,认为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的大制造工厂。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西方国家是产生创意和战略蓝图的地方。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低廉,适于做大规模的重复性劳动。小到车间工人,大到软件工程师,都是廉价劳动力。
      
      这个观点一下子把许多问题都解释通了。每年我们有那么多的人出国学习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然后顺利在当地找到起薪较高的工作。我们并没有抢他们的饭碗,因为从全局视角看,这些职位就是给我们的。另一方面,中国威胁论经过这个逻辑的解释,就显得更荒谬了。我们只是承担着世界大分工里自己的责任罢了。没有哪个国家能靠抄袭独霸世界。这样一来,“学好数理化”式的中国教育也不无道理。因为中国本身就需要大批的左脑思维的人来做这些重复劳动。
      
      作者是美国人,本书的写作立场也是基于美国社会。在中国当下的环境里强调右脑思维看起来还为时过早。但是借鉴一下也无妨。何况个人的发展也没必要受地域的限制。
      
      那么右脑思维的优势在哪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人际沟通的有效性上。在作者提到的六个感觉(six sense)里,至少故事 (story)、移情(empathy)和玩耍(play)这三个是直接和人际沟通效果相关的。也就是讲好故事,理解对方,富有幽默感。现代社会信息过剩,所以沟通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产生决策层的大创意。而右脑思维善于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举一反三,抓住本质意义。故而在决定一个项目的大方向上,右脑思维也占尽风头。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其他三个方面:设计(design)、协同(symphony)和意义(meaning)。要有美学观念,以小见大,探寻根本。其中,作者很强调意义,说“现在社会金钱已经不是货币;人生的意义才是。”这句话很让人感动,因为超越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但我认为,这同时也是精英主义的。所谓探寻意义,需要相当的悟性,还需要摆脱现实的困扰,而不是简单的右脑优势,因而非一般常人所能为。设计和协同两个章节还是具有普适性的。
      
      总体说来,在这个太需要相互理解的社会,让占主流的左脑者眼前一亮,看到被忽视的另一个庞大群体,是一件功德事。同时,这本书也是右脑者的强心剂。右脑者不应该局限在用自己的技能做有限的工作上,比如设计师、导演等;也应该参与到主流的决策岗位中,成为乔布斯一样的创意型企业家。我认为这是一个从技术到思维的革命。一个人的各种能力或者修养会反映在他做的每件事中,我们不需要非得搞艺术才有创意,也不需要非得搞科学才有逻辑。尤其对企业的高层决策者而言,左右脑思维都不可或缺。
      
      对于探寻意义,如何融汇贯通各种能力,从而在生活每个方面都尽情发挥自己,推荐延伸阅读:大卫·林奇的Catching the Big Fish。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