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与形而上学》章节试读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7
ISBN:9787535511782
作者:周国平
页数:253页页

《尼采与形而上学》的笔记-欧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的危机 - 欧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的危机

[书摘1]
所谓"最高价值",就是指历来形而上学所设置的赋予生存以终极的根据、目的、意义的本体,从柏拉图的理念到基督教的上帝均属此列。它们之丧失价值,使得生存失去了根据、目的、意义。随着最高价值丧失价值,附着于其上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也丧失了价值。
[书摘2]
文明总是以某种信仰为前提的,信仰的实质是最高价值的设置。不管以往的形而上学所设置的最高价值如何谬误,倘若没有最高价值的设置,没有信仰,人类精神便会迷离失措,无所依傍,甚至走向平庸化、野蛮化。现代文明的危机,究其实质就是信仰危机。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的"成百种征兆",指的便是到处显露出来的现代人缺乏信仰的精神空虚状态。
[书摘3]
科学……粉碎瓦解了曾经坚信的一切……事事都助长着正在来临的野蛮……如今地球上万般几乎都只取决于某种最粗暴邪恶的势力,取决于逐利者的利己主义和军事暴力统治者。"《尼采全集》,第1卷,第310页、311页。
[书摘4]
'基督教的上帝'既是'超感性事物'及其各种含义的主导观念,也是'理想'和'规范'、'原则'和'规则'、'目的'和'价值'的主导观念,它们被凌驾于存在者之上,为存在者整体'提供'一个目标、一种秩序以及(如同人们简明地说的)一个'意义'。
[书摘5]
长期以来,"上帝"观念始终是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它凝聚了一切最高价值,向人许诺不朽、至善和宇宙秩序。有了上帝,终有一死的个体生命从灵魂不死中找到了安慰,动物性的人从上帝的神性中发现了自己的道德极境,孤独的个人从和谐的世界秩序和宗教的博爱中感受到了精神的充实。基督教诚然贬低了人的尘世价值,却在幻想中赋予了人以某种永恒价值。上帝的灵光使人显得渺小,但同时也给人生罩上了一圈神圣的光环。基督教世界观实质上是人类中心论,它借上帝的名义把人置于万物之上,为人安排了一种超自然的世界秩序。
[书摘6]
尼采说:"一旦我们如此拒绝基督教的解释,把它的'意义'判决为伪币制造,我们立刻以一种可怕的方式面临了叔本华的问题: 生存究竟有一种意义吗?"《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3卷,第600页。
[书摘7]
人只是宇宙永恒生成变化过程中的偶然产物,有何神圣可言?既然无神圣可言,也就无道德可言,因为道德总是以人对自身的某种神圣性的信念为前提的。人因为近神而获得尊严,正是这种尊严感支撑着道德,道德又反过来支撑着这种尊严感。没有了神,人的尊严遭到空前打击,他感到自己被降到了与万物相同的水平。
[书摘8]
"虚无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对于实际存在的世界,他判断说,它不应当存在,而对于应当存在的世界,又判断说,它实际上不存在。因此,生存(行动,受苦,愿望,感觉)是没有意义的。"《强力意志》第585节,第403页。
[书摘9]
"现实世界上的幸福和快乐取代了对天国幸福的向往。尤其在死的问题上,"每个人都知道他总难免一死,不再复活,于是对于死抱着骄傲和平静的态度,像神一样。他由于骄傲,就会认识到他不必抱怨生命短暂,而会去爱他的弟兄,不指望任何的报酬。爱只能满足短暂的生命,但正因为意识到它的短暂,就更能使它的火焰显得旺盛,而以前它却总是无声无息地消耗在对于身后的永恒的爱的向往之中。"《卡拉马佐夫兄弟》,第982、983页。
[书摘10]
文艺复兴以来,科学在与宗教的冲突中节节胜利,给西方世界带来空前的物质繁荣。这种情况曾经在短时间内造成一种乐观主义气氛,使人们普遍相信科学万能,人类凭藉自身固有的理性能力可以征服自然,求得永恒福乐,而这种福乐是宗教曾经许诺实际上却无法兑现的。因此,上帝之死所留下的巨大空白一时未被人们感觉到。然而,正如尼采所指出的,科学有其自身的界限。参看《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135-139页。这种界限集中表现在,科学一方面摧毁了传统的最高价值,另一方面它本身却又不能充当或重建新的最高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尼采谈到了"现代自然科学的虚无主义结果"〔3〕《强力意志》第1节,第8页。
[书摘11]
恩格斯是尼采的同时代人,即使他也从自然科学所提供的材料引出了人类历史进步有限性的结论:"自然科学预言了地球本身的可能的末日和它的可居性的相当确实的末日,从而承认,人类历史不仅有上升的过程,而且也有下降的过程。"只是因为"我们现在距离社会历史开始下降的转折点还相当远",所以不必多加考虑罢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第4卷,第213页。

《尼采与形而上学》的笔记-1 - 1

"虚无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对于实际存在的世界,他判断说,它不应当存在,而对于应当存在的世界,又判断说,它实际上不存在。因此,生存(行动,受苦,愿望,感觉)是没有意义的。"《强力意志》第585节,第403页。

《尼采与形而上学》的笔记-欧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的危机 - 欧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的危机

[书摘12]
正是在科学最迅速发展的近现代,怀疑论最为蔓延。理性的自我迷信业已破灭,它在碰壁之后不得不反过来进行自我批判,于是便有了康德的批判主义。从实证主义到现代经验主义和分析哲学愈来愈坚决地拒绝形而上学问题,而把哲学的任务严格限制于对科学的基础进行研究,这一哲学思潮正是科学破坏传统形而上学基础的直接后果。
[书摘13]
有一种信念,"认为思想循着因果律的线索可以直达存在至深的深渊,还认为思想不仅能够认识存在,而且能够修正存在。这一崇高的形而上学妄念成了科学的本能,引导科学不断走向自己的极限……""现在,科学受它的强烈妄想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赴它的界限,它的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这界限上触礁崩溃了。"《尼采美学文选》,第63、65页。
[书摘14]
"科学的发展愈来愈把'已知的东西'消解在未知的东西中了: --但它追求的恰是相反的情况,本能地要把未知的东西还原为已知的东西。
  "总之,科学正在酝酿一种绝对的无知,一种感觉: 根本不会有'认识';只有一种梦想'认识'的奢望;更有甚者,我们丝毫不能设想还可以把'认识'哪怕仅仅当作一种可能性;--'认识'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观念。我们把人类一个古老的神话和自负改编为确凿的事实: 和'自在之物'一样,'自在之认识'也没有资格作为概念。"《强力意志》第608节,第415、416页。
[书摘15]
无论宗教借信仰所建立的绝对价值,还是传统形而上学借概念所把握的绝对本体,都遭到了科学的否定。然而,科学自身在认识绝对的问题上却无能为力,绝对仍是一个神秘的领域。
[书摘16]
人类追问绝对的冲动并非单纯的求知欲,而是出于确立价值目标的需要。可是,在确立价值目标方面,科学同样无能为力。尼采在谈到科学时写道:"它不能……指明道路;只有当一个人知道向何处去之时,它才可能有用。"《尼采全集》,第11卷,第170页。"科学--为支配自然而将自然转化为概念--属于'手段'之列。但是人的目的和意志必须同样生长,为了整体。"《强力意志》第610节,第416页。尼采要求恰如其分地看待科学在人类生活中的手段作用,不要把手段当作目的,迷失了方向。尤其在最高价值崩溃、信仰沦丧的时代,当务之急是创造新价值,建立新信仰,而科学显然不能完成这一任务。
[书摘17]
现代处在这双重虚无主义的阴影之下。一方面,上帝死了,信仰危机的阴影笼罩着欧洲。另一方面,上帝死得不彻底,它的"影子"即传统道德犹在,继续反对生命本能,导致颓废。信仰的沦丧和本能的衰竭是一种现代并发症,病根则是旧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的信仰。
[书摘18]
失去信仰的现代人急切地投身喧嚣的世俗生活,试图用勤勉的劳作麻痹内心的不安,松弛精神的紧张。他们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手里拿着表思想,吃饭时眼睛盯着商业新闻,分秒必争,却不再关心永恒。参看《尼采美学文选》,第102、134、248页。这种现代式的匆忙原是失去信仰者精神空虚的表现,反过来又加剧了无信仰状态。"现代那种喧嚣的、耗尽时间的、愚蠢地自鸣得意的勤劳,比任何别的东西更加使人变得'没有信仰'。
[书摘19]
尼采一再指出,机器剥夺了人的个性: "它把许多人变成一部机器,又把每个人变成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它制造平庸和单调";"它是无个性的,使一件工作丧失了自己的骄傲,自己特有的优缺点,--因而也丧失了自己的一点儿人性",结果,"我们现在似乎只是生活在无名无姓的、无个性的奴隶制度下"。《尼采全集》,第3卷,第317、318、350页。
[书摘20]
广义的形而上学就是所谓终极关切,"终极"既可从价值论角度理解,指终极的意义、目的;也可从本体论角度理解,指终极的实体、原因。在多数哲学家那里,这两者是一致的,最高的目的往往也就是最初的原因。它是变中之不变,多中之一,相对中之绝对,瞬时中之永恒,是万有之全,世界统一性所在,是万物由之生化又向之复归的始基,是世界的根本奥秘,存在的底蕴。
[书摘21]
成熟的理性以主体自居,把世界当作客体对待。世界分裂为本体界和现象界,无非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的思辨形式。人丧失了对生命的形而上意义的无意识信念,于是只好靠意识去追寻;但寻到的不再是形象的图解,而是抽象的概念了。
[书摘22]
在尼采看来,一切形而上学都是价值体系,其核心是最高价值的设置。形而上学所确认的终极实在,无非是最高价值的载体;所构造的所谓"真正的世界",也无非是"自在地有价值的"世界的别名《强力意志》第583节,第397页。
[书摘23]
自柏拉图以来,一切形而上学家都立足于理性和道德,一方面否定感官、本能以及宇宙的生成变化,把实在虚无化,另一方面迷信概念、上帝,虚构一个静止不变的"真正的世界",把虚无实在化。尼采认为,这就是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所在。否定实在必定要被实在所否定,信仰虚无必定会使信仰归于虚无,所以,形而上学又必然会从自身隐蔽的虚无主义脱胎出公开的虚无主义。
[书摘24]
一方面,寻求宇宙生成过程的"意义"、"目的"实际上就是宇宙目的论和人类中心论,它必然会幻灭。另一方面,既然生成本身以及作为生成之一部分的人类生存并无目的可言,那么,为了设置目的,就只好"借助某一超人类的权威",来为人类提供一个"来自外部的目的"了。《强力意志》第20节,第19页。这样的权威便是上帝,这样的目的便是道德。结果,虚构的生命目的反而凌驾于生命之上,否定了生命本身。生命的欲望遭到敌视,被宣判为不合目的的恶,上帝被设立为恶的对立面,而"这意味着把实在设立为欲望和激情的反面(也就是虚无)"。《强力意志》第576节,第392页。
[书摘25]
第一种形式: 对"意义"("目的")的寻求及其失落。
[书摘26]
第二种形式: 对"统一"的寻求及其失落。
[书摘27]
第三种形式:"对真正的世界"的寻求及其失落。
[书摘28]
在这里,尼采指出,对"统一"的寻求也是一种价值寻求。人之所以要在变动不居的万象世界背后寻找一种终极实在,一个最高统一体,一方面是为了把自己与永恒、绝对,与"一种具有无限价值的整体"联系起来,以确认自身存在的绝对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一种安全感。
[书摘29]
因为恐惧欲望和激情(它们造成痛苦)而迷信道德,因为恐惧非理性和偶然(它们也造成痛苦)而迷信理性、合目的性,因为恐惧变化、暂时性(它们导致死亡)而迷信不变的"存在"。这是"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强力意志》第576节,第391、392页。形而上学家们出于"对一切流逝、变化、生成之物的蔑视、仇恨",因而"要求一个不变之物的世界"。《强力意志》第585节,第402页。
[书摘30]
尼采认为,感官并不说谎,只是在理性对感官的证据进行加工时,才在其中塞进了"统一"、"持存"之类的谎言。参看《偶象的黄昏》,第23、24页。
[书摘31]
猜疑感官的另一面就是迷信理性。"感官骗人,理性修正错误: 由之而来的结论是,理性是通往不变之物的道路;非感性的理念必定最接近'真正的世界'。"《强力意志》第585节,第402页。理性(知性)的形式是范畴。范畴原是人为功利目的整理现实世界的手段,现在却被误当作价值尺度,"实在性的标准",甚至成了对目的即现实世界的审判。参看《强力意志》第584节,第399页。哲学家们把概念看作始因,绝对物,看作"来自彼岸元存在(Vorexistenz)的一份遗产"《强力意志》第471节,第331页。,用它们来构造一个超感性的世界,把这个世界宣布为"真正的世界",而把唯一的现实世界即我们的感性世界宣判为虚假的世界。因此,尼采说:"对理性范畴的信仰是虚无主义的根源"。《强力意志》第12节,第15页。
[书摘32]
现实世界是永恒的生成过程,生成本身既无"目的",也无"统一"。因此,要寻找"目的"、"统一","只剩下了一条退路: 把这整个生成世界判为幻觉,发明一个在其彼岸的世界充当真正的世界。"《强力意志》第12节,第14页。"真正的世界"就是这样被发明出来的。道德家发明一个"完美的世界",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目的。哲学家发明一个"理性的世界",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统一"。宗教家结合二者,发明一个"神的世界",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目的"兼"统一"。尼采称这三类人为"另一个世界"观念的策源地。《强力意志》第586节,第408页。
[书摘33]
"'真正的世界'是通过同现实世界相对立而构成的。"〔3〕〔6〕《偶象的黄昏》,第28页。其方法是把现实世界所不具备的一切特征,如善、完美、统一、不变、自由等等,归诸"真正的世界"。这正暴露了"真正的世界"观念的虚无主义实质。因为这些特征既然是现实世界所不具备的,则便是"不存在的特征,虚无的特征"〔3〕,所以,"真正的世界"观念就是"把虚无构造为'上帝',为'真理',反正是构造为审判此岸存在的法官和裁判"《强力意志》第461节,第321页。,是"制造一个x来批判'已知的世界'"《强力意志》第586节,第406页。,是"用一种'彼岸的'、'更好的'生活向生命复仇"〔6〕。而一旦人们发现"真正的世界"原来是虚无,"这时就会产生虚无主义的最后一种形式,它包含着对于一个形而上世界的不相信,它禁止相信一个真正的世界。基于这一立场,人们承认生成之实在是唯一的实在……但又忍受不了这个他们已经不打算否认的世界了"。《强力意志》第12节,第15页。
[书摘34]
到了苏格拉底,道德以逻辑方式自我辩护,美德靠"理由"来证明自己,"在升华的幌子下丧失了自然的性质"。
[书摘35]
柏拉图哲学确实包含着明显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理性主义的"理念"说与非理性主义的"迷狂"说之间。理念说显然来自苏格拉底,是把苏格拉底通过辩证法推演出来的一般概念绝对化为实体的产物。然而,柏拉图认为,要认识理念就不能单靠逻辑推理了,而必须依靠由感官印象触发的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回忆"一方面离不开理性对于感官印象的整理,另一方面却又包含着非理性的迷狂因素。
[书摘36]
尼采高度评价康德批判主义的功绩,他写道:"当此之时,一些天性广瀚伟大的人物殚精竭虑地试图运用科学自身的工具,来说明认识的界限和有条件性,从而坚决否认科学普遍有效和充当普遍目的的要求。由于这种证明,那种自命凭借因果律便能穷究事物至深本质的想法才第一次被看作一种妄想。康德和叔本华的非凡勇气和智慧取得了最艰难的胜利,战胜了隐藏在逻辑本质中、作为现代文化之根基的乐观主义。当这种乐观主义依靠在它看来毋庸置疑的永恒真理,相信一切宇宙之谜均可认识和穷究,并且把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视作普遍有效的绝对规律的时候,康德揭示了这些范畴的功用如何仅仅在于把纯粹的现象,即摩耶的作品,提高为唯一和最高的实在,以之取代事物至深的真正本质,而对于这种本质的真正认识是不可能借此达到的;也就是说,按照叔本华的表述,只是使梦者更加沉睡罢了。"《尼采美学文选》,第78页。
[书摘37]
在尼采看来,一切判断都是信仰,而非知识,信仰的必要性则源于人类生命活动的需要。
[书摘38]
事实上先验综合判断是不可能的,只是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相信这类判断,所以康德的问题应该被另一个问题"为何必须相信先验综合判断"所取代。参看《善恶的彼岸》第11节。《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5卷,第24-26页。
[书摘39]
为了维护道德的绝对权威,康德不得不假设现象背后有"自在之物",现象世界彼岸有"真正的世界"。
[书摘40]
尼采认为,批判主义动摇了理性的绝对权威,毕竟是巨大的功劳,而浪漫主义却是对批判主义的反动,因为它试图依靠信仰来排除怀疑论的危险。
[书摘41]
"我们所寻求的是安宁、和平与幸福吗?不,只是真理而已,不管它多么可怕,多么丑陋。
[书摘42]
"在这里,人类的道路可分为二: 如果你想要得到心灵的安宁与幸福,那么,去信仰吧!但如果你要做真理的信徒,就应该去探索。"转引自工藤绥夫: 《尼采--其人及其思想》,台湾水牛出版社,1984,第48、49页。
[书摘43]
对"真理"的追求实质上是对根据的发问,它要求对以往一切学说和信仰作批判的考察,检查其有无可靠的根据,或如尼采所说:"对真理的信仰以怀疑一切迄今为止所信仰的真理为起点。"《尼采全集》第3卷,第22页。
[书摘44]
"在我看来,善意、精纯、天才算什么呢,倘若具有这些品质的人容忍自己在信念和判断方面无所作为,倘若他不觉得对于可靠性的要求是最内在的渴望和最深邃的冲动……置身于生存整个奇特的不可靠性和多义性之中而不发问……我觉得这是令人鄙视的。"《尼采全集》第5卷,第38页。
[书摘45]
一个在信仰问题上如此认真、对信仰的可靠性如此苛求的人,结果却是失去一切信仰,这种幻灭感是可以把人逼疯的。尼采曾经这样描述他的绝望心情:"天神啊,赐我疯狂!那使我终于相信自己的疯狂!赐我谵妄和抽搐,闪光和黑暗,用凡人未曾经历过的严寒和酷热、喧嚣和鬼怪恐吓我吧,让我呼号,哀哭,如禽兽爬行,只要我能在自己身上找到信仰!怀疑吞噬着我,我杀死了法则,法则使我恐惧,就象尸体使活人恐惧一样。如果我不是比法则更多,我就成了一切人中最卑劣的人了。我身上的新精神如果不是来自你们,又来自何处呢?向我证明我是属于你们的吧;唯有疯狂能向我证明这一点。"《朝霞》第14节。《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3卷,第28页。
[书摘46]
尼采分析虚无主义现象时的出发点是: 第一,一切形而上学都不是真理体系,而是价值体系;第二,任何价值设置都由生命活动的需要所发动,因而是设置者生命力量的标记。但是,由于形而上学一开始就把否定生命的道德设置为最高价值,道德的长期统治损害了人类的生命力量,而这意味着损害了价值设置的原动力,因此,一旦旧的价值设置崩溃,新的价值设置却无能建立,便出现了普遍的无信仰状态。
[书摘47]
在信仰的空白中,弱者惶惶不安,寻觅着随便什么"理想"以安慰自己。尼采却说:"我们带着嘲弄的愤恨看待号称'理想'的东西;我们只是蔑视人们不能随时抑制所谓'理想主义'的荒唐激动。"《强力意志》第16节,第17页。在尼采看来,"理想主义"是导致虚无主义的祸因参看《强力意志》第617节,第419页。,又岂能靠它来逃避本由它产生的虚无主义结果?"
[书摘48]
积极虚无主义包括几个相续的阶段。首先是否定一切价值,揭示一切价值都不是真理,都没有根据。其次,在此基础上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最后的归宿是新价值的创造。
[书摘49]
"不存在真理;不存在绝对的物性,不存在'自在之物'--这无非就是虚无主义,而且是最极端的虚无主义(der extremste Nihilismus)。它恰好把事物的价值置于这一境地: 过去和现在均无实在与此价值相对应,相反,事物的价值无非是价值设立者方面力量的标记,简化成为生存的目的。"《强力意志》第13节,第16页。
[书摘50]
既然"一切皆虚妄",一切目的和意义都是人自己设立的,那么,他就获得了"一切皆允许"的彻底自由,既可以自己给自己一个目的,也可以暂时什么目的也不给,满足于无目的和无意义。他一面快意于旧价值的崩溃,一面快意于自己所体验到的自由的价值感。虚无主义改变了基调和风格,脱去悲观色彩,给人以解脱的狂喜,尼采名之为"狂喜的虚无主义"(ekstatischer Nihilismus)《强力意志》第1055节,第689页。。
[书摘51]
所谓两难困境就是,一方面,对"真正的世界"的信仰已丧失,另一方面,现实世界却又毫无价值。
[书摘52]
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本身仅是人由强力意志发动而设置的价值。
[书摘53]
旧形而上学肯定形而上价值而蕴含着否定生命价值,消极虚无主义否定形而上价值且公开否定生命价值,积极虚无主义(彻底虚无主义)否定形而上价值而蕴含着肯定生命价值,价值重估否定形而上价值且公开肯定生命价值,酒神世界观肯定生命价值且在某种意义上肯定一种新的形而上价值。在这过程中,逐步完成了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形而上价值的转换。

《尼采与形而上学》的笔记-第1页 - 全文

纵观尼采对于外观的论述,至少可以把外观分成两大类别。一类是理性、逻辑、科学,另一类是感性、美、艺术。两者都是生命的必要条件。
第一类外观是我们为实践需要而加以整理和简化了的世界。世界本是永恒的生成,并无持存和同一之物。“唯有通过外观,某一个可计算的同一事件的世界才被造就……‘外观’是一个经过整理和简化的世界,我们的实践本能创造了这个世界……”《强力意志》第568节,第387页。“‘现象’界是被整理过的世界,我们把它感觉为实在的。‘实在性’在于相同、熟悉、类似之物的不断重复,在于它们的逻辑化了的性质,在于相信我们在这里能估计、计算。”《强力意志》第569节,第388页。“如果思维不是首先替自己把世界这样改造为‘物’、自我同一的东西,就决不会有所谓认识。是思维能力首先造成了不真实。”《强力意志》第574节,第391页。
如果说第一类外观是把世界逻辑化的产物,它要消除的是世界的混乱,以求获得实践的效用(传达、计算等等),那么,第二类外观则是把世界审美化的产物,它要消除的是世界的无意义性,以求获得生命的信仰。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的日神精神,就是以创造这一类外观为鹄的的。尼采还写道:“这个透视世界,这个视觉,触觉,听觉世界,对于一种精致得多的感觉器官来说,是虚假的……概括得愈肤浅、愈粗糙,世界就显得愈有价值,愈确定,愈美,愈充满意味。看得愈透,我们的价值估价就消失得愈多,——无意义性近在眼前了!”《强力意志》第602节,第413—414页。可见逻辑化外观是一个工具价值世界,而审美化外观是一个目的价值世界。
--------------------------------------------------------------------------------
说认识是“解释”,而不是对“事实”的“说明”(Erkl ren,亦可译为“澄清”),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解释的多元性的意思。说世界是“可解释的”,也就是说“它不是蕴含着一种意义,而是无数种意义”。
--------------------------------------------------------------------------------
依据强力意志的强度,在解释问题上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虚无主义者,由于强力意志的衰弱,“不再拥有解释、创造虚构的能力”,《强力意志》第585节,第403页。“撇开透视的评价”,从而贯彻“一种敌视生命和造成崩溃的原则”。《强力意志》第608节,第416页。叔本华以及印度教、佛教就属于此种情况。另一种人,强力意志也已衰弱,但尚没有衰弱到丧失解释能力的地步。他们的特点是,没有勇气承认自己是在解释,而是把解释当作认识,把虚构的世界当作“真正的世界”。这就是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们的情况。尼采认为,形而上学家们用以解释世界的范畴,诸如“目的与手段”、“因与果”、“主体与客体”、“自在之物与现象”等等,作为“保存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必要的解释。参看《强力意志》第589节,第410页。问题出在形而上学家们不是把它们当作解释,而是当作事实情况。“执着于‘真’与‘非真’,一般来说,执着于事实情况,是根本不同于创造性的放置的……”《强力意志》第605节,第414页。不敢正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所具有的解释性质,妄图一劳永逸地抓住绝对真理,害怕“世界的无限可解释性”,一般来说,害怕解释,这些都表明了强力意志的衰弱。第三种人,也就是尼采所赞颂的新型哲学家,自由灵魂,有充沛强力意志的人,则不但有解释的能力,而且有正视认识的解释性质的勇气。这两者并存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倘若知道自己的解释仅是一种解释,而不是“真理”,解释的能力便会疲软,如虚无主义者所表现的那样,而为了保持解释的能力,则往往需要讳言其解释的性质,自信获得了“真理”,如形而上学家之所为。明知仅是解释,仍保持解释的兴致和能力,敢于正视“世界的无限可解释性”,并且勇于尝试多元的解释,正如尼采所说,这是“有力量的标志”。参看《强力意志》第600节。
--------------------------------------------------------------------------------
尼采认为,一切认识都是解释。“认识只能是什么?——‘解释’,置入意义,——而不是‘说明’
--------------------------------------------------------------------------------
从认识角度看,科学是对外部世界的图解,道德是对内心世界的图解,它们都是强力的工具。在这里,图解虽然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征服,却具有实践上的效用。
--------------------------------------------------------------------------------
尼采喜用格言的形式写作,在他看来,这不独出于爱好,更是出于哲学上的诚实。思想的真实产生过程是灵感式的,非逻辑式的
--------------------------------------------------------------------------------
在尼采看来,正如词造就了概念一样,语法造就了逻辑。因此,理性思维实质上是语言活动。人不得不按照逻辑来思维,是因为人不得不遵循语法来说话。逻辑的底蕴就是语法。“理性”乃是对语法的信仰。
--------------------------------------------------------------------------------
语言不是思维的外衣,而是思维的一条现成的路或车辙。参看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第13页。
--------------------------------------------------------------------------------
尼采把哲学家们如同“信奉来自神奇世界的一份神奇嫁妆”一般地信赖概念和范畴这种虔敬态度称作“认识中的道德因素”。《强力意志》第409节,第279页。道德偏见使哲学家们无视逻辑的功用性起源,而执意要为之设置一个非世俗的、神圣的来源。例如,概念的同一性原是人类为实践需要把相异物削齐拉平的产物,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相同之物。可是,哲学家们由于把存在看得高于生成,把确定性看得高于不确定性,便断定具有主观确定性的理性范畴必定来自“一个更高的世界”,一个与生成变化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现象界根本不同的本体界。参看《偶象的黄昏》,第27页。又如,哲学家们赋予因果范畴以一种道德含义,认为原因必高于结果,“高级的东西不允许从低级的东西中生长出来”,最高级的东西必是自因,循此思路必然导致对世界的“第一因”的追究,“最后的、最稀薄的、最空洞的东西被设定为最初的东西”,“于是他们有了‘上帝’这个惊人的概念”。《偶象的黄昏》,第25页。
--------------------------------------------------------------------------------
尼采一再说,逻辑本是“人类中心的特异反应”,是“为功利目的整理世界的手段”,是“一种有条件的东西”,哲学的迷误在于把它绝对化了,当成了“事物的尺度”,“实在性的标准”,“衡量实在与非实在的准绳”,据之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判为非实在,把理性范畴设置为实在,并虚构一个超越于现实世界的形而上世界。这样,“手段被误解成了价值尺度,甚至成了对目的的审判”。仅有工具性价值的东西被赋予了最高价值。“这是旷古最大的迷误,地球上真正不祥的迷误。”《强力意志》第516、584节。
--------------------------------------------------------------------------------
作为一种公式和符号,因果范畴尽管不能说明事物,却能描述、标记事物,这是其认识论上的效用。作为获得安全感的手段,因果关系如同一切“真理”一样,是“一种业已成为生存条件的信念”《强力意志》第532节,第366页。
--------------------------------------------------------------------------------
休谟指出,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都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的。他还指出,原因与结果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因果关系仅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习惯性联想。
--------------------------------------------------------------------------------
尼采仅仅从生命需要的角度对同一律和同化作用的功用有所肯定,但断然否认其真理性。他有一个用意,就是要反对形形色色的还原论。他写道:“一切简单的东西都纯属虚构,都不是‘真的’。相反,现实的、真的东西都既不是一,也不能哪怕仅仅还原为一。”《强力意志》第536节,第368页。反对还原,要求保护世界的多样性和每一感官印象的个别性,这正是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方式的特征。
--------------------------------------------------------------------------------
对同一律的需要意味着“我们需要为自己整理出一个世界,使我们的生存在其中成为可能:——我们藉此创造了一个世界,它对于我们是可计算的,简化的,可理解的,如此等等。”《强力意志》第521节,第357页。
--------------------------------------------------------------------------------
逻辑就是对事物作简化处理的习惯。“逻辑一开始被看作化难为易,被看作表达手段,——而不是被看作真理……后来它才作为真理起作用……”《强力意志》第538节,第368页。化难为易的主要手段是运用概念、范畴来整理感性材料,“把现象排列在确定的范畴上”。《强力意志》第517节,第354页。
--------------------------------------------------------------------------------
尼采否认意志实体的存在,尤其是针对叔本华的。参看《快乐的科学》第127节;《善恶的彼岸》第19节。叔本华把个体意志的存在看作一个自明的事实,他正是由此出发而推论世界意志的存在,把意志说成世界表象背后的自在之物。现在,既然个体并无意志的实体,那么,由此外推意志为世界本体也就失效了。事情不止于此,在尼采看来,一切形而上学实质上都是意志实体的变相外推。让我们记住这一点,不要把尼采本人主张的“强力意志”理解为叔本华式的“作为意志的世界”。
--------------------------------------------------------------------------------
“一切成功都会带来的权力感的增长”的快乐。
--------------------------------------------------------------------------------
意志实际上是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的一个缩略语。它不是事件的原因,相反本身即是事件。
--------------------------------------------------------------------------------
和意识一样,意志也是一个复合体。具体地说,意志包括以下因素:第一,感觉。“每个意愿都包含许多感觉,即对要摆脱的状态的感觉,对要进入的状态的感觉,对这‘摆脱’和‘进入’本身的感觉,以及伴随而生的一种肌肉感觉”。第二,思想。“每个意志行为都包含一个支配着的思想;——确实无法相信,从‘意愿’中除掉了这个思想,还能有什么意志!”第三,情绪冲动。“意志不但是感觉和思想的复合体,它尤其还是一种情绪冲动,且是那种起支配作用的情绪冲动。”
--------------------------------------------------------------------------------
尼采认为,“意识”同本能并非根本对立,相反,它是本能的一个工具。人要满足本能,必须与外部世界包括他人发生关系,而“意识”即在此关系中形成,就是此关系本身。
--------------------------------------------------------------------------------
就逻辑而言,同一律和因果律这两个基本定律是尼采注意的重点,因为他认为,它们在形而上学虚构中起了关键作用,哲学家们囿于同一律而寻求世界持存不变的本质,囿于因果律而寻求现实世界背后的终极原因,结果都导致“真正的世界”的虚构。然而,所谓“同一”和“因果”,本身即是知性的虚构。
--------------------------------------------------------------------------------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乐观主义的孪生兄弟,是寻求善和幸福而不得者的哀鸣,失意者的厌世。尼采的悲观主义却与乐观主义有着全然不相干的血缘,它否弃了一切道德论,无论是理想主义的还是幸福主义的。然而,正是从这种发展到了极致的悲观主义中,生长出了全盘肯定人生包括其中必然包含的恶和不幸的超悲观主义——酒神世界观。
--------------------------------------------------------------------------------
用一个简短的公式来表达,就是:“一切皆虚妄!一切皆允许!”《强力意志》第602节,第414页。(Alles ist falsch! Alles ist erlaubt!)前一句话针对世界而言,后一句话针对人而言。
形而上学的大前提是存在着一个“真正的世界”,它被视为现实世界和人生的根据。“一切皆虚妄”从否定这个大前提开始,确认了世界和人生的没有根据。由此必然得出结论: 一切关于世界和人生的解释都不是真理,而是信仰,是无实在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设置,其根源只能从主体方面去寻找。
--------------------------------------------------------------------------------
积极虚无主义本身还不是新价值的创造,而只是通往新价值创造的必由之路。
--------------------------------------------------------------------------------
积极虚无主义包括几个相续的阶段。首先是否定一切价值,揭示一切价值都不是真理,都没有根据。其次,在此基础上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最后的归宿是新价值的创造。
--------------------------------------------------------------------------------
消极虚无主义者则是需要却无能虚构一个“真正的世界”,又没有勇气接受现实世界,陷入了绝境。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便是这样一种消极虚无主义的典型形式。
--------------------------------------------------------------------------------
同样是无信仰,根源和性质截然相反。积极虚无主义源于精神力的强大,因此无需信仰。消极虚无主义源于精神力的衰弱,因此无能信仰。前者已经超于一切信仰,犹如一个窥知了偶像秘密的人,居高临下地看待偶像的倒塌。后者却始终是信仰的奴隶,仍以一个信徒的心情为失去信仰沮丧。
--------------------------------------------------------------------------------
一个在信仰问题上如此认真、对信仰的可靠性如此苛求的人,结果却是失去一切信仰,这种幻灭感是可以把人逼疯的。尼采曾经这样描述他的绝望心情:“天神啊,赐我疯狂!那使我终于相信自己的疯狂!赐我谵妄和抽搐,闪光和黑暗,用凡人未曾经历过的严寒和酷热、喧嚣和鬼怪恐吓我吧,让我呼号,哀哭,如禽兽爬行,只要我能在自己身上找到信仰!怀疑吞噬着我,我杀死了法则,法则使我恐惧,就象尸体使活人恐惧一样。如果我不是比法则更多,我就成了一切人中最卑劣的人了。我身上的新精神如果不是来自你们,又来自何处呢?向我证明我是属于你们的吧;唯有疯狂能向我证明这一点。”《朝霞》第14节。
--------------------------------------------------------------------------------
“在这里,人类的道路可分为二: 如果你想要得到心灵的安宁与幸福,那么,去信仰吧!但如果你要做真理的信徒,就应该去探索。”转引自工藤绥夫: 《尼采——其人及其思想》
--------------------------------------------------------------------------------
尼采给妹妹写信表明自己的态度说: 
“我们所寻求的是安宁、和平与幸福吗?不,只是真理而已,不管它多么可怕,多么丑陋。
--------------------------------------------------------------------------------
实证主义一笔抹杀价值问题的存在,悲观主义全盘否定世界的价值,均是虚无主义走向成熟的标记。
--------------------------------------------------------------------------------
在尼采看来,一切判断都是信仰,而非知识,信仰的必要性则源于人类生命活动的需要。
--------------------------------------------------------------------------------
尼采眼中的一部欧洲哲学史几乎就是这样一部形而上学的解体史,同时也是虚无主义的成熟史
--------------------------------------------------------------------------------
现实世界是永恒的生成过程,生成本身既无“目的”,也无“统一”。因此,要寻找“目的”、“统一”,“只剩下了一条退路: 把这整个生成世界判为幻觉,发明一个在其彼岸的世界充当真正的世界。”《强力意志》第12节,第14页。“真正的世界”就是这样被发明出来的。道德家发明一个“完美的世界”,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目的。哲学家发明一个“理性的世界”,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统一”。宗教家结合二者,发明一个“神的世界”,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目的”兼“统一”。尼采称这三类人为“另一个世界”观念的策源地。《强力意志》第586节,第408页。
--------------------------------------------------------------------------------
猜疑感官的另一面就是迷信理性。“感官骗人,理性修正错误: 由之而来的结论是,理性是通往不变之物的道路;非感性的理念必定最接近‘真正的世界’。”《强力意志》第585节,第402页。理性(知性)的形式是范畴。范畴原是人为功利目的整理现实世界的手段,现在却被误当作价值尺度,“实在性的标准”,甚至成了对目的即现实世界的审判。参看《强力意志》第584节,第399页。哲学家们把概念看作始因,绝对物,看作“来自彼岸元存在(Vorexistenz)的一份遗产”《强力意志》第471节,第331页。,用它们来构造一个超感性的世界,把这个世界宣布为“真正的世界”,而把唯一的现实世界即我们的感性世界宣判为虚假的世界。因此,尼采说:“对理性范畴的信仰是虚无主义的根源”。《强力意志》第12节,第15页。
--------------------------------------------------------------------------------
自柏拉图以来,一切形而上学家都立足于理性和道德,一方面否定感官、本能以及宇宙的生成变化,把实在虚无化,另一方面迷信概念、上帝,虚构一个静止不变的“真正的世界”,把虚无实在化。尼采认为,这就是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所在。否定实在必定要被实在所否定,信仰虚无必定会使信仰归于虚无,所以,形而上学又必然会从自身隐蔽的虚无主义脱胎出公开的虚无主义。
--------------------------------------------------------------------------------
可以说,形而上学是价值(道德)体系的逻辑演绎。仅仅由于混淆了价值与实在,这个体系才得以冒充为形而上学。
--------------------------------------------------------------------------------
神话只能存在于人类或民族的童年期,随着理性的成熟,“无意识形而上学”就势必要被“有意识形而上学”即哲学取代了。成熟的理性以主体自居,把世界当作客体对待。
--------------------------------------------------------------------------------
广义的形而上学就是所谓终极关切,“终极”既可从价值论角度理解,指终极的意义、目的;也可从本体论角度理解,指终极的实体、原因。在多数哲学家那里,这两者是一致的,最高的目的往往也就是最初的原因。
--------------------------------------------------------------------------------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给了基督教世界观以最致命的打击。可惜的是,同时遭受打击的还有人类的自尊心。
--------------------------------------------------------------------------------
基里洛夫的思考方式恰与尼采有一回给虚无主义者所下的定义不谋而合:“虚无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对于实际存在的世界,他判断说,它不应当存在,而对于应当存在的世界,又判断说,它实际上不存在。因此,生存(行动,受苦,愿望,感觉)是没有意义的。”《强力意志》第585节,第403页。这里,只要把“应当存在的世界”读作“上帝”,就与基里洛夫的说法毫无区别了。事实上,只要接受上帝(即相信“应当存在的世界”实际存在着),或只要接受没有上帝的现实(即相信“实际存在的世界”是应当存在的),都不会有虚无主义。只有同时否定两者,也就是基里洛夫所说的“同时抱着这两种想法”,才是虚无主义。
--------------------------------------------------------------------------------
道德总是以人对自身的某种神圣性的信念为前提的。
--------------------------------------------------------------------------------
长期以来,“上帝”观念始终是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它凝聚了一切最高价值,向人许诺不朽、至善和宇宙秩序。有了上帝,终有一死的个体生命从灵魂不死中找到了安慰,动物性的人从上帝的神性中发现了自己的道德极境,孤独的个人从和谐的世界秩序和宗教的博爱中感受到了精神的充实。基督教诚然贬低了人的尘世价值,却在幻想中赋予了人以某种永恒价值。上帝的灵光使人显得渺小,但同时也给人生罩上了一圈神圣的光环。基督教世界观实质上是人类中心论,它借上帝的名义把人置于万物之上,为人安排了一种超自然的世界秩序。
--------------------------------------------------------------------------------
尼采也从价值着眼给虚无主义下定义:“什么是虚无主义?——就是最高价值丧失价值。缺乏目标;缺乏对‘为何’的答案。”《强力意志》第2节,第10页。
所谓“最高价值”,就是指历来形而上学所设置的赋予生存以终极的根据、目的、意义的本体,从柏拉图的理念到基督教的上帝均属此列。它们之丧失价值,使得生存失去了根据、目的、意义。随着最高价值丧失价值,附着于其上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也丧失了价值。
--------------------------------------------------------------------------------
尼采追根溯源,发现导致虚无主义的根源就是始自柏拉图的传统形而上学。传统形而上学用逻辑手段虚构一个道德化的世界本体,并奉为最高价值,以之否定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最高价值的这种虚构性质和反对生命的性质本身蕴含着它日后丧失价值的必然性。
--------------------------------------------------------------------------------
尼采的两个用当代哲学的眼光看十分前卫的观点。其一是“语言形而上学”,揭示了语言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形成中起的关键作用,把语言问题作为一个重大哲学问题提了出来。其二是“透视主义”,论证了认识即解释,不存在摆脱透视关系的所谓本体世界,世界只能作为现象存在。这两个观点显示了尼采的卓越的哲学悟性和创见。
--------------------------------------------------------------------------------
尼采与叔本华,犹如佛教的大乘与小乘。他们都悲观,但是,叔本华的悲观是完全出世,否定人生,尼采却是出世复入世,否定人生然后又力图肯定人生。
--------------------------------------------------------------------------------
哲学家的命运已经包含在他的性格和使命之中,他的真诚,他的勇敢,他的创造性,注定了他的孤独。人的天性中皆有创造的潜力,可是大多数人不肯去挖掘,因为懒惰,也因为独创是一副沉重的锁链,“戴上这副锁链,生命便失去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热望的几乎每一样事物——愉快,安全,光荣。他的同类赠给他的礼物,唯有孤寂!不论他住在什么地方,荒野和山洞都围绕着他。”《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尼采全集》,第1卷,第413页。因为害怕这样的命运,一般人退缩了,听任创造的潜力泯灭。哲学家不肯退缩,果然报应不爽。
--------------------------------------------------------------------------------
那些真正热爱人生、热爱思考因而也真正热爱哲学的人,这样的人怀着苏格拉底那样的信念:“一种未经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不过,按照尼采的要求,思考的方式和结论应该不同于苏格拉底。)贫困也罢,迫害也罢,都不能阻止他们作这种思考。他们视哲学为生命,一旦停止对人生的反思,便感到光阴虚掷,虽生犹死。在尼采看来,这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哲学家。
--------------------------------------------------------------------------------
真正的哲学家,精神上的强者,诚然是强力意志充沛的人,然而他的强力意志所追求的决非统制思想的权力,相反是思想自由的权利——一个真实的人的天赋权利,在它面前,一切与之敌对的权力都必定倾倒。
--------------------------------------------------------------------------------
尼采一再强调,真正的思想家必定爱他的仇敌,爱思想的交战。好的思想家不是真理的垄断者。“即使我们蠢到认为我们的一切意见都是真理,我们也不至于希望我们的意见单独存在。”因为真理须有强敌,能拼搏,否则我们会觉其无聊。为思想而战,无论胜败,均非思想家个人的事情,而是真理的事情。参看《朝霞》第370、507节。
--------------------------------------------------------------------------------
只有这样的强者才能真切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从人生的痛苦中发现人生的欢乐。他的精神足够充实,在沙漠中不会沮丧,反而感觉到孤独的乐趣。他的精神足够热烈,在冰窟中不会冻僵,反而感觉到凛冽的快意。这也就是尼采所提倡的酒神精神。
--------------------------------------------------------------------------------
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不但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人,为了有勇气做到真实,还必须是一个坚强的战士,“为你们的思想而战”。参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战争与战士》。《尼采全集》,第6卷,第67页。
--------------------------------------------------------------------------------
尼采说这话是有切身体会的,当他因眼疾而不得不停止阅读时,他突然产生一种轻松之感,他从书籍中解脱出来,有工夫自己思考了。他真切感到,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自己来创造,说出非他不能说出的话来。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把太多的时间耗在阅读上,是一种浪费。
--------------------------------------------------------------------------------
在《快乐的科学》的《学者的由来》一节中,尼采列举了学者的种种类型:秘书型的学者只知整理种种材料,使之系统化;律师型的学者全力辩护其对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权利;牧师型的学者一心让人们信仰他的信仰;犹太学者运用逻辑迫使人们赞同他的意见。所有这些人,不思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图以各自的方式证明自己从事着正当的工作。《快乐的科学》第349节。《尼采全集》,第5卷,第285页。
--------------------------------------------------------------------------------
真诚意味着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思想中去,这样的人的思想是“一部热情的灵魂史”,其中充满着“在思想的热情中燃烧着的生命所具有的升沉和震动”。《朝霞》第481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321页。真正的哲学家怀着巨大的热情,“不断生活在最高问题的风云中和最严重的责任中”,他的生活“全然不是静观的,局外的,漠然的,安全的,客观的”。《快乐的科学》第351节。《尼采全集》,第5卷,第287页。
--------------------------------------------------------------------------------
真正的哲学家却热情而真诚,“被自己的思想灼烫着”。
--------------------------------------------------------------------------------
他早期从审美状态的分析提出酒神精神,后来由酒神精神脱胎出强力意志,都是为了给人生意义问题提供一个解答。
--------------------------------------------------------------------------------
说到哲学关心人生问题,也许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首先要求把哲学的注意力从自然事物转移到人事,以“认识自己”为哲学之使命。但是,尼采偏偏对苏格拉底最为不满,他向欧洲理性主义传统挑战正是从苏格拉底首先开刀的。问题在于,苏格拉底把人生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所谓“认识自己”就是“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又把道德归结为知识,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兜了一个圈子,人生的意义被归结为知识。这正是尼采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把苏格拉底看作造成两千年来欧洲哲学偏离人生根本的罪魁祸首。
--------------------------------------------------------------------------------
人生在世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外部世界,人的自我价值和情感生活也是不应忽视的。
--------------------------------------------------------------------------------
一个精神贫乏、缺乏独特个性的人,当然不会遭受精神上危机的折磨。可是,对于一个精神需求很高的人来说,危机,即供求关系的某种脱节,却是不可避免的。他太挑剔了,世上不乏友谊、爱和事业,但不是他要的那一种,他的精神仍然感到饥饿。这样的人,必须自己来为自己创造精神的食物。


 尼采与形而上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