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边界》书评

出版日期:2014-12-1
ISBN:9787203088359
作者:[美] 戴维·温伯格
页数:372页

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

几年前,畅销书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出版了《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显然,他认为网络使我们变笨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是否也觉得被信息包裹得喘不过气?选择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深度思考?媒介的变化会引起思维方式的变化,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吹起这样的号角。我们最熟悉的声音来自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在那本书里,作者痛斥电视这个新兴媒介除了娱乐之外什么也不会。波兹曼十分怀念印刷术时代的理性精神,但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和锻炼思考的行为在网络时代遇到了更大的冲击,所以卡尔站出来高呼:网络使我们变笨了!那么,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这本书的主题关于网络时代知识的处境,它道出了一个事实:承载知识的媒介正从书籍转移到网络。同样是这个事实,卡尔认为网络使我们变笨了,但戴维·温伯格并不这么看,他拒绝技术决定论,他在这本书里所做的工作,更多是在梳理知识网络化的过程和现状。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造成这样不同的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同意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是由于传播媒介的改变,也就是从纸张变为网络。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纸是有限的这一点很重要。首先,纸的固定形式,决定了思考的形式,也就是作者所说的“长形式”思考方式,它必须有开头,有论证,有结尾,他是线性的。其次,也正是因为纸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只有真正重要的东西,才能够被出版。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纸上的信息是固定的也很重要,正因为此,它获得了一种庄重感和权威感,当然还有确定感,它的潜台词是,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的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这背后,潜藏着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因为知识在印刷术时代是被控制的,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总能走到最后。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这种种不同,在戴维·温伯格看来各有利弊。比如说,网络时代很容易生成“回音室”,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另一方面,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比如说维基百科,它调动了许许多多个节点,让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形式都发生了改变,用戴维·温伯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知识变得网路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站在讲台前给我们讲课的人,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集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人就是房间本身。最简单的例子是,当我们在搜索引擎里键入一个问题时,立马可以得到很多答案。网络非常聪明。但是,戴维·温伯格始终没有回答另一个问题:个人,在网络中该怎么自处?所以,那个问题又回来了,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我和戴维·温伯格一样不倾向于技术决定论,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甚至网络方便了这些行动。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所以,木心的那句话在这里又可以用上了:“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保持开放性,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时常反省。

定义专业人员的边界

首先吐槽一下本书的局限:1. 作为论据的历史和案例可略读或不读,不然很容易分散你的思路;2. 后半部分很多在重复前文观点,当然你可以把它当作是作者在强调并加深你的记忆。以上两点也是本类畅销书的通病,如《黑天鹅》、《反脆弱》、《异类》和《引爆点》等,但不阻碍它们展示作者的才华。作为一名从事专业服务业和市场研究的人士,在职业生涯中确实存在困惑:网络时代是否意味着以行业信息和知识为资源和竞争力的该行业走向瓶颈甚至衰落?从本书得到一些启发:1. 知识和信息已不可能成为少部分人的秘密或私人财富,专业人士的价值不再占有知识,而在“过滤”。知识每个人都可以享有,但判断知识的价值和解读知识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而这种能力需要通过长期的行业实践、交流、思考才能得以积累。因此专业人员不会失业,但需要读得更多,更多地对比知识和实践,建立自己的信息来源网络,加强信息真伪的辨识能力,并更频繁地到各种公开场合和其他人交流你的观点,这样才能突出自己的核心价值;2. 不要把你的知识和观点当作成果而看得太重,而要当作你达到成就的过程。网络时代你的观点会被置于公众的评论甚至非议中,这会为你赢得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和逻辑,以及表述自身观点的信心和能力的机会,你会在这样的反复磨练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因此当代再伟大的作品很难有以前书籍那样的影响力,但是专业人士在经历这样的磨练后所培养的专业性和对知识的把控能力却可以助其本身成为权威的载体。也就是说,知识和观点是泛滥的,但掌握和解读知识的人是稀缺的。不要把你的影响力寄托于任何证据或媒介,而要让自身成为影响力的来源。3. 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任何观点都是有市场的,因此你不必担心论点是否主流或者是否原创,论点不是你的目的,论证才是。你可以借鉴别人的观点,因为这个时代该成本很低,但是你要把它们都融入自己的故事。如果你想进一步得到别人的关注,你可以有一个标新立异一点的论点,也可以有一套不同寻常的论证方式,但是你必须自圆其说,并且深入浅出,让再入门级的听着都能理解并被说服,这是专业人士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假如一天增加一本书,我们该如何学习、阅读、进步?

现在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天至少可以增加一本书的程度。从而完全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么多的书,和源源不断的可确定增加,我们该如何学习、阅读、进步呢?请经常阅读图书的知友们回答这个问题。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待知识,但这种体系还有很多的问题

书的密度不太大,却也没有太疏松到让人大段跳读。(好吧我承认后半本跳读了好些,因为很多与前半本重复的内容)作者从另一角度来看待知识,说到当金字塔形的结构不再是创造知识的好方式,当对知识做减法由于储存极易而不再兴盛时,面对这样的量级,我们历史上用过的办法已不再可行。此时他提出了一个观点:网络将取代金字塔成为创造知识的方式。谈到知识,作者有几个观点我很认同:1、书籍并不表达知识的本质。它们表达的,是那种书写在纸上、忽略思想的边界而分割成一页页、装订在一起、大规模印刷传播的知识的本质,而这一切又都是在某种经济体制的限制之下发生的。2、我们认为超链接让我们分心,但这也可视作一种新的学习知识的形式,因为它们即刻解答了一个困惑,并诱使我们沿着自己的兴趣继续探索。3、如果书籍可告诉我们,知识是从a到z的漫长旅程,那么网络化的知识可能会告诉我们,世界并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更便是一个无形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4、在线世界的过滤器,去除的是点击次数。向前过滤,将过滤的结果推到最前面,而没通过过滤的东西,你也可以在后面找到它们。但是,在知识过载的情况下,在网络信息量级大又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如何获取知识?作者自第三章就讲“所有的章节都在讨论,在传统知识媒介的缺陷不断加强的时候,该如何获取知识。即使房间里最聪明的人就是房间本身,房间也无法神奇般地将每一个进入其中的人变得聪明“。但是,他并没有提出好的办法。最后关于下一个达尔文的例子,讲到了可能是公开进行的工作,是由一个猜测开始的。然后就没有深入了,多次谈到的合作又出现,带来各类人对此猜想的质疑,而达尔文就不再是主体了。就算如此方式真带出了如进化论般的惊世结论,那必然也不是现在的结论形式,而谁又有时间一一去看过那么多的争论呢--作者也承认,它们中大部分是无意义的。作者对于知识超载的理解很棒,但始终没有回答好最重要的问题:面对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接触量,我们如何获得所需的正确率稍高的知识?而只是用高量级来面对超载,忽略了就算这是好的应对之道,但对个人有限的时间与接触面来讲,只是一个不能让任何一个人得到什么的最聪明的房间。好像又回归到过滤,在作者的方法会将知识过载变得更加严重之后。

云计算之父及互联网革命的伟大思考者的点评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知识现在已经具有了社交性,流动且开放。温伯格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特点如何可以为我们所用。——马克•贝尼奥夫(云计算之父,著有《云攻略》)这本富有洞见的著作,奠定了温伯格作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地位。如果你想要理解信息洪流涌动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么这本书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指南。——丹尼尔•H.平克(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思想家之一,著有《驱动力》和《全新思维》)《知识的边界》是温伯格的力作,他将无数微小的争论——信息过载、回声室效应、大众的智慧——整合成了如何在知识网络化时代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洞见。——克莱•舍基(互联网革命的伟大思考者,著有《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

《知识的边界》——社会共识基础的破与立

从前有一座金字塔群,每个金字塔里,上一层的人将下一层的人的所见所想所说收集起来,加以整理筛选再传递给更上一层,以此类推,最后最上一层将这些收集筛选的信息理论化系统化一体化之后层层下传,然后所有塔内的人形成共识:这样是正确正统的。并在塔群中有选择的交流各自的共识。最终的结果就是塔群内形成一个完整的共识基础,人们用以解释所发生的种种,借以分析判断做出选择与决策。虽然日新月异,岁月荏苒,可是这种机制从未改变,或许筛选传达的具体内容不断改变,但其运行流程始终如一。可是突然有一天,人们越来越迷惑:怎么同一种东西有了多种解释?而且有了这么多前所未见的新事物——或许不是新事物——客观上早就出现,主观上方才接触罢了。究其原因,却发现不知何时:每个塔每一层都被打穿连接起来,可以任意交流传递信息。这可不得了啦!原有的社会共识形成基础被彻底打破了。破。没错,这金字塔群就是我们的社会,每一个金字塔代表一个领域,层层递进是从大众到专家到专家的专家的关系。那个时候,由于信息传递的工序较多路途遥远,为了保证其在传递过程中不打折,我们把它们印在纸上,一经定稿,不得更改,又由于它的这种特性,盖棺定论前一定是慎而又慎。可是后来互联网以其横空出世的姿态改变了原有的规则,其形随风潜入夜,其势却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它本身并不是社会信息交流基础,也不是知识过滤传达机制,它只是以其技术性将原本的垂直传递和水平传递直接打穿,变成交叉传递——这不是变相的让所有人处于同一平台上么?当所有人处于同一平台上,原有过滤机制就从根本上被打破了,而这意味着什么呢?曾经专家知识是基于主题的,其价值在于结论的正确性与确定性,这种专家知识常常是封闭的、单向的。专家是一个特殊阶层,倾向于用一体化的声音来表达。但现在网络化让知识与传播摆脱了旧媒体属性,拥有了新媒体属性。互联网的最初意义即在于:互相连接——连接大众,连接不同。而这种连接是直接的,中间的过滤程序很少乃至没有,而且由于信息流量大筛选也变得粗糙,于是印刷时代那种专家与媒体的权威性开始崩塌。同时由于传播成本和更正成本降低,信息由记录在纸上的停止点变成流动的持续变化的,而以信息为基础产出的知识变得廉价,其可靠性开始消解。这些都意味着信息爆炸,知识超载,判断与选择的难度加大,人们接收到的知识不再具有一致性和确定性,社会共识难以达成一致,其成型基础被破坏。于是人们开始焦虑,开始不安,开始混乱。立。过去知识具有阶级性,特定的知识掌握在特定的人群手里。而网络化彻底打破了这一特性,让知识从封闭走向社会共享,这个社会的资源流动的方向与路径更加多元,分配才会更加平衡。有些研究表明:如此一来,其实是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比如“知沟理论”的提出。这怎么理解呢?理论上传播的成本降低是手段载体的要求降低,对传播者的要求却并不见得降低,而且与此同时因为基础筛选的粗糙,传播者对所收集接受到的信息筛选难度加大。阶层的门槛降低了,能力的门槛却提高了。就像打穿了的金字塔,有人比较机敏或者运气足够好,善于穿梭如鱼得水,可以越爬越高;有人却会越掉越深,最终相差更大。但是这并非简单的技术改变,而是时代特征的更迭。秦扫六合,出千古一帝,号称功盖三皇五帝,把最高统治者捧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上,与平民大众距离拉的更大了。高者是更高了,不过与此同时低者也提高了。再也没有毫无人身自由的奴隶,最低一层也都是平民。最终结果封建社会算是建起了,奴隶社会也算是完蛋了。或许正如很多人担心的那样,差距会越拉越大,但不可否认,当信息壁垒打破,知识共享,的确给了一些人更大的上升空间与更多的机会,也给了大众素质提升的前提。不破不立。互联网,网络化?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心心念念印刷时代的典雅与深刻,这是另一个新的时代。甘地曾希望印度能不受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还退回印度原本的社会状态,因为他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野蛮,不公与血泪。认为这都是工业化造成的。或许有些理想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会高呼:“宁愿要低级的平等,也不要高级的不平等!”不过请你说这句话之前先把你的空调关了——当然,也不排除或许你是愿意的,如果大家都关掉,平等的被热傻。只是单是空调或许能忍,不过时代的馈赠岂止于此?广大农民却是一定不干的——凭什么有收割机不让用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得暴晒在阳光下手割!——永远不要小看时代进步对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意义。也永远不要想当然地抱怨与呼吁。当初西方社会不是还有“垮掉的一代么”?现在,不也同样欣欣向荣人民幸福?经过最初的无措与混乱,放纵与泛滥,新的秩序会重建起来,深刻与典雅总会回归。因为人类,是会永远追求更高更好,永不满足的生物啊。因为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中是有自净能力的。你不能因为最开始的龃龉和前路缈远便否定前进的意义。当然不能忽略过程中探索者与实验小白鼠的牺牲,不过这就不在今天议题之内了。工业时代会取代农业时代,互联网时代也会最终取代印刷时代。或许看上去它改变了很多,对人们的影响很大,但终究人性里对美的追求是不会改变的——只是审美能力要随着时代逐渐成熟才会慢慢回归正常水平。我们所要做的所能做的,是在这重建的时代,利用好新增的资源,抓住更多的机会。在大而无当的知识深海里,捕到最美味的鱼——其实也可以不是最美味的,但一定不要因眼花缭乱而敷衍自己,宁缺毋滥。越是有无限的可能,越是要谨慎。总是这么正能量的小卷毛!( ´▽` )


 知识的边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