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向洋(上下卷)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1-4-1
ISBN:9787108015518
作者:冯绍雷,刘靖华,陈乐民,资中筠
页数:912页

书籍目录

上卷
前言
绪论
第一部 20世纪――美国世纪?
第二部 欧洲――分与合,衰落与中兴
下卷
第三部 俄罗斯――东西方结合部的文明
第四部 一个世纪的国际政治逻辑
后记 “全球化”与中国

作者简介

综观令人眼花缭乱的20世纪不免会引起一些思索-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作为近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向何处去?为什么20世纪资本主义不但没有如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预言的那样走向腐朽和衰落,反而有所发展?为什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生存了七十年后幡然易帜,而且其后的俄罗斯八年之后未走出危机?“全球化”以来,传统意义的各国无产者没有见到团结起来的迹象而资产者却以各种形式联合起来了,这是为什么?谜底极为复杂,因为这些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而且存在着多个探讨的角度。本书中作者们尽量透过科技、经济、政策和制度等外层的硬壳,深入探讨问题的核心。并且,试图由此透视出,今后中国的走向不可避免地要对世界局势发生重林的影响。本书最精彩之处,在于作者用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说为理论架构,探讨了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发展道路及其兴与衰的原因,总结了人类文明在20世纪所取得的成功的经验和所经历的失败的教训。作者认为,综观20世纪的社会变迁,归根到底有两大动力,即求发展和求平等。“前者导致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突飞猛进,后者导致改良和革命。”


 冷眼向洋(上下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民主永远是各大论坛挑起骂战的最佳武器。基本上说出这两个字以后,论战双方语气就骤然直升,脏话和刷屏反复出现,直掐到天昏地暗不可。铺天盖地中,有一种观点叫得最为响亮,“美国不是民主吗?那为什么烧杀掠抢,打这个打那个?你看看伊拉克。”原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政权对外侵略或者扩张必然与对内压迫本国人民相伴随,因为从“进步”和“反对”的简单划分来看,这两种行为都是反动的。可是我们略微看一下美国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整个20世纪,美国在内政上一直在矛盾中寻求妥协,实行顺乎民意的、渐进式的改良,权势集团对弱势集团的反抗也多有让步。而在对外关系中,随着国力的增强,霸权、强权政治的范围日益扩大,实行的基本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战略。例如本世纪初老罗斯福对内改良思想开明,成绩显著,他遏制住了国内大财团弱肉强食的势头。但是在对外政策上,却是赤裸裸的种族主义者,信奉国际达尔文主义,公开表示一个民族若是无力保护自己,就不配存在。当时罗斯福的支持者们,一边为他国内的开明政策摇旗呐喊,一边为他的占领巴拿马运河,出兵加勒比海,向远东扩张等政策冲锋陷阵。又比如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社会”计划使美国的福利政策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却有“猪湾”入侵,越战升级的侵略记录,其扶植的“自由民主同盟”却有多有独裁专制政府混杂其中。这种现象也不是20世纪才有,开国元勋杰弗逊大力提倡民主,开民智,呈民愿,但他在1812的对英战争中就是主战派;19世纪美国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国内改良派大力叫好,反对开战的反而是华尔街的保守派。事实上,国内民主和国际民主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概念,如果我们愿意可以依据这两个标准划分出四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来。都不民主的是冷战时的苏联,都民主的是今天的北欧诸国,国内民主国际强权的是美国,而最后一类嘛……。另外,在此处民主的定义也不太相同,国内民主指的是程序上的操作,比如多党,投票,监督等等;国际上指的是制定外交政策时,将心比心,更多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其实,要一味的说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不民主”也是有失偏颇的。荀子使用的“王”,“霸”,“强”三个概念倒是能够很好的诠释当下美国的外交政策。对待自己的盟友,比如加拿大,欧盟,包括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美国使用的是“王道”,多心平气和的协商。对待伊拉克,阿富汗等敌国,使用的是“强道”,即武力。而对待广阔的灰色地带,比如俄罗斯,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美国用的是“霸道”,即“萝卜加大棒”的混合战略。所以,美国的国际民主是有条件,有对象的。为什么国际民主比国内民主要艰难那么多呢?基本的一点大概是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一点结构上的差别,即所谓的“无政府”和“有政府”。简单地说,国内政治中有一个能够掌握局势的权力机构——即国家存在,以此为后盾,民主才能展开。而国际上并没有这样一个类似的机构存在,任何一个国家再强,也不可能像支配国内公民一样支配其他国家,联合国也只拥有道义的力量。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国际民主缺乏实施的保障和秩序。但这并不是说,国际民主毫无希望,事实上,现在的欧盟已经在一步一步的实践这一目标,虽然还很遥远,但是国际制度和国际认同的力量已经生长起来了。
  •     百年的观念古已有之,而公元世纪纪年法和衍生出的时间观念,毫无疑问是西洋文明遍及全球的结果,从而使得各大洲各文明群体广为接受。但公元纪年的世纪划分标准能否作为历史演进的标准和科学的视角,是一直有所疑问的,因为历史发展的诸多客观性和复杂性是绝不以公元纪年为其依据的。但是20世纪的公元纪年方法,还是能够比较准确反映整个世纪历史演进过程的。20世纪开幕之年的1901,5位世界级政治巨人相继去世: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美国总统麦金莱,日本自由党领袖星亨,意大利总理克里斯皮以及中国的李鸿章。此五国皆为当时世界大国,五人也都是各国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尤其是维多利亚女王,更是不列颠全球霸权时代的代名词,而女王的逝世及当时正在进行的布尔战争通常也被视作英国霸权衰落的标志性事件,同年麦金莱总统遇刺伴随着老罗斯福总统的上台,两位总统都曾使美国大力介入全球事务,也被视作美国全球霸权的肇始。也就是说1901年甚至可以看做是英-美全球霸权的交替之年,这个全球意义就大为增加。而21世纪的第一年则更具戏剧性,911事件以美国全球霸权确立之后第一次发生在美国本土的外部势力的袭击事件,突然性地让全球帝国陷入了心理层面对于外部防御盲点与被动的怀疑,当然其历史深远影响还远没到定论的时候。因而在20世纪的一首一尾皆发生历史性的全球事件,故而20世纪能够作为整体史来进行考察。戏剧性的是,20世纪的思想和全球事物主导力量依然是西洋各国,是一种扩展性的过程,由原先西欧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英法德三角区域扩张到了侧翼的美俄,社会思潮领域也是“左”与“右”的互争。而从三者不同境遇来看,也呈现极端性的不同。站在美国的视角看20世纪,那是一部美利坚逐步站在世界之巅的历程,而到最后十年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人类世界史上无一国在全球意义上达此效果;站在欧洲立场上看,20世纪是欧洲全球霸权步步式微的进程,当然中后期形成了复兴,并且为全球继续提供社会思潮资源;而20世纪的俄罗斯史应以一种怎样的视角予以观察依旧不好定论,因为这个帝国的崩溃距今不远,深层影响还在发酵,国家结构还未最终定型。但是,通过20世纪末苏联以全球帝国自我崩溃方式终结,而克林顿时期的美国经历了史上少有的“黄金八年”,相对国家实力达到史上最高峰。在这样一个世纪转换同时也是国际格局重组的历史关口足以启示全球学者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这个问题也是本书撰写的主体思想问题,对此作出那个时代中国学者的回答,对于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的三个主体:美国、欧洲、俄罗斯分别是这三个领域权威学者分别探讨,最后部分还增加了对20世纪国际政治的简短回顾。个人认为对于俄罗斯部分的说明,由于时代所限,现阶段不能全面的说明“苏联何以衰”的问题,并要靠史料的不断解密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因而仅就陈乐民夫妇对于美国欧洲上册部分做简要分析。(一)资中筠:第一部:20世纪——美国世纪?作为全国最早一批研究美国问题的学者,以及在社会科学领域少有的女性学者,陈乐民资中筠夫妇也被视作学者文人的典范,外加资老奇特的人生经历,因而资老的学术才华是毋庸置疑的。这本著作曾被视作陈乐民资中筠在年近古稀之时,一辈子观察西洋欧美的学术封刀之作,体现了中国学者观察世界的最高成果。就我感觉,在这本书当中的确是名符其实。资老不仅是四人成书的总编,而且所写绪论和美国部分的篇幅占比最高,而本书绪论上的分析基本说明了美欧俄三方在20世纪的社会分野,由“求平等,求发展”问题衍生出的诸多社会政治哲学思潮促使三国走上不同道路。平等与发展作为推动20世纪社会变迁的两大动力,就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而言,成功与失败相对来看,就是哪个更能满足人类这两大要求,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取得相对平衡的进展。毫无疑问,美国和欧洲的历史实践较好的解决了二者的要求及之间的矛盾,尽管方式不尽相同,而苏联却在二者间皆以失败告终。通常认为美欧共同作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差别理应不大,仅仅是新旧大陆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文化心理差异。而本书当中资老着重描述美欧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间接的回答了“美国何以兴?”的问题。例如,美国的繁荣主要得力于四位经济学家的理论: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凯恩斯关于政府干预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从而解决萧条与失业的理论;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理论,反对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和政府干预;熊彼特主张的“企业家社会”,倡导企业家精神。前两者通常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通用思想,在“左与右”之间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形相应调整,而后两者通常是美国特色,或许也是美国比欧洲更具活力的原因。其次,欧洲像个思想家,美国则更像是个实业家。因为存在与美国形形色色的社会意识形态没有一个是从美国诞生的,全都是起源于欧洲,传到美国之后进行了“美国化”的改造。而在19世纪后期欧洲两大思潮产生: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美国选择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其主流思潮,用自然界的进化论原理来解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强调“弱肉强食”、永无止境和不断进化,与美国西进运动不断开拓边疆的历史经验相吻合,也与美国人整体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强调竞争性相适应的。我认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应该算作美国的核心价值理念了,也是与欧洲很强的社会民主主义理念大为不同之处。从这一点看,美国的政治光谱明显偏右,并且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概念上也反其道而行之。后来改良主义势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使在之后的美国社会政治实践中有一定的政府调节作用,使在极右的法西斯主义和极左的共产主义之间来回摇摆,最保守的不能打破现有的非制度框架,最激进的也不会实际损害大企业的利益。在整个20世纪,自由主义是沿着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即改良主义两股道并行发展,过度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逐步揭露出“机会平等”说法的假象,通过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以及60年代的“新左派”和“反文化”运动向左拉,并且呈现出相隔一段时间掀起全国范围内的公众社会匹配。资老很赞赏这一点,这也是美国不接受社会主义的一大原因,在国内发展问题上就规避了左翼势力的发展。而美国整体偏右的事实,也启发提醒着我们,美国是否在国内无法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念施行,就到国际上加以施展?历史和现状也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加以说明。在全球其他地方,突出的表现为美国的霸权主义,这个从麦金莱总统就有相似的言论,资老对此现象的总结就是“对内立民主,对外行霸道”,并且美国引领的“新潮流”也未必是“好潮流”,这就形成了美国主导力量的“隐形霸权”现象并且因美国是主动方,他国为被动方,故而福祸难料。而在07年的增订版中,回顾小布什时期的社会发展,资老说明了其内政进一步向右摆。当然这也和共和党右倾的党派特性相关,里根与老布什总统十二年的时间里也是如此。会否今后美国不断向右摆逐步向法西斯主义靠拢呢?资老所述的美国历史上没有出现此情形,但全球反恐战争跨过联合国的种种行为又使人担心这一点,构成了本部分第八章所提的“福兮?祸兮?”的两层含义:构成美国本身又是的诸多因素是否会向反面转化?一个强大具有超级影响力的美国对于世界究竟是福还是祸?对于美国国内曾经异常严重的黑人问题,资老做了历史性回顾,但在世纪末之时,黑人种族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解决,这不仅是黑人相对的社会经济地位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政府施政措施得当。同时世纪末美国的绝对强盛也带动了“美国梦”新一轮的移民潮,这也会稀释国内的种族问题,说明今后的相关问题已经不是大是大非问题,仅是政策战术的问题。造成美国种族问题良性解决的一大原因,同时也是“平等”问题能够与“发展”问题相平衡的原因,就是民间私立非政府性质的基金会层出不穷的产生和发展,这也是大大不同西欧福利社会之处。也与美国的社会哲学观相吻合,加尔文新教强调的救世、慈善、传教士精神,对于捐赠的信仰,这也反应在美国外交思想和基金会的海外作用。其大方向类似,都有“传播知识”“促进文明”“造福人民”的宗旨,侧重于教育、文化、科学领域。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诸多基金会在国内扮演着亚政府的作用,在国外视作美国力量的潜在延伸。对于美国未来是否衰落的疑问,资老表现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最大的原因在于高度发达的教育和强有力的人才吸引力,使得全球各层次各领域人才纷至沓来,结果就是“很难想象一个对于人才有极大吸引力的国度是会走向衰败之路的”。正因为如此,资老在年过八旬的今日还在着重疾呼中国的教育问题和改革。而在美国思想教育界,资老也指出了一些限制与环境障碍,比如抽象的哲学思想与强烈的实用主义形成“市场专政”,初等教育水平的相对落后与不平等,以及后现代社会出现的“反智主义”。而美国移民的相互影响下,也没有相应的发展和改观,原因值得分析。在本部分最后一章,资老通过前面篇幅对于美国20世纪几大社会问题领域的分章探讨,指出美国现存的一些问题,这将决定未来美国的发展乃至全球走向。有意思的是,美国社会所取得的成果背后都或大或小的存在一个缺陷性的悖论,或许这种矛盾缘此意义上就是相伴而生的,也为解决每一个矛盾而来。美国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套相对成功的解决“发展”与“平等”的问题,并促使二者和谐发展的典范。今后是福还是祸,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它不仅取决于美国国内,也取决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互动或干扰。  (二)陈乐民:欧洲:分与合,衰落与中兴旧大陆的欧洲某种程度上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从文艺复兴时代从智识领域就影响、改造了全世界的精神面貌,并在工业革命之后加强了其权威性。作为本书美欧俄三部分来说,它具有双面比较性,一方面俄罗斯的文明长期与西欧学习并互相较劲,两次世界大战苏-俄也深深卷入其中,之后冷战意识形态都在使得真个西欧与苏联相抗衡;另一方面,美国作为欧洲文明的衍生国,文化思想更具相通性,比较性是全方位的。本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以欧洲为其主要战场,也因欧洲事务挑起而产生,战争结束之后的半个世纪冷战,双方对峙也以欧洲为主要战场。通常条件下战争本身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而面对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各种思潮学派施展拳脚互相竞争的平台,因而整个20世纪欧洲的各种危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潮学派,相对于美国而言,西欧奇特的现象是面对西欧的相对衰落,都紧盯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学术思想的前沿唯恐进一步落后;而社会思潮确实美国不断的吸收欧洲的原生物,并进行美国特色的改造。就欧洲整体而言,整个20世纪的历史动态并不好书写,尤其是在“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的大问题指引下。正如作者在第一章的附言后所说,欧洲与美俄相比最大的差异是具有几十个主权国家,各国差异较大,在涉及全球问题时,难以将其当做一个实体加以研究,也几乎找不到纯属欧洲的重大问题,要么都与美苏双方相联系。故而整本书第一章提出欧洲落后于美国的诸多现象和相应解释,二至四章以欧洲3个重要思想领域变革说明欧洲的社会变迁。对于欧洲相对衰落不仅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所致,二战之后的经济复兴也掩盖不了相对衰败的态势。陈老指出的核心原因在于历史的包袱太重,即一种历史上的成功同时也蕴含一系列的劣势,最后在失去世界霸权地位、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之时表现并爆发出来,突出的表现在于受官僚体制制约严重、思维模式较为落后、缺乏美国式的务实创新精神。当然好不否认两次世界大战加速并深化了这种危机。我个人认为各国人口结构的改变是致命性因素,战争损失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比例之高令人昨舌,战后经济发展一是要靠外部劳动力的引入,多数是从地理位置相对就近的中东和原来各国的非洲殖民地而来,之后几十年中种族问题也接踵而来;二是靠政府救济和福利政策,加之老龄化问题提前到来,左派政治势力也较为强大,公共开支大幅提高。一个整体年龄结构较为老龄化的欧洲难以同青年化特征显著的美国竞争也就不难理解。在随后引用的《阻止欧洲的衰落》一书中,该书作者为欧洲的未来提出五条建议,其实五条建议都是针对欧洲高昂的公共福利开支一定程度上阻碍进一步投资而来,所提的政策导向都是向美国保守主义右派倾斜的,无非是加快实施“私有化”进程,加强资本流通市场,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布莱尔所提的“第三条道路”不论是因学习美国的优势还是无奈福利开支的高昂所驱使,都是“超越左与右”的向中间路线回归的表现。在第二、三章中,作者详细探讨了欧洲一体化和民族国家发展的问题。当然不论站在1999还是2007年的视角看,欧洲一体化的整合都是相当成功的,起码西欧是如此。基于社会科学本身预测的功能有限,作者并未对欧盟的未来做出过度的预测,只是肯定为人类政治实体创新的以欧洲为首创的形式,何况当年的科索沃战争极端民族主义回归也难以使作者做出更为乐观的预测。第四章结合欧洲半个世纪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苏联刚刚崩溃的现实,分析一个世纪以来欧洲思想整体偏左的原因与历程,基本上说明未来社会主义依然有较强的生命力,因为人类不平等现象将会伴随人类始终,苏联解体只是代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覆亡,广大西欧地区将会在传统性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下做出一定程度上的时代调整。整体而言,后半个世纪的欧洲逐步在解决“平等”问题,但“发展”层面上却落后于美国了,这也算是个悖论。书名“冷眼向洋”中“冷眼”的意思,不是作“横眉冷对”之解,而是相反,指冷静地、心平气和地看外部客观世界,这个“世界”在本书当中就指称霸20世纪的美欧俄三方。这也体现出汉语的奥妙之处,一个语汇能够用一个字来加以概括,而这个单字该却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释义。面对美欧长期的世界领先地位,苏联衰败的历史,也启示我们“冷眼向洋”将会是个长期历史性的学术任务和历程,就后发现代化国家面对意识形态冲击以及全球秩序的频繁转变、利益瓜葛的复杂与突出性,做到客观看待更需努力与理性。作为受到敬仰的陈乐民资中筠夫妇,不仅是青年学人的治学榜样,一定程度上也是那个时代中国学人不幸的一个缩影。青少年时代二人都接受着当时国内最好的中西双重教育,而到“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的而立不惑之年,通常就要在学术上大展宏图的年龄时,却面临着国内整体封杀人文社会科学的那个“极端的年代”,再到80年代国人逐步的“开眼看世界”之时,年过半百的二人又扮演着中青年学人的角色,肩负着开创年轻的中国“美国学”“欧洲学”的重任,是何其不幸,又何其“有幸”。希望资老不仅在晚年之时写作《美国十讲》《老生常谈》这样的学术启蒙之作,也希望她在《冷眼向洋》这本她自己的代表作中,能根据美国社会现实的不断演变发展,也不断做出相应的修订,流传后世。  
  •     题目或许有些夸张,但就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有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政治还是近些年的事情。近百年内美国、西欧各国、前苏联、日本等在世界上角力得风起云涌时中国不是在与天斗、与地斗,就是自己斗个不亦乐乎。中国大部分时候基本就是一个被动参与国际政治的角色,近些年来才稍微有所改善。这不是个人意愿或者民族意愿的问题,这是国家实力的问题。中国国家实力的长期积弱使得中国无力去改变或者建设国际秩序,只能去接受国际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中国学者集体编写并没有把中国做为本书一个重要的部分来写,是合理的。之前看到有豆友评论此书为“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制度竞争决定未来”。有道理。而我想说的是,制度本身并不能兴国或者衰国,正真影响多加兴衰的还是在于“人”。只不过好的制度能够约束人坏的一面,发扬其好一面;坏的制度则正好相反。还要指出的一点是,美国的兴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与苏联的竞争中不断自我改善的一个过程,这也恰恰是美式制度最精华的一点:善于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劣势,并加以改正。竞争与改正的过程依靠的是人,并且不是个人,而是一批人。参与其中的无疑都是精英。中国的精英们看到了美式制度的优点肯定是好的,但以为照搬美式制度到本国就能令中国强大那就太天真了,至少菲律宾摆脱美国的殖民统治后照搬了美国的一切制度,但实事证明菲律宾是一个杯具。就像山珍海味吃起来不及自身劳作换来的粗茶淡饭那么香,美国无数的精英奋斗拼搏出来的制度当然是本国人最能感受到好处在哪里,知道来之不易才会更加珍惜,唾手而得的菲律宾人则始终吃不出这盘菜的好。对于中国来说好的制度不一定非是美式或者苏式,对于中国来说最好的制度肯定是中式的。中国不是日本,国民性格决定了中国无法来一场逆来顺受式的彻底变革。任何不是依托于中国文化与国情培养出来的制度都是营养残缺的土壤,无法结出适合中国欣赏的鲜花。中国的精英们切记。俄国人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类似的,不幸的则有各自不幸的原因。同样,强大的国家都是类似的,贫弱的国家则有各自贫弱的原因。不过中国人向来喜欢当喜鹊,如何强大、如何崛起已经有太多的论述。我不喜欢喜鹊,我是乌鸦嘴。中国建国的国家建设初期很大程度都依靠苏联老大哥的援助,于是许多制度都模仿自苏联也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本身没错,但不知进取,而落后于时代,则是大错特错。中国人在这方面吃过大亏,晚清就是一例,丢了附属国高丽、琉球不算,原本版图中的库-页 岛、外-蒙如今是境外,好不容易靠站对了队伍捞回来的便宜台 湾现在也只是在外交场合说是中国台 湾省,但海关什么的都按照境外方式办理,这不自己抽自己耳光么。当然,这是属于旧-社会的事情了。但新-社会的南-沙群岛呢?我们仍尚未完全收复。我们国家任然贫弱,连本属于自己的都未能拿回来。国人没有理由自大,连最基本的本钱都没有的自大是在意-淫。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民主永远是各大论坛挑起骂战的最佳武器。基本上说出这两个字以后,论战双方语气就骤然直升,脏话和刷屏反复出现,直掐到天昏地暗不可。铺天盖地中,有一种观点叫得最为响亮,“美国不是民主吗?那为什么烧杀掠抢,打这个打那个?你看看伊拉克。”
      
      原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政权对外侵略或者扩张必然与对内压迫本国人民相伴随,因为从“进步”和“反对”的简单划分来看,这两种行为都是反动的。可是我们略微看一下美国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整个20世纪,美国在内政上一直在矛盾中寻求妥协,实行顺乎民意的、渐进式的改良,权势集团对弱势集团的反抗也多有让步。而在对外关系中,随着国力的增强,霸权、强权政治的范围日益扩大,实行的基本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战略。
      
      例如本世纪初老罗斯福对内改良思想开明,成绩显著,他遏制住了国内大财团弱肉强食的势头。但是在对外政策上,却是赤裸裸的种族主义者,信奉国际达尔文主义,公开表示一个民族若是无力保护自己,就不配存在。当时罗斯福的支持者们,一边为他国内的开明政策摇旗呐喊,一边为他的占领巴拿马运河,出兵加勒比海,向远东扩张等政策冲锋陷阵。又比如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社会”计划使美国的福利政策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却有“猪湾”入侵,越战升级的侵略记录,其扶植的“自由民主同盟”却有多有独裁专制政府混杂其中。这种现象也不是20世纪才有,开国元勋杰弗逊大力提倡民主,开民智,呈民愿,但他在1812的对英战争中就是主战派;19世纪美国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国内改良派大力叫好,反对开战的反而是华尔街的保守派。
      
      事实上,国内民主和国际民主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概念,如果我们愿意可以依据这两个标准划分出四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来。都不民主的是冷战时的苏联,都民主的是今天的北欧诸国,国内民主国际强权的是美国,而最后一类嘛……。另外,在此处民主的定义也不太相同,国内民主指的是程序上的操作,比如多党,投票,监督等等;国际上指的是制定外交政策时,将心比心,更多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利益。
      
      其实,要一味的说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不民主”也是有失偏颇的。荀子使用的“王”,“霸”,“强”三个概念倒是能够很好的诠释当下美国的外交政策。对待自己的盟友,比如加拿大,欧盟,包括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美国使用的是“王道”,多心平气和的协商。对待伊拉克,阿富汗等敌国,使用的是“强道”,即武力。而对待广阔的灰色地带,比如俄罗斯,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美国用的是“霸道”,即“萝卜加大棒”的混合战略。所以,美国的国际民主是有条件,有对象的。
      
      为什么国际民主比国内民主要艰难那么多呢?基本的一点大概是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一点结构上的差别,即所谓的“无政府”和“有政府”。简单地说,国内政治中有一个能够掌握局势的权力机构——即国家存在,以此为后盾,民主才能展开。而国际上并没有这样一个类似的机构存在,任何一个国家再强,也不可能像支配国内公民一样支配其他国家,联合国也只拥有道义的力量。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国际民主缺乏实施的保障和秩序。但这并不是说,国际民主毫无希望,事实上,现在的欧盟已经在一步一步的实践这一目标,虽然还很遥远,但是国际制度和国际认同的力量已经生长起来了。
      
      
  •     资中筠 陈乐民 冯绍雷 听着这几个名字 有不读的理由吗?
  •     这个真的跟吃苍蝇似的
  •     资中筠陈乐民夫妇的上卷其实蛮好的,下册读的粗疏些。
  •     优质启蒙书
  •     很启蒙
  •     很多年前读过了,今天看了资中筠的一篇文章,于是想起来了··蛮不错的一本书··
  •     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制度竞争决定未来。
  •     美国部分比欧洲部分好看,条理清楚有理有据。虽然是世纪之交时的作品,今天看来许多观点仍然很有说服力。
  •       题目或许有些夸张,但就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有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政治还是近些年的事情。
      
      近百年内美国、西欧各国、前苏联、日本等在世界上角力得风起云涌时中国不是在与天斗、与地斗,就是自己斗个不亦乐乎。中国大部分时候基本就是一个被动参与国际政治的角色,近些年来才稍微有所改善。这不是个人意愿或者民族意愿的问题,这是国家实力的问题。中国国家实力的长期积弱使得中国无力去改变或者建设国际秩序,只能去接受国际秩序。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中国学者集体编写并没有把中国做为本书一个重要的部分来写,是合理的。
      
      
      
      之前看到有豆友评论此书为“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制度竞争决定未来”。有道理。而我想说的是,制度本身并不能兴国或者衰国,正真影响多加兴衰的还是在于“人”。只不过好的制度能够约束人坏的一面,发扬其好一面;坏的制度则正好相反。还要指出的一点是,美国的兴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与苏联的竞争中不断自我改善的一个过程,这也恰恰是美式制度最精华的一点:善于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劣势,并加以改正。
      
      竞争与改正的过程依靠的是人,并且不是个人,而是一批人。参与其中的无疑都是精英。
      
      中国的精英们看到了美式制度的优点肯定是好的,但以为照搬美式制度到本国就能令中国强大那就太天真了,至少菲律宾摆脱美国的殖民统治后照搬了美国的一切制度,但实事证明菲律宾是一个杯具。就像山珍海味吃起来不及自身劳作换来的粗茶淡饭那么香,美国无数的精英奋斗拼搏出来的制度当然是本国人最能感受到好处在哪里,知道来之不易才会更加珍惜,唾手而得的菲律宾人则始终吃不出这盘菜的好。
      
      对于中国来说好的制度不一定非是美式或者苏式,对于中国来说最好的制度肯定是中式的。中国不是日本,国民性格决定了中国无法来一场逆来顺受式的彻底变革。任何不是依托于中国文化与国情培养出来的制度都是营养残缺的土壤,无法结出适合中国欣赏的鲜花。中国的精英们切记。
      
      
      俄国人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类似的,不幸的则有各自不幸的原因。同样,强大的国家都是类似的,贫弱的国家则有各自贫弱的原因。不过中国人向来喜欢当喜鹊,如何强大、如何崛起已经有太多的论述。
      
      我不喜欢喜鹊,我是乌鸦嘴。
      
      中国建国的国家建设初期很大程度都依靠苏联老大哥的援助,于是许多制度都模仿自苏联也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本身没错,但不知进取,而落后于时代,则是大错特错。
      
      中国人在这方面吃过大亏,晚清就是一例,丢了附属国高丽、琉球不算,原本版图中的库-页 岛、外-蒙如今是境外,好不容易靠站对了队伍捞回来的便宜台 湾现在也只是在外交场合说是中国台 湾省,但海关什么的都按照境外方式办理,这不自己抽自己耳光么。当然,这是属于旧-社会的事情了。
      
      但新-社会的南-沙群岛呢?我们仍尚未完全收复。我们国家任然贫弱,连本属于自己的都未能拿回来。
      
      国人没有理由自大,连最基本的本钱都没有的自大是在意-淫。
  •     图书馆
  •     算是社科院美研所和欧研所联合推出的良心杰作了,可惜没什么名气,哎
  •     中国目前思想性和历史性最好的国际研究著作
  •     真想去听资中筠老师的讲座啊
  •     资先生文笔了得
  •     全书总体五星。各部分:绪论:5星;资--美国:5星+;陈--欧洲:4.5星;冯--俄罗斯:4.5星;刘--国际政治:4星;后记:4星~
  •       书是好书,还没看,但是听说过。
      
      只是有个事情太离谱,封面上的作者“冯绍雷”,翻开到扉页上就变成“冯致雷”了。
      
      是三联2009年“中国文库”系列的版本,据云采用的是三联2001年的版本,但是01版并没有这个错误。
      
      不可思议。
  •       百年的观念古已有之,而公元世纪纪年法和衍生出的时间观念,毫无疑问是西洋文明遍及全球的结果,从而使得各大洲各文明群体广为接受。但公元纪年的世纪划分标准能否作为历史演进的标准和科学的视角,是一直有所疑问的,因为历史发展的诸多客观性和复杂性是绝不以公元纪年为其依据的。但是20世纪的公元纪年方法,还是能够比较准确反映整个世纪历史演进过程的。
      
      20世纪开幕之年的1901,5位世界级政治巨人相继去世: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美国总统麦金莱,日本自由党领袖星亨,意大利总理克里斯皮以及中国的李鸿章。此五国皆为当时世界大国,五人也都是各国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尤其是维多利亚女王,更是不列颠全球霸权时代的代名词,而女王的逝世及当时正在进行的布尔战争通常也被视作英国霸权衰落的标志性事件,同年麦金莱总统遇刺伴随着老罗斯福总统的上台,两位总统都曾使美国大力介入全球事务,也被视作美国全球霸权的肇始。也就是说1901年甚至可以看做是英-美全球霸权的交替之年,这个全球意义就大为增加。而21世纪的第一年则更具戏剧性,911事件以美国全球霸权确立之后第一次发生在美国本土的外部势力的袭击事件,突然性地让全球帝国陷入了心理层面对于外部防御盲点与被动的怀疑,当然其历史深远影响还远没到定论的时候。因而在20世纪的一首一尾皆发生历史性的全球事件,故而20世纪能够作为整体史来进行考察。
      
      戏剧性的是,20世纪的思想和全球事物主导力量依然是西洋各国,是一种扩展性的过程,由原先西欧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英法德三角区域扩张到了侧翼的美俄,社会思潮领域也是“左”与“右”的互争。而从三者不同境遇来看,也呈现极端性的不同。站在美国的视角看20世纪,那是一部美利坚逐步站在世界之巅的历程,而到最后十年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人类世界史上无一国在全球意义上达此效果;站在欧洲立场上看,20世纪是欧洲全球霸权步步式微的进程,当然中后期形成了复兴,并且为全球继续提供社会思潮资源;而20世纪的俄罗斯史应以一种怎样的视角予以观察依旧不好定论,因为这个帝国的崩溃距今不远,深层影响还在发酵,国家结构还未最终定型。但是,通过20世纪末苏联以全球帝国自我崩溃方式终结,而克林顿时期的美国经历了史上少有的“黄金八年”,相对国家实力达到史上最高峰。在这样一个世纪转换同时也是国际格局重组的历史关口足以启示全球学者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
      
      这个问题也是本书撰写的主体思想问题,对此作出那个时代中国学者的回答,对于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的三个主体:美国、欧洲、俄罗斯分别是这三个领域权威学者分别探讨,最后部分还增加了对20世纪国际政治的简短回顾。个人认为对于俄罗斯部分的说明,由于时代所限,现阶段不能全面的说明“苏联何以衰”的问题,并要靠史料的不断解密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因而仅就陈乐民夫妇对于美国欧洲上册部分做简要分析。
      
      (一)资中筠:第一部:20世纪——美国世纪?
      作为全国最早一批研究美国问题的学者,以及在社会科学领域少有的女性学者,陈乐民资中筠夫妇也被视作学者文人的典范,外加资老奇特的人生经历,因而资老的学术才华是毋庸置疑的。这本著作曾被视作陈乐民资中筠在年近古稀之时,一辈子观察西洋欧美的学术封刀之作,体现了中国学者观察世界的最高成果。
      
      就我感觉,在这本书当中的确是名符其实。资老不仅是四人成书的总编,而且所写绪论和美国部分的篇幅占比最高,而本书绪论上的分析基本说明了美欧俄三方在20世纪的社会分野,由“求平等,求发展”问题衍生出的诸多社会政治哲学思潮促使三国走上不同道路。平等与发展作为推动20世纪社会变迁的两大动力,就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而言,成功与失败相对来看,就是哪个更能满足人类这两大要求,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取得相对平衡的进展。毫无疑问,美国和欧洲的历史实践较好的解决了二者的要求及之间的矛盾,尽管方式不尽相同,而苏联却在二者间皆以失败告终。
      
      通常认为美欧共同作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差别理应不大,仅仅是新旧大陆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文化心理差异。而本书当中资老着重描述美欧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间接的回答了“美国何以兴?”的问题。例如,美国的繁荣主要得力于四位经济学家的理论: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凯恩斯关于政府干预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从而解决萧条与失业的理论;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理论,反对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和政府干预;熊彼特主张的“企业家社会”,倡导企业家精神。前两者通常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通用思想,在“左与右”之间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形相应调整,而后两者通常是美国特色,或许也是美国比欧洲更具活力的原因。
      
      其次,欧洲像个思想家,美国则更像是个实业家。因为存在与美国形形色色的社会意识形态没有一个是从美国诞生的,全都是起源于欧洲,传到美国之后进行了“美国化”的改造。而在19世纪后期欧洲两大思潮产生: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美国选择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其主流思潮,用自然界的进化论原理来解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强调“弱肉强食”、永无止境和不断进化,与美国西进运动不断开拓边疆的历史经验相吻合,也与美国人整体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强调竞争性相适应的。我认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应该算作美国的核心价值理念了,也是与欧洲很强的社会民主主义理念大为不同之处。从这一点看,美国的政治光谱明显偏右,并且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概念上也反其道而行之。后来改良主义势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使在之后的美国社会政治实践中有一定的政府调节作用,使在极右的法西斯主义和极左的共产主义之间来回摇摆,最保守的不能打破现有的非制度框架,最激进的也不会实际损害大企业的利益。
      
      在整个20世纪,自由主义是沿着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即改良主义两股道并行发展,过度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逐步揭露出“机会平等”说法的假象,通过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以及60年代的“新左派”和“反文化”运动向左拉,并且呈现出相隔一段时间掀起全国范围内的公众社会匹配。资老很赞赏这一点,这也是美国不接受社会主义的一大原因,在国内发展问题上就规避了左翼势力的发展。而美国整体偏右的事实,也启发提醒着我们,美国是否在国内无法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念施行,就到国际上加以施展?历史和现状也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加以说明。在全球其他地方,突出的表现为美国的霸权主义,这个从麦金莱总统就有相似的言论,资老对此现象的总结就是“对内立民主,对外行霸道”,并且美国引领的“新潮流”也未必是“好潮流”,这就形成了美国主导力量的“隐形霸权”现象并且因美国是主动方,他国为被动方,故而福祸难料。而在07年的增订版中,回顾小布什时期的社会发展,资老说明了其内政进一步向右摆。当然这也和共和党右倾的党派特性相关,里根与老布什总统十二年的时间里也是如此。会否今后美国不断向右摆逐步向法西斯主义靠拢呢?资老所述的美国历史上没有出现此情形,但全球反恐战争跨过联合国的种种行为又使人担心这一点,构成了本部分第八章所提的“福兮?祸兮?”的两层含义:构成美国本身又是的诸多因素是否会向反面转化?一个强大具有超级影响力的美国对于世界究竟是福还是祸?
      
      对于美国国内曾经异常严重的黑人问题,资老做了历史性回顾,但在世纪末之时,黑人种族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解决,这不仅是黑人相对的社会经济地位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政府施政措施得当。同时世纪末美国的绝对强盛也带动了“美国梦”新一轮的移民潮,这也会稀释国内的种族问题,说明今后的相关问题已经不是大是大非问题,仅是政策战术的问题。
      
      造成美国种族问题良性解决的一大原因,同时也是“平等”问题能够与“发展”问题相平衡的原因,就是民间私立非政府性质的基金会层出不穷的产生和发展,这也是大大不同西欧福利社会之处。也与美国的社会哲学观相吻合,加尔文新教强调的救世、慈善、传教士精神,对于捐赠的信仰,这也反应在美国外交思想和基金会的海外作用。其大方向类似,都有“传播知识”“促进文明”“造福人民”的宗旨,侧重于教育、文化、科学领域。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诸多基金会在国内扮演着亚政府的作用,在国外视作美国力量的潜在延伸。
      
      对于美国未来是否衰落的疑问,资老表现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最大的原因在于高度发达的教育和强有力的人才吸引力,使得全球各层次各领域人才纷至沓来,结果就是“很难想象一个对于人才有极大吸引力的国度是会走向衰败之路的”。正因为如此,资老在年过八旬的今日还在着重疾呼中国的教育问题和改革。而在美国思想教育界,资老也指出了一些限制与环境障碍,比如抽象的哲学思想与强烈的实用主义形成“市场专政”,初等教育水平的相对落后与不平等,以及后现代社会出现的“反智主义”。而美国移民的相互影响下,也没有相应的发展和改观,原因值得分析。
      
      在本部分最后一章,资老通过前面篇幅对于美国20世纪几大社会问题领域的分章探讨,指出美国现存的一些问题,这将决定未来美国的发展乃至全球走向。有意思的是,美国社会所取得的成果背后都或大或小的存在一个缺陷性的悖论,或许这种矛盾缘此意义上就是相伴而生的,也为解决每一个矛盾而来。美国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套相对成功的解决“发展”与“平等”的问题,并促使二者和谐发展的典范。今后是福还是祸,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它不仅取决于美国国内,也取决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互动或干扰。
        
      (二)陈乐民:欧洲:分与合,衰落与中兴
       旧大陆的欧洲某种程度上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从文艺复兴时代从智识领域就影响、改造了全世界的精神面貌,并在工业革命之后加强了其权威性。作为本书美欧俄三部分来说,它具有双面比较性,一方面俄罗斯的文明长期与西欧学习并互相较劲,两次世界大战苏-俄也深深卷入其中,之后冷战意识形态都在使得真个西欧与苏联相抗衡;另一方面,美国作为欧洲文明的衍生国,文化思想更具相通性,比较性是全方位的。
      
      本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以欧洲为其主要战场,也因欧洲事务挑起而产生,战争结束之后的半个世纪冷战,双方对峙也以欧洲为主要战场。通常条件下战争本身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而面对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各种思潮学派施展拳脚互相竞争的平台,因而整个20世纪欧洲的各种危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潮学派,相对于美国而言,西欧奇特的现象是面对西欧的相对衰落,都紧盯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学术思想的前沿唯恐进一步落后;而社会思潮确实美国不断的吸收欧洲的原生物,并进行美国特色的改造。
      
      就欧洲整体而言,整个20世纪的历史动态并不好书写,尤其是在“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的大问题指引下。正如作者在第一章的附言后所说,欧洲与美俄相比最大的差异是具有几十个主权国家,各国差异较大,在涉及全球问题时,难以将其当做一个实体加以研究,也几乎找不到纯属欧洲的重大问题,要么都与美苏双方相联系。故而整本书第一章提出欧洲落后于美国的诸多现象和相应解释,二至四章以欧洲3个重要思想领域变革说明欧洲的社会变迁。
      
      对于欧洲相对衰落不仅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所致,二战之后的经济复兴也掩盖不了相对衰败的态势。陈老指出的核心原因在于历史的包袱太重,即一种历史上的成功同时也蕴含一系列的劣势,最后在失去世界霸权地位、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之时表现并爆发出来,突出的表现在于受官僚体制制约严重、思维模式较为落后、缺乏美国式的务实创新精神。当然好不否认两次世界大战加速并深化了这种危机。我个人认为各国人口结构的改变是致命性因素,战争损失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比例之高令人昨舌,战后经济发展一是要靠外部劳动力的引入,多数是从地理位置相对就近的中东和原来各国的非洲殖民地而来,之后几十年中种族问题也接踵而来;二是靠政府救济和福利政策,加之老龄化问题提前到来,左派政治势力也较为强大,公共开支大幅提高。一个整体年龄结构较为老龄化的欧洲难以同青年化特征显著的美国竞争也就不难理解。
      
      在随后引用的《阻止欧洲的衰落》一书中,该书作者为欧洲的未来提出五条建议,其实五条建议都是针对欧洲高昂的公共福利开支一定程度上阻碍进一步投资而来,所提的政策导向都是向美国保守主义右派倾斜的,无非是加快实施“私有化”进程,加强资本流通市场,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布莱尔所提的“第三条道路”不论是因学习美国的优势还是无奈福利开支的高昂所驱使,都是“超越左与右”的向中间路线回归的表现。
      
      在第二、三章中,作者详细探讨了欧洲一体化和民族国家发展的问题。当然不论站在1999还是2007年的视角看,欧洲一体化的整合都是相当成功的,起码西欧是如此。基于社会科学本身预测的功能有限,作者并未对欧盟的未来做出过度的预测,只是肯定为人类政治实体创新的以欧洲为首创的形式,何况当年的科索沃战争极端民族主义回归也难以使作者做出更为乐观的预测。第四章结合欧洲半个世纪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苏联刚刚崩溃的现实,分析一个世纪以来欧洲思想整体偏左的原因与历程,基本上说明未来社会主义依然有较强的生命力,因为人类不平等现象将会伴随人类始终,苏联解体只是代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覆亡,广大西欧地区将会在传统性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下做出一定程度上的时代调整。整体而言,后半个世纪的欧洲逐步在解决“平等”问题,但“发展”层面上却落后于美国了,这也算是个悖论。
      
      书名“冷眼向洋”中“冷眼”的意思,不是作“横眉冷对”之解,而是相反,指冷静地、心平气和地看外部客观世界,这个“世界”在本书当中就指称霸20世纪的美欧俄三方。这也体现出汉语的奥妙之处,一个语汇能够用一个字来加以概括,而这个单字该却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释义。面对美欧长期的世界领先地位,苏联衰败的历史,也启示我们“冷眼向洋”将会是个长期历史性的学术任务和历程,就后发现代化国家面对意识形态冲击以及全球秩序的频繁转变、利益瓜葛的复杂与突出性,做到客观看待更需努力与理性。
      
      作为受到敬仰的陈乐民资中筠夫妇,不仅是青年学人的治学榜样,一定程度上也是那个时代中国学人不幸的一个缩影。青少年时代二人都接受着当时国内最好的中西双重教育,而到“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的而立不惑之年,通常就要在学术上大展宏图的年龄时,却面临着国内整体封杀人文社会科学的那个“极端的年代”,再到80年代国人逐步的“开眼看世界”之时,年过半百的二人又扮演着中青年学人的角色,肩负着开创年轻的中国“美国学”“欧洲学”的重任,是何其不幸,又何其“有幸”。希望资老不仅在晚年之时写作《美国十讲》《老生常谈》这样的学术启蒙之作,也希望她在《冷眼向洋》这本她自己的代表作中,能根据美国社会现实的不断演变发展,也不断做出相应的修订,流传后世。
        
  •     曾经靠这本书启蒙
  •     看完了米有,不记得了。。。
  •     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就像是霍布斯笔下的“丛林状态”——人反对人——是信奉权力(Power)的。只是在全球化下谈论所谓全球治理的那些人,还是期望通过协商民主的形式达到国际政治在制度上和平的可能,恐怕这个会是康德式的永久和平般的梦。因为从历史上来看,往往多强权下的和平,诸如罗马治下的和平,抑或者美国治下的和平,而欧洲传统均势状态下,战争倒是难以避免。不过,纯粹按照经济学中奥尔森的观点,倒是两极体制是最为稳定的一种国际机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