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学视野的搭建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09752833
作者:章建刚
页数:336页

内容概要

章建刚  男  1952年12月生于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会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副主任、兼职研究员
《中国文化蓝皮书》(系列)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兼职研究员

二、学术简历
1978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1983年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
1985年应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杂志,任编辑、副编审
198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1991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1993年转入美学研究室至今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受聘兼职研究员
2002-2005年曾受任山西大学特聘教授,为艺术学硕士研究生讲授“艺术学”和“西方美学”课程

三、主要学术专长及主要学术观点

多年来从事美学基本理论研究,旁及西方哲学、考古学、人类学、艺术史、经济与环境伦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方向。除理论研究外,从事过编辑、翻译和教学工作。

美学理论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出发,即从人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出发。希望揭示人类艺术及审美活动的必然性,即艺术对于社会、历史、文明及人的存在的重要意义。认为实践活动有符号特性,将符号看作实践的普遍中介,并在符号系统展开的逻辑与历史中发现艺术诞生的秘密。主要著作《艺术的起源》着力揭示远古人类实践如何最终获得了符号表达形式,并因此使人意识到,所有用系动词“是”所表达的判断和用情态动词“应该”所表达的祈使,最终都是由行为动词“做”所规定着的:做什么与怎样做。而由于作为内在化了的典范的符号存在,人类才永远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和希望,未来作为符号的间接所指就是艺术所要揭示的,这时的揭示就是创造。该书不仅有理论的视野,也具有历史尤其是史前史和史前艺术史的广阔视野,并在2000年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优秀科研成果奖。

今天的文化哲学不仅要有认识论方面的考量,还必得有价值论方面的内含。于是近年专门撰写了一批生态伦理和经济伦理方面的论文,如“人类中心主义、内在价值和理性”、“儒家伦理、市场伦理和普遍伦理”等,希望以此阐扬或起码暗示出符号论美学的伦理学关怀。在这些论文中,着重揭示出关于主体的现代伦理学含义。

《艺术化生存》是与他人合作的另一本美学著作。在该书中对现代化及向所谓后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艺术趋势,尤其是近年中国美学界比较关注的“审美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该书在1999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自1999年起关注国际上知识经济、国家创新体系等问题的研究,进而进入一种可以被称为“发展文化学”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主要关注文化发展的经济政治制度环境问题,涉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这三方面的重大问题。在这个领域参与过一系列重大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多次参与过一些与城市文化发展及旅游开发相关的项目,并开始编纂《中国文化蓝皮书》(系列)。在我们看来,知识经济反映出知识人文化的趋势;市场文化化是与文化市场化同时进展的社会发展方向;所有这些问题中都有美学的施展余地。

曾为本院研究生院、本所研究生开设过“美学基本观念”、“艺术的起源”等课程,也在北大、清华、北林大、云师大等国内多所著名大学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过“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等方面的讲座与课程。在山西大学曾为艺术学硕士研究生讲授“艺术学”和“西方美学”课程。在上海交大、云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MPA中心等院校,各地党政管理干部学院等讲授过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自2004年以来,一直以学者、专家身份参与国家文化部牵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事务部际协调机制有关工作,并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与了2004-2005年在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进行的《公约》文本起草及谈判过程各次会议。《公约》通过并于2007年正式生效、中国成为《公约》政府间委员会成员国后,同样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与了其后历次《公约》成员国大会和每年的政府间委员会常会及其《公约》一系列“操作指南”的制订,对该《公约》及运作过程有了深入了解和近距离观察。在此基础上,曾向有关部门提供了不少调研报告;在报刊上发表过有关研究论文;2012年,还应邀参与了中国政府向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提交的第一份四年期国别文化多样性状况报告的起草。。


三、主要出版物

A. 美学
○“美学:进展和趋势”,《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陶器肩腹分化和人的审美活动”,《文物》1987年第8期(该文为1985年“全国中青年哲学工作者最新成果交流会”优秀论文)
○“艺术起源劳动说再探索”,《哲学研究》1991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对起源过程中艺术的某些趋势的考察”,《思想战线》1992年第3期
○“何谓审美文化”,《哲学研究》1996年第12期
○“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中国美术教育》97年第2期
○“现代化过程与艺术的命运”,《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三集第56-65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艺术的起源》(与杨志明合作),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艺术化生存》(与聂振斌、滕守尧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鲍桑葵的艰奥美概念”,《哲学译丛》1986年第5期
○“鲍姆嘉通的美学:一种后伽达默尔式的反思”,《哲学译丛》1990年第4期
○“艺术与科学:波普尔式美学论纲”,《哲学译丛》1990年第4期
○“参与美学:对杜威的超越”,《哲学译丛》1993年第2期
○“‘原始赝品’、‘旅游艺术’和真实性的观念”,《哲学译丛》1995年专刊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哲学译丛》1998年第3期
○“旅游与传统建筑艺术”,《旅游美学新编》第十四章,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回眸现代中国美学巨匠”,《读书》2000年第5期
○“‘后现代主义’建筑出现的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中国现代美学家对艺术的理解”,《学海》2001年第1期
○“《英国美学杂志》40年”,《哲学译丛》2001年第2、3期连载
○“全球化进程与民族艺术研究的新课题”,《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第1期
○“艺术品的价格构成和艺术市场的产业化程度”,《艺术当代》2002年第2期(与张晓明合作)
○“井冈山新市区建设应着意表达其特有的人文意蕴”,《赣文化研究》(南昌大学旅游学院及赣文化研究所内部刊物,不定期出版)
○“抓住二环改扩建机遇重现古城风韵”,《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11月20日第4版

B. 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
○“一种值得思考的‘哲学思考’”,《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理论信息报》、《新华文摘》分别摘登)
○“我对原始思维研究的几点透视”,《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怀特文化观评略”,《思想战线》1989年第4期
○“‘问答逻辑’的问题与逻辑”,《思想战线》1990年第3期(与陈静合作)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符号概念”,《哲学研究》1993年第3期
○“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符号理论是如何成为可能的”,《思想战线》1994年第4期
○“理解马克思的一次积极尝试”,《学术月刊》1995年第5期
○参与撰写《哲学与文化》(陈筠泉、刘奔主编,中国社科出版社96年版,该书2000年获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哲学语言的起源”,《哲学译丛》1996年第5-6期合刊

C. 伦理学与价值论
○“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吗?”,《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96年《中国哲学年鉴》有介绍)
○“经济伦理学的必要性和资本主义的道德基础”,载《学术思想评论》第一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373--382页
○“环境伦理学中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哲学研究》1997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98年第1期转载)
○“人类中心主义、内在价值和理性”,载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9年5月第一版,第123—155页。
○“经济实业与道德努力怎样才能相得益彰?”,1999年8月31日澳门哲学学会年会(贺麟思想研讨会)论文
○“Some Efforts of the Neo-Confucians and the Universal Ethics”,1999年10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韩国汉城承办的“普遍伦理和亚洲价值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iversal Ethics and Asian Values)上的论文
○“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哲学译丛》1999年第2期
○“儒家伦理、市场伦理和普遍伦理”,《哲学研究》2000年第2期(后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B8《伦理学》第5期转载)
○“‘数字化生存’的伦理”,《微电脑世界》2000年第23、24、25期连载
○“‘内在价值’的含义与环境伦理学”,《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其摘要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6期)
○“道德化儒学的困境”,《哲学与现代化》第二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D. 发展文化理论
○“创新合作模式 资源涌流 财富激增——R&V非竞争性战略联盟模式的诞生”,《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月版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历史性转折”,《2007年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总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西湖:一个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创新”,《2007年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构”(李景源、张晓明主编:《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文化卷〉第五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月版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 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在亚欧论坛08年12月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保护的促进文化多样性:分享亚洲与欧洲的经验”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化资源大国与产业小国的思考”,06年元月22日《中国青年报》第2版
○“‘传统文化’的多重视野”,载《紫光阁》2006年第2期
○“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趋势”,《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
○“公共文化的范畴与提供方式的创新趋势”,《深圳文化研究参考》2006年第2期
○《山西省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从追赶到跨越:云南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署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课题组),《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扩大市场准入,学会依法管理,稳步有序开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需要的政策、机制与工作措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5期
○“科学发展的文化向度和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哲学动态》2009年第5期

其它
○《荣格》(与陈静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托尔斯泰》(与龚义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多人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多人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珍重生命》漫画插图,广东教育出版社“画说哲学”丛书,1996年版(同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再版)
○《得乐园·失乐园》漫画插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网络文化丛书”,1997年版

作者简介

《文化经济学视野的搭建(通往经济学的文化政策研究)》收录了作者章建刚在文化发展及文化经济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只能靠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来实现。所谓文化体制一是文化市场,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而推进两个基本制度的培育和建设的文化体制改革,必然具有渐进性,并且也是持续而密集的文化政策实施过程。对相关文化政策的顶层设计需要有足够深入的理论研究予以支撑。根据这样的认识,《文化经济学视野的搭建(通往经济学的文化政策研究)》就文化发展的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了基本原理和实践案例的探讨,之后分别讨论了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保护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问题。作者认为它们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文化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严峻挑战。本书还表现出鲜明的对策研究特征。


 文化经济学视野的搭建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