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我

出版日期:2015-6-1
ISBN:9787506078775
作者:刘传铭
页数:422页

内容概要

刘传铭,著名文化学者,艺术史论家,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总撰稿,国家文物出版社《中国经典》主编、《东方国学丛书》主编。
主要有《放思之美》、《论语注我》主编《中国经典绘画卷》、《绘事物语》、《绘事观止》、《中国当代新时期绘画美学思想概观》等。

作者简介

《论语》成书于中国春秋时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这么古老的书,为什么到如今依然畅销,它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辜鸿铭讲孔子时说过一个发人深省的笑话:“记得在中国清朝的乾嘉年间,当时刚刚开放海禁,有一个欧洲人来到中国,身上的西装破旧了,而当地又没有欧洲的裁缝,于是便找到一个中国裁缝,问道:‘你能制作西装吗?’中国裁缝回答道:‘只要是有样式,我就能仿照着做出来。’于是欧洲人就拿出一件旧衣服给裁缝做样式。过了几天之后,裁缝拿着制作好的新西装前来交货了。欧洲人打开新西装检查,发现一切样式均分毫无差,唯独新西装的后背处剪掉一块,又缝缀上了一块补丁。欧洲人大惑不解,向中国裁缝询问原因。中国裁缝就回答说:‘我这完全是按照你给我提供的样式做的啊!’现在我国锐意维新,各方面都效仿西方人,而不追求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这和根据破西装制作新衣服的笑话又有什么区别呢?唉!”
百年已过,笑话依稀。诚《论语》现实意义之一也。


 论语注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东方国学丛书》主编刘传铭一席谈(7月14日下午 人民网邀请文化学者刘传铭就《东方国学丛书》出版发行做客文化栏目,本文根据一小时视频访谈整理)主持人:网友朋友大家好,您正在关注的是由人民网文化频道的视频访谈。今天非常荣幸为大家邀请到著名文化学者刘传铭老师,刘传铭老师将给我们介绍他的新著作《论语注我》(《东方国学丛书》之一种),解读《论语》之美。首先欢迎刘老师,《东方国学丛书》终于问世了,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套丛书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策划的,经历了多长时间?刘传铭:观众朋友下午好,刚才主持人提的这个问题,早在这套丛书出版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已经有记者提了相同的问题。十八大以后,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关注程度不断升温,导致社会上形成了一个越来越高的国学热。你们这样问的潜台词是质疑这套丛书是不是赶热闹的呢?我想跟朋友们说,《东方国学丛书》第一部分出版了6种,分别是《老子解读》、《论语注我》、《孙子兵法精读》、《韩非子新论》、《资治通鉴选注》和《楚辞今译》,计划中的《东方国学丛书》是30种。当初和东方出版社以及策划人讨论这个选题应该是三、四年以前的事了。组稿工作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种种考量权衡的烦难不足为外人道,所幸的是我们坚持下来了,迈出了第一步。《东方国学丛书》涉及到两个概念,第一个是“东方”,第二个是“国学”。东方实际上在这里就是指中国。这既是约定俗成的,又是相对西方相对外部世界来说的。下面特别说一说“国学”。 首先,国学是一个活的概念,一个穿越历史时空的概念。最早说的国学,大概是春秋战国即孔子时代说的国学,主要指的是诗、书、礼、易、乐等经学。西汉以后,国学这一块外延就一直在扩大,但是概念上提不提国学,结论是否定的。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国学才作为一个学术名词被我们广泛地接受和运用,这个国学可能是指相对西学而言的中国学问,它在西方的学术界往往被称为“汉学”。所以,国学是一个外延较大但是又有约指的概念。我们这套《东方国学丛书》主要是包括起始先秦乞至汉唐的“经、史、子、集”一类学术经典。主持人:就您编注的这本《论语注我》请跟我们展开谈一下。刘传铭:《论语》这本书的影响力不需要我在这儿多去说了。谈《论语》必然要谈孔子,必然要谈国学,问题是怎样谈?现在电视上、手机上、网络上、讲堂上都在大谈特谈,其中不少声音嘈杂,正邪失序,令人啼笑皆非。我曾对学生说,因为时代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不同、对象不同,所以如果让我在一个公共传播平台上谈孔子一定会感到惶恐不安,几乎无从谈起。孔子历来反对的就是“巧言令色,文过饰非”。若无谨慎的治学态度,任你口吐莲花,说破了天,也已离夫子之道远矣。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不能论,孔子不能评。另一方面,包括《论语》在内的国学经典是一些非常严肃的学术命题,《论语》自成书到现在2000年以上的时间,关于这部经典在中国文化史上、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可能没有人能漠视。说它是“群经之首”的有,说它是“东方圣经”的也有,无论怎么形容它的影响力都不过分。但是,当下的文化语境早已疏离了历史中国,人们浮躁的心态也少有敬畏之心,在不少人眼里《论语》是无用之书,何况学术界知识分子的侏儒化严重,虽不能说只见小人不见君子,亦不远矣!如此,“《论语》不能论,孔子不能评”确是我的担忧。当然,最担心的还是自己学力不逮,妄论夫子之道,岂不贻笑大方。从西汉开始至清末,中国的学人不断地注入心血,不断地读《论语》注《论语》以激活孔子的生命和思想,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序中于此有很好的论述。“论语一书的注释,汉、魏诸家有各种注。自何晏论语集解行,而郑玄、王肃各注皆废;自朱子集注行,而集解及皇侃论语义疏又废。朱子至今又八百余年,其间名儒著述训诂义理,多为前人所未发,惜无荟萃贯穿之书。作者本孔子‘述而不作’之旨,將宋以后诸家之说分类採辑,以为斯书之助。在学术上力求不分宗派,苟有心得,概与採録,以供学者研究”。话虽如此说,但能不能做到“掩盖前贤”?又是另一回事了。钱穆先生对程的《论语集释》就不以为然。“程氏《论语集释》篇幅凡百四十万字,而犹多遗漏┄┄然若转举一说,存以为是,又使读者不知有古今众说之异,亦无以开其聪明,广其思路,而见义理之无穷 。”不同时代的注释《论语》,各有各的特点。我在没有认真读书的时候也和不少人一样总是以为汉儒、宋儒那个时代较我们今天接近孔子,接近《论语》成书的语言环境,好象他们更忠实原典,其实未必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仅仅是时间概念上的接近,无论尊孔毁孔,若彼时彼地的思想干扰更严重,其离孔子本意也会更远。总之,学术虽在不同的时代变成了不同时代的一个声音,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是经典之超越时空的穿透力,终应薪火相续,甚至薪尽火传。这是花甲之后的认识了。评价一个注本是不是能够非常理性地、非常全面地接近孔子的心性,接近《论语》原典所表达的意思不在成书早晚,而在注精释深。我个人甚至认为,也许是经历了漫长时间的过滤,《论语》的本相真身才会从历史长河中显现出来。也许“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恰恰是催生了《论语》超越时空的宿命。对此,清朝的儒学家们贡献功不可没。因为整个中国文化的学术构成,一直是从义理辞章的框架入手,这时出现了一个“考据学”,(关于“考据学”和西学中的考古学,国学中的朴学究竟什么关系?这里存疑不论。)清以后的人谈国学的时候,不仅仅是要解决义理辞章问题,还可以用考古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来进行论证自己的学术,所以就使近现代儒学研究(包括论语研究)学术含金量和准确度大大地提升了。百年以来尤其是近30年,中间虽然经历了那样一个特殊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了文化上相对的一个割裂断层,但是整个国家社会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研究,甚至于推广传播,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就孔子的《论语》研究来说,从康有为到辜鸿铭到徐复观到程树德一直到钱穆到李零等等,他们都是从各自不同的治学角度解读《论语》,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论语》研究较严肃的读本。另外,影响较大的南怀瑾是个意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南怀瑾的书是《论语别裁》,别裁就像我们做衣服,不是按照一般的套路来按部就班地剪裁梳理,他是以个人对《论语》旨趣的理解,别开生面地生发拓展,引申议论,他更多的是借孔子说自己,这与儒家主张的经世致用已经大有区别。有的人认为南怀瑾的书千错万错,并以纠正南书之错来炫学称快,其实大可不必。人家早就有言在先我是“别裁”。何况南书思绪沛然,不无精彩之处。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就是《论语》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影响力,可以做严肃的学术研究,也可以从自己出发来阐述对论语解读。从治学的角度来说,历史上就有《论语注我》和《我注论语》两家之说,且不细论孰高孰低,注孔至少也可分两种以上的研究和方法。当代国学热中关于《论语》的研究又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一个读图时代和文字阅读并行不悖的崭新的语言环境下,台湾和大陆都出现了不少“新注本”,或者说新的关于孔子,关于《论语》的书。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也把《论语》作为文化传播的选题,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是非功过殊难一言概之。说到这套《东方国学丛书》中《论语注我》的时候,必须老老实实的向读者坦白,这本《论语注我》,不是希望有多少版本学上的意义,初衷是想把它作为个人阅读《论语》、阅读孔子的一个读书心得。同时力争兼顾到版本学的严肃性,又能把我的解读在当下语境中表述出来,或许是一得之私也如实陈述,以期与敬慎治学的态度不偏离。这大概也是今天阅读《论语》的人都应该持有的一个基本态度。当然,我们追求的是“还经典正信气质,疏古今释言要义”。主持人:刘先生的意思,可能我们广大网友也能够听明白,《论语》成书两千多年了,跨越时间的长度非常大,可能每个朝代对《论语》都有不同的理解。一直到现在,人们不仅把它作为一个理论方面的学术去研究它,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反观自己的价值观、宇宙观,以及它能解决当下的什么思想问题,这可能是现在的人对它作出“各取所需”引申的原因所在。下面能不能跟我们再具体介绍一下,您的这本《论语注我》与其他注本相比新意何在?刘传铭:正像主持人刚才所说的,经世致用原本就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特征。联系自己和当下来做学问没错,那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我想强调,包括这次所选择《东方国学丛书》其他的学者,我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强调对经典原典的阅读,对原创学术思想的尊重。因为现在更多的问题就是学风轻浮,自媚媚众。一些人没有认真地读经典,不懂原典便望文生义增字解经。所以,当下出版界就呼吁要有严肃的学术版本,同时又能切合时代文化语境的新注本出来。《论语》的注释与解读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经典里面的一个重要构成。为什么这么多前人注完《论语》以后,我们还要来注它,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古文化信息的宝库,古代思想、古代精神的宝库,《论语》一万五千言,大家一直在中间纠缠不清,至今依然会在一些看似清晰明白的语意上发生歧见,或者说还注不清呢?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尊孔的人称之为圣人,贬孔的人斥之为朽儒,哀孔的人呼之为丧家犬。所以,读孔、尊孔、贬孔和哀孔一直是和两千年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现在对经典的阅读,尽量避免陶醉于“心灵鸡汤”,尽量不要被那些所谓的“十言五句尽得要义”的吆喝忽悠,而能真正静下心来读原典,可能才是最重要。这就是我们编撰丛书的出发点。具体到《论语注我》,我在书的序言里曾经说,“本书取名《论语注我》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贤,有多少版本上的价值与意义。而是力争备采众说,折衷求是,同时又尽量以现时代的语言观念加以申述原典。期望本着‘诚、慎、敬、恕’的态度和读者一起去探寻一条通向两千五百年前那座思想殿堂的道路。同时,也更想让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朋友知道,中国人的思想智慧,中国人的‘内圣之学’、‘外王之道’,在经历了‘良知的坎陷’般心灵洗礼之后,同样可以开出理想的政治之花,开出与西方‘科学与民主’不一样的东方美丽”。我们原本在莘莘学子青春年少的时候就应该接触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精彩的东西,我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大都错过了机会,可以说是一错一花甲,大家现在赶上了一个对传统优秀文化重视的时代,所以希望当代年轻人,千万不要在当读之年错过了不该错过的好书。要下苦功夫认真阅读中国经典,其中的中国智慧中国道德中国文化,只有认真阅读原典的人才能够逐步地理解逐步地消化,所以这本《论语注我》期望是读者登高的铺路石和伴君思想之旅的朋友。从丛书编撰的体例上来讲,影响比较大的有中华书局出过两套中国传统经典的书。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多读者读的都是这样的注本。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部分读本对原典的解读有一些硬伤,这对当下的阅读造成了障碍的同时,必然会出现错读误读。我们知道,除了2000年时空造成的隔膜,中国的语言体系看起来古今都是以汉字来统一的,但实际上它分两大体系。一个是书写,一个是言说;后来一个是文言,一个是白话。书写文字和口头语言在生活应用上的统一问题不大。可一旦涉及较深层次思想和文化,尤其是涉及哲学层面的思考和表述,二者就完全不在一个语言体系之内了。我和一些文科大学生聊天时,有的人就老老实实的说,阅读经典比阅读外语还难。可以想象,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经典读本已经陌生到了这个程度,岂不悲哉!这不是今天年轻人的错,是教育出问题的同时确实也是语言造成的一个障碍。必须要冲破这个障碍,要把注经传统接续下去,不停地注不停地疏解论辩,直到理想读本出现,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审美被真正读懂的时候,才能找到我们的精神家园和祖庙。举个例子讲一讲经典中文字解读的重要性。孔子的《论语》一共分20篇,上下各10篇。大家最熟悉的无外乎是开篇的“学而第一”,“学而篇”的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这“习”字的繁体字上边是羽毛的“羽”底下现在通用版本是“白”字。前不久,我在无锡江阴暨阳大讲堂讲学的时候,一位老朋友听后非常认真地过来跟我说,你读错一个字。就是这个“習”字下边是个“白”不是日,这是针对我刚才解读的时候我说是“日”。当时,我表示非常感谢他。朋友这么认真,而且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谬误和不足并提出批评,可谓“诤友”。其实我可以辨,这个字在古汉字考中,曾经有有一些权威学者就认为这个“習”就是从羽、从日,现在沿用 西汉以后的“白”字其实是有问题的,至少是用“日”也未必错。我倾向现在流行的文字版本应改为“日”。 “白”是白天的意思,而“日”是有日之初升的意思,意相近趣有别,孰是孰非,将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和训诂学的深化,也许会有结论。今天若贯通以后来解释论语此句的文义,还是“日之刚升如鸟迎飞”与下文“不亦说乎”的联系才更准确生动一些。可能看起来是微末的差别,恰恰是在这些细节方面的考量,才一点点走向问题的核心,能够和古人的原典原意更接近。当然,这本《论语注我》做的远远不够,亦非吾所能非吾所擅。眼下,只是希望能够对从前一些版本上明显的错误注释能够做一定程度的订正。主持人:小小的例子让我感受到了治学必须严谨,尤其对于经典学说。刚才多次提到本原,什么才接近最真实的《论语》的思想。我这里有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有很多版本注《论语》,也有很多大家出来说《论语》,比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他是偏向自己的理解和发挥,《百家讲坛》可能更接近实用,考虑如何为现代社会服务。如果按儒家经世致用的治学主张来说,当今公务员怎么用,教师怎么用的出发点也不为错。另外,论语研究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弥补不断完善的注释过程。您怎么样保证您的书是接近原典,接近您主张的“还经典正信气质,疏古今释言要义”?刘传铭:忠实于原典实在不敢说,但确是我的初衷。注书的时候自己不断反省,从求道弘道的角度讲,如何概括孔子学术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一个学问家,一个政治家,一个哲学家。所以,他的思想精华容量很大。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三点:治学精神仁学理想和礼乐智慧。就是人生主张上的“仁”,求知态度上的“学”,礼乐并重时的“和”。现在孔学出问题大多在“仁”字根本上。学为人,学为仁,所以才是“仁也者,人也”。当然, 学习态度是一切智慧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的选择,那是另外一回事。孔子反对的是“巧言令色,鲜矣仁”。所谓巧言,巧舌如簧,死的都能说成活的,或者文过饰非,这属于巧言。令色两解,一种是庄重的衣服,一种是严肃的态度,先不去细辩它。总的来说,孔子的态度我们是清楚的。孔子主张的是什么呢?是谨言慎行务实求真,他认为人贵语迟。有价值的思想一定是深思熟虑,用一个诚恳的态度来表达。这与当下流行的戏说文化和学术娱乐化完全是两回事。如何区分学术的严肃和轻薄。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比如康有为,他是一个改革家,他抱着世界大同的理想发起晚清的戊戌变法,他的《论语注》和其他所有的《论语》注本都不同,他是为政治理想服务的,他自觉地把自己的观点,用他以为的孔子本义来做一个观照和诠释。这样有时会有缺陷或者说有失严谨。但是康有为的这个“缺陷”和今天某些人望文生义,自说自话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上的谬误。主持人:在您看来,今天怎样理解《论语》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如今的年轻人,应该怎么样学习这样一部经典?刘传铭:《论语》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曾经被中国人认为是一部无可替代的教科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作用被夸大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一本书不需要读完,半部《论语》就可以把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讲透了。有没有这么玄妙姑且不谈,但中国读书人不读《论语》,可能这个“人”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它有这么重要的影响,因为《论语》最关心的是心性之学。不同时代,不同的语境,不同的社会制度,核心价值观总是最重要的。孔子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结论是一个“仁”字。好的社会制度,好的时代,好的人是创造出来的,是好的人在一个优良环境下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所以,孔子自始至终对人本心性的关注是抓到了点子。孔子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学问家,他的话看起来是在和学生坐而论道,但是他是对当时的执政者,对那些权贵说的,所以强调仁而爱人的积极社会意义,绝不是脱离历史环境和现实。后世的儒家基本上都沿着这样一个政治思想主张在判别是非,树立标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做什么工作的,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情感,但是对于仁而爱人,以善为本的基本概念是不能丢不能错的。学术界讲,西方的学说是重求真,东方的学说是贵求善。求善思想是从孔子这里来的,只有仁爱之心才会有向善之志,才会走向善之路。主持人:您还曾经说过县委书记最应该读《论语》,您觉得他们应该从《论语》当中读出什么来?刘传铭:这个问题是一个敏感话题。我个人认为,《论语》虽然是有着丰富的思想。但是,孔子思想和《论语》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仁”字。要不要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我曾经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过建议县委书记要认真读《论语》。因为县委书记非常重要,在我们国家的干部队伍里面,在政治体系里面,他是上传下达的枢纽,他是既能够上到国家核心的层面上来,可以直接接触总书记接触总理的教诲,同时他又最接地气。作为一级非常重要的能够有着相对独立权力层面的一级政府的负责人,又是父母官,又是公务员。处在这样一个关键位置上,你读好《论语》,学好《论语》,可能会对你的干部修养的提高,对执政为民不无裨益以及对个人品格道德修养的形成,对君子之风,廉政之行的培养也可助力推进。另外,我还特别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能认真的读一读《论语》,不要认为《论语》仅仅是个道德读本和政治读本,其中的人生智慧和诗情也非同小可。“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这句话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大家可能只认为,这是孔子晚年感叹时光的流逝,像大江的流水一去不复返了,是一个感时伤世的叹息。如此理解也不能说不对。但是如果你联系整个《论语》思想,以及《论语》宪问篇来解读孔子这句话的时候可能就会有更多的理解。一方面是孔子对时光流逝的浩叹,同时也是孔子生命观和宇宙观的诗性表达。他说的是水,老子讲上善若水,孔子也关注水,儒道两家在哲学最根本问题上有共同的关注,孔子在这里不仅是一个情感的伤时叹谓,也是对自然、对生命规律的积极解读。这些一浪一浪奔腾向前的水啊,不正是一种澎湃不息的生命精神吗?主持人:听了刘老师的解读,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几个例子,但是好象超越了我很多年前学《论语》的认知。今天再次感谢刘老师能够给我们带来这样一部新著作。不管年轻人不管公务员,只要是中国人,也希望外国的朋友都能够读一读《论语》,读一读中国人的智慧经典。因为现在我们的文化要走出去,希望这本书能够也有不同的版本,能够带给全世界的朋友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再次感谢刘老师,网友朋友,再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