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1
ISBN:9787566804693
作者:蔡亚平
页数:324页

章节摘录

第一节先唐时期    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指出: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①这是关于小说观念与小说起源的一段著名论述,班固在此第一次强调小说来源于民间,稗官是最早的小说创作者。虽然班固提到的“小说”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概念有着显著区别,但不可否认,两者之间也存在诸多渊源。值得注意的是,出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由稗官加工和创作的小说是为什么样的读者或听众服务的呢?对这段文字,《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如淳语日:“稗音锻家排。《九章》‘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今世亦谓偶语为稗。”颜师古注日:“……稗官,小官。《汉名臣奏》唐林请置吏,公卿大夫至都官稗官各减什三,是也。”②其不仅对稗官的身份、地位作出说明,同时也指出,稗官创作小说的动机在于“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可以说“王者”就是最早的小说受众之一。这里包括“王者”在内的上层统治者接受小说时带有比较明显的功利色彩,他们意图通过这些“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了解民风、民情,以便加强统治。    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九有晋武帝司马炎曾阅读小说《博物志》的叙述:    张华字茂先,挺生聪慧之德,好观秘异图纬之部,捃采天下遗逸,自书契之始,考验神怪,及世间间里所说,造《博物志》四百卷,奏于武帝。帝诏诘问:“卿才综万代,博识无伦,远冠羲皇,近次夫子。然记事采言,亦多浮妄,宜更删翦,无以冗长成文!昔仲尼删《诗》、《书》,不及鬼神幽昧之事,以言怪力乱神。今卿《博物志》,惊所未闻,异所未见,将恐惑乱于后生,繁芜于耳目,可更芟截浮疑,分为十卷。”……帝常以《博物志》十卷置于函中,暇日览焉。①通过这段文字可知,晋武帝司马炎喜读小说,常于空闲之时翻阅《博物志》。他作为《博物志》的读者,在肯定作者张华博学多才的同时,也批评《博物志》一书多记浮妄之事,进而提出修改意见。    帝王的好尚不仅会对社会风气带来较大影响,同时对不同文体的形成与发展也可能起到推动作用。例如,汉武帝喜好求仙、方术,这在汉代小说创作中留下一定烙印,《汉武故事》、《汉武内传》、《洞冥记》、《十洲记》等小说作品中均出现了汉武帝的形象;唐朝帝王如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中宗李显、玄宗李隆基、宣宗李忱等都喜爱诗歌并有诗作流传至今,唐代诸帝对诗歌的爱好同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同样,作为小说读者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帝王对小说的阅读与喜爱在小说创作和传播领域也产生了影响,晋武帝司马炎喜读《博物志》就是一个例证,后世多位帝王与他一样喜读小说,对小说的传播与兴盛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国时期,曹植在邯郸淳面前背诵“俳优小说”,体现出较多的娱乐性质。《三国志》卷二一裴松之注云:    《魏略》曰:“(曹)植初得(邯郸)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如邪?”’④曹植熟悉“俳优小说”并为邯郸淳背诵“数千言”,可知两者都是小说的受众。    六朝时期,小说受众对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个事件是谢安对裴启《语林》的批评。《世说新语》卷下《轻诋第二十六》记:    庾道季诧谢公曰:“裴郎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道林如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俊逸。”’谢公云:“都无此二语,裴自为此辞耳。”庾意甚不以为好,因陈东亭《经酒垆下赋》,读毕,都不下赏裁,直云:“君乃复作裴氏学!”于此《语林》遂废。②东晋隆和时,“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今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谓之《语林》。时人多好其事,文遂流行。后说太傅事不实,而有人于谢坐,叙其黄公酒垆,司徒王殉为之赋,谢公加以与王不平,乃云:‘君遂复作裴郎学!’自是众咸鄙其事矣。”③裴启《语林》面世后盛行一时,谢安听说此书内容后,对其中与自己有关的言语予以否认,并对《语林》一书提出批评。因谢安位高权重,所以他的言论给《语林》的流传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可以说这是小说受众直接影响小说传播的典型事例。P20-22

前言

暨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是具有历史积淀的优势学科,前辈学者汤擎民、陈芦荻、郑孟彤、艾治平、李文初、洪柏昭、王景霓等教授对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学科于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由邓乔彬教授领衔的暨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为暨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本学科梯队结构合理,成员主要是30~50多岁的中青年博士,年富力强,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高职称的特点。本学科科研成果突出,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15项,其中邓乔彬教授、程国赋教授主持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获评为优秀等级;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学科成员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尤其重视文献学、文艺学与古代文学相结合,有意识地在文化学的视野中探讨古代文学,目前已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诗词学研究、儒释道与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科特色,形成团队优势,体现学校“搭大平台,组大团队,拿大项目,出大成果”的发展思路,2008年,学校成立“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由程国赋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王进驹教授担任中心副主任。目前,中心已形成三个较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即中国古代小说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与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三个研究方向的具体人员及学术研究情况如下:    第一,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方向。带头人为程国赋教授(博导),具体成员有罗立群教授、张春晓副教授、蔡亚平博士。程国赋教授系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10余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史》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获得广东省2008—2009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文学评论》2003—2007年优秀论文奖等奖励,在境内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处于国内小说研究界前沿地位。    本方向罗立群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末即从事武侠小说研究,撰有《中国武侠小说史》等学术专著;张春晓副教授、蔡亚平博士均在古代小说研究领域发表多篇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    第二,中国古代小说与文化研究方向。带头人为史小军教授(博导),具体成员有魏中林教授(博导)、张世君教授(博导)、韩春平博士。史小军教授近年来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他从事的《金瓶梅》与传统文化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受到较多关注。本方向魏中林教授在《红楼梦》的研究与教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发表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张世君教授(博导)近年来在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成果丰硕。韩春平博士在明清时期南京地区小说创作及传播方面撰写系列论文,受到学术界关注。    第三,中国古代小说史方向。带头人为王进驹教授,具体成员有陆勇强教授、全秋菊副教授、宋小克博士等。王进驹教授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在《文艺理论研究》诸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教育部社科项目、广东省社科项目、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多项,并致力于清代小说作家的文献考订。陆勇强教授、全秋菊副教授、宋小克博士在神话与小说、明清小说作家、作品的考证、小说文献与戏曲文献的交叉研究等方面也颇有建树。本方向在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将出版的著作还有《隋唐五代小说研究资料》、《中国古代小说史料学》等。    从师资力量来看,上述三个研究方向共有研究人员12名,其中,教授7人(博导4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0人,师资力量较为雄厚。    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根据学校实施的“宁静致远计划”和“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最近几年开始组建学术团队,力争推出一批学术精品,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我们将这种发展思路称为“六个一工程”,即举办一次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出版一套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丛书;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与教学骨干;争取获得一批重要科研奖励,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或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争取获批为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等,试图通过上述“六个一工程”的建设,把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打造成在省内相关研究领域处于领先位置、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团队。    围绕以上学术目标,我们近期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2011年3月26日至29日,本中心与《文学遗产》编辑部联合主办、广州大学等单位协办“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海内外的80余位学者与会,会议共收到62篇论文。会议期间,先后邀请多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法国、韩国著名学者等举行四场精彩的讲座。《文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暨南学报》、《广州日报》等报刊均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报道、评介,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这次会议的召开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向,加强了学术交流,推动了暨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建设。    这次我们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丛书”(共7本),这也是本中心开展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列入该丛书的具体书目如下:    史小军《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探究》:明清小说既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本书既关注明清小说如何表现传统文化,又关注传统文化如何影响明清小说,试图透过明清小说中具体的文化现象的描写来形象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论题角度新颖,一石二乌,为读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与明清小说找到了一条捷径。    罗立群《中国剑侠小说史论》:本书梳理了中国剑侠小说的发展历程,对剑侠小说的概念、剑与剑术文化、剑侠形象、情节模式与时空设置,以及自唐代至当代中国剑侠小说的演变历程一一作了回顾和阐述,史料翔实,立论公允,为作者多年来研究武侠小说的又一力作。    宋小克《上古神话与文学》:本书立足于中国典籍文化,重新解读了《山海经》、《庄子》、《楚辞》、《列仙传》等典籍中的诸多神话,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切入,在神话意象中发掘生命意识,考察生命意识在文学中的嬗变。论证翔实,新意频出,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丰富了上古神话研究的内涵。    王进驹《“自况”文学传统与小说戏曲》:本书对中国文学传统中“自况”这种艺术表现方法、创作心理和艺术思维的形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特征以及影响作了系统考察,对其性质、内涵和在不同文体中的表现进行了学理性阐析,特别是对小说和戏曲创作与发展过程中的“自况”现象和文学史意义及其理论内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探幽发微,引人入胜。    张春晓《两宋民族战争本事小说戏曲故事演变》:在多民族国家的融合过程中,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民族认同的必然趋势,它直接影响着与民族斗争内容相关的历史本事在后继朝代小说戏曲中的故事演变。本书以两宋历史中的民族战争为源头发展起来的杨家将故事、狄青故事、岳飞故事等为关注对象,对这些原本在野史戏曲中零星流传的故事片段在文学演变过程中所流露出的通俗化、娱乐性特征以及所折射出来的民族认同的丰富生动的微妙细节都进行了多方位的详细阐释。    韩春平《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本书探讨了明清通俗小说的整体发展演变情况,揭示了明清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的地域特色及成就,还原了南京这一典型地域对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的历史贡献和小说史意义。    蔡亚平《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在充满商业气息、小说作为商品的明清两代,通俗小说在创作、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留下读者的印迹。本书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关注明清时期通俗小说读者群的构成及其特点与影响,探讨了读者与明清通俗小说创作观念、章法结构、小说流派等之间的关系,以及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传播、续书、评点等之间的关系。    以上7本专著的作者均为本中心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他们的著作或为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的结题成果,或为各自的博士学位论文,或为多年来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的心得总结,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我们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将为我校中文一级学科建设以及“211工程”项目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后记

《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一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增订完成的。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小说,经常毫无目的、杂乱无章地阅读,记得当时断断续续读完的第一部长篇是《西游记》。从那时起,一部部小说不断给我带来难以言说的新奇和愉悦感,这种兴趣一直持续到现在。2007年我考入暨南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小说戏曲方向的博士学位,在与导师程国赋教授多次讨论后,毕业论文最终确定以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作为研究对象。整个写作过程虽然辛苦,但同时也让我从中感受到许多乐趣,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做内心喜欢的事。    论文从选题到最后定稿都得到了程国赋教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程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和感动,给了我许多精神力量,促使我尽量严格要求自己完成写作。论文开题时,张海沙教授、魏中林教授、徐国荣教授针对选题给予颇多建议,启发了我的思路;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主席邓乔彬教授,答辩委员戴伟华教授、黄仕忠教授、纪德君教授、史小军教授一致对论文予以肯定,并提出宝贵意见,使我能够于参加工作后将其进一步修改和润色。在拙著即将印行之际,谨向诸位先生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暨南大学文学院王列耀院长的支持下,荣幸获得“211工程”基金资助,被列入程国赋教授、史小军教授主编的“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丛书”得以出版。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史小军教授、责任编辑黄劲檀女士为本书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笔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疏漏之处,敬请学界各位前辈、同仁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蔡亚平,河南商丘人。2010年博士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

书籍目录

总序
引言
第一章明代之前小说受众与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
第一节先唐时期
第二节唐五代时期
第三节宋元时期
第二章明清时期通俗小说读者群的构成及其特点、影响(上)
第一节帝王与皇室成员
第二节宗室、贵族、官员与文人士大夫
第三节学校及书院的学生
第三章明清时期通俗小说读者群的构成及其特点、影响(下)
第一节市井百姓等下层读者
第二节女性读者
第三节少年读者
第四章明清时期通俗小说读者的阅读形式

编辑推荐

蔡亚平《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在充满商业气息、小说作为商品的明清两代,通俗小说在创作、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留下读者的印迹。本书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关注明清时期通俗小说读者群的构成及其特点与影响,探讨了读者与明清通俗小说创作观念、章法结构、小说流派等之间的关系,以及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传播、续书、评点等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运用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就读者与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进行阐述,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第一探讨小说读者的阅读状况及其特点、影响:阐述明清时期丰富多样的小说阅读形式以及各自不同的特点、影响。 第二就读者与明清通俗小说创作的关系加以探讨。


 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诶我竟然一直没有添加这一本!从文学、历史学、传播学和出版业各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论述,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明清小说进行观照,非常扎实深厚的博论,每一章单独来看也都是相当优秀的论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