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史》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30126660X
作者:[德] F. W. J. 谢林
页数:376页

《近代哲学史》的笔记-第161页 - 做语言分析的谢林

论述纯粹存在,无,系动词。

《近代哲学史》的笔记-第168页 - ◆谢林体系的基本框架

人们可能会问,那么我的自然哲学究竟给严格意义上的概念保留了什么位置或地位呢?人们可能会记得,早就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我的哲学没有给逻辑、普遍范畴、概念本身等等保留地位。诚然,对于那些尚且与实在事物相对立的概念,我的哲学确实没有给它们留下任何地位,因为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我的哲学从最初的步伐开始就立足于自然界。
这个哲学是在自然界里面向前推进,直到达到一个点,在那里,那个贯穿了整个自然界、如今已经达到自身并掌握自身的主体(自我),虽然再也不会找到早先的那些遗留在自然界之内的环节本身,但却找到了这些环节的概念,即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在这之后,意识接管了这些概念,就像掌握着一笔完全不依赖于事物的财富,然后把它们应用到所有方面。就此而言,黑格尔至少有可能听说过,概念世界在获得完整多样性和系统的完整分布之后,作为一个整体,应当出现在体系里面的哪一个位置;他甚至有可能看到,通常所谓的逻辑学的那些形式是完全和自然形式一样得到对待的——这是黑格尔本人(至少是他在谈论推论的形态时)曾经使用过的一个比喻。唯有当那个无限的潜能阶次贯穿了自然界,首先对于自己而言成为一个客观的东西,把它迄今的以客观的方式拆分开的有机体以主观的方式在意识里面展开为一个理性有机体之后,唯有在这种以自然的方式推进着、现实地从头开始的哲学里,才有概念本身的地位;对于这种哲学而言,概念无非是和形体世界、植物、或其他自然事物等等一样的东西,只能是一种纯粹先天推导的对象;对于这种哲学而言,除非这些作为对象的概念首先(伴随着意识)进入到现实性之内,出现在自然哲学的终点和精神哲学的起点,否则它们是不存在的。
(中译本P168)这段清晰描述了谢林是如何将自我意识的giveness(不可逾越性)与自然哲学的基本要义(万物归一,Allheit)结合起来的。在下面的引文中还有提到意识对存在的遗忘。自然哲学的终点和精神哲学的起点意味着进入意识的阶段。
如果我们按照费希特的指示去接纳他所建立的哲学,那么我首先必须看看,那个不可否认的、不可回避的必然性——费希特给人的感觉是他仅仅试图用一些空话来斥退它——如何能够与费希特的那些概念(比如作为绝对实体的自我)统一起来。于是我们立即可以发现,诚然,就我存在着、具有自我意识而言(这是不言而喻的),外部世界是为着我而存在,但是反过来,当我独自存在着、具有自我意识,当我说着“我”的时候,我同样也发现,世界已经存在着——也就是说,绝不可能是一个已经具有自我意识的自我创造了世界。当然,我们可以伴随着现在这个在我之内具有自我意识的自我回溯到一个环节,那时自我尚未具有自我意识——也就是说,我可以假定一个超出了现在已有的意识的领域,假定一个行为,这个行为不是亲自进入到意识之内,而仅仅是通过它的结果而进入到意识之内。现在,这个行为不可能是别的什么行为,它只能是一个意味着“走向自身”(zu-sich-selbst-Kommen)或“转而意识到自身”(sich Bewusstwerden)的工作。由此得出一个自然地、只能如此的结论,即这个行为在达到意识之后就停止了,仅仅作为行为的结果存在着。这个单纯的结果——行为在其中摆在意识面前——恰恰就是外部世界,正因如此,自我所意识到的就不是一个由它自己创造的世界,而仅仅是一个与它同时存在着的世界。一言以蔽之,我试图通过一个先行于现实(real)意识或经验(empirisch)意识的“先验过去”(transzendentale Vergangenheit)来解释,为什么自我始终与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这个解释带来了自我的一个先验历史(transzendentale Geschichte)。
(中译P110)这段强调了facticity,描述了外部世界的存在地位。在意识之前,存在一个意识走向自身的过程,这个过程构建了意识的先验过去,是一种先验历史。谢林这里的用词极为妥帖,transzendental的意思是a priori中能够作用于a posteriori的东西。
早在我最初的哲学探究里,就已经表现出一个历史的趋势,这个趋势至少从形式上看,乃是一个走向自身、获得意识的自我。因为“我存在”的意思无非是指“走向自身”——也就是说,那通过“我存在”而明确陈述出来的“走向自身”,以一个外部的、已经独自存在的东西为前提。只有那首先外在于自身的东西,才有可能走向自身。因此自我的第一个状态是一种外在于自身的存在。这里唯一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正因为自我被思考为超出意识的东西,所以它不是个体的自我,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走向自身”,自我才被规定为个体的自我,换言之,就自我被思考为超出意识或超出明确陈述出来的“我存在”而言,它对于所有人类个体来说都是同一个自我,只有当它在某一个人那里走向自身,它才成为他的自我,成为他的个体的自我。既然那个被思考为超出意识的东西对于所有个体来说都是同一个东西,既然个体在这里还没有发挥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不需要通过经验就可以无条件地认为,我关于外部世界的表象(Vorstellung)能够得到所有人类个体的认同。当一个小孩向我指出一个对象的时候,他已经假定,他和我所看到的对象必然是同一个对象。当然,一旦自我成为个体的自我——这是通过“我存在”而宣布出来的——一旦她到达“我存在”,开始了它的个体的生命,它就再也回忆不起它为此曾经走过的道路,因为这条道路的终点恰恰是意识。这种情况下,自我(如今它已经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不到它走向意识的道路,对此一无所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自我关于外部世界的表象是盲目的和必然的,而且这种情形对于所有个体来说都是同样的和普遍的。个体的自我在它的意识里只能找到那条道路的一些类似于文物古迹的东西,但却找不到那条道路本身。但正因如此,科学的任务,确切地说是那种原初科学(即哲学)的任务,就是让那个自我和意识一起走向自身,亦即进入意识。换言之,科学的任务在于,让意识的那个自我亲自和意识一起重新走过那整条道路,从它最初的外在于自身的存在一直到一种最高的意识。就此而言,哲学对自我来说无非就是一种回忆,即回想起自我在它的普遍的(他的个体的)存在里曾经做过和曾经遭遇过的事情:这个结论和柏拉图的著名观点是吻合的(尽管那个观点在某些方面也具有另外的意义,并且不可避免掺杂了一些心醉神迷的狂想)。
(p110-)一段堪称完美的论述。我是越来越服frank的那个著名判断了。
这段里的几个重点:
1、非常有说服力地将作为奠基的自我,与前意识的自然哲学相调和。亦即,将自我合理地安插在外部世界里,又保证了这一自我不会被还原进外部世界。亦即,即证成了外部世界,又证成了自我(对于自我本身)的奠基性。
2、界定了自我与个体自我的关系。齐泽克在indivisible remainder里用了transsubjective来形容谢林所描述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并且,结合谢林整个理论框架来看,这些个自我都是同一个我。
3、证成了他自然直观、intellectual intuition。“既然超出意识的东西对于所有个体来说都是同一个东西,既然个体在这里还没有发挥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不需要通过经验就可以无条件地认为,我关于外部世界的表象能够得到所有人类个体的认同”。
4、明确了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任务,首要地就在于,让被意识到的那个自我亲自和意识一道重新走过它走向自身的这条路。这确实是一种回忆。
除了这个自诩的“无前提”的荣誉之外,黑格尔哲学还标榜自己具有另一种特别的荣誉,也就是说,它之所以胜过我的体系,原因在于,我的体系仅仅把绝对者当作一个单纯的前提,而黑格尔的哲学却是把绝对者当作一个结果,当作一个制造出来的、得到论证的东西。这里有一个误解,我希望简短地加以澄清。
你们知道,对我的体系而言,绝对者作为出发点(terminus a quo)乃是一个纯粹的主体。正因如此,如果黑格尔说,绝对者的真正的最初定义是“纯粹存在”,那么我可以说,绝对者的真正的最初定义是“作为主体而存在”。只因为这个主体同时也必须被思考为一种可能成为客体(即不具有主体性的主体)的东西,我才把绝对者也称作主体和客体的“冷漠”(Gleichgueltigkeit)、“同等可能性”(Gleichmoeglichkeit)、“无差别”(Indifferenz)等等,同样,当绝对者已经被思考为一种现实的东西,后来我又把它称作主观和客观的一种活生生的、永恒运动着的、绝不可能被扬弃的同一性。因此,正如在黑格尔的体系里,纯粹存在——它也把它称作绝对者的第一个概念——是一个前提,同理,在我的自然哲学体系里,绝对者无非也仅仅是一个前提。然而绝对者无论如何不只是单纯的开端或前提,它同样也是终点,并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个结果——亦即一个达到完满的绝对者。如此规定下来的绝对者,以及把存在的全部环节包揽在自身之内、同时又相对地置于自身之外,它再也不能下降到存在、下降到转变过程,也就是说,它已经被设定为一个存在着的、持久不变的精神——这种意义上的绝对者对于我的体系来说同样也是终点或结果。
关于绝对者,黑格尔的体系和我的体系之间的差别,恰恰只是如下这个差别:我的体系不承认有一个双重的(逻辑的和实在的)转变过程,而是从抽象的主体、从处于抽象状态的主体出发,从第一步起就位于自然界之内,因此不需要进而解释从逻辑到实在的过渡;反之,黑格尔宣称他的逻辑学是这样一种科学,在它里面,上帝的理念以一种逻辑的方式(亦即在纯粹思维之内)先于一切现实性、自然界和时间,就达到了完满,在这种情况下,他所拥有的完满的上帝的理念已经是一个逻辑的结果,但是他又希望随后再度拥有这个理念,只不过这次是作为一个贯穿了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的实在的结果。
没错,相比我的自然哲学体系,黑格尔的体系确实有一些优越之处,即它主张之前所说的那种双重的转变过程。但是,假若逻辑学是这样一种科学,在其中,上帝的理念在纯粹思维之内就达到了完满,那么人们必然会期待,哲学如今已经完结了,或者说如果上帝的理念还要继续发展的话,那么这个发展只有可能出现在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科学里面,而在后面这种科学里,就不可能像在前面那种科学里一样,仅仅讨论理念。然而在黑格尔看来,逻辑学仅仅是哲学的一个部分,理念已经以逻辑的方式达到完满,而且同一个理念还应当以实在的方式达到完满。正是理念才造成了向着自然界的过渡。这一段进一步规定了绝对者的概念。至于这里谢林对黑格尔的批判,齐泽克在崇高客体第二版新增前言中做出了回应。

《近代哲学史》的笔记-第260页 - 对黑格尔整个体系之评价的缩影

作为近代哲学史的一段插曲,这个尝试虽然不能推动近代哲学的继续发展,但至少能够再一次表明,人们不可能借助于纯粹唯理论的东西来达到现实性。

《近代哲学史》的笔记-第180页 - 绝对者、绝对同一性、indifferenz的定义

我的同一性哲学仅仅把那个停留在自身内的、存在着的、摆脱了任何前进发展、不会进而转变为他者的潜能阶次称为绝对者。这个潜能阶次是最终的东西,是纯粹的结果。至于那个贯穿着整体的东西,我的同一性哲学并不称之为绝对者,而是“绝对同一性”,以表面让人联想到任何基体(Substrat/substratum)、实体。只有到了最后一个环节,绝对者才成为实体,成为存在者,因为整个运动的目的仅仅在于把存在者(那存在着的东西)当作存在者而拥有,而这在开端是不可能的,也正因此,我才把开端称为“Indifferenz”。
……只有到了随后的一些表述里,为了迁就那些无论如何要求有一个基体的人,我才容许自己从一开始就使用“绝对者”这个说法。

《近代哲学史》的笔记-第213页 - 对比雅各比时,对康德的两个正面评价

雅各比在他的哲学思考里从一开始把自然界排除在外,在这一点上他和康德非常不同,因为康德通过他的全部著作表明,他对于自然界具有一种伟大的爱,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最深刻的著作,假若康德不是以这部著作为结尾,而是作为开端,那么他很有可能已经给予他的整个哲学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近代哲学史》的笔记-第165页 - 黑格尔与谢林的主要差别:概念(无生命者)与思想(有生命者)

谢林强调Begriff与Gedanken之间的截然区别。他认为这种上升方式的驱动力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中的需要,而在抽象概念层面并不存在这种内驱力。谢林口中的Gedanken更类似于思想家/主体的角色,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因此,不可以将谢林的这套方法运用到逻辑学。不过这里谢林对于本体论的规定,我不明白。
在P169谢林还谈到:概念本身只能存在于意识之内,因此它们不是在自然界之先,而是在自然界之后,才被当作对象。黑格尔把概念放在哲学的开端,也就不多了它们的自然的地位。
概念总是对于自然中某些转变环节的概念。并且在谢林的体系中,概念无非是和其他自然事物等等一样的东西,是可以先天推导出来的东西。

归纳黑格尔体系的dynamic: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40720315/
对黑格尔做语言分析: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40720141/

《近代哲学史》的笔记-第159页 - 没有being in general

没有being in general

《近代哲学史》的笔记-第260页 - 肯定哲学/否定哲学,否定心理学路径的奠基作用

所有那些所谓的先天要素在一切认识里面都仅仅包含着否定的东西(即如果没有它,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但没用包含着肯定的东西(即唯有通过它,认识才产生出来),而在这种情况下,认识本身承载着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等特性就仅仅呈现为一个否定的特征……
人们既不能单纯沿着经验论的道路(因为经验论得不出“普遍本质”的概念,这个概念就其本性而言是一个先天的、唯有在纯粹思维里面才可能的概念),也不能沿着唯理论的道路(因为唯理论本身不能超越单纯的思维必然性)。
我们承认那种心理学具有某种入门性的用处,即可以当作一般的哲学的入门基础,但是我们绝不会认为它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肯定哲学”的那个纯粹开端:“我想要的不是单纯的存在者,我想要的是一个存在着或实存着的存在者。”
……真实的上帝不仅是一个普遍的本质,而且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或经验性的本质。同样,唯理论和经验论也会在人们迄今还没有想到的一个意义上达成统一,也就是说,二者统一在同一个概念里,这个概念作为二者共同的源泉,一方面推演出思维的最高法则和一切派生的思维法则,推演出一切否定的(即所谓纯粹的)理性科学的本原,另一方面推演出那种最高的科学——维度它才有资格被称作真正的科学——肯定内容。

《近代哲学史》的笔记-第257页

同样,我们和库桑之间的分歧也不在于我们德国人全都像约定好了一样,坚持认为任何哲学都必须以某种考虑、甚至以某种形式上的原理为前提,我们跟不是像库桑想象的那样,仿佛是从一些从天而降的开端出发。即便是最纯粹的唯理论,如同它在斯宾诺莎的体系里呈现出来的那样,也是预先确立了一个前提,即人们必须从这样一个东西出发,cujus conceptus non eget conceptu alterius rei[它的概念无须借助与另一个东西的概念]。这是一个纯粹性史上的原理,是人们借助于科学的单纯概念就已经确切把我的某个东西,对此不需要任何专门的经验。一旦这个东西确定下来,那么人们就可以放心地从这个“必定得思考的东西”出发,确切地说,从这个“无论如何不得不思考的东西”出发;只要那个原理已经确定,余下的就只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事情的困难不是在于为这样一个开端作出辩护,而是在于如何能够从这个开端出发,向前推进。斯宾诺莎断言,有限实物派生自实体的概念或本性(实体在他看来就是一个“无论如何不得不思考的东西”),就好像从三角形的本性派生出一个结论,即它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但是斯宾诺莎并没有展示这些情况,而仅仅断言事情是这样。至于那个在近代经常遭到指责,说它和斯宾诺莎主义完全一致的哲学,它的本原是一个无限的“主体-客体”,亦即一个绝对主体,这个东西按照自己的本性使自身客观化(成为客体),同时又成功地摆脱了每一个客观性(有限性),重新返回到一个更高潜能阶次的主观性里面,最终,在穷尽了自己的全部可能性(即客观化的可能性)之后,绝对主体作为一个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的主体,固定下来;无论无论如何,通过这个绝对主体,那个哲学拥有一个必然推进发展的本原。也就是说,虽然那个纯粹唯理论的东西,那个无论如何不得不思考的东西,是一个纯粹的主体,但是就这个主体按照前述方式从每一个客观性那里重新推进到一个更高的主观性而言,它具有一个规定,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主体就不再是一个无论如何不得不思考的东西,不再是一个纯粹唯理论的东西,因为这个规定恰恰是一个经验性的规定,而这意味着,那个哲学贯穿着对于现实性的活生生的领会把握,贯穿着一种必然性(即必须确保自己有一个向前推进的工具)
针对海涅等将谢林哲学还原为斯宾诺莎在十九世纪借尸还魂的人,谢林做出了两点回应:
1、斯宾诺莎的justification仍然不完整,毋宁说他只完成了断言,却缺乏具体的展示。
2、谢林仍然强调辩证法的推动力,即其动态系统,只有在以经验事物为根据、为参照的前提下,才存在。而这种运动性,恰恰区分了谢林体系与斯宾诺莎体系。谢林在前述章节中曾称斯宾诺莎体系是一个僵死的体系。这是一个后世对斯宾诺莎常见的批评,斯宾诺莎的体系中的机械因果律并不符合观念论者对于自由作为哲学之基础的基本信念。可以说,斯宾诺莎的体系中实体仅仅是束缚于自身中的实体,实体还没有成为主体。
因此谢林的基本观点是,他仍然接受唯理论谱系中对于开端之物的基本规定,并同时为这一规定添加了两个附带条款:1、经验性;2、运动性(历史性)。
BTW,在此小段后,谢林便再次展开了对黑格尔体系的攻击。

《近代哲学史》的笔记-第155页 - 谢林对自己主体概念的归纳

谢林对自己主体概念的归纳

《近代哲学史》的笔记-第158页 - 概括逻辑学的dynamic

概括逻辑学的dynamic

《近代哲学史》的笔记-第116页 - 谢林与精神分析


P116
……这个方法(谢林的哲学体系)的要点在于,但凡在之前的环节里仅仅以主观的方式被设定的东西,在随后的环节里都附加到客体身上;不仅如此,在后来的更为宏大的发展过程里,这个方法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Dieses Verfahren, wobei stets, was im vorhergehenden Moment bloß subjektiv gesetzt ist, im folgenden zum Objekt hinzutritt, hat auch in der folgenden, größeren Entwicklung ersprießliche Dienste geleistet.
“真理有虚构的成分。”
P115
在我看来整个哲学就是自我意识的历史。
Die ganze Philosophie war mir Geschichte des Selbstbewußtseins.
拉康:“unconscious is history”
黑格尔已经强调的这一点可能也是对的,即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存在于理念或逻辑观念之内,因此理念是一切事物的真理,理念既是万物的开端,同时也是万物的终点。就黑格尔不断重复的这个观点而言,人们可以承认,一切事物都存在于逻辑理念之内,确切地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在理念之外存在,因为无意义的东西无论如何都没有立足之地,绝不可能存在着。……整个世界仿佛都是置身于知性或理性编织的重重网络之内,但问题始终在于,世界是如何进入到这些网络之内的,因为在这个世界里面,很明显还有另外某种东西,某种相比纯粹理性而言多出来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有某种突破着这些限制的东西。
objet petit a。哲学在symbolic层面忙活。

《近代哲学史》的笔记-第165页 -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谢林的自然哲学

谢林提出,黑格尔的逻辑学是谢林的自然哲学。然而海涅经常批评谢林这种观点,海涅认为思想不从属于谁。事实上,谢林要真信自己的理论,那海涅说的是对的。谢林自己也说,绝对者在我们身上认识自己,作为主体,我们什么都不认识。


 近代哲学史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