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之甍》书评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44277089
作者:[日] 井上靖
页数:184页

浮世中的禅道佛心

井上靖虽为日本作家,但因其多次访问中国的经历,作品多涉及中国历史,而本书更是描写了鉴真东渡这一中日古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所以由这位熟悉中日文化历史的作家来执笔,确实是非常合适的。本书篇幅不长,仅有百余页,从四位来唐交流的留学僧引出故事,写了他们到唐之后的各自不同的境遇,以及遇到的之前的几位留在唐朝的日本僧学,最后邀请鉴真大师以及佛学经典回到日本的故事。文中交代了大量的当时几位留学僧学习的地点以及带回的佛学经典书目,可见作者对于史料研究的严谨态度。当然这些名称对于并不熟悉修佛的读者来说,确实有些看不下去。但抛开这些考据,本文的文字简洁有力,叙事结构严谨,仅仅把它当做一本闲时的小说来阅读,也是一本佳作。本文的人物虽然都是各位得道高僧,但本文却并不谈论佛学,并不像某些此类书籍,非要加入各位高僧的禅语于其中,把读者绕到深奥的佛学理论之中。本文的这几位高僧虽然都为佛教大德,但作者并不着重描写他们的修佛心路历程,仅仅就是交代故事的情节推进,这让本书变得更加纯粹,就是单一的历史小说,不会让那些怕被其中暗含高深的读者退避三舍。而这样的好处也是可以把故事情节更加统一,让读者专注于事件本身的情节推动,但这并不是说本文的人物性格就不够丰富,相反本文的几位高僧更能给人一种亲切之感。他们的对话不涉及高深的禅语,就是很简单的日常对话,例如鉴真大师在与弟子商量东渡的时候的对白:“这是为了佛法。纵然茫茫大海,又何必吝惜生命。大家既然不去,那么我就去”。如此平实的表达却更能表现鉴真大师传播佛法的坚贞之心。全文涉及的几位僧人性格迥异,却各有自己的人物特点。四位留学僧中荣睿作为他们中的最年长者,性格温和也处事圆滑,但对于为祖国的佛教兴盛这一愿望却做到了用尽一生,文中描写荣睿去世时,一片恸哭,也能表现这位高僧的高尚的品格。戒融则鹤立独行,代表着僧人中的少数派,除了佛法他更想了解当时两国的社会差距,所以他选择游历各地从而去观察更多的社会问题。所以文中最后写戒融最后很可能也选择了回到日本,我认为是应该的,因为他本身更像一个社会问题观察家,在经过了唐王朝最动荡的时代之后,他应该想的是回到日本,看看自己故国的社会现状,应该是他的内心想法吧。而玄朗代表的是留学僧中最普通的那批人的想法,在看到了唐王朝的荣华世界之后,再也提不起了当时苦修佛法的精神,最后在唐王朝或者入朝为官或者平淡度日,毕竟能在这样的世界里,保持一颗佛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最后普照作为本书着墨最多的人,他的性格更像这几位的综合体,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也会迷茫,想像戒融一样洒脱,但又被很多事情羁绊。好的是在他身边的都是荣睿,行业以及鉴真大师这样对于佛法最为坚贞的人,也影响了普照成为了一代高僧。本文虽然讲的是鉴真东渡,但其实鉴真大师在本书中着墨并不多,当然首先是因为本书是日本作家以留学僧人邀请鉴真东渡这样的线索写成的,但为数不多的描写也将这位中国知名的僧人的性格表现出来。鉴真作为当世德高望重的高僧,其社会地位早已超然,这通过其前几次东渡失败,而各地都以能收留鉴真大师为荣可以看得出来。但即使因为东渡造成了自己身体的损害,已经达到耋耄之年的鉴真,依然坚持东渡日本,仅仅是因为之前就决定了,无论时光流转,大师的心早已经决定了为这佛法,不顾自身的境界了。如此简单平实的一本书,却可以让读者内心涌动,非常期待可以阅读到井上靖先生其他的著作。

那些传承中的星光

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群又一群人执着的追求和奉献,无论今人是否知道,他们都在用生命谱写着历史,传承着文明。当今天翻开《天平之甍》这本书,看到的是那段历史里,执着而伟大的一群人,在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之旅中散发着熠熠星光。“天平之甍”是日本对鉴真大师的尊称,文学巨匠井上靖所著的《天平之甍》将鉴真东渡弘法传奇重现于世。本书讲述了日本天平年间,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为了寻找传戒高僧,四位年轻的日本僧人不畏艰险随遣唐使船西来,荣睿和尚与普照和尚几经周折,终得到高僧鉴真应允东渡。五次渡海都没能成功,辗转十年,经过无数劫难,却也未能动摇鉴真、普照等人弘扬佛法之心,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时抵达日本,于奈良东大寺登坛授戒,为天平时代文化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在这段历史中,留给如今的除了文化传承的硕果外,那些为此付出毕生心血甚至生命的人,才更值得人们追思和敬仰。大唐盛世,一群又一群的人耗尽毕生心血将当时的中华文明、技法、佛教文明等等从中国带到日本,其中的艰辛和坎坷,在如今看来依旧让人心惊,而在本书中,井上靖用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再现这段历史中一小部分,也为我们看待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鉴真大师在日本天平时代的地位和重要影响从“天平之甍”就可见一斑了,在书中作者详细记录了鉴真从决心东渡到最终抵达日本期间的种种,无论经历了多少磨难坎坷,其初心始终未改。正如当初鉴真同意东渡时所说,“这是为了法,纵有淼漫沧海隔绝,生命何所惜。”即便到了最后双目失明,依然没有忘记最初的目的,不畏艰险坚持东渡将佛法戒律传到了日本。而在这段历史里,除了鉴真大师的感人事迹外,那些默默奉献了生命和心血的人似乎更加能够震撼人心。作为最终陪伴鉴真返回日本的普照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坚持是有回报的,他最终看到了真正的戒律在日本弘扬开展的场景。从最初东渡开始,他想要将戒律带回日本的决心就一直未变,在唐朝他一边学习和丰富自己,也一边在寻求真正的大师将其带回日本,正是有了他这样的人作为媒介,才能有日后种种。而作为与普照一同追寻的荣睿来说,埋骨他乡成了他的归宿,但他在这份传承中的付出依然留在了历史中不容磨灭,即便没有看到最终的盛况,他的付出终究没有白费。书中的众多人物中,除了普照、荣睿、戒融这些个性鲜明、坚持信仰的一群人外,业行应该算是最平凡一群人的代表。他们平凡,做的事情表面看来也许很傻,但却细细想来却很伟大。业行从日本来到大唐,最初他是迷茫,但到后来他终于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方法,将众多的佛法典籍一一抄录留存,渴望为后世留下这些宝贵的财富。但业行的结局是悲惨的,连带着他那些奉献一生所抄录的典籍都永远的留存在了大海深处,当普照也无法分清鉴真东渡与业行所抄录的经典哪个更有价值时,就已经是对业行的肯定了,此时除了震撼和感动外更多了一份敬仰。井上靖将鉴真东渡的故事以小说的形式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段传奇历史,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那些为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所付出的心血的人们,他们的付出和牺牲都已汇聚成了璀璨星光。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人

首发于《新华日报》2015年12月1日作为一本历史小说,井上靖的《天平之甍》似乎并不显得“厚重”:它尚不足十万字,与那些动辄十几万或几十万字的作品相比,确实给人一种“不解渴”的感觉。然而,一本书的价值高低并不在于字数多少。以这本《天平之甍》来说,井上靖的文字里流露出来的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崇敬,更多的则是对心守一事之人的敬仰。书的故事很简单,写的是关于唐代高僧鉴真东渡的来龙去脉。从翻开书的那一刻起,千年前的历史长卷便从眼前铺开。故事里人物众多,有僧有俗,有官有民,但那些真正形象清晰的人,正是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的人。比如业行和尚,他一辈子专注的事便是抄写佛教典籍,并希望有朝一日遣返日本时把这些经卷都带去故国,以期正法能在故国真正地确立起来。几十年过去了,他每日做的事情只有这一件:抄经。其他的留学僧其实做的事情也只是一件,那便是求学佛法。“天平之甍”诚然是对鉴真和尚的尊称,但这些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人,同样也对弘法事业有着贡献,同样也在文化史上占有着一席之地。因此,这本历史小说不妨看作是对“心守一事、专注一生”这种人生态度的褒扬,而从作者对这种人生态度的褒扬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文明的大河能够流淌至今并延续到以后,是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却又不可缺少的个体力量的。鉴真东渡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关于鉴真东渡的历史意义,这在《天平之甍》记述得很清楚。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那些在鉴真背后起作用的力量,那么所谓的东渡,也就不会存在了。对其他读者来说,或许看到的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渊源,或许大唐盛世的先进文化,但不论是文化的发展还是交流,靠得都是那些在历史上“看不见”的力量。构成这种力量的人,他们一辈子也许只做了那么一两件事,但无数的人坚持了无数的岁月,这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历史”。井上靖的这部作品读来很舒服,文字精炼简洁且又饱含着深挚的感情,在刻画人物、讲述历史事件之外更见出井上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可它何尝又不可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呢?当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将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做到了极致,那么无论他是否在历史上留下足迹,至少,他都在以一种精神力量推动着历史前行的车轮。尽管无人知道,他自己安心,便足矣!

旷世逆旅的秉笔人

井上靖笔下的世界总是天残地缺,由世事与际遇的各种不如意,衬托着漂泊者的韧性与执念。若依我个人之见信口说来,内里是一个岛国作者,因置身于华夏版图上的广阔天地,而感到的空旷与疏离。记得十几岁时就读过他的《杨贵妃》,题材是至为热闹的,但笔下总是疏离的态度,始终笼着一团郁郁的雾气。直至死亡,似乎得了解脱。 后来又读《敦煌》,开篇就是主角赵行德错过科试,漂泊西域,结识了爱人,却转而成为军阀的妾侍,继而坠崖自尽,到此差点就读不下去了。然而命运流转不可测度,手录经卷,终于在浩瀚的藏经洞中求得慰藉,求得一个并非也俗意义上的完满。 这本《天平之甍》,曾读过娄适夷先生的老版译本,是民国下来的老一派文风,恰当而圆通。但正因为圆通,似乎缺了几分苍凉悲切的气氛。但愿本版能超迈娄译,求得荒凉天地间的灵魂之完满。


 天平之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