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内宅轶事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3.9第二版
ISBN:SH11072-99
作者:孔德懋
页数:157页

内容概要

作者是孔子第77代孙嫡孙女孔德懋

作者简介

根据《孔府内宅轶事》记载,孔府“内宅、十二府以及上供用的细粥”,由“薏米仁、桂园、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粳米”等文火熬成,粥面上还放有用山里红刻成的透空花篮状的“粥果”。金谷园,指晋代大富豪(号金谷园主)石崇,他曾“为客作豆粥”。


 孔府内宅轶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下文可作本书的续文了。2008年10月28日中午,当我得知弟弟德成在台北病逝的消息时,我一下坐在客厅沙发上,精神恍惚。呆呆地看着窗外,望着茫茫无际的天空,秋风吹落的残叶悠悠扬扬地飘落到地上,更增加了我的悲伤之情。我虽然知道弟弟德成近期身体不好,但是没想到走得这么快,驾鹤西去,一辞永别。弟弟去世的消息经新闻媒体报道后,亲朋好友及曲阜家乡的父老乡亲纷纷给我打来电话或来家中表示哀悼。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的电传、电话接踵而至。故交挚友的慰问虽然缓解了我的哀痛,但心里魂牵梦萦的还是弟弟,他那魁伟的身影不时浮现眼前,他那洪亮的声音阵阵回响耳边。我几次踱步在客厅悬挂的字幅前,上面书写着“风雨一杯酒,江山万里心”,落款是“ 弟德成于台北”,这是1993年夏天弟弟给我寄来的对联,看着那苍劲有力的笔锋,蕴含着深情厚谊的话语,我的眼泪不禁扑簌簌地流下来。  我和弟弟德成出生在曲阜孔府,因父母早逝,只有姐弟相依为命。在孔府内宅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过着封闭守旧的生活。虽然单调,却也充满了童年的欢乐与祥和。记得小时候我们在后花园玩羊拉车,我坐在带轱辘的木板上,弟弟拿着小鞭子赶羊,他高兴地跑来跑去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那张我13岁、弟弟10岁的合影照片,是万国新闻社拍的。我们当时正在学屋上课,老师临时把我们带到三堂前,我穿着小马甲规规矩矩地站着,弟弟穿着长袍,左手叉腰,神气地站在我旁边。当时,我和弟弟正患痄腮(腮腺炎),下颌显得发胖。我17岁出嫁到北京,是弟弟德成送我上花轿的,临别时,他用孩子般的口气说:“二姐,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你要常来看我啊。”我走后,他孤孑一人在孔府,弟弟伤感时给我写过一首诗,我至今仍能背诵:“黄昏北望路漫漫,骨肉相离泪不干。千里云山烟雾遮,搔首独听雁声寒。”  20世纪的中国,是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们姐弟也不可避免地融入社会大潮中。  1948年,弟弟去了台湾,两岸隔绝,音信全无,一别三十二年。直到1981年夏天,弟弟辗转托学生到北京看我,还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在报纸上看到我回曲阜家乡的消息,收到了亲友转去的信和照片,并富有深情地写道:“二姐,我们总算有了直接消息,三十年的思念得到暂时的安慰。希望我们永远平安,有生之年还能有见面的机会。”从这时起,我们姐弟又有了联系,但都已是儿孙满堂,年过六十花甲了。  1990年11月24日,我们姐弟真的见面了,希望成真。那是一次巧遇,我应邀到日本伦理研究所访问。恰巧,弟弟德成在日本丽泽大学讲课,我闻讯赶到学校,坐在教室后排,因为人多,弟弟不知道。我们是在校长室相见的,弟弟大步走过来,叫了声“二姐”,便和我紧紧拥抱在一起,声音那样亲切又熟悉,深深触动了我的心。我们手握手,面面相视,激动地说不出话,泪水悄然流下。此时此刻,我宛若置身于梦境中,为了这一刻,我们整整等了半个世纪啊!  1995年9月,我参加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文化访问团来到台湾。弟弟听说我到了台北,第二天,他和夫人孙琪方冒着雨来到环亚大饭店看望我,弟弟喜出望外地说:“二姐,没想到你能来台湾。”他拉着我的手说:“走,到家去吧。”他把我接到家中吃午饭。那天吃的是饺子,饭菜虽然很普通,我们却吃了三个小时。我们谈天说地,聊家常、聊曲阜,很随便,就像小时候一样,只是他在不停地喝威士忌,好像这样他才更痛快。弟弟结婚时是我从北京赶到曲阜操办的婚事,做的伴娘,我问弟媳还记得吗?琪方连连点头:“记得,记得,就像眼前的事。瞧,一转眼我们就老成这样了。”临走时,弟弟执意要送我回宾馆,他风趣地说:“二姐,你要丢了,我还得登寻人启事,可别给我找麻烦。”我在台北十天,弟弟多次来看我。这些年,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交往的频繁,我们从心理上已经习惯了,情绪很稳定,就像亲戚串门一样自然而亲切。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那是1997年4月23日,我因清明节回家乡曲阜扫墓,住在阙里宾舍。这一天,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又一次给台北弟弟家打电话,通了,这次通了,是弟媳孙琪方接的,她赶紧叫德成来接。弟弟洪亮的声音传到我耳中:“二姐,你好,你在哪儿呢?”当我告诉他在曲阜时,弟弟显得很激动。他关心地询问了家乡情况,还一再嘱咐我,别忘了替他在孔林父母坟前磕个头,献个花圈。我们聊了有十分钟,听其声如见其人,就好像我们姐弟坐在一起聊天一样,这是我们第一次通电话。电话的畅通,恰似一道彩虹,缩短了我们的距离,从这时起,我们姐弟联系就更方便了。我每年回山东曲阜参加孔子文化节,都要先给弟弟打个电话;每年正月初四是弟弟的生日,更忘不了给他打个电话……  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时,我给弟弟打了三次电话都不通,可急坏了我。我老眼昏花地在地图上查找南投县震中与台北的距离。第三天,电话通了,我才松了口气。问弟弟受伤了吗?他说:“平安无事,放心吧。”2004年夏天,弟弟给我来电话说,小儿子维宁要来中国大陆旅游,他让其到北京家中看望我。我问弟弟需要带什么回台湾,弟弟想了想说:“给我买点‘萨琪玛’和‘缸露’就行了。”我知道这是弟弟年轻时来北京小住时爱吃的点心。我拄着拐杖,特意到中华老字号店铺“桂香村”寻找。因为天气热,不生产“缸露”,只好买了“萨琪玛”,我还把保存多年的曲阜楷木雕龙手杖一起带给了弟弟。  弟弟德成晚年最关心的是家乡曲阜,他经常在电话中问我曲阜有变化吗?建设得好不好?孔府、孔庙、孔林保护得怎么样?当聊起小时候在孔府上学、生活的事,弟弟记忆犹新。我告诉他学屋前的十里香树依然枝叶茂密,花香四溢;阴历十月初一林门会还有,而且规模更大了;曲阜现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孩子们上学很方便……每当此时,弟弟总是静静地听。弟弟经常叮嘱我要常给他去电话,我有时也给弟弟写封信,寄上两张回曲阜参加祭孔、扫墓的照片。2002年3月3日,弟弟德成在台北新店市寓所热情会见了曲阜市市长王庆成和济宁市市长周齐,还在寓所会见过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等,充分说明了他对故乡热土的眷恋和热爱。  从去年起,弟弟身体就不太好,主要是腿脚,有时还需要助步器。我在电话中告诉他健康第一,不要去上课了,他着急地说:“我不教书就难受。”弟弟最喜欢教书,是台湾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三礼”和“金文”,弟弟89岁仍然每周到台大教学生,一生桃李满天下。今年夏天,弟弟就卧床不起了,但是只要我去电话,他总是要接的,声音却有些虚弱了,我的心开始忐忑不安。在电话中,我听到弟弟的最后一句话是:“二姐,我想你。”这句话使我永远铭记,直到今天,还萦绕在耳边。  耄耋忆往三更幽,独对明月已深秋。人生如梦随烟去,华夏永留姐弟情。  弟弟的去世,使我沉浸在极度悲伤中,我常常凝视着身旁的电话,许久许久,蓦然拿起又放下,感到茫然与彷徨。我流着泪写了祭文,在11月1日那天,冒着寒风,坐着轮椅去北京北海公园。 这里离家近,是我经常爱去的地方。高耸入云的白塔,路旁的秋菊,我已无心观赏,径直来到西天梵境给弟弟祈祷。在大慈真如宝殿,我吟念了祭文,表达我的哀思——“秋风瑟瑟,落叶飘飘,惊闻我弟溘然辞世,甚感凄凉。我与胞弟德成自幼相依为命,感情笃厚。虽人世沧桑,但仍犹如其述‘风雨一杯酒,江山万里心’。弟弟德成乃孔子世家,忠恕仁爱,一以贯之的道德风范,永垂千古。今骤闻噩耗,我悲痛欲绝,仰天忆往,如梦如烟。谨书祭文,永志怀念。黄昏北望路漫漫,小弟仙逝泪不干。魂兮归来在曲阜,叶落归根吾才安。”  ——完——
  •     这本书是几个月之前读的,给我印象最深现在还记得的是两件事,一是主人公悲剧的童年,二是其悲剧的婚姻。此书作者是孔府里的二小姐,其父其弟相继为两代衍圣公。她写来的东西是第一手材料,比外来的观察者所收集的资料更为细致,真实,完整。从她写的来看,孔府小姐的生活与活死人并没有特别的不同,其生活无经济压力,但在孔府内除了熬时间长到岁数出嫁,不允许干任何事,念书之余,便是枯坐。红楼梦中那种大量的同龄人酒食游戏,诗词唱和是没有的,就是平时和人说话都不多。孔府上下五百余人,主子只有五人,其余皆为仆人,且主仆等级极严,死气沉沉是必然的。这里面写到其母为衍圣公之偏房,且其弟为遗腹子,当时正室无子嗣,若偏室所生为女,则衍圣公之位将会传给侄辈,正室便全力以赴守卫此遗腹,等到终于生下儿子,立即将其抱走,并给偏室赐死。所以本文作者与其弟,从此无亲生母亲。这种情形,在宫廷之内常见,孔府也是一样。作者写到童年,苦闷无比,因为身份特殊,不能出门玩,除了弟弟没有童年伙伴,也没有玩具和游戏,除了上学就是发呆。其童年唯一一件玩具,是家里的仆人看他们可怜,做了一辆小木车,可以让羊拉着给他们玩。作者写到婚姻,是说有一天,其母告诉她说某某人是她的夫婿,然后她就嫁过去了。婚姻生活同童年生活几无区别,其夫浪荡子,不归家。要说反封建,这部书写尽了封建家庭保守与封闭的极致,这就是号称诗书礼义两千年的圣人之家。读了这部书,自然可以看到这种制度衰亡的必然性。那些还在一味叫嚷尊孔读经的人,可以看一看这本书,看看他们所爱那套东西会造成一个怎样的家,国就不谈了。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1995 绥化南四市场旧书摊
  •     当年在英雄山和中山公园淘到两本,版本不一样
  •     我就爱看这种第一手八卦。
  •     本身很可以作为一部电影的初级剧本,毕竟目前还没有一部反映孔氏家族近代变迁的影片,而末代衍圣公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孔德成老先生有生之年终究还是没有回到故里看看,这是历史的悲剧。
  •     很真实,说是内宅,实际上也体现了外部环境变迁对孔府的影响。写了很多物质和精神上的故事,字里行间都是感情。
  •     1983年的书,作者虽然带有批判的口气,但是更多的是怀念吧。。
  •     以前居然从来不知道有世袭的“衍圣公”之说,看过此书以后,稍微可以揣测一下孔府的生活状态,孔德懋的父亲和弟弟都是衍圣公,最后两代,也许这才是中国“最后的贵族”吧。什么时候去曲阜看看,虽然很多都被毁了,脑补一下吧。
  •     典型封建家庭的日常
  •     纯属偶然从书柜翻出来的 扫了几篇 果然大家族都像贾府一样
  •     好书
  •     小时候常翻的书总是印象深刻
  •     1,我实在没有一点点办法欣赏儒家文化,看了这本书后更甚。2,有没有写49年后的部分啊,同样期待
  •     并没有仔细读,作者也有所保留,但也是了解古代家族生活的一扇窗户。
  •     参考资料。
  •     嘿~嘿~嘿~~
  •     孔老太真能回忆
  •     小时候和奶奶一起读的
  •     老多八卦
  •     淘的旧书一本。暑期还要去曲阜访古。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