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贝罗的女巫》书评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544244060
作者:保罗·柯艾略
页数:247页

女巫的魔力

“没有人点亮一盏灯,然后把它放在门后:光明的用途是带给人更多的光明,让人们睁开双眼,向他们展示周遭的神奇。”有些句子是因为节奏产生某种抓人的魔力,开篇撞到这句话,便被一种说不出的东西缠绕上,或许是节奏,或许是另一种情素,始终萦绕心头。有关这本书的最初信息是它那颇拗口的名字,一段时间让人舌头打结,然后是那满眼蓝的封面。“喜欢”。就这两个字。那种蓝,令人目眩神迷,仿佛灵魂要被吸进去。女子裸背弯身的姿态,有种坚持的疼痛。画面既张扬又内敛,让人无法平静。

仍然会有空白

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只是为了填补空白,空白的胃导致了饥饿,人们四处找寻食物充饥,空白的身躯引发了寒冷,人们纺织剪裁穿衣保暖。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空白之处,有的人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一个个黑暗的房间。都可以弥补。用金钱就可以补上很多洞。还可以用知识,用风景,用色彩和气味等等。也可以用人来填补,那些亲密关系,一见如故的爱慕,对方就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内心的空白着的黑暗之处。但不是谁都能遇到这样的人,或者遇到这样的人的几率根本就是很小的。对于有太多空白又太少能被填满的人来说,她只有寻找神。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不属于特定宗教的,神奇的恒久的,能带来平静和安定的意念。前3/4很美好,最后的收尾变得无聊了一些。感觉像带着读者看见了神的光芒,却又用庸俗的波西米亚帷幔故意遮瞒了起来,读着很失望且费力,最后的几十页读了很久才读完,不喜欢那部分。

对吧,女巫

直到看完,才发现女巫可爱的小动作,装死,把我倒是吓得不行,因为真的还冒出个警察哥哥男朋友。不过,值得原谅的是,女巫终于教给我要想好好活着,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体验自己的不玩美,然后就是保存自己的实力,为了某种程度上的自由。书的宗教部分其实我压根就体会不到,我是无神论者。但女巫对待所有的事情都是对待宗教那样热情觉得了不起啊,爱情失去了,却得到个孩子;工作失去了,却得到信仰;宗教失去了,却得到了生活。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失去不见得是件坏事情,得到不代表拥有。置死地而后生不见得会活的更好,工资更高,有更多的人来爱你。我一直都是我,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我得到和失去的,这中间有个天秤,而女巫就站在天秤上。我想学画画、吉他和滑轮,大概也是时间的问题吧。虽然我早就过了青春期,但也没觉得学习是件很丢脸的事情。对吧,女巫?

与女巫无关

女巫,一个神秘绚烂的名字,一个几千年来给人类带来了无数话题和传说的言词。 女巫,几百年来始终被人躲避、畏惧、诅咒而又想一窥究竟的名字。 保罗确实寻找到了最好的卖点。 但这里与女巫毫无关系。 她只是出生在吸血鬼的故乡, 她只是心中若有神灵, 她只是用舞蹈达到迷狂, 她只是寻找自己的自由, 她只是越过了所谓成见, 于是,她成了女巫。 多少年来,都在说女巫,都在骂女巫,或者都在品评女巫。 谁知道真正的女巫? 当那个象征正义的团体要审判她, 当她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避开她, 当她孤独地必须面对一个社会的质疑, 当她必须无奈地接受讽刺、滑稽、悲凉的审判结局时, 终于明白了她的痛。 以为全世界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为这本小书哀伤……

读不下去。。。就是读不下去

我很努力的想把这本书读完,就冲着这半裸的漂亮封面,就冲着当当十三块钱的价格,就冲着我一直有把书读完的良好传统。可是。。。读不下去。。。读不下去。。。这写的是个啥啊?女巫,跳舞,写字的女巫?精神力量?波西米亚血统?太扯了。。。好吧,我没文化,我还是去看《文明的进程》吧。

女巫的信仰

第一次看关于宗教的文章,虽然不信教,无神主义者,但还是深深的吸引了我。雅典娜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深深的触动了我。我希望能认识雅典娜,让她帮我找到自己。不管是舞蹈还是书法,每个人都需要一种方式来找到自己的信仰,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也在不断寻找我的信仰,我也像雅典娜一样追求自己所爱,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尽管遭到别人的批评,但我是幸福的,什么是幸福?不是世俗社会所要求的幸福因素,我的幸福是追求不曾得到的东西,以自己爱的方式生活。不在意他人想法,活出自己的精彩。

一个复制的文革故事

读过保罗翻译成中文的所有图书,包括那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罗能够名满天下,并非仅仅靠忽悠。若能靠忽悠而能将书卖到过亿,恐怕世界早就乱了。去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保罗竟能成为万人瞩目,甚至抢了J.K.罗琳、丹·布朗等人的风头,并非全是靠忽悠。尤其是那本创造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的《牧羊少年》。这是闲话。所有图书中,最如清泉的《牧羊少年》,最有争议的《扎希尔》,最温暖的《河畔》,最据可读性的《唯罗尼卡》,几乎都有《朝圣》的影子。这本《女巫》是一次罕见的突破。我带着挑剔、甚至有些轻蔑的心理读着激情而悲伤的文字,渐渐便有了感动。女巫乃是人类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永恒的耻辱。猎巫行为究竟持续了多长时间?一千年?一万年?那本《A字》,难道不就是又一次猎巫悲剧?女巫的莫须有是不是就像文革?人世间所有的罪过其实都是人的罪过,不是兽。所有的罪过都是人定的罪过,并非原罪。即如这位雅典娜。她迷狂。舞蹈。直到被“文革”钦定为罪人。保罗知道中国吗?他知道中国骇人听闻的文革吗?他是否是文有所指?我建议所有天下各种级别的宣*传*部*长都来读一次这本女巫。哭泣。

大地母亲

半个月来,我揣着《波多贝罗的女巫》,走过花丛,走过草坪,走过梅子林。其间,我看卡尔维诺,看王小波和彼特拉克,浏览新闻资讯,了解美学,写策划案,也翻阅专业会展杂志,唯独不愿打开这本书。在我看来,女巫是一个非常少女且无趣的词,是用来哄骗小女孩子的玩意。她不属于我的美学范畴。我愿意相信隐士、修行者,但我拒绝女巫。然而,此书让我惊叹。说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一点也不言过其实。保罗·柯艾略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作家,而此前我竟然一直在尽量地避免他。他在此书里探讨了全人类共有的心灵秘密,他广博的眼界与敏锐的洞见力也让我深深地折服。他毫不费劲地在我身上织就了一张网,那网的质地是如此舒适与柔软,而人竟会心甘情愿地被他俘获,跟随着那优美而流畅的文字,徐步走进,直至无人之境。这时,你可以听到清风从你体内穿过,平静渗进你的血管;你会看到燃烧着的篝火,或者一束小小的火焰;你会听到来自大地母亲的召唤。她呼唤你,给你指引,给你力量,让你活着,或者死去。在这里,死亡平静而安定,令人神往。保罗·柯艾略就有这种能力,仅用文字,就能让人成为追逐灵性、大爱与真实生命的殉道者。“我们中有多少人会逃开,不会看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一分一秒地流逝呢?我这里说的不仅是人,而且是我们的理想与梦想:我们可以坚持一天、一个星期、几年,但是注定会失去。”“总之,什么是幸福呢?人们说,是爱。但是爱从未带来过幸福,恰恰相反,它是痛苦,是战场。无数个不眠之夜,我们问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正确,真正的爱来自陶醉与煎熬。”“在我死后,请将我站立着掩埋,因为我跪着活完了一生。”雅典娜站在搭建的舞台上,平静,痛楚。她的体内迸射出一道光,指引着她的信徒们。如果上帝不是一个糟老头,而是个美丽的女人;或者,没有上帝,没有所谓的天神,有的只是该亚,是赋予万物生灵以生命并哺育了众人的大地母亲,当上帝女性形象觉醒,当女性主宰了山川、河流、植物、土地,那么我们或许会亲近自然,走进森林里,并往森林的更深处走去;或许我们能跟随自己的直觉与灵性,去践行那些足以将现行世界秩序全盘捣碎的事情。在不远的未来,当实验室的试管炸裂,这颗星球终于难以为继的时候,雅典娜是否还会降临?也许,雅典娜已经死去。宗教的分化与女性觉醒,秩序的颠覆与重建,生命的意义,苦痛,信仰的缺失与获得,爱情的难题,从这本书中多少能够找得出一些眉目来。

笔记

P51   “我宁愿接受自己的孤独,如果我现在逃避了孤独,那么将来我再也不可能遇上相依相守的人。我发现当我们越与孤独针锋相对之时,孤独的感觉就会越发强烈,但是当我们忽视它的时候,它便虚弱得可以忽略不计。”      P54    “陶醉是一种从自我中跳脱的能力,跳舞却是一种让人上升的方式。让人发现新的维度,并且不失去与身体的联系。通过舞蹈,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和谐地共处。芭蕾舞者总是踮起脚尖,因为她们在接触到地面的同时,也抵达了天空。”      P27   “听人说只有拥有文凭,才能够在生活中得到提升。这样,这个世界便不会有好的花匠、收藏家、面包师、石匠和作家。”      P62   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以及无数的瞬间。我们应该觉察到每一分钟的消逝,我们应该把每一分钟利用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上,或者利用它去思索生活。如果我们放慢速度,那么时间就会拉长。当然,洗盘子的时间也会拉长,户头金额的增长时间也会拉长,还有信用的积累以及本票的计算等等,但是为什么我们不用这些时间来想想快乐的事情,让我们的生命得以拉长呢?”      P72   “只有具有优雅的姿态,书写才会变得完美。生活也是如此:在摆脱掉一切冗余之后,人们才会发现简朴与投入:姿势越简单朴素,实际上越美丽优雅,尽管最开始的时候非常难受。”      P99   “在我死后,请将我站立着掩埋,因为我跪着活完了一生。”      P107   “不是我们拥有土地,而是土地拥有我们。”      P117   “我不再寻找幸福,而人们却一直告诉我这是人生唯一的目的。为什么我不能冒险踏上那条其他人不敢走的路呢?”      P118    “总之,什么是幸福呢?人们说,是爱。但是爱从未带来过幸福。恰恰相反,它是痛苦,是战场。无数个不眠之夜,我们问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正确。真正的爱来自陶醉与煎熬。”      P137   “不要尝试在任何事情上说服别人。如果你不知道,那么可以去问别人或者自己去研究明白。不过,你这样做的时候,应该像一条河一样,安静地流淌,投入一种更强大的力量的怀抱。要去相信,你要相信自己无所不能。”      P138   “洗碗的时候,请祷告吧。毕竟你还有碗可以去洗,所以应该表示感谢。”      P238   “爱不是习惯,不是承诺,也不是负债。不是爱情歌曲教会我们的东西——爱就是爱。这是雅典娜,或莎琳,或哈吉娅·索菲娅的遗嘱:爱就是爱。爱没有定义。去爱而不要问太多。只是去爱。”

生前的异端 死后的圣徒

好像 总会想到圣女贞德 一样看到那个我们心中的神 却一样不被尘世包容本人有个问题: 雅典娜最后的停留的地方 到底在哪儿

矫情的虔诚

先说点题外话我想这会成为最后一本我读的保罗·柯艾略的书。我当初喜欢上这个作家全因他的那本《炼金术士》。后来了解了他的经历,他的理想,就又读了他的别的书。那个时候的我和他几乎是一样的人,我也想遇到导师,我那时疯狂的迷恋炼金术,以及一切神秘的异教仪式。我一直相信,有一天我也会遇到造物主。《波多贝罗的女巫》,单就这本书本身来说,这是一本特别的书。它以一种焕然一新的角度来讲故事,这令我印象深刻。叙事是其实是一种特别困难的事,既要表现出人物心里所想,又要尽力完整的叙述整个故事。而作者在这里选择了这样的一种方式,把叙述者的变化放在“记录”这样一个背景中,显得一点也不突兀。现在再来说说主题,矫情的虔诚。这本书的内容无疑仍是“寻找”。寻找什么呢?基督徒会说它是“上帝”,女巫会说它是“大地母亲”……对于我来说,我喜欢把它叫做真理。其实它只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强烈的力量,每个人应该都能感受得到它的存在,只是感知的强度与方式不同。这本书探讨的就是一个感知能力很强的女孩,给自己起名叫雅典娜(我一会儿要批判一下这名字),通过跳舞第一次清晰的感知到它的存在,她跟导师学称它为“大地母亲”。之后便踏上了寻找母亲的道路。她找到之后,想与母亲永远在一起(个人看法),便脱离了人世,踏上更纯洁的朝圣路。这本书的主要矛盾就在于女孩与现实的冲突。我想说的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关于书中营造的那种神圣的氛围。说实话,读起来矫情得很。寻找不一定非得以那种方式虔诚的不得了的方式,一会通灵,一会跳舞,一会写书法的,弄得神神道道的,就跟跳大神似的。如果通灵的能力真的强的话,是根本不需要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喝瓶可乐(不用什么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就哇哈哈非常可乐都行)都能感受到上帝真理的存在,哪用得着一大帮人在小仓库集会,跟某功似的,最后还不是让人给端了。这个道理我也是最近才明白的,以前我也神神道道的。后来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牛人写的真正的牛书,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了。这个人就是J.D塞林格,写《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那个。他的中短短篇小说,《弗兰妮和祖伊》《泰德》《西摩小传》写的简直是神作。已经超越了任何形式,简简单单,就这样。寻找,人生,也应该就这样。第二个方面,关于与现世的冲突。其实这种冲突根本没必要。如果连现世都领悟不透,那还哪有资格去参悟更深侧面的真理呢?雅典娜的做法就好比今年那甲骨文写高考作文的那个孩子。甲骨文,说出来就能把人吓个大跟头,更何况人家拿笔写出来呢,还写800来字,还能连得成话。拿专家那儿一破解,得,就爱好者水平,内容又与题目要求不太符,这作文算是废了。人家那孩子高考还偏科了,考得也不好。这和雅典娜的经历多像啊。少矫情点吧,为和谐做贡献。

最大的巫术是相信以及爱

你要相信自己无所不能。——保罗·柯艾略,《The Witch of Portobello》和之前《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简单深刻不同,这次的保罗是浓烈而直接的。说实话,我更喜欢优美的女巫。我想,优美的文学作品需要在文字,结构以及内涵上都符合美学结构,而这一本,完全符合了我的美学价值观,值得在深夜码字分享。文字之美。当然,翻译的问题是存在的,但我要说的文字优美,是在于一种态度。不在于辞藻丰富或华丽,而在于词语都那么简单却又那么直达人心。例如我非常喜欢里面的一段话,关于书法。“优雅不是肤浅的东西,而是人们尊重生命、尊重工作的方式。因此,如果你感觉到这个姿势让你难受,千万不要觉得它虚假或者矫情:它是真实的,因为它很艰难。无论是纸还是笔,都会为你的努力感到骄傲。纸不再是那个无色的平面,而具有了所承载的东西的深刻。“只有具有优雅的姿态,那么书写才会变得完美。生活也是如此:在摆脱掉一切冗余之后,人们才会发现,姿势越简单朴素,实际上越美丽优雅,尽管最开始的时候非常难受。”结构之美。我读过的小说确实不多,但是我猜想有这么巧妙的结构编排的小说,真的可以说是精品。全书以书中设定为作者身份的角色独白为开篇,最后,又以该“作者”的后记为结尾。中间则是“作者”记录的认识女主角雅典娜的不同的人的访谈独白,按一定顺序穿插排列,从不同人的口中,既主观又客观,道出了女主角的一生。全书以雅典娜被残杀为开端。最后又以解释这件事的始末为结尾。只有看到了最后一页,才能解开所有的悬念。最妙的是,在各人的访谈中,都提到雅典娜自己说自己有个“警察男朋友”,但各人都觉得这是个她为了拒绝别人而虚构的人物。结果,最后的最后,“作者”才告诉你,他就说那个警察男朋友。我喜欢这样用访谈的文字来写的小说,看的时候你都会觉得你正在和那个受访的人在对话。尽管有一些信息一开始是不完整和不客观的,所有前三四篇都会觉得有点难懂,但当各人的访谈不断轮流出现的时候,真的会觉得仿佛自己就是女巫的某个好友,正在和其他好友讨论她的生平。很神奇很亲切的感觉。内涵之美。其实说真的,我觉得这本书的主题是有点复杂的,不像牧羊那样,保罗在这本书想要讲的主题大概有两个。第一个是相信与勇气,第二个就是“爱就是爱”。关于相信与勇气,保罗说“女巫能够通过灵感去引导行为,能够与自然相互交融,面对挑战毫不畏惧,我只想拂去她身上的世俗偏见。”其实我总觉得,虽然书中讲得信仰是有关于“大地母亲”,但无论是否相信这种信仰,但里面提到的价值观都是很带启发性的,那就是,一切都在于相信,“你要相信自己无所不能。”“你相信自己是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不要像有些人一样,需要正面的心理暗示,到处说自己很坚强,很能干,有人爱。你不用说,因为你知道自己就是如此”。!!!(真是看得我恨不得变成女巫啊!)关于爱就是爱。这是本书的结尾句。爱是什么?在这本书中,讲得是大爱,所有的爱,自由的爱。“爱不是习惯,不是承诺,也不是负债。不是爱情歌曲教会我们的东西——爱就是爱。爱没有定义。去爱而不要问太多。只是去爱。”我再重头看了书两次,才慢慢发现,“相信与自由追逐自己的灵魂”只是保罗故事中的主题,“爱就是爱”,才是保罗真正最想要表达的信息。当然,女巫、大地母亲的信仰、异教与正统基督教的冲突等等这些,则是要用来装载这些理念的故事,保罗自己最熟悉的故事。爱就是爱。所以雅典娜的养母在收养所用本能指向了这个婴儿的时候,就产生了爱,于是即使这个婴儿是吉卜赛血脉,即使这个婴儿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即使这个婴儿长大后要去寻找自己的生母,即使这个婴儿总是看似那么自私那么坚定地走着一条世人不认定的路,这个母亲依然对她不离不弃,依然全力支持,因为,爱。爱就是爱。所以雅典娜的前夫在与之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产生了爱。于是答应了退学和雅典娜结婚,于是也就努力工作抚养着她们的孩子,于是也就提出了离婚——他不想让未来的自己把所有的责任和愤怒都推到这个他所爱的人身上。爱就是爱。所以记者瑞恩无法控制的爱上雅典娜,即使他知道不会有任何回应,但他仍然在雅典娜需要他的时候出现,无条件的帮助,即使损失了过去自己所拥有的美好,仍然,深深爱着。爱就是爱。所以雅典娜的生母在看到雅典娜回去找她的时候,在凝望着自己女儿熟睡的时候,爱就这样回来了,20年后,忘记一切的丢弃忍心和痛苦。爱就是爱。所以雅典娜可以为她的小儿子无条件的付出任何东西,一切都以儿子为先,甚至放弃她自己的使偶一命,甚至“死去”,因为,“他是爱最完整的体现。”爱就是爱。所以当那个“作者”问迷倒了众生的雅典娜为什么会爱上这样在不同世界的自己的时候,雅典娜说“我不知道,我也没有半点兴趣想知道。”因为,爱就是爱。

传递价值观的文学炼金术大师

保罗柯艾略这样的作家注定是属于全世界的,他的文字所表达的核心注定会参与到全世界人民心灵构建的进程中。 当我跟朋友们聊起柯艾略,我们会有这样的共识。谁会真真喜欢他,为他的书而陶醉?是那些和柯艾略怀有同样价值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相信爱心是人最重要的宝藏,恒心是通向宝藏的最平坦的路途,而激情是在炼金路上永不褪色的外衣和内心最有价值的盔甲。自由,还有自由,自由的价值。。。。。 喜欢保罗柯艾略的人,读了他的一本书,无论从哪部作品开始,就会希望看到另一本,因为每一本都让人惊喜,都不会让人失望。 当我读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以为女巫,也会如前者一样是类似于平静的登天奇迹的故事,事实恰恰不如我所料,女巫带来了更多阅读上的惊喜和快感,在我还没有读完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次,一定也会在结尾处为柯艾略构建的世界惊叹和慨叹。未完待续。

空白的意义

不是我们拥有土地,而是大地孕育了我们。 在一本书里,会有留白,杂志的排版也有空白。但空白的意义是什么? 音乐存在是因为停顿存在,句子存在是因为空白存在。“当我做事情的时候,我感觉我是完整的,但是没人能在二十四小时都忙忙碌碌。当我停下来的时候,我觉得我缺少了什么。”雅典娜说,她为此困惑。 雅典娜不是她的真名,但她更愿意别人叫她这个名字。她是吉普赛女孩,拥有女神一样美妙的名字,也像落入凡尘的女神一样,不会满足于别人教给她的生活。 她想理解空白,于是不断追寻。理解空白既是她的使命,也使她成为别人眼中的女巫。 在小说中,“联合国和平大使”保罗•柯艾略先生,再次讲述了一个神怪故事——既有炼金术,也有各种宗教、神话和传说,当然也有科学和哲学。但对于从小接受无神论教育的人来说,看这样的小说,无疑是新奇而又刺激的体验,叫人欲罢不能,又唯恐避之不及——“女巫”们的力量,能轻而易举地击中人们心底里最隐秘的世界,但一扇未知大门的背后,又会隐藏着什么? 其实,小说传达的信息非常明确:那些理解空白的人,如“导师”埃达,早已明白“世界还没做好准备”,于是她懂得如何足够谨慎地和这个世界发生联系;“女巫”雅典娜,最终以虚假死亡的方式从这个世界消失,她和埃达一样,是为了使命而存在,既然她的“使命”已然告一段落,隐居便成为最完美的退出;而“演员”安德烈娅,则是个更加聪明、也更懂得如何跟这个“现实”世界打交道的人,于是她继续活跃在“舞台”上,扮演起“灵媒”角色,她有社会地位,也有各界名流的崇拜者……在小说中的“现实世界”里,女巫们用各种各样的存在方式,继续发挥着她们的力量,也影响着她们身边的男人和男人主宰的权力社会:埃达的职业是医生,很有巫医不分的味道;雅典娜的爱人是警察,帮她成功“死亡”;安德烈娅的身份是著名演员,与各界权要交往甚密……这样的“揭示”实在叫人觉得恐怖,也令人难以接受,以至于在电脑上敲下这些字的时候,“理智”也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赶紧忘掉这些小说中的巫术和“虚幻的启示”吧。 好吧,唯有回到现实,才能让常识和理智回归。 摘些小说中的句子: 所有的人都在寻找一位完美的导师,导师其实也是人,尽管他们教的东西是神性的——人们总是很难相信这点。不要混淆传道者和道、仪式和迷狂、象征的本体和象征的喻体。传统联系的是生命中的诸种力量,而不是传递这些力量的形形色色的人。 雅典娜将那个我们深藏于心底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公之于众,她没有察觉到人们还没有做好准备,接受她的能力。 “你看我文明吗?”“非常文明,不过,要是你去攻击那个比你弱小的人,那你的确是需要保护的……” “我发现,今时今日,想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只在条件完善的培训中心进行良好的训练是完全不够的。我们所有的人都有自己无法认识的部分,有一天,当这一部分被我们所认识的时候,就可以创造奇迹。”(竟然还有不短的篇幅是讲述办公室故事的,而且讲的还是如何提高员工激情、敬业度和满意度的!p55-66页,不过,建议HR朋友还是不用看了,除非你相信在你的公司里,真的会出现一位奇迹般的老板,而且真的愿意看到一些奇迹在他的公司里发生……) 在词语之前存在着思想。思想之前,则存在着灵光,是它将思想摆放在了那个位置。在这个世上,一切的所有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细微之物也应该被深思熟虑。 “什么是导师?我告诉你,那些能教点东西的人不能算是导师,那些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去发现他已知事物的人才是导师。” “优雅不是肤浅的东西,而是人们尊重生命、尊重工作的方式。”“只有具有优雅的姿态,那么书写才会变得完美。生活也是如此:在摆脱一切冗余之后,人们才会发现简朴与投入:姿势越简单朴素,实际上越美丽优雅,尽管最开始的时候非常难受。” “你已经学会了想学的东西,”我说,“你的书法越来越个人,越来越自然。再不是对美的重复,而是个人创造。你明白了大画家才明白的道理:若要忘掉规则,需要先了解并重复规则。”“你不再需要引导你学习的工具。你不再需要笔墨纸砚,因为道路本身比引领你走上那条路的事物更加重要。” 愿望总是不完整的,如果它们被满足了,那就不是愿望了。 忘掉道路是到达目的地的必然途径这种观点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每一步都在到达。每天早上,你要重复地说“我到了”,这样,你会发现沟通自己每一天中的每一秒变得更加容易了。 相信。相信你无所不能,相信你已经到达了想去的地方……不要去相信不喜欢的东西。 信仰不是愿望。信仰是意愿。愿望是可以被满足的东西。意愿则是一种力量。意愿改变了我们周围的世界。 导师与学生的区别只在于这一点:前者比后者少了一点害怕。这样,当两个人坐在桌子边或火炉旁,那个经验稍微丰富一点的人会建议:“为什么你不这样做呢?”但他从来不会说:“你从这里走,这样你才会达到我曾去过的地方。”因为每一条路都是唯一的,每一个人的目的地都属于他自己。 爱就是爱。爱没有定义。去爱而不要问太多。只是去爱。

依旧很保罗

女巫的名字是雅典娜,女巫拥有最美丽的外表,超越凡俗的智慧,以及通灵的本事,她见过“母亲”,也见过地狱。这个女巫像迷一样吸引着男人女人们。保罗确实是当代大家,在他的小说里,总是可以了解到文学以外的很多知识。故事讲述一个吉普赛女子的一生,这样娓娓道来,而全篇并不出现“真人”,仅仅是通过旁人的口述,使雅典娜的形象如此鲜明。这个文体虽不常见,但还是不难想到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那些确定和不确定的事情

相比那本寓言一样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本关于一个女巫的人生故事的书更加复杂,那种仿佛清泉一般的明澈消失了,代之以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复杂疑惑。对女巫的存在,对神灵附体,对占卜预言似乎都离我们熟悉的现代生活如此遥远,但熟悉的东西往往令人目盲,世界的秘密还有很多,心灵的领地还很广阔。发现自己像那个报社记者一样迷上了这个奇特的女巫,相信那些仪式的可能,以及人类心灵的无限边界。我想最大的收获是,放下自以为是的盲目自信,重新思考世界和自己,以及那些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事情。

肚脐

这本书让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关于“肚脐”的文字。“希腊的一座神庙,那里是人们预测未来的地方,有一块大理石,名字就叫‘肚脐’。古时候传说那里是地球的中心。”“东方的肚皮舞,据说是最古老的舞蹈,跳舞的时候,一切都绕着肚脐转动。”“印度的创造与毁灭之神毗湿奴的肚脐里,端坐着一位掌管轮回的神。瑜伽修行者认为这里是能量的中心,是身体神圣的一点。原始部落总是把圣殿修在他们觉得是世界肚脐的地方。在南美洲,进入迷狂之境的人说人的真实形象是一个发光的蛋,通过肚脐中长出的丝线,他们得以同其他人相连。”我关注肚脐是因为我也在跳肚皮舞,我一直以为这种舞是最神秘最接近巫术的舞蹈,只是因为她的核心就是肚脐!在跳舞的时候,能量就通过肚脐传遍我们的全身。而我们通过这种舞蹈来接近神灵,又或者说,我们就是通过身体的颤抖来将住在我们肚脐中的神灵呼唤出来。

神之于人

神是什么?没人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大家按照自己的理想编排了神的样子。换个角度说,神何尝不就是我们心中完美的、无所不能的自己。在我们软弱无助不得出路的时候,这个强大的自己便会站出来成为可以依赖可以生存下去的支柱。雅典娜或者说莎莉,身世可怜命运多桀,她需要被爱,可是又害怕被爱,矛盾的性格让她身心时刻处在煎熬之中,无法被人理解。上帝,这个得到众多信仰的神,在她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抛弃了她,所以她试图找寻自己的神。幸运的是,她找到了,一个充满母性的女性上帝。“没有人点亮一盏灯,然后把它放在门后:光明的用途是带给人更多的光明,让人们睁开双眼,向他们展示周遭的神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神,只是我们自己无法意识到,因为我们没办法用自己的眼睛来看清楚自己。可是毕竟我们是存在的,既然存在,我们必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读这本书不容易,可能是因为我时刻害怕着去认同女主角人生,也可能是因为浮躁的心情让我畏惧来探索人的本质。作者就像哲人一般,把心中的想法通过不同人的口吻娓娓道来,给所有看他书的读者上了一堂需要用心思考的哲学课。

做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总是在坚持做自己和在意外界评价中徘徊,每一个坚持做自己的人都有可能遭到无数人的反对,有时候他人质疑的力量更加强大。但是,对于自己而言,放弃做自己就相当于放弃生命,所以,明知道前方可能充满荆棘,也无悔地继续向前。其实,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成功的人也不是比比皆是。最终会发现,曾经在意的那些“他人”其实都是过眼烟云,留下的只有最真实的自己,可能还有“他人”羡慕的眼光。

很喜欢,收藏

书很好看,故事精彩,语言漂亮,确是能够代表保罗的最高水平。很喜欢很喜欢里面的一些句子,忍不住摘录下来,收在博客里,也在这儿分享一下吧: P51 “我宁愿接受自己的孤独,如果我现在逃避了孤独,那么将来我再也不可能遇上相依相守的人。我发现当我们越与孤独针锋相对之时,孤独的感觉就会越发强烈,但是当我们忽视它的时候,它便虚弱得可以忽略不计。” P54 “陶醉是一种从自我中跳脱的能力,跳舞却是一种让人上升的方式。让人发现新的维度,并且不失去与身体的联系。通过舞蹈,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和谐地共处。芭蕾舞者总是踮起脚尖,因为她们在接触到地面的同时,也抵达了天空。” P27 “听人说只有拥有文凭,才能够在生活中得到提升。这样,这个世界便不会有好的花匠、收藏家、面包师、石匠和作家。” P62 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以及无数的瞬间。我们应该觉察到每一分钟的消逝,我们应该把每一分钟利用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上,或者利用它去思索生活。如果我们放慢速度,那么时间就会拉长。当然,洗盘子的时间也会拉长,户头金额的增长时间也会拉长,还有信用的积累以及本票的计算等等,但是为什么我们不用这些时间来想想快乐的事情,让我们的生命得以拉长呢?” P72 “只有具有优雅的姿态,书写才会变得完美。生活也是如此:在摆脱掉一切冗余之后,人们才会发现简朴与投入:姿势越简单朴素,实际上越美丽优雅,尽管最开始的时候非常难受。” P99 “在我死后,请将我站立着掩埋,因为我跪着活完了一生。” P107 “不是我们拥有土地,而是土地拥有我们。” P117 “我不再寻找幸福,而人们却一直告诉我这是人生唯一的目的。为什么我不能冒险踏上那条其他人不敢走的路呢?” P118 “总之,什么是幸福呢?人们说,是爱。但是爱从未带来过幸福。恰恰相反,它是痛苦,是战场。无数个不眠之夜,我们问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正确。真正的爱来自陶醉与煎熬。” P137 “不要尝试在任何事情上说服别人。如果你不知道,那么可以去问别人或者自己去研究明白。不过,你这样做的时候,应该像一条河一样,安静地流淌,投入一种更强大的力量的怀抱。要去相信,你要相信自己无所不能。” P138 “洗碗的时候,请祷告吧。毕竟你还有碗可以去洗,所以应该表示感谢。” P238 “爱不是习惯,不是承诺,也不是负债。不是爱情歌曲教会我们的东西——爱就是爱。这是雅典娜,或莎琳,或哈吉娅·索菲娅的遗嘱:爱就是爱。爱没有定义。去爱而不要问太多。只是去爱。”

来自雅典娜的慰藉

初看前2章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很疑惑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后来越看越觉得精彩。只觉得很符合很符合大家的心境。最近正值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触,在生命的这个阶段,产生了种种的疑惑和向往,对现状的不满,又不知要抓住什么,追寻什么,没有具象,只是感到不快乐,总有部分的缺失或是未达到。读了这本书有点恍然的感觉,但是当然不敢说也是在向往着那样的神圣,只是感到慰藉。已经推荐给了好几位有同样疑惑的朋友。希望大家都可以活的更有意义,更快乐。

波多贝罗的女巫

女巫,一个神秘绚烂的名字,一个几千年来给人类带来了无数话题和传说的言词。 女巫,几百年来始终被人躲避、畏惧、诅咒而又想一窥究竟的名字。 保罗确实寻找到了最好的卖点。 但这里与女巫毫无关系。 她只是出生在吸血鬼的故乡, 她只是心中若有神灵, 她只是用舞蹈达到迷狂, 她只是寻找自己的自由, 她只是越过了所谓成见, 于是,她成了女巫。 多少年来,都在说女巫,都在骂女巫,或者都在品评女巫。 谁知道真正的女巫? 当那个象征正义的团体要审判她, 当她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避开她, 当她孤独地必须面对一个社会的质疑, 当她必须无奈地接受讽刺、滑稽、悲凉的审判结局时, 终于明白了她的痛。 以为全世界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为这本小书哀伤……

颠倒众生,尘世失色

如果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洋溢的是梦想的热情,《我坐在彼得拉河畔,哭泣》中西说的是爱情的秘密,《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中铺展的是生命的珍贵,那么,《波多贝罗的女巫》这本书则是它们的交集,既描写了独立灵魂的自由,又讲述了琐碎生活的意义,既带领我们走入一个别样的通灵世界,又引导我们走进自己内心的净土。这本书的作者是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严格的说,他是编剧、剧场导演和记者,还写过歌词,作为嬉皮士与宗教团体接触很多,对炼金术等神秘事物也颇有研究。小时因为叛逆,还曾在精神病院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可能是因为这些别样的视角,他的书中充满了宗教,神秘主义,迷幻的色彩,他宣扬每个人内心的力量,注重人与自己心灵的沟通,相信每个人都有通灵的天赋,因为他说,通灵,即是遵从心灵最根本的声音。“没有人点亮一盏灯,然后把它放在门后。”小说由这句话开始。而雅典娜,书中的“女巫”,她的一举一动偏偏与此相反。她从小被收养,十八岁便成为母亲,从她的“导师”那里学习与灵魂沟通,与房东一起借跳舞进入迷狂之境,找到“顶点”,在遥远的中东随智者练习书法寻求平静,在伦敦街头向人们宣扬自己对爱,对食物,对世界的理解,却因能感知人们的心事而被视作女巫,引来一些极端的攻击,最后聪敏的伪造了自己的死躲开了公众视线,并“培养”了更能传递她的信念的接班人。书中的通灵固然很奇妙,但是我认为神秘的通灵在这本书中只是一个有趣的载体,承载的是雅典娜为了她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同样,如果想奋力抗争,我们必须停止随波逐流,去反思想要的到底是哪种生活。书中借雅典娜的经历举出了生活出给我们的难题,并一一尝试着去解决它们。她感到孤独时,便与同事一起跳舞,因为当她气喘吁吁,身体可以用不同于往日的方式呼吸时,她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她能感觉到被人们爱着。她感觉忙碌时生命是富足的,一旦停下来就变得慌乱,而且没有人可以24小时忙碌,为了平静的对待“空白”,她在沙漠中学习书法,一遍一遍的静下心来重复,为了训练手指去表达身躯的感觉。她认为每个人都能创造奇迹,只需听从心灵的声音并勇敢的按照那些指示去做。跳舞,书法,卖地,任何一种工作,或者更普遍的说,任何一件小事,都具有非凡的意义,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真正投入地去做。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太多,以至于让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目的。我们做饭,本可以将爱变成食物,却抱怨这是浪费时间;我们工作,本可以利用自己的才智让自己快乐,却认为这是束缚。雅典娜将那个我们深藏于心底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公之于众,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看待生活。除了新的生活方式,“爱”这个主题也贯穿全书。雅典娜与她的男友——一位警察——非常不同,甚至没有共同的世界观,而爱自然地在他们中间产生。当男友问她为什么会爱上他时,雅典娜回答说,“我不知道,也没有半点兴趣想知道”。作者由此揭示了他对爱的理解,话语平淡而有直达人心的力量:“我爱你,就像两颗流放的心灵在沙漠中相遇一样”,“…没有一种感情是无用的,也没有一种爱情会被弃之不理”,“爱不是习惯,不是承诺,也不是负债,不是爱情歌曲教会我们的东西——爱就是爱。没有定义,去爱而不要问太多,只是去爱,爱与喜欢一点关系也没有”。爱也许就是最简单的事,去爱,去行使每个人生而具有的天分,就是为世界添了一分颜色。

自由的烈风

柯艾略的这本新书的确令人惊喜,再一次印证了他的反叛性,对日常生活的反叛,对既定规则的反叛,对平庸的反叛,对现实的反叛。 牧羊少年走出寓言故事里的撒哈拉大沙漠,在伦敦的波多贝罗街头幻化成颠倒众生的神秘女巫。他们在本质上都是现实生活的反叛者,都是勇敢的追梦人。 神秘女巫离我们并不遥远,相反,她趋近我们的内心,以不竭的激情和魅惑的魔力触击每一颗搏动不安的心。 一个天赋异禀的独特女子,将其如繁花般绚烂多彩的一生展现在我们面前:被遗弃的私生女,人生根本的缺憾;政治动乱,移民国外,动荡的童年;大学恋爱,辍学结婚,叛逆的青春;婚变离异,成为单亲妈妈,苦涩的情感经历;藏在暗处的神秘情人,一个顽固执着的追求者,这是爱情。恍然发现,女巫的一生竟是一个女人不断成长,实现人生追求的历程。 读过之后心情很复杂,有作为女性惺惺相惜的同情,那种成长的苦涩沉淀在每一个女子生命的缝隙里。有因为生命鲜活,梦想不息的激动不安。还有面对平庸生活,渴望冲破羁绊,获得自由的无限憧憬。 在波多贝罗街头,舞动不羁的雅典娜鼓起自由的烈风,令人不再平静。

女巫

看完了《波尔贝罗的女巫》一个现代女巫的故事,一个通过自我寻找而达到灵魂解放的故事。保罗的文字融入了太多的哲学与宗教,我是真的无法全部吸收。撇开那些优美的句子和高深的智慧,就写作手法和故事构造来说,这真是一本好书。特别是有关雅典娜的死亡,我觉得作者处理得异常出彩。

发现自己..

世界上就会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生活安逸、足够而感到幸福,他们不会因为其他所有尘世间的幸福因素的具备而感到幸福。他们总想去寻找本源。什么是本源?宇宙的,还是精神的?雅典娜寻找生母,试图填补空白的过程实际上暗示着她在寻找另一种层次上的“自我”。再后来的文章中,大地母亲那种神性和她的人性在一定时间内会聚合。这实际上似乎在暗示雅典娜自我实现以及自我认同的一个过程。雅典娜试图让整个世界和整个人类都去追寻大地母亲带给人的自省等过程。其实这本书一直似乎都在讲和宗教有关的东西,《炼金术士》以前似乎也在这样。但我这个时候读似乎有不一样的感觉,我从里面读到的“认清自我”、“顺应自然”似乎多于宗教方面的一些东西。其实宗教也许本身就是为了解释一些东西而存在的,恰好一些时候由于长年的陈规,人们反而被束缚住了,不能遵循本来应该遵循的自然,凭空生出了许多限制。这个时候,需要一些力量站出来,点拨处于迷惑中的人。想到“自然”的问题,有的时候,顺应自然的一个度是需要人自己掌握的。成为严格的素食主义者,还是在一种平衡自然和平衡一切的精神状态中生活,或者是其他方面的选择,其实都取决于个人,一个人决定有什么样的信仰,以及决定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都是自由的。这样一来,又可以联想到社会环境的问题。我们经常会问“如果我这么做,而整个社会都不这么做的话,那岂不是会是一种‘失败’?”但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么想,那世界就会永远保持它原来的样子不会改变。“变”应该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只要坚持“对”的人越来越多,那我们总是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希望的 。就像雅典娜一般的人,他们不管整个社会环境下的情况,只是去坚持自己所信。其实,这种坚持背后所需要底勇气着实令人佩服。变得更勇敢。变得更特立独行。变得更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些应该都是雅典娜给人的启示。发现每次读保罗的时候,都会陷入一种神奇的感觉之中。觉得自己似乎处于超脱和现实之中。似乎保罗的东西会让人发现一个陌生的自己。或者说是一个熟悉的自己。但是那种熟悉是因为平常曾经有很多一闪而过的念头,但却没有深究。人们需要一种方式。更接近自己内心的方式。比如说冥想、书法等等。这些只是途径,是为了达到目的地的途径。为了接近内心,需要的是平静。有关幸福:幸福一定是我们所追求的结果么?到底什么样的感受才算幸福?是不是能够倾听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与内心合而为一?在幸福的间隙感到空虚。空虚是一种空白,是因为要追寻不曾获得的东西。那些东西有的时候你甚至不确定是什么,有的时候仅仅是闪念而过。但你很确定,确定要往前走。不满足会让人获得新生。对于包括在文章中一些地方提到的有关无谓的可是人们却一直追寻的“长途跋涉”以及“苦痛”有些搞不太清楚。这些所谓的苦痛都是我们赋予给生活的,还是自然而然的呢?那么除去所追求的那些东西之外,那个最重要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我们似乎一直在寻找的那种十分重要的东西——应该如何填补空虚,与它共鸣呢?有一天,人们意识到自己进行的时无谓的“长途跋涉”,于是人们想回到故乡。但是他也许会找不到故乡的路。可是,即便有一天他真的回到了故乡,又该怎么适应呢?所需要做的是找到另外一个自己。一个能清晰看到自己所想的自己。会有这样的人...他们看不清自我,却又比其他人更想清晰地看到自己。一直在游荡,游荡着寻找故乡,一直没有找到。

用尽可能真实的笔触去记录

这部小说的体裁不算新颖,但也很有趣自称为雅典娜的吉普赛混血女人的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的讲述讲述雅典娜的身世讲述雅典娜的心酸讲述雅典娜如何与众不同讲述雅典娜又是如何被追求大同的世界所杀害这个女人的成长不算顺利也不能算幸运但是很奇怪的是作者赋予了她一种神奇的力量虽然全书没有说明这种力量究竟是什么但是通过不同的人的眼睛和嘴巴来描述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然而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雅典娜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反抗这个世界对所谓的共同点的扭曲以及对异类的残忍对待,甚至杀害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异类然后呢然后怎么办被这个世界默默地杀掉吗看完之后你会觉得害怕和担心因为这本书用一个有点奇幻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和残忍的道理

心里有光,每一步都是到达

在地铁上,低着头看书,脑袋里突然冒出这四个字:心里有光。这光来自于心里,充盈在我身体里,耀眼,而且令我感到兴奋。兴奋,对的,就是这个词。我觉得自己像个小金鱼,装了一肚子的泡泡,正一个一个的往外冒。很享受这样的感觉。昨晚,独自走在校园里,我突然觉得,我的天命也许是做一个布道者吧。而不是像现在,用微笑或沉默代替表达。在他们不停地说“别人如何如何”的时候,内心也是不平静的吧!也许,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内心也有过挣扎——眼睁睁看着“另一个自己”扼住自己的咽喉,无法发声。他们抛出自己的看法,也许只是为了求证,求证这个大众的逻辑有很多的追随者,而自己也因此可以“安心”的做“另一个自己”,而不是做自己。在这种时刻,我总是很沉默。随他们去吧,这是我常常的念头。雅典娜不是这样。她在别人眼里有些疯癫,但是她坚定的相信自己,相信心底真实的声音。她学舞蹈,学书法,或快或慢,目的都是为了更接近大地母亲。她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她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她比他们更坚信大地母亲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而只要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谁都可以让大地母亲在自己身上显现她的魔法。她看到了,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她是一个勇敢的布道者。我也许也该穿上舞鞋,开始旋转。当自己旋转时,世界自然也会跟着旋转起来……

开出生命之花

书是很早看的,有些片段已经模糊不清了.最大的感触,不是作者笔法如何精妙,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配的上雅典娜这个名字的生活方式.你不能称她是女巫,她是心灵上的开拓者. 无谓世俗的,对自己的剖析和展现,以她的方式去引导更多的人,所谓"既自以心为行役,曷不委心任去留"觉得舞蹈是一种不同于写作'绘画'音乐的艺术表现. 可以即时展现,可以自我欣赏,也可以推之于众. 对身体和心灵的舒张是别的艺术行为无法比拟的.想去跳舞,纵使年龄已过,悔儿时没有坚持画画跳舞. 仍可以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舒张自己.用心去引导生活的方向,更自我,更轻松.

女巫的暗示

两本书是一起拿到手里的,介于借书人的推荐,先看了《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相比而言,那一本的言语更清新易读,而读女巫时,越让我始终感觉到了压抑、晦涩,来回的翻看,直到最后一页。也许是思维文化的差异,,从各种身边人描述雅典娜的生活让我感到的压抑,是她对自己想要东西的执着?这种东西是一种虚幻的感受,是虚幻吗。与我们现在时时感受对物质膜拜高于一切的狂热,可怜的国人在辛劳追求财富的荆棘路中无法遏制的不幸福感,哦卖糕的,颠覆的存在。是的,我喜欢的自由不羁,离经叛道,无惧传统成见。当数十亿人口的大国被身不由己的卷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时,我看到他们辛勤劳作,不知满足,龟缩在一个个格子间中无法停顿,同时对于未来充满恐惧,没有欢悦,无论是贫民、富豪、中产阶级。。。此时,那些号称发展速度远落后于我们的地方,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福利,安居的小屋,他们的子民可以抗争增加工作时间,他们可以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喝茶,品咖啡。牡丹,我不淡定了。我知道,我们缺乏一种给与我们力量的源泉,能让我们停下来,从这个讨厌的怪圈中逃出来的力量,能让我们平心静气感受世界奇妙的力量,,至少是我。也许是一段奇妙的舞蹈,也许是一篇安静的书法,管它呢,我在乎自己的意义,求心的愉悦,求心的平静。。。爱就是爱,爱什么都不是原来苏格兰场的警察一直在。

所谓信仰

尽管每次我在网上读书的时候都是半本不到底的(可恶的是根本找不到后面的),但还是就所读的有所感触的。基督宗教(Christianity,有别于基督教/新教)是把女巫作为和魔鬼一样阻碍耶稣基督的存在,曾经流行的所谓女巫审判就是处死一些不遵守规矩的人们的借口。然而宗教改革很深切地说明了,如果相信爱,相信上帝,相信美好生活将会来临,并且这种信仰是强烈而延续不断的,那么遵守的规矩也好,必须履行的祭祀也好,都是不足以约束人本身的(如果他们信仰坚定,那自然会去做,如果不做,那也不说明他们违背了信仰)。个人认为,雅典娜的身世和她的遭遇相当有关系。一个吉普赛弃婴幸运地被英国人收养(这里的幸运其实很难界定),然后耳濡目染接受了英国国会教(尽管不同于罗马天主教,但是很不幸,所谓正教派别的也在婚姻问题上相当保守,只有新教徒才处在改革的风口浪尖),当她向上帝祈祷的时候,竟然发现上帝也因为繁杂的教义和礼节而被关在门外(读到这里不禁让人会心一笑)。之后就转向了更加自由的宗教,或者说是自我的信仰,某种非洲的舞蹈。应该说,雅典娜本质就是一个非洲人(我们相信吉普赛人是埃及人的旁支),崇尚这种自语的表达信仰的方式无可厚非,但在她的影响下,周围的人也逐渐拾起了这种非常特殊的信仰。也许这和人类起源于非洲(某种大众学说)不无关系,但是我们通过这个看到的是—就像我前面所说—信仰并不是固定的,只有人本身坚守着,才有可能和自己的神或者上帝真正沟通,也是他们活下去或处理一切繁杂事物的动力。至于书名叫做女巫,据我臆测,那也是对正统基督宗教的叫板。不过在这个世界大同、思想开化的21世纪,任何宗教想要生存都离不开接受异端思想,毕竟这是人的信仰,不是耶稣基督的,人能有诸多变化,宗教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另评写作方式,不禁让我想到了《红》(很羞愧地承认这本书我其实没怎么读),个中原因就是本书通过不同人的叙述来展现雅典娜这个人的生平事迹,而雅典娜本人的叙述根本没有出现过,这对于想象力是一种考验,但作者写得一点也不难懂(不像《红》,这也是我没有看下去的原因,或许我现在会考虑再看看)。总之,语言相当朴实,值得一读。

生命中总是充满这样那样,可是生命却只有一种意义

很久没用深刻来给一本书下定义了。雅典娜的一生在做什么?目的明确的要了一个孩子,然后她的丈夫离开了他,目的明确的跳舞,这样使他能够找到生命的顶点,目的明确的写字,这样让她知道了为了忘却规则就只有无数次的重复规则,目的明确的充当导师的角色,这样使她可以不断地进步。生命中无数的空白并没有召唤她,可她却迫不及待的要去填充。在我来看,雅典娜,这位与智慧战斗女生同名的女孩短暂的一生中“寻找”才是她的主题。这个拥有大智慧的女孩不停地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智慧的光芒,寻找母亲的温暖。她被曾经被她无比敬仰的神所抛弃,这让她创造出了她自己——神圣的意识和神圣的本体,抛去曾经被灌输的信条,走上自己的道路。即使死亡,她也明白了爱——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的意义。

生命,是一场回到自己原初的旅途

你与每一本书的遭遇,都是一个短途的旅行,而这本书,则带着我找到了我自己。虽短,则长。长在,这段路,其实已经走了很多年,长在,这段路,还将走很多年。找到自己,其实很简单。就是深深的,深深的和自己联结,回到自己原初的状态,和自己对话。痛苦,源自于和自己的分离;这种痛苦,会遮蔽人的双眼,看到不该看的东西,会蒙住人的耳朵,听不见该听见的话,会迷住人的心,感觉不到和自己的联系。回到自己原初的状态,就做自己已经成为的那个人,找到自己生命的舞步,生活的节奏,健康而自然。一切都会自然的发生。如果有那么一点儿的着急和慌张,也和自己在一起。让它流淌,经过自己,而不听从。

他的故事

他写道:“若要忘掉规则,需要先了解并重复规则。”什么是规则?因袭传统,约定俗成,还是自我的束缚?他又写道:“只有具有优雅的姿态,书写才会变得完美。生活也是如此:在摆脱掉一切冗余之后,人们才会发现简朴与投入:姿势越简单朴素,实际上越美丽优雅,尽管最开始的时候非常难受。” 那是一段关于书写的本质的描述,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摆脱束缚,忘记规则,返璞归真,方可感受到真正的乐趣。所以,雅典娜一开始是为纯粹而舞蹈,后来又背弃音乐的节奏而放情舞动,舞动奇迹,释放心灵。他这样描述道:“陶醉是一种从自我中跳脱的能力,跳舞却是一种让人上升的方式。让人发现新的维度,并且不失去与身体的联系。通过舞蹈,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和谐地共处。芭蕾舞者总是踮起脚尖,因为她们在接触到地面的同时,也抵达了天空。” 在这样的舞蹈中,她找到了与神灵交流的方式——她成了神的代言人,她是是雅典娜,或莎琳,或哈吉娅。但她终究不是神,也不是女巫,她是导师,离经背道,只是为了向人们阐述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福呢?人们说,是爱。但是爱从未带来过幸福。恰恰相反,它是痛苦,是战场。无数个不眠之夜,我们问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正确。真正的爱来自陶醉与煎熬。” 作者是高明的。面对这样一个物欲横飞的世界,他选择了“女巫”的故事,这故事没有奇幻,却颇有引力,吸引着我一段一段读下去。神的存在,或许连作者都心存未知,但他知道,所谓“神”不过就是释放了束缚的自我。没有谁可以拯救你自己,唯一可以信赖的只有自己,主宰自我命运的,不过就是自我,只是有时,我们的牵挂太多,千丝万缕,如蛛丝搬将自己捆得牢牢,悲剧的诞生,也就不可避免。作者是高明的。一种单纯的叙事,再清澈如水,也比不过《小王子》。经典的存在,成了僵化了记忆,超越也就如同攀登珠峰。所以,雅典娜终究成了世俗中的“女巫”。她会被怀疑,被诬蔑,甚至被谋杀,如同中世纪的“女巫”。其实,基督教的诞生,不也是如此?基督被钉上十字架,于是真的成了神。历史如此告诉我们,当达尔文告诉我们,人是有猿进化而来的时候,他不过万千人嘲笑的对象;历史也告诉我们,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要有过程的。作者的高明就在于,他引入了宗教的争端,但就如鲁迅所言的那样:刚开了头,又煞了尾。所以,雅典娜终究没有成为圣女贞德,她的故事也不会是传奇。平心而论,我喜欢张承志的《心灵史》,他有着惊心动魄的力量,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在笔法上,《心灵史》更像“春秋”,《女巫》更似传奇。尽管《女巫》中,通过各色人物的口,有条不紊的讲述了一个神奇的女子的故事。令人惊讶的是,在经过各色人物的描述后,故事竟然会被完美的承接起来,没有突兀,没有模糊,连雅典娜的形象都未有多大的变化。这样的写法,实在不少,莫言的《檀香刑》里就使用过,只不过这本书里使用的人物更多。但人物多,未必是好事。莫言就几个人物,但却将每个人的叙述写的神采飞扬,这是这本书不及《檀香刑》的地方。就多重人物的叙事而言,《白夜行》将故事写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更具挑战的意味。尽管《女巫》有了故事的完整性,人物形象更鲜明,但却失去了小说本应由的韵味(在各个人的眼中,在各个人的叙述中,人物,故事当然会有所不同)。所以,作者尽管用了象征的手法,却不是一个很好的文体作家,与乔伊斯那样伟大的具有创造里的作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正是我打四星的原因。小说的独特,正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

雅典娜

故事不再按常规的手法书写,而是将每一位受访者的话语如实记录下来。在一条时间之绳的牵引下,雅典娜的故事留传了下来。作者以这样的叙事方式,更加满足了读者的想象力。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样,最传奇的那些故事不再穿着绚丽的外衣,而是成为了我们会遭遇的简单事实。”她是天性不安分,还是对人生的每一秒她都热爱、珍惜。不停的跳舞、写字、卖地,照顾儿子。或许这几个词会让你对她感兴趣。“空白”,也许它不存在于空间里,但它躲藏在时间里,伪装在某个事件中。当雅典娜写完一个字,要写另外一个字的时候,她的手迷失了。在要集中精力前的那一个瞬间,也许迷失未尝不是件喜事,至少你可以察觉到你的空白。空白让她不安,被不愿想起的东西所打扰。带给她一种彻底的空虚感,在那里找不到一点爱的痕迹。所以她回到了抛弃自己的生母身边,面对灵魂里最软弱之处。“大地母亲”她治愈了她,相对于作为父亲的上帝总是严格、纪律森严。作为母亲的上帝,她宽容、自由,和人们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也许信仰对于我们并不陌生难懂。一颗对生灵怀有尊敬、怜悯之心,雅典娜的一步步的探寻,让爱重新充满自己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女巫”这个称谓所带来的奇幻、香艳色彩,确实是吸引我买书的一大原因。读完后却发现她,完全是具有雷峰般的金子精神--助人为乐。毕竟,没有人会把自己的梦想放在那些会毁灭这一切的人的手里,除了雅典娜。我爱这个女人。没有人点灯放在地窖里或是斗底下,总是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亮光。--《路加福音》

一本风味很独特的书

又是一本风味很独特的书,不同人的分别述说,而形成了另一个人的影子。关于女性上帝的论述,似乎有着作者自己的宗教见解。雅典娜,其实就是一个普普通通早婚早育的女孩,甚至有些愚昧,却为人所爱,后来跳起了大神儿。书透:其实雅典娜没死,那个苏格兰场的男朋友是真的。总体感觉,此书一般,不太值得读。

还不错

这是春天里看的第一本书。 作者的叙事手法比较新颖:书中的每个人物都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描述书的女主。看起来像是内心独白,又像是书里的每个人都在和读者以聊天的形式来推进故事进展——其实本书没有什么故事性,主要描写了一个吉普赛女人是如何有魅力的。 我在读前100页的时候,因怀着强烈的好奇而充满了阅读的热情,甚至这热情造成了盲目的后果,才在那一瞬间觉得下面这些句子写的真是好: “我们,女人,当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或者那条通往知识的路时,总难免将自己纳入下面四种经典的类型:童贞女式(这里与性无关):她通过完全的独立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她学到的一切都是她独自面对挑战的收获。殉教者式:她在痛苦、背叛、苦难中发现了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圣徒式:她在无限的爱、在不求回报的付出之中,找到了生命的真正理由。最后,女巫式:她追求完全的无止境的快乐——以此来证实自身的存在。 “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原本是一回事。我们可以在每一粒尘埃中看到神,但是这不能阻止我们用一块湿海绵拭去灰尘。神没有走,他成了洁净的表面。 “一切都在运动。一切都有节奏地运动着。而这一切有节奏地运动着的东西产生了一种声响。此时此刻,它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当我们的祖先试图在山洞中躲避严寒的时候,他们察觉到同样的现象:事物在运动,并制造出声响。最早人类开始看到这些时,或许会心怀恐惧,但是不久之后,他们便有了虔诚之心,因为他们懂得这是一种更高的个体与他们沟通的方式。他们开始模仿周围的那些声音和动作,因为他们希望以此与更高的个体沟通:舞蹈和音乐便这样诞生了。就在前些日子,你也和我说过当你跳舞时,感到可以与比你更强大的东西沟通。” 而在我独到130页左右,骤然对此书兴致全无。对这种吃个苹果上个厕所都要觉得是神的旨意的泛滥抒情方式感到深深地厌烦——如此抒情下去,人迟早会被亏空甚至透支。而售地小姐,吉普赛身份,单身妈妈等情节,未免让人觉得是为了卖书或者迎合大多数人喜欢而故意设置的。 哎,抒情还是节省点吧。不过对于那些情感匮乏的人来说,本书是个很好的挖掘内在情感的工具啊!

《波多贝罗的女巫》初邂逅

我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有时,人碰到另一个人,这个人给他的触动很深,但是他又没有办法全然的理解。或者,在人的身上发生了一件神秘的经验,而经验对他非常重要。在短时间里,他通常会对这些讳莫如深。他不会对自己的朋友说这些事,他不会在公共场合讨论这些事,他甚至会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有时候,是因为这个人是个胆小鬼。因为神秘的经验可能是社会的禁忌,公开谈论,人们会把这个人视为异类;或者一个可以引导他的人,让他发现,自己有另外一条心灵之路的可能,但是,他会觉得接受他人的引导,可能会伤害到自己。为了维持现状,他宁可不去冒险。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这个人对有关心灵的事物非常珍视,他不愿意把非常神圣的体验放在台面上,生怕世俗把它玷辱了。在刚刚读完的时候,我理应沉默。因为还有太多的空白和谜题。但是,这本书教我,也许,懂得与不懂得之间,没有那么明显的一条界限。那条主观的线,只是自己划定的而已。《波多贝罗的女巫》在故事情节上,融合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主人公雅典娜个人,探寻真实自我的路程;另一条线索是,宗教史上,以欧洲主流基督教对女巫传统的迫害为代表,以上帝为象征的父系宗教和以“母亲”为象征的神秘主义,千百年来交织在一起的演化过程。后者赋予前者以宏大的巨幅背景,雅典娜的个人经历,实际上是传统的神秘主义传承与社会传统的一次巨大碰撞。这本书绝妙无比,因为人们都可在此寻觅所需。追寻心灵安慰的人,在这书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一种新的心灵启迪。热爱灵修的人,可以欣喜地发现“他乡遇故知”了。对于我个人而言,其中的好些描写,让我回顾了许多早已忘却的心灵幽径,让我重新审视个人经验与其它神秘主义传统的异同。虽然这是一本纯文学的小说,但是其中的许多经验,都是绝对真实可信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比如,雅典娜被传统教会拒绝的情节。一个真正虔敬上帝,用自己的心灵感应上帝的人,是不是真的能被教会接纳?一个遵守教会的各种清规戒律的人,是不是真的能触摸到上帝?雅典娜以自己的生命去重合于宗教的时候,却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仅仅因为她是一个离过婚的女子,教会就禁止施圣餐给她。她痛心的哭喊,让读者的心感受到钝钝地痛楚。而那个神父作为雅典娜的好朋友,明明了解她的心,却不得不伤害她,神父心中的欠疚,似乎更令人无奈。这本书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由于采用的是不同视角的个人陈述,我们看到了故事的不同面向,而第一人称的写作方式使书中的人物仿佛近在眼前。主人公的追寻,是故事情节的主线,她的爱情作为故事的悬念,是作为故事的隐藏主线出现的,另外还穿插了她的导师的经历、生母的经历,使得整个故事五彩缤纷,却暗合在她的故事背景里。故事的情节安排,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故事的最后,有个奇异的惊喜埋藏在那里,有悖常理,但仔细一想,不但没有任何不合理,反而深化了故事的主题,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特质。这本书是写神秘体验的。神秘体验之所以神秘,还在于它的个人性。每个人的路,都是不同的。于是,我吝啬多谈,也没法再多谈。也许有一天,你会在波多贝罗的街头,与女巫相遇。天知道,之后会发生些什么。

唯一看完的作者的小说

之前的牧羊之旅和11分钟都没看完(难道是因为原版的关系) ;前一半小说,后一半心理,比较薄的小书,适合每天翻几页,几个晚上看完.

在令人迷惑的世界上,特立独行

不知道为什么,被这个画面深深吸引了。 最喜欢蓝色,而此处的蓝有种令人炫目的魅惑。女子裸背屈身的姿态有种坚持的疼痛。那种力量在一瞬间轻轻地震动了我的心,让我好奇这女子的面目和她的故事。 很难描述读完之后的心情,复杂,亢奋,心疼,为一本书,一个灵魂,为我们的生活。 在这个高温、疫病、动乱频仍的时候,外部世太令人不安、疑惑、愤懑,而我们的内心有多少未知的领域被我们自己忽视。 这本书,女巫的故事,让我停下来,想想世界,想想自己。该如何度过生命中宝贵的分秒。 倘若那女子抬起头,定是一张美丽的脸庞。在这个令人迷惑的世界上,特立独行。

神秘,传奇又真实

会通灵的女巫,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女子,通过冥想,跳舞,书法获得专注的力量从而走出表象的期望,害怕,进入到平衡,找到内心的放松,安定和快乐。一切触及到了宗教便变得敏感,宗教也有它的反面,女上帝无疑会被“烧死”,如同有个场景,明明是最有灵性的女子在离婚后希望领受圣体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却被教会排除在外,而耶稣这样回答:“我的孩子,我同样也被拒之门外,他们已经很长时间不让我进门了。” 神秘,传奇又真实,通过采访形式呈现出别人眼中的女巫传记,写作方式新颖独特,总体来说,这是部外国人写的关于神,宗教,救赎,信仰的书,我相信宗教的本质是度人解脱,无论哪国,哪个教派(当然邪教除外),几年前买的畅销书,当时读不下去,这段时间静下心在读,还可以。

如此山寨,情何以堪

这部小说唯一出彩的地方也许就是他的形式了。从《红》开始,这种单线索独白的姿态似乎就烂大街了。有什么意思?没什么意思。而名为雅典娜的女子彻头彻尾就是个神经兮兮的空壳——她所传递出的能够归纳成清晰有力的思想吗?不能。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当然,这可以看做柯艾略的极致了。在那本《让天赋自由》的书里(新星出版社),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保罗儿时被电击治疗的经历……orz,因此我真的,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作者的影子。他的想象已无法超越装神弄鬼的框框。他的人生,或者说这种世界观,是极为残破的。他试图给与它一个意义。然而这种浮光掠影的处理却显得幼稚可笑。最后的结局让我看到了李连杰出演的那部《精武门》的影子。陈真?@!欧也,书商阴险呐。这种书也敢如此吆喝~~~~~

圣保罗的留居

《波多贝罗的女巫》 保罗柯艾略圣保罗的留居保罗柯艾略有着圣使徒之名。他迷恋宗教、灵异。看他的小说,里面有许许多多类似信仰的东西。大地母亲。吸血鬼。炼金术师。吉普赛女郎。导师。清风。马克图布。空白。寂静。洗礼。狂舞……这些名词都带有一种疯狂的信仰。但同时他又有那种沉静,对疯狂之外的沉静。“爱就是爱”“我学习试着默默承受生命的一切”“如果我死亡,请将我站立着掩埋,因为我跪着活完自己的一生”……保罗他想开了,所以他选择继续留在人间,继续有人的理智和情感,而在小说中寻求平衡,继续虔诚地朝圣,向上帝的人类朝圣。这是身为圣徒的真正使命。

不一样的“女巫”

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形象都是来源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原文记不太清,大意如此。 本书则似乎正很好地“实践”了这句话,若干不同的人在讲述不同的故事,这些由片段构成的故事中一个女人的形象从破碎至完整,从单薄至丰满,从平面至立体,然后从书页中走出,以其无休无止的热情与活力感染读者,以其散发着神秘色彩的个人魅力颠倒众生。 封面与内容以及文字风格本身契合的很好,幽蓝色似种深不见底令人目眩的漩涡,而文字则有种朴素的优雅,内敛从容中若有若无的神秘气息弥散开来。 ps:冲着“女巫”名头想一窥中世纪女巫啊火刑啊之类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本书与想象中的有些不同,不过内容却绝不会让人失望——确切地说是会带来极大惊喜,至少对我来说如此。

现代女巫传奇

在这个词的源初语境中,“女巫”(witch)是指那些“智慧的女性”。在我们的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在中世纪之前,那些会制药、行医以及读写的女性会受到尊重,并称之为女巫。但从中世纪开始,基督教教会认为按照基督教教义,女人应绝对服从于男人。教会开始贬低并丑化女人,迫害女人,甚至活活烧死所谓的“女巫”。1484年,在两位教士亨利希和耶科布撰写的《女巫之槌》中,详细列举了很多种识别女巫的方法,从而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欧洲女巫大审判”。中世纪的女巫审判有着非常黑暗的一面,借由“猎杀女巫”之名,三个世纪内约有十万人被处死,绝大多数都是无辜的女性,尤其集中在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地区。在巴西著名作家保罗•柯艾略的新作《波多贝罗的女巫》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我们的主人公雅典娜离婚后一如既往的来教堂做弥撒,领圣体。但这一次她被神甫拒绝了,因为教会不允许离婚的人领受圣体。那一刻,她感觉到被抛弃了,心中充满了仇恨。因为基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圣经•马太福音》)而这一刻,她痛苦,深受伤害,教会竟然不让她靠近基督。神甫因为觉察到对雅典娜无能为力同样感到痛苦,因为他无法质疑自己的信仰,他只能质疑人类。在他的想象中,屈辱地走出门外的雅典娜可能遇上了耶稣,她哭着投入他的怀抱,恳求得到解释,为何教会将她拒之门外。而耶稣,看着雅典娜,会这样回答:“我的孩子,我同样也被拒之门外,他们已经很长时间不让我进门了。”这是柯艾略对宗教的质疑么?还仅仅是一种反讽?斥讽那些从中世纪到现代一直与我们的文明共存的宗教对女性的偏见?雅典娜背弃了她的基督教信仰,开始了另一种个体的信仰追求。柯艾略通过那些目击者的描述一点点地还原了雅典娜成为一个圣徒,成为一个现代女巫的历程。先是通过一种神秘的舞蹈,跳舞,直跳到筋疲力尽,“就像登山一样,一定要攀登上这座神圣的高山”。通过这种玄妙的迷狂之舞,雅典娜开始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她开始陶醉其中,“跳舞是一种让人上升的方式。让人发现新的维度,并且不失去与身体的联系。通过舞蹈,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和谐地共处”。然后是练习书法。书写并不只是表达思想,而且是将每个词的意义再现出来。书法的哲学,“这支正在书写着诗行的笔不过是一个工具。它没有意识,只能按照握笔的人的意愿行事”,因此,“在这一刻,在你的手中,在这支写下每一个字的笔中,你内心的愿望就在这里。你要明白它有多重要”。而且如果先学会写字,在尊敬手中之笔的同时,必须拥有庄严和优雅。优雅不是肤浅的东西,而是人们尊重生命,尊重工作的方式,“只有具有优雅的姿态,那么书写才会变得完美,生活也是如此:在摆脱掉一切冗余之后,人们才会发现简朴与投入:姿势越简单朴素,实际上越优雅美丽,尽管最开始的时候非常难受”。柯艾略似乎在这部小说中传递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玄妙的引人入胜的哲理,但事实上,这种传递是通过主人公雅典娜的一步步的训练而来的,即是说,我们要投入某种辛苦的劳作,才有头顶清明的那一刻。而通过这种劳作,仿佛在暗示对《圣经》的颠覆,在基督之外,重新开始寻找信仰的可能,也就是说,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中找寻生活的可能性。雅典娜的这种可能是为了成就一个“智慧的女人”,一个现代的“女巫”。也许我们该问,难道我们如此自由、平等和开明的时代不允许一个有智慧的女性生存么?是的,我们的时代貌似比中世纪文明进步,但这种开明十分的有限,在教会里,在社会的偏见里,在男人的骨子里,对于女性的傲慢与蔑视处处可见。雅典娜去寻找小时候遗弃她的生母,她去寻根,但是她寻找的只是她的大地母亲,而不是父亲。因为她的生父某种意义上是负罪的,遗弃了她的母亲,所以雅典娜原谅她的母亲,而从没有原谅在她生命中一直缺席的生父。她的生命的根维系在她的生母上。自此她了无牵挂,成了一个现代“女巫”。但她的悲剧在于,我们的时代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女巫。她本可以通过个人的行为,寻找与更高或更低世界的联系,走一条传统的女巫之路。但她想分享她的追求和经验,那种陶醉、迷狂、生命、意义以及快乐的经验,而这种分享当不被周围的人接受时,她成了异端。也许我们的时代没有宗教裁判所,但宗教统治人们的心灵的力量还在,社会偏见迫害的力量还在,暗杀的力量还在。保罗•柯艾略在这部新作中传递出一种令人不安的信息:仿佛我们的时代依然弥漫在中世纪的阴暗、蒙昧、血腥、野蛮的精神之中。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现代版的中世纪里。思郁2009-7-17书波多贝罗的女巫,【巴西】保罗•柯艾略著,闵雪飞译,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7月第一版,定价:22.00元


 波多贝罗的女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